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纲要:专题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纲要:专题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纲要:专题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纲要:专题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知识纲要:专题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农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工艺精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十分缓慢。商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兴起和繁荣。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它与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经济结构古代经济一般可分为:农业:家庭农耕和家庭手工业;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坊手工业;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商贾)农、手、商相互关系: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具有反作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一)耕作工具: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图1反映的是西汉的二牛一人犁耕法(又称耦犁法),图2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问](1)从图1到图2有何主要变化?有何好处?图2的形成有何意义?答:变化:增加了犁壁,犁辕变曲。好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意义:反映了古代耕作工具的进步,标志着中国(四)评价:1.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积极作用:(1)有助于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2)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3)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4)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3.局限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1.自然经济:(1)含义:核心词在“自然”,指非商品经济,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其生产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2)发展历程:产生于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自然经济才逐步被商品经济取代。2.小农经济:(1)含义:核心词在“小”,主要指生产组织单位小,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本质属性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小农经济。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逐步加深。(2)发展历程: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经济基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改造完成后,小农经济最终被集体经济取代。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但是由于土地性质为集体所有,这已经不是以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了。3.联系与区别: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体是小农经济,还包括均田制下的农业经济以及地主庄园经济;自然经济概念范围大于小农经济,从存在时期看,也先于小农经济产生,晚于小农经济终结。(五)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有利因素:(1)生产力因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2)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3)自身发展动力: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4)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大都采取重农政策。2.不利因素:(1)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2)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状态,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3)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4)严重的自然灾害。四.古代农业的特点:(一)古代农业的特点:1.起源: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2.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主要特点)4.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5.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6.产业结构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植主畜辅)7.生产目的: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二)你认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条件的良好与恶劣:(天气;气候;土壤等)2.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根本原因)(1)农具与技术的改进;(耕作、灌溉、收割等工具)(2)农民;(劳动力的充足与否;勤劳与否)(3)劳动对象。(古代主要是土地)3.生产关系——人类处理社会条件的能力:(1)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归谁所有)(2)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制度;政策;政局等)(3)产品的分配。(赋税制度的合理与否)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一)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1)夏商周:官府垄断(“工商食官”);(2)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3)西汉时将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煮盐、冶铁、铸钱)2.特点:(1)官府统一管理(2)规模大,分工细,不以营利为目的,水平最高(3)明中叶以前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3.影响:(1)积极: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2)局限: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扩大,不利新技术推广。(二)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史料]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问]据史料可见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占有的地位是什么?答: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三)民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受到鼓励;(2)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2.特点: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以营利为目的。3.资本主义萌芽:(1)时间与地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苏杭、松江)(2)部门:丝织业、棉纺织业(3)原因:①基础:农业、手工业发达;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标志: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手工工场的出现。(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仅仅处于萌芽阶段,未能发展起来,影响有限。①经济:未能触动自然经济,但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政治:未能动摇封建统治,但扩大了市民阶层;③思想:推动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促进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但未促成社会的转型。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小;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规模大、技术精,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古代中国官营、家庭、民营手工业的地位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2.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民营手工业自明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一)冶金业:1.冶铜:(1)新时器时代:开始出现;(2)商周:繁荣(如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2.冶铁:(1)西周:已能制造铁器;(2)两汉:高炉炼铁;(3)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3.炼钢:(1)春秋晚期:有钢剑;(2)两汉:炒钢技术;(3)魏晋:灌钢法;(4)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二)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2.东汉:技术成熟,多为青瓷;3.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4.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大量输出国外;5.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6.元代:出现青花瓷;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7.明清:瓷都—景德镇;彩瓷、珐琅彩;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销量更大,并接受欧洲订单。(三)纺织业:1.距今四五千年前:我国已经养蚕并有了丝织品;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3.汉代:东西织室;“丝绸之路”;“丝国”;4.唐朝:丝织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风格;5.宋代: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6.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推动棉纺织业发展;7.明清:鼎盛时期。(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2)民营丝织业兴盛,花楼机为专门织造工具;(3)工艺精巧,缎为代表。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一)历史悠久、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二)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三)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四)产品精美、广受欢迎,远销海外、享誉世界;(五)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六)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场手工业;(七)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一)先秦时期:商业兴起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而著称,故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2.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3.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范蠡、吕不韦)(二)秦汉:初步发展1.原因:(1)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秦统一货币、修驰道,西汉开通丝绸之路。2.表现:(1)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重农抑商政策;(2)两汉:①商业发展比较艰难,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②商运活跃,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兴盛;③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三)隋唐:进一步发展1.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大运河的开通。2.表现:(1)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2)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3)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扬一益二”)(三)宋元:空前繁荣1.原因:(1)两宋商业政策相对宽松;(2)元朝实现全国统一;交通发达;(3)前朝奠定的经济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2.表现:(1)打破坊市界限,有早市、夜市、草市;(2)商品种类增多,各种集市出现;(3)边境贸易繁荣(榷场)、交子(最早纸币)出现;(4)海外贸易发达;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四)明清:国内商业鼎盛(外贸萎缩)1.表现:(1)城镇商业空前繁荣;(2)货币作用越来越大,白银广泛使用;(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4)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5)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二.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一)发展历程:1.宋以前:(周秦至唐)(1)县治以上设交易场所——市;(2)市(商业区)、坊(住宅区)严格分开(有严格的空间限制);(3)商业受官府严格限制;(4)交易时间严格限制;(5)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交通枢纽。2.宋以后:(1)坊市界限被打破;(2)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连;(3)城郊和乡村“草市”普遍,出现较大商业市镇;(4)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5)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3.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功能增强。(二)发展趋势: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管理看:政府逐渐放宽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如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夜市。3.从地域分布看:唐朝之前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以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4.从城市布局看:城市建设出现中轴线,体现了权力至上的设计理念。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一)表现:1.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①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②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和发展;③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3.宋朝:中国同亚非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朝:郑和下西洋;明朝中后期“海禁”;6.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府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材料]从汉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已相当大。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问](1)唐宋以后“海港”成为主要媒介的表现是什么?答:唐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元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2)结合所学,“这一潜在的可能”在中国古代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答: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政策;农耕社会相对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宋元更替打断其进程。(二)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1)概念: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3)目的:宣扬国威;加强联系;满足需求。(4)影响: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这种贸易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朝贡贸易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再加上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萎缩,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①消极影响: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影响正常的海外贸易,使中国在明清之后逐渐失去贸易优势地位,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②积极影响:传播了中国文化,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三)发展的趋势:1.对外交往的路线:由陆路到两路、再到海路;2.对外交往的政策:由开放到海禁、闭关锁国;3.对外交往的状况:由早期的繁盛到明清的渐趋萎缩。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一)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早市”等形成和发展;(二)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三)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国外贸易全面发展;(四)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五)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六)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重农抑商)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限制工商业,重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经济思想和政策。1.[材料]孟子对于农商一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