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病原文阐释-课件_第1页
湿热病原文阐释-课件_第2页
湿热病原文阐释-课件_第3页
湿热病原文阐释-课件_第4页
湿热病原文阐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原文阐释1ppt课件2一、湿热病提纲原文1条【原文1条】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证,皆湿热病兼见之变2ppt课件3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於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甚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3ppt课件4多阳明太阴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而提纲中言不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4ppt课件5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於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馀,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提要】本条为湿热病的提纲。原文列举了湿热病初起的典型症状,自注则深入分析了湿热病的病机、发生发展规律及病变特点,是全篇的重点。5ppt课件

【讨论】(一)湿热证初起典型症状及分析—初起六大主证

始恶寒——卫阳被湿邪所遏,阳气不得宣通。

后但热不寒——湿郁化热汗出——热炽阳明,迫津外泄;热在湿中,蒸湿为汗

胸痞——湿蔽清阳道路舌白——湿邪内盛

口渴不引饮——津不上承则口渴,太阴湿盛,饮邪内停分析:定阶段:卫气同病定位:中上二焦定性:湿重于热6ppt课件7脉象——在条文中未提出,依据自注:“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临床脉多见濡或濡缓或濡数。(二)湿热病的病机演变特点1.湿热病的病因与感邪途径: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7ppt课件8病因——湿热病邪感邪途径——口鼻(多见)、肌表

继承了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的学术观点,与叶天士“温邪上受”之说相合。2.湿热病的发病特点:

原文自注:“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8ppt课件

发病——内外合邪为病

3.湿热病的病变中心及病机演变特点:①病变中心——脾胃“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在则病在太阴”。叶天士:“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章虚谷:“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变。---故人身阳气旺,邪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也”9ppt课件10②病多归于——膜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膜原的生理部位--近于阳明,是上、中、下三焦

之通衢,半表半里之中道。10ppt课件11◎湿邪之邪由口鼻而入,直趋中道,流布三焦,膜原则首当其冲。◎湿阻膜原是湿温的一个特殊证型--当湿浊偏甚,郁遏阳气于内,即可出现相应的证候:寒甚热微,有汗,身痛,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苔白厚腻,甚至白腻如积粉,舌边尖红赤,甚紫绛,脉濡等症。

治当疏利透达。11ppt课件12(三)湿热病的正局、变局

正局—条文所列六大主证及自注中的必见之证自注:“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六大主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必有之证: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12ppt课件与吴鞠通对湿温的定义合参:“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湿热病初期临床表现:恶寒身热不扬,午后热盛,少汗,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13ppt课件1414变局——耳聋、干呕、发痉、发厥。自注:“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14ppt课件15手少阳三焦,经脉循行过耳――耳聋足少阳胆,胆火上冲――干呕窜于二经之表窜于二经之里手厥阴心包,火郁心包――发厥足厥阴肝,引动肝风――发痉15ppt课件16(四)伤寒、温病、湿热区别——寒、温、湿辨异:伤寒——太阳为寒水之腑,寒邪必从表而入,风寒之气

同气相求——纯太阳表证湿热——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表伤者十之一二——太

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

阳明必兼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

表里相应——太阳兼少阴(指伏气温病-春温)自注: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16ppt课件17湿温初期与太阳伤寒的区别:季节:夏秋雨湿季节病因:外—湿热病邪内—脾胃湿热病位:脾胃湿温太阳伤寒冬季严寒季节外—风寒病邪内—卫阳不固太阳膀胱经病理:湿邪阻遏卫气气机不畅。寒邪袭表阻遏阳气。17ppt课件18发病:起病缓慢症状:恶寒身热而不扬,无汗或少汗(随热势增高而汗出)头沉如裹,

肢体困重倦怠,苔白腻,脉濡缓。恶寒发热,必然无汗,头痛剧烈,身体骨节疼痛,苔白滑,脉浮紧。

起病较快治法:芳香化湿方药:三仁汤

藿朴夏苓汤。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18ppt课件19湿温与伤寒表证的辨证要点:

湿邪终非寒乃纯阴之邪伤表之恶寒甚,且见胸痞、有汗、渴不欲饮、苔腻等症。

湿温与温热类温病的辨证要点:以表湿显著与伏气温病初起里热亢盛相鉴别;以有无湿邪遏表和湿阻中焦的症状与新感温病初起来区别。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云:“阳邪从阳,必伤卫气,而人身之中,肺主卫,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温内袭,肺胃受病……而热渴咳嗽为必有之证也。”19ppt课件20(五)湿热病的预后

劳倦伤脾为不足——饥伤、劳伤而致脾馁、脾乏表

现脾气不足而少健运。

湿饮停聚为有余——太饱、太逸而致脾困、脾滞表

现脾气实滞而少健运。

自注:如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然劳倦内伤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20ppt课件21

总之,第1条原文通过对初起六个主证及自注进一步剖析,论述了湿热病病因、感邪途径、病变部位,病机、证候(包括正局、变局),鉴别诊断及预后,纲领性地概括了湿热病的全过程,故曰湿热病提纲。二邪在卫表原文2、3、21条21ppt课件22【原文2条】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自注: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挟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此条乃阴湿伤表之候。【提要】此条论述湿邪伤表尚未化热的证治(阴湿)22ppt课件23【证候分析】:恶寒无汗——湿困卫表,卫阳郁闭身重——湿性重浊,阻滞气机头痛——湿郁清阳不升,头痛如裹,紧束感。

结合1条,还应见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治疗】:

藿香、香薷、苍术皮——芳香辛散(治皮表湿)薄荷、牛蒡子——宣透卫表羌活——祛风胜湿23ppt课件241.如何辨别湿未化热(阴湿):依据是:(1)有恶寒,且恶寒重发热轻。若湿化热则但发热不恶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存在。”湿热证中,恶寒有否与多寡意味湿邪化热与否。(2)以药测证:无清热药纳入本条治疗中。24ppt课件252.关于“头痛”及“祛风胜湿”

薛氏认为头痛必挟风邪,故提出头痛,而未提出头重如裹。且治疗加羌活,祛风且能胜湿,头不痛者去羌活。为什么“祛风能胜湿”?(1)风药能升阳,从而鼓动中焦,使脾气周旋灵活,促进脾胃转输运化以清除湿邪,如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即助甲木(胆火)上升。(2)风药能使湿邪得以托化而去。(3)大凡形成内湿,肺脾虚即气虚当以温补之,加上风药,可以补而不滞,如羌活、独活。黄芪二两(20克)人参

半夏

炙甘草各一两

(各10克)

羌活

独活

防风

白芍各五钱(各6克)陈皮四钱(4克)

白术

茯苓

泽泻

柴胡各三钱(各3克)

黄连二钱(1.5克)25ppt课件263.他注分析:

杨照藜:“头痛属热,不必牵涉及风”。

本证属湿在表未化热,非属热,且每可挟风,羌活祛风又可胜湿,故为适用之品。

杨照藜:“湿宜淡渗,不宜专用燥药。”

