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1课件_第1页
推拿手法1课件_第2页
推拿手法1课件_第3页
推拿手法1课件_第4页
推拿手法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拿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推拿教研室高勇6/7/20231.

第一节摆动类手法

以指、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的摆动,称摆动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扌衮法和揉法。

6/7/20232.

一、一指禅推法

一指禅推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代表性手法,因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治疗范围广泛,故有“手法宗一指禅”之说。

6/7/20233.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要耸起

用力,肩部下垂。上臂肌肉放松,肘部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沉肩垂肘(一)动作要领

6/7/20234.手腕自然垂屈,不可将腕关节用力屈曲。腕部放松。悬腕掌虚除大拇指以外其余四指及手掌都要放松,切不可挺劲。6/7/20235.指实

用大拇指指端或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手握成空拳状,四指不着掌面,拇指伸直,食指中节桡侧抵住拇指面或指间关节,使拇指关节活动时起稳定作用。6/7/20236.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运动。6/7/20237.

总起来说,本法动作要领贯穿着一个“松”字。只有将肩肘腕掌各部都放松,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动作灵活,力量沉着,刚柔相济,柔和有力,才能称得上为“一指禅”功夫。6/7/20238.(二)操作要求1、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上。2、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3、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4、在拇指端或其罗纹面能吸定的基础上,再练习在腕部摆动时,拇指端作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即所谓紧推慢移。6/7/20239.偏峰推法是以拇指桡侧偏峰作为着力面作一指禅推的手法。术者掌指部自然伸直,拇指内收,以拇指桡侧偏峰着力于治疗部位,腕关节放松,沉肩,垂肘,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的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的屈伸运动,使所产生的功力作用于治疗部位或穴位。频率控制在每分钟约120~160次。

10.(三)临床运用

本法由于接触面积小,压强大,因而渗透度大,可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本手法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脾和胃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等各科疾病,尤以治疗内妇科疾病,头痛,胃痛,腹痛,面瘫,失眠,高血压,消化道疾病及关节疾病等见长。6/7/202311.

二、扌衮法

扌衮法是扌衮法推拿学术流派主要手法,由丁季峰老师在继承祖传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创立的。以手背部在体表进行连续的滚动,称为扌衮法。以其扌衮动之力作用于体表,刺激平和,安全舒适,易于被人接受,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6/7/202312.(一)动作要领

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要耸起用力,肩部下垂。

上臂肌肉放松,肘部自然屈曲120~1400。沉肩垂肘6/7/202313.

手腕自然屈曲。腕关节部放松。

松腕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小鱼际掌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上(掌背侧中、无名、小指部位)。6/7/202314.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前臂旋转和腕关节伸屈的复合运动。6/7/202315.(二)操作要求

1、手法吸定,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2、压力、频率、摆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3、手法频率120—160次/分。

4、“滚三回一”。

6/7/202316.(三)临床应用

本法由于腕关节伸屈幅度较大,所以接触面较广,压力较大,掌背尺侧面着力柔和而舒适,故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地方。本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可用于有些神经系统疾患,软组织损伤和运动系统疾患。6/7/202317.

三、揉法

用手指罗纹面,掌根或手掌鱼际着力吸定于一定治疗部位或某一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方法,称为揉法。

6/7/202318.揉法根据着力部位不同可分为鱼际揉法、掌揉法、指揉法和臂揉法4种。6/7/202319.(一)动作要领

1、鱼际揉法、掌揉法(1)用手掌大鱼际或掌跟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2)腕部放松。(3)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做轻柔的揉动。

6/7/202320.2、指揉法:(1)用手指罗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常用的有拇指揉、中指揉、三指揉等。(2)腕部放松。(3)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轻柔和缓的揉动。

6/7/202321.(二)操作要求

(1)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2)要求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揉动,使产生的功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上。(3)频率120~160次/分。6/7/202322.

(三)临床运用

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老幼皆宜。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等胃肠道疾患,以及因外伤引起的红肿疼痛等。6/7/202323.

第二节摩擦类手法

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称摩擦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6/7/202324.

一、摩法

用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奏的抚摩称为摩法。6/7/202325.主要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6/7/202326.(一)动作要领:1、掌摩法:(1)用掌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2)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3)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6/7/202327.2、指摩法:(1)用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2)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3)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6/7/202328.(1)动作要缓和而协调(2)频率120次/分左右。

(二)操作要求:6/7/202329.

(三)临床应用: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最适宜用于胸腹及胁肋部。临床上常配合揉、推法,按法等使用。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胃肠蠕动等作用。对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滞及胸胁迸伤等症常用本法治疗。《内功图说》“两手摩腹,移行百步,除积滞”。有活血散瘀的作用,用于外伤肿痛。6/7/202330.

