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融合_第1页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融合_第2页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融合_第3页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融合_第4页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融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融合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一)国际上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类型1、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实际上就是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一代人的基本养老金的制度安排。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代际再分配,即在职的一代人赡养已退休的一代人,在职者的缴费直接用于当期退休者的基本养老金。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一)国际上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类型1、现收现付制该模式的缴费率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在职职工人数;二是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三是退休职工人数;四是退休职工平均养老金水平。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一)国际上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类型1、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的最大优点:(1)简单易行。(2)管理成本较低。现收现付制缺陷与不足:(1)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给国家带来的责任和负担过重。(3)影响经济发展。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一)国际上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类型2、基金积累制基金积累制实际上就是一个养老保险计划的参加者,在工作期间把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给一个可投资的基金,等参保者退休以后,该基金再根据投资所得的回报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的一种养老金制度安排。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一)国际上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类型2、基金积累制基金积累制的主要缺陷和不足有以下几方面:(1)缺乏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互济,不能体现社会公平。(2)对低收入者也无法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3)基金长期积累存在着投资运营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一)国际上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类型3、部分积累制部分积累制是介于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之间的中间模式。部分积累制是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的原则,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基金,并据此确定收费率以保证养老费用支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一)国际上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类型3、部分积累制部分积累制基金平衡实质:把目标期间内的当年收大于支的年份的积累用于弥补当年收不抵支年份的缺口。假设第一个阶段的缴费收入为正,这意味着这一阶段是有积累的;第二阶段的缴费收入为负,这意味着这一阶段不存在积累而是有缴费缺口。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二)国际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势

主要有以下几种改革趋势:1、用“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来代替单一的现收现付制度。2、由现收现付制改为完全基金积累制。3、由现收现付制改为名义个人账户模式。4、对现收现付制本身进行改革。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1)提高退休年龄;表一、发达国家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具体做法国家现行退休年龄拟退休年龄实施时间及具体操作美国男:65周岁女:65周岁男:67周岁女:67周岁男性从2000—2027年,退休时间每年推迟2个月,中间停8年后,再继续每年推迟2个月,至67岁为止。澳大利亚男:65周岁女:61周岁男:65周岁女:65周岁女性从2013年7月1日每两年延长6个月,提高到65岁为止。德国男:60周岁女:60周岁男:65周岁女:65周岁从2000—2017年每年延长2个月、3个月、4个月不等,至65岁为止。意大利男:60周岁女:55周岁男:65周岁女:60周岁每18个月延长1年,直至男65岁、女60岁。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2)提高缴费率;表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费率预测表年度、费率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现收现付制(%)23.127.232.437.038.535.131.929.8完全积累制(%)3737373724242424部分积累制(%)2828282828282828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势(3)降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4)改变养老基金管理方式,增加基金增值的效率。

表三、发达国家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国家美国日本英国荷兰德国法国芬兰丹麦总替代率%5149474852625057净替代率%6569615972776469二、我国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1997年7月16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从此选择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二、我国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1、基本原则: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2、基金构成:养老保险基金由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两部分构成。3、缴费比例:企业不超过20%,个人不超过8%。4、基本养老金构成: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

二、我国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4、基本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职工退休前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20%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20过渡性养老金=职工退休前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视同缴费年限×1.4%二、我国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优点:(1)由原来的“企业全部包揽”向“企业和职工双方共同分担”转变,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2)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转变,均衡了企业负担;(3)由“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4)由“现收现付”模式向“部分积累”模式转变,为迎接老龄化高峰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二、我国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社会统筹基金”支出过大、“统账基金混管”,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2、“体制偏向”,导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较低。3、企业缴费率过高,导致基金征缴率难以提高。4、历史负担不均衡,导致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难度很大。5、筹资方式单一,资金来源多渠道目标没有实现。

