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配人教版同步教案_第1页
《地理》七年级(上)配人教版同步教案_第2页
《地理》七年级(上)配人教版同步教案_第3页
《地理》七年级(上)配人教版同步教案_第4页
《地理》七年级(上)配人教版同步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观察地球仪,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熟练的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3、德育目标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教学重点地球形状的证据;经纬线、经纬度和划分和特点;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教学难点东西半球划分与东西经度划分的区别;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PPT、相关地图、视频、地球仪等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叙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上节课,我给大家说过“地理是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那么学习地理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当然是地球。【提问】有一句古诗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那么我们是怎样逐步认识地球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限时阅读】在5分钟内阅读完教材P2-5,并快速完成下列练习。1,地球的形状:球体。*(学生也有可能回答圆形,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可以让学生列举圆形的物品和球形的物品,然后教师再进行比较)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五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3,地球的模型叫地球仪,它是地球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形状。4、在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杨,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小结】刚刚我们对今天的知识点进行了快速阅读,对地球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进一步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合作探究】运用课本和图册,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指导启发学生分析比较的方法等)1、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4个过程。【参考】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的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有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地关系的认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里的天地关系我们可以概括成“天圆地方”。举例:北京的天坛和地坛。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的呢?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自1519年9月在西班牙启程历尽千辛万苦,跨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最后绕过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返回西班牙,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二十几艘船最后只幸存了几艘船,而且就连麦哲伦也命丧菲律宾,幸存的船员最后只能靠吃老鼠和木屑为生,为的就是要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证明不论从地球的哪一个地点出发只要一直沿着一定的方向都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人类在二十世纪进入了太空,照下了这幅照片给了我们最完美而且最简单的地球形状证据。2、说说你所知道的能证明地球是球形或球体的证据。【参考】地理图册P6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月食(PPT)、海边看行船、地球卫星影像、站得高看得远等。【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从几千年前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之一问题,直到十四世纪人们才真正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并在五百年后才找到最为科学的

证据。这一过程是艰辛而又漫长的。【转承】每个物体都是既有形状又有大小的,所有物体必有大小,包括地球也不例外,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时也测量出地球的大小。3、请大家在第一副图上标注出地球的大小,在第二幅图中标注出北极、南极、地轴、赤道。【提问】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太困难了,那么我们利用什么工具就能让我们看到地球的全貌呢?(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小时的航程,相当于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而中国国土面积960万knM也只是地球的五十分之一还不到,因此地球是相当大的。)【引导】非常好,同学们都知道地球仪是研究地球的重要工具,其实地球仪就是人们将地球缩小后的模型。请同学们看课本P4-5,回答以下问题。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地球仪有什么作用?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北极、南极、赤道。【参考】不同点:;地球仪是圆球体,地球是椭球体(赤道半径要稍大于极半径);口地球仪上有经纬线,实际地球上没有:□地球仪有地轴,实际地球没有;□地球仪表面光滑平整,实际地球表面凹凸不平。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地球仪用不同的图案、颜色、文字、符号等来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球体2、大小: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约4万km表面积5.1亿平方km2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课堂小测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B)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2、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不同。下列四种说法最接近地球实际形状的是(D)A、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C、C、地球是一个正圆球体D、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3,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B)3,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B)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C、水往低处流D、日全食4、读图,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太平#。印懂潸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没有经过的大洋是北冰洋。5、思维拓展: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但我们的地球仪却是个规则的球体,你能解释吗?因为真实的地球两极和赤道的长度比很小,做成地球仪也看不出来;而且地球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例如大洲和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而不是为了让人更好的认识地球的形状。【小结】这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次课,也是第一次我们认识自己的家园,我们对地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我们认识了一位朋友——地球仪,在以后的课程中他会给予我们很多的帮助。教学小结&反思这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教育学生科学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科学探索是艰辛的过程;其次,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大小的描述方法,让学生知道人们研究地球的常用工具——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构成、用途及其作用。为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和准备工作。第二课时【导入】同学们,上次可我们共同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的模型一一地球仪,发现地球仪与地球有很多区别,同学们还能说出来它们的区别吗?【提问】很好,真实的地球上并没有画出经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吧。【限时阅读】在3分钟内阅读完教材P6,并快速完成下列练习。1、纬线的定义是什么?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纬线是圆还是半圆?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是哪条纬线,最短的又是哪条纬线?圆;不相等;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长的是赤道,最短的是两极。3、纬线向什么方向延伸?指示东西方向。4,在地球仪上能画出多少条纬线?无数条。【提问】我们知道了,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那么,我们是如何区分这些纬线的呢?【讲授新课】地球仪的每条纬线上都标有一个度数,这就是纬度。那我们首先来看看纬度是如何排列的。1、最低纬度和最高纬度;纬度的数值范围。