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困难与对策
[摘要]
本文认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困难在于上市前的企业旧体制被上市公司沿袭下来,比如所有者缺位,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过多干预等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此,要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对于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本文提出,有效运作的董事会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最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由于《公司法》形成于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建立健全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因此,修改《公司法》已成当务之急。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完善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十年来,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经历了不断完善、不断规范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证券市场法制建设的加强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证券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高级组织形式,其通过严格的规则要求、透明的监督机制、市场化的激励手段等等大大地促进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但是,目前中国经济尚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过程中,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而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市场,这些都决定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化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任重而道远。
一、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困难所在
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第一,在股权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完全解决“一股独占、一股独大”的问题。在国有股“一股独占、一股独大”的情况下,董事会是由第一大股东所控制的,第一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越多,其所占有的董事会席位也越多,而这第一大股东一般是国家股或受政府控制的法人股。在此股权结构下,在董事会中形成了代表国家股或政府控制的法人股的“关键人”(Keyman)控制局面。这就很难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新建的公司往往换汤不换药,仍然由上级主管机关控制,成了所谓“翻牌公司”。而现在的上市公司虽然吸收了一些非国有股份,但其中不少公司由于国有股所占份额仍然过大,非控股股东在董事会中的发言权很小,他们的利益往往难于得到保证。第二,上市公司经理班子与董事会高度重合,或者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中占优势,从而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发展证券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其他的目标都要服从于此。正因为此,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国有资本相对或绝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作为名义上的现代股份公司,虽然都设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所组成的企业组织管理机构,但其中大部分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成员几乎就是由原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原班人马组成:有些是原来的厂长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并兼任总经理;有些则是由原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象征性地派出一名董事长,而由原厂长担任总经理。绝大多数公司的监事会主席都是原企业行政首长的助手,或工会主席,或党委领导。在这种存有明显缺陷的组织结构下,经理层受不到严格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产生和强化也就自然而然了。第三,作为上市公司重要资金来源的债权人如商业银行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较小。由于受到《商业银行法》的限制,商业银行不能持有公司的股权,导致银行不能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治理;另外,在《公司法》的规定中,董事、监事代表的是股东的利益,排除了债权人在公司正常经营条件下参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最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产权结构的特点也决定了银行的经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动机去争取参加公司治理的权利。第四,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起到足够的激励作用。总体上看,上市公司经理的激励机制缺乏动态化,强度太弱,个人收入和公司业绩未建立规范的联系。不少企业经理人员在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往往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决策,为自己谋取私利,明显损害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公司经理人员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有待进一步探索。
阻碍我们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症结究竟在那里?笔者认为,首先,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大都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公司上市之后,领导体制、决策过程依旧,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依旧,经营机制、政企关系依旧,没有完全超越旧体制。因此,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赖于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要相应转变,在企业上市之后,仍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公司改制成功上市,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规范的公司机制动作。其次,在传统公司治理结构下的既得利益者有意及无意的阻挠。这些既得利益者包括上市公司的原主管部门的官员,改制前的有关公司管理人员等等,如果新的公司治理结构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自然会受到他们有意及无意的阻挠。最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虽然,国外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已有多年的经验,但由于“美英模式”和“德日模式”孰优孰劣,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尚无定论。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来鉴别优劣。
对于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基本取得一致的观点有:通过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降低股权集中度,减少目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弊端;培育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培育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建立市场化的、动态化的、长期的激励机制;完善监督机制;为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相应的法律框架等等。本文着重谈到有效运作的董事会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及修改《公司法》已成当务之急这两个重要问题。
