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漆丹第五讲产品质量法_第1页
经济法漆丹第五讲产品质量法_第2页
经济法漆丹第五讲产品质量法_第3页
经济法漆丹第五讲产品质量法_第4页
经济法漆丹第五讲产品质量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法学

主讲人:漆丹

法学博士、中国经济法学会理事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南大学信托与信托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二编竞争法第四讲产品质量法

第五讲产品质量法“毒奶粉”冲击波---2008中国之痛

2008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更是一个为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年份,更留下中国之痛:雪灾、地震、毒奶粉……·5月1日,甘肃省一个五个月大的男婴死亡,这是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的第一个死亡案例9月9日上午,新西兰大使就三鹿第二大股东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三鹿奶粉被污染的情况报告通报中国外交部。外交部立即分别通知了质检总局和卫生部9月9日媒体首次报道“甘肃14名婴儿因食用三鹿奶粉同患肾结石”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抽检结果9月17日,三鹿前董事长田文华被警方刑拘9月18日,国务院决定废止施行了八年多的食品质量免检制度截至9月21日上午8时,全国因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导致住院的婴幼儿1万余人,官方确认四例患儿死亡9月2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因"毒奶粉"事件引咎辞职反思“下一个三聚氰胺总会出现”的悲观预言

——监管真空的现状部门林立、多头监管、九龙治水免检制度严打式监管惩罚性赔偿机制的不足“华人与狗”——商人信用、商业道德的沦丧

蒙牛和伊利面对新闻发布会上的香港媒体:我们出口的产品......保证比内地(大陆)的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07年中国出口美国和加拿大的宠物食品就毒死了上百只的宠物猫和狗……

令中国人彻底蒙羞,令世人对中国食品、中国制造失去信心。第一节产品质量法概述

一、产品质量法体系基本法:产品质量法;其他:计量法、标准化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

二、产品的适用范围《产品质量法》第2条第2款: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1.加工制作——改变原材料、毛坯或半成品的形状、性质或表面状态,使之达到规定要求的各种工作的统称。包括工业加工和手工加工;包括工业产品、手工产品、农产品(初级农产品除外)。2.以销售为目的——纯为科学研究或为自己使用而加工、制作的产品不属于《产品质量法》的调整范围;3.建设工程适用《建筑法》;4.军工产品——往往不用于销售(至少不向消费者销售),不适用《产品质量法》

