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工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1页
海洋化工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2页
海洋化工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3页
海洋化工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4页
海洋化工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洋化工专业群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一)产业政策背景分析2011年1月,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函〔2011〕1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核心区以青岛为龙头,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现代渔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关于加快发展青岛市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海工、电子信息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201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新区因此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肩负“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使命的试验区,新区的创建不仅有利于山东传统石油和化工产业转型发展,也将为“襁褓”中的海洋化工产业探索经验、提供示范。《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发展石化、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产业,发展创业孵化、检测检验认证等专业机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南》提出大力发展石化产业创新和结构调整,强调去产能,降能耗,淘汰落后、能耗高的企业,发展新型的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的企业。为适应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需求也发生转变。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之际,服务于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化工专业群、培养蓝色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已迫在眉睫。(二)高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中国医药制造行业运行情况分析报告》等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共有石油和化工企业约10万家、医药制药企业6797家、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企业约200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石油和化工企业从业人数为677万人,其中,化工行业从业人数500.7万人,占74%。医药制药企业从业人数160万人。2016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获得许可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的机构526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我国检验检测行业正在超速发展。2015年检验检测市场规模为2574亿元。专业群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目前海洋化工专业群在校生1511人,每年为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国际化工行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500余人,但仍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须进一步加强专业群建设,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专业群组建与社会需求分析海洋化工专业群所在二级学院为生物与化工学院,为更好地服务于蓝色经济产业发展,2013年加挂“蓝色工程学院”。根据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发展需要,2011年设置了海洋化工技术专业并于2012年招生,目前在校生人数为258人,在全国设有该专业的3所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承担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该专业的目录修订及专业简介编写,为高职石化生产技术类专业委员会海洋化工组组长单位。海洋化工专业群由应用化工技术、海洋化工技术、药品生产技术、商检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5个专业组成,其中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国家重点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专业群龙头专业。各专业工科基础基本相同,实训资源互相补充。专业群服务面向定位于蓝色经济产业的石油化工、海洋生物化工、海洋生物制药领域,对接青岛市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和战略新兴产业,培养蓝色经济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对接青岛市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和战略新兴产业,“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海洋化工技术和药品生产技术为特色,以商检技术和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为支撑”,建设特色鲜明的海洋化工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校企共建“青岛海洋实验测试中心”、“海洋化工专业群协同创新中心”,中德共建“青岛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中心”,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组建海洋化工专业群职教集团,实施集团化办学,进一步完善五年制贯通培养、三二连读、衔接本科现代职教体系;深化“三段两化一站式”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群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引进新西兰反向课程设计理念,合作开发新课程;开发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实现专业群与蓝色产业对接。到2019年,将海洋化工专业群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具有海洋化工特色的高职优质品牌专业群。建成“教学、科研、教师研修、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社会服务六位一体”专业群共享平台3个,新增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建设省级及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及以上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4项,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获奖6项,完成省级教改项目2项、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二)具体目标1.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特色二级学院校企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组建专业群职教集团,实施集团化办学,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发挥专业群特色优势,做强蓝色工程学院,建设特色二级学院。2.丰富“三段两化一站式”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整合、优化四大课程平台,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提升“两化”教学水平,健全“一站式”服务。丰富“三段两化一站式”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推进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开发共享型专业群教学资源库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整合与建设,继续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开发体验式课程,进行职业文化教育,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优质专业群教学资源库。4.