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_第1页
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_第2页
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_第3页
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_第4页
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合肥一六八中学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当我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皇家军舰游历世界时,我在南美洲观察到的有关生物的地域分布,以及现存生物和古代生物的地质关系的某些事实,使我深为震动。正如我将在本书以下章节所论述的那样,这些事实对于解译物种起源这一重大难题提供了重要证据——物种起源曾被一位大哲学家认为是神秘而又神秘的难题。在回国以后的1837年,我突然想到,如果我能够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各种事实,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经过五年的工作之后,我开始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记下了一些简短的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充为一篇纲要,以记录当时在我看来应该是正确的结论。从那时以来,我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从未间断。请读者原谅我作如此琐屑的陈述,其实,我只想说明,我今天得出的结论并非草率而成。提到物种起源,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如果一个博物学家对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胚胎关系、地理分布、地质演替关系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之后,那么他也许会得到如下结论:物种不是独立地被创造出来的。而是和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演化而来。尽管如此,这种结论即使有根有据,如若不能说明这世界上无数物种怎样发生了变异,以获得令我们惊叹不已的构造及适应特征,也仍难令人满意。博物学家们不断地把变异唯一可能的原因归于外部环境,比如说气候、食物等。从狭义上,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但若以外部条件解释一切,那就不对了。以啄木鸟为例;把它的构造——脚、尾、喙能如此精妙地适应捉取树皮下的昆虫这一活动也仅仅归因于外部环境,就显得十分荒谬了。又如槲寄生,它从树木吸取养料,靠鸟类传播种子,作为雌雄异花植物,它还需昆虫才能传粉受精。如果仅靠外部环境或习性的影响,抑或植物本身的什么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生物的构造特征及它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也同样是十分荒谬的。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明白变异和适应的途径。观测初期,我觉得通过仔细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最有可能解决这个难题。我也确实没有失望,在我研究这个及其他复杂情况的时候,尽管在有关家养环境下的变异的知识方面我仍然有所欠缺,但是这个途径总能给我提供最好也是最可靠的线索。所以,尽管其他的博物学家往往会忽略它,但是我认为它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这些考虑,我把本书的第1章用来讨论家养环境下的变异。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同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是,在积累连续的微小变异方面,人类通过选择的力量是何等之大。接着,我会进一步讨论物种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我不得不十分简要地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只有列出长篇的事实才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妥当。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能够讨论什么环境条件对变异是最有利的。第3章要讨论的是全世界所有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这是它们依照几何级数增值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每一物种所产生的个体远远超过其可能生存的个体,因而反复引起生存斗争,于是任何生物所发生的变异,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在复杂而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采取有利于自身的生存方式,就会有较好的生存机会,这样也就被自然选择了。