(0°,90°,0°~90°)2,在赤道两侧,北纬向什么方向数值增大,南纬向什么方向数值增大?(北纬向北增大,南纬向南增大。)3、从地球仪上读出纬线的纬度数值,并找出30。和60。纬线。(这四条纬线是地球仪上特殊的纬线,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南北纬30°至60°之间为中纬度,南北纬60。至90。为高纬度。)【讲授新课】南北纬30°和60°纬线都是很特殊的纬线,那么地球仪上还有一条重要的纬线——赤道。PPT展示。【过渡】通过我们刚刚的观察研究,大家了解了纬线和纬度的知识,地球仪上除了横向的纬线还有竖向的经线。【限时阅读】在3分钟内阅读完教材P7,并快速完成下列练习。1、经线的定义是什么?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的线。2、经线是圆还是半圆?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半圆;相等。3、纬线向什么方向延伸?指示南北方向。4、在地球仪上能画出多少条经线?无数条。【讲授新课】与纬度相似,地球仪上也有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人们也给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1、最低经度和最高经度;经度的数值范围。(0°,180°,0°-180°)2、在本初子午线两侧,东经向什么方向数值增大,西经向什么方向数值增大?(东经向东增大,西经向西增大。)3、从地球仪上找出西经20。、西经90°、东经160。、东经90。,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两条东西经相反、经度和为180度的经线共同组成一个经线圈。)【合作探究】对比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纬线经线形状特征圆半圆指示方向东西南北长度是否相等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相等标度的范围0。〜90°0°〜180°度数的变化规律北纬向北增大,南纬向南增大东经向东增大,西经向西增大0。线的确定赤道本初子午线划分地球半球的北半球20 160西半球 东半球 西半球界线办道南半球西经度1东经度 1西经度0 180【过渡】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时,电影票上会显示出你的座位号,X排X号。相信大家都可以迅速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给地球仪上也绘制一个一个座位表,那么我们就可以像在电影院中找座位一样,轻松找到地球仪上任何一点的位置。【讲授新课】经线与纬线两两相交,共同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经纬网。经纬网的作用是确定某一地理事物的位置,简单的说就是定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通过活动学习怎么利用经纬网来给地球表面的任一地点进行定位。【活动】经纬网定位游戏游戏准备:将全班同学按座位分为六排六列,其中第四排为0。纬线(即赤道),第四列为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如图所示。40'W20°W0°203E401E60°E 60°N 40°N 20°N 0。 20。S40°S游戏环节:将班级绘制成经纬网图。指导学生将本班的座次绘制成经纬网图,并用圆点在自己绘制的经纬网图中标出自己的位置,写出自己的地理座标,低、中、高纬,以及所在半球。【比一比】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1、A:160°W、20°NB:80°W、40°NC:120°W、60°ND:160°E、40°N2、A:60°W、30°NB:0°、30°SC:0°、0°D:60°E、60°NE:120°E、60°N3、A地B地纬度40°N70°S经度155°W30°E属于低、中、高纬中纬高纬属于南、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属于东、西半球西半球东半球课堂小测1、表示南纬、北纬、东经、西经的英文字母,顺序正确的是(A)A、S、N、E、W B、N、S、W、EC、E、W、N、S D、W、E、S,N2、关于纬线叙述错误的是(B)A、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B、纬线是半圆形的C、纬线长度不相同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3,下列纬线圈中,长度最长的是(A)A、20°SB、40°NC、40°SD、80°N4、下列哪两条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B)A、0°和90°W B、20°W和160°E C、90°W和180° D、20°E和160°E5、下列属于中纬度范围的是(B)A、0°纬线至30°N B、30°N至60°NC,60°N至90°N D、30°N至30°S6,习惯上用以表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的是(A)A、20°W,160°E B、20°E,160°WC、0°经线和0°纬线 D、0°经线和180°经线教学小结&反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经纬线以及经度纬度的相关知识,还利用特殊的经纬线将地球划分为了两个半球,认识了地球仪上经纬线的基本特点,还可以利用经纬网准确的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了。描述经纬网上的点的方法是说出该点的经度和纬度。今后,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也鼓励大家去多关注地理事物的经纬网位置。教学反思这节课利用游戏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会了知识,在游戏中重复体验经纬网定位的方法和描述,虽然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叫起来参与经纬网定位,但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机制,即让没有参与的学生进行评价,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经纬网定位游戏当中,体验经纬网的定位。但是,学生太过活跃容易在教学时间把握上出现了失误。板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一一球体2、大小: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约4万km表面积5.1亿平方km2二、地球的模型一一地球仪三、纬线和纬度1、纬线:定义:垂地轴,环地球形状:圆长度及变化: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指示方向:东西2、纬度:最小值:0° 最大值:90°区分南北纬:N、S3、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四、经线和经度1、经线:定义:垂纬线,连两极形状:半圆长度及变化:等长指示方向:南北2、经度:最小值:0° 最大值:180°区分东西经:E、W3、东西半球的划分: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五、利用经纬网定位1.2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与技能。3、联系生活实际说明地球自转的意义二、教学过程:1、设置小情境,引发初步思考导入:我的好友迪拜小王子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条视频,以迪拜塔为中心24小时静止拍摄的美景,让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师:同学们,你观察到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这样的美景大家纷纷点赞,那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调”出了昼夜交替的美?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感受生活中昼夜交替的美,引发对昼夜交替原因的思考。)2、学习前摸底,温故而知新师:A、太阳围绕着地球运动;还是B、地球自身的运动?生:进行选择(这个问题学生在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中已经学习探讨过了)师:实际上人类的认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经历了漫长探索过程。是谁首先质疑了“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阅读课本书P12阅读材料第2小节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并介绍哥白尼的主要观点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他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吗?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对部分观点提出质疑)师: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在太阳系中有哪两种运动状态?生:观察图回答(本部分设计意图:进行学习前摸底,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温故而知新,为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做好准备和过度)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访地球君。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3、创设情境,引发疑问地球:你们知道我是怎么自转的吗?(此处将地球拟人化,提前请高年级学生进行录音并插入进动画,以地球的口吻来提问)学生活动:初试:请你来转动地球仪,演示我的的自转(此处设计意图:学生在演示或观察时会对如何转动地球仪尤其是地球自转方向产生疑问或不确定,在班级授课时的确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甚至出现转反方向演示,生成疑问,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观察:我自转时绕什么转?解惑:自转时球身是直立还是倾斜的?生答略,师:(我们看到地球围绕地轴自转,而地轴的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所以在我们看来地球是倾斜着运动的。请大家也来按照教室的实际方位调整一下地球仪的摆放。引发讨论:能否联系生活现象来说明我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生回答略以火车作类比:坐在前进的火车上,以车厢为参照物,看到窗外景物是在向什么方向运动?