凡湿未化热者,温燥为一治疗大法,淡渗法为治湿常用之法26ppt课件27【提要】湿邪伤表,湿已化热证治(阳湿)

【原文3条】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自注: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出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脘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伤表之候。27ppt课件28【证候分析】

恶寒——湿遏卫阳发热——湿渐化热身重——湿阻气分关节疼痛——湿留关节突出发热,不为汗解。苍术皮、藿香叶——芳化燥湿桔梗——宣肺开上鲜荷叶——升发脾气,宣化在表之湿,利湿散热。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白通草——淡渗利湿、泄热达下。【治疗】28ppt课件29【讨论】1.湿在肌肉---关节疼痛。

不为汗解---为湿热郁蒸;湿邪化热的标志。

2.阴湿与阳湿

章虚谷《医门棒喝》:“恶寒而不发热,故为阴湿,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阴湿即湿未化热,证候性质近于寒湿。阳湿即湿已化热,与阴湿相对而言。29ppt课件30病机症状治疗同

异阴湿湿邪伤表尚未化热

恶寒身重无汗而发热藿香苍术皮:芳化表湿香薷、羌活-----芳香

辛散薄荷、牛子-----泄卫

透表阳湿湿已化热

发热不为汗解

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通草、荷叶-----

泄热利湿

桔梗-----助宣化湿邪

之力

阴湿与阳湿比较30ppt课件31临床运用:阴湿:可用藿朴夏苓汤阳湿:可用三仁汤或曾伯渊湿温初起方:藿香、佩兰、淡豆豉、滑石、苍术皮、茯苓皮、金银花、连翘、竹叶、陈皮、通草、甘草(恶寒无汗加杏仁)31ppt课件32二方共有的药物及作用:杏仁——开上;蔻仁——运中;薏仁——渗下;厚朴——理气;半夏——燥湿。藿朴夏苓汤;三仁汤。32ppt课件33不同点: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组成:

藿香、豆豉、猪苓茯苓、泽泻。竹叶、滑石、通草、甘澜水。适应证:湿邪偏于卫表,热不明显者。湿渐化热者。33ppt课件34在我们的身体里百分之七十五是水分。从江本胜博士水结晶实验报告中,我们了解到:我们心情善良、常常怀感恩的心,爱护利益他人的心,这个身体里面所有的水结晶都是最美好的,身体健康、强壮,就不会生病。如果心情不好,常发脾气、一肚子怨恨、得到的结晶就非常不好。这个不好的结晶就会破坏身体里面正常的组织,就会生病。这是对我们本身来说,所以希望世界上的人常存欢喜心、爱心、感恩的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世界就会越来越好。------静空法师34ppt课件35如果“人类对看不见的东西充满信心,就不会有显微镜的发明。对看不见的东西,或现有科学手段还不能证明的东西,承认它有存在的可能性,承认人类对未知领域的研究能力还十分有限,这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唯物主义的态度。相反看得见就说有,看不见就说无,只相信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才是唯心的。这种态度显然也不是客观的。只相信所能证明的,是对科技的迷信。这些态度从来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也不是人类向未知世界进步的基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像让鱼去解释什么是水一样。------静空法师

35ppt课件36尚炽昌医案:李某某,男1997年5月12日就诊。四月某日因洗头受凉,病发热恶寒如疟状,一直按感冒治疗,注射用青、链霉素半个月,热仍不解。又服中药解表剂,辛温、辛凉皆尝用,病无起色。现已发热25天。体温38.5℃,并伴有恶寒,身重,口渴不欲饮,脘闷不饥,大便不实。体检及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舌苔白腻,脉濡。36ppt课件37尚师曰:“此湿温证也”。遂处三仁汤原方。杏仁10克,白蔻仁12克,生苡仁12克,半夏10克,滑石15克,厚朴10克,通草6克,淡竹叶6克。服1剂即热退。三日后热虽又起,但温度偏底,续服1剂,热退身畅而差。按语: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因于湿温之发热往往缠绵难愈,其治即不宜辛温发汗,又不宜辛凉解肌。唯宜芳香宣化,畅达气机之法。用三仁汤以祛气分之湿邪,则气达津布,发热自除。37ppt课件38【原文21条】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宜六一散一两,薄荷叶三、四分,泡汤调下即汗解。

自注:湿病发汗,昔贤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盖既有不可汗之大戒,复有得汗始解之治法,临证者知所变通矣。【提要】暑湿郁表证治

3、暑湿郁表证治:38ppt课件39

【证候分析】

发热,始终无汗——湿已化热,腠理郁闭,气机受阻胸痞,肌肉微疼——湿热蕴结,气机不宣,故胸痞;邪郁肌表,故肌肉微疼(邪犯阳明之表)

39ppt课件40

【方药】

六一散加薄荷(即鸡苏散)

滑石:解肌清热、开窍利湿

甘草:清热和中

薄荷:透解风热六一散加薄荷叶,泡汤调下,轻宣透达,使卫气通畅,湿开热透则邪随微汗而解,即吴子音所注“辛凉解散”之理。40ppt课件41【讨论】1、邪郁肌表的依据:(1)虽无恶寒,但表实无汗,又无口渴等气分证状(2)条文所言“腠理暑邪内闭”指明病在肌表卫分,吴子音言:“湿热蕴遏,气郁不得宣”,当指卫气郁遏。(3)从吴氏指出治宜“辛凉解散”也说明为暑湿闭郁,表气不宣之证。41ppt课件422、湿热病可汗否?薛氏:“湿病发汗,昔贤有禁”。张仲景:“湿家忌投发汗”。王叔和:“其人常伤于湿……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薛氏29条:“湿热证,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乃汗出过多,卫外之阳暂亡……”。42ppt课件433、可用微汗的标准:431、湿热郁闭腠理,气机受阻而始终无汗。2、肌肉微疼、胸痞等邪犯阳明之表之轻证。章虚谷云:“属暑湿闭于腠理”,

“湿证固非一概禁汗”43ppt课件444、此微汗与湿温初起禁辛温发汗不同:

自注中“盖既有不可汗之大戒,复有得汗始解之治法,……”

滑石非单纯利水之品,而是上达腠理,下行水液,通达表里三焦之上品,其利毛窍开腠理的作用与薄荷叶辛凉透表相伍,使蕴遏肌表之邪得微汗而解。

《本草求真》:“滑石开窍利湿,不独尽由小便而下,盖能上开腠理而发表,是除上中之湿热;下利便溺而行水,是除中下之湿热;热去则三焦宁而表里安,湿去则阑门通而阳明利矣”。44ppt课件45

吴子音:加香薷温散之法,应适于外寒束表而兼暑湿者,对本证湿热在表虽无汗而不恶寒并不相宜。

吴锡璜:用泡汤取其轻扬透汗,及煎剂用轻清开泄的芦根、豆豉、竹叶、杏仁、绿豆衣等,甚合薛氏微汗之旨,临证可作参考。45ppt课件46三邪在气分1.邪在上焦原文31、14、18条2.邪在中焦原文8、12、10、13、37条3.邪在下焦原文11、29条46ppt课件【原文18条】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者,暑邪入于肺络,宜葶苈、枇杷叶、六一散等味。

自注:人但知暑伤肺气则肺虚,而不知暑滞肺络则肺实。葶苈引滑石,直泻肺邪则病自除。【提要】暑湿伤肺(或湿热之邪郁滞肺络而致实证咳喘)的证治。1、邪在上焦(原文18、31、14条)47ppt课件4848【证候分析】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暑湿(湿热)粘滞、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气逆而上。【方药】葶苈子——泻肺气,降痰枇杷叶——降肺气六一散——清利湿热

本证属实证,还可见面垢、口渴不欲饮、苔厚腻、脉濡滑而数、两寸有力等症。48ppt课件491、本证的病机及症状探讨:

本条冠以“湿热证”,又言“暑邪入于肺络”,杨照藜认为此为湿热上壅之证,故可理解为暑湿或湿热之邪引起。2、为什么暑湿易于伤肺?

