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_第1页
华东理工大学_第2页
华东理工大学_第3页
华东理工大学_第4页
华东理工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上海市境内公办高校01历史沿革学术研究文化传统办学条件合作交流知名校友目录0305020406基本信息华东理工大学(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简称华理(ECUST),坐落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学科设置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双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校化工系组建而成,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改名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徐汇、奉贤和金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532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5万平方米,馆藏图书353万册;设有17个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72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9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764人,教职员工约3000余人。历史沿革历史沿革1952年7月,根据全国高等工业学校院系调整方案,中央教育部决定创建华东化工学院;同年8月11日,在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部会议室召开关于学校创建工作的座谈会,会议决定学校定名为“华东化工学院”,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5所高校的化工系合并而成,校址设在上海市江湾政法路195号原同济大学理学院院址;暑假期间,除了五校化工系师生外,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和华东军政委员会的教师也调入学校工作,另有大同大学职工整建制调来学校工作;10月25日,“华东化工学院成立暨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在江湾校址举行,学校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管理局,由其代表中央高等教育部负责领导。

历史照片(86张)1953年1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高等学校党工作委员会批转同意成立华东化工学院党委会;同年3月,学校开始新建梅陇校区;7月24日,学校首次开始在青年教师和在读大学生中选拔留苏研究生和大学生;8月,学校工业分析专修科的师生全部并入浙江大学化工系;9月,山东工学院化工系调整并入学校。

1954年8月,学校梅陇新校址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月28日,学校将邯郸路以北校舍全部移交给复旦大学,政法路、国权路各处地块及房产全部移交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局;同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调干生;同年,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整并入华东化工学院;同年秋季,学校全部专业按照苏联办学模式,开始改4年学制为5年。办学条件院系专业师资力量学科建设教学建设社会评价12345办学条件院系专业截至2023年1月,学校设有学院17个,开设本科招生专业72个(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7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学科专业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042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509人,管理岗位469人,工勤技能岗位64人。我校专任教师2063人,其中正高级466人,副高级735人,中级及以下86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9%。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3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拥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10个。

专职院士:胡英(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渭康(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田禾(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胜(中国科学院院士)、涂善东(中国工程院院士)、伯纳德·L·费林加(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金龙(欧洲科学院院士)、ItamarWillner(科学院外籍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田禾、钱旭红、刘洪来、涂善东、刘昌胜、钱锋、林嘉平、李春忠、汪华林、马铁驹、杨弋、轩福贞、朱为宏、王健农、朱麟勇、张立新、杜文莉、杨化桂、张显程、李洪林、龚学庆、刘培念、钟伟民、方海平、项延训、刘琴、曲大辉、杨强、马骧、白志山、郭志前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涂善东、钱旭红、王健农、田禾、钱锋、凌立成、刘昌胜、王辅臣、林嘉平、汪华林、李春忠、张立新、轩福贞、李永生

雪中华理(7张)国家级教学名师:房鼎业、黑恩成、唐颂超

学科建设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国家重点学科(8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二级学科)、化学过程机械(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材料学(二级学科,培育)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

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发酵工程、环境工程、农药学、社会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应用化学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上海市高峰学科(5个):化学工程与技术(I类高峰学科)、化学(II类高峰学科)、设计学(IV高峰学科)教学建设校园景色(55张)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计划入选专业4个、通过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3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90门、上海市级重点课程146门、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20门、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4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9门。社会评价截至2020年3月,在QS世界大学排名榜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8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榜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8位;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榜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41位。2020年4月30日,2020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公布,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4位。

校园风光学术研究科研机构学术资源科研成果学术研究科研机构截至2022年1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3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5个、有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部级创新团队5个,此外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绿色能源化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个):华东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分部、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商业智能与可视化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前沿科学中心

科研成果截至2020年1月,学校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70项,省部委科学技术奖7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2000多项。2016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史上首个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0项。

截至2016年6月,近五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31.95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重要科技成果奖励136项,其中国家级13项。截至2015年,学校获在自然科学基金总数达144项,较2009年增长1.8倍。2015年,学校专利申请数量403项,授权专利349项。

学术资源截至2022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总藏书量351万册。

截至2018年底,图书馆拥有纸质中外文图书309.4万册,纸质期刊合订本28.3万册,电子图书(含学位论文)累积量784.28万册,电子期刊6.9万种,续订和新购数据库123个。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主要刊登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化学与制药、材料、机械与动力、信息、资源与环境等学科以及新兴边缘学科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文章。学报是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Scopus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CSA)、中国知网等十几家中国国内外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摘录。

学术期刊(3张)《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设有“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政治与法律”“哲学与文化”“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等专栏。学报已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重要来源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超星等纳入数据库来源期刊。

《功能高分子学报》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截至2022年1月,学校与包括牛津大学在内的英、美、德、法、日等国的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建有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英国建立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成立首家中罗共建的“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

2019学年,学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暑期项目等各类项目派出本科学生622人。在公派留学项目方面,多位学生被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京都大学等高校录取。文化传统学校标识社团文化精神文化文化传统学校标识学校校徽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U”为元素。“U”是化工塔、管道与过程工业装备的抽象表现,寓意学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U”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共生;齿轮造型体现学校以工为主,衍生为太阳光芒,右置寓意学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元素之间动态互连,紧密相关。

校徽校名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旗面采用学校标准色,中央印有校徽和规定字体的“华东理工大学”校名。

原“华东化工学院”校名由舒同亲笔题写,“华东理工大学”新校名采用了舒同字体。

精神文化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释义:“勤奋求实”主要体现学校师生做事、求学的态度,这种态度造就了华理人不尚虚夸、不事张扬、崇尚实干之精神品格。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全校师生在求学问是的长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勤奋求实”的校训需要赋予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彰显广大师生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并从根本上有助于全校师生养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正气,有助于广大师生放眼世界,引领未来。

“励志”指学校育人之道重在培养锻炼和努力树立师生员工的科学理想、远大志向。“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千古名言早在1993年就铭刻在校园入口西花园的石碑上。“明”指光明、清明之义,“德”指道德(品德)、美德之意;“明德”是指学校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致理想境界。

“励志明德”不仅与“勤奋求实”对态度的强调相互辉映,使得校训立体、生动,更突出了以德为首、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大学风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