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008年6月28日“瓮安事件”2008年11月17日“陇南群体事件”2008年11月3日重庆的哥“罢运事件”2008年7月19日孟连县围攻警察事件2009年3月23日东方市感城镇“3·23”突发性群体事件2009年4月3日河北保定依棉集团数千工人步行沿107国道进京“旅游”
第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根据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披露,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第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基本问题
1.概念
▲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第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群体传播,也称作团体传播,小群体传播,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第五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群体的社会功能
▲纽带: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第六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社会的组成部分: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首先是作为局部社会——群体的一员出现的,一个人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群体成员,同样也做不了合格的社会成员。第七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第八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合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第九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3.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它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个方向释。
第十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率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第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都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4.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第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第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二、勒庞与他的《乌合之众》
1.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第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勒庞(1841~1931)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第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被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第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群体的一般特征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所有刺激因素都对群体有支配作用——并且它的反应会不停地发生变化;——群体不会深思熟虑;——种族的影响。
第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受暗示的左右;——它把头脑中产生的幻觉当做现实;——为何这些幻觉对组成群体的所有个人都是一样的——群体中有教养的人和无知的人没有区别。第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群体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它们的感情总是走极端。
第二十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面对强权卑躬屈膝;——一时的革命本能不妨碍他们极端保守;——对变化和进步的本能敌视。
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5)群体的道德——群体的道德可以比个人高尚或低劣;——群体很少被利益的考虑所左右;——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三、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1.群体暗示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群体暗示的作用: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的过程,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
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也类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的迷幻状态。被催眠者的大脑活动被麻痹了,他变成了受催眠师随意支配的、无意识活动的奴隶。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得无影无踪,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一些能力遭到了破坏
●另一些能力却有可能得到极大的强化
●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他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采取某种行动
●在群体中,具备强大的个性、足以抵制那种暗示的个人寥寥无几
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群体感染
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首先,紧张使某一集体的成员非常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传说和谣言;其次,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生人之间快得多;最后,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速蔓延。
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心理学认为,“感染”是群众性的模仿,意思是感情或者行为从一群人中的一个参加者蔓延到另一个参加者。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当所有参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人或事物上面时,情绪感染便加剧了。——如在集会上,人们被一强有力的领导者深深打动。第三十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人群中的成员能相互刺激并相互强化反应,直到他们达到狂热的一定程度为止。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克特·兰和格莱迪斯·兰1961年提出五个步骤以解释群众行为的机制。第一步,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激烈地互动,这里的关键因素是人数不能太少,至少要充满一个大厅;
第二步,群众的形成是某种特殊鼓动的结果;
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第三步,这种强烈的感情必须达到一个为全体参与者所共有的顶点,这种精神状态具有消除普通的社会约束力的效果;