二、有效运作的董事会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
从权力机构的设置上看,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在形式上属于双层委员会制度,即由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相关利益者(职工和社会利益)的监事会构成了公司治理系统。但是董事会和监事会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相互之间不具备直接任免、控制的权力,尤其是监事会在法律上只是被赋予了有限的监督权力,就其作用来看,最多对行为不轨的董事进行“弹劾”,但没有罢免董事的权力,缺乏足够的制约董事行为的手段,因此在实践中《公司法》赋予监事会的监督权通常流于形式。所以,从实际控制权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系统又可以归为单一委员会制度,因为只有董事会可以直接决定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代表股东利益,向股东大会负责,是“股东导向型”的治理模式。但我国《公司法》和《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又没有要求建立一般单一委员会制度所具有的独立董事制度。因此,在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权力设置中,缺乏足够的制衡机制以监督董事履行诚信、勤勉和谨慎义务,董事会的构成为控制上市公司的关键,也是决定上市公司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就目前国内经过股份制改造上市的公司董事会的实际状况来看,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是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的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则是经营层占据董事会的大多数席位,形成内部董事占据优势的格局,于是管理层可以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根据实证分析,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制度(即内部董事人数/董事会成员总数)为100%的有83家,占样本数的20.4%;50%以上的公司占78.2%;在所选530家样本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的有253家,占样本总数的47.7%,可以说,董事会实际上很大程度地掌握在内部人手中。这种局面的产生当然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过分集中有关,同时也与第一大股东对董事会过分渗入,第一大股东与上市公司“混为一体”,使上市公司董事会失去应有的独立性有关。董事会作为所有者股东和经营者经理阶层间的重要枢纽,若不能较好地实现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应有的作用,则对股份公司的长期发展和保护外部股东利益危害甚大。从实际情况分析,需解决以上问题其核心要素在于保证董事会相对独立于公司控股股东、内部经理阶层,从而保证董事会独立判断公司事务、决策公司经营。
大股东控制或内部人控制董事会,都会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平衡。因此,实行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分离,即将公司的“立法”系统和“执法”系统分开,也许能够部分地解决公司内部制衡缺乏的问题。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是否应当分离,在理论上存在争议。从委托代理理论来说,董事长作为董事会代表,与总经理的职位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如果两职合一,就意味着总经理自己监督自己,而且导致董事会被内部人控制,为了维护董事会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两职应当分离,并且两职分离有利于减少关联交易,防止控股股东侵害其他小股东的利益。而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两职合一有利于作为公司资产“管家”的总经理提高创新和开拓能力,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及时决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还有一种基于资源依赖假定的理论认为,两职是否合一,要根据企业具体面对的环境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地确定两职分离好还是合一好。
一个有效动作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到底具备那些特征呢?首先从它的人员构成看,董事会多数成员应该是本公司各类股东的代表,避免一种类型股东垄断董事会的情况,而且,代表非控股股东董事,特别是独立董事,在若干关键问题上具有否决权,对于防止控股股东损害其他股东利益十分重要。其次,从它的组织构成看,由于董事会的主要功能,一项是检查和监督公司的长期投资战略。为了履行这一职能,公司董事会倾向于专门成立财务委员会和长期战略委员会,或称战略发展委员会。另一项功能就是减轻和缓和股东和最高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一般而言,倾向于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和报酬委员会这样两个委员会来扮演独立监督者的角色。大型上市公司还可能设立提名委员会和公司治理委员会来辅助董事会进行公司治理。
三、修改《公司法》已成当务之急
1993年12月,新中国第一部《公司法》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从1994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公司法》是在《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和《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促进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规范公司动作具有重要作用,为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改制、上市提供了重要的法律环境。
但由于《公司法》形成于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不可避免地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1)现行的《公司法》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不同的规定,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所有制歧视”,如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条件上可以放宽、国有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可以优先、国有企业可以设立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法,(2)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四者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不平衡,导致该拥有的权力没有得到,不该拥有的却被赋予。比如,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的决策权、公司增减资的决策权、公司债券发行的决定权等权力,我国《公司法》将它们赋予了股东大会,而西方公司法流行的惯例是将它们授予董事会;(3)到底应该是公司董事长还是总经理作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议很大。西方国家一般规定为CEO(首席执行官),我国公司法规定为董事长,这是中国特色,但同时公司法对董事长职权的规定却很少、很模糊,和法定代表人的地位不相称;(4)对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规定比较欠缺;(5)《公司法》调整的内容与其他法律有重叠之处。如职代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三者之间的监督权力重叠问题等。
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现行《公司法》需要修改的内容主要包括:(1)确立集团公司和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2)全面恢复股票的流通性,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股票禁止流通改为限市流通;(3)设立保护少数股东权益的法律制度,增设累积投票制条款,增设限制控股股东表决权条款,增设关联交易股东回避表决条款,增设股份购回请求权条款,增设股东对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享有提案权的条款,增设派生诉讼条款;(4)增设独立非执行董事,完善监督机制,提供监事会更多的监督措施和手段;(5)引入员工持股计划和管理者期权机制,完善激励机制;(6)为挽救行将破产的大公司,增设重整制度;(7)强化对董事、监事的约束,建立董事、监事个人赔偿责任,提高处罚力度,等等。
四、结语