二、擦法(平推法)

擦法是内功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之一。

分为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侧擦法)。

6/7/202331.(一)动作要领

1、掌擦法:(1)掌面紧贴皮肤,手掌自然伸直,手指自然伸开,腕关节伸直或稍背伸,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2)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直线移动。6/7/202332.2、小鱼际擦法:

(1)小鱼际部位紧贴皮肤,手指自然伸直,腕关节自然伸直。(2)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小鱼际和手指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直线移动。

6/7/202333.3、大鱼际擦法:(1)大鱼际紧贴皮肤,掌指并拢微屈成虚掌,或手指自然伸开。(2)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和大鱼际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直线移动。也可运用肘关节屈伸往返直线移动。

6/7/202334.(二)操作要求

1、直线移动,不可歪斜,否则难以擦热。

2、向掌下压力适中,不宜太大,以皮肤不折迭为宜,用力要稳。

3、动作要均匀连续,往返距离要拉得长。如果动作间歇停顿,就不能使热量深透而影响疗效,如果往返距离太短,则易擦破皮肤。

4、频率100—120次/分。6/7/202335.

以上三法,以所产生的热量论,掌擦法较低,大鱼际擦法中等,小鱼际擦法最高。临床中,三者可以选择或配合应用,不必拘泥。

掌擦法小鱼际擦法

大鱼际擦法

6/7/202336.(三)注意事项

1、擦法应在在施术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冬青膏,红花油,按摩乳之类,这样既可保护皮肤防止擦破,使擦的热量深透,还可是手法和药物的作用相得益彰。

2、擦法使用后,皮肤局部发红,已经类似轻度烫伤,因此不能再在该部使用其它手法,否则容易造成破皮。所以在治疗时,擦法一般者是在使用其它手法之后应用。但擦后可配合湿热敷,对提高疗效有一定帮助。

6/7/202337.3、擦法操作时,医者要保持呼吸自然,不可迸气,另外要把指甲剪平,防止戳破皮肤。4、保持室内温暖,防止着凉。6/7/202338.(四)临床应用

本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虚损及气血功能失常的病症。

6/7/202339.掌擦法接触面较大,适用于肩背、胸腹等面积较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呼吸道疾患,消化道疾患以及体虚乏力等症。大鱼际擦法接触面较掌擦法为小,适用于四肢部,尤以上肢部为多用。常用于治疗四肢伤筋。

小鱼际擦法接触面积较小,如操作技术熟练,摩擦后可使局部产生灼热感,如擦腰骶部,可使温热透达少腹或至下肢。常用于治疗腰背风湿痹痛,筋脉拘急及脾肾阳虚等症。6/7/202340.

三、推法

用拇指、手掌、拳面以及肘尖紧贴治疗部位,运用适当的压力,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的手法称为推法。

6/7/202341.(一)动作要领

1、用指、掌、肘着力于一定部位上,(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指、掌或肘要紧贴体表。

2、在着力部位作单方向的直线移动。6/7/202342.推法有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三种6/7/202343.(二)操作要求

1、用力要稳2、速度要缓慢而均匀。6/7/202344.(三)临床应用

推法可用于人体各部,能增高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有舒筋活络,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可用于腰肌劳损,四肢肌肉酸痛等症。推法可直接在人体练习。6/7/202345.

四、搓法

用双手掌面挟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称搓法。6/7/202346.

以上肢部为例:病人坐势,手臂放松,自然下垂。医者站于一侧,上身略前俯,用双手分别合抱其肩前后部,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边搓边向指端方向移动,如此往返数次。(一)动作要领6/7/202347.(二)操作要求

1、双手用力要对称。

2、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3、不可憋气。6/7/202348.(三)临床应用

搓法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最为常用,是一种辅助手法,一般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放松肌肉的作用。可直接在人体练习。6/7/202349.

五、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罗纹面或掌面紧贴皮肤,用力作上下、左右、弧形、曲线或任意往返推动的手法,称为抹法。抹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辅助手法之一。6/7/202350.

(一)动作要领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左右直线或曲线往返移动称为抹法。6/7/202351.(二)操作要求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动作要均匀缓和。抹法与指推法不同,指推是单方向移动,而抹法则可根据不同治疗部位而作任意往返移动。二者用力大小相似。6/7/202352.(三)临床应用

本法常用于头面及颈项部。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作用。对头晕、头痛及颈项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疗。6/7/202353.

第三节振动类手法

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称振动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抖法,振法。6/7/202354.