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第四步,当有关的人重新估计局势时,群众的情绪便转变为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常常失去他们判断自己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五步,对局势的重新估计导致了群众的形成,个人的某些意志力被抛弃,集合在一起的许多人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四、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阿西试验
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从众心理:所谓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之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有三种群体心理导致了群体压力和趋同行为的产生:⑴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趋向于一定的群体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当个人被他所在的群体所排斥时,通常会体验到莫大的痛苦,群体对它所属的成员具有一种力量,对于群体的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强大的群体压力甚至受到严厉的制裁,这种恐惧感使得群体中的人产生合群的倾向,只有与群体保持一致才能消除个体的不安全感。
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⑵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人们觉得,多数人正确的机遇多。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第四十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⑶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因此,个体的行为表现为与心目中的归属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五、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
●无意识模仿: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
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匿名性”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去个性化——群体的成员失去个性感,而淹没于群体之中,集体行为的这一侧面叫做去个性化。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菲力普·金巴尔多1970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去个性化现象有两个主要特征:——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三K党的成员就是如此;
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责任性的分散,当某人是某个群体的成员时,他就易于察觉到整个群体活动的责任是分散的,或者说是分布在每个小组成员身上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不必承担群体行动所招致的谴责。第五十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金巴尔多还注意到去个性化的另一方面:去个性化一旦开始,并集中了动力,就很难扭转或制止。
●从病理学的观点而言,某些群体的反社会行为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去个性化过程所引起的。
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六、集合行为的“信息流”
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主要形式是流言。
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如浙江瑞安戴海静事件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戴海静,女,28岁,99年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瑞安市第三中学任英语教师。2006年8月18日凌晨“坠楼”身亡。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戴海静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戴海静案引发了数千人的警民冲突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愤怒民众群集温州瑞安政府门前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它的特点如下: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是指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总结集合行为中“信息流”问题时提出一个流言传播的公式:
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第六十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提出著名的危机沟通和处理的“三T原则”:其一是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akeyourowntake);其二是提供全部情况(Takeitall);其三是尽快提供情况(Takeitfast)。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这三个原则强调的是主动、全面、快速,只有“以我为主”,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掌握信息发布的节奏,只有“全面”才能给大众提供理性的分析判断基础,只有“快速”才能在第一时间内堵塞流言产生和传播的空间。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奥尔波特的公式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流言传播的机制。其一是流言的话题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涉及到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其二是来自正规渠道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人们会转而向流言寻找答案。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七、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流程
群体性事件的群体存在这样的特征:1.多是自发组成、自然形成;2.有一定的群体规范,但不严格,约束性不强;3.结构松散,无严密的权威分层体系;4.目标指向性明确,存在主题共同性,具有某种共同的目的、利益、关注点、兴趣等。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换言之,在聚集群体向“事件群体”发展的过程中,达成群体共识、形成群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促使一群乌合之众走向具有共同归属、情绪、目标、规范等的“组织化群体”。这中间,群体信息传播具有重要的“合成”作用。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在群体性事件整个过程中,信息传播可以存在三个发展阶段:1.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对突发性案件本身的议论,口口相传,此为群体意识唤醒“议论纷纷”阶段;
