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4d6f5677d4c7265c544633c08d91db/214d6f5677d4c7265c544633c08d91db1.gif)
![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4d6f5677d4c7265c544633c08d91db/214d6f5677d4c7265c544633c08d91db2.gif)
![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4d6f5677d4c7265c544633c08d91db/214d6f5677d4c7265c544633c08d91db3.gif)
![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4d6f5677d4c7265c544633c08d91db/214d6f5677d4c7265c544633c08d91db4.gif)
![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14d6f5677d4c7265c544633c08d91db/214d6f5677d4c7265c544633c08d91d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生态影响类)项目名称: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建设单位(盖章):蚌埠市宏海港口建设运营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2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制—PAGE22—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名称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项目代码2303-340360-04-01-644858建设单位联系人朱逸飞联系方设地点安徽省蚌埠市蚌埠经济开发区长淮卫镇临港产业园地理坐标(117度20分10.351秒,32度57分35.330秒)建设项目行业类别五十二、交通运输业、管道运输业中141滚装、客运、工作船、游艇码头用地(用海)面积(m2)/长度(km)用地面积:13870m2占用岸线长度300m建设性质R新建(迁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申报情形R首次申报项目□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选填)蚌埠经开区经贸发展局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号(选填)总投资(万元)12000环保投资(万元)155环保投资占比(%)1.3施工工期12个月是否开工建设R否□是:专项评价设置情况无规划情况规划名称:《蚌埠港总体规划(2035年)》审批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审批文件名称及文号:交办规划函[2019]1649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情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名称:《蚌埠港总体规划(2019-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召集审查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审查文件名称及文号:关于《蚌埠港总体规划(2019-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环审[2022]58号)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1、规划符合性:本工程与《蚌埠港总体规划(2035年)》相符性分析如下所示:表1-1项目与《蚌埠港总体规划(2035年)》相符性分析序号《蚌埠港总体规划(2035年)》本工程相符性1蚌埠港包括中心港区、怀远港区和五河港区等3个港区本工程位于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内符合2长淮卫作业区位于淮河右岸,包括长淮卫岸线和东风岸线。规划在长淮卫和东风岸线分别布置长淮卫码头和东风码头,以集装箱和件杂货运输为主,兼顾矿建材料等散货运输;长淮卫码头位于京沪高铁桥经规划的司马庄路跨河大桥至S101省道淮河公路大桥之间,规划港口岸线长1.5km。自上而下规划布置舾装码头、通用码头区和多用途码头区。其中,舾装码头位于京沪高铁桥与规划的司马庄路跨河大桥之间,占用岸线长300m;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即为规划舾装码头所在区域,占用岸线长300m,功能定位与中心港区一致。舾装码头、滑道及斜坡道的建设位置符合港口规划。符合3蚌埠港范围内的跨河桥梁上下游的安全距离,根据不同通航河流的航道等级及营运船型,淮河上的跨河桥梁,桥梁上游300m,桥梁下游150m。舾装码头及斜滑道与上、下游相邻工程的距离符合《内河通航标准》、《河港总体设计规范》、《蚌埠港总体规划(2035年)》的要求,码头建设对相邻工程无不利影响符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根据《蚌埠港总体规划(2019-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审查意见(环审[2022]58号),本工程与其相符性分析见表1-2所示:其他符合性分析“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生态保护红线符合性分析本工程位于蚌埠市经开区长淮卫镇临港产业园内,下距长淮卫大桥约2.0km,上距京沪高铁铁路桥255m,根据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具的关于《关于申请出具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项目用地情况的说明》的函,本工程不涉及蚌埠市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根据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具的《关于蚌埠中心港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规划选址征求意见的复函》,项目拟选址用地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地、林地。与分区管控要求的符合性分析本工程占用岸线属于长淮卫岸线,环境管控单元为优先保护单元,管控属性为一般生态空间,禁止开发建设活动为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在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生态敏感区和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强制性保护,禁止新建VOCS高污染企业。本工程为舾装码头,位于京沪高铁桥与规划的司马庄路跨河大桥之间,占用岸线长300m,符合《蚌埠港总体规划(2035年)》要求,所开展的活动不属于上述禁止开发建设活动范畴。本工程陆域属于长淮卫作业区长淮卫码头,与蚌埠市三线一单环境管控单元的分析见表1-3。综上,项目符合蚌埠市三线一单各分区管控要求。(3)环境质量底线符合性分析本工程与蚌埠港规划区环境质量底线相符性分析见表1-4。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扬尘治理,营运期加强焊接烟尘的收集处理,可有效减少颗粒物排放。施工区产生的废水以及初期雨水均采用排水明沟收集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生活污水采用移动公厕收集,定期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码头平台设置移动式环保公厕,定期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本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控,因此,本工程在采取以上环保措施后将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不会触及水环境质量底线及其他环境质量底线。(4)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符合性分析经对照蚌埠港港口岸线利用功能环境准入清单表(见表1-5),本工程建设可满足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2、产业政策相符性对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本工程不属于其中限制类和淘汰类之列,故可视为允许项目,且本工程已经蚌埠经济开发区经贸发展局备案,与产业政策相符。表1-2本工程与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相符性分析名称内容本工程相符性蚌埠港总体规划(2019-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陆域生态保护措施1、港口建设施工期,应注意尽量少占用河道滩涂,施工还应尽量避开农作物生长季节,将工期安排在冬季进行;根据工可设计,项目施工场地尽量设置在陆域征地范围内,减少河道滩涂的占用,施工期为10-12月份,避开了农作物生长季节符合2、港口码头建设过程中,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湿地;项目码头建设过程中,应控制施工作业面,尽量减少占用湿地,施工完成后,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恢复或重建所占用湿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湿地符合3、港口码头建设过程中,运送设备、物料的车辆应严格在设计道路上行驶,在保证顺利施工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施工车辆、机械及施工人员活动范围,尽可能缩小施工作业带宽度;在施工作业带以外,不准随意砍伐、破坏树木和植被,不准乱挖植被,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施工期间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对施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相关培训,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符合4、严格执行《土地复垦规定》项目严格执行《土地复垦规定》,施工期间如有破坏植被等应在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并预留土地复垦费用符合5、码头绿化充分考虑植被的多样性,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复合绿化系统码头区域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复合绿化系统符合水生生态影响减缓和补偿措施1、合理安排工程进度,码头港池、航道疏浚和码头打桩作业施工等安排应布置避开鱼类产卵期,最大程度降低项目建设对淮河水域渔业资源的影响根据工可设计,项目选择枯水期开工,码头部分利用前沿滩地作为施工围堰,沉桩等施工安排在10月至12月。