![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f859cd89d55898645354714cc5e925/92f859cd89d55898645354714cc5e9251.gif)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f859cd89d55898645354714cc5e925/92f859cd89d55898645354714cc5e9252.gif)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f859cd89d55898645354714cc5e925/92f859cd89d55898645354714cc5e9253.gif)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f859cd89d55898645354714cc5e925/92f859cd89d55898645354714cc5e9254.gif)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f859cd89d55898645354714cc5e925/92f859cd89d55898645354714cc5e92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上学期九年级二模检测试卷语文科目考生注意: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20分,时量150分钟。 校刊《青春之声》最新一期的编辑任务由小裴和他的学习小组负责,请你一起完成任务。一、积累与运用(18分)下面是“品读农耕文明,传承千年文化”宣传折页,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查阅资料】在与小组同学查阅资料过程中,乐乐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字音字形存在误读误写的情况,以下是她的整理结果,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常见误读字音:“倔强(jué)”不能念成“倔强(juè)”,“强迫(qiáng)”应念成“强迫(qiǎng)”。B.人名、地名误读:“梁山泊(bò)”应念成“梁山泊(pō)”,“纪晓岚(jǐ)”不能念成“纪晓岚(jì)”。C.形近字误写:“寒喧”应写成“寒暄”,“断壁残垣”不能写成“断壁残亘”。D.成语误写:“关怀备致”不能写成“关怀备至”,“人才辈出”应写成“人才倍出”。2.【校对文稿】小柳根据调研资料撰写了一篇《“耕”以强体“读”以润心》的报告,以下是部分节选内容,其中加点成语使用最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在绵亘千年的农耕文化长河中,耕读教育始终是一颗闪亮宝石,镌刻着古人理想的人格修为,蕴含着薪火相传的教育智慧。如今耕读教育是否销声匿迹地消失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许多农村依然注重“耕读传家”的教育理念,发挥着家训家规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些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出各类“土味”课堂。如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开辟了“半亩棉田”,学生被老师们带到原野田间,别开生面的课堂舒展了学生们的心胸情怀,耕读教育的真正意义由此得以实现。A.薪火相传 B.销声匿迹 C.潜移默化 D.别开生面3.【发现语病】作为班级代表,小斌将查到的资料整理成发言稿,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是()(2分)A.2022年,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门户全新改版升级,上线了《劳动光荣》等栏目,提供了大约3500条左右的劳动教育资源。B.据悉,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旨在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感受劳动的不易、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的乐趣与意义。C.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耕读教育的认识逐步深化,推动力度不断加大,耕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D.今天之“读”,不仅是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延伸,但是包括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扩展生活视野、增长社会见识的丰富内容。4.【语段探微】小田打印文稿时,误删了“古往今来,能修身立德的名臣不在少数,但是身居庙堂却能事稼穑丰五谷的少之又少”这句话,结合上下文,放在()最恰当。(2分)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_____①_____,而左宗棠却是一位耕读文化的重要继承者。任家庭教师期间,左宗棠遍访农家,学习务农耕种的技巧,传授家人;而后更是写出《朴存阁农书》。_____②_____,任命督办陕甘军务时,他不仅平定回乱,还教导士兵植树,劝还耕;_____③_____,“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抚今思昔,_____④_____,左宗棠这位历史伟人值得我们倍加崇敬,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耕读传家的精神,让湖湘文化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A.① B.② C.③ D.④5.【文化长廊】活动结束后,小梅发现二十四节气与耕作生产息息相关,结合表格,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节气时间来由或习俗清明4月4日-6日清明祭祖的习俗据传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扩展到普通百姓,进而沿袭成为中华民族扫墓祭祖的节日。谷雨4月19日-21日古人有“雨生百谷”之说,谷雨前后雨水增多,是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芒种6月5日-7日“芒种”也称为“忙种”,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秋分9月22日-24日这一天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以后,气温逐渐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说法。冬至12月21日-23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人们也形成了吃水饺或者汤圆的习俗。A.根据图表可知,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在每年农历4月4日-6日,且日期每年是固定不变的。B.