因为暑邪易伤津气,肺主气。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暑湿伤气,肺先受病,诸气皆痹。”

雷少逸:“暑为火邪,肺为金脏,火未有不克金者。”49ppt课件503、“葶苈引滑石,直泻肺邪”的理解:

葶苈子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其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咳。

《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之痰饮”。

《本经》:“通利水道”作用。50ppt课件51

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解暑湿,与葶苈子同归膀胱经,合用则利水之力加强,加之葶苈泻肺气下行的作用。

薛氏云:“葶苈引滑石,直泻肺邪而病自除。”

临证还可以加入桑皮、黄芩、白前、车前草等,亦可用《温病条辨》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方。51ppt课件52【原文31条】湿热证,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憹,眼欲闭,时谵语,浊邪蒙闭上焦。宜涌泄,用枳壳、桔梗、淡豆豉、生山栀,无汗者加葛根。

自注:此与第九条宜参看,彼属余邪,法当轻散;此则浊邪蒙闭上焦,故懊憹脘闷。眼欲闭者,肺气不舒也。时谵语者,邪郁心包也。若投轻剂,病必不除。《经》曰:“高者越之”。用栀豉汤涌泄之剂,引胃脘之阳而开心胸之表,邪从吐散。

【提要】湿热浊邪蒙闭上焦气分之候。52ppt课件53轻宣上焦气机,透邪外达。【证候分析】壮热、口渴、脘闷懊憹——由卫入气,阻于中上焦。眼欲闭、时谵语——上焦湿热浊邪蒙蔽清阳,扰及心神。栀子豉汤加枳壳、桔梗—【方药】53ppt课件54【讨论】1.关于神志症状:眼欲闭:神情淡漠,精神不振的状态。时谵语:即偶有谵语,为邪郁心包所致。均为轻度神志症状。以药测证:栀豉汤加枳壳、桔梗,功用仅可轻宣上焦气机而透邪外达,可知本证非神志重证。54ppt课件552.“宜涌泄”的异议“涌泄”之法。依据《内经》:“高者越之”。

栀豉汤本为轻清气热之剂,主治热邪初入气分之热郁胸膈之证,无涌泄作用。加桔梗、枳壳在于轻宣上焦气机,透邪外达。薛氏:“引胃脘之阳,开心胸之表”

目的在于宣畅上焦。

章虚谷:“若舌苔薄而滑者,邪未胶结,可以吐散。若舌苔厚而有根。浊邪瘀结,须重用辛开苦降。如吐之,邪结不得出,反使气逆而变他证也。”55ppt课件56【原文14条】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

自注:此条乃湿热俱盛之候。而去湿药多清热药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闭,不得不以辛通开闭为急务,不欲以寒凉凝滞气机也。【词解】瞀乱:瞀:视物不明,甚至昏蒙;瞀乱为视物不明,心中闷乱,甚至神识昏蒙。56ppt课件57地浆水:把新汲水倒入约三尺深的黄土坑,待沉淀后,取清液用,有清暑解毒作用。《肘后方》:“或遇发毒,急掘地作水坑,以水令满,熟搅稍澄,饮水自解,名为地浆。”

章虚谷:“于阴地掘坑,汲净水倒坑中搅之,候澄清,名地浆水,能解暑毒。”【提要】湿热秽浊阻闭上中二焦的证治。57ppt课件58初起即胸闷不知人——湿热秽浊闭塞机窍,浊邪害清。瞀乱,大叫痛(胸脘、胃腹疼甚绞痛)

——清阳闭阻不行。【证候分析】【方药】草果、槟榔、芫荽(王注用薤白)——辛香燥湿、理气辟秽,以开气机阻闭。菖蒲——鲜用芳香化浊,开窍逐秽,以解清窍闭塞。六一散——清利湿热泄浊。或加皂角——辛窜开通。地浆水(煎)——解暑祛浊。58ppt课件591、病因与发病:

本证为湿热病的特殊类型,特点是发病急且重。

沈宗淦云,“此条颇似痧证,宜用灵验痧丸为妙,六一散有甘草,须慎用。”【讨论】

发痧乃因夏秋间暑湿交蒸,秽浊气盛,或素体虚弱,不耐暑热,或素体湿热内盛,感其气而发病,每伴有头胀、头重、恶心、欲吐不得吐、腹胀、苔白腻垢浊等。苍术(米泔水浸)5钱,明天麻6钱,麻黄6钱,雄黄6钱,朱砂6钱,麝香(后入)6分,丁香1钱,大黄1两,蟾酥(烧酒化)1钱5分,甘草4钱。59ppt课件602、病机与治疗:

薛氏认为此属湿热俱盛之候。但从所列症状分析,应是以湿热秽浊之邪为主,热势并不炽盛。

治疗:急以辛通开闭。故祛湿药多,清热药少。以避免过于寒凉凝滞气机。

临床多采用中成药。如玉枢丹、紫金锭、藿香正气散、十滴丸水、行军散等。或以刮痧法、针刺法急救之。60ppt课件61【原文8条】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自注:疟由暑热内伏,秋凉外束而成。若夏月腠理大开,毛窍疏通,安得成疟。而寒热有定期,如疟证发作者,以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湿热阻遏,则营卫气争,证虽如疟,不得与疟同治,故仿又可达原饮之例。盖一由外凉束,一由内湿阻也。【提要】湿热阻遏膜原证治。2.邪在中焦(原文8、12、

10、13、37条)61ppt课件62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枢机不利

【证候分析】柴胡——厚朴、槟榔、草果、半夏、苍术——藿香、干菖蒲——六一散——和解少阳理气燥湿芳香化浊清利湿热【方药】此仿吴又可达原饮,温燥药多,用于湿重于热。如热重用达原饮,湿重用雷氏透达膜原法。62ppt课件63①达原饮:槟榔、川朴、草果——知母——白芍——黄芩——直达膜原;滋阴;和血;清热燥湿;甘草——和中。适用于营阴不足,且湿遏热伏者,以舌红绛苔垢腻为辨证要点。吴鞠通:“乃调和之品,如渴与水,非拔病之药”63ppt课件64②雷氏宣透膜原法:川朴、槟榔、草果——直达膜原;藿香、半夏、生姜——行气化湿,降逆止呕;佐黄芩——清湿中之热;甘草——和中。适于舌不红绛,仅苔白腻者。64ppt课件65【讨论】1、对“膜原为半表半里”的理解:

