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抗菌药和抗病毒药演示文稿_第1页
第十章抗菌药和抗病毒药演示文稿_第2页
第十章抗菌药和抗病毒药演示文稿_第3页
第十章抗菌药和抗病毒药演示文稿_第4页
第十章抗菌药和抗病毒药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抗菌药和抗病毒药演示文稿当前第1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优选第十章抗菌药和抗病毒药当前第2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3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4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抗菌药是一大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自发现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以来,抗菌药发展迅速,品种繁多。当前第5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一、磺酰胺类及有关药物当前第6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7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㈠磺胺类药物的发展简史(对氨基苯磺酰胺SN)(德国化学家Gelmo

)当前第8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9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百浪多息可溶性百浪多息当前第10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1935年:确定了百浪多息分子结构中的抗菌有效成分-对氨基苯磺酰胺。

百浪多息对氨基苯磺酰胺当前第11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合成对—氨基苯磺酰胺1935年,合成对-氨基苯磺酰胺(SN),发现其在体内、体外均有抑菌作用,其后又从服用百浪多息病人的尿液中分离出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从而确定了对-氨基苯磺酰胺(SN)才是这类化合物的有效结构当前第12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磺胺吡啶当前第13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14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磺胺类的发展历程百浪多息对氨基苯磺酰胺(SN)磺胺类药物当前第15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Trimethopr(甲氧苄啶):简称TMP,磺胺增效剂,1:5配伍,使磺胺甲恶唑抗菌作用增强10倍。应用范围增大,用于泌尿道、呼吸道感染及伤寒、布氏杆菌等※(SMZ+TMP)当前第16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磺胺甲氧嘧啶长效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TMP)合用,显著增强抗菌作用。对泌尿道、呼吸道感染疗效较好※磺胺嘧啶(SD)

国际公认良药,血药浓度高,为治疗泌尿道感染和脑膜炎主药磺胺异恶唑(SIZ):作用近似SD,适于泌尿道感染的治疗当前第17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分类

按临床用途分类

1.局部感染用磺胺药

2.肠道感染用磺胺药

3.全身性感染用磺胺药

全身性感染用磺胺药根据药物在体内血中半衰期可分为

1.短效磺胺药(半衰期:10h以内)磺胺甲嘧啶

2.中效磺胺药(半衰期:10-24h)磺胺嘧啶

3.长效磺胺药(半衰期:24h以上)磺胺甲氧吡嗪(二)磺胺类药物分类和命名当前第18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以对氨基苯磺酰胺为母体进行命名,磺酰胺基氮上的取代物和芳胺氮上的取代物分别称为N1和N4取代物.N1上有杂环,一般以杂环为基础,并标明对氨基苯磺酰胺基在杂环上的位置例1P275例2P278磺胺米隆命名:4-氨甲基苯磺酰胺命名规则:磺胺类药物均冠以“磺胺”,其后接N1取代基名称,N4取代基放在“磺胺”之前。例3P276磺胺甲恶唑命名:4-氨基-N1(5-甲基-3-异恶唑基)-苯磺酰胺N4N1命名当前第19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磺胺类抑菌(而不是灭菌)机制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对氨基苯甲酸(PABA)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FAH2)二氢叶酸还原酶四氢叶酸(FAH4)辅酶FDNA磺胺类甲氧苄氨嘧啶(TMP)当前第20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五)制菌机理(Wood-Fields抗代谢学说)※磺胺类药物主要是利用抗代谢原理进行抑菌,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占据二氢叶酸结构中对氨基苯甲酸的位置,生成无功能的伪叶酸,阻碍了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致使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阻碍。当前第21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四)磺胺类构效关系N1N41、对氨基苯磺酰胺基是磺胺类必需结构,且两者必须成对位。2、苯环用其它环取代或苯环上引入其它基团,都将使该药物制菌力降低或丧失。4、保持N4为游离氨基不被取代,若被取代,则必须在体内可被水解还原成氨基时才能有效。潜在氨基

RCONH-,R-N=N-,NO2,-OHNH,CH3NH-,(CH3)2NH3、N1的一个氢被取代,能使药物抑菌作用增强,以杂环取代,活性更显著,毒副作用小。

噻唑、恶唑、嘧啶烃基、连苯基、萘基当前第22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5、N1和N4均被取代时,在肠中溶解度小,适用于肠道细菌感染6、磺酰胺基上的胺基可被苯环取代,形成砜类化合物(氨基砜苯环也可被一个含N杂环)取代(吡啶)当前第23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六)磺胺类药物吸收与代谢2.代谢大部分4-氨基的乙酰化代谢1.吸收小肠吸收当前第24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七)磺胺增效剂(TMP)※甲氧苄氨嘧啶(TMP)㈠、作用机制阻止二氢叶酸向四氢叶酸的转化复方新诺明

(SMZ+TMP)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可增强磺胺药物活性当前第25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作用机制当前第26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增效的机制当前第27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28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常用磺胺增效剂当前第29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八)磺胺脲类降血糖药1.磺胺异丙噻二唑:有降血糖作用2.氨苯磺丁脲:降血糖作用增强3.甲苯磺丁脲:第一个临床正式使用的降血糖药4.氯磺丙脲醋磺己脲第一代5.格列苯脲:第二代6.格列吡嗪7.格列齐特(达美康):第三代当前第30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一)药物发展与分类1962-1969萘啶酸类萘啶酸

抗菌能力G-(+)G+(-)绿脓杆菌(-)结构特点当前第31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第一代1970-1977吡啶并嘧啶羧酸类吡哌酸