[案例一]2001年3月12日,明尼苏达贸易公司(进口商)与翰林汇公司(经销商)签订了《特约经销协议》。该《协议》约定,明尼苏达贸易公司同意翰林汇公司以独家经销的方式,销售明尼苏达贸易公司提供的产品;明尼苏达贸易公司提供对产品质量的承诺等。明尼苏达贸易公司依据上述协议向翰林汇公司提供了3M(MP7630、MP7730)型计算机数据投影机,并开具了相应的增值税发票。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6月,委托国家有关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翰林汇公司销售的上述产品进行了检验。由该检验机构做出的《检验报告》确认,3M(MP7630、MP7730)型计算机数据投影机电源线插头不符合GB1002-1998标准的要求,为安全不合格产品。据此,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4年5月13日做出京(稽)质技监罚字(2004)第078号《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翰林汇公司已售出MP7630型计算机数据投影机685台、MP7730型计算机数据投影机512台,共获违法所得人民币766,955元,货值金额为人民币30,853,448元。该局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对翰林汇公司做出了责令停止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计算机数据投影机、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766,955元、处货值金额10%的罚款(计人民币3,085,344.80元)的处罚。翰林汇公司不服该《行政处罚决定书》,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起行政复议申请。该局做出(国)质检复决字(2004)第03号《行政复议决定书》,维持了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做出的京(稽)质技监罚字(2004)第078号《行政处罚决定书》。[问1]那些标准是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问2]产品销售商是否负有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义务?对产品从进货至销售的各个环节是否均负有验货把关义务?[问3]产品进口商是否负有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义务?第二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一、产品质量监督体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方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地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一)标准化管理制度1.标准的制定、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2.标准的实施:强制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三)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四)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第八条:免检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企业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产品质量长期稳定,并且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二)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经济效益在本行业内排名前列;(三)产品标准达到或者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四)产品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3次以上(含3次)监督检查均为合格;(五)产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五)产品召回制度第三节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一、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一)保证产品内在质量1.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2.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3.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二)标识符合法律要求1.必须标注的四项内容——产品名称、生产者名称和地址、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产品标准编号(国内生产并在国内销售)2.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应当标注的5项内容——(1)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数量、含量、净含量;(2)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失效日期;(3)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4)生产许可证标记;(5)安装、维护及使用说明3.选择标注的5项内容——产品产地;认证标志;名优标志;产品条码;注册商标及专利号标记4.产品标识标注中应当注意的其他问题——(1)文字、数字、字母、计量单位;(2)图案、肖像、包装整体等;(3)产品标示标注的位置;(4)裸装产品(三)禁止行为(不作为义务)1.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2.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3.不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4.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1.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包括产品标识检查、产品感官检查和必要的产品内在质量的检验;2.保持销售产品质量义务;3.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4.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产品质量法》第27条对生产的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识的规定5.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6.不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7.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关于失效、变质:失效,是指失去(完全或部分)了产品本来应当具有的效力、作用;变质,是指产品内在质量发生了本质性的物理、化学变化,失去了产品应当具有的使用价值。过期是否等于失效、变质?食品安全法——不得销售过期食品(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案例三]被告某供销合作社将不含磷的氮化钾复肥与含氮、磷、钾的进口阿康商标复合肥料作了类似包装,上面都标识着“16-16-16”(注:复合肥料(硫酸钾型)的规格型号,含氮、磷、钾)的显著字样。由于土豆种植氮、磷、钾是其肥料的三要素,供销社的类似包装误导了大批种植土豆的农民前来采购了上述氮化钾复肥,以致千亩土豆绝收。该事件被列为福建省年度十大消费者投诉事件之一,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而供销社一方大声喊冤辩称他们没有欺诈,是采购化肥的农民自己判断失误。因为所售氮化钾复肥包装上清楚的标着N、K2O、BS的英文字样,产品合格证上也注明所含元素是氮、钾和硫、镁,无论中英文都没有土豆肥料所必需的磷(P)。一审法院据此判定被告的行为不构成欺诈,驳回了农民的诉请。中院二审受理上诉后,合议庭成员走访了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确认确是农民对英文标识缺乏了解造成损失。但主审法官并没有简单地依据法律事实进行下判,而是先找到了供销社,指出供销社将不含磷的国产复合肥与进口含磷阿康化肥在外包装上作了类似标识,才造成了农民的重大误解,也是有责任的。同时,法官又耐心地与农民做思想工作,最终使双方达成协议,即由供销社一次性退还农民化肥款,尽可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分析】1.被告行为的违法性:“因为所售氮化钾复肥包装上清楚的标着N、K2O、BS的英文字样”——《质量法》要求用中文标注;“产品合格证上也注明所含元素是氮、钾和硫、镁,无论中英文都没有土豆肥料所必需的磷(P)。”——《质量法》的要求是“产品或其包装上”,“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显然,化肥的成分不同对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功效,因此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而作为供应化肥的销售商也应当知道这一点。且其包装行为其实是“生产”的一个环节,当然要履行标识义务。

2.被告行为构成误导消费者:一审法院据此判定被告的行为不构成欺诈,驳回了农民的诉请。一审法院判决是完全错误的:虽然销售商在包装上并没有标明是含氮、磷、钾的复合肥,相反用英文标明了其真实成分,但是,结合化肥的消费群体是农民这一事实(不懂英文、往往不会关注合格证上的说明——字体小,通过包装判断产品符合该群体一般注意标准),“16-16-16”的标示显示的是含氮、磷、钾的复合肥,应当可以认定构成误导。

虽然本案所涉及的27条以及《产品标识标注规定》都没有规定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倒是在第54条规定了其行政责任;而且民法中的合同行为、侵权行为(法院认为不构成欺诈)都不能提供赔偿依据。但是,按照《消法》第四十四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以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方式承担民事责任。消费者与经营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履行。”在这里,民事责任承担的要件应当是“损失的存在、损失与违法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主观上故意或过失”即使销售商在本案中主观上不是故意也是有重大过失的,其行为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其违法行为直接造成了农民的损失,因此,应当予以赔偿。3.二审法院在确认“供销社将不含磷的国产复合肥与进口含磷阿康化肥在外包装上作了类似标识,才造成了农民的重大误解,也是有责任的”前提下,“法官又耐心地与农民做思想工作,最终使双方达成协议,即由供销社一次性退还农民化肥款,尽可能减轻农民的负担”,这样的审理方式不值得提倡。