与1条提纲中的说法一致,其近于中焦,是上、中、下三焦之要冲,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与伤寒半表半里有异。

伤寒半表半里:寒邪传里化热,郁于足少阳,从表里间划分界限。

湿热半表半里:湿遏热伏寄于中焦,是上下概念的转枢。65ppt课件662、关于湿遏膜原证:

是湿热证气分阶段的一个特殊类型。证见:寒热如疟,汗出胸痞,口渴不引饮,脘腹胀闷,舌苔白腻甚或满布垢浊、或如积粉、舌边尖红赤,甚则紫绛等湿浊内盛之候。病机:湿浊偏甚,郁遏气机,枢机不利。治疗:薛氏以达原饮加减开达湿浊之邪。66ppt课件673、两方方解比较共同药物不同药物厚朴、槟榔、草果——疏利湿浊苦温辛温并用,辛开苦降,开郁燥湿,行气破结,开达膜原湿浊薛氏仿达原法吴又可达原饮半夏、苍术——增加辛开苦降,燥化湿浊之力柴胡—和解透邪藿香、干菖蒲——芳香化浊六一散——清利湿热(去知母、白芍滋润酸敛)疏利宣化湿浊力强,清热力较弱,适宜寒甚热微之证。知母——清热滋阴白芍——敛阴和血以防湿热化燥伤阴,制约厚朴、槟榔、草果之燥烈黄芩

——燥湿清热(清湿中蕴遏之热)甘草——和中疏利清热力较强67ppt课件68【原文12条】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辛开,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味。

自注:此湿邪极盛之候。口渴乃液不上升,非有热也。辛泄太过即可变而为热,而此时湿邪尚未蕴热,故重用辛开,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也。【提要】湿邪极盛,尚未化热证治。68ppt课件69【证候分析】舌遍体白——湿浊极盛的重要标志。口渴——湿邪阻遏,津不上升(但口渴而不欲饮)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辛苦温燥湿理气。

【方药分析】还可见脘痞、恶心、腹胀等湿阻脾胃的症状。69ppt课件70运用温法的时机:可参考王、章二氏提出的若苔滑而不渴,或苔白不渴、且便溺不热者,方为温法之证。70ppt课件71【讨论】1.本证的形成

舌遍体白:为舌苔满布白腻,标明湿邪尤盛。

无发热、汗出:说明热势甚微,表明湿邪尚未

蕴热。口渴,亦非因热也。

形成:感受湿邪偏重,或因中气素亏,阳气素虚,

或内湿素盛等,71ppt课件72一因湿盛太阴,转为湿胜阳微证。

如章注所言:“若苔滑而不渴者,即属太阴证,宜温之”。

二为:薛氏指出的可因辛泄太过变而为热,继而阳明热盛化燥化火,出现与温热类温病一样的深入营血之证。2、转归72ppt课件733、“湿滞阳明”与“宜用辛开”湿滞阳明:强调了湿盛,为湿浊阻于中焦脾胃。方用辛开:即重用辛温,辛可理气,气机得畅,又可以助湿邪之化,温可燥化湿邪。选用药物: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温燥之品。杨照藜:“湿盛热微之证,初起原可暂用此等药开之。一见湿开化热,便即转为清热,若执此为常用之法则误矣”。薛氏认为:“辛泄太过即可变而为热”73ppt课件744、运用温法指征:

运用温法指征:苔白(舌质正常)不渴、且便溺不热者,方为温法之征。

单凭苔白,不足诊为湿盛之候。尤其素体阴虚者,用辛燥之品更易化燥伤津,故“重用辛开”必须把握好适应证。74ppt课件75吴锡璜的经验:宣透湿邪后,热势每多炽盛,当兼用清解法,值得临证注意。雷少逸说:“凡湿在表宜散,在里宜渗利,今在气分,宜温药以化之。”

《时病论》

“温化湿邪法”:藿香、蔻壳、厚朴、陈皮、苍术、神曲,亦可用于本证的治疗。75ppt课件76【原文10条】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自注:浊邪上干则胸闷,胃液不升则口渴。病在中焦气分。故多开中焦气分之药。此条多有挟食者。其舌根见黄色,宜加栝楼、楂肉、莱菔子。76ppt课件77【提要】湿伏中焦,始见化热的证治。发热汗出(不恶寒)——湿热入里胸痞,口渴(不欲饮)舌白——湿邪内盛【证候分析】湿重于热者治宜辛开化湿为主少佐清热。77ppt课件78杏仁、枳壳、桔梗——轻苦微辛,宣利肺气

藿香、佩兰、菖蒲、蔻仁、郁金——芳香运脾化湿苍术、厚朴、草果、半夏——辛苦温理气燥湿六一散——淡渗清热利湿又不伤阴【方药分析】【讨论】1.薛氏治湿五法:78ppt课件7979辛宣利湿(宣湿)

芳香化湿(化湿)苦温燥湿(燥湿)淡渗利湿(利湿)祛风胜湿(胜湿)即辛开宣肺。肺主一身之气,为气化之先,宣通肺气则三焦气机宣畅,气化则湿化。此法不仅适于湿阻上焦,亦用于湿伏中焦,利肺以行脾,湿流下焦,源清而流洁。常用药有杏仁、桔梗、枳壳。湿为秽浊之气,芳香化湿,辟秽去浊。常用药有藿香、佩兰、苏叶、菖蒲、蔻仁、郁金。辛苦温,理气燥湿。常用药有苍术、厚朴、草果、半夏、陈皮、草豆蔻、砂仁,代表方平胃散。

(湿热并重要配合清热药,如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栀子、龙胆草,代表方王氏连朴饮)使湿邪自小便而出。常用药有滑石、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竹叶、茵陈。是取风药能托化湿邪而出,且风药升阳有鼓动中焦,促进脾胃转输以清除湿邪的作用。常用药有防风、羌活、独活、升麻、柴胡。79ppt课件802、关于胃液不升之口渴

自注:“胃液不升则口渴”。指湿邪内阻,津液不得上升,非津液不足,无津上升。辨证要点:

胃津不足--必见舌干燥,而口渴引饮,治宜益胃生津;

胃液不升--必见苔腻而渴不欲饮,治宜化湿为主,湿化则津升,口渴得解。80ppt课件81【原文13条】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自注:此湿热参半之证。而燥湿之中,即佐清热者,亦所以存阳明之液也。上二条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提要】阐明中焦湿渐化热治宜辛泄与清热并施。

