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批判理论批判理论发展脉络17世紀-科学革命时代
↓
18世紀-启蒙时代(康德,1724-1804)
↓
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浪漫主义(黑格尔,1770-1831)
↓
19世紀中-现实主义、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1864-1920)
↓
20世紀-(动荡时代)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形态(对启蒙运动以来理性质疑)批判理论发展脉络人物脉络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哈贝马斯
十八世纪前半期欧洲的哲学中心在英国十八世纪中期是在法国十八世纪末则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想渊源黑格尔:导致否认物质力量和科学技术,否定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浪漫主义:导致与实证主义相对立,导致对社会看法的悲观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导致人本主义、追求性解放、性欲文明弗洛姆对于法西斯主义心理根源
的分析
法西斯分子的社会性格——“施虐”“受虐”性格——不堪孤独,“逃避自由”法西斯主义是小业主、小商人、小私有者、手工业者、下层知识分子等下层中产阶级——即赖希所谓“小人”——的意识形态。
思想渊源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渊源是多方面的,对任何一方都采取批判的态度,从未全盘接受任何一思想來源批判理论的起源起源于19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城成立的社会研究所,它是由霍克海默及几位年轻人共同成立,研究所在名义上及行政上隶属法兰克福大学,“法兰克福学派”之名由此而得,自称其立场为社会批判理论。批判理论的起源当时几个主要成员理念虽未完全相同,却一致对传统做严厉批判,一直到霍克海默担任所长后,研究所才有一个较明确的发展方向。由哲学转向社会哲学。批判理论的人物法兰克福学派可说是天才汇集,早期成员包括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諾、弗洛姆等,当代则以哈贝马斯最为杰出,是集大成者,二次大战后批判理论的影响力日增。何谓批判理论批判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法庭与医疗上的分辨与判断,早期借此表示对于难以理解的经典文献作重整工作。“批判”的反权威意味,直到宗教改革以后,被用于对圣经的批判。批判的原始意义并非意指消极、破坏性的特质,而是想藉由表面的破坏,揭露事情背后的意识形态真象,重建更合理、公正的社会环境。何谓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一群理论的聚集,是一种致力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套独立的社会批判规范和方法,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远非彻底但却非常全面的批判。何谓批判理论把“批判”写在旗帜上批判理论对现存社会的批判广、深,这令以往一切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们都难以望其项背。批判理论超越一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自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独立于资本主义社会而对这个社会展开批判的。
批判理论的三角点辨证---批判---否定
在批判理论中三个概念交互运用,辨证的过程就是不断否定的过程,所以辨证思考方式也就是一种否定性思考方式。如果应用到社会政治现象,就是透过不断的批判、否定,而使社会现实朝合理的方向转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传统理论是指经验理论,其目的在精确的描述、预测经验现象。采取价值中立方法,使研究过程及結果不致被干扰,确保理论预测的有效性。但却会因科学知识的分配而將社会分化为两大阵营:明智的社会工程师与无知的大众,这就是所謂的“科技专家統治”。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批判理论,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批判,当然,要批判必须先要分析了解。批判理论必须包含经验理论,才能作有效的批判。批判理论希望对事实或现实的批判來喚醒群众的意识,以破除他们的假意识,喚起群众行动來改革社会现状,迈向合理的社会秩序。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两路思想理论意义与功能有很大差別,其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大相径庭:
1.经验理论--科学预测---方法论的发挥--科技专家统治
2.批判理论---意识的启蒙或唤醒---集体行动---迈向合理的社会
批判理论的主要特点
(1)批判理论是关于人的科学,其人本主义的传统使之迥异于自然科学的思考;(2)批判理论是关于社会的历史科学,关注社会的历史发展和冲突,对现代组织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资本和异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批判理论的主要特点(3)在美学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批判立场,对社会文化中的支配和不平等现象特别关注,以及对新的理想的可能性的探讨;(4)它逐步演变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强调哲学、经济学、政治、文化和社会之间的结合。