本文认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困难在于上市前的企业旧体制被上市公司沿袭下来,比如所有者缺位,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过多干预等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此,要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对于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本文提出,有效运作的董事会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最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由于《公司法》形成于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建立健全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因此,修改《公司法》已成当务之急。给你一篇完好的论文,按上面的结构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修改吧会计毕业论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法律责任研究[摘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日益成为证券市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鉴于界定有关各方法律责任对治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本文拟分别公司及管理当局,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法律主体,剖析应如何认定其法律责任以及应由何者来认定,并分析了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优劣,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最后简要探讨了对财务报告粉饰可能采取的法律制裁措施。[关键词]财务报告粉饰法律责任法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公共产品,使用者为数众多,包括政府部门、大量的投资者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将可能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进而引发诸多法律责任问题。近年来,这一问题呈愈演愈烈之势。以1998年为例,该年因财务报告粉饰,投资者先后状告山东渤海公司和红光实业公司;琼民源公司董事长及财务主管“开创”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承担刑事责任的“先河”;东方锅炉公司的前任董事长、总经理亦受到刑事制裁。这些案例昭示着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法律责任问题已经非常迫切了。本文拟不揣冒昧,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法律责任的认定及认定机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涉及的法律主体除上市公司及管理当局外,还可能包括为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为其进行资产评估的资产评估机构及资产评估师等机构和人员。(一)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法律责任的认定及认定机构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要对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承担法律责任。然而如何认定虚假财务报告以及由谁来认定,却没有明确规定。首先,判断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虚假的标准不统一。对于虚假财务报告的判断标准,在会计专业人士看来,通常以会计准则为依据,即只要符合会计准则,不管财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事实是否有出入,都不能认定为虚假财务报告;非会计专业人士对虚假财务报告的认定则比较直观,即只要财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就认定其是虚假的。显然,这两种认定标准存在重大差异,会计专业人士强调的是会计的过程,非会计专业人士强调的是会计结果。然而,从各自的角度看又都有道理。这种分歧势必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会计准则的宣传,让社会各界增加了解;另一方面,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必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尽量缩小会计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认识差距,便会计准则真正具有公认性,真正成为“公认会计准则”,只有这样,依据会计准则来认定虚假财务报告才可能被社会各界所接受。第二,如何认定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是故意还是过失,是一般过失还是重大过失,也是追究公司及其管理当局法律责任必须慎重考虑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公司管理当局对故意、一般过失、重大过失三种情况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不同的。但有关法规没有对此做出具体规定。这必然给实际认定工作造成困难,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某些情况下,是很难在故意与过失,尤其在一般过失与重大过失之间作出明确区分的。为便于准确认定法律责任,必须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认定指南。第三,有关法规对虚假财务报告应由谁负责判定留有空白。这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财政部门、证券监管部门、审计部门均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对虚假财务报告进行认定的混乱现象,这对治理财务报告粉饰问题是很不利的。在虚假财务报告的判定机构上,应该予以适当统一。(二)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及认定机构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告时,为其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应否承担法律责任呢?按有关法规规定,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但是,何为虚假的审计报告?如何认定虚假的审计报告?虚假审计报告由谁来进行认定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澄清。1.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首先分析一下会计界是如何认定虚假审计报告的。按照《注册会计师法》第21条的规定,判断虚假审计报告的关键在于是否遵循了有关执业准则。该法第35条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拟订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据这一规定制定了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第8和9条以及《审计报告准则》的有关规定表明:会计界对审计报告的真实与虚假是从审计过程的角度来进行认定的。这一点在《错误与舞弊准则》第7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它规定:由于审计测试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并不能保证发现所有的错误与舞弊。由于现代审计本身的特点,以及抽样审计及制度基础审计或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使得注册会计师即使恪守审计准则,也不能保证发现公司所编制财务报告中的虚假或隐瞒之处,从而可能导致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与事实不符。从重要性原则来看,即使财务报告有失实之处,如果不重要,也不影响审计意见。然而在非会计专业人士眼中,尤其在司法实践中,对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包括虚假验资报告、审计报告等)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时,应如何认定证明文件属虚假文件,常常引起争议。这些法律规定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很难断定其重视的是过程的真实还是结果的真实。一些法律界人士将其解释为结果的真实。例如法律专家刘燕认为:“这些条款充分揭示立法者在使用‘虚假报告’等概念时所希望表达的意思,即‘虚假报告’是指。‘内容不真实的报告’。因此,法律上关于‘'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验资报告’中的‘虚假’一词,应该是指验资报告的内容和结论与出资人实际的出资情况不相符。”她是从验资报告来论述这一命题的,因为审计报告与验资报告是类似的,其论述应同样适用于审计报告。她还更进一步阐明:“在法律界以及公众看来,如果说只要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满足了审计准则的。