81ppt课件82【证候分析】舌根仍白腻,舌尖红——湿渐化热(薛氏虽称为“湿热参半”,但仍属湿重热轻之证)辛泄佐清热:蔻仁、半夏、菖蒲——辛泄大豆黄卷、连翘——清热六一散、绿豆衣——淡渗利湿【方药分析】82ppt课件83【讨论】1.湿渐化热的诊断要点:(1)辨舌:舌尖红为渐化热的标志

薛氏重视舌诊: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10条、12条,舌白或舌遍体白为湿重(湿邪极盛),本条舌根白,舌尖红为湿已渐化热。83ppt课件84(2)以药测证,辛开佐清热。

治疗较上条(指12条)增加了清热药,说明湿已化热,实为湿热两解之法。湿已化热易耗伤津液,但余湿尚在,若妄投滋润又有助湿之弊,佐以清热可达到保津存液的目的,如薛氏自注所言:“即佐清热者,亦所以存阳明之液也”。热病重在救阴,而救阴非生津养液这一途径,凡能确保津液不受耗损之法,均含救阴之意,清热即保液之本也。84ppt课件852.薛氏治湿热,用药忌苦寒:

湿虽渐化热,但薛氏未用苦寒之品,而是采用轻清宣透,渗湿泄热而又不伤阴的豆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主要基于防止苦寒化燥伤阴的治疗思想。85ppt课件86【原文37条】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此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宜白虎加苍术汤。

自注:热渴自汗,阳明之热也;胸痞身重,太阴之湿兼见矣。脉洪大而长,知湿热滞于阳明之经,故用苍术白虎汤以清热散湿,然乃热多湿少之候。

白虎汤仲景用以清阳明无形之燥热也,胃汁枯涸者,加人参以生津,名曰白虎加人参汤;身中素有痹气者,加桂86ppt课件87【提要】热多湿少证治

枝以通络,名曰桂枝白虎汤,而其实意在清胃热也。是以后人治暑热伤气身热而渴者,亦用白虎加人参汤;热渴汗泄肢节烦疼者,亦用白虎加桂枝汤;胸痞身重兼见,则于白虎汤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寒热往来兼集,则于白虎汤中加入柴胡,以散半表半里之邪。凡此皆热盛阳明,他证兼见,故用白虎清热,而复各随证以加减。苟非热渴汗泄,脉洪大者,白虎便不可投。辨证察脉,最宜详审也。87ppt课件88【证候分析】壮热口渴、自汗、脉洪大而长——阳明热盛之象身重、胸痞——太阴脾湿之征(此即薛氏所云:“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而热重湿轻之候)治以清热为主兼以化湿白虎汤——专清阳明之热佐以苍术——专燥太阴之湿

【方药】88ppt课件89

【讨论】1.白虎汤加减:胃津枯涸者(身热渴甚)——白虎汤加人参素有痹气者(见肢节烦疼者)——加桂枝——桂枝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兼寒热往来——加柴胡血虚——加生地精虚——加枸杞有痰——加半夏痞满气滞——加厚朴89ppt课件90脉虚——用甘药养肺胃之津下利、发热、舌黄——合白头翁汤伏气营阴亏损,舌绛热渴,——合犀角地黄汤大汗脉虚,不热不渴,——合生脉散大汗、小便短而热,舌苔黄绛,——加生地、元参

薛氏自注极尽白虎汤之加减变化,至于“苟非热渴汗泄,脉洪大者,白虎便不可投”临证时应灵活对待,不必拘泥于四大证俱全,只要确属阳明热盛者便可应用。90ppt课件912.热重于湿”的多种治疗方法:

本证属阳明热盛兼太阴之湿,治疗以清阳明为主,加苍术燥太阴之湿,本方早在宋代朱肱用作湿温的治疗主方,后叶桂认为本方为“治暑湿相搏而为湿温病者”释本方组方意在“以苦寒辛寒之药清其暑,以辛温燥烈之药燥其湿,而以甘平之药缓其中”。使邪却正安,热退湿除。91ppt课件92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38条有湿热结聚胸脘之热重于湿之证。证见:“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92ppt课件93病机:吴氏认为此属阳明暑湿。方用:小陷胸汤加枳实治之。

临床多见于湿热兼挟痰饮之证,若用白虎汤之清则不相宜,须用苦寒辛降之法,虽同属热重于湿,但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又各具特点,临证当细辨之。93ppt课件94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亦论热重于湿:病机:“其病多发于阳明胃肠,热结在里,由中蒸上”。证见:神烦,口渴不引饮,口气秽浊,尤以胸腹热痛,按之灼手或按之作痛为特征,甚可见耳聋干呕等。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黄中带黑,浮滑粘腻,或白而黄而灰点,舌边尖红赤少津。94ppt课件95治疗:苦辛通降,通达表里。方药:枳实栀豉合小陷胸汤加连翘、茵陈、黄芩、木通等。

如热势再盛,渐欲化燥,见渴甚,脉大,气粗喘逆者,重用石膏、知母加芦根、灯芯等清热利湿之品。

何氏的经验,可视为治疗湿热病热重于湿证候的发展。95ppt课件96【原文11条】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宜滑石、猪苓、茯苓、泽泻、萆薢、通草等味。

自注:下焦属阴,太阴所司。阴道虚故自利,化源滞则溺赤,脾不转津则口渴。总由太阴湿盛故也。湿滞下焦,故独以分利为治,然兼证口渴胸痞,须佐入桔梗、杏仁、大豆黄卷开泄中上,源清则流自洁,不可不知。

湿热之邪不自表而入,故无表里可分,而未尝无三焦可辨,犹之河间治消渴亦分三焦者是也。

3.邪在下焦(原文11、29条)96ppt课件【提要】湿流下焦小肠泌别失职的证治及湿热为患的特点。【证候分析】小便短涩,大便自利——湿流下焦,湿阻气机,小肠泌别失职,大肠传导失司。口渴——湿邪内阻,津不上承,97ppt课件98滑石、猪苓、泽泻、萆薢、通草——

治以分利,小便通利则便泄自止,湿邪去则口渴自愈,故自注曰:“湿以分利为治”。【方药】98ppt课件99【讨论】1.关于“下焦属阴,太阴所司”

指位于下焦的大小肠、膀胱与太阴脾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

“阴道虚则自利”非指虚证,乃指肠道功能失司,湿胜则濡泄。99ppt课件1002.本证病机:

自注中兼见口渴胸痞:说明病机变化不局限于下焦,故佐入桔梗、杏仁、大豆黄卷,开泄中上。肺为水之上源,宣其上使肺气得化,脾气得运,则助于下焦水道通利而利于湿邪的祛除,即“源清则流自洁”。100ppt课件1013、湿热致病特点:(1)蒙上流下,下闭上塞,阻塞三焦:

薛氏认为:不论湿多或湿热俱多,均可蒙蔽上焦,流注下焦,甚至下焦闭塞,上焦壅盛,造成三焦俱困。

故湿热病“未尝无三焦可辨”,治疗“当三焦分治”。

治当调理气机,恢复正常气化功能。101ppt课件102

薛氏在医案中云:“夏季之湿郁,必伤太阴脾,湿甚生热,热必窒于阳明胃脉,全以宣通气分,使气通湿走热清。”