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在《启蒙的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充分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西方文化以科学技术为前导,把自然作为被剥夺的对象,这虽然导致了物质财富的成倍增长,但却付出了人和自然严重对抗以及人性堕落的昂贵代价,这就是所谓的“启蒙的辩证法”,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马尔库塞(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左翼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进柏林大学学习,师从海德格尔。1932年参加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68年,在西欧、北美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轰动一时的“左翼学生造反行动”,他积极支持,被誉为“新左派哲学家”、“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精神之父”。
“左翼学生造反行动”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学生,对现存资本主义不满,对苏联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但在主观上仍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具有“超激进主义”思想,憎恨现代科学技术、憎恨教育和专门化知识而崇拜原始社会,追求性解放,摆脱工作、学习,强调自由。马尔库塞的主要著作《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本能结构与社会》、《论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反革命与起义》等。
马尔库塞(1898~1979)
——批判社会理论马尔库塞的思想演进可以归结为四个时期:早期思想演进时期(1916年~30年代初期)法兰克福学派时期(30年代初期~40年代末期)
代表作:《理性与革命》工业文明批判时期(50年代初期~60年代中期)
代表作:《爱欲与文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单向度的人》新左派和理论总结时期(60年代中期~1979年)
代表作:《论解放》《反革命和暴乱》《美学的向度》对17世纪以来资产阶级理性的概括:世界是合乎理性的,所以人类能够以理性为中介去认识世界的本质,并按照自己需求去改造它。现存世界不存在不可更改的前定秩序,自然和社会可以按照理性原则加以组织和控制。理性包括普遍性。在理性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并且都是自由的。资产阶级理性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转变为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在马尔库塞看来,近代资产阶级理性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体现了资产阶级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反对宗教的革命要求,体现了资产阶级认识自然,开发资源,向自然索取财富,发展商品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各方面的社会实践的根据。马尔库塞把当代资产阶级理性宣判为片面、压抑人性的理性,它的现存内容违背了它的初创原则,必须用一种把人从全面异化状态下解放出来为己任,以人的总体本质为根据的新理性来支配人类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艺术理性艺术以其形象思维表达个别感性现象,在追求个性解放和本能欲望的满足时,注意人与环境的和谐,艺术始终以超越的形式指向人类理想的未来,形成对异化现存的否定。艺术的原则是总体性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生现状复杂的矛盾关系,力求感性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立足于人的总体性本质,在人生现存的总体性矛盾关系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真正自由和彻底解放,最终建立一个真善美统一的新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理性并不排斥哲学和科学,它将实现艺术、哲学、科学的三者统一,即把艺术、哲学、科学中的基本原则综合起来,形成一种总体性的新理性原则。艺术、哲学、科学的分化艺术哲学科学艺术哲学科学根据对理性原则的这种重新规定,马尔库塞对研究问题的方法做出了明确界定,即应当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辩证法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历史的方法,辩证原则不是可以等同的应用到任何主题的一般原则。”——《理性与革命》辩证法的动态性
与把辩证法定性为历史辩证法相关,马尔库塞认为辩证法应当是动态的他认为,辩证法的动态性首先指辩证法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动;其次是指辩证法体系不能被封闭,应当不断吸收新内容、表现为新形式。马尔库塞的否定观马尔库塞把辩证法的基本功能归结为对现存的否定性。他认为辩证法的否定性根源于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种种矛盾关系。这种否定性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否定性,它要把现实中的不合理因素排除掉,而且还要建立一个符合人的本质、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世界。有人不理解马尔库塞的否定观,认为它是一种虚无主义、悲观失望的否定观。然而,以此相反,马尔库塞的否定观表现为超越现存的乐观主义,这是马尔库塞区别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的一个显著特点。马尔库塞从始至终对人类的最终结局充满了希望,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对现存的彻底否定而最后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正是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才引发出马尔库塞对现实的无情否定。