由于强有力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下的变种,将会繁殖其新的变异了的类型。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将在第4章里做详细论述。在此,我们将会看到,自然选择怎样几乎不可避免地致使改进较少的生物大量绝灭,并且引起我所谓的“性状分歧”……在最后一章,我将对全书做扼要的复述及简短的结语。如果我们能正视我们对于周围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知之甚少,那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保持着暧昧不明的状况,就不应该有人觉得奇怪了,谁能解释某一个物种为什么分布范围广而且为数众多,而另一个近缘物种却分布范围狭窄且为数稀少?然而这等关系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决定着这个世界上一切生物现在的繁盛,并且我相信,那也决定着它们未来的成功和变异。至于对地史时期世上无数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便更少了。虽然许多问题至今暧昧不明,而且在今后很长时期里还会暧昧不明,但经过我能做到的精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无疑虑地认为,许多博物学家直到最近还保持着我以前所保持过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独立被创造出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坚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所谓同属的物种都是另一个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代,正如某一物种的变种都公认是该种的后代一样。而且,我还相信,即使不是唯一的,自然选择也一定是变异的最重要的途径。(节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狭义”在文中指从小范围看,作者认为外部环境是导致少数生物产生变异的重要原因。B.“荒谬”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如果从外部环境归因生物的构造和生物特性是于理不通的。C.“增值”在文中指生物增殖造成的数量上的增加,其结果是引起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D.“暧昧不明”在文中指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许多问题仍模糊不清,没有得到确切认识。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结合作者所述早年乘军舰游历世界时观察生物现象的经历,我们可知他后来深入开展的研究与之有直接关系。B.作者所持的物种演化的观点,是基于综合考虑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胚胎关系、地理分布、地质演替等因素得出的。C.作者以槲寄生为例,说明生物的构造特征及它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外部环境或习性无关。D.研究我国栽培水稻经长期进化和不同生态条件的再塑造所发生的分化可为研究生物变异和适应的途径提供线索。3.李华同学参加了合肥一六八中学全科阅读小组,本期阅读书目为《物种起源》,他研读本文后绘制了一张思维导图。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4.李华在研读中发现《〈物种起源〉绪论》的不同版本有翻译上的细微区别,如文中画线句,版本二表述为:“此外,我还认为,自然选择是变异最重要的途径,虽然不是唯一的途径。”原文和版本二,你更倾向哪个?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4分)答:5.李华准备在阅读分享会上总结《物种起源》这部划时代著作取得成功的原因。他查阅资料时读到了《物种起源》著书时间轴,请结合材料和下图帮助小华写出发言要点。(4分)答:(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见麒麟哥舒意苏园原园主一门五相,崇祯煤山后辞官,从此不再出仕。返家在屋后种下了第一株桃树,每年开春又种下新树,园子里的桃树变成了桃林,桃林又连成一片。从屋里往外望,是漫山遍野的桃树,桃花一旦绽开,满眼都是花海。南庄方圆百里都能闻到桃花清香,人称“万里桃花”。丁丑年秋,日本陆军进驻了南庄。藤原走进苏园大屋,成为园林的住者。不久日本翻译就传出话,藤原长官要为儿子承太找个家庭教师,要求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通鉴无不精通,还要一手工整行书。整个南庄唯有一个私塾先生符合要求,当地人称苏夫子。夫子女儿守真和私塾的孩子们玩耍,渐渐走入桃林深处,在晨昏明暗间,第一次看见了一个奇特身形。再次醒来时,守真已经躺在父亲的怀里。“我好像看见了一头走兽。”守真说,“它像是很大的狗或者很大的鹿,但要比它们都大,它头上有冠冕一样的犄角,昂着脖颈,看起来很骄傲,又孤独,像是落单了在寻找伙伴,但是它看着我的时候,眼神就像看着自家幼崽。”夫子提起笔,在粗纸上写下两个字,两个非常多笔画的古字。守真学着写,四十二笔,一笔一画,写出这两个字。