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年级化学教案2024年优秀的教案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把握讲课节奏,甚至带动同学的乐观性,使教学事半功倍。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三班级化学教案2024年七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初三班级化学教案篇1
(1)空气成分的探究试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洁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同学自主设计试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试验原理。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熟悉?(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布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肯定的熟悉,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讨论爱好,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绽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神秘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渐渐被人们所熟悉。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脚印 ,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本第26页的内容,思索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讨论空气成分的试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消失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讨论空气成分的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观看老师的演示试验,完成下面表格
试验步骤试验现象试验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快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请同学们结合本内容和小组争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字表达式
2.总牢固验结论
3.总牢固验中的留意事项,并争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试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削减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阅读第27页内容,思索并争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洁物的概念。
3.推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洁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海水氧气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纳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削减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全部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平安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退污染。
初三班级化学教案篇2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学问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看、分析试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试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熟悉冲突双方在肯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肯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转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力量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力量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讨论物质的溶解力量。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力量(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肯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肯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肯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常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教材P36表9-1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查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争论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推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状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状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我们讨论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1.展现教材P38争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许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白什么?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利用所学学问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争论回答。
课后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示同学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初三班级化学教案篇3
学问目标:
使同学了解在试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通过争论,把握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试验探究,学会设计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力量目标:
通过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同学的探究力量;
通过小组合作,培育同学合作力量、表达力量;
通过探究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育同学试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进展观看力量并提高同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同学体验合作、发觉的乐趣;
在设计试验装置过程中,培育同学创新精神、实践力量,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同学复习到目前为止同学已经把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试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推断,从中真正体现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试验同学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试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晰原则,让同学自己总结,思索究竟试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试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同学思索,试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试验室制气的原则。
学问讲解指导
留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同学明白试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同学清晰选择该方法的缘由和试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留意理论与试验的结合,避开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培育同学在试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试验的方法等思路的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同学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学问、化学基本试验及试验探究力量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学问的学习比较简单,同学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争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力量训练。同学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试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阅历,各项试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同学主体,让同学真正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老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同学思索;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沟通、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同学探究力量的培育,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可结合试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试验。
留意运用争论法,充分调动同学乐观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试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分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试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同学进行家庭试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留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试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同学争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老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同学争论作为试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快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试验的需要;
3.操作简洁、平安,易于实现。
同学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第四节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
经过不断讨论改进,试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一、反应原理
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可不行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同学观看到开头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终停止。)
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试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老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二、反应装置:
(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由于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试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纳相像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一般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纳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同学争论、回答,然后老师试验演示、讲解)
用一般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1.由于一般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纳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依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三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四、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灭火器原理试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试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需明确制取气体的挨次是:
1.了解试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依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依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初三班级化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熟悉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试验现象进行观看和精确 描述,学会填写试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试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看试验的基本要领,建立预期现象和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后观看的意识;
2.初步培育同学试验操作力量、观看、分析问题的力量、表述力量等;
3.通过活动使同学了解试验探究的一般流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胜利的喜悦,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现象的观看和描述。
教学难点:试验探究基本流程的应用、观看和描述现象方法的渗透。
教学工具
仪器和药品:同学:蜡烛、澄清石灰水、烧杯、玻璃片、镊子、火柴老师:蜡烛、水、烧杯、小刀、镊子、玻璃片。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提出试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家们得出化学结论必需以试验为依据,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波义尔发觉指示剂的故事。通过该故事,你能否找出科学家在讨论物质未知性质时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详细内容略)。
环节二:应用科学探究流程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在刚刚过去的老师节,我收到了这样一份礼物(展现蜡烛)。人们习惯把老师比作蜡烛。让我们从身边熟识的物质蜡烛入手,应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来了解“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化学内涵,
板书:
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蜡烛前:
请观看蜡烛并结合生活阅历,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蜡烛的信息?
将同学所提到的性质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
讨论物质要关注物质的性质
下面,我们就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来探究蜡烛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
探究1:蜡烛的溶解性(板书)
如何讨论蜡烛在水中的溶解性呢?
切一段蜡烛,放入水中
试验报告的填写
如何观看和描述现象(如何选择观看点,即预期现象)
点燃蜡烛时:
点燃一支蜡烛,观看,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熄灭蜡烛:
先请同学熄灭蜡烛,观看现象
并给出关于蜡烛燃烧时示范性的描述
讨论物质时应当关注物质的变化
并由观看到的三层火焰结构引出新的问题
探究2: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
应用探究流程对蜡烛火焰各层温度进行比较
指导同学试验
试验报告的填写
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呢?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肯定有新物质生成,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
探究3:蜡烛燃烧的产物
应用探究流程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你还需要老师供应哪些信息?
如何检验水(H2O)?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CO2)?
为什么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玻璃片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用玻璃片盖住烧杯?
指导同学试验
试验报告的填写
蜡烛火焰中存在钻石颗粒
环节三:归纳总结,对探究试验的再熟悉
回顾:试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及留意事项
小结:通过探究活动,在化学试验中应关注哪些方面?
