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目标_第1页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目标_第2页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目标_第3页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目标_第4页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目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依托广东省中医药强省优势,以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卓越人才为目标,加快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为抓手,深化与知名养生保健企业的紧密合作。牵头并邀请养生保健行业企业、相关职业院校共同成立“广东省中医养生保健协同育人中心”,拟定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及行业服务标准,构建优化中医养生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与内涵建设,将本专业打造成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专业;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成中医养生保健领域卓越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及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服务中心,为“健康中国、幸福广东”建设添砖加瓦。二、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建设重点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健康养生保健产业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但是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市场亟需有扎实医学基础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基础、娴熟技术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卓越型人才提供了机遇。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建设是全方位的,围绕专业建设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点建设领域,制定合理到位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思路,促进本专业健康快速发展。1.本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1)树立先进的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理念是本专业建设的基础:用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来引领专业建设工作,使建成专业的整体水平具有先进性。在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以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先进、职业特色鲜明为指导,把握专业建设方向。面向市场,将校内人才培养与养生保健企业一线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将中医养生保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2)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训基地建设是建设方案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施的硬性条件。从行业的实际需要入手不断探索,将先进的教学设备、中医养生治疗仪器等设备引入课堂,以适应养生保健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需要。立足于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企业养生保健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实际岗位工作需要的技术技能训练,实现教学与一线需要相衔接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3)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中医养生保健教师队伍、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师资保证。构建“医师+教师”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在教学工作中,既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决不忽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定期不定期聘请校外中医养生保健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4)稳步推进校企结合、创建职业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特点,寻找职业教育中学院教育与企业一线对人才要求的最佳结合点。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不仅展示学院在通用能力方面培养的优势,更要体现企业文化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5)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职业能力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两方面评价职业能力,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行业标准将课程分解为若干项目,确定每个项目需完成的专业技能,进行评价,制成项目完成情况评价表。2.本专业建设的重点领域(1)成立“广东中医养生保健产业与教育联盟”,拟定中医养生保健人才培养标准及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服务标准目前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尚无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服务标准,本专业将牵头并邀请养生保健行业企业、兄弟职业院校共同成立“中医养生保健产业与教育联盟”,深入分析从事中医养生保健必备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技能,重新梳理以专业综合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及实现矩阵。规范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服务标准,确保所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服务需求。(2)探索以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模块式教学,加快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评判职业教育优劣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为此本专业将积极探索以提升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模块式教学,聘请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的专家、资深从业人员及典型工作岗位员工论证中医养生保健岗位的综合能力需求是什么,围绕综合能力需求将课程设置成数个模块、围绕各个模块组织教材和规划师资,按模块实施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完成项目的执行力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3)创新办学理念,开展以现代学徒制为主体的多种模式办学继续开展和深化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工作,尝试成人教育、或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的应用,以解决外省员工户籍问题;与大型养生保健企业探索混合制办学,探索招生即招工、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4)优化课程体系、规划中医养生保健专业适宜教材根据中医养生保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校企行共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遵照中医养生保健行业职业成长规律,以中医养生保健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规划并组织编写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使用教材,完成5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开发5校本教材;联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开发系列中医养生保健专业适宜教材,主编2-3本;建成2门优质资源共享课程。(5)内引外联,校企共建,以职场化标准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以现有针灸推拿实训室、康复实训室、解剖实训室、健康U站为平台,按照“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研培联手、就业优先”的合作思路,通过“内引外联、双向挂牌”,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规模,与省内知名养生保健企业共建集实训、科研、培训、就业等双向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中医养生保健人才培养的职场化要求。(6)完善专兼结合、“医师+教师”教师团队,建立健全专任教师教学、医疗、科研三栖身份的管理机制建成一支既掌握先进职教理论和健康服务业前沿技术知识,又具有较强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根据中医养生保健人才培养要求,继续推进“医师+教师”教师团队建设;以实体店为基础,以就业指导老师名誉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作为本专业的兼职老师,确保专兼职教师比达到1:1;为在业界有巨大影响力的能工巧匠设立大师工作室。试点专任老师专业建设任务、科研任务、企业实践替代教学任务的管理机制,保证专任老师在产、教、研三方面全面发展。