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中语文 古诗文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_第1页
高考高中语文 古诗文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_第2页
高考高中语文 古诗文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_第3页
高考高中语文 古诗文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_第4页
高考高中语文 古诗文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高中语文古诗文表现手法情景关系0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法也可叫:情由景生或由景及情。先见景后生情,景乃诗之媒。诗歌的主人公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打破先前的平静心情,激发出情歌。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登临高处之后见到一副萧瑟的秋景图:狂风急吹、猿猴哀鸣、江水滔滔、飞鸟四散、秋木凋零。如此悲凉苍茫的景象,使得诗人不禁联想起自身的境况,“悲秋”、““艰难苦恨”、“潦倒”心中五味陈杂。02

移情于景移情于景法:是将景物赋予人的感情,通过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浓烈。在杜甫的《春望》中,伤感时花朵可以流泪,离别时鸟也会心悸。这本是人才会有的行为,诗人却将其放在物的身上,这便是移情于景法。李白的《劳劳亭》也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连春风也会在意离别的痛苦,不愿催促柳条发青。03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法:也可称为由情写景、缘情写景,情感生发于见到景物之情,情乐见乐景,情哀见哀景。景物不过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衬。诗人李商隐在《端居》中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04

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法:也可称为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仔细分析后发现诗人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实甫《长亭送别》中描写长亭分别的语句:“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以其景物自身没落、荒远、怀旧、寒凉的情致,与莺莺离别后的情致相通,将莺莺的离愁别绪融化其中。诗人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通篇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写了在涧边生长的小草、树林深处鸣唱的黄鹂和郊野渡口悠然独处的小舟。这几种意象结合在一起,恰恰反映了诗人安贫守节、恬淡悠闲的心情,同时也暗示出不被重用的无奈和忧伤。全文并无表达情感的字句,却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将诗人复杂的内心刻画出来。05

因情设景因情设景法:也可称为因情造景,诗人为了表达内心情感精心设置情景、营造意境。从诗文描写的景物中可以感觉到主人公强烈的个人情感意图。我们之前讲过的王实甫《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心怀离愁别绪唱道:“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主人公想用“柳树枝”绑住“骏马”,又央求“疏林”挂住“斜阳”(倩:央求)。这本不相干的自然景物,作者却在诗文中人为使其产生关联,刻意营造难分难舍的意境氛围。06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法:即文学作品中情与景互相激发,互相融合,不知二者谁在前谁在后,二者和谐统一。《诗经·国风·秦风》中的《蒹葭》通过对主人公所见真实景色的描写与联想,描绘出一个朦胧飘渺的意境,统照全篇。在这样的意境下,作者对秋日的独特景色加以反复描写,渲染悲寂落寞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情景交铸,巧妙融合。很多童鞋将“情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