二十四节气成为了农业生产的时间指针,如谷雨、芒种两个节气可指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C.根据节气的来由和习俗可以推断,诗句“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写的是秋分。D.二十四节气相关诗文谚语中包含了气候、物候、农时等知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6.【名句橱窗】下面是小竹的心得体会节选,请你补充完整。(共4分,每空1分)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让我们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与孔子对话,我们在《论语》(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汲取哲人学与思的智慧;与杜甫交谈,我们在《望岳》(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体悟青年人的志存高远。综合性学习(共4分) 班级围绕“耕读文化我传承”开展班会,请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耕”指农耕,是“深耕”、“耕心性”,在“耕”中强身健体,亲近乡村、土地、自然,也是生活之源;“读”懂农耕知识、农耕文化、农耕劳动和农耕文明,是将农业劳动与文化教育、节气知识、食农教育、自然生态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态。 材料二: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说的是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立夏相关谚语: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7.阅读材料,参考立夏节气的活动示例,结合端午节的习俗,设计一项端午节的耕读活动。(2分)示例:活动一:观察三候变化 活动二:收集民间俗语谚语端午节耕读活动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小组在进行观察立夏三候变化活动时,小单同学觉得田地太脏,不愿意参加活动,请你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劝劝他。(2分)二、阅读与理解(共46分)(一)古诗文阅读(共18分) 小君整理的本期“人物风采”栏目主角为郑燮,请阅读下面的诗文,走进郑燮的精神世界。山中雪后①郑燮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②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③。 【注释】①郑板桥出身贫寒,经历曲折,曾因违忤上官而被罢官,以至于流浪街头卖画,有时甚至靠乞讨度日,饱尝人间辛酸。而这首诗便是他看到山中大雪后的景致有感而发之作。②檐流未滴:屋檐上的冰柱未融化。③等闲:寻常、一般。9.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2分)A.本首诗是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见到的雪后初晴之景。B.“雪晴云淡日光寒”写太阳已经升起,云彩淡淡,营造出一种明媚温暖的氛围。C.“不等闲”突出了梅花的不同寻常与坚强不屈,诗人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D.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了深深的感叹。10.本诗语言凝练,用词精妙,试赏析“檐流未滴梅花冻”中“冻”的妙处。(4分) 郑燮(xiè),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①。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邪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②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③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④,去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⑤归,囊橐⑥萧然,卖书画以自给。(节选自《清史稿·郑燮传》,有删改) 【注释】①苞苴(bāojū):馈赠和贿赂。②谴:降罪。③嘉:赞赏。④捐廉代输: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⑤乞休:自请辞去官职。⑥囊橐(nángtuó):口袋。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成语“悉心毕力”的“悉”是“全,都”的意思,文中“去任之日,悉取券焚之”的“悉”与“悉心毕力”中的“悉”意思相同。B.“令民具领券借给”的“具”是“备,办理”的意思,我们在《桃花源记》中学到的“问所从来,具答之”的“具”也是“具备”的意思。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中的“以”与“卖书画以自给”的“以”意思不同。D.“绝”有“极高的”“断绝”“绝妙”“拒绝”等义项,“绝苞苴”中的“绝”为“拒绝”的意思。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何时/邪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 B.此何时邪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C.此何时邪/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 D.此何时邪/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3分)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14.结合诗歌《山中雪后》和文言文的内容,请简要分析郑燮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二)非文学作品阅读(6分) 小琴围绕汉服文化搜集了以下资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材料一】汉服“出圈” ①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穿汉服逐渐发展为一种热门的时尚潮流。近期,一位年近八旬身着汉服的“汉服奶奶”可谓出尽了“风头”,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汉服奶奶”的走红,让我们看到基于底蕴自信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热点时评》 ②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汉服在款式、材质、设计上做出了许多改良。改良后的新汉服深受大众喜爱。作为主力军的年轻人,平均一人每年购买4.8套汉服,每套汉服的平均价格为777.5元。(以上两图摘自艾瑞咨询的数字分析)【材料二】汉服溯源 ①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后消亡。