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及临床应用课件_第1页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及临床应用课件_第2页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及临床应用课件_第3页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及临床应用课件_第4页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及临床应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支气管射吸拉示及床厮用自支气管镜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大多数在支管镜直视下可窥见的气管支气管病变而得到可靠的病理学和或病原学断但临床中我们遇到许多在气管镜直视下无法窥及或仅表现为外压性改变的气管支气管腔外病变,如纵隔腔病变,常规活检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标本。这种经纤支镜可利用经支管针吸术(transbronchialneedleaspiration,TBNA)TBN来获取细胞学或组织穿刺针的基本学标本,而最终使此a:显示操作部上的眨1侧孔及控制远端等针的类疾病得到确切的诊;b:进出文气管位工作孔道时穿刺针位于外鞘c:到达穿利部位后将针芯排出后的状态TBNA历史回顾194年,阿根廷医生Schieppatia在阿根廷支气管食管疾病研讨6例得到了病理学的确切诊断。因此被世人称为“TBNA与此同时,欧洲的Brouet和Euler也分别开始用TBNA进行纵隔淋巴结的检查。结的尖1总结并发表了应用TBN诊断纵隔时物一1962年,SchiTBNA历史回顾(1)20世纪70年代末,Ko-PenWang和他的同事在北美首次利用长而硬的食曲张针对纵隔及淋他们将这种方法运用于纤维支气管镜,除对隆凸淋巴结进行穿刺活检外,对所有气管的肿物或肿大淋巴结均进行了穿刺活检。从而极大的扩展了TBNA的使用范围,对肺癟进行诊断和分期发挥了重要Wang氏TBNA定位和操作方对TBNA的临床应用作出重要使这项技术真正成为临床贡献的KoPenWang(王国本)教授上的一项实用技术,开辟了TBNA的应用时代TBNA历史回顾(2)随着穿刺针及穿刺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TBNA技术将不但用于诊断纵隔及肺实质内的病灶,并将作为一种微创方法成为肺癌分期诊断的首选病理分期方法。二TBN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纵隔和肺门占位性病变及肿大淋巴结的诊断2对已知或怀疑的肺癌患者进行分期。3坏死性或黏膜下的管腔内病变的诊断。4周围肺实质的结节样病灶。5肺上沟瘤。6纵隔良性囊性病灶(如囊肿及脓肿等)的诊断及引流。TBNA的适应证症(基本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相同)1肺功能严重损害,不能耐受检查者。2心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或心律失常者3主动脉瘤。4全身状态或其他脏器极度衰竭者。5出、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6哮喘发作或大咯血者7麻醉药过敏、不能用其他药物代替者。8所选穿刺点有明显感染者TBNA的禁忌证TBNA的穿刺定位方法(一)常规定位法在CT扫描片上确认隆凸,各支气管分嵴及主动脉弓等结构,将其中某个结构作为标记点。(详见下页TBNA纵隔及肺门淋巴结CT定位标准表)2将CT片上病灶与上述某个标记点各自所在扫描层面之间的层距相减得出两者之间的距离,同时根据病灶在CT片上位置确定进针的角度及深度3进纤支镜在支气管腔内确定所定的标记点及进针点TBNA的穿刺定位方法(1TBNA纵隔及肺门淋巴结CT定位标准淋巴结组GT定位标准前隆嵴淋巴结(7)左,右主支气管交汇点的前上方)左、右主支气管交汇点的后下方或直接位于右主支气管后方3右气管旁淋巴结4R)上盥静脉后方,气管下段前側方近奇静脉弓4右气菅旁淋巴结〈主肺动脉窗)(4L)气管左側璧近气管支气菅转角处,主动脉引下左肺动躁之上5右主支气管淋巴结(10R)右主支气管前上方6左主支气管淋巴结10L)左主支气管前上方7右上防门淋巴结(11R)右上支气管与中间支气管之间8隆崤下淋巴结7)左、右主支气管之间或近右上支气管开口水平9右下门淋巴结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