[案例四]“反向”伪造产地案某工商局接到举报,反映该辖区内A日资公司将从日本母公司进口的水晶振动子(手机用配件)标签改换成“中国制造”后销售给国内用户,请求工商部门给予查处。经查,该公司系日本某株式会社在该辖区设立的子公司,企业类型为外商独资经营,工商部门核准的经营范围是:设计、生产销售水晶片、水晶振动子、......系列产品。当事人于2002年度通过合法报关手续购进日本母公司生产的水晶振动子,经过检测,将产品包装上原有日文标注的母公司厂名厂址及“日本制造”字样的标签,用中文A公司厂名厂址及“中国制造”字样的标签覆盖后,分别销往天津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十多家手机生产商,销售金额较大。对于当事人改换产品厂名厂址及产地标签的行为如何定性和适用法律。此外,当事人提出其行为并不违法,理由是水晶振动子虽然是日本母公司制造,但该公司将产品进口后又在国内对其进行了检测并改换过包装上的标签,属于在中国境内又进行了加工(检测程序),因此中国应当作为该产品的最终加工地,厂名厂址标注子公司和产地标注“中国制造”是合法的。第四节产品质量责任一、产品质量责任二、产品责任(一)归责原则:生产者——无过错原则;销售者——过错原则(二)产品责任的构成:产品缺陷——损害——因果关系(三)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损害赔偿责任(四)损害赔偿范围(五)诉讼时效和争议解决三、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刑法第三章第一节规定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案例】美国麦当劳咖啡案1992年2月,79岁的斯黛拉.莉柏克搭乘外孙驾驶的轿车,在麦当劳买了一杯热咖啡,车驶离餐馆后,斯黛拉把咖啡杯放在双膝之间,左手拿着奶粉袋和糖袋,右手试图打开杯盖,一不小心,整杯热咖啡泼在两腿之间,并流到了脚部,致使占全身6%的皮肤三度烫伤。斯黛拉一纸诉状将麦当劳告上法庭。【判决】法院裁决老太太负20%责任,麦当劳负担损失赔偿20万美元(实际承担16万),惩罚性赔偿48万(陪审团裁决270万,后经秘密和解)美元。法院判决斯黛拉胜诉、麦当劳败诉的主要的理由有两点:一、麦当劳咖啡的温度高达82至86摄氏度(饮用时口感最佳),比同业整整高出了10至16摄氏度。全美快餐业各巨头都主动降低了咖啡的饮用温度,唯独麦当劳一家店欺客;二、麦当劳一方面出售“高温咖啡”,另一方面又没在店堂内或咖啡杯上注明“高温热饮,小心烫伤”之类的警告,况且麦当劳使用的又是价廉简陋的一次性纸杯,很容易因意外失手导致咖啡泼洒,烫伤当事人。另外,斯黛拉及其代理律师请求法院责令麦当劳必须公开内部秘密文件和统计数据,查明麦当劳在1982年至1992年10月期间共发生此类案件及其投诉、诉讼、和解的情况,以回答麦当劳咖啡烫伤人是个案还是惯例。结果查明10年期间共有此类案件700余起,平均每年偿付赔偿5万美元。麦当劳在10年间从未就“高温咖啡”与烫伤事故频发之间的关系咨询过相关专家,并予以防微杜渐,以绝后患。麦当劳对消费者权益如此冷漠无情,对消费者投诉如此置若罔闻,法院在认定事实基本恰当的基础上,判麦当劳偿付斯黛拉48万美元“惩罚性赔偿”。【后续】“麦当劳咖啡案”后,美国各州出现了一堆因热饮过烫对麦当劳、汉堡王等快餐连锁店提起诉讼的官司,迄今为止,无一胜诉。但是,律师贪得无厌,无事生非,另辟蹊径,高招迭出。2002年,纽约州两位青少年指控麦当劳公司故意隐瞒快餐食品存在的健康风险,发布欺骗性广告,误导顾客频繁光顾,引发了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等健康问题。2005年,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正式裁决,要求麦当劳对“集体诉讼”进行应诉。上诉法院裁决,原告律师有权搜集证据以支撑诉讼,可以向麦当劳公司索要相关的内部资料和秘密文件。然而,就某种意义而言,“麦当劳肥胖案”这类荒诞无稽的官司,并非一无是处。面对官司和民意压力,麦当劳与时俱进,改弦更张,开始尝试改用低脂油,改良菜谱和软饮料,减少油炸食品,增加蔬菜水果,试图重塑自身形象,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赢得全球消费者。正是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超级跨国公司的实力越强大,往往越不敢恃强凌弱,蛮横霸道,更不敢肆无忌惮地把利润置于公众利益之上,反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遵纪守法,严格自律,在产品质量和顾客服务方面,更不敢玩奸耍猾,稍有闪失。正是在陪审团审判的威慑之下,超级跨国公司不得不视普通消费者为上帝,成为遵奉商业规范、童叟无欺的道德楷模,成为乐善好施、肩负社会责任的慈善大家。【国内类似案件】1999年8月22日中午12时左右,5岁女孩熊某由外祖父和小保姆带着到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航天桥餐厅进餐。女孩在饮用热橙汁时因为饮料太烫,下意识一松手,将饮料杯打翻,饮料流到女孩腹部及左下肢。女孩立刻被送到304医院救治,经医生诊断为烫伤,烫伤面积达全身的5%,烫伤程度浅二度深二度均有。女孩的父母认为孩子出院后还需很长时间的用药和护理,而且这次受伤不但会给她留下疤痕,而且对一个5岁女孩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原告要求“肯德基”公开道歉,赔偿医疗费4000元和精神损害抚慰金30万元。“肯德基”的代理人对此事细节的叙述颇有不同。他们称当时女孩祖父去洗手间,离开前未对女孩及小保姆作任何提醒和说明,小保姆也未注意餐厅里“热饮烫口,勿用吸管”的提示,随手将吸管插入热饮杯递给女孩才导致烫伤。这场意外完全是女孩家人监护不当所致,餐厅没有责任。双方各自出示了女孩外祖父、小保姆、幼儿园阿姨、医院医生和肯德基员工等多人的证言,以证明各自所说事实的真实。但是由于“肯德基”的证人都是本店员工,所以法庭对他们的证言没有认可。法院对此案作出了一审判决。法院认为,因为“肯德基”在饮料包装上已作了明显提示(“小心热饮烫口,请勿用吸管”),是女孩的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责任,所以原告的诉讼请求被驳回。【国内案件后续】肯德基被烫伤案件不断频繁发生,肯德基方面表示他们不介意消费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肯德基是否尽到了充分的警示义务;肯德基提供的商品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缺陷)?【小知识】在美国产品责任赔偿案件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法院有关产品责任案件的惩罚性赔偿数额特别巨大。二是在美国产品责任赔偿案件需经陪审团定夺。由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很容易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因此对生产厂商一般不利。