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了全面批判。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与政治理性的统一是当代先进工业社会统治的最基础的特征,现代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一方面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资财富,极大的改善了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全面而且深刻的加强了社会控制,这就导致了空前的极权主义统治。马尔库塞揭示了极权主义对社会变革因素的遏制。这种遏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社会变革因素的遏制;2、对社会文化的控制;3、在语言交流领域,把语言僵化为操作性的工具;4、对哲学思想的控制。1、对社会变革因素的遏制对社会变革因素的遏制的突出表现是劳动阶级与发达工业社会的同化,即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放弃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抗,站到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同的立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因素。2、对社会文化的控制新集权对社会文化的控制直接表现为高层文化被现实排斥。高层文化的命运可以表现为艺术的遭遇。艺术的本质是与现实的分化与同化,艺术的忧患意识来自对现有世界的悲惨,表现现存社会的罪恶。而新极权统治以艺术的商品化消除了艺术中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转变为肯定罪恶现实的“幸福意识”。3、把语言僵化为操作性的工具作为社会交往媒介,语言因是社会成员认识事物、评价对象、思考真理、否定邪恶的思想工具。然而极权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稳定,把语言的批判性思维功能弱化,使语言语言仅仅成为社会控制的操作性工具。4、对哲学思想的控制
单向度的哲学思想为极权社会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控制作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论证,并且作为表达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取消了被统治阶级对极权统治的反抗。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指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兴的集权社会,它借助科技进步来实现对人的更有效的控制。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我们社会的特色在于,依靠技术,而不是依靠恐怖来征服离心的社会力量。”这种集权主义集中体现在社会的全方位的单向度化上面。生活的单面性
首先,科技发展导致了生活及生产领域的单向度性。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特征是“生产过剩”,整个社会存在必须依赖于过度消费商品。技术越进步,生产得越多,要求消费的商品也越多。统治者制造出“虚假的需求”以实现强迫性消费。“虚假的需求”指“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
对“消费控制”的批判
他认为追求物质享受并不是人的本质特征,但是,在现代西方社会里,人们恰恰把物质需求作为最基本的需求。一旦把追求物质享受这种“虚假的需求”奉为信条,就出现了人与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体化”。对“消费控制”的批判
大众在不知不觉中把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人需求,大众生活方式开始走向一体化;工人和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游览同样的娱乐场所;打字员打扮得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黑人也拥有了高级轿车。生活的单面性由于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同化,由于都“分享制度的好处”,促使工人把自己利益和企业命运联系起来,不再具有反抗意识
。生活的单面性
人们在把物质需求作为基本需求后,是“为了商品而生活”,人同产品关系颠倒了,不是产品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被生产,而是人为使产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把物作为自己灵魂,这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这种由于实行“强迫性的消费”所带来人与物之间关系颠倒,人的本质的异化。、
政治的单面性其次,科技的发展导致政治领域的单向度性(肯定性)。发达生产力使社会整体利益凌驾于个人和集团利益之上。统治者利用技术,维护着统治。技术越进步,统治者能提供的消费品越多,人们就越是容易被束缚在官僚制度上。
政治的单面性科技发展消除了一切政治对立面:轮流执政的两党合作日趋显著,其纲领变得越来越难以分别;企业和劳工组织开始沟通和结盟,工会早就不再是为工人利益与资本家斗争的组织,它已变得与公司本身没有区别;政治的单面性共产党要么已被取缔,要么正式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纲领,放弃暴力夺取政权的目标而热衷于议会游戏。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确实是一个各种对抗力量共存的系统,但是这些对立力量却在维护现行制度的更高目标中联起手来,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政治上一体化。文化的单面性科技发展导致文化领域的单向度性。高层文化本应具有超越性、理想性和浪漫主义的特点,它对社会现实应当采取疏远和批判的态度,指控现实中压抑人和自然的罪恶现象,因此它曾是积极力量。文化的单面性可是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高层文化与现实的间距已被克服。这种状况反映到文学艺术中,就是没有了最暴烈的反叛角色的存在,甚至语言也失去了矛盾表达的内容。文化的单面性总之,现实驳倒了高级文化,使它们失去了原有的本质,完全丧失了对社会罪行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自主性和理解力。
