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CT像学课件_第1页
颅脑CT像学课件_第2页
颅脑CT像学课件_第3页
颅脑CT像学课件_第4页
颅脑CT像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曹书学2017.6.8颅脑CT影像诊断1目录一、正常头部CT影像解剖二、头颅基本病变的CT表现三、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四、脑血管疾病

2第一层(颅底蝶鞍层面层厚10mm)3第二层鞍上池层面小脑4第三层鞍上池层面脑干5第四层第三脑室下部层面6第五层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基底节区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其前端互相连接,尾状核是由前向后弯曲的圆柱体,分为头、体、尾3部,位于丘脑背外侧,伸延于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和下角。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部,借内囊与内侧的尾状核和丘脑分开,此核在水平切面上呈三角形,并被两个白质的板层分隔成三部,外侧部最大称壳,内侧两部分合称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尾状核及壳是较新的结构,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为较旧的结构,称旧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苍白球作为基底前脑的一部分参与机体的学习记忆功能。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

基底节又叫基底核,它主要包括包括杏仁核、纹状体和屏状核

7基底节区

基底节区包括:基底节及其周围白质、内囊。为一不太明确的区域。内囊,概念很明确,包括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89第六层侧脑室体部层面连合纤维:是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

10第七层侧脑室上部层面11第八层大脑皮质下部层面脑实质12第九层大脑皮质上部层面13CT值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值定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CT值定为+1000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Hu到+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

脑白质25-30;脑灰质30-40;密质骨>250松质骨130±100;肝脏50-70;脾脏50-60或略低

胰腺45-55;肾脏40-50;肌肉40-80;脂肪-20~-80;钙化80-300;空气-200以上

水0±10;脑脊液0-20;凝血块(新鲜)80±10;凝血块(陈旧)45±15;血液13-32

血浆27±5渗出液(蛋白>30g/l)>18±2渗出液(蛋白<30g/l)>18±2

14①头颅基本病变的CT表现①脑实质密度改变:高密度(钙化、出血)等密度低密度(脂肪、水肿)混杂密度15②基本征象肿块坏死囊变水肿出血16高密度/出血17等密度/出血18等密度/脑膜瘤19低密度/脑梗塞20低密度/囊变21混杂密度/肿块22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的分类1.器官源性畸形闭合畸形憩室畸形移行畸形大小畸形

2.组织源性畸形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病脑面血管瘤病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

(Sturge-Weber斯特奇-韦伯综合征)23器官源性畸形1先天性脑积水2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3脑裂、脑沟和脑回发育畸形4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5胼胝体发育不全24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6蛛网膜囊肿7脑灰质异位

脑皮质发育异常825先天性脑积水影像学表现CT:幕上大脑半球区为低密度,CT值为脑脊液密度。额叶、顶叶、颞叶脑实质几乎完全消失或残留极少。部分枕叶、基底节及丘脑保存。所有的病例均可见到正常的大脑镰结构。2627脑裂、脑沟、脑回发育畸形

此类疾病是脑发育不全的一些特殊类型,包括前脑无脑裂畸形、无脑回畸形、多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及脑沟回异位等。28脑裂畸形脑裂畸形属先天性神经元移行异常疾病,表现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内衬灰质,以往被认为是罕见畸形。293031巨脑回畸形的影像学表现CT及MRI:可以清楚显示巨脑回的病理解剖学特征,侧裂变浅,增宽,脑回增宽,脑皮层增厚,脑皮层内表面光滑,脑白质减少。此外侧脑室可中度扩大。32患儿男性,3岁,以抽搐为主诉入院。CT片如下:33巨脑回鉴别主要鉴别与脑萎缩,脑萎缩应有脑沟增宽,而本病没有,但巨脑回畸形典型者,合并其他畸形也可脑沟或脑裂的增宽,不过其髓质变薄,绝对无脑灰质变薄。34胼胝体发育不全影像学表现CT: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展,形成典型的“蝙蝠翼状”侧脑室外形。第三脑室扩大上移,插入双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严重的第三脑室上移可上升到两侧半球纵裂顶部。MRI:矢状面T1WI显示胼胝体发育不全最清楚,可见大脑半球内侧面的脑沟随上移的第三脑室顶部呈放射状排列,顶叶、枕叶和距叶裂的会聚点消失显示双侧侧脑室分离,后角大而前角小,第三脑室抬高。常合并脂肪瘤。35胼胝体缺如

患者男10岁,至今走路不稳言语不清。

MRI片表现如下

36胼胝体缺如

患者男10岁,至今走路不稳言语不清。

MRI片表现如下37胼胝体缺如

患者男10岁,至今走路不稳言语不清。

MRI片表现如下

38

男性8岁,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活跃。ct平扫(A、B)双侧侧脑室扩大,间距增宽,内缘不规则

CT片表现如下:

