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烛之武退秦军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本道丰B.常痛恨于肯频

C.樊将军以穹咽来归丹D.约为嫡姻

2.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从之。蒋日辞:推辞B.唯君留之图:考虑

C.且君尝为晋君蜴矣赐:赏赐D.朝疥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姓联姻。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师",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泛指军

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4.下列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邻之厚,君之薄也B.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C.敢以烦执事D.夫晋,何厌之有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那远鄙:把......当作边邑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

D.解秦以利晋阙:失去

6.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夜缱顶出,见秦伯

A.今急地求子B.朝济顶夕设版焉C.吾恂恂加起D.黑质加白章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出南(伯n)佚之狐(yi)逢孙(pang)

B.秦伯诩(yue)所与(yu)茹于楚(er)

C.阙秦(que)夜缱(zhui),其乏困(gong)

D.廖守(shii)宋晋(fu)焦、军(xia)

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郑伯都是用爵位称呼其人。

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寡、孤寡。

C.大(da)夫,古代官职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

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9.选出"以"意义及用法相同的--项

团以其无礼于晋团敢以烦执事回越国以鄙远回阙秦以利晋团不赂者以赂者丧回以地事秦回秦以攻取之外0

苟以天下之大

A.00/00/00/00B.团团/回团/团团/团团

C.00/03/081/130D.团团团回团团/雷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期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越国以哪远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B.晋军函陵‘乍:驻军

焉用亡郑以陌邻陪:增加

C.般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朝冰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何国之有厌:厌烦

二、填空题

11.正字音:给加点字注音。

①田南()②优之狐()③夜缱而出()④若其乏困()⑤

阚秦()

⑥秦伯谢)⑦归子()⑧逢孙()⑨不领)⑩成之

()

1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由()于楚a()陵7Q()南图)之狐眼)缱()而

出朝)远啾)秦)子逢()孙府

()之

三、小阅读-课内

13.《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说辞",充分显示了言论的重要作用。文中以烛之武的语言为主,其他人

物的语言很少出现,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补写出下面对话中两处省略的人物的语言。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公乃召烛之武,日:"")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子犯请击之,(谓公曰:"")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函陵""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一方面说明晋、秦联军来势

凶猛,势不可当,同时也喑示着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B.在大军压境时,烛之武被委以重任,他却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为理由推辞,

一方面流露出了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一方面也显示了他对此行能否成功无足够的信心。

C.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聪明的郑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再以“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进行劝说。他

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说动了烛之武。

D."夜缱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峻。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郑国的

命运将完全取决于烛之武此行的成功与否。

四、语言表达

15.下面是有人根据《烛之武退秦师》的前两段编写的一幕短剧,其幕后台词空缺。幕后台词指演出时由

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相关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等。

请你结合课文和剧情,将其补写完整。

《烛之武临危受命》

地点:郑国宫廷内

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事因: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

幕启

幕后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佚之狐:(对郑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伯撤军。

郑伯:我看,也只有这样了。唉……

[佚之狐退场,郑伯命人宣烛之武。烛之武上场]

郑伯:(急迫而恳求地)我们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我想派您去见秦伯,一定要说服他们撤军。

烛之武:(推辞)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伯:我早先没有重用您,到危急之时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想了想)那……好吧。

幕落

16.《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说辞",充分显示了语言的重要作用。文中以烛之武的语言为主,其他人

物的语言很少出现,请从下面两处省略的对话中任选一处,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补写出人物的语言。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公乃召烛之武,曰:"")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子犯请击之,(谓公曰:"")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

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7.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后,你一定为烛之武的事迹所感动。如果烛之武被推荐为感动中国人物,

请你代替组委会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18.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请参考示例,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

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点评:站在秦国的立场说话,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五色新丝缠角棕",说的是端午住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到了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吃粽子;除此以外,

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也是端午风俗。如果你看到江上有划龙舟的比赛,那都是为欢庆端午节而举办

的,而且江岸上一定有很多围观的人,场面极其热闹。

①端午节不一定每家每户都会吃粽子。

②。

③。

20.请为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100字。

21.罗董事长的一位朋友过七十大寿。假定你是董事长的秘书,请代董事长送一副寿联。

上联:室有芝兰春自永

下联:

22.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毛病,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智慧是基于经验的直觉,②是十分严谨的逻辑游戏,③是大量实践经验与丰富知识信息的厚积薄发和

浓缩。④智慧与遗传有关,⑤与大量的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有关,⑥与学习有关,⑦更与思考和总结有

关。⑧它是一门严密而深沉的思维艺术,⑨是属于少数精英的专利。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

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解答此类题型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牢记迥别。

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二、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三、要分辨单

音词和多音词: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也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

来理解。

A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B项,"骨髓〃,古今义都是"内心深处"。

C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窘迫。今义:贫穷,没有钱。

D项,"婚姻",古义: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今义:结婚的事情或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

的夫妻关系。

故选Bo

【点睛】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

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

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2.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

现在专指黄金。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

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

命事业献身的人。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

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

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

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6.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

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7.