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理论探索共识是:能否解决历史欠账问题,是能否做实个人账户的关键;能否做实个人账户,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代表性的观点:1、个人账户在短期内还难以发挥作用,但从长远发展趋势分析,它能够分流政府的压力,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可以逐步做实。建议在缩小个人账户规模的基础上做实。

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理论探索代表性的观点:2、个人账户制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社会保障功能很薄弱,无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危机,甚至扩大了老年贫富差距,也无助于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率,而且个人账户投资的失败将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理论探索代表性的观点:3、应从更宽广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重新审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只会在城镇人口中实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成为这个制度缴费人的后备军,当城市因为老龄化而缺乏劳动力时,他们自然会向城市流动。

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理论探索代表性的观点:4、认为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分开,并入第二支柱,从而减少第一支柱的比例,扩大第二支柱的比例,并给第三支柱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在扩大个人账户规模的基础上将个人账户做实,即个人账户的规模确定为工资收入的16%,雇主和雇员各缴纳8%,自雇人员缴纳12%。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二)实践探索1、将个人账户规模由11%调整为8%现行个人账户的规模为11%,个人缴费不足11%的部分,由单位缴费划入。几个弊端:(1)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基本养老金结构所占的比重较大,影响了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2)个人账户规模过大,积累的部分过高,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将较高;(3)单位缴费划转到个人账户淡化了个人账户的独立性。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二)实践探索2、将个人账户逐步作实我省在试点中首先做实当期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的5个百分点,以后再逐步做实到个人账户的8%。按2003年的全省城镇参保人员缴费工资总额313亿元计算,先期做实的5%个人账户规模所需资金15.6亿元。其中75%由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约为11.7亿元;其中的25%由省里匹配,约需资金3.9亿元。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二)实践探索3、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原计发办法存在问题:(1)基础养老金计发缺乏激励机制。没有多缴费多回报的效果,因而影响了参保人员的自觉连续缴费的积极性。(2)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不适应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平均寿命已经达75.21岁(平均余命15.21年),平均余命再按10年计算,显然不够合理了。

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二)实践探索3、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构成:P基本=P基础+P账户+P过渡(1)

P基本----基本养老金

P基础----基础养老金

P账户----个人账户养老金

P过渡----过渡性养老金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二)实践探索3、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基础养老金构成:P基础=(W社平+W指数)÷2×N%(2)W社平----职工退休时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W指数----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本人平均缴费工指数与本人退休时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乘积

N----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二)实践探索3、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P账户=Q÷计发月数(3)Q----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是按照2000年全国城镇人口平均寿命75.21岁、个人账户储存利率为4%计算的。原办法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是:P账户=Q÷120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不同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表65758493101109117125132139计发月数69686766656463626160退休年龄145152158164170175180185190195计发月数59585756555453525150退休年龄199204208212216220223226230233计发月数49484746454443424140退休年龄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二)实践探索3、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过渡性养老金构成:

P过渡=W社平×n平均指数×N视同×1.2%(4)n平均指数----职工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N视同----视同缴费年限1.2%----过渡性养老金过渡系数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4、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将以下人员纳入了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自由职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流动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国有企业混岗职工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调整和完善的效果:(1)个人账户在规模缩小的前提下逐步做实,降低了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风险,能够分流政府的压力,符合中国的实际。(2)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体现效率因素,更有利于调动参保人员自觉连续缴费和提高缴费基数的积极性,有利于避免“道德风险”。(3)个人账户养老金所占比重减小有利于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4)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也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三)实践探索不到位的地方1、没有从基础上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整合。(1)历史欠账问题没有解决。(2)基本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较高。(3)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过于复杂。(4)“统账结合”模式结构的矛盾没有解决。(5)效率因素多了,公平因素相对减少。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2、没有考虑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弱化的趋势。农民已经分化为以下几种类型:(1)纯农民,以土地为基本生存条件;(2)乡镇企业职工,除土地外还有一份非农职业;(3)自由职业者,如中介人、大夫、其他经商者;(4)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但离土不离乡;(5)城镇个体劳动者,无乡镇户口,但多年在城市居住、生活。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2、没有考虑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弱化的趋势。城镇企业职工也分化为以下几种类型:(1)国有企业职工。(2)集体企业职工。(3)下岗失业人员。(4)城镇自由职业者。(5)城镇个体劳动者。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2、没有考虑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弱化的趋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国家公务员。(2)事业单位从业人员。(3)转制事业单位职工。(4)自由职业者。(5)个体劳动者。三、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3、对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探索力度不够。两个统计资料:(1)1990年机关、事业、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平均离退休费每月分别为143元、148元、134元,相差不到10元/月,替代率分别为81%、84%和75%;2003年,分别为1221元、1151元、644元(含统筹项目外养老金),相差580元/月,替代率分别为93%、95%和57%。(2)1993年,全国机关、事业、企业的退休金水平分别为263元、272元、232元,到2002年底,分别为1083元、1009元、635元,待遇差距由40元左右拉大到440多元。