(和火车前进方向相反)追问:同样,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以地球表面为参照物,会感觉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则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请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演示)(设计意图:来自于生活的类比,形象,容易解开心中的疑惑)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该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来更易引发思考与讨论)生回答略再次以火车作类比:就好像火车在运动,但坐在车厢里的人感觉不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我们和它一起运动,我们也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4、合作探究:实践出真知,展示释疑惑师:我们现在了解了自转绕什么转以及自转的方向。那换个角度看世界呢?请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一:换个角度看世界先来看看任务是什么①小组内一位同学转动地球仪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其他同学观察纠错(此处设计意图:自我实践,互相纠错,得到真实体验)②小组内一位同学继续转动地球仪,其他同学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又如何?(很难分辨东西)(与手表时针转动方向对比)③升级任务:请两人上台,一人拨动地球仪自转,一人介绍你们的发现生演示、观察、讨论、展示,师巡视、点拨、点评展示情况请大家完成《地理学练案》认知过程1(1)、(2)两题师:(承转)地球围绕地轴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是如何带来日出日落现象的呢?5、观看微电影,释疑生疑地球:我时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在阳光照射下我的自转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欣赏微电影“我的一天”播放视频,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由于太阳距离我们很遥远,当太阳光到达地球面时光线几乎是平行的。太阳光(灯泡)在某一时刻能照亮地球(仪)的一半,被照亮的部分是白天(昼半球),未被照亮的是黑夜(夜半球)。视频截图上结合填空来总结、点评,纠正:自转带来昼夜交替。地球不自转也有昼夜,昼夜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呢?(该处释疑生疑,埋下伏笔)。简单介绍晨昏线并展示实际图片。某地正好越过晨昏线的时候就出现了日出和日落现象。地自西向东自转,我们总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6、再次探究,头脑风暴,区分易混概念合作探究二:“异想天开”用灯泡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照射到自转中的地球表面。这是正常的过程,假如我们异想天开呢?假想一:假如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并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希望想得到更多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说给彼此听听看!假想二:假如地球不透明,但不自转将会产生什么现象?并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生观察、讨论、回答师点评归纳,对有创意又正确的答案予以肯定。师:播放视频,观察会发现不自转但仍公转会出现“一天即一年”的情况。(此处的假想性探究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昼夜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球体而不是地球自转,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是昼夜交替。视频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空间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善归纳:地球上有昼夜的原因是?太阳的照射及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上有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不停地自转生活中经历一次昼夜交替时间是多长?自转周期:一天(约24小时)(此处回归生活,将难以理解的自转周期问题生活化,简单易理解)师提问并引发思考:为什么是约24个小时?难道地球自转一周不是正好24个小时?那是多久呢?(鼓励学生课后探究)7、巧用课本活动,讨论中生疑释疑合作探究三:奇怪的来电将课本的图设计成一个小情境,进行模拟通话并提问: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有差异?生观察图进行尝试性回答(此处图片显示信息与互致问候的时间相反,产生矛盾,产生疑问。主人公为对方着想生成教学结论,意识到有时差现象的存在)师在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理清逻辑关系: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已经进入白天,大概上午7点钟;纽约进入黑夜,大概上午7点钟。由于自转,同一时刻不同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这是自转的又一重要意义。8、知识生活化,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师:对地球自转带来的时差现象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或经历?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见闻各抒己见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播放时差图片。师:(其中第四张图片)虽然新疆学生和我们这里作息时间上有不同,但用的都是统一的北京时间作为标准。实际上因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一般东边的地点会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不同地点所在的经度位置不同,时间不同,如何计算又如何统一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时间,这个我们到高中会学习到。9、构建开放问题,进一步引发疑问、思考、讨论地球: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生答。地球:还有哪些疑问?生问生答,引发某些讨论、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自转的原因、动力,引发讨论,甚至激发了课后探究的热情。其中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晨昏线经过极点吗?这是我课堂上没有讲到的,因为觉得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些深,但学生主动提出来,引发了大家积极的讨论,教者倾听'总结'点拨,大家有悟更有乐)师: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以后去解决,甚至还有一些科学家们还没有明确的答案,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究!10、让疑问与思考来得更猛烈些,亦为下节课做个铺垫师:我们从学习中得知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自转。我们从每天的生活中又会发现,白天和黑夜的分配每一天都是均等的吗?一年之中每天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请同学们说说看自己的观察。生答略这又涉及到地球的另外一种运动:地球的公转。让我们共同期待下节课的学习。卜课的铃声打响了,让我们一起来说:地球君,再见!1.3地图的阅读1>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练运用比例尺、方向、图例绘制简单的校园平面示意图。(2)初步学会利用电子地图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图判断生活中的八个方向。(3)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4)学会在电子地图上查找合适的交通路线并明确方向。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相互交流初步学会使用电子地图来指导实际生活需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一系列的地图的运用活动养成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1、初步学会利用电子地图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图判断生活中的八个方向。2、学会在电子地图上查找合适的交通路线并明确方向。难点:1、学会利用电子地图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图判断生活中的八个方向。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基于网络平台的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学习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散文家赵丽宏说,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然而打开这些门,走进去,我们便开启了一个个新的未知。今天就让地图陪伴我们一起去“开辟一片新大陆”吧!(二)绘制校园平面示意图、在示意图上明确地图的三要素并判断方向情境1:打开校门,迎新生(校园平面示意图)师:在座的同学们不久前从不同的学校、各自的家一起相聚在了新闸中学,从陌生到熟悉,经过了半个学期的共同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了解了新中,上节课我们在学习了地图的三要素之后,老师画了一张新中的平面示意图, 请你观察老师的作品,你能说一说 老师的作品中是否存在问题呢?(针对三要素让学生 找出绘制中的问题)师:不要小看大家这一张小小的校园平面图哦,它打开了我们新中的大门,这不一位新同学刚刚转学到了我们学校的七(4)班,快拿出你的地图来帮他指指路吧!(结合学案活动1,小组交流)师:同学们真棒,这样我们就顺利的帮助新同学找到了七(4)班教室,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够根据刚才我们一起对于校园平面图的绘制和应用,总结和归纳一下在一般的纸质地图上我们需要体现出哪些地理语言,以及我们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基本方法吗?(学生小结)过度:时间过的真快,仿佛昨天还在迎接新生,转眼间 我们就快迎来新的一年了,令人期待的 寒假就要来临了,很多人都为自己的假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李老师当然也不例外。这不,李老师驴友圈的法国朋友布鲁诺通过Email向大家发出了邀请,于是李老师开始了奔向法国巴黎的旅行规划!(三)在电子地图上查找合适的交通路线情境2:打开家门,奔机场(百度地图)师:经过查询订票,飞往法国巴黎的国际航班需要从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出发,李老师准备先驾车前往常州火车站北广场,再乘火车赶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可是李老师是第一次单独驾车去火车站,不太熟悉路线,这就需要大家来帮忙做李老师的导航了!