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演示文稿_第1页
第三节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演示文稿_第2页
第三节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演示文稿_第3页
第三节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演示文稿_第4页
第三节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演示文稿当前第1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优选第三节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当前第2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飞象行动1944年夏,日本为了扭转战局,采纳了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的建议,利用太平洋的西风带,将气球改装后装上炸弹放出,以期达到轰炸美国本土的目的。当前第3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1944年8月1日,日本实施了“飞象行动”,在日本四国岛东部的军事基地内,几百只乳白色的大气球携带着一束束炸弹徐徐升起,到达高空后,气球受气流推动,越洋跨海向东飞去……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的气象秘密武器——气球炸弹袭击战拉开了帷幕。空袭初期,美国人被莫名其妙的轰炸搞得晕头转向,虽很快明白原因,但没有有效的方法应对。发现气球炸弹和造成伤亡的消息一个接一个,西部的居民似乎面临世界的末日,惶惶不可终日。当前第4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1.通过阅读和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当前第5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热力因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动力因素: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当前第6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7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24副极地低气压带761358910三圈环流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极锋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当前第8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9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何规律?如何记住这些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分布规律: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并且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分布规律:也是南北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可根据气压带来记风带。当前第10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请观察分析:1.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什么而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2.移动规律是什么?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当前第11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12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景观赤道低气压带全年控制赤道附近地区,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当前第13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撒哈拉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控制,气候十分干旱;东北信风来自亚洲内陆,很干燥,故沙漠可直抵东部红海之滨。撒哈拉沙漠景观当前第14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中纬西风带控制下的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终年湿润,气温适中,年变化小。当前第15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地中海气候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中纬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旱,冬季受中纬西风控制,温和多雨。当前第16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极地气候区景观当前第17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当前第18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四、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北半球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为什么会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当前第19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2.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被哪个气压中心切断?为什么?被亚洲大陆的低压切断,因为夏季陆地气温高,所以副高只能保留在海洋上。3.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被哪个气压中心切断?为什么?被亚洲大陆的高压切断,因为冬季陆地气温低,所以副低只能保留在海洋上。当前第20页\共有22页\编于星期五\21点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从而形成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如我国西南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五、气压带、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