她看纸上墨宇,仿佛一头沉默古兽,浓缩在她笔端。夫子说:“麒麟,这是它的名字。”“麒麟是古兽,古人把它视为仁慈的化身,太平之世,或者祥瑞之人才能看见它。”夫子说,"孔子就曾经见过麒麟。"守真说:“可是现在是乱世”夫子说:“所以麒麟不应该现在出现。”一天,午课结束,一队士兵从车上扛下一棵大树。承太说:“父亲说,园里桃树已经枯死,想看看樱花树移植过来能否存活。”守真说:“如果能呢?”承太说:“那就把桃林都砍掉,全部换成樱花树。反正这片桃林都快死了。这样到了隔年春天,我们就能看见漫山樱花了。”守真说:“樱花不是南庄的桃花。”月亮渐渐隐没,云隐风起,风起树动,树叶簌簌作响。守真第一次这么近看见麒麟的样子,她慢慢站了起来,抬起手轻轻抚摸麒麟的躯体,感觉手上一片湿滑,还以为是雨水,再看向麒麟,地看清了它身上的斑纹。那些斑纹不是普通纹路,有形而具意,是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有的字她认识,有的只在字帖摹本见过,有的字不知其意。有的古朴如鼎,有的行飞如云。字和字连在一起,有时会形成句子,句子又结成了篇章。白日依山奔流到海,十年生死不尽长江。她能认出一些诗句,每当她读出所见的文字,随着雨水的冲刷,躯体上的文字又变成了新的字句。地仔细分辨,看着自己的手,雨水的颜色没有这么深,在夜里,这是像黑墨一样的颜色,粘在地的手上。麒麟身上遍布伤口。雨夜惊雷大作,一道闪电劈下桃林。守园的日本兵清晨换岗时才看见,一棵大树被昨夜的雷电一劈为二,正是刚刚移植到园子的枝垂樱树。他们走近倒伏的树身,树下的焦土上,有四枚深深的蹄印。藤原请夫子前往书房一叙。夫子进入书房,看见藤原正在写字,“夫子的颜体,真有真卿先生的风骨。”藤原说,"相比真卿行楷,我对另一位大家的字体更为推崇。"夫子说:“这是瘦金体。”藤原说:“正是北宋徽宗皇帝的笔法,有宋以来,没有比它更具美感的书法了。”夫子说:“字是好字。”藤原说:“夫子擅长否。”夫子说:“没练过,恐非所长。”藤原说:“书法之道,不能勉强。我们不说书法,来说一下这两个字。”夫子问:“哪两个字?”藤原拈起老旧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麒麟。”藤原说,“我们就说一下麒麟。夫子既然写了,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夫子摇了摇头,“麒麟是传说中的动物,大多出现在上古神话、民间传说,腐身牛尾有角,现实里并无这种动物,我想这大抵是古人的想象,牵强附会。”藤原说:“原来夫子看来,麒麟只是想象。那么说起来,孔子二见麒麟,《春秋》见麟而止,只是孔子想当然。”夫子说:“也许孔子见到的只是一种驼鹿,所以这两字都以鹿为字首。”藤原说:“所以夫子并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祥瑞之兽。”夫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一下藤原先生,如果见到了麒麟,又会怎样?”藤原说:“如果我有幸看见这种神圣高贵的动物,绝对不会抓去动物园圈养,我们会请回京都,尽一切可能保护和研究。真是可惜,麒麟并非野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夫子说:“遗憾的是,藤原先生见不到麒麟。不管在这个园子里,还是其他地方,都没有藤原先生想象中的麒麟,那只是传说中的动物。”雷雨过后,南庄执行宵禁。第二天进苏园上课时,大门卫兵仔细检查了夫子的通行证,才放他们进入府邸。夫子下午开始讲解经文,讲的是《里仁篇》章节。藤原进入教室听讲时,夫子正好说到,“朝闻道,夕死可矣。”两个孩子随之吟唱,仿佛这是一句孔子千年前吟唱的诗。滕原拍了拍手,从教室门外走进两名日本宪兵。藤原说:“最后还想再问夫子一次,夫子见过麒麟没有。”夫子说:“我从没有见过麒麟。”一名宪兵搭住了夫子的肩膀,夫子嘴唇动了动,想说点什么,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就不说话了。夜晚苏园的方向,那里红光艳艳,不知道火从何而起,是谁放火烧山。漫山的桃林都在燃烧,看起来仿佛万里桃花一起盛开。山林间火光绰绰,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什么活物浴火奔走,化为灰烬,散于花海。守真看了一会儿,从书包里取出一本古旧的线装书,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是夫子的颜楷,"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出毛笔砚台,一边磨墨一边抹泪。她擦去眼泪,开始在最后一页上挥笔,纸页上渐渐出现了后面的文字。"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原载《小说月报》2023年第1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将苏园原主人“崇祯煤山后辞官”这一细节置于1937年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中,与苏夫子的形象形成对照。B.“漫山樱花”和“满园桃花”,虽都是唯美的物象,但在小说中产生了树种选择矛盾,作者将之上升到文化冲突层面。C.苏夫子和藤原讨论书法之道时,从风骨和美感的角度比较颜体和瘦金体,夫子的“恐非所长”隐含着他的价值倾向。D.夫子在藤原两番追问下,尤其是日本宪兵武力胁迫下,虽未直言麒麟的真实性,但最终“不说话了”予以默认。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藤原聘请精典籍、善书法的家庭教师,并与夫子探讨书体,深究麒麟的有无,多角度直接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B.