(结合学案活动2,为李老师指一指去火车站的路)师:(指导学生打开百度地图进行相应的查询)谢谢大家的帮忙,李老师终于顺利的乘上火车来到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切准备就绪,整装待发去巴黎啦!(四)电子地图的综合应用情境3:打开国门,去巴黎(谷歌地图)师:马上就要动身出发啦,第一次去巴黎的李老师感到有些紧张,因为李老师不会法语,就怕自己在陌生的城市里会迷路,于是找到了一大堆的地图,可是李老师的家人说,出国旅行你带这么多地图不怕重啊,你能根据李老师的旅行需要帮助李老师挑出最合适的地图吗?(我们一起看学案上的活动3的第一部分帮助李老师解决问题)师:终于带上满意的地图上路啦,出发前李老师在facebook上联系了远在巴黎的布鲁诺,布鲁诺跟李老师开了个玩笑,问李老师给法国朋友带了什么礼物,一说到礼物朋友圈内一下子沸腾了起来,朋友们纷纷留言吐槽布鲁诺,李老师才知道此次从上海出发相约巴黎的驴友还真不少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大家都是怎么去巴黎的吧?(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资源包中的谷歌地图,结合学案活动3,小组交流讨论)师:在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发现我们对于电子地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那么是不是纸质的地图就该淘汰了呢?通过应用,你能说一说你对电子地图的应用心得吗?(学生小结)(六)课堂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本节课在大家的帮助下,李老师终于可以信心满满的畅游巴黎了,然而在我们的旅行中,却始终有一位朋友默默的相伴,它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悄悄地帮助我们叩开了一扇扇未知世界的门,这就是地图的魅力和神奇,老师也希望今后在你们的生活中地图仍能与大家常相伴,和你们共同去探寻更广阔的未知的世界!1.4地形图的判读【导入新课】如果说我有机会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我会选择西藏江孜古城,不仅因为他的神奇与美丽,更因为它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血泪史。而电影红河谷将历史重现,在《红河谷》片段中:红河谷里的藏民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并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这样的图,英国人谎称图上画的是蝴蝶,藏族人真的相信了他们。后来英国军队靠着这几张蝴蝶图成功入侵西藏。为了保卫家园,藏民与英军浴血奋战两个多月,最终城毁人亡。故事讲到这,相信大家跟我一样,深感痛心。其实英军之所以能够凭借“蝴蝶图”成功入侵西藏,是因为人们的无知,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我们应该学会用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大脑。这种图的奥秘就在于它能真实地反映出地表的高低起伏。在我们所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俊秀挺拔的高原、山地,有高低起伏的丘陵,有广阔无垠的平原,也有物产丰富的盆地。地表的高低起伏通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地形图的学习。过渡:今天的学习我们换种方式,时空转换,一起进入倒计时。欢迎大家来到“一站到底校园争霸赛的现场”。我是主持人乔老师。本次大赛的记分员是。。。。本次大赛中我会随时发问,所以大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首先请各位参赛选手仔细阅读本次比赛的冲关目标。【冲关目标】.知道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含义,能识别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在地图上查找需要的地理信息,并培养我们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学习使我们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本次冲关的重难点是:判断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本次大赛的热身赛中,有一批选手表现优异。大家掌声鼓励这些同学。当然在热身赛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通过比赛解决这些问题。【教学程序】过渡:一大波知识浪潮已经袭来,你准备好了吗?下面进入大赛的第一个环节,诸神之战,本环节中每个人只有一次答题机会,答错者淘汰,回答正确者可获得2分的加分奖励。【自主学习深化和反馈】第一关:海拔和相对高度.请问图中1250米代表的是什么?好的,请结合上图说出海拔的概念:地面上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请说出图中(700米)代表的是什么?请结合上图说说什么是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请看材料:据测量,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然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我们看到的珠穆朗玛峰也就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指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相对高度)承转:我们知道地表形态是高低起伏的,我们怎么把它绘制到平面图上呢?来看一段视频。谁来说说什么叫做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线。)而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第二关: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两组等高线所代表的地形分别是什么?(山地和盆地)其实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会比较麻烦,为了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我们可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把不同海拔高度范围,涂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就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根据颜色来判读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地形类型,(一般来说,绿色表示()黄色和黄褐色表示(),而且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除了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还有一种图也可以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这种图就是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只需要三个步骤就能绘制出来。第一步找出剖面线AB与等高线的交点,第二步:沿每一个交点向下做垂线,并在高度表上找到相应的点。第三步:将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幅地形剖面图。在今天的比赛现场我们一起认识了三种地形图,分别是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

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哪一种能最直观、最形象的呈现出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呢?过渡:其实,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不仅可以识别出山地和盆地等地形,我们还能识别出山体的某些地形部位。接下来进入大赛第二个环节复仇者联盟。那么谁能够勇攀高峰,获得大满贯,成为今无的战神呢?8那么谁能够勇攀高峰,获得大满贯,成为今无的战神呢?8分蟹时间完成讨论等高距探究一、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110等高距探究一、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110米加展示,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合作探究】“120米“120米”“130米”水平面(1)在“水平面等高线示意图”中合适位置上标出“100米”“110米”(2)在“水平面等高线示意图”中, 一b—A、B两处中,代表陡坡的是此处等高线分布代表缓坡的是,此处等高线分布(3)在“水平面等高线示意图”中代表山脊的序号是—代表山谷的序号是—有请第?组的选手为我们点评探究一。通过刚才的实战演练,同学们应该也认识了一个新的概念:等高距。.哪位同学能结合这幅图说说什么叫做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通过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此外,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还能识别出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山脊是指从山顶到山脚的凸起部分,它的海拔是逐渐降低的。这幅图中代表山脊的是序号一。而山谷是指两山之间狭窄低凹的部分。这幅图中代表山脊的是序号二。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根据对比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准确找出山脊和山谷,但是如果没有对