避开了鱼类产卵期符合2、施工期应加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教和管理力度,严禁施工人员利用水上作业之便捕杀鱼类等水生生物施工期间加强施工管理,加大宣教和管理力度符合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1、在施工区建设排水明沟,污水可利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部分坑、沟集中沉淀后排放,或再利用于堆场、料场喷淋防尘、道路冲洗、车辆冲洗等项目在施工区域建设排水明渠,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经明渠排放至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施工厂区洒水抑尘符合2、施工区内的喷淋渗出水、清洗水、雨水等应排入事先设计的排水明沟,陆域设施施工时所排放的生活污水则应进行统一收集,经处理后排放施工区产生的废水以及初期雨水均采用排水明沟收集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生活污水采用移动公厕收集,定期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符合3、散料堆场四周应用石块或水泥砌块围出高0.5m的防冲墙,防止散料被雨水冲刷流失。项目施工期无散料堆场,以预制件为主进场符合4、施工现场应设置泥沙沉淀池,用来处理施工泥浆废水;禁止砼养护废水直接排入水体施工现场设置了泥沙沉淀池处理施工泥浆废水,施工废水均可回用,不排放符合5、施工现场设置可设移动式厕所,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集中收集送至后方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严禁排入水体。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设置移动式厕所,采用槽车运输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符合6、施工船舶相关作业油类污染物“零排放”,含油污水禁止排放,应集中收集,收集后送至岸边油污水处理站,不得直排入水体。施工船舶生活污水应收集上岸,不得向水体排放施工船舶含油污水集中收集,收集后送至有资质单位处置。施工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后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符合营运期1、港区生活污水治理措施:港区污水经过自建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中水回用,用于干散货堆场的喷洒降尘和场区绿化、港区应急消防等。若仍有剩余处理后污水,应联系环卫部门采用槽车运输至区域污水处理厂。当港区自建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出现临时性故障,造成处理后的污水达不到中水回用的水质要求时,应将生活污水储存在污水处理池或应急消防池内,待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后再实行中水回用码头平台设置移动式环保公厕,定期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符合2、港区含尘污水处理措施:码头作业面及堆场区域的径流雨水、冲洗水为含尘污水,码头面被矿石、煤炭污染的雨水经明沟收集后排至雨污水收集池,沉淀后排入拟建含尘污水处理站处理,码头面冲洗水经明沟收集后也先排至雨污水收集池,沉淀后再排至污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合格的水作为除尘或绿化水回用本工程为舾装码头,不涉及货物运输,码头平台设置雨水收集池,经沉淀后用于码头地面冲洗用水补充水,多余部分用于道路洒水抑尘符合3、生产含油污水处理措施:生产含油污水主要指港区作业机械、船舶和车辆维修和保养等产生的含油污水。建议在各作业区码头分别建设油污水收集池。建议每月安排一次油罐车收集,并运输到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处理,其收集及处理需要登记核准,应当主动向接收单位索取《油废水接收证明》,严禁生产废水自行排放;机械、车辆维修和清洁产生的冲洗水,应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对于油垢较多的机械和车辆必须先干洁清除油垢,然后用水清洗。冲洗作业可在冲洗台或冲洗间进行,并设置隔油池进行回收和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码头面采用移动式智能船舶污水接收装置收集船舶生活污水及油污水,接收装置吸水口处采用软管与船舶的污水舱出水口连接,船舶含油废水收集后储存,定期由有资质的单位外运处理;运营期不涉及机械、车辆维修冲洗水符合4、船舶油污水处理措施:蚌埠辖区内的船舶污染物应实现船内封闭、收集上岸、不向水体排放,船舶应当做好油污水日常收集和储存工作,并适时将船舶油污水送交至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站、船舶污染物收集船或者港口码头企业,进行集中处理;舱底水等船舶油污水应由海事部门认定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集中收集后处置,并落实环保相关规码头面采用移动式智能船舶污水接收装置收集船舶生活污水及油污水,接收装置吸水口处采用软管与船舶的污水舱出水口连接。码头面分别设置不锈钢生活污水收集罐(2m×2m×2m)及不锈钢油污水收集罐(2m×2m×2m)。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后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船舶含油废水收集后储存,定期由有资质的单位外运处理。符合5、船舶生活污水处理措施:船舶应当按照规范要求设置与生活污水产生量相适应的处理装置或者储存容器,收集后定期送交至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站、船舶污染物收集船或者港口码头企业符合环境空气治理措施施工期各种拌和施工场站应选在远离居民区或敏感单位下风向300m以上。作业区施工时当风力超过5级时应避免继续施工。项目施工场地周边300m范围内无居民区等敏感单位。当作业区施工时当风力超过5级时应避免继续施工符合合理进行建筑材料的运输,控制运输车辆装载量,车辆应加后盖,避免撒落物引起二次扬尘污染。4级以上风力的天气,应加蓬布覆盖或库内堆存或设置临时施工建筑材料仓库,用于水泥等起尘材料的存放合理进行建筑材料的运输,控制运输车辆装载量,运输车辆需加篷布覆盖物料,避免物料洒落。符合合理安排土方、水泥和石灰等散装建筑材料的堆放场地和堆放方式,应定时清扫施工场地土建材料,辅以必要的洒水抑尘措施(如配备洒水车),减少施工场地的二次扬尘项目采用预制件为主,尽量减少散料进入施工场地,施工场地配备洒水车降尘符合施工道路根据天气和运输状况采取清扫和洒水除尘措施,减少二次扬尘造成的污染施工道路在晴朗天气定期清扫和洒水除尘符合固废防治措施港区固废:在办公楼、食堂等生活垃圾发生场所设置垃圾箱收集港区、码头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机修、维护性废工具、废设备、零件等集中堆放,以便回收;并配备专用垃圾车或委托相关的环卫部门将一般的垃圾就近运至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理。项目舾装船舶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固废统一收集处置,其中危险废物需交有资质单位处置,生活垃圾收集后交环卫部门处置符合船舶固废:港口、码头设置足够的船舶垃圾接收处理设施,购置或建造垃圾回收车船,接收各船舶垃圾,并对船舶垃圾分别处理:国内船舶垃圾应集中收集后,就近运送至城市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项目生活垃圾及时收集后由市政垃圾车集中运送城市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所有固废均可妥善处置符合危险固废:对于储罐底泥、污泥以及船舶垃圾焚烧残渣等危险固废,在《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设施建设规划》中不提倡生产企业建设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本工程不涉及储罐底泥、污泥以及船舶垃圾焚烧残渣等危险固废/施工底泥处置方案:对于重金属未超标的港池疏浚土,可用于两岸的造田、肥地等农用污泥;从环保和经济双赢的综合效益考虑,还可以将疏浚土用于边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重金属含量轻微超标的底泥,需经安全处理后将其就近运输到附近矿山深坑或者低洼处回填,施工活动结束后,对占用的土地应及时进行复垦和植被恢复,将港池疏浚土对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类比中诚国际(蚌埠)港口物流有限公司蚌埠港中诚国际综合码头工程项目,底泥的各项指标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中第二类用地限值筛选值标准要求,本项目底泥和弃土一起送至黄泥山取土坑回填符合声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施工机械优先采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高噪声施工作业时间,邻近居民区的作业区尽量避免夜间施工施工期施工机械优先采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高噪声施工作业时间,邻近居民区的作业区尽量避免夜间施工符合合理布局,将高噪声设备布设于作业区中部,处于整个码头或堆场的中间,或是远离居民区的一侧。