守真幻见麒麟一段中,作者将古老的汉字、诗词和传奇的麒麟结合,以虚写实,离奇而又真切,使形象形意兼具。C.苏夫子多次引用孔子的事迹和语录,从孔子见麟,到“子不语”“朝闻道夕死”等,借此明志并作为斗争策略。D.小说结尾夫子化麟,隐入万里桃林,表达言简义丰,寓悲壮于诗意,艺术化地完成了矛盾冲突后的主旨揭示。8.小说中麒麟形象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麒麟形象的丰富意蕴。(6分)答:9.有人说,本文借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给读者带来了特殊的审美感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已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选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有删改)材料二: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选自王安石《材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郑子阳令A官B遗之C粟D数十E秉F子G列子H出I见J使者K再L拜M而辞N使者O去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者不四”是就"三王"而言,“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B.“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与“向之所欣”(《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向”意思相同。C.“其妻望而拊心曰”与“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两句中的“望”意思相同。D.“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与"抢呼欲绝”(《促织》)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认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少而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这是世道混乱、“亡国相望,囚主相及”的重要原因。B.乱世之中,有道之士多在江海幽闲之所,贤主往往能够访而得之,如文王虽是诸侯却能得到太公,纣王贵为天子却失去了这个贤士。C.越石父认为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不可以忍受屈辱,晏子能用左骖赎救自己,应是了解自己的,所以无法忍受晏子对自己的傲慢无礼。D.列子谢绝郑子阳之粟,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所以为了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列子宁愿贫苦也不愿“受人之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译文:(2)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译文:14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在贤才稀少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如材料二中所说的“得之”?(3分)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书陆放翁诗卷后林景熙①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②。龟堂③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椀建溪茶。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④。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注】①林景熙: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②此句化用了杜甫《杜鹃》诗中"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③龟堂:陆游家堂名,他晚年即自号龟堂。④月氏首:典出《汉书·匈奴传》,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这里指金朝皇帝。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由“天宝”联想到安史之乱并引出杜甫及"杜鹃"之句,渲染忧国思君的悲剧氛围。B.五、六句与《临安春雨初霁》中的颈联,都展现了陆游醉心雅事、恬淡闲适的心性。C.“空有”“坐看”二词,既表达了对陆游壮志未酬的同情,也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D.“干戈”代指战争,与《琵琶行》中“举酒欲饮无管弦"中的"管弦”修辞手法相同。16.全诗围绕作者读陆游诗卷后的感想展开,后人评价写得“一意相贯,层层推进”。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的?