其形制包括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四类。汉服是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彰显了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风范,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②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有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之分。相比古代汉服,现代汉服(新汉服)在保留前者的经典样式和形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大众的多元化穿着情境和时尚美学加以重新设计后,更符合现代日常穿搭习惯。【材料三】汉服之争 ①马面裙,明明是中国的汉服服饰之一,如今却被说成是外国某品牌自己的标志性服装,这种文化挪用简直是明偷暗抢。我国马面裙历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千年以前宋代旋裙,明代再加以发展。它四个面两两重合,裙门交替,这种独特的围合式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找不到类似的。它的色彩尽显中国传统色的美,绣满各色传统纹样,寓意吉祥高雅。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马面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审美工艺集大成的象征性符号。如果说时尚的尽头是传统,那么传统的溯源叫华流。——《有一种潮流,叫中国马面裙》 ②当我们把马面裙完全作为一件常服去搭配时,这才算将汉服真正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只有真正的融入,汉服才能发扬得更好,才能不被他人占领、掠夺。——网友1 ③真正能流行起来,被人们认可的东西,背后都少不了传统文化的支撑。人们会对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符号的东西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不由自主地喜爱它们。——网友2 ④与传统汉服相比,我更能接受融合了现代元素或二次元元素的改良汉服。——网友315.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意思的选项是()(2分)A.消费者选择青睐新汉服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样式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B.现代汉服改变了原有汉服的形制特点。C.改良后的新汉服深受大众喜爱,作为主力军的年轻人,平均一人每年购买4.8套汉服。D.我国马面裙历史悠久,它四个面两两重合,裙门交替,这种独特的围合式结构在世界范围内都找不到类似的。16.有网友对“马面裙之争”事件表示质疑。请你结合材料三来反对这位网友的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告诉这位网友:我们作为中国人可以怎样守护和传承汉服文化。(4分) 某网友:要不是国外某品牌的借鉴,马面裙未必被那么多人了解,没必要斤斤计较。 你:(三)文学作品阅读(共14分) 小晶向《美文共赏》栏目推荐了一篇小说,请阅读文本完成相关任务。门缝里看戏卞毓方 ①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②那时,我五岁半。 ③此前不久,祖父带我看过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我才知道,这部剧目是《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的合称,取材于《三国演义》。当时我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时期的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拿腔拿调,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我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④我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衣冠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⑤戏票分三等,最便宜的是五分钱。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母亲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⑥只得断念,我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⑦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⑧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我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⑨转来转去,我转到西南门。那是一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⑩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火,码得整整齐齐。再过去是人家的东门,半敞着,也许有人正从门后监视,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火。 ⑪剧场的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⑫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着。 ⑬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⑭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⑮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⑯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着盐城淮剧团,演出剧目是《西厢记》。 ⑰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个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⑱身后嘁嘁喳喳,来了两个女的。年纪大些的,短发,圆脸,穿蓝洋布旗袍;年纪小些的,长辫,瓜子脸,着粉红衫。她们走到我这里就不走了。 ⑲柴火堆南边有块空地,两个人摆开架势,一比一画,开始对唱。我不懂唱词,只听出几句“喜鹊”,但曲调婉转,声情并茂。我索性倚在门上,当她们俩唯一的观众。 ⑳听到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她们唱的是淮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女子唱罢,又唱了一阵歌曲,然后,像完成了一次街头演出,两个人击掌庆贺,兴高采烈地离开。