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新教材)_第1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新教材)_第2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新教材)_第3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新教材)_第4页
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新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019·7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课标要求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重点:了解诸侯纷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华夏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了解各国变法的内容措施及意义(以商鞅变法为例);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表现(以儒、法两家为例)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背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重难点历史故事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郑国不断侵扰王室。周平王死后,其孙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撒走。随后郑国派人去“慰何”,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思考:这则材料反映出当时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如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历史窗口(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材料一: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材料二: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材料三: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逐至于雒(今河南有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思考: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春秋时期的认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各诸侯国之间纷纷争霸,从上图中找出“春秋五霸”,并探究其争霸的原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材料一: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shang)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tao)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书录》思考:结合课本,分析战国政治上的变动表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材料一: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搞从者,不願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剩具日之积,行剿备一夕之卫。”且使達告于郑。

——《春秋左传注》材料二: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的经济繁荣景象: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鞠者。临苗之途,车(g)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泽成雨,家股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材料三:《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家国,逢经陈国时,就看到哪里“野有庾积,场功本毕”的“公田不治”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使奴素从事瓦的开垦,使而周未期以来不在碰改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

——《中国古代史》

思考:(1)材料一、二反映出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及原因?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思考:结合课本,试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孔子与老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学思之窗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考:孔子及儒家学派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孔子主要思想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①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德”。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根本目的(也是执行标准)——“礼”,即克己复礼,维护周礼。①创办私学,发展教育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培养大批人才。老子主要思想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哲学思想——“道”,朴素的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四)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小组讨论:“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驳?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表现为:(1)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4)文化上,私学兴起。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阅读课本,分别找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主要思想主张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⑤尚闲墨子墨家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韩非法家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庄子①哲学思想(“道”、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老子道家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荀子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孟子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儒家思想主张代表人物学派课堂检测(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材料反映了孔子()A.以人为本B.因材施教C.启发引导D.教学相长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B

(2)中新网2013年1月18日电,首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孔子学院总部荣获本届评选唯一集体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理论首倡者约瑟夫·奈评论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工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B.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C.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D.是对西方价值文明的有效冲击和抵制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D(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B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领略春秋战国的时代魅力概念释析——东周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一、政治特色——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3、华夏认同1、春秋五霸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2、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3、华夏认同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部落名,以与"蛮、夷、戎、狄"等部落相区别。但是,这时夷夏之辨尚不甚严。历史悠久的龙图腾历史悠久的龙图腾春秋(前770~前476)时,夷夏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宗族氏族,非民族)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战国时,秦、齐、燕、韩、赵、魏、楚等诸侯国同称诸夏,是当时强大的华夏诸侯国。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当时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分布区域北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等广大地区。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2、变法运动1、春秋战国的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晚周时期工商业无疑有了相当的发展,虽然象其他许多情况那样,无法精确地估量所发生的情况。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的、有固定价值的金属货币,在公元前5和4世纪更是如此。(据说秦的通货最早在公元前336年发行。)这类钱币显然便于商业交易,虽然某些象谷物和布那样的商品,特别在大宗交易中继续用作交换媒介。商业的发展当然有助于城市的成长,并且还出现了工业按地点进行专业化的趋势。《史记》和其他史籍还记载了几个著名的商人,首先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直至秦统一全国之前不久的丞相吕不韦。大商人不经营主要商品,它们量大,容易坏,只有在短缺时才有利可图;他们宁愿集中经营奢侈品或者通山泽之利。政府并不像集散主要商品那样直接关心这些商品。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三、春秋二圣——孔子和老子1、儒家创始人——孔子2、道家的鼻祖——老子1、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2、道家的鼻祖——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法则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政治观点: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是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精通礼法“无为”创始人:老子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2)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3)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三、战国思想——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