一、警告和指示警示缺陷的内容主要包括警告和指示(inadequateinstructionsandwarnings)。在潘瑟石油脂油联合公司诉西格斯雏姆(1955年)案中,警告与指示的不同一目了然:原告潘瑟石油脂油联合公司遭受了火灾的损失,火灾是由于一些技术不良的工人加热初给器的顶部的罐子造成的。小册子的指示是这样叙述的:“勿加热或压缩……当加热或压缩时,防水性就被破坏了。”在反驳被告的争论,即原告因为忽视了指示而负共同过失责任时,法庭认为:“不是像‘说明’的那样,没有任何警告或建议来说明加热可能或将产生一种危险或一种结果。”也就是说,被告小册子所提供的“说明”仅仅是一个指示,以此来保证产品的正确使用,违反指示可能会导致产品性能的发挥或损坏,但本身不会直接导致危险。因此,被告有责任提供加热会导致火灾的警告。可见,警告和指示是有区别的,但二者又是不能全然分开的,必须详细告知使用者如何安全使用产品,否则,对产品危险的警示就是不充分的。二、如何判断生产商提供警示的合理性应考虑如下因素:1.警示的时间:产品投入流通时和产品投入流通后2.警示的内容:产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和使用方法,可预见的使用危险,包括可预见的误用导致的危险和预防方法等均予以指示。3.警示的充分性:与不合理的危险程度相符4.警示的对象:应该是其合理预见的最终使用者5.对明显的或众所周知的危险的警示:可不予警示,但是,如果危险的性质和程度,大大超过使用者期望时,仍应予以警告。6.对不可发现和未知的风险的警示。*关于食品安全法一、监管制度1、风险评估制度:成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2、食品安全标准制度:统一整合、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3、食品安全检查制度二、10倍赔偿第九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刑法》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条款:第一百四十三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第一百四十四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第一百四十一条【生产、销售假药罪】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附录:两高关于食品安全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第一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一)含有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二)属于病死、死因不明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兽、水产动物及其肉类、肉类制品的;(三)属于国家为防控疾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四)婴幼儿食品中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五)其他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情形。