加强“内培外聘”,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通过培养、引进、聘请,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具有创新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形成一支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5.加强实训条件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专业群实训基地紧跟蓝色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现有实训条件为基础,新建14个、扩建2个校内实训室。通过创新行动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打造校内外功能互补,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专业群共享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工位数达到1200个。6.共建校企联合创新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青岛海洋实验测试中心、海洋化工专业群协同创新中心和青岛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中心为创新实践平台,将学院建设成为技术资源的集聚地,进一步促进校企资源共享,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7.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完善教学场所门禁、上网环境和语音跟踪系统,建立基于云桌面的教师工作办公环境,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课程,开发药品生产技术教学资源库。引进模拟仿真实训软件,采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8.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专业群国际影响力学习、借鉴新西兰模式,优化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反向课程,依托“青岛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中心”,开展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应用技术开发与合作。9.构建质量保证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成效成立海洋化工专业群质量保证工作组及质量保证小组,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施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建立与企业、实习学生、毕业生定期沟通反馈机制。10.丰富书院和化工馆内涵,建设专业群特色文化以形成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文化育人环境为目标,弘扬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完善书院“五化”学生支持服务与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将化工馆打造成为校内学习平台和科普教育基地,形成专业群特色文化。11.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一批校内校外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构建一套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取得一系列创新创业的竞赛科研成果,建立一个校企联动的创新创业导师专家库,形成完整的专业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有效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三、建设思路依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按照海洋化工专业群建设目标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三段两化一站式”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共建校政企多方合作的高水平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引入国外资源,提高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知行书院和化工馆的特色文化建设水平,打造创新驱动引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创新、瞄准国际水平的海洋化工专业群。四、建设内容(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特色二级学院1.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引入分析测试企业,校企合作共建“青岛海洋实验测试中心”。联合开展环境监测、食品检测、药品检测等对外业务及实习实训,双方师资、技术人员共享。依托实验中心开展商检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提升实验室硬件与软件实力,争创市级、省级重点实验室。2.组建专业群职教集团,实施集团化办学在中高职化工专业办学联盟、中高职环境专业办学联盟基础上,依托行业协会等联盟单位,组建海洋化工专业群职教集团,实施集团化办学,完善五年制贯通培养、三二连读、衔接本科现代职教体系,打通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通道,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贯通”产教学研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3.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集团企业院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基础上,开展商检技术专业与分析测试企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构建一体化办学体制机制,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校企双方联合招生招工,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学院、企业三方签订现代学徒制协议。4.发挥专业群优势,服务蓝色产业发展海洋化工专业群所涵盖的专业在青岛高职院校中只有我院设置(环境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制药、商检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化工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海化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继续发挥独特优势,做大做强“蓝色工程学院”,打造特色二级学院。(二)深化“三段两化一站式”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职业能力发展规律,进一步丰富“三段两化一站式”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1.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专业群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公共选修课程平台、素质提升课程平台及顶岗实习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由五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平台由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整合、优化形成,公共选修课程平台由各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整合、优化形成。素质提升课程平台由入职教育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提升课、社团活动课、技能大赛、技能鉴定等组成。2.提升“两化”教学水平教学实境化。从企业引进典型设备,进一步完善化工馆建设,展示真实的企业环境,与已有的实训室和教室职业环境,形成实境的职业氛围,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力度。课程项目化。在专业课中推广项目化教学设计,鼓励以行业、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项目,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完成项目学习。3.全员育人,健全“一站式”服务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进一步健全专业导师“一站式”全程服务,专业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全体专业教师参与育人、担任导师,学生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每个导师负责一个或几个小组或宿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课上到课下、从社会实践到顶岗实习、全程由固定导师跟踪指导。“一站式”服务促进教师关注学生、密切师生关系,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一对一”指导。(三)推进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开发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1.