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2、概述明朝对外关系的状况并分析原因。3、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成功西洋。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教学准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澳门回归的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从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明朝历史的学习,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加强”。那么在这一时期中外关系怎样呢?我们说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激烈的冲突。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板书第16课标题)。认定目标:学生读目标并强调重点的字词学习过程:总体思路: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之后依据板块进行小组展示,每展示完一环节教师进行过渡和探究,然后教师小结提升,最后达标测评。教师过渡:明朝的对外交往均涉及到大洋彼岸的国家,今天我们就以海洋为主线,进行一场“海洋之旅”,探讨一下具体细节。首先请三组同学为我们打开“海洋之旅”的大门,进行第一篇章“海之荣”的展示。(一)海之荣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小组展示一下《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情况。生1、郑和简介(我搜集了关于郑和的基本信息)出示郑和的画像并介绍。生2、我展示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我首先考大家一个问题:西洋指的是哪里?(非常的正确)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郑和下西洋”。(播放视频)结合视频,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93-95页,并把这个表格填完整。目的

起止时间

次数

出发地

规模(人数、船只)

到达范围

让我们通过强线图,再一同探寻郑和下西洋的足迹。(生指图介绍)过渡:我的展示完毕,有请下面同学。生3、我搜集了一组邮票:出示邮票,这是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发行的一组邮票。其中票2描述的是郑和来到东南亚,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的场面,票3是来到阿拉伯,大家仔细观察并结合课本知识猜一下他们在交换什么物品?票4描述的是非洲,受到当地黑人的热烈欢迎,赠送长颈鹿。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使臣甚至国王搭乘他们的船只来中国访问。有这组邮票我得出一个结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生4、我也整理了一个表格:这个表格是郑和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的对照表。人物郑和哥伦布达·伽马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1497-1498年次数7次4次1次船数大船62艘(共200多艘海船)17艘4艘船只大小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长24.5米、宽6米、100吨120吨、100吨、50吨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洲印度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组长:我们小组的展示完毕,哪位同学再起来补充?(谢谢大家!)教师:刚才小组展示非常的棒,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强调“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并背诵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郑和下西洋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出示合作探究:1、郑和的远航为什么能成功实现?(提示:经济、科技、人力方面)2、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在当今有哪些值得学习?(可以从郑和本人的精神、当今我们国家的政策等方面考虑)【设计理念:本子目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学习本课这一子目中,为避免单调重复,做了新的尝试:将郑和下西洋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由学习小组完成,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创新、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子目解决顺利了,课堂气氛应该能达到高潮,可以为后半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稳固的基础。】教师过渡: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我们前面也学过一个相似的历史时期,对外友好交往非常活跃、频繁,还记得是哪个朝代吗?(唐朝)唐朝和明朝对外友好交往频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国力强盛)对,只有国力强盛,政局稳定,才能保证中外之间正常、友好交往。相反,如果国力衰弱了,对外交往中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呢?(冲突、战争等)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篇章《海之危》。(二)海之危即《戚继光抗倭》的相关知识点。1、《戚继光》的画像及视频。2、我搜集到一首歌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合作探究:1、歌谣中的“倭倭”是谁?为什么他们来了“我家小儿郎”会“惊慌”?3、歌谣中的“戚爷”是谁?他是如何“抵挡”的?4、欣赏戚继光的两句名言:“封侯非所愿,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为负年华。”这两句话出自戚继光之口。我想问一下: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出戚继光的什么精神品质?要求:先同桌交流,再汇报。教师:简单点评抗倭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这件事大涨了明朝的士气,戚继光的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我想问一下: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取胜?(合作探究、展示汇报。)5、谈起“戚家军”,我们就想起“岳家军”,谈起戚继光抗倭,我们就想起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他们三人都是英雄,并且名垂千古,但他们是否都是民族英雄?为什么?(同桌交流、汇报。)【设计理念:此教学环节设计必须科学、有趣、有效。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效果。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兴趣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动力。他们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通过观看视频、读图识图、填表读表、找异同等等各种形式来展示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过渡:赶走了倭寇,是不是就消除了来自海上的危机了呢?这一时期的威胁,不仅来自日本,也来自西方,最早把魔爪伸向中国的是西方的葡萄牙。我们共同学习第三往篇章《海之耻》(三)海之耻师:请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学生跟唱)1、歌曲中的macao是谁?(澳门)2、“孩子”为何会离开“母亲”的怀抱?(1553年,葡萄牙人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3、歌曲表达了“孩子”怎样的愿望?(澳门渴望回归祖国)4、这种愿望实现了吗?说明了什么?(实现了,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教师过渡:澳门问题的解决得益于邓小平的一个政策“一国两制”,这一政策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在这一政策引导之下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显示了这一政策的优越性,相信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之下,台湾问题一定会顺利解决,我们盼望着海峡两岸团圆的日子早日到来。(四)海之愿小结:我们本节课的主题是什么?(明朝的对外关系)讲了几件事?(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我们把这几件事和主题对应起来,不难发现,明朝前期主要是友好交往,而明朝后期主要是战争冲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教师过渡:今天的海洋之旅已接近尾声,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如何呢?让我们趁热打铁,一起测测一下。出示达标测评:1.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A.美洲

