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治大国如烹小鲜,解牛为喻谈养生——《庖丁解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掌握庖丁解牛的过程。2.品味语言,理解庖丁所讲的道理。3.知人论世,体悟庄子的养生之道。教学重点:同2教学难点:同3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他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烹小鲜”本指煮小鱼,有烧菜经验的人都知道,烧鱼不能像烧肉一样随意搅动,否则鱼就全烂了;而且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否则破坏了鱼的鲜味;也不能缺位,否则难掩盖鱼的腥味。总之,要小心谨慎,掌握火候。后来人们把“烹小鲜”引申为烧菜。无论将“小鲜”解释为“小鱼”还是“美味菜肴”,都是以烹饪比喻治国。“烹小鲜”不能随意翻动,调料要恰到好处,火候要掌握得当,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烧鱼先要懂鱼,即要了解治理对象的特点与规律,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手中有法;第二,治理的过程中谨慎小心,不能轻举妄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庖丁解牛》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二)任务一:通读全文,积累文言知识,赏析庖丁的解牛之技1.文言句式。①固定句式:技盖至此乎?【“盖(盍)……乎”:怎么……呢?】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而况……乎”:更何况……呢?】(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没有拿刀去尝试,更何况是大骨呢?)②判断句:臣之所好者道也。(我所喜欢的是规律)良庖岁更刀,割也。(通常的好厨师每年换一次刀,这是因为他们用刀割)③介词宾语省略句:视为止,行为迟。【视为(之)止,行为(之)迟】(视力因此而集中到一点,动作也因此而迟缓下来)2.出自本文的成语。①庖丁解牛:庖丁:古代指厨师。解:分开,剖开。厨师善于把牛解剖开。比喻技术纯熟神妙,运用轻松自如。②游刃有余: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③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④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全:完整。(容易误解为“没有大局观”)⑤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提问】梳理文言知识后,请用自己的话,叙述庖丁解牛的情景。(并用一个词评价庖丁解牛)【明确】有个厨子替文惠君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移动,没有一点障碍。动作如舞蹈,节奏合音乐。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儿地夸他技术高超。(出神入化,或令人叫绝)【提问】庄子是如何描写庖丁解牛的?【明确】1.动作描写:“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声音描写:砉(皮骨相离的声音)、騞(进刀时发出的声音);这声音好比《经首》乐曲的节奏。3.侧面烘托:文惠君的赞叹。(“嘻,善哉!技盖至此乎?”)(三)任务二:品味语言,理解庖丁所讲的解牛之道【提问】为什么庖丁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族庖与良庖却不能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追求不同。庖丁追求的是道(自然规律),而族庖与良庖追求的是技(技术)。目标不同,自然最后达到的境界也不同。【提问】庖丁是通过几个阶段达到此境界?达这个境界主要靠哪些方面的因素?【明确】(1)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目有全牛(不懂规律)第二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认识规律)第三阶段:“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游刃有余(利用规律)(2)到达这个境界的关键:①技巧上“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②态度上:“每至于族”,“怵然为诫,视为止,行为迟”。③动作上:“动刀甚微”轻微而迟缓。【提问】前面从时间的角度直接叙述庖丁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过程,接下为什么又讲“族庖”“良庖”更刀?【明确】前面从纵向方面介绍庖丁解牛所经过的三个阶段,说明认识规律的过程就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在实践中总结认识规律。(实践出规律)紧接着,讲良庖(割)——族庖(折)——庖丁(游刃有余),将庖丁与良庖、族庖横向比较,反衬庖丁解牛技艺非凡,凸显庖丁解牛所达到的境界是在认识规律之后不断在实践中运用规律的结果。即刀十九年仍锋利如新,是庖丁在“解数千牛”的实践中运用规律坚持“以无厚人有间”的结果。(规律用于实践)【提问】按理,掌握了规律,操作也很熟练,但庖丁在遇到“族”时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明确】庖丁在遇见“族”时,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尊重规律,因为他知道“族”是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是难解之处。成功解牛之后,庖丁才表现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情。【小结】庖丁如何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明确】1.长时间实践练习,才能找到规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2.实践中运用规律,才能游刃有余。(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3.慎终如始的态度,才能出神入化。(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提问】庖丁解牛表达了什么道理?【明确】1.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庄子的道家人生哲学。【评价】有人认为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消极的,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有其合理性。庄子所处的是一个剧变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社会本身的失范,连“什么人应处什么位置”等基本原则也已受到挑战。儒家与墨家指重点放在社会,强调个人应积极地参与社会,用个人的力量拯救道德混乱的社会,重建社会规范;而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当然,道家也追求社会规范,只是它主张这一社会规范是依赖一个自发的、无需规范的自然秩序,因为道家认为当时的混乱纷扰,正是过度崇尚力争所带来的。