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

强化为“杀戮"的意思。8.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

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9.古

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

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

合理的古今异义词。

2.C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

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

词要加强记忆。

C项解释不正确,“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意思是:并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赐"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

思是恩惠,好处。

故选C。

3.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

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A项,"《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表述错误,《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细的一部

编年体史书。

故选Ao

4.B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

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君"是状语,应在"有意"之前。

A项,"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B项,"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郑伯”是状语,应在"言"之前。

C项,“敢以烦执事”,省略句,语意上"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D项,“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语意上"何厌"是宾语,应在"有”之后。

故选Bo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

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

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

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

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一一谓一一宾”"定(状)一一中心词”。但在文言文

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

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5.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D项,解释错误,"阙秦以利晋"意思是:损害秦国来得到有利于晋国的局面。"阙",使动用法,使……受损。

故选D。

【点睛】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

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

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夜缱而出,见秦伯”意思是: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而,连词,

表修饰。

A项,"今急而求子”意思是:如今情况紧急了才求助于你。而,连词,表顺承。

B项,"朝济而夕设版焉”意思是: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而,连词,表转折。

C项,"吾恂恂而起"意思是:我小心翼翼地爬起身。而,连词,表修饰。

D项,“黑质而白章”意思是: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而,连词,表并列。

故选C。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

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

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

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

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

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词语意思来辨析字音正误。

B项,"所与"的"与"应读"心。

C项,"共"应读"g6ng"。

D项,"夫"应读"付"。

故选A。

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课内学习的时候注意识记,然后在课

外的整理中注意分类积累。

D项,"《左传》......与,志“记‘意思相同"错误,《左传》中"传"不同于"志""记","传”是解释经文的著作。

故选D。

9.C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

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对应相关虚

词的用法准确辨析。EB的"以"意思是"因为"。03的"以"为介词"用,把"。03的"以"为目的联词"来"。13回的"以"

为介词"凭借"。故选C。

1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

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何厌之有"的

意思是":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所以"厌",通"鹰",意思是"满足"。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

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

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

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

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

解释前后词。

11.fanyizhuigongqueyueqTpangzhlshu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

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

移。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共其乏困"的"共","秦伯说"的"说","逢孙"的"逢","不知"的"知"。

12.贰瓦)于楚函(han)陵氾(fan)南佚(yi)之狐瑕(xia)缱(zhui)而出鄙

(bi)远阙(qu@)秦杞(qT)子逢(pang)孙戍(shii)守敝(bi)之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读音。积累记忆是解决字音题的根本办

法。字音高考常考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形声字、习惯性误读。字音记忆一定要结合字义记忆。本题为

课内词语,准确熟练朗读课文即可容易解答本题。注音时注意拼音的书写规则。

13.示例:秦晋围郑,子已知亡。然郑小国寡民,亦无良将能臣,且夕且亡,唯子图之秦伯见利忘

义,弃晋亲郑,乃我敌也,可击之;且秦晋同为大国,势不俱存,必有一战,今乘其隙,惩其非义,击之

可也。

【详解】此题考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回到原文,从人

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分析。

(1)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郑伯召见烛之武,郑伯会把郑国所面临危险局面告诉烛之武,并请烛之

武答应出使秦国。这里郑伯应强调局势危急、国中无人可用、烛君才能卓著等。补写语言要与原文风格一

致,使用文言文。

(2)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对晋文公请战,会把秦君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事实向晋文公陈述。

这里子犯陈述的要点应为:①秦君见利忘义,背信弃义;②晋军与秦军,将来必有一战,不如乘其不备:

③如今,晋军可以打败秦军。补写语言要与原文风格一致,使用文言文。

1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一方面也显示了他对此行能否成功无足够的信心"说法错误,应该说烛之武对此行是有足够信心的,否

则他不会答应出行的。

故选Bo

15.(示例)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

于楚国。这时晋军在函陵驻扎,秦军在氾水之南驻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幕后台词,需要符合剧情发展,语言简明、准确,有感染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

熟悉改编的剧本,然后拟写出剧本的幕后台词。

本题需要拟写的幕后台词,从台词的位置可以看出,下文是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这里是要对故事发