整合与建设“多层次”、“多维度”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围绕青岛市蓝色经济产业中石化化工、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第三方检测等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发挥海洋化工专业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能力要求分析,整合“高职”、“五年一贯制”、“三二连读”、“衔接本科”和“现代学徒制”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建成工学结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并将素质教育相关的显性、隐性课程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专业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联动的人才培养格局。(1)建设专业群平台课程,推动“教练型”教学方法改革化学基本技能类课程、工艺设备类课程和分析检验类课程是海洋专业群五个专业都开设的课程,将三类课程分别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专业群共享的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推动“教练型”教学方法实施,实现一流技能人才培养。(2)开发绿色技能课程根据现代产业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方向,开发绿色技能课程,开设《清洁生产与责任关怀》,《绿色化学工艺学》、《化工节能减排技术》、《生态化学工程与循环经济》等课程,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所需要的绿色技能人才。(3)开发体验式学习课程以化工馆为平台开发体验式微课程,将体验式学习内容提炼成课时短小的微课程,既能满足专业群《化工专业导论》、《化工生产技术》、《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化工识图与绘图》等4门课程相关内容的体验式学习,也为学院其他专业及社会各界进行化工科普教育、现场参观学习提供体验式学习平台。海洋化工专业群课程体系2.开发中高职一体化工学结合课程依托青岛市中高职化工专业办学联盟项目、青岛市中高职环境专业办学联盟项目及青岛市五年制贯通人才培养项目,开发海洋化工专业群中高职一体化工学结合课程。3.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建设《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药物制剂技术》、《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技术》、《环境监测及实训》、《化工生产技术》、《酶制剂生产技术》等10门专业群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实现资源共享、课程共享。建立课程网站,完成课程调研、课程标准制定,编写课程电子教案,开发多媒体课件库、技能训练题库、职业能力测试题库、教学案例库,编写校企合作校本教材,校企共建课程视频资源,开发设备操作、仪器使用、工艺流程的微课化教学资源,形成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库,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4.开展国际化合作,进行反向课程开发与国外理工学院教师指导团队合作,通过“企业需求——岗位能力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项目化设计”的反向课程开发方式,合作开发药品生产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先期开发《药物制剂技术》、《制药专业英语》等课程,然后扩展至其他专业课程。双方通过对课程开发的实施与研究,总结课程开发的规律,形成反向课程开发的培训课程,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培养更具竞争力的适应蓝色经济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经过积累所形成成果向同行中推广。(四)聘任与培养相结合,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1.培养“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通过选派具有较高职教水平的教师到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和专业访问,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到对口企业进行企业挂职和研修,参与市内外、国内外科研课题的研究,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2名市级以上“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从合作企业聘请2名山东省首席技师为专业带头人。2.打造国家级教学团队在化工省级教学团队基础上,打造国家级教学团队。通过培育6门省级共享精品资源课,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名、市级教学名师1名,出版优秀教材等,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打造成国家级教学团队,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打造成省级教学团队。3.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完善“双师结构”在现有教师中选拔10名具有中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分期分批到青岛海晶化工、明月海藻、万华化学等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从企业聘请10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达到省级技术能手技能水平的技术工人担任骨干教师。根据专业群发展规划,引进环境专业教师2人,制药专业教师2人和化工专业教师2人。优化教师结构,形成教师梯队。在现有兼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新聘请15名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水平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4.发挥“教师发展中心”职能,提升“双师素质”发挥现有的生化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开展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培训。专职教师要定期进修学习和参与“产学研结合”活动,每年要有不少于1个月的生产一线实践活动或技术应用研究经历,兼职教师每年要有不少于一周的相关教育理论、方法、手段的培训经历。(五)校政企多方合作,建设高水平共享实训基地1.校企共建“青岛海洋实验测试中心”引入分析测试企业,校企共建“青岛海洋实验测试中心”,开展环境监测、食品检测、药品检测等业务,双方师资、技术人员共享。以社会服务为主,同时兼顾教、学、研、实训,为专业群各专业教学实训、教师研修、创新创业等提供实战平台,争创市级、省级重点实验室。2.校政企多方共建“青岛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中心”采用国外大学莱纳·诺姆里希教授“可连续运行的针对残余物的能量回收实验设备”技术,校政企多方共建“青岛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中心”,开展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该中心将设置德国专家工作室、中试实验室、分析检测室、样品处理室、库房等功能区,为专业群各专业师生提供实训、研修、创新创业实践平台。3.进一步完善化工、制药、环境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化工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群内各专业搭建安全、工艺、操作、检测、设备等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平台。新建化工安全技术实训室、协同创新中心、物理化学实验室和工业产品检测实训室,补充化工仪表自动化实训设备、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设备,补充化工仪表自动化实训设备1套、流体输送实训设备1套、管路拆装实训装置4套。完善“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群内各专业提供微生物技术及制药工艺等学习平台。新建制药工艺实训室、制药仿真实训室、药品流通实训室、药品检验实训室和微生物技术实训室五个校内实训室。完善“环境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群内各专业提供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学习平台。新建大气监测与治理实训室、水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训室。4.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优质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遴选机制,选择学生就业质量高、学生满意度高、发展前景好、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一流的合作企业作为专业群实训基地,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2个。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使星级实训基地的数量和等级再上新台阶。新建实训室介绍实训室名称功能资金(万元)面积(M2)工位数(个)化工安全技术实训室能进行化工安全巡检仿真操作、化工工艺安全操作和化工作业安全操作,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可以开展化工类企业新员工安全培训。满足师生参加化工安全生产技术技能竞赛要求。