社会正失去其双面性(否定与肯定)而只成为只有(肯定性)的单面社会,人成了单面人。如何评价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的观点?马尔库塞的三点启示(一)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能仅以传统的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标准为尺度,还必须从新的角度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合理性背后的不合理性。马尔库塞的三点启示(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是值得向往的天堂和乐土,而是一个应被否定的社会。马尔库塞的三点启示(三)联系我国国情。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我国占第一位的发展目标。那么,如何在发展商品经济、致力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同时,又避免人受技术、受金钱的奴役,避免像资本主义那样造成人的物化和对人的社会压抑,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现实而关键的问题。
马尔库塞并否认科学技术他把那种主张抛弃科学技术的观点斥之为蒙昧主义。技术是非中立性的,它负载着价值,具有丰富的伦理和政治蕴涵。然而问题是,现存的科学技术是按照人对自然的统治模式设计的,它所关心的是“怎样去做”,而不是“是否应该去做”。
马尔库塞并否认科学技术在现代技术中,真与善、科学与伦理是分割开来的,价值在被排斥在科学之外。正是基于此,马尔库塞才对现存科学技术进行了批判,他把消除科学技术与价值准则的分离,使其为人类和平生存的目的服务作为己任。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批判缺陷
首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仍然只从抽象人性论出发。西方社会的各种弊端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它们不符合人性、人的本质。马尔库塞觉得西方社会应当变革然而又难以变革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利用种种高控制手段压抑了人的意识,使他们不了解自己受压迫的处境,不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批判缺陷
其次,他对资本主义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悲观主义。他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全面控制感触颇深,认为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已经消除了社会对立面,人成了丧失了否定性向度的单向度的人,任何个人或群体对社会的抗争都是无济于事的。马尔库塞对科技批判的缺陷
他虽然承认无产阶级仍然是发达工业社会的基本阶级,但又认为这个阶级的结构和功能已被完全改变了,不再是历史变革动力。这样一来,他很难在发达工业社会里找到现实的否定力量,只能寄希望于为数不多的被排斥在社会正常体制之外的“亚阶层”。
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批判缺陷
再次,在批判现存科技的同时,提出了他的“新技术”,即必须把科技置于理性指导之下,服务于人的本质。他赋予这种“新技术”一种美好的意义,把它作为未来自由社会的实现途径。但是,他又认为这种“新技术”与现存的科技没有任何联系。割断历史连续性,使他的“新技术”充满了幻想的成分。
哈贝马斯(1929~)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理论家,也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理论与实践》、《论社会科学的逻辑》、《认识与人的兴趣》、《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文化与批判》、《合法性危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行为理论》等。
哈贝马斯对“社会批判理论”作了重大修正和改造。第一,对科学技术批判的角度不同。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又是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控制自然和控制人的力量。而且成了统治合法性的基础。科学技术合法性是“从下”从社会劳动的根基上获得的,是依靠对个人需求的满足所取得的广大居民的忠诚获得的。而不是“从上”,通过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获得的。因而不具有马尔库塞所讲的像传统意识形态的压抑和奴役人的功能。哈贝马斯不赞同马尔库塞的说法:因为技术成了统治的得力工具,所以技术的特征是政治的。也不同意他“技术的解放力量转而成了解放的桎梏”的结论。科技作为新的合法性形式,已成了一种新型意识形态,即技术统治论的意识。哈贝马斯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生产力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头等的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估价科学技术的作用,如何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获得了合法的统治地位”,“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哈贝马斯第二,把“左倾激进主义”引向“激进改良主义”。哈贝马斯认为,马尔库塞的“左倾激进主义”正是“社会批判理论”的致命伤。他致力于将其改造成为“改良主义”,其途径就是论证资产阶级管理机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消除科学技术统治所带来的弊端。