(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的是;“________,________”。(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项脊轩这一百年老屋除了狭小,并且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弊病,致使作者每每挪移桌子,环看四周,都没有可以挪置的地方。(3)在我国的古诗词中,很多自然植物逐渐演变为具有不同内涵的文化符号,例如“兰”,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寄寓了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和“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没有树,这是外人对于黄河口的普遍印象。黄河泥沙纵能带来___①___的变迁,②对于一棵树的生长而言,仍然是缓不济急。每当树根带着对养分的渴望迫不及待地向下延伸,一旦触及泥沙下的盐碱水层,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在河口区孤岛镇附近的刁口河旁,矗立着成片死亡的槐树林,暗黑色的树杈孤独地伸向天际,诉说着对树根无限索求的怨恨。刁口河,③地图上另一个名字是“黄河故道”,1976年以前,黄河从这里入海。改道以后,海潮大肆入侵,___④___,带走了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严重危害着潮间带和土地资源。不独外人,很多东营人也自认为三角洲是树的禁区。但“调水调沙”给黄河三角洲带来了生态复兴的契机。从2008年开始,截止2022年,汛前“调水调沙”黠向三角洲湿地补水达10亿立方米,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如今,柽柳、碱蓬、芦苇等植物纷纷收复失地。每当秋日,广袤的芦苇荡,芦花似雪,成熟的碱蓬草肆意延伸,将大地铺展成一望无际的“红地毯”。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处可以填成语“沧海桑田”,不可用“白驹过隙”。B.②处“对于”可以替换为"关于",句意不变。C.③处“黄河故道”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D.④处可以填成语“势不可当”,也可以用“势如破竹”。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王国维在具体分析《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时沿用叔本华“第三种悲剧”说。他认为:“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蜴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基于上述观点,作者一方面得出《红楼梦》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一方面也没有对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制造者贾母、王夫人、凤姐一行人进行指责。反而认为他们是按照通常之道德、人情、境遇来为人处世。王国维此说体现出一种理性思考的缜密和美学观照的超拔。“故《红楼梦》之所启示吾人,不过为一情场失意之人,在一种不得不然的环境中,使其情不得达,演成此一段悲剧"。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雏提出了两个审美范畴:___①___。优美是自然能使人心境趋于宁静状态的艺术之美,但是作者更倾心于壮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悲剧能使人生活的意志为之破裂,揭示人生的苦痛,心灵受到震撼。因此,___②___。以此为衡量标准,把宝玉和黛玉的最后相见视为“最壮美者”的典型。宝黛最后相见之时,黛玉悲伤至极反而无泪,不哭不笑的状态使每一位读者读至此时,___③___。这是一种锥心之痛,是一种大悲。当悲伤达到极限直至无泪时,主人公的身心只能被彻底地毁灭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22.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针对王国维从命运的角度解读“宝黛爱情”悲剧这一观点,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认为是性格悲剧或者社会悲剧。你支持哪一种观点?请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体会,阐述理由。(4分)答: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世间道路千万条,有人认为应该明确方向再上路,也有人认为可以在路上寻找方向。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联系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合肥一六八中学2023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参考答案】D【解析】A项“作者认为外部环境是导致少数生物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错误,作者认为外部环境只是生物变异的部分原因。