比图,我们如何判断呢?请看题:请说出图一和图二所代表的地形分别是什么?其实,在军事行动、道路选线、厂矿选址等活动中,经常需要利用地形图。所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接下来难度升级,有请第5组的选手为我们点评探究二探究二、读右边的等高线地形图,填空。(1)甲山的海拔是o 甲山和乙山的相对高度是(2)判断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在A——在A——E这五个地形部位中,有一个是题目没有提到的,就是A所代表的地形部位,A在两座山峰的中间部位,就像是马鞍一样,因此这个地形部位叫做鞍部。(3)从安全的角度考虑,B、D两条路线,最合适的爬山路线是o原因是最适合攀岩的是o(4)在字母A〜E所代表的这四个地形部位中,可能有河流分布的是字母(接下来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做实验,老师的拳头可以代表山体的不同部位,比如说,突出的关节代表(山峰)两关节之间代表的是(鞍部)手指背部代表山脊,手指缝代表山谷,现在请回答易汇水成河的是山体哪个部位?)假如图中有瀑布,那么它可能在A-E中的哪一处?接下来进入本次大赛最后一个环节,王之盛宴,究竟谁能成为今天的战神呢?3分钟时间完成导学案的冲关考验!【课堂小结】在比赛最后,我送给大家一段歌谣: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分布稀疏是缓坡;分层设色地形图,高低要靠颜色辨;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现在有请课代表宣读今天的战神名单。(看看时间,比赛即将结束,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赛后美食,就看你敢不敢吃了。)好,有勇气,一起来揭开餐桌上的秘密!2.1大洲和大洋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已学过关于大洲和大洋的部分地理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学生在第一章也学习了涉及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如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经纬网、五带的划分等,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读图、用图能力欠缺。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其地图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2)运用海陆分布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分布等特征,以及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海陆比例和海陆分布特点。(2)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特征。教学难点: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特征以及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地图观察法、讲解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习小组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世界和中国“太空第一人”照片,“从太空看地球”视频。请同学们看完视频后思考:地球表面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呢?生1:地面和水。生2:陆地和海洋。现在大家就跟随老师的脚步开始今天的环球之旅吧!环球旅行,探究新知行程一:慧眼分海陆.知比例。多媒体出示:“世界海陆分布”、“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完成下面问题。海洋面积占一%,陆地面积占一%«概括地说,地球上—是海洋,—是陆地。.看分布。a.读南、北半球图,陆地主要集中在一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一;海洋大多分布在 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Ob.读东、西半球图,陆地主要集中在一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一半球。知识小结:我们可以将海陆分布归纳为:陆北海南、陆东海西。c.读水半球、陆半球图,水半球中海洋分布最集中,面积占%,陆半球陆地比例最集中,但陆地面积仅占%0.会辩论同学们,“地球”这个名字,我们已经叫了很多很多年了。但自从我们的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时候,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应该称为“地球”还是“水球”呢?下面,大家小组讨论1分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吧!行程二:走遍七大洲过渡:同学们,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海洋彼此相连,陆地则被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人类逐渐探索地球的奥秘,知道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下面,有请我的七个小伙伴们闪亮登场,开启第二个行程,走遍七大洲。学生活动:微课《七大洲的自述》教师点评:行程二是学生活动的重头戏,七位同学扮演的七大洲生动活泼,中间穿插了许多本节知识重点和拓展知识,使得学生接受新知的过程变得轻松、愉悦。成果评估:L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在七大洲的“合影”图上标注字母,让学生认一认七大洲分布位置。.晒一晒.排一排七大洲面积排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歌诀记忆方法: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找一找旅行途中,老师更新了微信,你能及时回复它吗?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分一分为了更准确地找到大洲分界线,我们要借助“读图神奇”一图例,它是我们读懂地图的好帮手。请同学们根据图例将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洲名分界线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

亚洲和北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环球论“谈”:大洲和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定的,往往以山脉、河流、海峡、运河等作为分界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方便记忆,可以采取口诀记忆法: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浓缩为“乌乌里大黑土"。那么,哪些同学是最强大脑,一分钟之内记住大洲分界线,并在多媒体上指出呢?行程三:畅游四大洋.认一认多媒体出示四大洋分布图,说出字母序号代表的大洋名称。.连一连大西洋 面积最大,深度最深,岛屿最多太平洋 面积第二大,呈“S”型,有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北冰洋 面积第三大,热带大洋,石油资源丰富印度洋 面积最小,纬度最高,有北极熊等动物.贴一贴请各小组拆开礼包,根据拼图规则完成拼图,请各小组拆开礼包,根据拼图规则完成拼图,三、实战闯关,学以致用.以下不属于东半球的洲是( )A.大洋洲 B.欧洲 C.南美洲.有“三条腿”的大洲是( )A.非洲 B.南极洲 C.北美洲.呈“S”形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和最小的大洋分别是(A.非洲和印度洋 B.亚洲和印度洋完成的小组粘贴在黑板上。D.非洲D.亚洲D.北冰洋C.亚洲和北冰洋 D.北美洲和北冰洋.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是()A.亚洲、太平洋B.南极洲、大西洋C.南极洲、北冰洋 D.亚洲、北冰洋.地球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百分比是()A.21%B.71% C.29%D.79%.关于各洲分界线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地中海和土耳其海峡B.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C.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大高加索山脉 D.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8,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是一个整体,合称为亚欧大陆,他们之间以山脉、河流和湖泊为界。下列事物中不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的是()A.乌拉尔山脉 B.里海C.尼罗河D.土耳其海峡.主体部分同时位于北温带、西半球的大洲是()A.亚洲B.欧洲C.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美洲.下列海峡中,既是两大洲分界线,又是两大洋分界线的是()A.白令海峡 B.马六甲海峡C.土耳其海峡 D.霍尔木兹海峡.某科考飞机,从亚洲出发,沿赤道往西飞行环绕地球一周,所飞经的大洲依次是()A.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B.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C.亚洲北美洲非洲欧洲D.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读下图,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大洲或大洋排序正确的是()A.北美洲、太平洋、非洲A.北美洲、太平洋、非洲B.南美洲、大西洋.、非洲C.南美洲、太平洋、非洲C.南美洲、太平洋、非洲D.非洲、大西洋、南美洲.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问题。北极 北极北极 北极南极 南极图1-9(1)请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非洲、印度洋。(2)从图中可以看出,半球(南、北)的陆地面积大,我国位于东西半球的—(3)图中A、B位于同一条经线上,此经线为.(4)图中C、D两大洲的分界线是o(5)图中字母E所示大洲为..读“大洲和大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洲名称。A洲,B洲,C洲,D洲,E洲,(2)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出四大洋的名称。(3)图中A、C两洲的界线是,A、D两洲的界线是,D、E两洲的界线是o四、教学反思,提升自我《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以教师带领学生环球旅行为线索,依次完成慧眼分海陆、走遍七大洲、畅游四大洋三个行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使地理课堂变得既轻松愉快,又“地理味”十足。.问题引领。本节课以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活动激趣。本节课设计了“地球”“水球”辩论会、连一连、微信互动、合作交流、七大洲的自述等活动,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使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科学知识,还锻炼学生的动口和动手能力,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核心推动。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地观念四大方面,而本节课体现了地图技能、空间视角两大核心素养。本节课运用了多种形式的地图,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位认识世界海陆分布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海陆的变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赏下边图片。