39

女患,69岁,头昏数月,BP180/110mmHp,查头颅CT如下:胼胝体缺如伴颅内多发脂肪瘤

40胼胝体压部缺如,并代之于周围脑池明显增大,大脑大静脉池增宽。

T2-tirm-corT1-se-sag41蛛网膜囊肿

此类疾病是脑脊液在脑外异常性积聚。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性蛛网膜先天发育异常,小儿多见。后者多由于外伤、感染、手术等原因所致,少数脑肿瘤也可合并蛛网膜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2蛛网膜囊肿(IAC)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大小有关,临床症状本身没有特征性,其表现为:①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患者;②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因头痛、头昏行CT、MRI检查时发现;③常慢性起病,当外伤致IAC囊内出血时,可突然起病;④脑积水由囊肿阻塞CSF循环引起,也可能与CSF吸收障碍有关,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⑤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囊肿压迫可以出现癫痫、轻度运动和感觉障碍。⑥幼儿可出现头颅增大和瘫痪。

43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表现CT:一局部脑裂或脑池扩大,与脑脊液密度完全一致,增强扫描无强化,增强前后均无法显示囊肿壁,囊肿较大时,可以造成局部颅骨变薄、膨隆,局部脑组织推移,甚至脑萎缩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但当脊液内蛋白和脂类成分较高时,信号均可高于正常脑脊液。44左外侧裂蛛网膜囊肿

45蛛网膜囊肿CT46脑灰质异位此类疾病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增殖的神经母细胞的不能及时地从脑室周围移到灰质所致。典型的灰质小岛位于脑室周围,可悬在室管膜上并突入侧脑室;大的灶性灰质异位,位于半卵圆中心,可有占位效应。

47脑灰质异位的分型根据异位灰质的分布形态和位置分为三型:Ⅰ型为结节型,异位灰质呈结节状分布于脑室旁,并突入脑室内。Ⅱ型为板层型,异位灰质不规则的分布于白质内。Ⅲ型为带状型,呈带状分布于白质或皮层下,也称为“双层皮层”。48脑灰质异位的影像学表现CT:异位的灰质位于半卵圆中心或脑室旁白质区,呈相对稍高密度,与正常脑皮质密度相等;增强扫描示病灶与正常脑皮质的强化一致。49患儿,2岁,外伤后查CT5051带状灰质异位合并分离型脑裂畸形和透明隔部分缺如52组织源性畸形结节性硬化又称Bourneville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症。可为家族性发病,又可散发。多见于青年男性,男性发病比女性多2~3倍。典型临床表现是癫痫、智力低下和面部皮脂腺瘤三联征。

53显示结节性硬化病的小结节和钙化,结节或钙化居室管膜下与脑室周围,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病灶为双侧多发。阻塞脑脊液通道,可出现脑积水。部分病例有脑室扩大及脑萎缩。少数病例可合并有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增强扫描,结节则更清楚,钙化无强化,亦无占位效应。5455565758斯特奇-韦伯综合征,又称为脑-面血管瘤病,以发现此病的两位英国医生的名字而命名。本病与近亲结婚造成遗传性致病因素有关。皮肤血管斑:红葡萄酒色、扁平血管斑,也有称“痣”者。血管痣边缘清楚,略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生后可见。多沿三叉神经第Ⅰ支支配范围分布,严重者可波及第Ⅱ、Ⅲ支,甚至蔓延至对侧面部、颈部和躯干,少数可见于口腔黏膜。青光眼和突眼:与产前眼压过高所致;枕叶受损可导致对侧同向性偏盲,还可见先天性异常如虹膜缺损和晶状体混浊等。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癫痫发作,可伴Todd麻痹,发生于1岁左右,抗癫痫药常难于控制;随年龄增大患者智能减退,脑面血管瘤对侧可出现偏瘫及偏身萎缩。596061脑血管疾病CT诊断62脑血管病分类(临床病理)

急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硬化血栓性脑梗塞心源性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

高血压脑病慢性脑血管病

脑动脉硬化症(脑白质疏松)

脑血管性痴呆63脑梗塞早期(超急性期)CT征象

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的间接征:

1、灰白质境界模糊,最早见于梗塞后3-6小时,尤其是大血管闭塞时。2、脑沟消失:脑梗塞发生数小时后,脑组织出现细胞性水肿、血管源性水肿,脑沟消失可出现在灰质-白质境界不清之前。3、岛带消失:是大脑中动脉梗塞最早的征象。岛带包括岛叶外侧的灰白质束、屏状核、外囊,CT上表现为低密度、局部灰白质分界消失。4、动脉高密度征:最常见为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闭塞,CT值77~89Hu(正常42~53Hu),动脉密度增高与腔内血栓有关。5、豆状核模糊:也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早期征象,豆状核与内囊、外囊之间的灰白质境界消失,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64豆状核模糊65灰白质境界模糊6667CT

示大脑中动脉近端主干血栓高密度征68大脑前动脉闭塞所致脑梗塞69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脑梗塞

24小时以内CT可无阳性发现,或仅显示模糊的低密度区。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是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侵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死后5-6日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70右侧小脑半球脑梗塞71腔隙性脑梗塞腔隙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而多发性的腔隙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7273脑白质疏松症脑白质疏松症是一个影像学概念,主要是一种弥漫性脑缺血所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