第二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一)造成轻伤以上伤害的;(二)造成轻度残疾或者中度残疾的;(三)造成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者严重功能障碍的;(四)造成十人以上严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五)其他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形。

第三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一)生产、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的;(二)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数量较大或者生产、销售持续时间较长的;(三)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属于婴幼儿食品的;(四)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一年内曾因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的;(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四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后果特别严重”:(一)致人死亡或者重度残疾的;(二)造成三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造成十人以上轻伤、五人以上轻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造成三十人以上严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五)其他特别严重的后果。

第五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第六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一)生产、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二)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有毒、有害食品的数量较大或者生产、销售持续时间较长的;(三)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属于婴幼儿食品的;(四)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一年内曾因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的;(五)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毒害性强或者含量高的;(六)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七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生产、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或者具有本解释第四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八条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违反食品安全标准,超限量或者超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定罪处罚。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违反食品安全标准,超限量或者超范围滥用添加剂、农药、兽药等,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适用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使用禁用农药、兽药等禁用物质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适用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在保健食品或者其他食品中非法添加国家禁用药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适用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关于非食品原料:1、卫生部关于纳豆作为普通食品管理的批复(卫法监发〔2002〕第308号2002.12.17)2、卫生部法监司关于活性碳不能作为食品的复函(卫法监食便函〔2003〕第58号2003.2.17)3、卫生部关于海猪肉粉不能作为普通食品进行管理的批复〔2003〕第258号2003.8.11)4、卫生部法监司关于西洋参是否作为食品新资源使用等相关问题的复函(卫法监食便函[2003]3112003.9.12)5、卫生部关于禁止以毛发为原料生产的氨基酸作为食品原料的批复(卫法监发〔2004〕第66号2004.3.4)6、卫生部关于水解动物蛋白不能作为奶粉原料的批复(卫监督发[2004]154号2004.5.13)7、生部关于“黄芪”等物品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的批复(卫监督发[2007]274号2007.10.12)8、卫生部关于羊胎盘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的批复(卫监督函[2008])322号2008.08.11)9、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竹炭能否作为食品原料或添加剂问题的复函(2008.11.4)10、《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的通知(食品整治办〔2008〕3号2008.12.12)11、《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二批)》的通知(食品整治办〔2009〕5号2009.2.4)12、关于灭活罂粟籽油脂粉末是否属于专项整治非食用物质的复函脂粉末是否属于专项整治非食用物质的复函(食品整治办〔2009〕12号2009.2.16)1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精氨酸不能作为普通食品原料的复函(卫办监督函(2009)221号2009.3.26)14、卫生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三批)的通知(2009.5.27)》的通知15、卫生部关于普通食品中有关原料问题的批复(卫监督函〔2009〕326号2009.7.22)16、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四批)整顿办函50号)(2010.3.22)16、卫生部办公厅《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65号2010.4.22)17、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新资源食品原料有关问题的说明(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2010年11月9日发布)18、卫生部关于批准葡萄皮红等18种食品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使用量的公告(2010年第16号)(2010.10.21)19、关于批准一批新资源食品、普通食品及可用于食品的菌种的公告(卫生部17号公告)(2010.10.29)20、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新资源食品原料有关问题的说明(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2010年11月9日发布)

第十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或者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第十一条以提供给他人生产、销售食品为目的,违反国家规定,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用于食品生产、销售的非食品原料,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违反国家规定,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或者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原料,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定罪处罚。实施前两款行为,同时又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十二条违反国家规定,私设生猪屠宰厂(场),从事生猪屠宰、销售等经营活动,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实施前款行为,同时又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第十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