是什么导致了九寨沟的变化呢?我们这节课一起来一探究竟。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二)学习新知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生:变迁方式有三种:.地壳变更;.海平面升降;.人的总称活动。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宛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1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咱们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生:阅读。(三)合作探究【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何?同学们都学过剪纸可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教师到各处观察,指导。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教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窗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大陆漂移假说观点】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活动:分组讨论。【总结】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生:会消失。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处于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学生阅读“板块的运动”课文。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课件展示:以喜马拉雅山的版块运动为例【回答】1.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那几大板块?.板块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板块边界相互挤压、碰撞或拉伸会造成什么结果?你能否用书本模拟一下?拿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对比板块分布让学生自己总结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状况,下节课一起讨论。五、课后作业.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时候?.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六、教学反思:通过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之中。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当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如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系。总之,板块的运动,使地球表层像个有“生命”的东西,在漫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面貌。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通过设计不同的形式,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3.1多变的天气教材分析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的生活离不开天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天气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学情分析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情况,再加上课本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更加容易学会一些具体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地理。设计思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学会描述天气,说出天气的特点。②能辨认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阅读大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③学会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直观手段,联系生活体验、识图,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游戏活动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了解天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觎出天气的特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第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设计思路教①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②生活中能正确使用、描述天气。

学难点教具准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师:播放天气预报视频导入。生:观看视频。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天气状况,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天气,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多变的天气,了解一些天气知识。师:事实上我们同学在上学的途中已经在感受天气了,通过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你能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状况吗?生: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回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汲取知识的欲望,有利于教出生活中的地理。师:同学所说的是我们今天的天气,下面让我们一起观察课本P42中给出的三幅图,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他们当时的天气。生1:A晴天。生2:B大风。生3:C寒冷。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天气状况呢?生:思考。师:展示几种天气状况的图片。生:雾、雨、沙尘暴。师:从以上的谈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利用课本的图片,诱发学生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语言描述天气。

通常用什么关键词来描述天气的?生: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教学过程师:课件给出两则关于天气变化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天气的特性。生1:材料一说明,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生2:材料一说明,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给出两则比较典型的材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天气的特点。师:我们经常谈论天气,是因为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那么天气究竟对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有影响?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所知道的讨论、分析,回答。师:课件展示课本P43活动1的四则材料。生1:天气与交通的关系。生2: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生3:天气与农业的关系。生4:天气与军事的关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学会根据材料分析问题。师:既然天气对人类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预知近期的天气呢?生: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通过手机、打电话、上网等。师: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生:看课本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五幅图片,回答。师:你们会看报纸、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吗?课件展示P45的图3.4。天气预报通常要预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收看、收听天气预报,学到生活中的地理。