B项,"如果从外部环境归因生物的构造和生物特性是于理不通的"错误,原文意思是如果"仅"从外部环境归因生物的构造和生物特性是于理不通的。C项,"其结果是引起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错误,根据原文“每一物种所产生的个体远远超过其可能生存的个体,因而反复引起生存斗争”可知生物增殖也会引起同一物种内部生物个体的生存斗争。2.【参考答案】C【解析】"与外部环境或习性无关"错误,原文没有否定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仅靠外部环境或习性的影响,抑或植物本身的什么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生物的构造特征及它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也同样是十分荒谬的"。3.【参考答案】D【解析】不是“预期影响”,而是“个人观点”。4.【参考答案】示例一:更倾向原文版本理由:“而且"表示递进,作者在上文指出“物种不是不变的”的观点后进一步指出物种演化的原因:“自然选择也一定是变异的最重要的途径”(2分)。"一定”语气肯定,表明作者对自己学术观点的自信。(1分)“即使不是唯一的”表示假设,为学术观点留有余地,用语严谨。(1分)示例二:更倾向版本二理由:“此外"表示补充说明,作者在指出"物种不是不变的"的观点后补充解释物种演变的原因:"自然选择是变异最重要的途径。”(2分)“自然选择是变异最重要的途径,虽然不是唯一的途径。”句式倒装,强调了"自然选择”的重要性。(1分)“虽然”表示转折,指出“自然选择”不是物种演变的唯一原因,照应前文第三段的观点,且表述严谨。(1分)(要求考生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并结合全文语境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5.①作者敏锐的学术眼光(或“生活中善于观察”)②作者的兴趣驱动③作者长期的深入研究④作者独到的学术创见⑤全书系统详尽地阐释⑥作者的科学探索精神⑦严谨的学术态度等。(任答1点1分,答出4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即可)6.【参考答案】D【解析】“予以默认”错。苏夫子面对藤原的文化引诱和宪兵的武力胁迫,并未默认,而是做好了知识分子悲壮抗争的准备。7.【参考答案】A【解析】“直接展现”错。藤原的这些做法及表现,侧面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巨大影响力。8.【参考答案】(1)仁慈和祥瑞。古人把麒麟视为仁慈的化身,祥瑞之人才能见到麒麟。(2)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麒麟乱世不现象征着中华民族向往、追求和平的精神。(3)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深厚,不屈,伟大。(4)中华文化的创伤。麒麟身上遍布伤口,喻示着战争给中华文化带来的创伤。(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任答三点得满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文中夫子与女儿讨论麒麟的隐现时谈到“麒麟是古兽,古人把它视为仁慈的化身,太平之世,或者祥瑞之人才能看见它。”可见,麒麟有仁慈、祥瑞和追求和平的寓意。守真第二次看见麒麟时,麒麟身上遍布伤口,这是日本侵华特定时间段内,寓示着中华文化正遭受空前的创伤。藤原穷究麒麟的有无,并评价“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可见,表面是讨论麒麟的有无,实则是在战争期间两种文化的激烈冲突。9.【参考答案】(1)作品中加入神奇魔幻的元素。神话图腾动物麒麟的隐现,身上的文字斑纹,以及最后夫子化麟的情节处理,都使作品具有鲜明的魔幻色彩。(2)蕴含强烈的现实社会意义和政治内涵。将战争和传奇动物相结合,借助传奇动物叙写战争对人类美好生活与精神象征物的摧毁,揭示中华文化的深厚、不屈与伟大。(3)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和文化特色。丁丑年秋、苏园桃林、神秘麒麟、书法文化等,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民族和时代特色。(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呼应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百年孤独》,体现教考衔接要求,课后“学习提示”中指出,《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仿佛消失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离奇而又真切、不可思议而又颇具现实感的世界。《见麒麟》这篇小说将战争和传奇动物相结合,将传奇性、历史性和日常性打通,借助传奇动物叙写战争对人类美好生活与精神象征物的摧毁,从而打进真实的历史细部。10.【参考答案】FKN【解析】“秉”是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十六斛。“数十秉”是“遗之粟”的补语,应断在F处;第二处“出”和“见”的主语都是列子,宾语是“使者”,且“再拜”的主语不能是“使者”,所以应断在K处;“再拜而辞”的主语承前为列子,故断在N处。11.【参考答案】C【解析】A项无误;B项两个“向”均指过去、之前;C项第一个“望”意为埋怨、责备,第二个“望”指期望、盼望;D项第一个“绝”是杜绝、断绝,第二个“绝”,在句中指断气、晕死。