哈贝马斯第三,沟通“社会批判理论”与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之间的关系。“社会批判理论”原先具有鲜明的排斥科学实证性的特点,到了哈贝马斯那里被克服。哈贝马斯认为,法兰克福学派老一代理论家把实证主义拒之门外,造成了该理论缺乏客观性、精确性。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具有双重职能:它们不仅是生产力,而且也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实现了对人的统治。
科学技术执行意识形态职能哈贝马斯认定科技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了第一位生产力,但认为科技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也是消极的,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在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正在执行着意识形态的职能。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将政治问题变成了技术问题,从而使科学技术有可能成为新的统治工具,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科技是怎样履行其意识形态职能的呢?对此,他是通过论述科技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化”、“合法化”说明的。科学技术起着合理化的作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直接结果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高度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带来的阶级差异和对抗的消失;而不是像马尔库塞所说的,科技成了成了统治人扼杀人的自由的极权性力量。这个事实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科学技术起着合法性作用任何社会都必须建立在被人们认可的基础上,即具有“合法性”。但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政府对社会干预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从而出现“合法性危机”。要摆脱“合法性”危机,重新取得合法性的就是科学技术
。如何消除合法化危机一旦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它就能使广大群众“非政治化”:整个社会就会抬高技术问题,排斥政治问题,即将政治问题界定为技术问题;丧失了政治意识的人民群众,会因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生产足够的物质财富而认为它是合法的、值得认可的。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性质与作用问题1.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而非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力作用不再是发挥对生产关系进行批判的基础了,相反,与科技结合在一起的生产力也成了使统治合法化的基础。3.生产力已不再是社会向前发展和人类要求解放的革命潜力。哈贝马斯的合理性与韦伯的合理性韦伯的合理性韦伯以合理性概念为中心分析近代西方社会。这意味着从哲学的“理性”范式转换到社会科学的“合理性”范式。因此,作为人的思考能力的理性拓展到人的行动或社会的现实领域,成为人的行动或社会所具有的特性,或者是成为能说明这种现实的根据。启蒙主义的理性观念启蒙主义对人的理性的信赖:1.相信我们的世界具有与数学性的普遍法则一样的秩序。2.相信人们具有把握这种规律性的秩序的能力。韦伯对理性的转化分析依韦伯看来,这些信心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而且实际影响到生活世界(即人的行动、社会结构或制度等方面)的普遍理性化,换言之,有助于西方社会在社会各方面得到客观性和效率性的提高。近代西方社会的两个层次“变化”韦伯认为: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换的这种历史性变化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合理化”;前者是所谓“世界图像的合理化”的“文化”合理化;后者是所谓“官僚化”(即社会关系的客观化或物化)的“社会”合理化。韦伯的行动类型基于上述分析,韦伯把行动分为四类,即目的合理行动、价值合理行动、情感行动以及传统行动。在近代社会,目的合理行动成为最具支配性的行动类型,尤其是在现实上它被具体化为“经济”体系和“行政或管理”体系。合理化的负面影响韦伯概括为意义丧失命题、自由丧失命题及官僚化命题。近代社会,目的合理行动成为最具支配性的社会行动,随着诸价值领域的分化,所有社会关系只有以形式合理性才得到控制,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导致异化的深化和自由的减少以及体系之间的紧张和冲突。哈贝马斯的合理性依哈贝马斯看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是由工具合理性(或目的合理性)所造成的“生活世界被体系殖民化”。“系统”的特点非语言化的金钱和权力为媒介的行动体系(即经济和行政管理领域)“为成就而进行的行动领域”脱离生活世界得到独立。工具行动与交往行动为成就而进行的行动(即工具行动)是有效地利用客观世界相关的行动(知识旨趣);为理解所进行的行动(即交往行动)则是主动地构成主体世界的实践行动(交往旨趣)。生活世界被体系殖民化然而,如果这种非语言化的沟通机制,侵入只通过“为理解所进行的行动”才能再生产的生活世界领域,就发生问题,他称之为“生活世界被体系殖民化”。哈贝马斯:生活世界和系统
“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最早由现象学社会学家提出。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是被人们的活动所作用过的,由关于非我的经验组成的共同的经验世界,是一切理论生活和科学生活赖以生存前提,一切科学都是生活世界的沉淀物。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