对分散布置的高噪声设备宜采用隔声罩;对集中布置的高噪声设备宜采用隔声间;以高频声为主的露天噪声设备可在受声处设置隔声屏障;空压站及泵站等间歇性运行的站房宜设置隔声集中控制室合理布局,将高噪声设备布设于作业区中部,处于整个码头或堆场的中间符合加强皮带机维修管理和润滑,避免因机械损坏而引起异常噪声本工程不涉及皮带机符合加强作业区绿化,建议在作业区周围和作业区运输干道两侧种植乔木和灌木绿化隔离林带加强作业区绿化,种植绿化隔离林带符合规划审查意见(环审[2022]58号)中相关内容节选(一)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合理控制港口开发规模与强度,不得占用依法应当禁止开发的区域,优先避让其他生态环境敏感区域,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改善区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根据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具的关于《关于申请出具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项目用地情况的说明》的复函,本工程不涉及蚌埠市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根据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具的《关于蚌埠中心港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规划选址征求意见的复函》,项目拟选址用地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地、林地;根据蚌埠市生态环境局出具的关于《关于申请出具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项目用地情况说明》的复函,项目地不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符合(二)提高岸线利用效率,提升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用码头比例,减少企业自备码头泊位,提升码头泊位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和利用效率本项目舾装码头符合长淮卫港口岸线规划,有利于充分发挥淮河岸线功能符合(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保障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依法依规实施强制性保护。根据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具的关于《关于申请出具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项目用地情况的说明》的函,本工程不涉及蚌埠市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根据蚌埠市生态环境局出具的关于《关于申请出具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项目用地情况说明》的复函,项目地不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符合(四)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建设与港区环境风险相匹配的应急能力,统筹规划应急基地、船舶与设备库,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区域环境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有效防控区域环境风险项目港口配备了相应的环境风险应急物资,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区域环境风险联防联控机制,能有效防控区域环境风险符合(五)强化并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强化粉尘污染治理,进一步提升干散货装卸、转运工艺的绿色化水平,《规划》内新增的干散货堆场应采取全封闭措施。严格控制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码头应按规定同步配套建设岸电设施,鼓励建设配套的清洁能源供应设施,优先采用清洁能源作机械及运输车辆。本工程为舾装码头,营运期主要是焊接烟尘,采用移动式焊烟净化器处置表1-3项目陆域涉及环境管控单元一览表港区作业区陆域环境管控单元管控属性禁止开发建设活动限制开发建设活动本工程情况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长淮卫码头优先保护单元一般生态空间禁止开发建设活动为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在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生态敏感区和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强制性保护,禁止新建VOCS高污染企业/本工程为舾装码头,不涉及蚌埠市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不属于VOCs高污染项目,根据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具的《关于蚌埠中心港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规划选址征求意见的复函》,项目拟选址用地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地、林地重点管控单元大气环境:高排放重点管控区、布局敏感重点管控区;在城市规划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大气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转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节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要求,避免产业转移中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扩散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扬尘治理,营运期加强焊接烟尘的收集处理,可有效减少颗粒物排放水环境:城镇生活污染重点管控区查明河道两岸和水体周边所有排污口,对污水直排的排污口实施截污纳管,实现旱季污水不入河。严格实施排污许可和排水许可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监测。严肃执法监督,严格执行排污许可、排水许可制度,严禁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水体。严防道路冲洗污水、洗车冲洗污水、餐饮泔水、施工排水等污水进入雨水口/本工程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均不直排水体,生活污水依托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生产废水不外排。土壤污染风险:一般管控区//项目不涉及土壤污染风险表1-4蚌埠港规划区环境质量底线一览表类别小类区域禁止要求限制要求本工程水环境水环境重点管控区淮河禁止排污无施工区产生的废水以及初期雨水均采用排水明沟收集至沉淀池处理后回用,生活污水采用移动公厕收集,定期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码头平台设置移动式环保公厕,定期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大气环境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城镇中心及集中居住、医疗、教育等区无无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扬尘治理,营运期加强焊接烟尘的收集处理,可有效减少颗粒物排放。表1-5蚌埠港港口岸线利用功能环境准入清单表规划内容清单类型准入内容本工程港口、岸线建设项目空间布局约束优先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禁止建设不占用一般生态空间划入一般生态空间的生态环境敏感区须按区域生态环境基础和地方保护发展规划进行建设按要求建设水环境优先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和二级保护区禁止建设不占用重点管控区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上年度PM2.5不达标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大气污染物实施“倍量替代”,执行特别排放标准的行业实施提标升级改造按要求执行水环境重点管控区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实施总量削减替代不新增本规划范围以外的港口、岸线及配套设施禁止建设在规范范围内污染物排放管控废水排放有条件区域废水全部经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其他区域根据实际情况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回用,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项目污水依托后方处理设施处理废气排放旅游客运船舶禁止使用清洁能源以外的燃料;货运船舶禁止使用煤、重油等高污染燃料;禁止使用排放不达标的货运船舶为舾装码头,不涉及货运船舶固废规划区内禁止排放固废固废均妥善处置,不外排环境风险对于危险品运输码头,必须按照《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交通部2018第11号)的要求实施。严格禁止运输《内河禁运危险化学品名录》中的危险化学品,汤家码头禁止运输散装危险化学品。对照《港口码头水上污染事故应急防备能力要求》(JT/T451-2017)标准,补足环境风险应急装备。