12.【参考答案】D【解析】列子只预料到郑子阳因人之言送给他粮食,也会因人之言降罪于他,没有预料到郑子阳会被杀。13.【参考答案】(1)晏子到晋国去,看见一个反穿皮衣背着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他认为这个人是个君子。(2)而且正当他有饥寒之苦的时候,尚不肯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因为事先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变化。【解析】(1)“之”1分,“涂”1分,“以为”1分,句意1分。(2)“苟”1分,“化”1分,“先见其化也”判断句1分,句意1分。14.【参考答案】(1)访贤:乱世贤士多隐,要善于发现;(2)礼贤:对人才要以礼相待;(3)知贤:要真正地了解人才。(每点1分,共3分)【解析】从“天下虽有有道之士,固犹少”“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以及第一段文王发现太公的例子可见,人才稀少,且乱世多隐于江湖,贤主要善于从江海幽闲之所发现人才;从第二段晏子的例子可见对待人才需以礼相待;从第三段列子的故事可见要真正了解人才,而不只仅凭他人之言。【参考译文】材料一天下有道之士,本来就很少。即使幸或有贤人,也未必被人知道。有贤人而不被人知晓,那就跟没有贤人一样。所以成就王业的人没有出现四位,称霸诸侯的人没有出现六位,被灭亡的国家一个连着一个,被囚禁的君主一个接着一个。贤明的君主知道情况是这样,所以想要访求有道之士,就应该到江海之滨,山谷之中,僻远幽静之处。太公在滋泉边钓鱼,周文王得到了他。文王只是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纣是天子。然而天子失去了太公,而诸侯却得到了太公,这是因为文王了解太公,而纣不了解太公啊。晏子到晋国去,看见一个反穿皮衣背着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他认为这个人是个君子。派人问他说:“你为什么到了这里?"那个人回答说:“我给齐人为奴,名叫越石父。”晏子立刻解下车左边的马把这个人赎了出来,跟他一起乘车回去。到了馆舍,晏子不向他告辞就进去了。越石父很生气,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说:“我不曾跟你交朋友啊。现在我从患难中把你解救出来,我对你还不可以吗?"越石父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忍受屈辱,在已经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要挺胸做人。因此,我要跟您绝交。”晏子于是出来见他说;“刚才只是看到客人的容貌罢了,现在才看到客人的心志。我可以向您谢罪而不被拒绝吗?”越石父说:“先生以礼相待,我怎敢不恭敬从命。”晏子于是把他待为上宾。列子很贫困,脸上现出饥饿的气色。有个宾客把这种情况告诉给郑相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的国家却很贫困,您恐怕是不喜欢士吧?”子阳让官吏送给列子几百石粮食。列子出来会见使者,拜而又拜后谢绝了。使者离开。列子进了门,他的妻早怨恨地捶着胸脯说;“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乐。如今妻子儿女已经面有饥色,相国派人探望并给先生您送来吃的,先生您又不接受。我们岂不是命中注定要受贫困吗?”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自己并不了解我,是因为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过不了多久,同样又将会因为别人的话治我的罪。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结果人民果然发难,杀死了子阳。接受了人家的供养,却不为他遭难而去死,就是不义,为他遭难而去死,就是为无道之人而死。为无道之人而死,就是悖逆。列子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岂不是很远吗?正当他有饥寒之苦的时候,尚且不肯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因为事先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变化。材料二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人才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失与否,与国家治乱的命运无关。15.【参考答案】B【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析】陆游在淳熙年间任提举福建常平茶盐事,所以诗举饮茶事,既是因为福建是著名产茶区,又是因为陆游是管茶叶收购的官,一语双关。这两句所写,一东一西,跨地极大,故用以代陆游宦迹。再联系“承平麾节”两句,展现了陆游宦海沉浮,这几句里隐藏了他难以报国的不得已,用的是春秋笔法。《临安春雨初霁》的颈联也藏着陆游无限的感慨与牢骚。16.【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参考答案】①“层层推进”首先体现在作者读完陆游诗卷后,认为陆游与杜甫在诗歌造诣上旗鼓相当,肯定陆游在诗歌史上的地位。②接着展现了陆游坎坷的一生,及其报国雄心,对陆游寄予无限同情。③最后更进一层,九州虽同,而国家已灭,子孙家祭之时又如何告祭,沉痛至极。