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社会大众出现对事件之外相关关系的联想,开始聚集现场,出现了演讲等舆论动员的信息传播方式,情绪转为激愤,此为群体意识形成的“流言四起”阶段;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3.社会大众关注重点由对事件本身真相的追究转移、集中到权力体系与当局,情绪激化,冲动、暴力行为发生,此为“谣言惑众”阶段。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特点:
1.“观众”是信息传播主体。参与群体是偶然“撞见”案件的发生,自然表现为“看客”心态,其关注焦点集中于对案件的描述、介绍,偶或有评论,但是,因与受害方无直接的关联,其亲历者身份有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可信度,这也增加了信息传播者为加强说服力而选择、复制、加工信息的可能性。
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口口相传为主要方式。因是偶然群集,互相打探真相,因此信息传播多为单向传播;由于是临时经历,心理储备不足,信息的分析、综合、处理、取舍等认知、思维过程呈现明显的短促性、随机性,信息是瞬间的,容易丢失。
第七十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3.有较强可信度。由于是亲见亲闻,且在现场发布,其真实性较能得到认同,有较强说服力,形成“案件--事件”的基本信息,可能成为衡量以后各种信息的标准。
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4.信息易失真。由于主要是随机传播,观众为突出“主题信息”,可能随意加工、处置各种“条件信息”,在回顾、记忆、推理与判断各个环节中,故意放大有利信息、遮蔽不利信息,以达到传播者自我内心的平衡。这种人为的筛选、调节使得信息易于出现不自觉的走形,而且往往趋向拔高案件悲惨程度,使案件性质“自动升级”。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流言一般发生在和人们有重大关系的问题上,其发生与流传决定于三个条件: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1)在缺乏可靠信息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传播流言;(2)在不安和忧虑的情况下,会促使流言的产生和传播;(3)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下,如战争、地震、灾荒时,人们容易产生恐怖感和紧张感,流言容易传播。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根据动机的不同,奥尔波特认为,流言可分为:不满性流言不安性流言恐怖性流言愿望性流言好奇性流言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关于流言传播过程,奥尔波特认为具有三个特点:(1)磨尖。即传播者对传给他的信息断章取义,只选取其中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会遗漏许多具体细节,流失很多信息,同时把接收的信息重新编排,使故事简明、概括,利于表达;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强调化。细节部分脱落,只留下中心主题,只重视与主题近似的或者不同的但极为显著的特征,以引起听者的注意;(3)同化。受者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习惯、信念、态度、兴趣、需要等主观因素对流言内容与细节再加工,对流言的某些空白与不合理部分加以逻辑的完善、补充,使之更符合自己的人格特点,以提高流言的可信性。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信息节点
上述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的传言—流言—谣言三个阶段流程,只是作者为分析方便所做的一个假定,实际上在各个阶段,三种方式都存在,只是表现程度有所不同。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最能刺激群体、引起群体共鸣并激励民众参与的关键信息,笔者称之为“信息节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着决定性价值,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过程。这些消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1)暴力。是指案件发生时加害方对受害方人身、财产的强暴行为——“行为暴力”,或者是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使受害方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的“语言暴力”。暴力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显现,有着强烈的血腥、欺压的符号象征意义,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命与人身遭受重大伤害甚至牺牲生命时,更能极大地刺激围观者的同情心理,激起强烈的心理反弹。
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权贵。是指案件发生时的加害方,即涉案的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和拥有财富的富贵阶层。在现代社会,政府是一个广义的政治权力代称,实际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共同体。即属于民族、国家认同的范畴的民族、国家;二是体制。指在这个国家范围存在的政治规范、意识形态及国家统治结构与形态,主要包括权力执行部门及支撑政府体制的政治制度;三是当局。就是公众日常面对的官员和基层政府机关,这是民众感知的权威角色的最主要的承担者,就是日常所说的国家干部,当然也包括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的管理者。
第八十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3)女性。是指受害方。女性的阴柔、弱者、应该得到保护是民众刻板性印象之一,保护、扶助女性是男性形象的组成部分,易于激发民众的道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而且对于女性的伤害能够增强民众想象的空间,在传言、流言与谣言传布的过程中,关于女性伤害案件的离奇细节,对于渲染、激化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现实中,权贵利用权力、地位、金钱对异性的侵害是社会热门话题之一,也是市井乐道的传闻,玩弄、欺凌、侵暴女性,成为权贵肆意妄为、无法无天恶性形象的特征之一,因此关于女性的伤害案件一直是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导火索之一。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信息接受机制
传言、流言和谣言,多是不真实至少是未经证实的,有些是一目了然的虚假信息。为什么在群体行为发生时民众会变得如此轻信、盲从、迷信这些信息呢?换言之,他们的心理接受机制又是怎样的呢?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首先我们需明确参与群体的构成。在被曝光的群体性事件中,有一个现象经常被人提及,就是参与者绝大部分既不是直接受害者,也与受害人没有亲属关系和利益瓜葛,属于“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1)正义感、成就感、自我替代:主动参与的动机。失意群体因为地位卑微、家庭困窘,在公开场合是羞怯、怯懦、谦恭、衰弱的,但暴烈的群体行为却又活跃着他们的身影。那么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卑陋心态而使他们变得勇猛、刚烈、极端起来?