不涉及危险品运输资源开发利用要求土地资源利用要求若需占用基本农田、公益林等其他非建设用地,必须完善相关手续,采取严格措施不占用水资源利用要求地下水禁止开采区或限制开采区,禁止使用地下水不开采地下水能源利用效率要求禁止贮存、使用燃煤等高污染燃料不贮存和使用拟建项目与《淮河流域重要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相符性分析见下表表1-6与《淮河流域重要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相符性分析规划名称规划要求项目情况符合性《淮河流域重要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1)岸线保护区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等规划原则,结合规划区域基本情况,将以下岸段划分为岸线保护区:1)改变分汉河段分流态势的分汇流段所在岸段改变分汉河段分流态势的分汇流段,开发利用会影响防洪安全、河势稳定的岸段应划为岸线保护区。2)保障供水安全的岸段省级行政区批复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一级保护区划为岸线保护区。3)保护生态环境的岸段国家、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等生态敏感区所在岸段,划为岸线保护区。4)生态保护红线区的岸段根据流域各省公布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位于生态保护红线禁止准入范围的河湖岸线,按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划为岸线保护区。岸线功能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应相互协调。拟建项目位于淮河干流的蚌埠港长淮卫作业区,项目不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因此,拟建项目岸线不属于岸线保护区。符合(2)岸线保留区结合规划区域基本情况,将以下岸段划为岸线保留区:预留规划防洪工程的岸段已列入国家、流域或省级防洪规划中的防洪(行蓄洪区调整)工程所在岸段,河心洲区域,划为岸线保留区。2)生态环境保护的岸段国家、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和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所在岸段,划为岸线保留区。3)预留生态建设的岸段为生态建设预留的岸段,划为岸线保留区。4)暂不具备开发利用条件的岸段对河势变化剧烈、岸线开发利用条件较差,或河道治理和河势调整方案尚未确定等暂不具备开发利用条件的岸段,划为岸线保留区。5)规划期内暂无开发利用需求的岸段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规划期内暂无开发利用需求的岸段,划为岸线保留区。拟建项目位于淮河干流的蚌埠港长淮卫作业区,项目不涉及防洪工程岸段、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和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所在岸段。符合(3)岸线控制利用区结合规划区域基本情况,将以下岸段划为岸线控制利用区:1)需控制或减少开发利用强度的岸段对岸线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的岸段,为避免开发利用可能对防洪安全、河势稳定、供水安全、航道稳定等带来不利影响,需控制或减少其开发利用强度的岸段,划分为岸线控制利用区。2)需控制开发利用方式的岸段重要险工险段所在岸段,位于风景名胜区的一般景区、地方湿地、湿地公园等未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区域,以及其他可以开发利用但需控制开发利用方式和项目类型的岸段,划分为岸线控制利用区。拟建项目位于淮河干流的蚌埠港长淮卫作业区,不属于岸线控制利用区符合(4)岸线开发利用区根据河湖岸线基本情况和已批复的相关规划(岸线利用需求)成果,对规划范围内河势基本稳定、岸线利用条件较好,地方对岸线有开发利用需求(或为沿河湖重要城镇发展预留岸线利用空间),且岸线开发利用对防洪安全、河势稳定、生态环境以及供水安全影响较小的岸段,划为岸线开发利用区。拟建项目位于淮河干流的蚌埠港长淮卫作业区,所在岸线属于开发利用区符合表1-7本项目与相关环境保护规划相符性分析规划名称规划要求项目情况符合性《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内河港口、船舶污染控制,完善内河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协同推进内河货船生活污水污染防治。码头面分别设置不锈钢生活污水收集罐(2m×2m×2m)及不锈钢油污水收集罐(2m×2m×2m)。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后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船舶含油废水收集后储存,定期由有资质的单位外运处理符合《蚌埠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整治。严格管控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逐步实现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控制区内的高污染车辆清零。推进废气排放不达标的工程机械、港作机械清洁化改造和淘汰,推动老旧农业机械淘汰报废,港口、机场、铁路货场及城市建成区内的其他企业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主要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将非道路移动机械纳入移动源监管范畴,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远程在线监控安装和联网。项目SPMT模块车及起重设备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选用新能源或达到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车辆和设备,减少汽车和设备尾气排放符合强化船舶港口污染控制。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推广使用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舶。进一步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体系,实现港口码头接收设施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有效衔接。持续加强现场监督管理,保证港口自身环保设施、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设施有效运行,实现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零排放”。强化大数据在船舶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全面推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移单证电子化,严厉打击危险化学品非法水上运输及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非法转运处置等行为。码头面分别设置不锈钢生活污水收集罐(2m×2m×2m)及不锈钢油污水收集罐(2m×2m×2m)。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后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船舶含油废水收集后储存,定期由有资质的单位外运处理符合《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在淮河水域航行的船舶,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内河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禁止向水体排放残油、废油、不符合规定的船舶压载水和倾倒船舶垃圾。码头面分别设置不锈钢生活污水收集罐(2m×2m×2m)及不锈钢油污水收集罐(2m×2m×2m)。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后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船舶含油废水收集后储存,定期由有资质的单位外运处理。船舶生活垃圾上岸后交环卫部门处置。符合《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加强淮河流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内港口与内河航道协调发展。统筹整合港口资源,加强港口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港口群。项目建设符合蚌埠港总体规划,属于淮河流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符合二、建设内容地理位置本工程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蚌埠经济开发区长淮卫镇临港产业园内淮河右岸淮河高铁桥及中环线长淮卫公路桥之间,地理坐标为E117°20′10.351″,N32°57′35.330″,上距京沪高铁桥255m,下距长淮卫大桥约2.0km。项目组成及规模项目由来根据蚌埠市城市整体规划以及港口规划,蚌埠老船厂所在位置位于城市生活景观岸线,规划为淮滨公园旅游客运港口岸线。根据蚌埠市“退市进园”的统一部署,现有船厂搬迁至蚌埠市经开区长淮卫镇临港产业园内,目前临港产业园已全面开工建设,造船基地的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已完工,计划2024年建成,根据船舶生产工艺,需将船舶(产品)从堤内转运至堤外下水后交付船东,因船舶尺寸和重量都很大,无法通过道路进行运输,所以需要在造船厂的临河边建设下水码头等设施。本工程建设单位蚌埠市宏海港口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响应政府“退市进园”的统一部署,积极为入驻园区做好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公司拟建的蚌埠港中心港区长淮卫作业区临港产业园船舶配套码头工程为临港产业园区配套的船舶下水、装备码头。