报哪些内容?生: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生:根据P45的图3.4,理解其中各项目的含义。教学过程师: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总能看到这样的卫星云图。课件展示P46的图3.5。生:解释图中不同颜色代表的地理事物,并分析图中不同地区的天气。师:课件展示P46的图3.6。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师:课件展示天气符号配对练习。生:分组竞赛完成天气符号练习。让学生读懂卫星云图,认识各种天气符号,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出现,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师:课件展示城市天气预报图。生:分组模拟央视天气预报员预报中国部分城市天气状况。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呢?生:回答。让学生初步形成总结与反思的意识,打破教师总结的传统,化被动为主动。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标要求、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了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的空间分布三个内容。本节教材是属于世界地理总论部分,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上节可《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也是学习第四节《世界气候》的基础,承上启下,极为重要。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动,需合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该阶段学生知识储备少,读图析图能力弱。四、学习目标.了解并能计算日、月、年均温和日、年较差。.能绘、读气温曲线图。3、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并理解影响因素。4、体验科学实验。五、教学过程【情境设疑,导入课程】屏幕前的很多同学都是2008年出生的奥运宝宝吧!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天津为协办城市之一。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在北京举办。北京将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按规定,夏季奥运会必须在夏天举行,国际奥组委最早提出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日期是2008年7月25日,可是为什么最终选择在了2020年8月份举行呢?希望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过渡】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欣赏一年四季美景的同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冷热的差别,而这些其实是气温的变化所引起的。那什么是气温呢?【教师讲解】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它反映的是大气的状况。在日常生活中测量室内温度,我们一般使用这样的温度计,它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制作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现了电子温度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教师简单说明测量气温和读取气温的方法。接着,教师由读值引出日平均气温的概念,以及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概念。【穿插生活情境,衔接课程】接下来我们看看小明和小红的对话,小明说今天中午真热,小红说不过早上上学的时候还挺凉爽的!他们还聊到到晚上还会变凉,这个季节就是这样,昼夜温差很大。同学们感受到了一天的24小时中,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吗?那么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学生活动一一读图】自行获得答案【教师讲解】我们都知道,太阳升起,气温就开始了上升的过程,而太阳落山后则是一个降温的过程。因此,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方面,虽然一天中的最强光照出现在中午12点,但由于大气的受热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气温的最高值并没有出现在12点,而是出现在了12点之后的14点。人们通过大量的观察,最终得出了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午后14点左右,气温最高,然后气温逐渐降低。由此引出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与概念。【设置问题】是所有的地方都是最高气温在七月,最低气温在一月吗?海洋上的气温变化和陆地上一样吗?有没有差异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实验】【获得结论】水升温慢,降温也慢;沙土升温快,降温也快。也恰恰是因为这一变化规律,当夏天到来陆地热浪滚滚时,人们都喜欢到海边避暑。【教师讲解】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理解气温的年变化规律。一年中,对于北半球的陆地来讲,最高月均温出现在七月,而最低月均温出现在一月,海洋升温和降温慢,所以,北半球海洋的最高月均温出现在八月,最低月均温出现在二月,南半球恰好相反,我们可以用一年中最高月均温减去最低月均温,获得该地气温年较差,从而了解该地一年中的气温变化幅度。【情境回归】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气温的测量以及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大家能否知道为什么北京夏季奥运会选择在8月份举行了吗?从气温方面考虑,北京位于北半球陆地,7月份气温最高,1月份气温最低。国际奥组委最早提出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日期2008年7月25日,之所以选择8月8日而不选择7月25日,主要是考虑天气原因,例如7月份雨期密集、天气炎热等原因。8月份相对要好一些。看来学会读懂气温曲线图,对一些大型活动举办日期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教师讲解】教师简要说明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方法。第一步,我们先画横坐标。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一月份二月份,一直到12月份。第二步,我们画纵坐标。第三步是点的标注。第四步用一条平滑的曲线,从左到右把刚才所画的点连起来,注意:连线过气温点的中心,曲线要平滑,曲线的两端不越过气温点。第五步,在绘制好的气温曲线图下方标注此图名称: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接下来,指导学生读图,并引导学生判读该气温曲线图的地点位于南北哪个半球。【换情境,接课程】世界上有很多城市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我们选择近五年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把每一个城市的位置标出来,看看它们的分布情况。这些城市曾举办过夏季奥运会,这些城市曾举办过冬季奥运会。这些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气温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借助世界气温的分布图了解一下世界各地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教师讲解】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概念。通过分析等温线模式图,引导学生认识低温中心,高温中心相关概念与基础知识。【教师指导,读图析图,获取结论】请大家先来观察这张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阅读图例并观察图中的等温线,我们可以发现,等温线大致都是沿东西方向延伸,气温值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反映了气温分布主要是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通过观察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分布,我们发现从低纬向高纬方向年均温在逐渐降低。这是世界气温分布的总体趋势[结论]从南北半球来看,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也就是说,纬度越低气温越高,气温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深度析图1】接下来请注意观察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程度又有什么差别?南半球较平直,北半球更曲折,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而北半球的陆地相对多一些,地表形态多种多样,等温线更加弯曲。【教师引导,深度析图2】另外,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上气温也有差异,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通过分析,在同一纬度范围内,一般情况下,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而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结论】通过前面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明白了,水平方向上的气温分布特点,主要是受纬度位置和海陆差异的影响。【过渡】那么,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又有怎么样的特征?古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还有高处不胜寒。这些诗句说明了气温变化与海拔高度有关系,到底是怎么变化的?【教师讲解】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值在逐渐降低。经过研究和计算,人们还发现气温和海拔高度存在这样的关系。(点击鼠标)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摄氏度。利用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根据海拔高度计算气温To【学生活动】计算山顶温度。【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气温的测量、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以及气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还学会了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阅读时要注意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疏密程度,高、低温中心等等。我们学会了分析判断世界或区域气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在垂直方向上,气温的高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六、拓展作业七、板书设计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气温的变化1、日平均气温月均温年均温2、日较差:最高温一一最低温(天/年)年较差: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沙升温快,降温快水升温慢,降温慢北半球:最高温陆7海8最低温陆1海2南半球:最高温陆1海2最低温陆7海8二、气温的分布1、高温中心低温中心2、密集:气温差异大稀疏:气温差异小3、分布规律: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标要求1、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主要讲述降水的概念、形式、测量、类型与分布规律与测量。