B.印度洋沿岸C.大西洋沿岸

D.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了他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文中的“他”是()A.戚继光B.郑和C.郑成功D.岳飞3.“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遥中的“戚爷”()A.统一了女真各部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4.阅读下列材料:[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请回答:(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设计理念:课堂达标检测应重点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理解掌握的效果。因此在设计选择题及材料题时应遵循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对本课重点事件及人物的记忆。并在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择方面求变求新,但也不能脱离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结升华: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希望同学们以史为鉴,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实现我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板书设计: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学情分析山东省肥城市石横初级中学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视频资料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感受,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1、知识方面:初一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知识储备不足,易接受感性材料。

2、心理方面: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3、教法:讨论法、设疑法、自学辅导法。

4、学法:阅读、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课改模式,“先学”,就是同学们在课堂上紧紧围绕着本课的学习目标,所进行的自我实践自主学习。

“后教”,就是同学们对“先学”中的存在的诸多问题,所进行的合作实践、合作学习。“当堂训练”,就是同学们在“先学”与“后教”的基础上,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此也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独立意识、合作精神等。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效果分析教学环节设计目标指向评测练习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谈话导入1、出示目标:学生读目标并强调重点的字词。2、明朝的对外交往均涉及到大洋彼岸的国家,今天我们就以海洋为主线,进行一场“海洋之旅”,探讨一下具体细节。首先请三组同学为我们打开“海洋之旅”的大门,进行第一篇章“海之荣”的展示。以海洋为主线,进行一场“海洋之旅”,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个系统的了解。师通过谈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合作探究一、郑和下西洋同桌都能积极有序的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能表述清楚。展示交流1、郑和简介。2、《郑和下西洋的盛况》。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96%的同学能通过同桌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小组合作探究4、郑和的远航为什么能成功实现?5、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在当今有哪些值得学习?点拨提升,以教导学: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群策群力,各小组交流彼此观点。小组展示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②造船技术发达;③广泛应用指南针;④郑和本人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等;1.90%左右的同学能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发言积极。2.学生掌握情况较好。合作探究二、戚继光抗倭1、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2、应当如何正确评价戚继光?引导学生比较他们的斗争事迹在性质方面有什么不同,从中得出“戚继光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歌曲中的macao是谁?(澳门)2、“孩子”为何会离开“母亲”的怀抱?(1553年,葡萄牙人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3、歌曲表达了“孩子”怎样的愿望?(澳门渴望回归祖国)4、这种愿望实现了吗?说明了什么?。(1)本目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2)教师补充说明当时葡萄牙只拥有澳门的居住权,主权仍属于中国。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为近代史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小结练习提升课堂达标检测应重点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理解掌握的效果。因此在设计选择题及材料题时应遵循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对本课重点事件及人物的记忆。并在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择方面求变求新,但也不能脱离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98%的同学能结合本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结与升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教师引导下,85%左右的同学能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知识、情感等收获进行表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教学反思学习历史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理解、解决现实问题。我在教学中突出了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如利用资料对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原因的分析;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对戚继光的评价等都使学生们得到了锻炼。并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培养了个人能力。在教学时,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新旧知识结合。如在介绍戚家军时,把“戚家军”与“岳家军”相比较,不仅复习了岳飞及“岳家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戚继光及“戚家军”的记忆。让同学们掌握和以前的知识相联系、比较的这种学习方法。二、图文并茂。用多媒体演示书中关于郑和的相关视频,戚继光抗倭视频,七子之歌的相关视频及澳门回归的相关图片等。及时利用书中小字,让学生去理解、吸收,通过图文结合,利于学生消化、更好地掌握知识。三、文史知识的结合。讲解本文时,在学习戚继光抗倭时,我利用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为负年华”,通过理解诗意,从中发现他的志向,便于学生对他思想品质的认识,也能及时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本次教学,收获颇多:一、我们做老师要相信学生,放开手脚,多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如学习本文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了书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同学们自己收集郑和和他下西洋的材料,并在课堂上展示。二、由于中考地位决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备好课,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那么老师的教学手段就要跟上时代要求,要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手段现代化。通过本课学习,我认识到: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有待改进,时间把握还不够充裕。学生参与面还不够广泛。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定位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出现了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这样的事。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郑和能下西洋反映我国当时的造船业和经济的发达,还有大无畏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燕过留声,人过留名”,至今亚非人民纪念郑和,意义非同一般,需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成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它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

本课的难点是:空间概念多,学生在世界历史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评测练习1、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A.美洲

B.印度洋沿岸C.大西洋沿岸

D.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了他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文中的“他”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