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任何人都有渴望改变的一面,都有展示自己英雄感的一面,生活中的失意者过着单一化、卑微化的生活,他们的日常情感是麻木、沉闷、乏味、枯燥、疲劳、紧张、惶恐的,长期的负面情感状态,导致他们的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更需要在其他方面进行补偿,而群体行为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了自我替代的机会。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成见与刻板印象:群体意识的心像。信息传播、意识形成与个人心理需要、原有态度倾向、接受能力和心像等相关,是主体的选择性接触、理解与记忆。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知、情感、意向,总是先定义后理解,而不是先理解后定义,就是说在人生活的世界中,很多事物是已经先存在于这个社会成员认知它之前,他不得不接受这个别人早已确定其名称、特质与意义的事物。社会成员是在不明晰这个事物的外延、内涵与特质的情况下,即在别人的指点下或者既往知识的暗示或指示下,对之进行定义,以使它与其他种类区分开来的。由于理性不足的限制,这些接受的信息总是不充分、不正确的,由此得出的态度、情感与评价自然存在片面性,都会存在错觉与盲点。因此,成见、偏见是不可避免的。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3)焦虑-愤懑-激昂:情绪激化三部曲。如前所述,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情绪多为强烈、短暂、暴发式的激情状态。突发案件事发突然,充满悲情色彩,街头民众久存的失意感、失败感使他们相信这是一个情绪宣泄、释放的渠道。一般来说,负面情感的宣泄有三个渠道: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一是通过对与自己具有相同、相似缺憾的人的同情、怜悯或恐惧、愤怒来表现;二是通过对战胜与具有自己相同或相似的缺憾的人的认同、嫉恨来宣泄;三是通过对自己追求、向往、喜爱的对象的追求、向往或喜爱,或对自己鄙视的对象厌恶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慰藉,来求得想象的补偿。失意者负载着这种移情机制,在血淋淋或者人声鼎沸的案件现场,立刻就有第一种模式战胜自我的心灵救赎,陷入焦虑的激情状态。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二节组织传播
一、几个基本问题
1.概念
●组织:英语中的organization来源于器官organ,因为器官是自成系统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结构。后来又演化为专门之人群,运用于社会管理中。在中国古代,组织一词用来指把丝麻织成布。故有“树桑麻,习组织”的说法。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组织是体现一定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结构形式并且不断从外部汲取资源以实现其目标的集合体。
第九十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也可以说,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如工厂、机关、学校、医院,各级政府部门、各个层次的经济实体、各个党派和政治团体等等,这些都是组织。
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组织内部结构通常由以下因素组成:
▲一定数量的成员
▲有某种活动目标
▲规范性的组织章程
▲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
▲有一定的物质设备,以作为组织活动的场所和工具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组织传播
美国学者戈德哈伯认为:组织传播“系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活动”。国内传播学者郭庆光将组织传播定义为“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长期以来不同学者曾为组织传播下过许多不同的定义,但统合起来可以下列几个共同点:(1)组织传播产生在一复杂开放的系统中,此一系统与其所处之环境会互相影响;(2)组织传播涉及讯息传递的流程、方向、目的与使用之媒介;
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3)组织传播牵涉到人的态度、感情、关系与技巧。我们认为,组织传播是组织为达成适应内外环境的目标而进行的讯息传递与理解的互动活动。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二、组织传播的类型和功能
1.组织传播的类型
组织传播包含两类:(1)组织内传播
组织内传播又分为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平行传播。
第九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
——横向传播。一般来说,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
第九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两种。第九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是指越过组织内的权力等级和制度限制,自由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信息传播通道。组织成员藉此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第九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的类型——组织内的人际传播渠道。这一渠道包括组织成员个人之间非正式的面对面传播、书面传播、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等;
第一百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组织内的群体传播渠道。这一渠道包括自行组织的小组和团体,以及聚餐、出游、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等;
第一百零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组织内的网络传播渠道。这一渠道包括组织内部的Intranet论坛交流和组织成员在Internet中发布的关于组织的信息和展开的交流等。第一百零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的特点——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平行、双向的。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参加的组织成员没有地位高低,是平等的,交流多是面对面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百零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信息内容广泛且富人情味。在非正式传播渠道中,传播的信息内容不仅涉及工作而且包括社会内容,比如时事、个人情感、兴趣等等,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第一百零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的作用——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非正式的人及传播,消除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地位差异,以满足员工对于“尊重、归属”等社会需要,进而提高员工对组织的适应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第一百零五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缓释组织内部的冲突。组织冲突表达了组织成员间的不相容性。基于非正式渠道的优势,利用非正式渠道通过充分的信息沟通,有利于以相互协作满足各方需求又能促进组织更好运行的方式解决冲突,进而形成积极健康乐观的良好工作氛围;第一百零六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有助于组织的成功决策。互动式的非正式渠道的沟通交流,利于对复杂而有深度的问题的阐述。而且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可以获取更丰富、更全面、更生动的信息,有利于决策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第一百零七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能够提高组织传播效率。横向打破组织层级的沟通有利于减少信息在正式传递过程中的过滤,增强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组织内传播的效率。第一百零八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组织外传播任何社会组织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都要与其环境联系在一起。组织的存在与发展,要依赖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这种交换实际包含着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第一百零九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输入,是指组织从环境中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手段,一般包括人力、物资、信息三个方面。