真实性'要求,就不能认为其工作的结果是‘虚假’的,其逻辑是很荒唐的。”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分歧的实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册会计师职业执业状况与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现行的独立审计准则尚不是“一般公认审计准则”,缺乏足够的权威性。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逐步缩小期望差距,其关键在于使独立审计准则成为“一般公认审计准则”。2.虚假审计报告产生原因的认定有关法规也末对虚假审计报告产生原因做出详细的规定。我们不妨借助国外的经验来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在国外的司法实践申产生虚假审计报告的原因可分为三类,即过失、重大过失、欺诈。评价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是以其他合格注册会计师在相同条件下可做到的谨慎为标准的。当过失给他人造成损害时,注册会计师应负过失责任。通常将过失按其程度不同分为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普通过失(ordinarynegligence)是指注册会计师没有完全遵循专业准则的要求;重大过失(grossnegligence)则是指注册会计师没有按专业准则的主要要求执行审计。首先,如果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重大错报事项,注册会计师运用标准审计程序通常应予发现,因工作疏忽未能将重大错报事项查出来,就很可能在法律诉讼中被解释为重大过失。其次,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项目的证实审计是以其内部控制结构的研究与评价为基础的。如果内部控制结构不太健全,注册会计师应当扩大抽样范围,这样,一般都能揭示出由此产生的错报,否则,就具有重大过失的性质。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非常健全,但由于职工串通舞弊,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由于注册会计师查出这种错报事项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而法院一般会认为注册会计师对此没有过失或只具有普通过失。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欺诈就是为了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明知公司的财务报告有重大错报,却加以虚伪的陈述,例如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作案具有不良动机是欺诈的重要特征,也是欺诈与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的主要区别之一。与欺诈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推定欺诈”(constructivefraud),是指虽无故意欺诈或坑害他人的动机,但却存在极端或异常的过失。推定欺诈和重大过失这两个概念的界限往往很难划定,美国许多法院将注册会计师的重大过失解释为推定欺诈,特别是近年来有些法院放宽了“欺诈”一词的范围,使得推定欺诈和欺诈在法律上成为等效的概念。这样,具有重大过失的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就进一步加大了。3.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对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机构也包括多个部门,这种状况必然带来了一些混乱,从而对治理财务报告粉饰问题造成不利影响,应予以适当统一。(三)其他法律主体法律责任的认定及认定机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法律责任还可能涉及其他法律主体,如资产评估机构及资产评估师等。对他们的法律责任如何认定以及由谁来进行认定,亦是解决财务报告粉饰中有关法律问题的重要方面。对于资产评估人员,根据《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其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作弊或者玩忽职守,致使资产评估结果失实”。其他有关法规也作了类似的规定。然而,何为资产评估结果失实呢?在原来的资产评估管理体制下,资产评估机构提供的资产评估结果需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加以确认,通常不大可能发生失实的资产评估结果。但在资产评估管理体制改革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再确认资产评估结果,仅确认资产评估确认方法;与此同时,陆续出现了非国有上市公司收购非国有资产等所进行的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无关的资产评估。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就可能发生失实的资产评估结果。由于资产评估这项工作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即使两家水平相当、非常注重质量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同一项资产进行评估,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换言之,要想认定一项资产评估结果失实,从技术的角度看非常困难。或许正因如此,实务中才会出现“公司上市前的资产评估是‘财务包装’的一项重要内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评估——进行“利润包装”的案例也才会屡见不鲜。至于资产评估结果失实的认定机构,有关法规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由此,我们认为应该重新审视有关法规,采取某种类似"釜底抽薪"的做法。例如,在公司改组上市时,严禁按照资产评估结果调账。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法律责任的种类(一)现行规定描述1.上市公司及管理当局承担法律责任的种类现行的许多法规,包括《刑法》、《公司法》、《证券法》以及《会计法》等都对上市公司及管理当局因粉饰财务报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具有如下特征:(1)相关法规的规定间存在着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如下表所示):一是对公司本身要不要进行处罚,有的法规做出了规定,有的没有;二是这些法规对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给予哪些处罚的规定不尽相同;三是这些法规对罚款数额的规定不一致。显然,这种状况下,在具体对某一公司或某人进行处罚时,到底依据哪一个法规便成为一个大问题。为此,应尽快统一相关法规的规定。(2)有关法规对公司管理当局因粉饰财务报告应否承担民事责任,或是没有规定,或是仅仅作了原则性规定。例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此仅作了原则性规定《证券法》则末作规定。也许这是要我们援引《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但《民法通则》第106条也只是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本身亦十分原则。2.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种类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因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样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刑法》《公司法》《证券法》以及《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均对此作了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因提供虚假审计报告所受到的处罚可能包括:(1)行政责任,即警告、没收非法所得、罚款、暂停全部或部分经营业务、吊销有关执业许可证、撤销事务所等。(2)民事责任,即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注册会计师因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而可能受到的处罚包括:(1)行政责任,即警告、没收非法所得、罚款、暂停执行全部或部分业务、吊销有关执业许可证、吊销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等。(2)刑事责任,即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3.其他法律责任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种类其他法律责任主体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问题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分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三类,我们不再加以详述。