环节四:作业
按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完成试验,记录步骤和现象,填写探究试验报告。
试验一: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否可以点燃?
试验二:探究假如蜡烛没有棉芯,是否可燃?
初三班级化学教案篇5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班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同学熟识的典型生活阅历动身,运用宏观现象关心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同学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已经熟悉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异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究竟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同学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同学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特别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当留意形象直观,关心同学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异的化学世界的探究爱好,熟悉到化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分子的性质。
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试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绽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虽然试验是在试验台上完成的,但是许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许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同学思索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同学演示品红在水中集中的试验,他们通过观看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确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看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看到分子、原子,使同学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展。
接下来我将关心同学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同学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同学观看视频并解释缘由。之后通过分析试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详细的实例让同学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推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共性质,我会通过演示试验来引导同学。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依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同学“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同学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集中现象来检验同学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集中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纳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试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集中、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同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熟悉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异。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许多天,引发同学思索: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用本节课学过的学问来解释,让同学在熟识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同学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怀同学学习的过程。课程最终,我会请同学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学问,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终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索,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学问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终说一下我的板书,依据我的板书设计同学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学问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同学抓住要领。
初三班级化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2、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熟悉环境爱护的重要性。
3、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思维力量和表达力量,进展同学科学探究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工具
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消失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制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受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板书: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一
师:什么是有机化合物?请同学们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
同学分组争论,投影展现同学填写的表格并汇报争论结果。
师: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h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师: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制成的材料称为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二
师: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通过试验来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
同学试验:
撕扯塑料薄膜
撕扯方向用力程度撕口外形缘由分析
加热塑料片
所用样品操作步骤现象分析缘由
塑料袋片
锅柄碎片
通过此试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小结:链状高分子都具有热塑性,加热软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外形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熔化,具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能通过加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幻灯片展现:
1.“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制品。
2.具有热固性的尿素甲醛制品。
3.电线的包皮聚氯乙烯。
4.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
5.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制造的全塑汽车。
活动探究三
师:我们穿的衣服通常由纤维织成,试验台面上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都是纤维制品。
同学试验:燃烧不同颜色的线
线的颜色燃烧时的现象结论
师:买衣服时,怎样知道面料的种类呢?
生1:依据燃烧时的不同现象推断。
生2:可以看服装标签。
幻灯片展现:服装标签
师:穿不同布料的服装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1:涤纶衣服挺括,不易皱,易洗易干。
生2:棉纶衣服弹性好,耐磨,烫后会变形。
生3:棉织衣服吸水、透气,感觉很舒适,但易皱。
活动探究四
幻灯片展现:人工割胶图
师:树木最忌割皮,人们却经常在早晨割这种树的皮,它是什么树?
生:橡胶树。
师:对!树皮是它的产胶组织,流出的汁就是自然 橡胶。
同学试验:
拉扯橡皮筋,你发觉橡胶具有性。
用砂纸打磨网球鞋底,你发觉橡胶具有性。
燃烧车轮外胎碎片,你发觉。
试验桌面上铺了一层橡胶,是由于。
幻灯片展现:汽车、飞机、轮船、垫圈、运输带等。
师:轮胎主要由自然 橡胶制成,弹性好,外胎由丁苯橡胶制成,耐磨;飞机轮胎由顺丁橡胶制成,弹性好,耐磨;轮船利用了橡胶的防水功能;垫圈多由丁腈橡胶制成,耐油、酸碱;运输带由氯丁橡胶制成,耐油、耐高温、耐老化。
小结过渡:
1907年世界上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酚醛塑料诞生,20世纪30~40年月合成了很多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此后合成高分子工业进展快速,同时废弃物的剧增也带来了环境问题。1984年,在意大利东侧亚德里亚海打捞上来一头死鲸,解剖后发觉,该鲸竟是吞食了50多个塑料袋窒息身亡。
辩论
幻灯片展现: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
师:由于塑料废弃物多白色,我们将此称为“白色污染”。
同学小组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师:使用塑料有利也有弊,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如何解决白色污染?
同学争论
幻灯片展现:
1.医用可水解的手套。
2.加了淀粉可生物降解的饭盒。
3.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
观赏录像
录像播放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师:将来社会离不开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初三班级化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绽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培养与提升策略汇报
- 2025年广东省云浮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2025年广元中核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广东省佛山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1套
- 2025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知识产权在农业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 妇产科护理学模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 2025年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2025年河北外国语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汇编
- (高清版)TDT 1013-2013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
- 床位预约管理提高患者就诊效率减少等待时间
- 吉利围墙施工组织设计样本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100题及答案
- 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两课时学习任务单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六下第4单元大单元设计
- 福州地铁公司招聘考试题目
- 小学语文期末质量分析报告
- 口腔医院客服培训课件
- 驾照体检表完整版本
- 04G325吊车轨道联结及车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