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她们俩是受老天爷指派,特意前来为我表演,以安抚我因功亏一篑而濒于失落的绝望的心。 ㉑过了一段时间,到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㉒这回演出的剧团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㉓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这样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儿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㉔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 ㉕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儿好吗?”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㉖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㉗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㉘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儿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㉙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的请求。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有删改)17.【梳理概括】请梳理文中“我”看戏的相关情节,填写下面表格。(2分)情节“我”的表现或心理“我”与祖父看京戏,我看不明白心头痒痒“我”问母亲要钱买票,母亲拒绝无奈断念“我”在门缝看戏,被人挡住①②心花怒放“我”风尘仆仆还乡,再看淮戏热泪盈眶18.【分析鉴赏】文中⑰和㉑划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描写了“我”从门缝里看戏的动作,请说说哪一句更有表现力,并阐述理由。(5分) (1)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2)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19.【分析探究】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谈谈你对文中“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这句话的理解。(7分)(四)名著阅读(共8分) 本期《经典重读》栏目推出的书目是《水浒传》,小璇在阅读后进行了以下梳理,请你来一起探究。【片段一】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_______。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_______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节选自《水浒传》第8回)【片段二】 五个人行至浦边,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有牌额写着道“飞云浦”三字。武松见了,假意问道:“这里地名唤做甚么去处?”两个公人应道:“你又不眼瞎,须见桥边牌额上写道‘飞云浦’!”武松踅住道:“我要净手则个。”那一个公人走近一步,却被武松叫声:“下去!”一飞脚早踢中,翻筋头踢下水里去了。这一个急待转身,武松右脚早起,扑咚地也踢下水里去。那两个提朴刀的汉子望桥下便走。……武松喝一声:“那里去!”把枷只一扭,折做两半个,扯开封皮,将来撇在水里,赶将下桥来。那两个先自惊倒了一个,武松奔上前去,望那一个走的后心上只一拳打翻,便夺过朴刀来,搠上几朴刀,死在地上……(节选自《水浒传》第30回)【片段三】 且说宿太尉下船,来到华州城中,已知被梁山泊贼人杀死军兵人马,劫了府库钱粮,城中杀死军校一百余人,马匹尽皆虏去,西岳庙中又杀了许多人性命。便叫本州推官动文书申达中书省起奏,都做“宋江先在途中劫了御香、吊挂,因此赚知府到庙,杀害性命”。宿太尉到庙内焚了御香,把这金铃吊挂分付与了云台观主,星夜急急自回京师,奏知此事。不在话下。(节选自《水浒传》第59回)【片段四】 只见杨太尉揭起帘幕,推开扇门,径走入来,见了_______,喝问道:“你这厮是谁,敢在这里?”_______也不回应,提起把交椅望杨太尉劈脸打来。杨太尉倒吃了一惊,措手不及,两交椅打翻地下。戴宗便来救时,那里拦当得住。_______扯下书画来,就蜡烛上点着,东焠西焠,一面放火,香桌椅凳,打得粉碎。宋江等三个听得,赶出来看时,见黑旋风褪下半截衣裳,正在那里行凶。四个扯出门外去时,_______就街上夺条棒,直打出小御街来。宋江见他性起,只得和柴进、戴宗先赶出城,恐关了禁门,脱身不得,只留燕青看守着他。李师师家火起,惊得赵官家一道烟走了。邻佑人等一面救火,一面救起杨太尉。这话都不必说。(节选自《水浒传》第72回)20.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采用先合后分的链式结构,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的全过程。B.【片段一】中的人物是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远程教育在宠物行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 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改进措施研究
- 餐饮应急预案
- 监控施工方案范文(6篇)
- 二手机械销售合同模板
- KTV装修合同执行管理制度范文
- 不锈钢建筑材料加工合同
- 交通损害赔偿合同示例
- 业务合作及分成合同书
- 个人创业借款合同条款
- 《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中职技工全套教学课件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竖式计算题200道及答案
- 五年级上册美术《传统门饰》课件
- DL∕T 1309-2013 大型发电机组涉网保护技术规范
- (2020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评分表
- 城乡低保待遇协议书
- DL-T5153-2014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程
- 华为HCIA-Storage H13-629考试练习题
- 辽宁省抚顺五十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 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创新班数学试题真题(答案详解)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考(专升本)大学政治考试真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