(二)行政责任由以上叙述可见,因财务报告粉饰问题而受到行政处分是当前追究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并且,行政处分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然而,行政处分真的那么有效吗?对行政处分作简单的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其不少弊端。首先,行政处分的威慑作用不够。警告处分不疼不痒,因为警告是建立在人们十分珍惜荣誉的基础上,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不以受到警告处分为耻;撤职或开除处分,由于上市公司等通常没有主管部门,其管理当局无所谓来自主管部门的撤职、处分,只可能受到来自证券监管部门的处分,对许多人来说,这并不能形成一种威慑力,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处分往往演变成调离原工作岗位,或许还有可能得到提升;没收违法所得的处分是理所当然的,但要知道,查到的违法收人在实际违法收人中所占的比重往往不是很高,对一些人来说,也许还是“有利可图”的;罚款处分时,为数不多的罚款也不能形成威慑力,因为这点罚款往往早在、或以后会在其他事项中得到补偿;吊销资格证书的处分理应具有较高的威力,但在实际中没有资格证书的可以从前台走同后台,工作照样千,薪酬福利照样拿。由此看来,行政处分的威力并没有立法者所想象的那么大。其次从行政处分的时效性来看。《行政处罚法》第29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这在客观上给行政处罚的运用造成了很木的限制,不少人也因此萌发了侥幸之心。从上述分析知,行政责任虽然是追究财务报告粉饰法律主体法律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由于其存在上述弊端,我们不应对其过于看重。(三)刑事责任尽管相关法规中己经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问题上相关法律主体的刑事责任,可遗憾的是:第一,因粉饰财务报告被处以刑事责任的案例并不多见,就是被处以刑事处罚,处罚也不是十分严厉。就拿轰动一时的琼民源案来说,最后判决的结果是两人分别被处以两年和三年徒刑,与该案件本身的恶劣程度相比,严厉与否不言自明。导致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何在?一来可能与我国这种只有在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才定罪量刑的刑事制度有关,许多案件难以寻找到确凿的证据;二来可能与财务报告粉饰问题较为严重,以至法不责众有关。然而,“规定了刑事处罚,执行时不得不稀稀拉拉,这就象狗光叫不咬人,久而久之,人们就不把它当作回事了。”第二,对某些人来说,刑事责任并不会让其“望而却步”。对他们来说,“如果通过内幕交易等非法行动能够狠狠‘发它一笔’,坐两三年牢快活后半生,也是值得考虑的买卖。”第三,对法人犯罪,刑事责任无用武之地。纵然法人犯罪,可以追究法人代表和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但这可能无法对法人犯罪形成威慑力。追究某些个人的刑事责任,则有可能出现“替死鬼”的现象。以上的分析表明,针对当前状况和刑事责任本身的特点,一方面需要加强刑事处罚的力度;另一方面,在追究有关法律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时,也需要考虑刑事处罚效力的局限性。(四)民事责任现有法规就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相关法律责任所体现出的重视行政及刑事的法律处罚,轻视民事法律调节的倾向,与市场经济是不相适应的。因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各经济主体之间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并且承认其各自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而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矛盾绝大部分又都属于民事责任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民事法律来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各主体的经济利益。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民事赔偿具有调动有关利害关系人起诉的积极性,提高对财务报告粉饰者的威慑力等方面的优势。大量的案件告诉我们,多数刑事案件的受害者没有报案的积极性,但对于民事案件,如果受害者知道惩罚侵害者可望得到赔偿,他们就有了举报违法行为、协助政府部门调查以及起诉的积极性。“这不但是较低成本的执法行动,而且通过提高违规者被发现和处罚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制裁的威慑效果。”同鉴于此,应尽快建立健全民事赔偿制度,充分发挥民事赔偿制度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要充分发挥民事赔偿制度的作用,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建立“信赖假定制度”。在一投资者起诉红光实业案中,法院以原告无法证明其损失与被告虚假陈述的因果关系为由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显然,在民事诉讼中,我们不希望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但要证明损失与虚假陈述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建议引入国外的“信赖假定制度”,即假定原告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已经信赖了被告提供的虚假陈述。第二,要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由于个别投资者的利益有限,他们往往不愿意去起诉大公司、大机构。原因是告倒大公司、大机构费时费力,告倒它们的难度大。这一问题不解决,势必难以充分发挥民事赔偿制度的作用。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以发挥集团诉讼的作用。第三,要对民事赔偿金额的确定方式做出详细的规定,这既是起诉人在起诉时需要了解的,也是实施民事赔偿制度的关健。但迄今为止,如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应赔偿哪些经济损失,在法律上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问题。(五)法律责任的分担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中可能涉及的法律主体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法律责任的分担便显得十分重要。就刑事责任而言,《刑法》第25条到29条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就民事责任来说,如何确定有关法律主体的民事赔偿责任则是十分棘手的问题。本文结合红光实业案来剖析这一问题。该案中被告除了红光实业原董事外,还包括为红光实业上市提供服务的主承销商、财务顾问、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上市推荐人的法人代表和负责人。假定原告胜诉,那么,有关各方如何承担赔偿责任呢?首先,我们来分析有关各方的归责原则。就发行人红光实业来说,我国《证券法》规定了发行人的无过失责任。只要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就要承担赔偿责任。因此,红光实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在所难免。但原告并没有起诉红光实业。对发行人的董事、监事、经理,根据《证券法》的规定,仅是“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负有连带赔偿责任,这里实行的是推定过错责任。同样,根据《证券法》的规定,主承销商与发行人一样承担无过错责任,主承销商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负有推定过错责任。对于其他法律责任主体而言,《证券法》规定:“为证券的发行、上市或者证券交易活动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专业机构,就其所负责的内容弄虚作假的,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对此规定,我们只能理解为这些机构承担的也是推定过错责任。对于法律责任的分担问题,若任何一项法规均末予以规定,其结果往往是引用“深口袋理论”(DeepPocketsTheory),即采取谁最有能力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就由谁来承担的原则。这种分担方式使得法律责任转移到有经济能力承担的一方,由此将导致过失与法律责任的不相匹配,同时又怂恿了那些没有经济能力者去粉饰财务报告。在这一间题上,建议借鉴美国《私有证券诉讼改革法令》中的做法,即根据被告错误程度承担相应比例的赔偿责任。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法律责任的确定性与严厉程度面对愈演愈烈的财务报告粉饰问题,我们必须做好一件事:强化有关的法律制裁。从犯罪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决定制裁的威慑效果取决于两个变量——法律责任的确定性程度和法律责任的严厉程度。法律责任愈严厉,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愈大,威慑效果就愈强,反之就愈差。因而,制裁的威慑效果取决于这两个变量的最佳组合。要提高威慑效果,就必须提高法律责任的确定性程度或严厉程度,或者同时提高这二者。