既表现了对陆游的哀悼,又展现了南宋遗民的爱国情怀。(每点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天宝诗人诗有史”到“劲气往往摩其垒。”赞颂了陆游在诗歌上的造诣;第二部分从“轻裘骏马成都花”到“坐看中原落人手”八句诗分别描绘陆游壮岁从戎,暮年归隐的生涯,以及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情怀。第三部分从“青山一发愁蒙蒙”到“家祭如何告乃翁”接入自己,把当前现实与陆游所处时代作对照。陆游当时是眼睁睁地看着沦陷的中原无力收复;林景熙所处的时代,中原已入元人之手,剩下的只有一片蒙蒙的哀愁。17.【参考答案】(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尘泥渗漉雨泽下注(3)示例:纫秋兰以为佩/朝搴吡之木兰兮/芙蓉泣露香兰笑/兰泽多芳草(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解析】试题诗文兼顾,必修选修兼顾,既有限制性试题,又有开放性试题,整体难度适中。所选篇目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基础。18.(3分)【参考答案】A【解析】:A.正确使用成语。修饰"变迁",用以描述黄河泥沙带来的巨大影响,故可填“沧海桑田”,表示变化很大。"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用在此处语意不当。B.对介词的考查。"对于……而言"是固定搭配,不能替换为"关于”。C.引号的作用。“表示特殊含义"错,“黄河故道”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D.正确使用成语。描述海潮入侵的情形非常凶猛,故可填“势不可当”,中性词,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势如破竹"多含褒义,不可以用来描述黄河水的危害,且“势如破竹”形容作战、斗争、文章的气势、军队的威势等,适用范围不符合。19.(3分)【参考答案】截至2022年,汛前“调水调沙”共向三角洲湿地补水达10亿立方米,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解析】搭配不当,“截止”强调到某个时间停止,不能带时间词语做宾语,一般用于时间词语后。应该改为“截至"。成分残缺,"提供"缺少宾语"保障",或者改为"支撑”。(改对一个给1分,句子通顺1分)20.(4分)【参考答案】①拟人:本体是"柽柳、碱蓬、芦苇等植物”和“碱蓬草",拟体是人;把这些植物重新生长在黄河三角洲表达成“收复失地”和“肆意延伸”,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态,描摹出植物生长的蓬勃生机,写出了“调水调沙”带来的生态恢复的欣喜。(2分)②比喻:本体是“芦花”、“大地”,喻体是“雪”“红地毯”;以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为喻体,通俗生动,从色彩和形态方面的相似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描绘出黄河三角洲风景如画。(2分)【解析】鉴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解答时要先找到这两种修辞的构成要素,再明确表达效果。"柽柳、碱蓬、芦苇等植物纷纷收复失地"和“成熟的碱蓬草肆意延伸"中“收复失地”、"肆意延伸”明显带有人的情态,描摹出植物生长的蓬勃生机,写出了“调水调沙”带来的生态恢复的欣喜,也不乏悲壮。"芦花似雪”"红地毯”,这两个喻体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事物,兼具鲜明的色彩,通俗生动。21.(6分)【参考答案】①优美与壮美②悲剧的美就是壮美③都能触动人心灵魂(或“无不受到震撼”)【解析】:补写句子。第①处,根据后文"优美是自然能使人心境趋于宁静状态的艺术之美,但是作者更倾心于壮美。”可知,此处提出的两个审美范畴,应该是“优美与壮美”;第②处,放在“因此”之后,关注上文所说"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可知审美上的“此物"是“壮美”,再由“悲剧能使人生活的意志为之破裂,揭示人生的苦痛,心灵受到震撼。”可知“悲剧"作用与以上"壮美”是一致的,由此得出答案:悲剧的美就是壮美;第③处,承接上文读者阅读“宝黛最后相见"的感受,衔接下文"这是一种大悲”,再照应上段“悲剧可以使心灵受到震撼”,可得出“都能触动人心灵魂”或者"无不受到震撼”。22.参考答案:说法一:宝黛爱情可归为命运悲剧。(1分)小说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曲演红楼梦”中《枉凝眉》已经预示宝黛爱情悲剧命运,“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等极具神话色彩的说法,表明作者有意强化人物的聚散离合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观念。(3分)说法二:宝黛爱情可归为性格悲剧。(1分)黛玉孤傲的性格使得她在贾府中的人际关系不够和谐。她言辞尖刻,这使得她在他人眼中被看作是小性儿、爱生气和多疑。而宝玉在其叛逆的性格中也包含了软弱的元素,他的软弱无能意味着他不可能反抗贾府给他的婚姻安排,注定难以追求到自由爱情的权利。(3分)说法三:宝黛爱情悲剧可归为社会悲剧。(1分)腐朽的封建伦理注定无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