(7)支持学生创业,搭建行业企业与学生直接对接平台,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与稳定性本专业将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企业“校企对接平台”的作用,将企业先进的技术技能引进校园,使学生在完成学校教育的同时,提早介入并学习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同时为企业储备符合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依据合作企业特色,将特色技术技能分成1~5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通过第三学期的课堂教学、第四学期的自主交流学习、第五学期的跟岗实习,使学生与企业间完成相知、相识、相恋的相互认识过程。减少就业时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专业对口率。(8)打造特色鲜明、广东一流、全国知名的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教育基地本专业将发挥品牌建设的优势,在夯实基础教学的同时,通过采取在校内、校外建立实体店的模式,与养生保健企业形成产教研紧密合作体,从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学生、为企业在职员工提供培训等多方面助推企业发展;建设中医养生文化长廊,传承中医养生文化、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定期发布养生保健讯息,举办养生保健知识讲座,普及广大群众养生保健知识,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广东一流、全国知名的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教育基地。四、具体建设目标1.教育教学改革(1)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机制,与企业深度合作,大力搭建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学分制,搭建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学生专业选修课学分制平台,设置限选课模块,组合相应课程分为六大模块,形成中医养生保健专业选修课群,学生任选择其中三大模块,通过学习相应模块,获取相应学分。专业选修课直接对接企业,实行以企业养生保健专家讲授为主,在校专任教师把关的课程制度,确保中医养生保健专业限选课的教学质量。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导师制,根据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配备导师,使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具针对性。通过与养生保健企业合作成立校内外实体店,使其成为本专业学习与实训的第二课堂,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以学生受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立足点,积极培育、实践、凝练、提升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充分体现其传统的养生理念与技术。牵头并邀请养生保健行业企业、兄弟职业院校共同成立“广东省中医养生保健产业与教育联盟”,组织养生保健行业企业、兄弟职业院校共同研讨、论证、规范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服务标准。标志性成果:广东省中医养生保健协同育人中心(省级);拟定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省级);拟定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服务标准(省级);申报高职教育教学教改与实践项目(国家级)。(2)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方面,以培育和实践专业特色为主线,开展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针对企业特色技术技能课程,探索小班兴趣班制(班额在30人以下)教学和校内、外教师联合教学等教学改革形式。开展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探索翻转课堂和混合式课堂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标志性成果: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省级)。量化指标:小班制教学效果学生反馈优良,毕业生教学满意度≧90%。(3)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本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创新创业写入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利于锻炼和激发学生潜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与小班制兴趣班相结合,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对有意愿、有潜质自主创业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标志性成果: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省级);挑战杯等行政部门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量化指标: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较高,创新创业成效明显,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达到5%。(4)学生成长与发展。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和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国内大赛,锻炼学生动手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强。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意度高。鼓励本专业学生取得保健按摩师、健康管理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证书的比例较高。标志性成果:广东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省级);学生获取保健按摩师等证书的比例较高。量化指标:应届毕业生获取高级证书的比例≧30%;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95%;毕业生对核心知识的总体满足度≧90%;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80%。(5)质量保证。开展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诊断与改进机制,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技术技能等方面符合企业用人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过硬。标志性成果:调查报告本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优良。2.教师发展(1)专业带头人。着力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支持专业带头人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提升专业水平、扩大行业影响力,在全国、全省教学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担任重要职务。标志性成果: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1名(省级)。量化指标:培养在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1-2名。(2)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教学团队,并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明显提升本专业专任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推选担任针灸推拿、保健康复、药膳制作等课程的专任教师参加在国家、省信息化教学和微课大赛。量化指标:专任教师生师比≦20;专任教师高级职称的比例≧30%;学年参加专业培训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80%;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际时间≧22。3.教学条件(1)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可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使用效果显著。建设基本覆盖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程等优质数字化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成立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主干课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康复保健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规划精品教材。标志性成果: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规划精品教材(国家级)。量化指标:开发1-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规划1-2本国家级精品教材;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校企合作开发使用教材和最近2年出版的新教材占比例≧80%(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建立真实氛围、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实训场地。加强行业企业合作,把企业的技术技能引入校园,使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业的同时,掌握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标志性成果: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省级)。量化指标:本专业学生均实训设备总值≧13868元、校内实训基地使用时间≧506.65学时。(3)校外实践基地。努力拓展优质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运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遵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依托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