这些属于世界地理总论部分,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上节可《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也是学习第四节《世界气候》的基础,承上启下,极为重要。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降水颇为熟悉,且思维活跃,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同时本节课是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基础上进行的,故学生具备学习方法迁移的基础。四、学习目标.了解降水的概念与形式。.能使用降水资料绘降水柱状图、并读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并分析归纳世界降水分布规律。五、教学过程【生活情境,导入课程】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片,左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民居,右图是我国江南的民居。同学们注意到它们房顶的差异了吗?西北地区民居的房顶是平的,有一些上面还晾晒了粮食,而江南民居的房顶是有一定坡度的。这是为什么呢?【过渡】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屋顶设计成平顶,说明不用太考虑排水的问题,与西北地区相比而言,江南地区降水多,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降水的多少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我们来看这样一些谚语。【教师讲解】瑞雪兆丰年。春雨贵如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谚语体现了人们对降水会影响人类的农业生产的认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还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这体现了降水会影响人类的生活。除此之外,降水还会影响工业生产和交通。【教师讲解】当降水太多,会引发水灾,在山区有时还会形成山洪引发泥石流。降水太少,也会发生旱灾。因此,合适数量、合适时间的降水是人们所期盼的,也是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的体现。说到降水,你会想到什么呢?在自然界中,降雨是降水最常见的形式。凡是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都统称为降水,所以降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那么冰雹呢,对,冰雹也是一种降水的形式。因此我们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都是降水。人们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划分出降雨的等级。教师简单介绍降水等级。【过渡】降水量的多少是如何测量的,你知道吗?【教师讲解】教师说明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提供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绘制降水柱状图,带领学生读图析图,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接收指令,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教师指导】同学们学会降水量柱状图的读图方法了吗?我们来试一试。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由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接下来的讲解奠定基础,【教师讲解】教师依次提供全年多雨型,夏雨型,全年湿润型,冬雨型的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得存结论。【过渡】在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讲解】教师介绍等降水量线的阅读方法。看看这幅等降水量线图,我们来试着判读一下,完成图下的问题。与判读等高线和等温线的方法相同,A点在1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所以它的降水量是100毫米。B点位于50毫米和1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所以B点的降水量数值在50到100毫米之间。C点降水量在250到300毫米之间。D点在200到250毫米之间,所以C点比D点的降水量多。【过渡】由图可见,等降水量线数值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等降水量线发生弯曲,有的地方平直,它的分布究竟有什么规律?我们来看这幅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怎么找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可以根据图例中不同颜色表示降水量情况,判断各地降水量的多少,进而总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师生互动】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我们可以找到世界的“雨极”,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称为雨极。这幅图是乞拉朋齐的树桥,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植被非常茂盛。1816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乞拉朋齐,一年里下了20447毫米的雨量,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以后来自世界各大洲的降雨量记录,都远远落在它的后面,可望而不可及。时隔99年以后,也就是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绩,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被称为世界的干极。这个地区气候极其干燥,经常连续几年不降雨水,是世界上最为干燥少雨的地方。据气象记录,1845-1936年,这里没有下过一滴雨。【过渡】下面我们放眼世界,从整体上来看一看世界的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回答完下面的问题,再整理一下思路,我们就能得到答案。【设置问题】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3、我们再来比较北半球中纬度A、B、C、D、E五个地点的降水和景观差异差异。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得出结论【得出结论】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200毫米以下。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降水的形式,降水量的测量,讨论了降水对我们的影响,学习了降水的季节变化,自己绘制了降水量柱状图,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研究的思想,在地理这门跨文理的学科中,也要运用这种思想帮助我们探索自然的奥秘,这也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最后学习了如何判读等降水量线,归纳了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六、拓展作业七、板书设计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降水的变化1、形式:雨(主要形式)、雪、冰雹等2、类型:全年多雨型季节变化小夏雨型 季节变化大全年湿润型小冬雨型 大二、降水的分布1、赤道多,两极少。2、回归线附近,东多西少。3、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3.4世界的气候(二)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教材分析教材在讲述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之后,为什么气候类型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层层递进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在活动式课文中,选择一些各地气候的具体案例,最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分析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气候的结尾,同时协调人与气候的关系,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三、学情分析.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会了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并且通过学习和阅读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对全球的气候分布有了整体认识,但只是停留在“是什么”的状态,对于其主要影响因素也就是“为什么”还未涉及,并且涉及到主要成因问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带领学生分析,对前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要求。.学生认知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对气候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分析,气候特征与分布规律的分析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仍需教师逐步引导,并且本节课最后部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学习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2、能够举出日常生活的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图片中漂亮的黄色花田是什么花吗?对了,是油菜花。油菜在我国分布极广,北起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至沿海各省,不论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还是地势低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均有种植。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的4个赏花景点的花期,合理安排赏花的月份。【设疑承接】为什么不同地区油菜开花时间不同呢?【教师讲解】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具体讲解原因,总结归纳,油菜花期的不同,反映了我国各地存在明显的气候差异。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