应该说,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问题的严重性与财务报告粉饰法律责任的威慑效果低下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要解决这一间题,就必须设法提高财务报告粉饰法律责任的威慑效果,而其具体措施只能是在提高法律责任的确定性程度与严厉程度两个方面想办法。就提高法律责任的严厉程度来讲,加强行政处罚和充分利用民事赔偿制度是理所应当之举。诚如前述,某些行政处罚本身的威慑效果十分有限,但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予以弥补,例如提高罚款的金额等。对于民事赔偿,这一方面更是大有空间的。在现阶段,仅仅通过提高法律责任的严厉程度难以有效地治理财务报告粉饰问题,我们还应在提高法律责任的确定性程度上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对于提高法律责任的确定程度,需要采用这样两项举措:一是在相关法律上充分明确有关法律主体法律责任的认定问题;二是改革现行的司法制度,让应承担法律责任者确实受到应有的处罚。控制股東增強他所掌握的投票權---規避公司法的限制_以企业申报上市为契机推动财务管理上台阶唯一生产制动系统的国家汽车行业重点规划发展企业,1979年以贷款9万元起家,2000年总资产已达3.3亿元,年额3.76亿元,年利润3600万元。近年来共获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奖70多次,80多只荣获国家级新及省优、部优、杭州市名牌称号。企业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科技含量高,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已具备申报上市的基本条件,因而于2000年5月份组建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启动上市步骤。第一阶段为规划实施步骤、论证方案;第二阶段为增资扩股、优化结构,审计验资,办理营业执照;第三阶段为整体改制、草拟章程、申请上市。经浙江省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及萧山市体改委批复,同意我公司整体变更为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并按证券法、公司法规定聘请中信证券公司进行上市辅导。
吸取前几年有的公司上市做包装,会计做假帐,上市后头年盈、次年亏、三年停,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最后也损害了公司本身利益的教训,公司领导明确上市准备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公司申报上市为契机,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以管理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具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发展能力,迎接加入WTO的新挑战。
一、慎重规划拓展方向。精细管理投资
企业上市后必须使投资者有合理的投资回报,这些回报源于企业新增的投资及生产能力。因此,董事会首先研究企业的持续拓展问题,经过对市场信息的广泛收集,组织专家多次论证,部门反复测算,董事会表决通过,将企业发展目标定位于壮大科技、拓展市场、提高质量三个方面,走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路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加大技改力度,提高档次,拓宽投资渠道等措施,力争国内市场在占有率28%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国际市场在确保北美、澳大利亚的基础上快速向西欧扩展。其次。重点确定实施上述扩展的技改投资,包括轿车制动系统的集成化开发与系统配套工程,与高校合作的ABS高技术开发工程,以及建立现代化检测中心等。再次,为了防范风险,确保上述投资的预定效益,制定了“公司对外投资管理条例”,从确认、评估论证、监管、效益考核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分别对每项投资的每个步骤进行规范控制。
二、完善企业制度,规范行为
企业上市必须的条件之一,是公司在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上市之后,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履行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信息披露义务,通过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年、半年、季度)及临时报告详尽地披露可能对股票交易产生影响的重要信息,并接受监管部门及监事会的严格监督。这与亚太集团原先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有极大的不同。为了适应这一改变,我们首先从1999年起经批准试行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全面实施谨慎原则,计提“四项”准备金,把利润基础搞稳搞实,并规定公司各部门向外提供有关资料均须经部审核以统一口径。其次,全面完善与修订各项管理制度,如重点规范行为的“股份制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管理规则”,“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借款和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及审批程序”,“委托外加工管理准则”,“盘点制度”,“物资、验收、入库、领用管理办法”等;规范质量控制、监督与责任追究的“质量管理办法”;规范技术开发速度,更新换代及提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开发管理制度”;规范生产行为的各类“生产过程操作条例”等。这些条例的修改制订,必须经过各级执行部门自下而上的广泛讨论,统一认识,具有群众基础;为了保证上述制度的贯彻,部门定期进行执行检查,要求每月月初制订执行方案,月中监督执行进展,月末检查执行结果,由负责人把一个月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集后写出书面报告,递交管理决策层,由决策层决断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三、抓住三项重点管理,确保效益持续增长
一是建立物资监管体系,采取比质比价管理。物资价格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近年来,亚太公司实行大宗原材料比质比价投标制度,运用ISO9002质量认证的管理思想,在原有的物资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由《物资投标管理》、《物资价格管理》、《定点物资管理》和《人员业务评价管理》等办法组成的物资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明确了工作程序和分承包方的选择标准,以及对人员的业务行为和业绩考核标准,规定所有物资的都必须要事先按审批权限请购核准;精选三家以上的进行比价或经分析后议价;各类物资材料的领用,严格按需要,实行限额核准制度;工具、设备损坏办理以旧换新的领用手续,工艺技术革新所需材料按金额分别由厂长或主管技术副总核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对工作进行了逐笔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及时开具“审核不合格报告”,责成审核单位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以确保过程符合规定要求。同时,对原材料供应单位按其供货质量检验及是否按用量计划适时供货等标准划分为A、B、C三类,由、综合等部门共同审定,对A类企业给予在资金不足时优先付款或按结算期提前付款的优惠,即与供货方建立公平、公正的协作关系,又杜绝了人情进货、人情付款的弊端。这一系列管理执行的结果,亚太公司2000年成本下降650万元,比计划成本下降7.3%。
二是强化货款收入控制。公司对国内市场按地区切块由营销人员分块包干,并对推销原有与新增、向原有客户推销与发展新客户采用不同的计酬考核标准,以促进市场的拓展。对款回收,规定每笔交易必须在三个月内收回全部贷款,否则不予计酬。费用全部实行相挂,从收入中抵减。这一控制措施促使企业2000年货款的回收率高达103%。
三是实行高集权的运行机制。公司年初全面制订增效节支方案,部门据此对各部门的资金占用进行限额控制,并对超出限额的部门提出限期压缩目标。在日常控制中严格按预算执行,各项现金流量由部一个口子进出;禁止计划外、超定额资金使用,并逐月进行考核、检查、分析。这些管理措施都属常规措施,但由于严格执法,使资金管理产生明显的节支效益,2000年流动资金周转由上年的2次加快为2.4次,在扩大的前提下,资金占用额由上年的4200万元降为3600万元。
四、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会计监控
上市公司对财会人员在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参与决策、信息披露等方面均提出了与乡镇企业完全不同的要求。为使财会人员能适应这一变化,亚太公司实施了一系列财会队伍的整顿提高措施:一是与公司管理层全面学习上市公司有关法规的同时,组织全体财会人员学习上市公司管理制度及财会制度,学习成绩作为定岗的基本条件之一。二是对原有的20名会计通过考试,竞争上岗。15名通过考试上岗的会计人员,非常珍惜竞争得来的工作岗位,工作态度和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三是调整充实会计机构负责人。根据新《会计法》规定,结合我公司会计队伍现状,明确规定会计机构负责人需要具备会计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并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政策水平和组织能力,据此原则重新聘任了各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有6个所属公司的财会人员进行了调整充实,为推进管理上台阶提供了保证。四是实行本位淘汰和定期换岗制。在总编制不变或压缩的情况下,根据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淘汰不称职的人员,并把新分配的大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及时补充上来,轮岗期原则为3年。五是实行内部稽查。由部定期对各部门执行公司管理制度的情况及会计人员工作进行稽查,发现问题及时向董事会汇报处理,以强化全公司各层次的执法观念。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如何发挥?中国鞋网更新日期:2004-07-20浏览:3160