一、抖法

用双手或单手(一般都是双手)握住患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6/7/202355.

(一)动作要领上肢抖法:病人坐位,上肢放松,医者站于其前外侧,上身略微前倾,用双手握住病人手腕部,慢慢将其向前外侧方抬起,至约70—80度,然后稍微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使肘、肩关节有舒松感。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高,200次/分。6/7/202356.

下肢抖法:病人仰卧,下肢放松,医者站于其足侧,用双手分别握住病人的两踝部,将其抬至离床面约30厘米左右,然后作上下连续抖动,使大腿及髋部有舒松感。下肢抖动的幅度应比上肢大些,而频率则应稍小些。6/7/202357.

(二)操作要求:

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高。

6/7/202358.

(三)临床应用:

本法可用于四肢部,以上肢部最为多用,具有疏松脉络,滑利关节等作用。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治疗肩、肘关节的功能障碍和腰腿痛,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症。6/7/202359.

二、振法

以指或掌吸附于治疗部位,作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动作的手法,称为振法。振法属运气推拿流派手法。6/7/202360.振法分为指振和掌振两类。

6/7/202361.(一)动作要领: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在体表,前臂和手掌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于手指或手掌上。6/7/202362.

从生物力学角度说,振法实际上是肌肉的静力工作,是互相拮抗的两组肌肉共同收缩而产生。静力工作时最易产生疲劳,因为肌肉工作时产生的代谢废物不易排除出去。因此,振法要求医者具有一定的“功夫”即练内功。6/7/202363.(二)操作要求:

1、振动频率较高,着力稍重。

2、不可憋气,自然呼吸。

3、不可抖动手臂。6/7/202364.

(三)临床运用:

本法一般常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中理气,消食导滞,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用于治疗脾胃病及头晕、头痛、失眠等,也常用于治疗伤筋疾病。6/7/202365.

用指、掌或肢体其它部分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使之产生挤压感觉,称挤压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按、点、捏、拿、捻和踩跷法。

第四节挤压类手法6/7/202366.

一、按法

用拇指指面或掌面按压一定的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深压,按而留之,称为按法。按法是最早应用于推拿治疗的手法,在《内经》多处提到按法的使用。本法动作便于掌握,临床中又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至今仍为各种推拿流派中的常用手法。按法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

6/7/202367.

(一)动作要领

1、指按法用拇指(指端或指腹)或中指或食中二指或食中无名三指等按压体表。

6/7/202368.

临床上以拇指按法最为常用。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拇指重迭按压。按压时,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张开起支持作用,协同助力或握拳。6/7/202369.2、掌按法:用单掌或双掌,或双手重叠按压体表,手指自然伸开。6/7/202370.(二)操作要求:

1、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2、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6/7/202371.

(三)临床应用:

本法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常用于腰背和腹部。本法具有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等作用。常用于头痛,胃脘痛,腰痛,肢体痠痛麻木等症。6/7/202372.

二、点法

以指端或肘尖或屈指骨突部,着力于施治部位或穴位上,按而压之,戳而点之,称为点法。本法从按法演化而来,有拇指点和屈指点两种。

点法与按法相比,本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更大。6/7/202373.

(一)动作要领:1、拇指点: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用指端点按某一穴位。6/7/202374.2、屈指点:屈拇指点:手握空拳,用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点压体表。屈食指点:手握空拳,用食指近侧指间关节点压体表。

6/7/202375.

(二)操作要求:1、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2、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6/7/202376.

(三)临床运用:

本法刺激很强,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作用。使用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操作部位酌情用力。常用在肌肉较薄的骨缝处。对脘腹挛痛,腰腿痛等症常用本法治疗。6/7/202377.

三、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或其他指对称,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捏并逐渐移动,称为捏法。有三指捏及五指捏两种。

6/7/202378.(一)动作要领:

1、三指捏是用大拇指与食中二指夹住某些部位或肢体,相对用力挤压。

2、五指捏是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压。6/7/202379.(二)操作要求:

在作相对挤压动作时,要循序而下,均匀而有节律。(三)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用于头部、颈项部、四肢脊背等。6/7/202380.

四、拿法

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对称,或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对称地用力,提拿一定的部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称为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明清以来,应用尤为广泛。

6/7/202381.(一)动作要领:

用大拇指或食中二指,或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6/7/202382.(二)操作要求:

操作时,用劲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6/7/202383.(三)临床应用:

拿法的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应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部位。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痠痛等症状。临床应用时,拿后常继以揉摩,以缓和刺激。

6/7/202384.