2、环评类别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82号)等有关规定,本工程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生态环境部令第16号,2021版目录),本工程归入《名录》“第五十二交通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大类中的“141滚装、客运、工作船、游艇码头”,并且本工程不涉及环境敏感区。另根据《名录》“第三十四、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大类中的“73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本工程无电镀工艺,不涉及溶剂型涂料,可归入其他。综上,本工程评价类别为报告表。3、建设内容和规模本工程项目位于蚌埠市长淮卫镇,淮河右岸淮河高铁桥及中环线长淮卫公路桥之间,项目主要建设内容:(1)利用淮河堤坝内外河滩地拟建2000吨级船舶和装备上下水滑道及设施;(2)利用淮河河滩地拟建码头工程及配套设施,用于上下货物(货物为船舶)、船舶舾装以及船舶调试试验等。建设规模:共建设2个2000吨级舾装码头、1个半坞式船舶滑道、1个装备上下水斜坡道及相关配套工程等,不涉及货物运输,仅有少量舾装船舶组件的上下货,每年舾装船舶为20艘。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表2-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舾装码头半坞式船舶滑道装备上下水斜坡道1年舾装船舶艘20/2设计代表船型2000吨级货船:总长×型宽×空载吃水67.6×13.8×2.0(m)最大拖轮:总长×型宽×空载吃水36×9.8×3.2(m)水陆两栖装备3设计水位(85高程)m平滩水位:18.50设计低水位:11.3设计下水高水位:16.0设计下水低水位:13.04码头等级吨级2000//5泊位数个2//6泊位长度m165.2134.87码头长度m165.240308高程m码头面高程:18.5港池底高程:7.6坡顶高程18.5坡底高程7.69主要构筑物码头平台、半坞式船舶滑道、斜坡道、箱变承台、护坡主要构筑物建设内容见下表:表2-2项目主要构筑物建设内容一览表工程类别单项工程名称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主体工程舾装码头采用高桩梁板结构,平台宽25m,码头面高程18.5。排架间距为7m,码头面以下高程13.6处设置1层系缆平台;每榀排架下部结构由2根φ800钢管桩、1对φ800PHC叉桩和3根φ800PHC直桩组成。上部结构由现浇横梁、预制纵向梁系、钢靠船立柱和砼叠合面板组成,靠船立柱前沿设SA-A400H型橡胶护舷,前边梁和系靠船梁上设置SA-A300型橡胶护舷。码头面间隔设450KN(试车用)铸铁系船柱,码头平台后沿通过挡土墙与河滩地连接年舾装船舶20艘半坞式船舶滑道在河滩地上开挖深槽形成半坞式船舶滑道,由坞口和坞室组成,坞口包括坞门墩和坞门。坞门墩顶高程18.5,底高程7.6,宽5m,采用低桩承台基础,承台厚2m,基础采用φ800PHC管桩,间距4m;机械化滑道设置2条间距6m的的纵向机械化船台梁,滑道顶高程17.7、底高程7.6,坡度为1:18。轨道梁采用倒T型结构,基础采用φ600PHC管桩,桩间距4m,与轨道梁间采用刚性连接,分段长度为30m斜坡道斜坡道采用放坡开挖形成,长度201.2m,顶高程18.5,底高程7.6,坡度1:18。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40cm钢筋砼面层、10cm素砼垫层、30cm级配碎石垫层和φ500水泥土搅拌桩,水泥土搅拌桩间距2m,呈梅花形布置。斜坡道坡脚设置现浇砼护底,尺寸为1.5×1.5m。两侧护坡坡度1:3,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12cm砼预制连锁块、10cm瓜子片垫层,坡顶设置压顶、坡脚设置护脚。箱变承台箱变承台采用高桩承台结构,平面尺寸为16×6m,承台厚1.2m,基础采用6根φ800PHC桩接φ900立柱。承台底高程22.2m,高于百年一遇洪水位。护坡舾装码头区域采用分级护坡,在高程12.5处设置二级平台,宽3.7m,平台以下坡度1:3,以上坡度1:2,均采用砼预制连锁块护坡临时工程施工场地利用船舶下水横移区作为施工场地,不另外安排临时用地弃土区项目弃土送至黄泥山取土坑回填公用工程供水码头工程生活、生产、消防用水从堤后蚌埠船厂厂区接管,年用水量3315m3排水排水采用雨、污分流;码头平台冲洗水经沉淀后回用于冲洗,初期雨水经收集池收集沉淀后用于码头平台冲洗补充水,多余部分用于道路洒水;生活污水经收集后运输至后方船厂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接管进入市政污水管网供电电源由就近从后方船厂内变电所引入一路10KV高压电源到码头后沿箱变,年用电量620kwh环保工程废气施工期设置洒水车和雾炮机降尘;营运期焊接烟尘采用焊烟净化装置处理废水设置初期雨水收集池收集码头平台初期雨水,设置沉淀池(100m3)处理初期雨水和码头平台冲洗水,码头平台初期雨水和冲洗水均回用;设置移动环保公厕收集生活污水,生活污水运输至后方船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蚌埠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码头面分别设置不锈钢生活污水收集罐(2m×2m×2m)及不锈钢油污水收集罐(2m×2m×2m)。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后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船舶含油废水收集后储存,定期由有资质的单位外运处理噪声施工期设置2.5m高围挡;固废施工期建筑垃圾按市容管理部门规定处置;弃土运送至黄泥山取土坑回填;运营期一般固废优先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交环卫部门处置4、舾装代表船型由蚌埠市神舟机械有限公司现有生产船舶分析,船厂主要生产吃水较大的拖轮和出口国外的特种船舶及货船,因此设计船型以拖轮和货轮两种船舶为设计代表船型,结合以上分析,本工程拟定的主要舾装船型选择2000货船和拖轮作为代表船型,设计船型如下:拖轮:总长×型宽×空载吃水=36×9.8×3.2(m)2000吨级货船(结合JH-H8):总长×型宽×空载吃水=67.6×13.8×2.0(m)单艘船舶舾装工期平均取1个月(扣除水位影响因素2个月),2个舾装泊位每年可舾装20艘船舶。拟建码头工程主要功能为船厂船舶下水和舾装服务。设计主尺度(1)船舶下水滑道本工程按2个船台宽度考虑。经计算单个船台宽度为Bb=B+b=13.8+6=19.8m,总宽取40m。(2)上下水斜坡道主要为水陆两栖装备上下水,考虑底端与舾装码头前沿线平齐,顶端与船舶横移区相接,长度为201.2m,坡度为1/18,本工程斜坡道宽度取30m。舾装码头端部泊位:L+1.5dL—设计船型长度,取L=67.6m(2000吨级);d—泊位富裕长度,直立式码头d=8~10m,取10m;泊位总长Lb=2×L+3×d=2×67.6+3×10=165.2m平台宽度由装卸设备及车辆行驶要求确定,取25m占用岸线总长占用岸线长度=舾装码头泊位长度+机械化滑道宽度+斜坡道宽度+安全富裕长度=165.2+25+40+39.8+30=300m。码头前沿设计水深和底高程码头前沿设计水深为7.6m,码头前沿基本布置在河唇线以内,船舶停泊水域不占用航道水域。底高程为7.6m。停泊水域码头前停泊水域宽度取2倍设计船型宽度,按最大船型的船宽计算为2×13.8=27.6m。回旋水域回旋水域沿水流方向的长度取2.5倍船长为169m,垂直水流方向的宽度取1.5倍船长为101.4m。锚地船厂每年成品船较少,拟建工程不需设置专用锚地。设备清单项目主要设备见下表。表2-3主要机械设备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性能参数140t(15m)轮胎式起重机台2额定起重量40t,15m,最大工作幅度30m2牵引车台23平板车台2额定载重40t4电焊机台45SPMT模块车台-高度1m,调节范围-20cm/+10cm61#卷扬机台1型号2JM40,牵引力200kN*272#卷扬机台1型号JM5,牵引力50kN8定位绞车台4牵引力30kN9斜船架座110钢制坞门座1主要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表2-4主要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类别名称年耗量最大贮存量备注原料焊条16t2t外购能源电620kwh市政电网水3315m3后方船厂接入劳动定员及工作时间项目配备机械司机11人,装卸工人6人,合计劳动定员17人。年工作天数300天。公用工程(1)供电方案:电源由就近从后方船厂内变电所引入一路10KV高压电源到码头后沿箱变。在码头后沿负荷中心设一座10/0.4kV箱变,对码头上机械设备及照明供电。高压柜采用XGN口-12型高压环网柜,低压柜采用GGD型固定低压配电柜。为满足船舶舾装要求,在码头前沿设置可拆卸低压配电柜。年用电量620kwh。(2)供水码头工程生活、生产、消防用水从堤后蚌埠船厂厂区接管,主要用水环节为生活用水以及道路及绿化用水。生活用水:项目劳动定员17人,用水量按50L/人·d计,则用水量为0.85m3/d。码头平台冲洗用水,按照每天冲洗2次,每平方米冲洗水为10L水计,码头平台面积为4130m2,则每天冲洗用水为82.6m3/d,年冲洗次数按150d计,则码头平台冲洗用水量为12390m3/a。绿化用水,按照每平方米绿化面积用水量30L计,项目营运期道路两侧绿化面积为1000m2,则绿化用水量为30m3/d,绿化用水天数按100d计,则绿化用水量为3000m3/a。排水港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雨水系统:码头面设置明沟盖板集水槽,码头平台设置雨水收集池,经沉淀后用于码头地面冲洗用水补充水,多余部分用于道路洒水抑尘。根据《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149-2018)初期雨水量公式:V=Ψ×H×F。其中:码头面径流系数ψ取0.9。降雨深度H取0.015m。F:码头面汇水面积约4130m2。经计算码头面初期雨水量为56m3。一年按收集10次计,则初期雨水产生量为560m3/a。码头平台冲洗废水产污系数按0.9计,则码头平台冲洗废水产生量为74.34m3/d,即11151m3/a,主要污染因子为SS,经沉淀后回用于码头平台冲洗,不外排。生活污水系统:生活污水产污系数按0.8计,则生活污水产生量为0.68m3/d,204m3/a,经收集后运输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接管进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蚌埠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到港船舶污水项目为舾装码头,有少量待维修船舶停靠至码头后,通过滑道上岸送至后方蚌埠船厂维修。根据蚌埠船厂搬迁前多年运行经验,一年到港维修船舶按20艘计。