抗菌能力G-(+)G+(-)绿脓杆菌(+)结构特点7-位增加哌嗪基团当前第32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第二代1978--喹啉羧酸类※氟哌酸(诺氟沙星)

抗菌能力G-(+)G+(+)绿脓杆菌(+)结构特点7-哌嗪基;6-位引入F原子※环丙沙星

抗菌活性更强当前第33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氧氟沙星对G-的抗菌活性比氟哌酸强4-8倍,对绿脓杆菌活性少差

当前第34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二)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大肠杆菌的DNA回旋酶由2个A亚单位和2个B亚单位组成。喹诺酮类药物是回旋酶抑制剂影响因素①抑菌强度;②穿透细胞能力A亚单位B亚单位穿透力萘啶酸类吡啶并嘧啶羧酸类(一代)喹啉羧酸类(二代)(+)(-)弱(+)(+)弱(+)(+)强当前第35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喹诺酮类抗菌药作用机理喹诺酮类抗菌药能穿透细菌的细胞壁,进入内部,并作用于DNA的专一位点上,当旋转酶移位到药物结合点时,形成一三级复合物,即阻碍了旋转酶的活动。由于喹诺酮抗菌药能深入到细菌内部抑制旋转酶,造成细菌遗传物质的不可逆损伤,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当前第36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三、喹诺酮类构效关系7位引入侧链,扩大抗菌谱、抗菌活性增加

※当前第37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三、抗真菌药真菌可引起皮肤、粘膜、皮下组织和内脏感染表皮---皮癣毛发---头屑指甲--灰指甲浅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白色念珠菌等传染性强占90%当前第38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39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40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深度真菌感染的原因1.机体免疫能力低下2.患重病或遭受严重创伤3.大量使用抗生素,使大部分细菌受抑制当前第41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药物来源抗生素类合成抗真菌药多烯类非多烯类氮唑类非氮唑类当前第42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㈠、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多烯类:P401两性霉素B:是临床常用药,疗效高,但肾毒性大,限制使用,多用于深部感染制霉菌素:对深部真菌感染有效非多烯类:灰黄霉素及西卡宁对皮肤浅部真菌,多外用,前者毒性较大,不宜长期使用,后者不良反应少,为姣好外用药当前第43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㈡、合成抗真菌药1、氮唑类三氮唑环1-2个咪唑环1位氮与芳烃连接当前第44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克霉唑:1970年发现,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氮唑类抗真菌药物。曾用于深部感染治疗,但血药浓度低,致疗效不佳,现用于浅部真菌感染联苯苄唑(孚琪)p298(12-37)渗透强,长效

益康唑及咪康唑(达克宁)p298(12-38、39)

广谱抗真菌药替硝唑p299(12-42):咪唑类抗厌氧菌药硝酸益康唑:广谱抗菌药,杀菌作用较克霉唑强,是常用药达克宁主成分当前第45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氟康唑由于引入氟原子,对代谢更稳定,口服吸收好,蛋白结合率低,可渗入脑脊液,对念珠菌和表皮真菌的作用为酮康唑的5-10倍,广谱抗真菌药,可口服是常用药:大扶康及三维康的主成分※酮康唑(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咪唑类抗真菌药)

血药浓度高,对深部细菌感染疗效较高,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对肝脏有毒是常用药:皮康王及采乐的主成分※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同样可以取代酮康唑,用于深部细菌感染治疗,抗菌谱更广,作用更强,毒性更小当前第46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2、非氮唑类抗真菌药特比萘芬:可口服、低毒、强效的抗真菌萘替芬新型烯丙胺类外用抗真菌药当前第47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48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49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50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一、抗结核药1、抗生素类抗结核药链霉素(十四章第二节p388)利福霉素p303-304包括利福霉素B、O、S、SV当前第51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1.硫酸链霉素当前第52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1.缺点:结核菌易对其产生耐药性,对第八对脑神经有显著损害,严重时产生眩晕、耳聋、肾毒性当前第53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2.利福霉素类当前第54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利福霉素B氧化、水解、还原利福霉素SV

作用有所提高,口服吸收差当前第55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半合成利福霉素※利福平P305(12-59)口服吸收好,活性↑不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抗结核菌活性比利福霉素SV高32倍,缺点是细菌耐药性出现较快利福定

P307:首先在我国临床使用,,口服吸收比利福平完全,比利福霉素作用强,毒性低当前第56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2、化学合成抗结核药※异烟肼(雷米封)游离肼,毒性大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可口服,毒性较大。※对氨基水杨酸钠有抑制无杀灭当前第57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盐酸乙胺丁醇P311主要用于抗药性的结核菌,与其它抗结核药无交叉耐药性

右旋体有效★★当前第58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第二节抗病毒药一、病毒的特性1、是病源性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种0.02~0.4μm;2、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3、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当前第59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病毒复制周期:病毒在细胞上吸附→进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复制核酸→合成蛋白质→形成新病毒当前第60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按照药物影响病毒入侵人体的环节的方式分类:1.阻止病毒在细胞上吸附的药物:丙种球蛋白2.抑制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碘苷3.阻止病毒穿入细胞的药物:金刚烷胺4.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的药物:美替沙腙5.干扰素及其诱导剂按照结构分类1.金刚烷胺类:金刚乙胺2.核苷类:碘苷3.其它类:酞丁安二、分类及重点药物当前第61页\共有67页\编于星期六\8点㈠金刚烷胺类※金刚烷胺p3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