柳宝诒亦认为:“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热从气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治当:开上、畅中、渗下(利小便)。102ppt课件103(2)为分解湿热的治疗原则提供依据:

薛氏提出,湿热未合则病轻且缓,湿热相合则病重且速。因热得湿蒸则愈加炽热,湿得热煽则愈加横行。因湿热相合则少火化为壮火,三焦相火上下充斥,内外煎熬,最为酷烈。因此,治疗湿热首当分解湿热。103ppt课件104【原文29条】湿热证,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口渴,茎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语亮。乃汗出过多,卫外之阳暂亡,湿热之邪仍结,一时表里不通,脉故伏,非真阳外脱也,宜五苓散去术加滑石、酒炒川连、生地、芪皮等味。自注:此条脉症,全似亡阳之候,独于举动神气得其真情,噫!此医之所以贵识见也。【提要】湿热病卫阳暂亡而湿热仍结于下焦的证治。104ppt课件【证候分析】忽大汗出,手足冷,脉细如丝或绝——似真阳外脱之证,实为湿热结于下焦,一时表里不通,且汗出过多,卫阳暂伤。口渴——汗出过多,阴液耗伤。茎痛——湿热蕴结下焦之征象。105ppt课件106四苓散(五苓散去术)加滑石——导湿热下行。黄连、生地——清热救阴。黄芪皮——固卫止汗。【方药】106ppt课件1071.本证辨证关键:

自注云:“脉证全似亡阳之候,独于举动神气得其真情”。未见阳气外脱之神气虚惫,蜷卧欲寐,语声低微等现象,而是神清语亮,起坐自如,故可判断此大汗出乃为正气驱邪自肌腠外出,从汗而解之象,而非气脱亡阳。107ppt课件108病机:一时汗出过多,在表之阳随汗泄越,致卫外之阳暂亡,而在里之阳气一时未能达于肌表,失于温养肌肤分肉之功,则见手足冷。

如叶天士《温热论》“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之病机趋势。

亦即《温热论》中“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之理。108ppt课件1092.本证用“芪皮”的提示

王孟英认为本证治疗“用法颇极周密”,针对大汗出,气液两伤,用芪皮合五苓散中桂枝,固卫气,生地滋阴液,而两顾气液。

提示后人注重病发之因,本证虽有湿热郁结存在,但更以阳气泄越不固为急,当酌加芪皮、人参等益气顾阴,或先予益气固脱,待阳气未复,厥回汗止后再继治湿热。109ppt课件1103、他注分析“忽大汗出”的原因:

薛氏未言四五日忽大汗出的原因,王注分析“必由误表所致”,吴注认为“误服寒凉冰闭者亦有此候”。可知湿热羁留气分之时的治疗应避免发散解表和过用寒凉。110ppt课件

周某,男,24岁。感受时令之邪,而发热头痛,胸中发满,饮食作呕。注射“安乃近”与“葡萄糖液”,汗出虽多而发热不退,反增谵语、身疼、呕吐等症。试其体温39.6℃,脉来濡,舌苔白腻,脉证合参,湿邪犹存,治当清利湿热,芳化湿浊,以行三焦之滞。方用:白蔻仁6克,滑石12克,杏仁6克,苡仁12克,藿香6克,厚朴6克,半夏10克,竹叶6克刘渡舟医案之湿温:111ppt课件

刘老书方时,语其家人曰:服药则热退,可勿忧虑。然病人服药无效,反增口渴心烦,体温升至40℃,一身酸痛,两足反厥冷如冰。病家惶恐,急请刘老再诊。切其脉仍濡,而舌苔则黄白间杂。湿温为患,明白无误,然前方胡为不效?思之良久,则又书一方:苍术10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上方仅服一剂,高热即退,足温,诸症皆愈。

112ppt课件按语:此证本属湿温为病,当时若利湿清热,自可奏效而愈。而病家误发其汗,乃犯湿家之禁,亡失津液,故致病情加剧。然既按湿温治疗,用方为何不效?此证胸满泛恶,固属湿候,而同时又有高热、烦渴、谵语,则属阳明之热显著。前方用三仁汤治湿之力大,但清热之力则小,而藿香厚朴又有增燥助热之弊,故药后口渴心烦而病不得解。今既热盛于里,湿阻于外,则阳气不能下达,故两足冰凉而不温。治疗之法,非白虎不足以清其热,非苍术不足以胜其湿,故改投苍术白虎汤,一剂即愈。113ppt课件

湿温(发烧待查)

李某某,女20岁,初诊:

主诉:患者于8月5日自觉恶寒发热,体温在37℃~39℃之间。经某医院诊为病毒性感冒,曾服解表药,热势不退。因持续发烧19天收住院治疗。经西医系统检查,诊为发烧待查。历用液体支持疗法、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雷米封等药治疗,中药曾服清营汤、调胃承气汤、白虎汤、紫雪、至宝以及秦艽鳖甲汤等方药,其势不佳。体温仍在38℃左右。114ppt课件9月30日请赵师会诊。

诊查:证见发热,午后热重,汗出热不解,头晕而沉,口渴不欲饮,胸闷纳呆,周身疲乏倦怠。

辨证:湿遏热伏,午后热甚汗出而热不解;湿热下注,小便色黄。病在中焦,弥漫上下。

治法:拟辛开苦降,佐以芳香淡渗之味。

处方: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10克(后下),杏仁10克,淡豆豉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木香6克,马尾连10克,前胡6克,大腹皮10克,炒麦芽10克,栀子6克。三剂,水煎服。忌食腥劳,甜腻。115ppt课件二诊10月4日。

服药后热势稍减。因湿热之邪难以速祛,故再守原方服药四剂,以冀全功。

三诊10月7日。

体温已退至37.1℃,唯觉颈部酸痛。继服原方药两剂,遂诸症若失,于10月12日痊愈出院。116ppt课件[按]:此案为湿热蕴郁中焦气分,遗经发汗、清营,攻下、开窍、滋阴等误治,寒凉滋腻,更助其湿,湿热壅塞,阻滞气机,湿不化而热不除。此所“发热日久不退也。湿温病为湿与热合,腔固难解。湿若不去,热则难除。故治疗当以祛湿为先。宜用芳香宣化,辛开苦降,淡渗分消等法,当先调畅气机,宣通三焦。117ppt课件方中藿、佩、前、杏芳香化湿,宣通肺气,以肺主气,气化则湿亦化,湿化则热易清;栀子、豆豉清宣郁热,湿热郁久则为陈腐之气,栀豉合用,最善发越陈腐,故有宣阳解郁之功;半夏、芩连辛开苦降,清热燥湿,开泄中焦之湿热积滞;木香、腹皮、麦芽,理气滞,行水道,助消化,以利三焦。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决滨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畅则上下分消,邪气自去。药后得二便通得,是三焦通畅之征,故周身汗出而热退。118ppt课件本案初诊予药三剂,服后热势略减,而脉症未变,故二诊继用原方4剂,则霍然而愈矣。非胸中有定见者不能如此处置。若二诊时欲速其效而改弦更张,恐不免功亏一篑。要之,湿温病湿邪阻滞,不易速去,须得湿邪缓缓化去,当其由量变渐至质变,才可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故治疗湿温须胸中有定见,不可朝三暮四,频频换方。只要认证准确,立法无误,即可依法用药,自可功到自然成。本案即是例证。119ppt课件120

