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褐变反应-食品化学课件_第1页
第八章-褐变反应-食品化学课件_第2页
第八章-褐变反应-食品化学课件_第3页
第八章-褐变反应-食品化学课件_第4页
第八章-褐变反应-食品化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褐变反应主要内容:非酶褐变(Non-enzymaticbrowning)Maillard反应(重点)焦糖化反应抗坏血酸的褐变作用酶促褐变(Enzymaticbrowning)多酚氧化酶(重点)抗坏血酸氧化酶(抗坏血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叶绿素酶第一节非酶褐变一、Maillard反应二、焦糖化反应三、抗坏血酸的褐变作用一、羰氨反应(Maillard

反应)p112涉及的物质:糖、脂肪、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应用:产生诱人的色泽和风味

Baking,Ageing,Diabetes:AShortHistoryoftheMaillardReaction.Angew.Chem.Int.Ed.2014,53,10316–10329

调味料(咸味香精)氨基(NH2)与羰基(C=O)共热聚合形成黑色物质的反应叫羰氨反应。该反应由法国化学家Maillard1912年提出,故又称Maillard(美拉德)反应。氨基来源:蛋白质:氨基的主要来源胺类氨基酸羰基来源:还原糖(主要来源)、油脂氧化产生的醛、酮主要内容反应机制影响因素Maillard反应的控制(一)反应机制以葡萄糖为例,反应分为初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终了阶段。1.初始阶段:双果糖胺的形成2.中期阶段形成一些活泼的中间产物:羟甲基糠醛、3-脱氧奥苏糖(葡萄糖醛酮)、不饱和奥苏糖(3,4-脱氧葡萄糖醛酮)、甲基--二羰基化合物2.中期阶段3-脱氧奥酥糖、不饱和奥酥糖、甲基-二羰基化合物称还原酮,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与胺类缩合,也可能裂解成较小的分子如二乙酰、乙酸、丙酮醛等。Maillard反应中间产物TheMaillardreaction,p16-17Sterecker降解(下图p115):定义:氨基酸与二羰基化合物反应发生脱羧、脱氨作用,生成少一个碳的醛,氨基则转移到二羰基化合物上的反应。

3.末期阶段A.醇醛缩合:两分子醛的自相缩合、脱水生成不饱和醛。经Sterecker降解产生的醛类相互缩合(脱水)形成不饱和醛。B.生成黑色素(Melanoidin)糠醛及其衍生物、二羰基化合物、还原酮类、Sterecker降解产生的醛类化合物与胺聚合形成复杂的高分子色素—黑色素的过程。该过程需有氨基参与。

黑色素特点总结葡萄糖+RNH2葡基胺酮式果糖胺Amadori分子重排3-脱氧奥苏糖

甲基二羰基化合物3,4-脱氧奥苏糖HMF

醇醛缩合

黑色素RNH2RNH2RNH2(二)Maillard

反应的食品学意义和影响因素1.好处1)产生令人期望的颜色和风味:焙烤食品、咸味香精2)产生抑制脂类氧化的物质3)产生抗氧化活性物质和自由基清除活性物质,有利于人类健康。2.不利影响1)使食品颜色加深2)破坏氨基酸影响蛋白质营养价值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破坏氨基酸,特别是必需氨基酸(Lys,Trp)。3)产生一些有害物质有些醛酮类物质有害。类黑精色素能促进亚硝胺的形成。有的物质产生诱变作用,如丙烯酰胺。J.Agric.FoodChem.,Vol.44,No.1,1996丙烯酰胺的形成96课堂讨论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应否限量?背景资料:1.主要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2.丙烯酰胺的主要危害3.有关限量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神经毒性:导致与学习、记忆及其它控制认知能力有关的大脑神经末梢退化生殖毒性:老鼠7mg/kg体重/天的丙烯酰胺后,显示生育力降低、精子死亡、精子数量下降和精子形态异常等不良反应。致癌:动物(证实)、人(可能致癌物)诱变作用:有丙烯酰胺相关限量WHO(1985):工作场所不得超过0.1mg/m3OSHA(1990):空气中允许限量为0.3mg/m3EPA规定,饮用水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不得高于0.5g/kgWHO(1993)0.5µg/L水,得癌症的几率为10-53.影响反应的因素①糖类五碳糖>六碳糖>双糖(五碳糖快10倍);开链式>环式五碳糖:核糖>阿拉伯糖>木糖六碳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②其它羰基类化合物α-已烯醛、α-二羰基化合物,反应快,如脂类氧化物③氨基化合物:胺类>氨基酸>蛋白质a.含S-S,SH的氨基酸不易褐变b.有吲哚、苯环的氨基酸易褐变c.碱性氨基酸易褐变d.氨基在ε-位或在末端者,比α-位易褐变④温度:温度上升10℃,反应速度上升3~5倍⑤O2:促进褐变⑥H2O:含水量高促进褐变,高度干燥可防止褐变⑦金属离子Gu,Fe促进褐变,Fe3+比Fe2+更有效;Ca2+抑制褐变⑧pHpH上升,褐变加快⑨化学因素a、SO2主要是与醛形成复合物(112)b、葡萄糖氧化酶氧化葡萄糖:加工蛋制品