|
现代企业制度是在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下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随着现代企业的构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外延、功能及其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以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得以保证和实施的重要环节。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在传统财务管理基础上发展而来,与封闭、事后、静态为主要特征的财务管理有很大差异,它更强调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一)筹资和投资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1、筹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样化。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取得借款、赊购、融资租赁等方式吸收金融机构、其他企业或个人等各类资金。
2、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市场经济中,资金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增加,这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经济现象,这也就决定企业必须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益。
3、财务管理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通过投资预算的分析与编制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提出投资方案和评价方案,为投资立项及其可行性分析提供依据。
(二)财务管理地位迅速上升,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
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方面。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任何一方面决策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并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这不仅表现在与其他部门资金往来方面,而且其他部门的决策也要听取财务部门的意见,接受监督。加强财务管理,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抓住了财务管理,就抓住企业管理的关键。
(三)财务成本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通过对各级主管人员在企业完成目标和计划中的贡献和履行职责中的成绩为依据进行业绩评价,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主要活动中的情况,企业资金周转是否健康、产销是否通畅、经营是否得当都可以从各项指标中反映出来,为企业迅速调整提供依据。
二、加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
财务管理目标是现代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是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企业必须对作为财务管理驱动力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才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和运行机制,优化企业的理财行为。
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的总和,是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结合,包括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现代企业中股东不仅要承担企业经营风险,债权人、经营者也承担着企业的风险,企业利用财务杠杆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大提高,债权人承担的风险迅速攀升;而对于经营者而言,由于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其付出时间、精力、学习的机会成本也是巨大的。鉴于各方所负担的风险和彼此依赖的关系,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以此实现各方共同的利益。
(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力
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又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外部条件。财务管理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企业财务决策更多的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财务管理的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
企业处于财务管理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如筹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调整、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筹资成本、筹资方式等产生直接影响;投资过程中,要受到国家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限制和约束。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不可控制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特点使企业必须搞好财务管理环境的分析,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三)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建立理财新观念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赋予了企业自主理财的权利,同时也将现代企业理财置于瞬息万变、高度风险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理财新观念。
1、信息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信息是商品,会计信息也是商品,商品有价值,会计信息也有价值。一方面,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迅速、准确、全面地收集信息,为企业筹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所提供的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分析资料,能成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决策依据,对企业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财务人员必须强化信息观念,关注一切与企业相关因素的发展变化。
2、发展观念
企业是在发展中求得生存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理财行为对企业的长期影响,在市场经济下,风险与报酬同在,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在两者之间有一个正确的量度,资金运动中要合理安排财务结构,克服企业财务决策的短期性,立足于企业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
3、风险观念