主体间之所以能够相互理解、沟通、交往,主要由于每个人都拥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共同拥有一组背景资料和知识作为指引。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种“由文化传播和言语组织起来的解释性范式的储存库”。进行交往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在生活世界的范围内相互理解的。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具有结构性,应包括文化、社会和人格三个层次。1.行动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沟通过程中,会同时传送和更新文化知识;2.人们通过沟通调整社会行为,促使社会整合;3.人们通过沟通达至社会化过程,促使社会角色的建立。哈贝马斯:系统
主要是指作为社会的制度或组织,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产生现代社会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即“生活世界殖民化”。
现代社会困境为了解决威胁社会整合的种种问题,现代国家一般不依靠社会成员的共识,而依赖于金钱,而且阻碍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交往实践,终于在文化、社会、个性体系整个范围内造成种种病态现象。克服现代社会的危机通过阻挡系统的侵入,重建生活世界,也可归结于:怎样能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所造成的文化再生产的破坏;怎样能够恢复不断缩小的“公共领域”。克服现代社会的危机强调人的行动的“实践”意义。解决问题,当然只是靠我们的实践才有可能。交往行动领域就是我们为解决问题可以依赖的实践性领域。什么样的行动会带来
合理的结果?哈贝马斯提出交往合理性概念。在交往结构里面,可以找到普遍合理的价值判断的可能性。作为解决问题的前提的真正的意见一致,是通过合理的交往才可能实现的。“共识真理论”哈氏认为,知识的真理性通过话语过程(即交往)可以判别,不必要受外在和内在的任何压力和制约。参与者能够通过合理交往达成真正的意见一致。後現代主義概說後現代主義是從藝術界及思想界產生的一種西方思潮。後現代主義一詞是英國藝術家查普曼於1870年提出,至1930~1940才出現後現代主義一詞,至1950年代已存在於美學、社會科學、文學之中後現代大致是以1960年代為劃分的基準。其中哈柏馬斯認為,後現代主義興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是一股反現代的思潮。後現代時間較中肯的劃分:
荷蘭學者柏登斯----四個演化階段概念建立時期
反叛出現時期
思想整合時期
綜合包容時期
1964~1964
1965~1971
1972~1976
1977~現在
為後現代主義名詞開始應用不同的意義開始出現。
後現代主義表現出一種與現代主義決裂的精神,有反文化、反智性,的性質。為理想與激情的年代。
出現後現代主義與存在主義結合,而形成存在主義的後現代主義思潮,伴隨著存在主義流行。
後現在主義概念日趨綜合和更具有包容性。時代背景a.資訊時代產物李歐塔斯(Lyotard):電腦、資料庫的廣泛運用,科技導片一切的合法性,欲也規範了人類的心理&行為模式導至一種反文化、反美學、反文學的傾向b.晚期的資本主義詹明信認為後現代主義不只是一種新的美學風格,而且是晚期資本主義的邏輯文化發展c.後工業社會的產物美國社會家貝爾以後工業社會的論點,認為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巔峰,把現代主義的邏輯推到最高點,造成了文化霸權與當代學術思潮的關連a.反現代建築的風格思潮現代建築:依建築的功能和效率,以純幾何的構圖蓋出具有全球性、國際性的形式,強調均衡與國際化,不重裝飾。反統一、反規格、反理性的建築風格,影響後現代的美學觀,間接影響思考方向與當代學術思潮的關連b.後結構主義的影響主要倡導者德里達(Derrida)、傅柯(Foucault)、李歐塔都對結構主義的主張有質疑,他們主張語言具有變化性,因此重視意義的偶然性,反對語言深度結構的邏輯性思考。這種對結構、語言理性的反抗趨勢及對主體的放棄,深刻影響後現代主義與當代學術思潮的關連c.當代實用主義後現代主義也是當代實用主義復興的一部分,後現代主義代表西方的政治、文化由現代文化紀禮轉入一個多元、競爭、重新詮釋的新紀元,主張反理性、反中心控制。新實用主義者如羅狄(R.Rorty)等人,他們反對傳統哲學的一元性、永恆性真理、對理念本質的追求,提倡一種多元的、暫時性的、有實際影響個人社會生活的真理,展望一種無主導性哲學的「後哲學文化」後現代特徵
1.不確定性(非線性,不可預估)2.零亂性或碎片化﹕後現代主義的藝術家們喜歡組合、拼湊、黏貼……等,在遊戲中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東西。3.非正典化﹕一切既成的原則都應受到批判,無權威、無規則。如尼采的「上帝之死」。4.無我性、無深度性﹕消除自我,否認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模式,排斥所謂非真實性下可以找到真實性的做法。後現代特徵
5.不可表象性﹕反對藝術能夠表現或反映現實的觀點,反對偶像崇拜,尋求卑瑣、低級、平面、虛無的題材。6.反諷﹕透過反諷,展示其多重性、多義性、散漫性或荒誕性。7.種類混雜﹕後現代是一種專事拼湊、仿制的大雜燴。借助陳腐的題材、地點與空間的倒錯等手段來豐富作品的表現性。後現代特徵
8.狂歡﹙嘉年華﹚﹕指喜劇式和荒誕的精神,狂歡使使人產生自己就是世界真正主宰的幻覺,在狂歡中,人們顛倒了一切、使一切的正常生活秩序變形。9.建構主義﹕後現代主義一方面對現代主義的一切提出了挑戰與批判,另一方面也確立了一種心的思想方式,是解構主義同時也是建構主義,但注重於不確定的創新。10.內在性﹕個體借助語言或符號,實現自我擴張、自我成長、自我繁衍的能力。