物理化学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对仪器设备的操作,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理论的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工业产品检测实训室开展典型工业产品的检测技能培养及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同时还可以面向企业开展新员工的培训。化工仪表自动化实训设备根据化工仪表、自动化仪表的教学特点及以培训学生操作、排故为目标,同时又能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满足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化工仪表自动化赛项。单元操作实训设备能进行流体输送操作与训练、管路拆装的培训和培训的功能、满足学生参加化工设备检修等国家、省、市各级技能大赛硬件需求。新材料创新工作室开展高分子材料、阻燃剂、药物剂型、海洋防腐、海洋生物、天然植物等方面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行业、企业技术革新与发展,引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生物制药工艺实训室提供发酵制药工艺实训及培训平台,并与企业合作进行蛋白类药物的中试生产研发工作。制药仿真实训室用于青霉素等代表性药物的工艺学习,故障排除技能,培养学生工艺管理和控制能力。药品检验实训室用于片剂、胶囊、注射剂等的质量检验实训,培养学生对药剂的质量分析能力;新型制剂的分析和研究。药品流通实训室西药、中药的流通管理技能培养;药品调剂技能培养;中药调剂员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微生物技术实训室无菌操作意识培养;培养微生物培养与分离技能;培养微生物的鉴别技能;微生物的培养及发酵技术培训;用于技能大赛及技能鉴定。大气监测与治理综合实训室大气环境监测、烟气处理工艺的设计、烟气处理设备的装调、烟气检测与分析及烟气处理系统的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具有综合性实践作用,既能满足环境监测专业学生的实训需求,同时为该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大赛提供了有利条件。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综合实训室提供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学习平台,满足环境监测专业学生的实训需求。青岛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中心开展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设置德国专家工作室、中试实验室、分析检测室、样品处理室、库房等功能区,为专业群各专业师生提供实训、研修、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青岛海洋实验测试中心开展环境监测、食品检测、药品检测等社会服务业务为主,同时兼顾教、学、研、实训,为专业群各专业教学实训、教师研修、创新创业等提供实战平台。(六)依托“四平台”,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能力1.创建校企联动创新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将青岛海洋实验测试中心建设成为校企联动创新平台。学生参与日常测试分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教师参与实验室日常运作,相互学习提高,实现实验设施与教学设施共享;共同申请国家、山东省或者青岛市科技局等相关领域的基金项目或政策支持项目,科研成果归属双方共同所有,实现成果共享;公司技术人员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定期举办学术报告,对在校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帮助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调整内容,更加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解决专业人才短缺难题,实现社会资源共享。2.创建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成立由“新材料创新工作室”、“药物剂型工作室”、“分析检测工作室”、“日化品工作室”组成的海洋化工专业群协同创新中心,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实现高分子材料、阻燃剂、药物剂型、海洋防腐、海洋生物、天然植物等方面研究的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服务。3.创建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将青岛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装备的产业化发展、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集成和装备技术标准研究等功能的外国专家实验室。采用德国技术对青岛市污泥样品进行实验研究,力争在青岛市建成国内首条污泥热解处理生产线,为提升我国城市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装备国产化率提供技术支撑。4.创建国家级师资培训平台,开展员工和教师培训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我院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立项建设单位,与青岛海晶化工集团等合作企业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校企合作联合开展师资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承接青岛海晶化工集团、中铁十四局等企业新员工培训项目;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学院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培训质量,继续承办(企业顶岗)(山东)分析检测技术企业顶岗培训(国培项目)和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指导人员培训(联盟培训项目)。(七)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1.采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环境信息化水平建设教室、实训室门禁与智能教室系统,结合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CRP)对教室、实训室进行自动化开关门、考勤、课表显示、远程开门等,实现对教学场所的智能管理。完善教室、实训室上网环境,实现全部教室、实训室均可上网。实现全部教室、实训室安装多媒体投影仪、自动跟踪麦克风等。建立基于云桌面的教师工作办公环境。利用桌面虚拟化技术,建立教师云桌面办公环境,使得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访问属于自己的桌面系统,同时确保办公与教学所需数据的一致、安全和稳定。2.采用多种信息化平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利用学院数字化教学平台、共享课平台、综合学习平台、网络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精品资源共享课系统等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课程。利用参与教育部生物技术及应用教学资源库、山东省药品生产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药品生产技术教学资源库。引进化工模拟仿真实训软件、生物制药模拟仿真实训软件10套,开发化工、生物制药模拟仿真教学。3.采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利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CRP)对教学计划、排课、成绩录入、调停课、评价管理、教学文件及教师日志、听课管理、教学场地管理、顶岗实习等进行信息化管理,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4.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定期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10次,派出教师参加院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20人次,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八)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专业群国际影响力1.创建国际合作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及课程资源开发以建成的青岛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研发中心为创新平台,德国专家、企业专家、学院教师联合开展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态技术研究,合作开发《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课程资源。2.派出教师到新西兰培训,开发专业课程派出2位教师到新西兰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学习研究新西兰“反向课程”设计理念,与国外理工学院教师指导团队合作进行“反向课程”设计,在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设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九)构建质量保证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成效1.