同时,我们应看到这种人生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陶冶了人的精神世界。人如何才能让生命得以诗意地栖居大地?庄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随顺自然、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节制欲望、清洁精神,让人类得意安然自在地生存!在当下这样一个急功近利思想甚嚣尘上、物欲横流的高科技时代,优游自在的生活态度也是很可贵的。2.作为一个独立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四)任务三:知人论世,体悟庄子所讲养生之道内涵【提问】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这里的养生之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解读之一】庄子养生之道:人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庖丁解牛不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熟练操作某件事,而是为了指明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就跟刀一样,而对那些社会上的是非、容易害人陷阱(牛骨),就要极力回避。【评价】庄子虽博学纵览,但出身卑微,一生过着贫困的生活。他的生卒年大体和孟子同时或偏早,当时周王朝已名存实亡,韩赵魏燕齐楚秦七大诸侯国竞相争霸,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复杂,人民生活甚为困苦。庄子对时政极度不满,也反对儒家的救世之心。从孔子的周游列国,到孟子的徘徊于齐梁之间,儒者总是希望介入国家的政治生活,借助于辅佐君主来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然而孔子和孟子的失败是显然的。据此,庄子认为:一个专制社会,社会状况很大程度上由君主决定,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君主,凶暴独断,暴政之下,民如草芥。庄子认定,在一个无道的社会,一切的介入都是无效甚至有害的。最终他自觉地远离公共的政治舞台。所以,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和“无用”。他们关心的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对世事险恶的拒绝,不是叫人做鸵鸟自欺欺人,而是告诉人们要灵活地跟身边的艰险玩游戏,要学会适当的躲避,并能恰如其分地攻击“敌人”。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以儒治世,以道治身”还是有道理的。在我们身处顺境,要以天下为己任的时候,可以学习儒家的做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身处逆境时,没有办法改变外界,甚至连独善其身的机会也没有而走投无路时,也可学学道家的做法,给自己留条后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解读之二】注意,得出养生之道的是文惠君,文惠君是谁呢?注释讲了,是战国时魏国国君,他是庖丁讲述解牛之道的唯一听众,“善哉!吾闻庖丁解牛,得养生焉”也是有感而发,显然,一国之君,关注不会是个人的养生之道,更多的是养民之道。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养生之道应解释为“养民之道”,“治国之道”。【文惠君】魏惠王,历史上也叫梁惠王。在庄子所生活的战国初期,魏国最先强盛,魏惠王声望极高,《战国策》说他打算“复立天子”,即在诸侯中重新树立周天子的权威,他再以辅佐天子之功,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一代霸业。但他试图扶持小国、削弱大国的举措,最终与各大国四面树敌,在齐、赵、秦等接连攻伐之下,魏国无法支撑。在相国惠施劝说下,魏惠王“变服折节而朝齐”,与齐威王互尊对方为王,魏国的霸业自此终结。庄子所了解的很可能是霸业已终结的晚年魏惠王,而庖丁解牛或许也正在此时。可以想见,在经历了盛极而衰、霸业成空的魏惠王听来,对庖丁的这一番话会有更深的感慨。他听出了要遵循天道,克制、有限度地使用力量,切勿用力过猛,最终适得其反。治国之理也是一样。庄子借庖丁之口只是含蓄劝谏:您原先太过崇尚强力,结果引发邻国敌意而反受其害,只有顺天应人,遵循自然之理,才能事半功倍,无为而治。很多人将道家当作人生哲学,将儒家法家作为政治哲学流派。实际上,道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政治哲学,只是表述得更为含蓄。诸子百家,从孔子到孟子、墨子等等,更不必说法家,大多争相游说君主采纳其学说。这些政治上层最关心的显然是治国理政之道,因而先秦诸子在很大程度上多是政治哲学。同样的,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的哲理也是说给国君听的。在当时的乱世中,各派学说都在争取君王能采纳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而建立自己心目中理想秩序。儒家希望君主恢复周王朝礼制,以德为基础重建社会秩序;法家希望建立严刑酷法,以法为核心重建社会秩序;而代表道家的庄子,则主张顺应人的本性和自然需求,重建社会秩序。最终儒家与法家的胜出,但不管如何,道家的思想至少给个人的发展一个方向:“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的陶渊明;被贬黄州,却沉醉于赤壁的清风明月的苏东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李太白;放浪形骸,纵情山水的魏晋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隐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等,都深受道家老庄的影响。【提问】梁实秋说:“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抛开历史的时代外衣,“庖丁解牛”的故事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明确】1.(从庖丁的行为角度)工匠精神的可贵。术业有专攻,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庖丁解牛是代表了我们古人的工匠精神,真正做到出神入化的技能。2.(从庖丁的精神角度)敬业精神的崇高。庖丁解牛也是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茫茫人海,三百六十行,我们用有限的生命深耕一个领域,才能有所成就。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是专家;简单的事情复杂做,你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是大家。能够潜心研究,努力奋斗,即使是平凡的岗位,只要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也是一种成功,依然值得人尊重。3.(从结果的角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