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提高练习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提高练习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提高练习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提高练习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测试提高练习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提高练习单选题1.“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人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是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的()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下面的行政机构设置示意图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A.科举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3.表1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6%6%7%7%由表1可以推知,汉代察举制()A.致使富豪人仕艰难

B.忽略了身份界限C.削弱了世卿世禄制

D.体现出公平公正原则4.中国很多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A.禅让制

B.世官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5.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陆,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

B.削弱王国势力

C.增加税收

D.实现民族交融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8.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9.“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简答题10.宰相制度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宰相之权,兵财之外,官人进贤,最其大者,而宋之相权,于此亦绌。——(明)吕邦耀《续宋宰辅编年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指出汉代中央官制的名称。(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及其成因。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3)据材料三指出宰相权力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描述的是科举制的选官特征,所以答案选D,A项以血缘承袭官职,B项以“孝廉”作为重要的选官依据,C项依赖父辈的军功或其他贡献给子孙创造了为官的捷径。2.【答案】C【解析】由示意图可知,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底下又分设六部,因此是“三省六部制”,故选C.3.【答案】C【解析】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度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C项正确;由该制度下官僚贵族子弟据了69.6%,可知B、D两项错误;由富豪子弟占据6%、平民子弟占据15.7%和贫民子弟占据8.7%,可知C项错误。4.【答案】D5.【答案】A【解析】①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是从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和是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③掌控地方赋税则是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故①②③都符合题意。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第④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时间“北宋初年”和信息“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故选A。6.【答案】B【解析】由于汉初出现了“王国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所以推恩令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故选B。7.【答案】C【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8.【答案】D【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9.【答案】C【解析】宋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汉代还没有设立枢密使,故A项错误;唐朝枢密使没有取得与中书省相当的地位,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元朝废除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