成立海洋化工专业群质量保证工作组及质量保证小组按照《关于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试行工作安排的通知》(技术学院质管函〔2016〕18号)要求,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党总支书记、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督导员、专业负责人等人员组成的质量保证工作组,成立由专业负责人任组长、全体专业教师参与的质量保证小组,全面开展专业群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2.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按照学院要求构建三级质量保障体系的二级学院、教研室督导体系,吸纳企业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与,通过期初、期末督导、日常教学检查保证教学秩序,通过CRP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在教学计划、排课、调停课、授课工作量确认、教学文件上传、听课反馈、网上评教等方面实现信息化、无纸化。3.实施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顶岗实习方案,校企双方共同指导,确保顶岗实习圆满有效的完成。4.建立与企业、实习学生、毕业生定期沟通反馈机制通过走访、座谈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及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反馈至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教育教学全过程。(十)提升知行书院和化工馆品味,建设专业群特色文化1.建设“五化”书院,完善学生支持服务与人才培养体系以“五化”为引领,进一步丰富知行书院的内涵建设:一是职业化。在创新2.0模式下,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知行创客中心”,吸引具有创新精神、乐于分享并且勇于行动的创客学生聚集于此,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沙龙和讲座,聘请企业人士和创业成功者担任导师或辅导员,大力开“五化”即指职业化、专业化、人文化、生活化、信息化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高职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以化工、生物类企业对安全规范的要求为参照,严格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二是专业化。完善“学业辅导中心”运行机制,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出诊”,帮扶学业困难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建立“双困生”信息库,实现跟踪帮扶。发挥朋辈教育作用,聘任优秀学生成为“学业小导师”或“组爸组妈”。扶持火眼金睛检测社、爱化学、绿喇叭等优秀的专业技能类社团开展校园活动、科研竞赛和志愿服务;三是人文化。精心设计书院1——7楼的主题走廊文化,邀请知名校内外专家走进“知行讲堂”来提升讲堂文化,打造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的专题教育活动文化;四是生活化。进一步改善宿舍条件,拓展公共活动空间和完善服务设施,打造舒适优雅的生活学习环境;五是信息化。设计开发具有学生管理和拓展教育功能的“知行书院”APP,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育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2.丰富化工馆内涵建设,打造校内学习平台和科普基地以促进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融合为特色,进一步完善集“保存、展示、博物、教学、实习、实训”功能于一体的化工馆建设。建设化工馆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室外馆现场感受具有合作企业独立知识产权的生产设备——45M3聚合釜,在室内馆突出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以实物开展的化工生产科普宣传、实践活动,使公众直观了解化工产品的生产流程,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消除或减少民众对化工生产的恐惧感,树立安全、绿色、环保概念和节约水电等资源的习惯,为青岛市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赢得良好的氛围;突出化工馆平台的现场教学特色,在《化工专业导论》、《化工生产技术》、《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化工识图与绘图》等课程中开发系列体验式微课程,丰富可视化学习资源。(十一)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培育创新创业力量1.建设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依托青岛海洋实验测试中心、海洋化工专业群协同创新中心、中德合作共建青岛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中心,打造集科学研究、实习实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利用现有的绿色化工生产中心和知行创客中心2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发精细化工产品;拓展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或与创业孵化园合作,实现创新创业项目落地。2.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课程为核心、讲座为辅助、在线课程为拓展”,开发1——2门创新创业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座;引入一批高质量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程化、立体化。3.建立校企联动的创新创业导师专家库系统规划、建设涵盖不同领域的校内外专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有计划地组织导师授课、举办讲座或提供个性化辅导。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科研和竞赛,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五、建设进度项目建设基础2017年进度2018年进度2019年进度六、保障措施(一)加强团队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生物与化工学院省优质校工作建设团队。按照项目负责制进行管理,对优质校建设工作统筹规划、领导协调、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培训项目圆满完成。成立由行业、企业代表、校企合作单位与用人企业代表、相关专业负责人等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研究、论证、规划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专业群校内外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二)加强项目管理,建章立制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制订和实施《建设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项目责任追究实施办法》、《项目建设情况定期报告制度》、《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以及有关项目建设检查考核、评价通报等规定和相关配套政策,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建立奖惩制度。建立质量管理保证和绩效考核体系,落实项目建设质量责任制,将目标与责任分解到人,按时间、进度、效果三要素,对负责人进行绩效考核,明确奖惩措施。对按时完成项目并取得预期效益的予以奖励,对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者追究相应责任。(三)经费保障统筹使用中高职办学联盟项目、青岛市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五年贯通培养项目及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经费,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预算,合理有效使用各项建设经费,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做到专款专用。七、预期效益经过三年建设,提升专业群整体实力,形成在海洋化工、海洋医药、第三方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区域特色、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优质品牌专业群。建设一批国家级、省市级标志性成果;有效整合专业群课程资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打造一批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教学资源库;培养以“教练型”教学名师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实习实训条件,增强承担各类技能大赛、科研和社会培训任务的服务功能;中德合作、校企合作建设“教学、科研、教师研修、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社会服务六位一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