Lyotard在形上學的論述反基礎主義強調實踐主張沒有外在於歷史和傳統的普遍性法則Lyotard在知識層面的論述在知識論上抱持多元主義的主張鼓勵百花齊放,以多樣性為標的不贊同理性的運用可產生真理知識是為社會建構的,來自於分享這個世界的人群互惠關係Lyotard在價值論層面的論述在價值論方面反權威主義從文化運動角度來看,特別指涉一簡單又充分訊息…….怎麼樣都行完全個人主義,人類行為不再受到壓迫性的和無止境的責任、命令和絕對義務所限制何謂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現代主義*起自啟蒙運動(重理性、反宗教、重科學,為當時的人類帶來新希望)*工業革命科技化運動西化(歐化、美化)運動*量化運動(量化研究)*相信進步史觀*強調整體性、同一性、主體性何謂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後”有反對、否定、決裂、接續、終結等多重意義)*反對理性是絕對/唯一的標準(情意甚至“情慾”也是判斷的標準)*反對科學獨霸(藝術、文學、美學、宗教‥‥等,與科學同等重要)*多元論(發展多元、異質)*解構論(e.g.解構獨裁、精英宰制。使邊緣變中心)*反真理、反方法論、對集體論述之不信任後現代主義的重要思維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一種質疑後現代不是現代性的結束強調多元性、差異性、不定性和偶然性反對獨尊科學知識反權威、去中心普普藝術
後現代主義的第一個藝術思潮是普普藝術
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明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漫畫做拼貼的組合。以超然的態度歌頌那些被人棄之不顧或已經被人處理過的東西(甚至是複製中的複製)。
吸取抽象表現主義的精粹,拓展藝術表現手法。
後現代教育發展的弔詭.一.數量與素質的弔詭
隨著社會結構改變,教育面臨平等與卓越、普及與特殊等理想困境,也就是要追求教育數量的增加,或是教育品質的提升,這是台灣對於後現代教育發展的弔詭之一。.二.科層與專業的弔詭
依據韋柏理想型科層體制的解釋,其特徵包含:分工與專門化、非個人取向、權威的層級節制、法令與規章、終身事業取向、用人唯才、書面檔案、以及支薪用人。台灣目前的教育行政機構仍存在科層體制的蹤影,但教師法公佈後,確立了教師的專業形象與權威,可說是後現代反對中心主義與理性的表現。科層與專業該如何調適,將是後現代教育現況的另一項挑戰。後現代教育發展的弔詭.三.科技與人文的弔詭
科技與人文一直有矛盾與衝突的問題。因為長久注重科技的高度發展,造成殘害人性的現象和普遍意義的危機。基於此,具人文情懷的人文主義擁護者,強調人文在社會上的價值與重要性。四.漸進與激進的弔詭
其實是追求滿意效果與滿意效率的弔詭。以教育改革言之,究竟改革要大刀闊斧或快刀斬亂麻的方式;還是循序漸進,審慎評估與仔細思量,以提出有效對策來推行。漸進與激進的弔詭也是當前重要的課題。後現代教育發展的弔詭五.計畫與自由的弔詭
一國的教育發展應採計畫控制的方式,或採自由放任的方式。教育的發展,通常先以政府計畫為指標,日後由於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受政府的干擾日漸減少,走向以自由市場作為教育發展的機制。計畫與自由的弔詭主要表現在組織與個體、同一與差異、次序與渾沌現象上。六.理想與現實的弔詭
在教改的呼聲中,有不少是以理想目標邁進,忽略現實的可行性;另一類是依現況加以診斷,以符合現實需求漸進改革。各派堅持己論,造成矛盾與對立的弔詭局面。後現代教育的重要思維特別重視理性批判思考、多元文化意識、自覺反省能力、自主成熟人格、圓融人際溝通、問題解決能力、寬闊歷史視野、統關全球意識等原則。後現代教育的重要學者主張a.吉諾斯Henry.AGiroux(1992):*批判教育學(邊界教育學)—反對現代科技、理性知識、歐洲文化中心的論述在現代社會形成世界唯一合法地位。*教育目的1.造就具批判能力的公民,發展一個民主的公民哲學,協助學生了解個人在廣大社會關係網絡經驗,參與社會論述。2.希望從歐洲優勢文化解放出來,肯定個人經驗及其所代表的特殊文化。後現代教育的重要學者主張b.奇瑞荷斯C.H.Cerryholmes:*各種知識及論述都有其重新評估、修正、建構的可能性。*應用杜威(J.Deway)的理論發展批判實用主義的教育學—關心實用的功能*教育目的:協助學生反省及接受的知識及邊界論述,發展個人的新論述。後現代教育的重要學者主張c.麥克拉倫P.McLaren
*認為教育是取得個人及社會權力的工具.EX:美國的現代教育。*教育目的:建構學生對社會的意識及了解,為社會建立責任感。後現代教育的重要學者主張d.包華士C.A.Bowers:*以生態為本的教育哲學*教育目的:提升並建立一個文化與自然環境和睦相處的社會與文化情境。後現代教育的重要學者主張e.馬丁J.R..Martin:*女性主義立場*教育目的:求得家庭、社會、國家甚至全球的內部平和,從社會角度出發,從社會的角度出發,考慮社會整體情境的發展。後現代教育的重要學者主張f.尼門A.Neiman:*實用主義立場*教育目的:增進知識、超過智能的成長。同時也要開拓美學與宗教經驗的感激心態。後現代主義之教育觀全民教育觀(排斥精英教育)終身教育觀(人是一種不完全的動物,人終其一生都必須發展自己,唯有終身學習才能使人持續發展)主體教育觀(教師中心話語權勢旁落,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通識教育觀(學科邊緣化、科學知識中心轉移)後現代主義之教育觀強調發展和維護個體個性之多樣性和差異性的教育方式反對教條、反對教育預設的終極目標關注個體細節,強調微化和活化的教育關注邊緣性道德(e.g.焦慮、絕望、行為異常‥‥)強調多元價值、尊重他者是徹底人性化的教育後現代主義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在教育目的方面*造就具批判力的公民,使其參與社會論述,並藉此過程了解人我間各種關係,認同自己與不同背景、出身、價值觀與立場的人。*認識不同論述的意義,跨越學術邊界、文化邊界,解除優勢文化的獨霸性與內文的集權性,也就是重新詮釋、分析及重塑或重造成為人們所建構之個人經驗的敘述及歷史解釋。後現代主義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在課程方面*強調以文化為中心架構,提供了解與批判分析多元歷史、經驗和文化的敘述空間。*在文化課程中,首先要求各學科將內文(texture)回歸到其產生時的內容之相關性的討論,打破由現代主義思考所得的知識合法性及普遍性基礎;其次強調課程與經驗的連結、邊際論述、以「他者」的觀點所建構的學科內容,由學科的約定俗成特性決定知識之合法性及可靠性,使形式教育能容納各種邊際論述於正式課程中。後現代主義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在教師角色方面*教師的工作是在於「轉化智慧」,以其具有之知識或社會行動者的角色,協助學生探討自己的個人歷史,對種族、性別及階級的自我反省,建立個人在特定社會團體中的認同與個人的定義。*教師不只是在傳達知識,而且更要協助學生看到各種知識與意識型態及政治利益的關係、知識如何被利用、並藉此批判能力來解放學生,使其成為一個民主社會中之具批判能力與負責任的一份子,使學校與文化、歷史、社會與政治相連。後現代課程觀背景*對在教育中理所當然的主流典範,應持懷疑的態度打破理性的唯一性和普遍性。