到港船舶会产生船舶舱底油污水和船员生活污水。①来港船舶机舱底由于机械运转等产生一定量的油污水。根据《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149-2018),设计船型1000~3000吨级船舶舱底油污水量为0.27~0.81m3/d·艘,本项目按2000吨级船舶舱底油污水水量为0.54m3/d·艘计算。每艘在港停留时间按1d估算,则到港船舶舱底油污水产生量约为10.8m3/a,项目码头平台设设置不锈钢油污水收集罐(2m×2m×2m)。船舶含油废水收集后储存,定期由有资质的单位外运处理。②到港船舶生活污水以每艘2000t级船舶5人计,到港船舶20艘,生活用水量按80L/d·人,排污系数取0.8,则船舶员工生活污水量为6.4m3/a,码头平台设置不锈钢生活污水收集罐(2m×2m×2m),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后运至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图2-1项目水平衡图(m3/d)工艺流程船舶下水工艺流程图2-2船舶下水工艺流程工艺流程简述:舾装船舶下水流程,采用SPMT模块车从船厂经上下堤道路运输至横移区,调整好船位后,模块车驶上斜船架平台,斜船架上布置支承墩台,模块车通过下降自身高度,将船底支承横梁放置在墩台上,模块车退出斜船架,然后控制卷扬机,将斜船架沿轨道滑移至底端,并使用缆绳及定位绞车将船体水平固定。当河道水位高于坞内船舶下水最低水位时,不需要安装坞门,可直接通过定位绞车牵引船舶横移至上游船坞处,借助拖轮牵引船舶入河道。当河道水位低于船舶下水最低水位时,需安装坞门,同时潜水泵抽水灌入坞内,待升高至起浮最低水位后船舶浮起,定位绞车牵引船舶横移至上游船坞处,坞门通水阀打开,待水位持平后打开坞门,将船舶拖出船坞。待维修船舶上墩流程与下水流程相反。码头舾装工艺流程图2-3舾装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舾装件:主要是船舶配套的管件、电气制件和舾装件平板车运输:舾装件采用平板车运输至码头前沿。轮胎式起重机上船:采用起重机将各类舾装件和工器具吊装至船舶甲板。舾装船舶:对船舶进行舾装,此工序主要是焊机产生少量焊接烟尘G1,拟配备移动式焊烟净化装置进行处理后无组织排放。调试交船:舾装好的船舶经调试后交付。调试主要是对安装的电气设备进行通电调试,调试过程无产污。(3)待维修船舶,本次码头仅作为待维修船舶的上岸工作,具体维修船舶由后方蚌埠船厂进行,船舶维修工作不在本次评价范围内。总平面及现场布置工程采用切滩布置,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布置斜坡道、滑道、舾装码头,三者前沿线保持一致。舾装码头布置在下游,泊位总长165.2m,码头平台宽25m,高程▽18.5,接岸结构采用重力式挡土墙。半坞式船舶滑道分为机械化滑道和船舶试验滑道,二者连续布置,因工艺需要,部分区域采用变坡设计。机械化滑道长180.8m,船舶试验滑道长196.2m,坞门墩厚5m,坞室宽40m。机械化滑道顶高程▽17.7,船舶试验滑道顶高程▽18.5,底高程均为▽7.6,坡度为1:18。因船舶吃水需要,船舶试验滑道下部100m范围内水平布置,与周围滑道区域放坡衔接。坞内灌水采用潜水泵,不设置泵房。斜坡道布置在最上游,长201.2m,宽30m,坡脚高程▽7.6,坡顶高程▽18.5,坡度1:18,斜坡道两侧放坡坡度为1:3。滑道和斜坡道顶端布置船舶横移区场地,长131m,宽93.8m。场地面积约为13870m2,高程▽18.5,后方与上下堤道路相连。滑道顶端上游侧布置一处箱变承台,上面设置箱变和卷扬机。沿码头平台接岸结构布置一条港内道路,路宽9m,延伸至上游侧吊车通道,吊车通道宽12m,与横移区相连。大堤两侧分别斜向布置上下堤道路作为移船跨堤通道,道路宽18m,坡度为2.5%~2.6%。施工方案施工条件本工程位于蚌埠市长淮卫镇临港产业园内,下距长淮卫大桥约2.0km。位于市区以外,地理位置优越,钢材、水泥、砂石材料等均可通过水运或陆运运达工地。施工期间用水和用电均可依托后方设施,可利用滩地横移区作为施工场地,不需另外安排临时用地。施工方案(1)施工工艺流程①水工建筑物施工流程桩基施工—安装靠船构件等—现浇下横梁—安装预制纵梁、面板—现浇上横梁及面层混凝土—安装橡胶护舷、系船柱—安装门座起重机、工艺管线。桩基施工:项目选择中低水期开工,码头部分可利用前沿滩地作为施工围堰,滑道和斜坡道前沿因离河唇线近且需施工底部结构,采用钢板桩加上外围土方形成围堰。钢板桩围堰距结构前沿线2m,上下游侧分别距斜坡道、滑道5m,钢板桩总长129.8m,其中两侧向内各弯折10m。滑道和斜坡道部分先陆上开挖形成基槽,再进行上部结构施工。码头部分桩基施工和上部结构完成后先陆上开挖,护岸工程施工完成后挖除围堰,疏浚港池至设计底标高。陆上挖方可用部分可作为大堤加高、上下堤道路、换土地基使用,不可用部分及清表土方及水下土方移出河滩地,由建设单位寻找弃土区,暂定为黄泥山取土坑回填。码头施工:钢管桩和PHC管桩在有资质的专业厂家制作,由陆路或水路运至现场施打,桩基施工可陆上干地施工。码头上部结构采用现浇和预制构件,现浇构件可直接由混凝土搅拌车输送至现场后由混凝土输送泵现场浇筑,预制构件可在船厂露天场地预制完成后运至前方安装即可。现浇混凝土采用人工配合机械施工,用强制式拌和机拌制混凝土,翻斗车运输,插入式软轴振捣器振捣。在施工期间设置位移观测点,定期观测和分析岸坡位移情况,打桩期间加强岸坡位移观测,及时反应、解决沉桩过程中异常现象。3)滑道、斜坡道机械化滑道船台梁和坞门墩基础采用预制PHC管桩,预制PHC管桩由预制厂预制完成后运至现场进行陆地打桩。同时施工坞门墩、轨道梁、坞墙结构及滑道硬化范围地基和垫层,随后施工滑道硬化面层。最后回填墙后土方、水电等附属设施施工。现浇混凝土可由混凝土搅拌车输送至现场后由混凝土输送泵现场浇筑。斜坡道可与滑道同步施工,先地基处理,施工顺序从下至上,最后施工两侧护坡。(4)护岸工程护岸工程可以待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后,按设计坡度开挖,干地施工。(5)横移区、道路其施工顺序从上至下原则,基本的施工流程为:清表→地基处理→基层→面层。(6)箱变承台施工主要构筑物为箱变及卷扬机,其布置于箱变承台上,高于洪水位,基本的施工流程为:PHC桩施工→桩帽、立柱→承台→栏杆、竖爬梯→箱变、卷扬机。2、主要施工机械本工程主要施工机械为挖泥船、驳船、挖掘机、渣土车、打桩机、推土车、混凝土搅拌车、输送泵等。施工进度计划本工程的施工期12个月,2023年9月开工,2024年8月交工验收。其他无
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生态环境现状自然环境1.1气象蚌埠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日照时数多。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雨季显著。根据蚌埠水文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1956~2010年多年平均降雨量约880.9mm,最大年降雨量1385.9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为440mm(1978年),最大与最小比值为3.15。汛期(5~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20.2mm,占全年降水量的70.4%。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726亿m3,最大年径流量为30.97亿m³(1956年),最小年径流量为2.2亿m3(2001年),最大与最小比值为14.6。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46.4mm,最大年蒸发量1014.7mm(1992年),最小年蒸发量为666.0mm(2003年),最大年蒸发量是最小年的1.52倍。汛期多年平均蒸发量为497.7mm,占多年平均蒸发总量的58.8%。年平均气温15.2℃,一月份最低,平均1.0℃,极端最低气温-19.4℃(1969年),七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8.1℃,极端最高气温44.5℃(1932年)。历年气象因子如下:(一)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5.2℃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22.8℃。≤0℃天数67.1天/年。(二)风况常风向为东北东,频率16%;风级≥8级最多26天/年,最少3天/年;最大风速达21.3m/s,平均风速为3.5m/s左右。(三)降水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夏雨集中,年降水量905.4mm,降水量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5~9月份降水占全年的68.9%,年最大降水量一般达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72倍,年最大降水量达1559.5mm,最小降水量仅为442.1mm,比值约为3.53倍。1.2水文蚌埠河段属平原性河流,水位、流量、沙量的变化,随上游淮河干流及支流来水、径流挟沙量的改变而变化。规划辖区内水位、流量、沙量的月均变化趋势为1月~7月份逐渐增大,8月~年底逐渐减小。本工程上游约5km为吴家渡水文站。吴家渡水文站特征水位如下:历年平均水位:13.58m历年最高水位:22.05m历年最低水位:10.20m20年一遇的洪水位:21.71m98%保证率的水位:10.82m流量、泥沙河道设计排洪流量:13000m3/s(100年一遇);最小流量:117m3/s;多年平均含沙量:0.44kg/m3。1.3地形、地貌地貌型态为淮河河漫滩地貌单元,堤顶标高24m左右,堤前有约300m宽的滩地,标高约18~19m。河岸边坡在1∶1.5~1∶3之内,大部分为1:2,此处为淮河冲刷段,无淤积。1.4工程地质场区勘探深度内地基土划分为七个工程地质层,现分述如下:①耕表土(Q4ml):灰黄色,疏松,湿,成份以粘性土为主,表层含植物根系。层底标高16.25m~18.0,层厚0.50m~1.20m。②粉土(Q4al):灰黄色,松散,湿,震动析水,具水平层里,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干强度低,韧性低,无光泽。层底标高9.0m~15.85,层厚1.0m~8.7m。③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青灰色,软塑,含有机质,具轻微腥臭味,偶见有螺壳。局部夹粉土薄层,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滑。层底标高2.56m~11.90m,层厚1.1m~12.9m。④粉土夹粉质粘土(Q4al):青灰色,稍密,饱和,震动析水,具水平层里,夹多层粉质粘土薄层。干强度低,韧性低,无光泽。层底标高-0.4m~4.52m,层厚2.2m~10.7m。