五、捻法:

用拇指罗纹面与食指罗纹面(食指桡侧面)相对捏住治疗部位,稍用力,作对称的快速捻搓动作,称为捻法。6/7/202385.(一)动作要领:用拇、食指罗纹面捏住一定部位,两指相对作搓揉动作。(如捻线状的快速捻搓。)6/7/202386.(二)操作要求:操作时,动作要灵活、快速,用劲不可呆滞。(三)临床应用:本法一般适用于四肢小关节。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常配合其它手法,治疗指(趾)间关节的痠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症。6/7/202387.六、踩跷法

用单足或双足踩踏一定部位,称踩跷法。6/7/202388.(一)动作要领:

1、患者俯卧,在胸部和大腿部各垫3—4个枕头,使腰部腾空。

2、医者双手扶住预选设置好的横木上,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时力量。

3、用脚踩踏患者腰部并作适当弹跳动作。弹跳时,足尖不要离开腰部。根据患者体质,可逐渐加大踩踏力量和弹跳幅度。6/7/202389.

(二)操作要求:

1、嘱患者随弹跳的起落,配合呼吸跳动起时患者吸气,踏踩时患者呼气,切忌屏气。

2、踩踏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6/7/202390.(三)临床运用:

本法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纠正关节错位,改善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松解粘连,帮助髓核复位等作用。本法刺激量大,应用时必须谨慎,对体质虚弱者或脊椎骨质有病变者,均不可使用本法。6/7/202391.

第五节叩击类手法

用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或桑枝棒等叩打体表,称叩击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拍、击、弹等法。

6/7/202392.一、拍法

用虚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治疗部位的手法,称为拍法。6/7/202393.(一)动作要领:

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拍打患部。(二)操作要求:

拍打平稳而有节奏。6/7/202394.

(三)临床运用:

拍后能使局部充血,增加局部循环。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常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外侧部,治疗局部感觉迟钝、麻木、疼痛等症。6/7/202395.

二、击法

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用桑枝棒叩击体表,称击法。

6/7/202396.

(一)动作要领:1、拳击法:手握空拳,腕伸直,运用肘关节屈伸,使拳背叩击在治疗部位上。6/7/202397.2、掌击法:腕伸直,腕部放松,击打时运用上臂力量,使掌根部叩击体表。

6/7/202398.3、侧击法(小鱼际击法):

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屈,运用肘关节屈伸,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击打体表。6/7/202399.4、指尖击法:腕关节放松,运用前臂力量,使指端轻轻叩打体表,如雨点落下。6/7/2023100.

5、棒击法:

用特制的桑枝棒或钢丝棒击打体表。棒击法的特点是力量大,刺激强,应用时,击打力量必须控制好,由轻到重,适可而止。击打时,棒的方向要与肌肉平行;击打时棒的接触面积要大,不要用棒尖打。一般在一个部位打3—5下即可,击打前要用引棒。6/7/2023101.(二)操作要求:

1、击法用劲要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

2、在叩击时不能有抽拖动作。

3、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

4、以上几种击法,均宜击打在肌肉丰厚处,不要击打在骨骼突起处,以免击伤或医者自伤。6/7/2023102.

(三)临床应用:击法与拍法二者治疗作用相似,都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但击法比拍临床运用更多,掌击法比拍法刺激量大。击法对风湿痹痛,局部感觉迟钝,肌肉痉挛或头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疗。本法还有增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等作用。运动后在肢体施以击法,可消除疲劳。

6/7/2023103.拳击法多用于肩背部和腰背部;掌击法多用于头顶,腰臀及四肢部;侧击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指尖击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部;棒击法常用于头顶部、腰背及四肢部。6/7/2023104.三、弹法:

用手指弹打治疗部位或穴位的手法,称为弹法。6/7/2023105.(一)动作要领:用一手指的指腹紧压住另一手的指甲,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二)操作要求:弹击力要均匀,频率120—160次/分。6/7/2023106.

(三)临床应用:

本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对项强,头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应用。6/7/2023107.

第六节运动关节类手法

对关节作被动性活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等。6/7/2023108.

一、摇法

使关节作被动的环转活动的称摇法。

6/7/2023109.(一)动作要领:

1、颈项部摇法:病人坐位,颈项放松,医者站于一侧,用一手扶住其头顶,另一手托住下颏,双手相反方向缓缓地使头摇转,左右各数次。6/7/2023110.2、肩关节摇法:(1)托肘摇:病人坐位,肩部放松,屈肘。医者站于一侧,上身稍为前俯,用一手扶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使患手搭在医者肘上部),作缓缓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运转。6/7/2023111.(2)握手摇:同上势,患肢自然下垂。医者一手扶住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与患手相握,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缓运转。6/7/2023112.