第一百一十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输出,则是指组织将从外部环境中得到的材料,加工做成产品后,又送回到环境中去。
主要是信息输出。第一百一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宣传活动就是组织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包括:
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第一百一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组织传播的功能
组织传播的目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减少磨擦,维持和发展组织的生命力,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第一百一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组织内的传播:
▲思想沟通
▲感情沟通
▲工作沟通(又称角色沟通,如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第一百一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组织外传播:
▲主义和宗旨的传播
▲发展和扩大组织的传播
▲组织自身形象和政绩的传播第一百一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戈哈伯: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第一百一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大作业(二)群体传播与社会变革要求:1.参考书目:教材、《乌合之众》及相关网站;2.字数不少于3000字;3.2周完成。第一百一十七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催眠时暗示所产生的效应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以一定程序的诱导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就称为催眠术。第一百一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是有关从众问题研究影响最广泛的一位学者。1956年,阿希报告了一个有关群体压力的经典实验,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他原先假定,聪明人在可以顺利看到事情真象时不会从众。但事实证明问题不这么简单,聪明的人也会说“白谎”,表面上保持与群体或他人的一致。第一百一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三K党”(KuKluxKlan):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恐怖主义组织。Ku-Klux二字来源于希腊文KuKloo,意为集会。Klan是种族。因三个字头都是K,故称三K党。又称白色联盟和无形帝国。1865年创建于田纳西州的普拉斯基城。党旗呈三角形,黄底红边,上有一条黑龙。党员的制服是白外套和套在头部的白色垂胸布罩,给人一种神秘恐怖感。党员只限于生在美国的新教徒中的白种人。第一百二十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入党仪式在深夜举行。党纪非常严格,下属对上级必须绝对服从,相互联系只有纵向关系,党员必须保守党的机密。三K党的纲领表面上是“拥护宪法”,“维持法律和秩序”,“信仰基督”,实际上提倡“人种区别”,散布种族主义,主张剥夺黑人的基本权利。通过绑架、私刑、集体屠杀等非法恐怖手段迫害黑人或思想开明人士。第一百二十一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871年格兰特总统下令解散南方所有三K党。1915年佐治亚州的西门斯上校重新恢复了三K党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K党空前发展,1924年达500万人。1940年三K党与德美同学会合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三K党宣布解散。1944年4月公开恢复活动。第一百二十二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战后三K党将矛头指向共产主义、进步人士和黑人群众,把天主教视为“可宽恕的对象”而不再反对。逐渐在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取得合法地位,还在其他18个州大肆活动。三K党的附属组织有佐治亚州的哥伦比因会、纽约州的三K党骑士与妇女、联合美国之子会等。该党常与提倡种族歧视的一些法西斯组织交往,相互支持。但在大多数州得不到当局和公众的认可。经过美国反对种族主义的运动后,三K党逐渐消亡。第一百二十三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谣言怎样变成了事实
“八卦”新闻在口耳相传之后,通常就会走样。于是,一个消息从甲传到乙,再传到丙丁,和最先的版本已是大不相同。小赵因为感冒,吃了些抗感冒药,昏昏欲睡。早上在上班途中,被路过的摩托车撞了一下,干脆趁机回家休息算了。小赵于是打电话请假:“钱科长,我有点感冒,刚才又被别人的摩托车撞了,大腿擦伤点皮,走路一拐一拐的。我想请两天假。”第一百二十四页,共一百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钱科长向孙经理汇报:“我们科室的小赵今天早上给摩托车撞伤了腿,好像有点严重,请假不上班。”孙经理回去跟老婆李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生态园林建设绿化种树承包合同2篇
- 2025年度养老院老人外出活动责任分担协议3篇
- 2025年度网约车司机兼职车辆使用协议3篇
- 2025年度男女朋友共同创业合作协议书3篇
- 2025年度海洋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原特色农产品进出口销售合同3篇
- 2025年度养殖产品市场销售合作协议书2篇
- 2025年度公司管理人员兼职与聘用合同3篇
- 2025年度户外广告牌安装与夜间照明安全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业产业扶贫合作合同3篇
- 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5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X2-10-07-18 陶瓷工艺师(试行)劳社厅发200633号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2024年银行考试-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易员资格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解答题应用题大全50题及答案
-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脱式计算题100道及答案
- 你是排长我是兵(2022年山东济南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 《ISO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 - 要求》之22:“8运行-8.2 创新行动”解读和应用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
-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五次统测试题含解析
-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