⑤粉细砂(Q4al):青灰色,稍密~中密,湿,振动析水,含云母碎片,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见有螺壳碎片。干强度低,韧性低,切面无光泽。层底标高-5.9m~4.0m,层厚2.4m~10.2m。⑥粉质粘土(Q4al):青灰色,可塑,局部软塑,局部夹粉土、细砂薄层,见水平层理,见有螺壳碎片。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滑。层底标高-14.08m~4.9m,层厚1.6m~16.7m。⑦中砂(Q3al):青灰色,中密~密实,湿,振动析水,含云母碎片,局部夹粉质粘土薄层。干强度低,韧性低,切面无光泽。该层仅码头部位揭穿,层底标高-24.90m~-15.3m,层厚7.0m~17.50m。⑧全、强风化花岗片麻岩(Ar2):灰白杂青灰色,稍湿,密实,石英矿物风化呈砂粒状,长石类矿物呈粘土状互相掺杂,软硬不均,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未全部揭穿,最大揭穿层厚4.8m。⑨中风化花岗片麻岩(Ar2):灰白、青灰色,强度较高,结构较紧密,但极易破碎,岩心多呈短柱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仅在个别孔有所揭露,最大揭露层厚4.50m。环境质量现状2.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区域达标判定采用《2021年蚌埠市环境状况公报》中的数据,具体如下:表3-12021年度蚌埠市环境空气年均浓度污染物评价指标浓度μg/m3标准值μg/m3占标率%达标情况SO2年平均浓度116018.3达标NO2年平均浓度277067.5达标PM10年平均浓度687097.1达标PM2.5年平均浓度3735105.7不达标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浓度804mg/m320达标O38小时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15516096.9达标根据上表可知,项目所在区PM2.5超标,超标倍数为1.057倍,因此判定为不达标区。针对不达标情况,蚌埠市人民政府制定了《蚌埠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9—2030年)》,到2030年,全市空气质量实现达标,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5μg/m3以下;SO2、NO2、CO、PM10年评价浓度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以下;臭氧污染态势得到遏制;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及以上。2、特征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本工程特征污染物为TSP,引用《蚌埠港中诚国际综合码头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监测数据,该项目设置两个监测点,监测点位与本工程位置关系见下表及图,监测时间为2022.10.10至2022.10.16,监测时间在有效范围内,因此可以进行引用。表3-2引用监测点位一览表点位编号点位名称监测项目与本工程位置关系方位距离mG1中诚国际综合码头TSPE975G2淮光嘉园S929图3-1引用监测点位与本工程位置关系图监测结果见下表表3-3TSP现状评价结果表点位名称污染物评价指标评价标准mg/m3现状浓度mg/m3最大浓度占标率%超标率达标情况中诚国际综合码头TSP日均值0.30.084-0.10234.00达标淮光嘉园0.085-0.10133.70达标各监测点TSP日均值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要求。2.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本工程涉及河流为淮河,引用蚌埠市环境质量月报(2023年3月),淮干入境断面(蚌埠闸上断面):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水质状况良好。淮干出境断面(沫河口断面): 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水质状况良好。2.3声环境质量现状项目周边200m范围内无声环境保护目标,项目所在区域为蚌埠经济开发区长淮卫镇临港产业园,引用《蚌埠经济开发区长淮卫临港产业园区域评估报告》中的结论,区域噪声监测布点:主要参考网格法设点,每2000m×2000m处布设1个噪声监测点(测点避让道路、企业固定源),同时兼顾功能分区及评估区域内部声环境敏感点,避开交通噪声影响,网格布点一共布设11个测点;另外选取区域内2处居民点(N12淮光村、N13狄郢子)作为监测点。选取3个代表点(N7刘村、N4西岳庙、N11一类工业用地)进行连续24小时监测,监测一天。评估区域范围噪声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声环境质量较好,各点位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标准要求。3、生态环境现状3.1区域陆生生态现状蚌埠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基本为农田栽培植被,在田间和河流两侧分布有零星人工防护林,草丛分布于河滩,水域分布有水生植被。主要植被类型包括:草本植物种类按土壤含水量的多寡从近水域向陆向区域一般从湿生植物过渡到中生评价区的兽类属常2)鸟类3)两栖、爬行类赤链3.2水生生态环境引用《蚌埠港总体规划(2019-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蚌埠闸下游水生生态环境调查情况。(1)浮游植物共鉴定出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裸藻门(Eμglen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隐藻门(Cyptophyta)和甲藻门(Pyrrophyta)。共7门63属12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物种数最多,共28属49种,占浮游植物物种总数的比例为40.83%;其次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13属33种,比例为27.5%。蓝藻门(Cyanophyta)14属21种,占总数的17.5%;裸藻门(Eμglenophyta)4属11种,总比例的9.17%;黄藻门(Xanthophyta)1属1种,占总比例的0.83%;隐藻门(Cryptophyta)2属3种,均为总种数2.5%;甲藻门(Pyrrophyta)1属2种,占总种数1.67%。(2)浮游动物共鉴定出浮游动物54种,轮虫36种,占66.67%;枝角类10种,占18.52%;桡足类7种,占12.96%。轮虫是淮河干流浮游动物物种数的主体以优势度指数Y>0.02定为优势种,通过现场采样调查发现:轮虫中,剪形臂尾轮虫,曲腿龟甲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是优势度最大的物种,枝角类中短尾秀体溞,脆弱象鼻溞,长额象鼻溞是优势度最大的物种,桡足类中广布中剑水蚤,汤匙华哲水蚤,球状许水蚤是优势度最大的物种。剪形臂尾轮虫的优势度是0.24,曲腿龟甲轮虫的优势度是0.16,角突臂尾轮虫的优势度是0.16,广布中剑水蚤的优势度是0.71,汤匙华哲水蚤的优势度是0.15,球状许水蚤的优势度是0.06。底栖动物共监测到3门17目23科33属33种,其中环节动物为6目8科9属9种,节肢动物为6目8科12属12种,软体动物为5目7科12属12种1)主要保护对象湾或湖2)其他保护的主要经济物种,当水温达18℃以上,河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在有急流泡漩水的河段繁殖,卵漂浮性。栖息在水体上层,喜在浮游生物丰富的水体中生活,行动敏捷、性情急躁。白天潜于深水处,夜间上游至水面摄食浮游生物,食性以浮游植物为主,浮游动物为辅。②鳙Aristichthysnobilis又称胖头鱼、花鲢等,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鳙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体,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少量的藻类。和其它家鱼一样,在江河流水中繁殖,繁殖期一般在4~6月。产卵大多发生在水位陡涨的情况下,水位下降、流速平稳时,产卵活动即停止。鳙喜欢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性情温驯。③鲫Carassiusauratus鲫鱼,又称鲫壳、喜头,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鲫属。鲫为广布性中下层鱼类,周年摄食,但以3月份摄食强度最大,属杂食性鱼类,成体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幼体以动物性食料为主。1龄鱼便开始性成熟,大多在2龄达到性成熟。繁殖季节从4月下旬到7月上旬,水温达17℃即可产卵,5月是产卵盛期。卵粘性,产出后粘附在水草上,一般较鲤的卵稍小,孵化期及孵出后的鱼苗习性与鲤相似。产卵场分布于沿岸水草丛生的浅水区域。④鳊Parabramispekinensis鳊,又称长春鳊,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鳊属,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到珠江及海南省等平原区。鳊在静水或流水中都能生长,一般在中、下层游动和摄食,幼鱼多栖居在水较浅的湖汊或水流缓慢的河湾内。成鱼以水生植物为食,兼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幼鱼主要摄食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的幼虫以及少量的水生植物碎片。鳊生长的速度缓慢,最大可到2kg以上,是我国重要经济鱼类之一。⑤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又称黄呀姑、黄姑,隶属于硬骨鱼纲,鲇形目,鮠科,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黄颡鱼是底栖性鱼类,喜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夜晚常在水面活动觅食,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及小型鱼类等。繁殖期为4~5月,产卵场多在近岸边有水草的浅水区域,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⑥鲶Silurusasotus又称鲇巴郎、鲇拐子,隶属于鲇形目,鲇科,鲇属。