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课件_第1页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课件_第2页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课件_第3页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课件_第4页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课件制作:戴春光学习目标1.补充有关的材料,了解沈从文其人其事。2.赏析汪曾祺散文“空灵、淡远”的写作特点。3.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及相关背景知识。4.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5.学习本文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独特的喻写等特点。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在家乡读完小说和初中后,考入江阴县南普中学读高中。1939年(19岁)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接触到大量的新文学作品和国外的翻译作品。1940年开始小说创作,得到当时在西南联大任中文系教授的著名小说家沈从文的亲自指导。1943年毕业后,先后在昆明和上海当中学教师,出版有小说集《邂逅集》。1947年(27岁)写于上海的短篇小说《鸡鸭名家》,在小说题材和创作风格等多方面都受到沈从文小说的极大影响,并显露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48年到北平,失业半年,后经沈从文推荐任职于历史博物馆。

作者简介在80年代以后,进入创作的高潮期,创作出许多描写民国时期江南风俗人情的小说,出版有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散文集《蒲桥集》、《孤蒲深处》、《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和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1987)、《汪曾祺文集》(四卷,1993)、《汪曾祺全集》(八卷,1998)等,受到很高的赞誉,曾掀起一个“汪曾祺热”。1997年在北京病逝。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人物简介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i)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故居知识链接:西南联大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联大师资雄厚据有关史料记载:联大8年间共聘任教授302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格、杨振声、罗常培、浦江清、冯支兰、王力、罗庸、向达、潘光照、朱光潜、汤用彤、陈序经、吴晗、钱穆、吴达元、金岳霖、陈贷孙、张奚若、钱钟书、刘文典、费孝通等;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有:吴有训、饶毓秦、叶企孙、施嘉炀、江泽涵、杨武芝、赵访熊、陈省身、华罗庚、许宝碌、姜立夫、郑华炽、吴大猷、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张文裕等。西南联大的这些教授都是著名的科学大家、文学泰斗!联大教授中还有许多外籍专家学者,如米士、温德、葛邦福、陆伯慈、白英等,著名的李约瑟、费正清等也都在联大讲过学。著名教师吴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岳霖

陈省身

王力

朱自清

冯友兰

吴有训

陈寅恪

沈从文

陈岱孙

闻一多

钱穆

钱钟书

费孝通

华罗庚

朱光潜

赵九章李楷文林徽因

吴晗

吴宓

潘光旦冯至卞之琳著名校友杨振宁

李政道

朱光亚谢玮邓稼先

黄昆

彭佩云

汪曾祺

王希季

陈芳允

郭永怀

屠守锷吴讷荪陈忠经

戴传曾

王浩

杨凤

何兆武

李长之

何其芳

吴大观

任继愈

林景

教育成效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有杨振宁、李振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三校回归及纪念1946年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宣告结束,三校北返之时,西南联大为报答三迤父老的养育之恩,经教育部批准,将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办学,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上个世纪80年代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此碑立于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撤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返前夕的1946年5月4日,纪念碑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撰文,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罗庸书丹,因而被称为现代的“三绝碑”。纪念碑碑体雄壮,书法遒劲,文采飞扬,意蕴深广,气势恢宏,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学价值。课文分析速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并为每部分概括内容要点。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沈从文开设三门课第二部分:(2—13段)追忆先生教作文的方法

第四部分

其他文人的气质

第三部分业余生活的风趣

一、第一部分:沈先生教作文的方法

1、切实的出题;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一两个题目。例如:“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等。这些题目都非常具体。沈先生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出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他们耳闻目染的,有了深刻体验的,才能有感而发。要知道,当年的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国内最好的大学组成,学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然而沈从文先生出的这些作文题可能会连今天的小学语文老师也觉得过于简单。看看这几年中考、高考的题目,哪一年的题目不比沈先生的题目难?那些大而无当的征文题目,孩子何来深刻体验?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说空话、套话吗?

文本解读

2、有效的写作方法要贴到人物来写:写小说的精髓沈先生教写作还有一种方法,他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汪曾祺先生说,他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他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带来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这种帮助看似随意,却有着朋友般的热情、赤诚。沈先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帮助学生写好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是燃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这样的帮助下,谁还会不把沈先生当作朋友,一起探索、写好文章呢?

3、朋友般的批阅:批改学生习作认真

沈先生教写作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评语,有时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文本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这样的精批一篇要花近一小时,批阅一篇作文等于创作一篇作文。4、伯乐般的提携。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不计其数。汪曾祺先生在1946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1、每次上课,沈从文总是夹着一大摞书走进教室,学生们从他手中接过仔细批改后的习作和特意为他们找的书,他们的心中就只能充满了感动。为让学生省点事,沈先生总是不怕自己多费神,多麻烦。学生们接过沈先生费心找来、精心抄写的资料,内心感动之余,又平添了几分震动。

二、沈从文如何教书

2、沈从文不善辞令,他的课,学生多因其浓重的湘西口音听不懂,兴趣渐无。倒也有个补救法,就是任由学生去写,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然后,他逐一认真阅读同学们的作文,并在后面附上大段的读后感。很多读后感,甚至比学生的原作还要长。

3、课外对学生的影响大,日寇轰炸昆明时,沈从文全家疏散到呈贡桃园新村,每星期上课,进城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的一间屋子。访客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从文收藏的宝贝,谈天。

1、痛恨打扑克,喜欢写字2、善于谈天,谈的范围很广3、喝茶聊天4、生活上极不讲究三、业余生活的风趣

1、书多,借给人看据汪曾祺的记忆,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了“上官碧”的名字(上官碧是沈从文的笔名)。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校,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漂流到四面八方了。四、其他文人的气质2、搞文物研究:沈先生虽然是位自学成才的新文学作家,可是他对古典文学、金石书画、古代器物服饰等等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高深的造诣。他的书法极为秀丽,非常招人喜爱。“一二·一”死难烈士纪念碑《自由颂》就是请他书写的。五、艺术特色

1、艺术上,汪曾祺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2、结构上,行文结构自由,笔之所至,不主故常,不事机巧,不落窠臼,不假雕饰,自然作结,深得散文之“散”的精髓;3、语言上,语言表达趋向非抒情化。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可以用“平淡”二字来概括。汪曾祺在他的作品集的《自序》中写道:“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我写不了象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者,也写不了象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散文。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象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然有点不好意思。……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由于感情的淡化,自然影响到文章的语言和修辞,因而,语言多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