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全诗,体会情感。2.品读诗歌,理解内容。3.悟读诗歌,感悟情感。教学重点:1..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2.绘读诗歌,描绘诗歌的意境,体会环境描写在诗歌中的妙用。教学难点:1.绘读诗歌,描绘诗歌的意境,体会环境描写在诗歌中的妙用。课时:1课时一、激情导入:(一)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古城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迁客骚人聚会于此,泼墨成文,留下了一片片不朽的的名作。杜甫的《陪裴使君登岳阳楼》“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李商隐的《岳阳楼》“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道“衔(xia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a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岳阳楼什么样的景色同学们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看看在诗人的笔下的岳阳楼又是怎样的一番光景?首先我们检测一下之前大家微课预习的内容(二)检测预习:作者信息和生字词二、“三步读”——“读得准”“品出味”“悟其情”第一步“读得准”过渡:同学们掌握的很扎实,对作者的了解仅仅是学习的一小步,南宋词人周密的《齐东野语》中曾写道:“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读对于诗歌来说格外重要,但是怎么来读,请看屏幕。(一)要求:1.读准字音。2.读得通顺。同学们可以先自由朗读,读两遍,看准每一个字词同桌之间互读,帮助对方纠正字音同学之间检查无误,那我们放出声音一起来读(老师倾听,查摆问题字音)(二)解说内容同学们的朗读做到了字正腔圆,流畅自然,俗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一起结合注释和同学们的预习,小组内合作来解说全诗。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请四位学生读一句解释一句。每解释完了一句,教师要请学生来评价补充一下,或教师要点出解释中不准确的地方。相信全诗的解说会给同学们带来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那么我们趁热打铁再来齐读一遍。第二步品出味过渡:同学们精彩的朗诵使得昔日的岳阳楼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将我们一步步的拉进了作者的心境,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人的每一个字词当中都包含了自身深厚的意蕴,正如我们开头所引用的一句诗:杜甫的《陪裴使君登岳阳楼》“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我们齐读一遍这句诗能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愉快、高兴等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因为诗歌中描绘了雪地里丛生的梅花,春泥中百草丰茂的景象,一派生机和活力,所以给人欣欣向荣,轻松愉快的感觉。同学们抓住诗中具体的景物细细品味,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品其味,品读登登岳阳楼,体会作者的心境我们此时再来看全诗,如果要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你会选择哪个字?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那么“悲”字必定穿透于诗的每一个角落,诗中处处渗透着悲伤。(二)全诗当中哪些地方映照了这个“悲”字?请说说你的理由。先给大家三分钟的准备时间小组合作讨论集中展示(一定要让学生分析一句读一句)设想:悲师:好,细读诗歌,咬文嚼字,看看全诗哪些地方映照了这个“悲”?生:夕阳迟,夕阳本就给人沧桑的感觉,而且还是缓慢下落的夕阳,这就更加增添了凝重感。生:还有帘旌一动不动,一切都是凝固的,没有多少生气。生:诗人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蜀征战的地方,触景生情,容易让人想起刀光剑影国破家亡。生:“横分”这个词语让人感觉血淋淋的。靖康之耻应该和此相类似。生:诗人是“徙倚”,他徘徊,只有心中有心事的人才会徘徊。生:诗人都“白头”了,和历史的风霜相映照,他真的很悲痛。师:是啊!其实,当时诗人只有39岁。生:我从诗人的生卒年月算出他之活了48岁,还很年轻就去世了,看来他一直生活在忧郁之中。生:他“凭危”,在高楼之上,让人觉得摇摇欲坠。师:高楼之上“望远怀旧”的诗人是那么的孤独,岂有不悲之理?生:木是“老木”,波是“沧波”,也很悲。师:老木言其没有生气,沧海桑田言其对人生世事的感慨。景语皆情语,字字句句皆和“悲”相呼应啊!第三步悟其情作者登楼远望,为何悲伤的心情会无休无止?(学生补充解释,引出靖康之难的资料)教师引用当时诗人的作品升华情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带着理解,全班齐读一遍第三步“背读”——积累语言全班带着悲伤的感情背诵全诗三、总结同学们带着对诗境的想象齐读全诗。四、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诗2.完成课堂上的描绘诗境。五、板书诗眼悲帘旌夕阳湖山白头风霜老木沧波学情分析初二阶段的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对于诗歌能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也会产生差距,所以教学前必须引导学生认真预习,教学过程中给以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以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融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套练习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的预习,所以在上课前我进行了统一检查,发现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诗句中难以理解的字词,但是对于作者的情感的理解还并没有十分到位。不过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的去找与本诗相似的诗歌,在预习中将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之前所学过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虽然有的看法可能会稍有偏颇,但是同学之间的讨论却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理解的缺漏之处。所以本练习的设计不仅兼顾了诗歌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锻炼,并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对于本诗的教学甚有益处。教材分析《登岳阳楼》这篇课文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而《登岳阳楼》正是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一首诗。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本诗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半壁江山沉沦的悲痛。诗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是本诗的主要特点。《登岳阳楼(其一)》班级:姓名: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释《登岳阳楼》共二首。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於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③〔登临〕登上。临,到,靠近。④〔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⑤〔徙倚〕徘徊。⑥〔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⑦〔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⑧〔吊古〕凭吊往事。一、文学常识(一)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于是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二)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享誉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感慨自己的“万里来游”,“三年多难”。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三)岳阳楼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二、自主预习1.作者,字,号,著有,本诗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帘旌()徙倚()3.解释加点词语。夕阳迟()登临()徙倚()凭危()4.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登岳阳楼5.回忆之前学过的诗歌,还有哪些诗句表现了和作者相似的情感,请找出来和本诗比较一下异同。三、完成课后作业。《登岳阳楼》课后反思王兴《登岳阳楼》一诗乃是陈与义经历靖康之难后的代表作,全诗以“悲”字作为统御全篇的感情基调,这一点对于初二的同学来说并不难以体会,但是作者的创作并不是一上来就直接抒情,而是经过了一个朦胧到明朗的过程,作者的情感如同春笋一般,需要层层剥离才能见其本心。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试图通过分层次的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在诗句中的演进。所以教学的主体设计分为三步——“读得准”“品出味”“悟其情”,第一步当然要扫清字词障碍,使学生通过互相检查,同桌互读等形式熟悉全诗的主要内容,为感悟诗歌情感打下基础。第二步“品出味”就要引导学生结合字词理解,找出作者情感的核心,但是仅仅找出一个悲字还远远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挖掘作者是怎样表现这层悲伤的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的研讨和赏析,在这里我引用了《天净沙秋思》当中的诗句给学生以提示,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学生的思维远比我想象的要活跃,他们不仅能够找到景色之中蕴蓄的悲情,还能通过人物的行为发掘人物深层次的心理感受,比如诗中的“徙倚”一词,学生就能通过人物的徘徊不前体会此时作者内心的彷徨无依,这位同学的发现不仅角度新颖而且表达也极为清晰,所以学生这种思维的升华点必然值得我们教师鼓励和引导,由此学生探讨和表达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更加高涨,学生也在分析具体词句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发展历程。除此之外,我还不忘借助课前预习的成果鼓励学生将今天所学的诗歌与之前所学的作品相联系,同学们在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