生的背景进行解说,以便于故事的展开。需要用现代汉语指出,秦晋围郑,郑国危急的形势。

16.秦晋围郑,子已知臭。然郑小国寡民,亦无良将能臣,旦夕且亡,唯子图之。秦伯见利忘义,

弃晋亲郑,乃我敌也,可击之;且秦晋同为大国,势不俱存,必有一战,今乘其隙,惩其非义,击之可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所给的语境,然后结合语

境与人物的特点来揣摩人物的语言,最后表述的时候尽量使用文言。

第一处,要求补写郑伯对烛之武所说的话,考生要考虑郑伯此行的原因和目的,原因是国家形势危急,目

的是请烛之武,那么郑伯对烛之武所说的话,应突出郑国面临的危险形势,且郑国无贤才可用,只得烦请

烛之武出山的意思。还得符合郑伯作为一国之君的身份特点。

第二处,从文中来看,这是秦国先退兵,作为盟国的臣子,子犯要求攻打秦伯,那么子犯请求晋侯攻打秦

伯,应阐明攻打他的原因,如秦伯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及这样做对晋国的影响等。

17.示例一: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机智善辩。你不计较

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忘我、殒身不恤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天地可鉴。

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

示例二:国家有难,你深明大义,挺身而出,不计较个人得失,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你不卑不亢,

措辞得体,凭借机智与勇敢,保郑国一时平安。

示例三:面对秦、晋攻郑的定局,你力挽狂澜,在稳固的秦、晋联盟中找到缝隙。笃大志而不易,临强敌

而无惧,凭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一人抵千军,你是国家的骄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学习了《烛之

武退秦师》一文后,你一定为烛之武的事迹所感动。如果烛之武被推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代替组委会

给他写一段颁奖词",这是以拟写颁奖词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先明确颁奖词的一般

写法,包括哪些内容,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要注意的点是什么,然后回顾烛之武所做的事情,在这一事情

中的表现如何,所做事情的价值如何,影响如何,表现出的精神是什么。事件是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说

退秦兵,解除郑国的危难,而在这一事件中烛之武表现出的是一腔爱国热忱,是临危不惧的大义凌然,是

力挽狂澜的惊人气势。考生要紧扣人物的典型性、表达的多样性、主题的感染性这三大方面来给颁奖对象

"颁奖",还要注意句式内在的一致性,能够综合运用各种修辞,同时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

达方式要,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点睛】拟写颁奖词,首先要大笔写意,突出感动点。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只注重神

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在这里,引申为一种叙事方法,是指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

敬的事迹,简要概述,突出人物的感动点,进而勾勒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因此颁奖词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

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细枝末节,但要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纵深开掘,彰显典型性。对人物精神的纵深挖掘是颁奖词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人物的典型事迹,

引出人物精神的评价,彰显其典型性。因此,在颁奖词中,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人物

的坚强意志、思想品质等,并要体现一定的哲理意味。综合表达,事、理、情融合。颁奖词的表达方式,

主要是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要求综合运用,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

合在一起。

18.第(1)句。点评: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不能

不让秦伯动心。

第(2)句。点评: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第(3)句。点评: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考示例,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同时题干也给出提示,"烛

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这就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语句分析句子中所体现出的外交

才能。首先分析例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是烛之武对秦伯所说的话,烛之武是"站在秦国的立

场说话,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例句从说话的对象以及说话的角度来分析技巧,

考生可以模仿这种方式分析另外两个句子。"邻之厚,君之薄也",意思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

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这依然是烛之武对秦伯所说的话,这句话是分析秦晋两国灭郑的结果,那就是晋国

变得雄厚,而秦国力量削弱,这就动摇了两国联盟的基础,也就为下文说动秦伯打下基础。"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意思是"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

御工事",这是事关秦晋两国的历史事件,烛之武借这一事件来挑拨秦晋关系,告诉秦伯,晋国是不守信

用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意思是"如果不侵犯秦国,将要到哪里取得这些土地呢",这是分析晋国要扩张

必然会侵犯秦国,这就让秦伯意识到灭郑后自己的处境。

19.②江上有划龙舟的比赛不一定都是为欢庆端午节

③江上有划龙舟的比赛不一定有很多围观的人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答题关

键词"推断存在问题""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依照"①端午佳节不一定每家每户都会吃粽子”

方式,可以推断②江上有划龙舟的比赛不一定都是为欢庆端午节、③江上有划龙舟的比赛不一定有很多

围观的人。

20.(示例)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缱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他的不计个人

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详解】试题分析: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

文稿。笔者认为颁奖词所适用的情形是:在颁奖典礼上,它是作为某种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存在的,

缺少了这个环节,活动的策划就不是很完美,活动过程就显得不是很完整。通过这种宣读颁奖词的方式,

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因此,它

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点睛:颁奖词的写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