分布广泛,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的中下层,多栖息在水草丛生、水流缓慢的底层。白天多隐蔽,晚间则十分活跃,习惯于游至浅水处觅食。秋后潜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为肉食性鱼类,常伏身于水草丛生的水底,等候小鱼接近时张口吞食,也食虾类和水生昆虫。1龄可达性成熟,产卵期在4~6月,在湖泊甚至沟渠皆可进行产卵活动。通常产卵在被淹没的草滩上,卵粒粘附在水草上发育。与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根据现场踏勘,项目占地范围为河滩地,周边分布有少量灌木和乔木,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现状地貌照片如下现状占地范围内地貌照片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本工程不涉及蚌埠市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无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评价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见下表。表3-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标准来源浓度限值(mg/m3)1h平均24h平均年平均SO2(GB3095-2012)0.500.150.06NO20.200.080.04PM10/0.150.07PM2.5/0.0750.035CO104/O30.20.16(日最大8h平均)/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淮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I类水质标准,见下表。表3-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序号项目III类标准1pH值(无量纲)6-92COD≤203BOD5≤44氨氮≤1.05总P≤0.26石油类≤0.051.3声环境质量标准交通干线两侧(内河航道)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a类标准;其他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表3-6声环境质量标准单位:dB(A)范围功能类别昼间夜间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a类7055其他区域3类65552污染物排放标准2.1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项目施工期及运营期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见下表。表3-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污染物无组织监控点监控点浓度(mg/m3)颗粒物周界外浓度最高点1.02.2噪声排放标准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营运期厂界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和4类标准要求,见下表。表3-8噪声评价标准单位:dB(A)时间标准值(dB(A))标准来源昼夜施工期7055建筑施工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营运期6555《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标准7055《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4类标准2.3固废一般固废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中相关标准要求,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相关标准要求。2.4废水排放标准生活污水经移动公厕收集后进入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接管进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蚌埠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排放执行蚌埠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表3-9废水排放标准序号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1pH(无量纲)6-92SS4003COD5004BOD53005石油类206动植物油100其他本工程废气为无组织排放,无需进行总量控制;项目生活污水经移动环保公厕收集后送入后方船厂污水处理站处理,接管进入蚌埠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总量纳入污水处理厂统一管理,不单独申请。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施工期废气主要为施工扬尘和施工机械排放的尾气等。(1)施工扬尘在整个施工阶段,工地的扬尘主要是作业扬尘,包括地面料场的风力扬尘和运输车辆行驶扬尘等,此外还有建筑材料装卸等扬尘。扬尘的排放与施工场地的面积、施工活动的频率、土壤泥沙颗粒含量成正比,还与当地气象条件如风速、湿度、日照等有关,扬尘最大影响因素为风速。作业扬尘:干燥地表的开挖和钻孔产生的粉尘,一部分悬浮于空中,另一部分随风飘落到附近地面和建筑物表面;开挖的泥土堆砌过程中,在风力较大时,会产生粉尘扬起: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又会造成部分粉尘扬起和洒落;雨水冲刷夹带的泥土散布路面,晒干后因车辆的移动或刮风再次扬尘;开挖的回填过程中也会引起大量粉尘飞扬;建筑材料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中也必然引起洒落及飞扬;混凝土浇筑过程会产生扬尘。如果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施工场地产生的扬尘对周围的大气环境影响十分严重,必须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因此,建设单位应做好施工场地的扬尘污染,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限制在大风天气下作业,配备相应的雾炮机、洒水车做好洒水抑尘。运输车辆扬尘:在施工过程中,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量占扬尘总量的60%以上。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在完全干燥的情况下,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式中:Q—汽车行驶的扬尘,kg/km辆;v—汽车速度,km/hr;w—汽车载重量,t;P—道路表面粉尘量,kg/m2。根据以上公式,在同样的路面条件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在同样的车速情况下,硬化程度越差、越干燥,扬尘量越大。因此,限制车辆行驶速度以及保持路面的硬化和湿度是减少汽车扬尘的有效手段。如果施工阶段对汽车行驶路面勤洒水(每天4~5次),可以使空气中粉尘量减少70%左右,可以收到很好的降尘效果,扬尘造成的粉尘污染距离可缩小到20~50m范围内,扬尘量可降低30%~80%。因此限制车辆行驶速度及保持路面清洁是减少汽车行驶道路扬尘的有效手段。(2)堆场扬尘施工阶段扬尘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一些建筑材料需要露天堆放,一些施工作业点的表层土壤在经过人工开挖后临时堆放。在气候干燥且有风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扬尘,扬尘产生量与起尘风速与粒径和含水量有关。因此,减少露天堆放和保证一定的含水量及减少裸露地面是减少风力起尘的有效手段。粉尘在空气中的扩散稀释与风速等气象条件有关,也与粉尘本身的沉降速度有关。粉尘的沉降速度随粒径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粒径为250μm时,沉降速度为1.005m/s,因此可以认为当尘粒大于250μm时,主要影响范围在扬尘点下风向近距离范围内,而真正对外环境产生影响的是一些微小粒径的粉尘。可以看出,工程临时堆场产生的扬尘必将对其周边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为避免堆场扬尘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堆场四周应设置围挡,定时洒水防尘,应用盖蓬进行遮盖,减少材料裸露时间。(3)施工机械尾气施工机械设备、施工船舶大多以柴油为燃料油,所排放的尾气含SO2、NOx、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气象预报系统历史数据存储策略
- 教育寓言类故事的解析
- 软件应用教程
- 红海行动寓言故事中的成长启示
- Isoxepac-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剧装道具相关工艺美术品合作协议书
- 4-epi-Edoxaban-tosylate-4-epi-DU-176b-生命科学试剂-MCE
- 金融投资行业理财产品投资风险免责协议
- 小学生学习方法探讨征文
- 2025年超净高纯试剂合作协议书
- 八年级英语初中英语阅读理解阅读专项练习试卷附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全册】
- 物联网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1例妊娠糖尿病的个案护理
- 《排球正面双手传球》课件
- 光伏发电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案方案
- 财务报表涉税分析
- 五官科眼耳鼻咽喉科医疗常用器械的认识
- 企业清产核资报表
- 浅谈建筑工程机电安装施工技术运用论文
-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练习题(一课一练+单元+期中+期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