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1课时
学习目标01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
CONTENTS教学目录1.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把握作者的观点。2.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3.品味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学习目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走近作者必备知识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三年多。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文章。创作背景必备知识驳论
驳论是反驳对方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一种论证方式。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驳论点是直接批驳,驳论据与驳论证属于间接批双驳。文学常识必备知识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驳论证: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是由论据推出的。搽()玄虚()省悟()笼罩()诬蔑()
脂粉()诓骗()前仆后继()
切实(
)
字音字形必记字词cháxuánxǐnglǒngwūzhīkuāngpūqiè抹抹布()拐弯抹角()抹杀(
)mā()切肤之痛()切除切qièqiē()前仆后继()仆人仆púpūmǒmò诓()诓骗框()门框蔑()诬蔑篾()竹篾慨()慨叹概()气概赖()依赖獭()水獭kuānɡkuànɡmièmièkǎigàilàitǎ自夸:自己夸耀自己。一味:副词,单纯地。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词义理解必记字词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省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舍身:原指佛教徒牺牲肉体表示虔诚,后来泛指为祖国或为他人而牺牲自己。脊梁:脊柱,文中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为民请命: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仆,倒下。继,接着,跟上。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1.划分文章层次。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3—5)第三部分(6—8)提出对方的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直接反驳——失去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第一部分(1—2)划分层次初读课文第三部分(9)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1.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树靶子自主探究初读课文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立观点3.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得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品味第一部分1.怎样理解“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的文字”巧妙地暗示了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事。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第1段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对方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3.第1段中的“地大物博”加引号有什么作用?“地大物博”加引号既表引用,又含讽刺,这是国人盲目自大、外强中干、自欺欺人的自夸。品味第二部分1.“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新生路”,即相信自己的道路,指下文“中国的脊梁”们所走的战斗的路。“但”字一转,指出反动统治者走向了求神拜佛、精神麻醉的道路。2.说说国民党检查官曾删掉了文中加点字部分,这说明什么。“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
政策。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去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
学情回顾01精读课文02课堂小结03教材课后习题04
CONTENTS教学目录学情回顾第一部分:提出对方的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第二部分:直接反驳——失去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品味第三部分1.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里采用什么方式批驳对方论点?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间接批驳了对方论点。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作者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以什么为论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从而更有力地驳倒了对方论点?第7、8段用举例论证,列举中国“从古以来”、“现在”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为事实论据。3.作者为什么不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而说“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前者指所有的中国人,那样讲不合乎事实;后者在“中国人”之前有限制,用语准确严密,合乎事实。4.“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埋头苦干的人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拼命硬干的人追求真理不惜献身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反对剥削阶级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为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吁的人舍身求法的人5.鲁迅先生说“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你能举一两个例子吗?
1932年“1·28”事变前,日军叫嚣“上海一旦发生战事,4小时即可了事”,然而蔡廷铠、蒋光鼎率领第十九路军慷慨赴难,英勇抵抗,使日本侵略者受到沉重打击,死伤一万人,四度更易司令,坚持了一个多月,粉碎了侵略者的美梦。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国民党二十九路军的长城抗战。军长宋哲元面对强敌时的誓词“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二十九路军大队面对敌人飞机大炮,敢于英勇赴死。6.赞扬这类人“就是中国的脊梁”,采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7.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1)人数上:何尝少呢?(2)特征上: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3)处境上: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8.鲁迅先生说“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这“一部分人”指哪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有怎样的表现?指国民党官僚及所谓的“社会名流”。表现:总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怀古伤今”。先前信“物”信“地”,后来信“国联”,最后信起了神佛。9.“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对方论证的什么毛病?以偏概全品味第四部分1.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2.“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指古今统治阶级的欺骗宣传,尤其是当时反动政府的欺骗宣传。“筋骨和脊梁”指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照应题目,作回答,驳斥对方论点。3.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1.立驳结合,论证严密本文是篇典型的驳论文,文章第1、2段摆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接着第3—5段,分析对方的论据,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指出其论点的错误性;然后第6—8段,提出己方观点,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间接驳斥对方观点;最后第9段得出结论,照应题目。文本特色课堂小结2.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1)用语犀利,如课文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充满嘲讽意味。(2)巧妙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运用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本文作者针对社会上一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并热情歌颂了富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鼓舞了民众,增强了民众的民族自信心。课文主旨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堂小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立结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佛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以来现在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地底下举例论证失掉自信力教材课后习题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答案见“精读课文”。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本文运用了驳论证过程的批驳方式。①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②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1)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2)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对方的论据体现的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上文“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等谬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第7段提到的那些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以及第8段的“这一类的人们……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四、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模仿这个语段的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罗勃逊担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库存办公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沙拉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LED地埋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防溺水系统行业发展形势及投资动态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铝合金泵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金属硅行业盈利动态与供需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邻氨基苯甲醚行业发展方向及投资盈利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蘑菇咖啡市场营销监测与供需平衡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胡椒酸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模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知识精讲+高效课堂】美食与地理环境关系
- 分居声明告知书范本
- 2023年04月山东济南市槐荫区残联公开招聘残疾人工作“一专两员”公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解析
- 消失的13级台阶
- 营销管理知识点
- 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 不宁腿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 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
- 三写作的载体与受体
- GB/T 451.3-2002纸和纸板厚度的测定
- 网签授权书(学生就业平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