四、我国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

制度体系构建(一)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81年为0.29,1995年达到0.46,1995—1999年又上升了10%--15%;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78年金融保险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农、林、牧、渔业的1.30倍,2003年则扩大到3.00倍。城镇居民富裕户比贫困户得到的单位和国家的福利要多87%,其中养老保险待遇两者相差4.2倍。四、我国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

制度体系构建(一)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2、起点与过程不平等导致养老保险结果不公平

(1)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平等。1952年—1990年,农村无偿地为城市工业化提供资金净额约10000亿元;从1991年—1997年,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总计又达到了12666亿元。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拉大: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了3.23:1,扣除农村居民收入中含有实物折算收入和部分生产经营费用,实际差距估计在6:1左右。四、我国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

制度体系构建(一)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2、起点与过程不平等导致养老保险结果不公平

(2)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资金投入不平等。全国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情况:占总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的10%左右。占总人口的20%的城市居民,享受社会保障费用的90%。城市居民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是农民的20倍以上。

四、我国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

制度体系构建(一)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2、起点与过程不平等导致养老保险结果不公平(3)城镇从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过程不平等。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参保过程不公平。城镇企业职工实行同样制度的城镇个体劳动者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不公平。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内,代际间参保过程不均等,不同企业间参保过程不均等。四、我国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

制度体系构建(一)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3、政策落实不力强化了离退休人员待遇不公正(1)用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代替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2)企业负担过重,统筹项目外的养老金不能确保发放。(3)调整机制不同,加大了待遇水平失衡程度。城镇企业基本养老金调整幅度一般为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60%;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的调整幅度一般不低于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四、我国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

制度体系构建(一)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4、城乡“三元”分立,新兴社会群体制度缺位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互不联系,模式无法转化。新兴社会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缺位,众多的从业人员未能纳入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四、我国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

制度体系构建(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建立起基础整合的、城乡融合的、“三元”聚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制度、个人储蓄保险等在内的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四、我国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

制度体系构建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理论和现实依据:1、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1)从1952年—1990年:农村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8707亿元;通过税收提供资金1527.8亿元;通过储蓄提供资金1404.8亿元;扣除国家对农业投入,农村无偿提供资金净额约10000亿元。(2)从1991年—1997年: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总计又达到了12666亿元。

(3)从1998年至今:资料未查。

四、我国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

制度体系构建(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理论和现实依据:1、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我国城乡市场化的速度。(2)经济全球化将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3)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速度。四、我国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

制度体系构建(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理论和现实依据:2、经济全球化重构了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城乡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1)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3)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全面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四、我国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

制度体系构建(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理论和现实依据:3、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孤立运行,体系间转换困难,不适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基金积累制的养老保险,在有限的制度时间跨度内“社会保险”的“社会性”难以体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部分积累制的模式。目前两种制度没有兼容途径。四、我国城乡融合的养老保险

制度体系构建(三)城乡融合的养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