王某某,男,15岁,1938年4月。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不退。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

湿温过服寒凉滋腻:120ppt课件

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少,大便略稀。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周大夫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丸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121ppt课件4月17日上午邀余往诊。当时体温39,高烧不退,神志不清,面色苍白,胸中白陪已渐退,周身干热,大便溏稀,两脉沉濡略数,舌苔白腻而滑,舌质边尖红绛。此湿温之证,过服滋腻寒凉,乃湿阻不化,遂成冰伏之势,逼热邪入营。今已十二日,用辛温开闭以畅气机,芳香宣解而通神明,病势甚重,诸宜小心,饮食当慎,防其增重。122ppt课件

处方:香豆豉12、炒山栀3、前胡3藿香叶10(后下)、菖蒲10郁金6厚朴3半夏10杏仁10白蔻仁末1,淡干姜末1(后二味同研装胶囊,分两次随药送下)二付。二诊:1938年4月20日。连服辛开温化,宣阳疏调之剂,身热已退,体温37.2,遍体小汗,下至两足,面色红润,神志已清,语言清楚,舌苔渐化,胸中白陪基本消失,小溲较畅,大便未通,两脉中取滑濡,冰伏渐解,寒湿得温渐化,气机宣通。123ppt课件

仍以辛宣疏化方法:香豆豉10炒山栀3杏仁10前胡3藿梗10厚朴10半夏10草蔻3三付。三诊:1938年4月2日。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已下地活动,饮食二便如常,舌白滑润,脉濡滑,宜调理中焦,以善其后。处方:香豆豉10旋复花10生白术5陈皮6白扁豆10生薏米10茯苓10焦麦芽10三付之后诸恙皆愈,调养半月而安。124ppt课件

按语:湿温宜宣气化湿,最忌滋腻,滋腻之品腻滞气机,且助于湿,反使病胶着难解。湿为阴邪,非温不化。虽湿热为患,治宜分清湿之与热,孰多孰少,当用苦寒也要恰如其分。若误用苦寒,克伐阳气,不仅湿不能去,反致冰伏,气机闭塞,邪无出路,内逼入营,必成昏厥之变。其治法全在开冰伏之郁闭。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寒凉入胃,冰伏于中,中焦不通,气机不行。开之必125ppt课件以辛热燥烈之品,如干姜、草蔻,且以半夏、厚朴辛开苦降,燥湿行滞宣畅中焦,前胡、杏仁、宣降肺气以开上焦,菖蒲、郁金,涤痰开窍,又加栀子豉汤,以豆豉宣郁热而展气机,山栀畅三焦而泄火。诸药配合使冰伏解而寒湿化,湿郁开且三焦畅,邪有去路,故入营之热则外透而解。本证因过用寒凉遏伤阳气,湿热为寒凉冰伏于内,邪无退路,被逼入营,阴伤不甚,关键在于解冰伏开郁闭,宣气机以透热,若营阴被伤,热已透转,仍当兼顾营分。126ppt课件127

薛氏云:“湿热之邪,不自表而入,故无表里可分,而未尝无三焦可辨”。薛氏以三焦分证,辨别湿热之孰轻孰重依据了正邪两方面的因素:正的一方面是:中气虚则从太阴湿化,中气实则从阳明火化;邪的一方面是:湿邪粘滞重浊,易阻塞三焦气机,只湿无热或湿多热少有蒙上流下的特性,湿热俱多则三焦火化有下闭上壅的趋势,所以湿热之邪留恋气分总不离湿化、火化两途。气分证小结127ppt课件128

湿化,即从太阴脾湿而化,表现为湿重于热。如8条“湿浊阻遏膜原”,12条“湿滞阳明”,10条“湿伏中焦”,

13条“湿渐化热,余湿犹滞”,14条“湿热俱盛困阻中上二焦”,11条“湿流下焦”等。

火化,即从阳明胃热而化,表现为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128ppt课件

湿热并重:如31条“浊邪蒙闭上焦”,18条“湿热上壅”,29条“湿热阻于下焦”等,从热型、口渴、二便、神志、脉象等方而均表见出热邪充斥、三焦俱困之象。特别是31条之“眼欲闭、时谵语”正是湿浊上蒙清窍而致的神识模糊、时清时昧的轻症,此为气分阶段湿热证神志症状的特异性表现。

热重于湿:如37条“热多湿少之候”。若湿热进一步化火化燥、三焦相火起而为疟、上下充斥,内外煎蒸、甚为酷烈,则进一步深入营血分。

129ppt课件130

总之,在气分阶段,薛氏以三焦分证以定位,以区分偏湿偏热以定性,此借重三焦辨识气分湿热之法,正符合湿热病邪的性质和传变规律,已为后世湿热辨证的科律。四、邪入营血(原文5、7、33、32条)

130ppt课件131【原文5条】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自注:上条言痉,此条言厥。温暑之邪本伤阳气,及至热极逼入营阴,则津液耗而阴亦病。心包受灼,神识昏乱。用药以清热救阴,泄邪平肝为务。

【提要】湿热化燥,内陷心营,所致气营两燔的证治。131ppt课件【证候分析】壮热口渴、舌黄——湿热化燥,热势亢盛,

气分之邪犹存。舌焦红——邪热由气入营,热灼营阴之象。神昏谵语或笑——邪热内闭心包,心神失常。发痉——邪热引动肝风。【词解】银花露:将金银花加水蒸馏,取露制成,具芳化清泄作用。

132ppt课件133犀角、生地、玄参——清心凉营,滋阴养液银花露、连翘——清气泄热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菖蒲——芳香开窍,辟秽化浊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

【方药】133ppt课件1341.“以药测证”的提示:

薛氏所选药物犀角、生地、玄参、连翘、羚羊角、钩藤等,被后世冠以“薛氏犀羚钩藤汤”之名,符合“清热救阴,泄热平肝为务”的原则。

开窍药物的选择上独具匠心,至宝丹、菖蒲,均为芳香辟秽之品,本证由湿热化燥而来,选银花露,是取其较银花更具清泄芳化作用,尤适合湿热之证,与叶天士:“若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的治法相应。134ppt课件1352.对自注中:“温暑之邪,本伤阳气”的理解:温暑之邪(包括湿热病邪):初起本多先犯卫、气而病在阳分,一旦化燥入营动血,则病在阴分。故薛氏云:“及至热极逼入营阴,则津液耗而阴病。”王孟英亦注曰:“挟湿邪日久,已从热化,在气不能清解,必致逼营。”