(三)美拉德反应的控制1.使用不易褐变的原料2.降低温度例如:100℃下2小时反应得到的甘氨酸和葡萄糖的色度,在56℃条件下需要250小时。一般30℃以上褐变较快,而在20℃以下较慢3.降低pH值羰氨缩合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稀酸促进羰氨缩合物水解。4.调节水分活度水分在10%~15%时最容易发生褐变。5.降低氧气浓度6.金属离子铁和亚铁离子能促进美拉德反应的发生,而钙、镁离子能减缓美拉德反应的发生。7.使用褐变抑制剂(1)使用还原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Na2S2O5)、保险粉(Na2S2O4)。机理:加成反应、还原反应。(2)使用氧化剂次氯酸钠、过氧化氢、臭氧。二、焦糖化反应

在没有氨基类化合物的参与下,加热(150-200℃)碳水合物使之成熔融状态而产生褐色物质,此过程称焦糖化。焦糖化过程可分为两类反应:糖脱水形成酱色物质(主要);②糖裂解形成醛、酮再缩合形成黑褐色物质、香气物质。1.焦糖形成(以蔗糖为例)分3个阶段(1)35minheating,4%moisturelossSucrosedehydrated(isosacchrosan异蔗糖酐)(2)55minheating,total9%moisturelossSucrosedimerizationanddehydrationcaramelan(蔗糖酐)(3)55minheating.Total14%moisturelossSucrosetrimerizationanddehydrationcaramelen(焦糖素)2.性质:P1173.影响焦糖化反应的因素A.碱:碱促进分子内脱水和裂解B.酸(磷酸盐、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等)促进C.铵盐明显促进。糖+(NH4)2SO4120C可形成焦糖。4.焦糖化反应产生的风味物质麦芽酚、异麦芽酚、2H-4-羟基-5-甲基呋喃5.安全性铵法制备焦糖色素产生4-甲基咪唑(致惊厥,有毒)。焦糖色素限量:200mg/kg第二节酶促反应多酚氧化酶催化的褐变P263抗坏血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叶绿素酶一、酶促褐变机理(一)多酚氧化酶名称:邻二酚:氧:氧化还原酶1.催化的反应(图8-13)

催化单酚羟基化(称甲酚酶或羟化酶)

邻二酚氧化成醌(多酚氧化酶或儿茶酚酶)2.存在植物:所有动物:虾、蟹(人)3.特性最适pH:4~7(图)不耐酸耐热性:不太耐热(图)最适底物:酪氨酸、儿茶酚、原儿茶酚、咖啡酸、绿原酸2654.褐变机理酚被氧化成醌形成有色物质醌相互聚合醌与蛋白质、氨基酸聚合形成有色物质(二)抗坏血酸脱氢酶P277维生素C在酶作用下形成脱氢抗坏血酸,进而形成糠醛,与氨基酸、蛋白质反应(图)。2,3,5,6-四羟基-2-己烯--内酯(异Vc)(三)过氧化物酶P2771.酚作为供氢体被氧化成醌。2.将一元酚氧化为临二羟基酚。二、酶促褐变的生物学意义和食品意义

1、生物学意义作用:防御(抵抗微生物感染)在完整的细胞中,酚和酚酶是被细胞膜分隔在不同区域的,当细胞受伤后,膜被破坏,酚、酶氧相互接触从而产生褐变反应。2、食品意义酶促褐变在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一般是不受欢迎的,红茶除外(27min)。褐变主要是植物组织的褐变,动物有吓、蟹。三、酶促褐变的控制

褐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酚、氧、酶

1.热处理酚酶不耐热,一般70-90℃处理短时间即可使其失活。加热处理有:热烫(热水热烫、蒸汽热烫)、巴氏消毒、微波等。2.酸处理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在4~7之间。酸一般用柠檬酸(0.5%+0.5%Vc)、苹果酸、抗坏血酸等。柠檬酸的作用:降低pH、络合Cu;抗氧化绿叶蔬菜不用酸处理。3.多酚氧化酶抑制剂1)亚硫酸盐或SO21ppm可降低酶活20%,10ppm可完全抑制,但残留量不得超过0.7mg/kg。机理:a.降低酶作用于一元酚和二羟基酚的活力

b.不可逆地与醌作用生成无色化合物

缺点:漂白花青素,使食物失色,有腐蚀作用、不良气味、哮喘。

二氧化硫超标11种凉果北京下架/puyang/health/toutiao/2014-03-28/0836-7512.html2)抗坏血酸a.还原醌;b.赘合Cu2+;c.吸O2,比酚更易氧化3)竞争性抑制剂苯甲酸>邻羟苯基丙烯酸>间羟苯基烯酸>阿魏酸>对羟苯基丙烯酸>肉桂酸4.驱氧气调、Vc、糖、NaCl(需达20%才完全有效)抑制剂及其浓度苹果SO250ppm+苯甲酸苹果SO250ppm+1%CaCl2苹果30%糖+0.32%~0.4%CaCl2苹果汁0.5mmol/L肉桂酸苹果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