*重過程、重時間、破壞既存者在另構新者、知是不再以知識本身為最高目的,不再知識合法化,知識成為問題—時代進步,知識易取得。後現代課程觀(一)以注重互相依存和維持生態為主題的課程觀原由:現代主義對自然所採取的對立態度所導致的生態嚴重惡化,和整個人類生存狀況的危機。首特徵表現(卡普拉Capra):1.老師和學生關係改變—合作探究者和平等對話者2.課堂和社會的關係改變—課堂即社會,社會即課堂3.貫徹生態的內部聯繫和整體和諧的原則—注重學校建築、教室佈置、自然環境和學生的內心環境的建構4.提倡循環式教育5.將生態意識整合到整個教育過程中後現代課程觀(二)以平等、民主等烏托邦思想為主題的課程觀包括批判理論和女性主義,帶有政治性*所有思想都和權力有密切關係,這些權力關係是社會的壓制機制的組成部分:包華士C.A.Bowers和金蒂斯H.Gintis—學校是為階級關係和經濟秩序的再生服務,並未促進社會流動。高登B.M.Gorden—美國的教育是一種種族主義和精英份子的混合物,是為資本主義服務的。後現代課程觀(二)以平等、民主等烏托邦思想為主題的課程觀*透過教育抵抗社會不平等、向民主平等的烏托邦社會靠近:吉諾斯Henry.AGiroux—邊界教育學@透過後現代的逆本文和逆記憶等策略來抵抗現代教育中所慣有的不平等和壓制現象,以向人的自由解放目標接近。 @提倡開發學生自覺批判意識
麥克萊倫P.MaLaren批判教育學對90年代的學校教育重要意義,主要論點:(1)重視學校教育過程(2)解放性知識—核心(3)具辨證本質(4)改造與解放(5)女性教育學後現代課程觀(三)以渾沌學和無限宇宙觀為基礎的課程觀
主要代表人物:伊‧普里戈津I.Prigogine
倡導者:多爾W.Doll
反對學生和老師的對立關係.強調變革性發展向度:(內在性、自發性、模糊性)九年一貫課程與過去差異性
1、
加強銜接性和統整性。
2、
將「課程標準」改為「課程綱要」。順應區域性的不同需求與學生差別,不要求標準化與一致性。給予更大彈性自主空間,設計符合各區域學校不同特色。
3、
採取統整的合科教學。十項課程目標培養國民教育基本能力,七大學習領域來進行教學。後現代課程的特點
1、
強調課程的動機循環與開放
2、
主張學科的統整與跨越
3、
重視文化多元,發展多元文化課程後現代思潮對九年一貫課程之影響
1、「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之於「課程統整」2、「反統一性」之於「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3、「反權威、反體制」之於「打破統編本的知識霸權」4、「非連續性」之於「課程的多元化與相對性」後現代主義對教育的省思
教育不應該是狹隘的專業化,不應該只是純粹的功利主義。採取較寬鬆的態度面對教育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教育問題。允許多元化和差異性。學校行政領導的革新作為,必須跳脫以領導者為知識,以領導者的意見為意見的霸權拘迷。後現代主義對教育的省思引入自我探索、批判性思維、強調感受性的課程。以注重相互依存和維持生態為主題的課程觀—導向和諧的全球村。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和分享式的決策方式。注重教育管理中的美—多樣化、平衡化、混沌和有序的結合。後現代主義在教育方面的啟示所謂「後現代」所代表的是一種時代精神、社會特色,而不是一種明確的歷史分期;換言之,就歷史分期而言,今日正處於「現代」無疑,但就當今的社會風格而言,種種現象已然與「現代」有天壤之別,故而以「後現代」一詞加以概括。至於現代與後現代的關係,按照後現代本身的內在邏輯,後現代應屬對現代的「抗議」,其特色就是要發展多元、異質的論述,不需有共識的產生,而「解構」亦是貫穿後現代主義精神的重要概念。今日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當透過對理論的論證過程,去形塑屬於本土化的批判教育學,應可算是後現代主義給予吾人之一番啟示吧?!後現代課程觀概覽*皮納(W.Pinar),提出要根據「課程」這一概念的原意,並結合最新的哲學、心理學思潮來對課程進行「慨念重建」。他提出,組織課程的方法由四種反思個人經歷方面的步驟組成:回憶性反思
前瞻性反思
分析性反思
綜合性反思
後現代課程觀的種類繁多,根據各種後現代課程觀所關心的問題和理論取向,歸納出比較具代表性的三個主題:討論如何使課程設置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的關係並維持生態服務。探討現代主義民主平等思想的實質及侷限性,試圖使課程在後現代狀況中為達到民主、平等等烏托幫理想而服務。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核电用钢管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钢制垂直推拉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微孔织物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半导体电镀前处理剂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热水箱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手机支付安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超高压HPP灭菌设备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液氨运输合同模板
- 2025员工入股合同(美容美发)
- 外墙保温劳务分包合同
- Unit6AtthesnackbarStorytimeDiningwithdragons(课件)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202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5章-特性分析
- 2025年高考物理复习压轴题:电磁感应综合问题(原卷版)
- 雨棚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正式版
- 医院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
- 2024尼尔森IQ中国本土快消企业调研报告
- 2024年印度辣椒行业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骨科医院感染控制操作流程
- 铸铝焊接工艺
- 《社区康复》课件-第六章 骨关节疾病、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