(3)大幅度摇法:

病人坐位,患肢自然下垂。医者站于一侧,用一手松握病人腕部,另一手相对以掌背相抵将其慢慢向上托起,在上托到140—160度时,随即反掌握住患者腕部,原握腕之手向下滑移至患肩关节上部按住,此时要停顿一下(稍停顿),两手协调用力,即按肩之手下压,握腕之手上拉,使肩关节伸展,随即向后使肩关节作大幅度转动。如此周而复始,两手交替,上下协调动作,使患肢作连续环转活动。在由后向前作环转时则两手动作相反。一般向前后各摇转3—5次。6/7/2023113.6/7/2023114.3、髋关节摇法:

患者仰卧位,髋膝屈曲,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扶位膝部,作髋关节左右环转摇动。6/7/2023115.4、踝关节摇法: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医者一手托住足跟,另一手握住足大趾,作踝关节环转摇动。6/7/2023116.6/7/2023117.(二)操作要求

1、摇法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

2、摇动方向及幅度需在患者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由小到大,其幅度大小应根据病情恰如其分地掌握。因势利导,适可而止。6/7/2023118.(三)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等作用。颈项部摇法常用于落枕,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劳损,项强痠痛,活动不利等症。

6/7/2023119.

肩关节托肘摇、握手摇适用于肩关节痠痛较甚,活动功能明显障碍的病人。大幅度摇法适用于肩关节疼痛较轻,活动功能障碍不明显的病人。髋关节摇法适用于髋部伤筋痠痛,内收肌劳損以及腰腿痛等。踝关节摇法常用于踝部伤筋痠痛,踝关节活动不利等症。

6/7/2023120.

二、背法

将患者背起后对腰椎进行牵引和振动的方法,称为背法。6/7/2023121.(一)动作要领:

1、医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医者两肘套住患者两肘。

2、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反背起,使其双脚离地,以牵伸患者腰脊柱。

3、作快速伸膝挺臀动作,同时以臀部着力颤动以摇动患者腰部。6/7/2023122.

(二)操作要求:臀部的屈伸动作要和两膝的屈伸动作协调。(三)临床运用:本法可使腰脊柱及两侧伸肌过伸,促使扭错之小关节复位,并有助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对腰部扭闪疼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疗。6/7/2023123.

三、扳法

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伸展、屈曲、或旋转的手法,称为扳法。扳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常在摇法使用的基础上应用,在某些情况下,可谓是摇法的加强手法。

6/7/2023124.(一)颈项部扳法:

1、动作要领:(1)颈项部斜扳法患者头部略向前屈,医者一手抵住患者头侧后部,另一手抵住对侧下颏部,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角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此时常可听到扳动“喀喀”响声,一达到目的,随即松手。6/7/2023125.

(2)旋转定位扳法患者坐位,颈前屈到某一需要的角度后,医生在其背后,用一肘部托住其下颏部,手则扶住其枕部(向右扳用右手,向左扳用左手),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托扶其头部的手用力,先作颈项部向上牵引,同时把患者头部作被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角度后,再作扳法。6/7/2023126.

2、操作要求:(1)用力要稳,动作必须果断而快速。扳法是一种被控制的、暂时的、有限度的、分阶段的被动运动,动作稳妥。(2)准确。两手配合动作要协调。要预先确定活动范围和部位,一达目的,随即停手。(3)扳动幅度一般不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扳时要轻巧,因势利导,更忌强拉硬扳,急躁从事。6/7/2023127.3、临床应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纠正解剖位置失常等作用。常用于颈椎病、颈椎错缝、落枕、项强痠痛等症。6/7/2023128.(二)胸背部扳法:1、动作要领:(1)扩胸牵引扳法:患者坐位,令其两手交叉扣住,并上举,医生两手托住患者两肘部,并用一手拇指顶住患处,嘱患者自行俯仰,并配合深呼吸,作扩胸牵引扳动。6/7/2023129.(2)胸椎对抗复位法:患者坐位,令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项部。医生在其后面,用两手从患者腋部伸入其上臂之前,前臂之后,并握住其前臂下段,同时医生用一侧膝部顶住患部脊柱。嘱患者身体略向前倾,医生两手同时作向后上方用力扳动。6/7/2023130.

2、操作要求:

(1)用力要稳,动作必须果断而快速。扳法是一种被控制的、暂时的、有限度的、分阶段的被动运动,动作稳妥。(2)准确。两手配合动作要协调。要预先确定活动范围和部位,一达目的,随即停手。(3)扳动幅度一般不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扳时要轻巧,因势利导,更忌强拉硬扳,急躁从事。6/7/2023131.3、临床应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纠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