阐明本证的病机是湿邪化热已由气入营,形成“气营两燔”证。135ppt课件【原文7条】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自注:此条乃痉厥中之最重者,上为胸闷,下挟热利,斑疹痉厥,阴阳告困。独清阳明之热,救阳明之液为急务者,恐胃液不存,其人自焚而死也。

【提要】湿热化燥,热邪充斥三焦,气血两燔的证治。136ppt课件1371.方诸水:又名明水,方诸为古代在月下承取露水的器具名称。用大蚌磨之令热,当明月当空时,向月取蚌体分泌的汁液(或入冰片数分,便可得水)名曰方诸水。性甘寒无毒,功能止渴除烦,明目定心。【词解】2.金汁:将大便放入罐内,用荷叶盖住埋在地下三尺深,5-10年后打开,可见黑绿色液体,清新味,上面浮一层黄色,故名金汁,清热解毒作用较强。137ppt课件138【证候分析】

壮热烦渴——气分热炽之征。舌焦红或发斑疹——热燔血分。胸痞——热毒极盛充斥于上。自利——热毒极盛下迫大肠。神昏痉厥——热闭心包,肝风内动。

138ppt课件139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金汁——清热解毒、凉血滋阴、凉肝息风鲜菖蒲——化痰开窍方诸水——清热止渴除烦

【方药】139ppt课件1401、本证病机:

薛氏认为本证的病机为“热邪充斥三焦”、“阴阳告困”是指本证为湿热化燥化火,热毒亢盛,上下、气分、血分俱病而使阴阳俱困,亦为“痉厥中之最重者。”140ppt课件1412.治疗原则“独清阳明之热,救阳明之液为急务”,王孟英赞其为“此治温热病之真诠”。治疗从清气凉营,清心开窍,凉肝息风,滋养阴液等多方面着手,组方严谨,作用全面。141ppt课件142①应与清阳明之法配合应用,故本证当加石膏、知母等清气之品,②热毒闭窍严重见神昏甚者,亦可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之类清心开窍。3、临床应用:142ppt课件143【提要】湿热化燥,深入营血,热盛动血的证治。【原文33条】湿热证,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营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自注:热逼而上下失血、汗血,势极危而犹不即坏者,以毒从血出,生机在是。大进凉血解毒之剂,以救阴而泄邪,邪解而血自止矣。血止后,须进参、芪善后乃得。汗血即张氏所谓肌衄也。《内经》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方中当增入咸寒之味。143ppt课件144【证候分析】上下失血汗血湿热化燥化火,内逼血分损伤血络,迫血外溢阳络伤,血上溢—吐血衄血阴络伤,血下溢—尿血便血血从肌肤、汗孔外溢—汗血(肌衄)

144ppt课件1451、本证治法

(1)“大进凉血解毒之剂,以救阴而泄邪”

在凉血解毒中必佐以行血化瘀,如犀角地黄汤中丹皮、赤芍,行血化瘀,配犀角、生地,凉血解毒,正为该方凉血止血而不留瘀的配伍特点。因已深入血分,薛氏主张大进凉血解毒之剂,救阴而泄邪,故加银花、连翘、紫草、茜草等,本方即著名的薛氏犀角地黄汤。145ppt课件(2)当增入咸寒之味

依据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咸能入肾,寒能清热,加入咸寒可滋阴以助泄邪,如元参、知母、阿胶之类,亦寓有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思想。

血热清,则出血自止,如不清血热而单投止血之品,不仅止血难,反有留瘀之弊。146ppt课件147147(3)止血后,须进参、芪善后

对于出血后,阳气随之外耗而阳不足者,可用参、芪之类,温补阳气。止血后,热邪未尽或阴血不足而生虚热者,参、芪不可用,故血止后不可妄投参、芪,如叶天士所说:“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147ppt课件1482、“毒从血出,生机在是”

薛氏自注还指出虽见出血,但若“势极危而犹不即坏者,以毒从血出,生机在是”。说明诸出血证的发生,尚有热毒得以外泄之机。临床见出血证毕竟属危重之证,如吴氏所言:“血宜止,不止即危。”尤其多部位、多窍道、量多势急之出血,不可一概等闲视之。148ppt课件149【提要】湿热化燥化火,热入血室的证治。

【原文32条】湿热证,经水适来,壮热口渴,谵语神昏,胸腹痛,或舌无苔,脉滑数,邪陷营分。宜大剂犀角、紫草、茜根、贯众、连翘、鲜菖蒲、银花露等味。自注:热入血室,不独妇女,男子亦有之,不第凉血,并须解毒,然必重剂乃可奏功。

149ppt课件150【证候方药分析】壮热、口渴、神昏谵语,发生于经水适来

——妇女湿热病,湿热化火,值血室空虚之时,邪热炽盛而壮热,口渴,乘机内陷营血,扰乱心神而昏谵。胸腹痛(少腹痛为主)

——热毒内陷,营血凝滞,热瘀互结舌无苔、脉滑数——邪热内盛

150ppt课件151犀角、紫草、连翘、银花露、贯众——凉血解毒。鲜菖蒲——辟秽开窍。茜根——活血散瘀。【方药】151ppt课件1521、病在血分的依据:

本证见壮热口渴,似阳明热盛津伤之候,但病不在气分,而在血分的依据是:(1)未见大汗出、大渴、脉洪大、苔黄燥等阳明热炽之象;此壮热为高热(2)舌无苔,且必见红绛舌,为邪陷营血分的征象;神昏谵语为营血邪热扰于心神所致。(3)以药测证,薛氏主以凉血解毒,而且“必重剂乃可奏功”152ppt课件1532.对“热入血室”的不同见解:

“热入血室”首载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将此证收列于妇人杂病篇。薛氏自注及章注,均认为热入血室可见于男子,其说可参考。历代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桂、吴瑭、王士雄、何廉臣等分别论述了热入血室的各种类型,有因肝胆气机失调,血热、瘀热互结,气血两燔等不同,治法亦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热入血室的发生与月经来潮有关,故以女子多见。153ppt课件154湿热病后期调理154ppt课件155

湿热病后期,病之大势已退,然尚有余邪未尽,而正已伤亏,此时再祛邪则恐更伤正,不撤邪又虑死灰复燃,故湿热病的瘥后调理尤显重要。

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论述后期调理,

主要分为余湿留滞和纯虚无邪两种。

155ppt课件156一、余邪留滞的调治:原文9、19、27、22、38条

【原文9条】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原文19条】湿热证,十余日,大势已退,唯口渴,汗出,骨节痛,余邪留滞经络,宜元米汤泡于术,隔一宿,去术煎饮。【原文27条】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余邪内留,胆气未舒,宜酒浸郁李仁、姜汁炒枣仁、猪胆皮等味。

156ppt课件157【原文22条】湿热证,按法治之,数日后,或吐下一时并至者,中气亏损升降悖逆,宜生谷芽、莲心、扁豆、米仁、半夏、甘草、茯苓等味,甚则用理中法。

【原文38条】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