企业的理财环境复杂多变,企业不可避免地承担一定的风险。如筹资过程中有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经营过程中有资本结构风险、立项风险等。财务人员必须建立科学的预警体系,防范和化解风险,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作用及发展目标[摘要]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忽视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的现象及造成的结果,阐述了财务管理在搞好国企改革中的重要性,作用,发展方向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重要性.发展.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对整个企业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人们一度把企业财务管理主要表述为“企业利润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企业的财富越多,越接近于企业的目标。事实上,这种观点片面地将利润理解为企业的财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②没有考虑所获利润与投入资本额的关系;③没有考虑获取利润所承担风险的大小。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企业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这种观点既反映了利润取得的时间,也反映了资本和获得之间的关系,还反映了受风险影响的程度。
在改革上.我觉得有下面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1在改革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国企改革给困境中的国有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国企通过调整管理机构、职工构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使企业走出困境,取得了长足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企业内部管理显得相对落后,滞后于改革的步伐。国有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尚未根除,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不强,面对困难与挑战较多考虑外部因素,加强内部管理的观念淡薄。当前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缺乏企业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主题,而部分企业却不注重竞争策略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技术经济信息和市场预测,没有长远的发展思考;对新产品的开发、质量的保证、市场的定位等影响企业发展的实质问题重视不够;企业领导只注重任期内的功绩政绩,造成企业领导的短视行为。这都与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极不相称。
1.2忽视基础管理
厚实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目前许多企业对基础管理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容陈旧,脱离企业的实际;信息资料管理混乱,利用效果差;定额不全或水平落后,班组管理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1.3管理人员的概念技能不强
概念技能是一个管理人员尤其是较高高层管理人员对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系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进行战略决策等等方面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现在相当一部分高层管理人员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这必然影响管理效能的发挥。
1.4资金运用效率低
当前企业资金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由此引发的诸如贪污、挪用资金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5人力资源开发不够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的素质和企业员工的素质。从企业的人员构成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当前很多国有企业一方面在喊着“缺乏人才,需要人才”的口号,另一方面,本身企业的人才却在不断的流出。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并不能真正给他们一个发挥的空间,不能让他们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并花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管理的关系。一方面改革促进管理,为企业管理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又能够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实际上企业管理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改革内容。这就要求企业在坚持原有那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同时,要努力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赋予企业内部管理以新内容、方式和手段,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尝新并重。必须把深化改革与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2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在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中,企业政企不分,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企业的管理运作只是执行国家制定好的几条规章制度,企业财务成果的好坏,与经营者、职工没有多大的厉害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因此更要重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合理有效地组织、控制和监督资金运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财务管理就是要使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企业理财能力、资金运筹能力。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进行了根本性的企业财务管理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营自主权的扩大,特别是现代制度的建立将使得企业终于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企业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资金运筹的主体,通过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等,使企业的价值和财富达到最大。
在商品经济下,财务管理历来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经济管理活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社会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财务活动越来越复杂,财务管理也由单一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逐渐显示出来并被人们所认识接受。通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果;有利于企业精打细算,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有利于企业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减少财务损失;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当前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困扰许多企业正常运转的主要障碍,这说明了加强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理财能力,资金运筹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2.1财务管理在观念上统帅各专业管理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首先体现在观念上统帅各专业管理。包括计划管理、资产管理、生产管理、销售收入管理等,都应树立财务观念,即效益观念、成本观念和资金观念。
(1)计划管理。企业制定计划,要树立资金观念、效益观念。如果不考虑资金约束,不进行效益分析,就会造成计划半途而废,造成资源浪费;如果计划只以产量为中心,不讲经济效益,就会造成产品积压,资金沉淀。
(2)资产管理。资产管理包括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无形资产以及递延资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中要破除只讲满足需要,不讲采购成本和资金占用的观念。要树立低价少储的观念,使得储备的物资既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又要节约占用资金;要抓好固定资产的管理,避免资产的闲置与流失,同时盘活闲置资产,使其保值增值,给企业带来效益;要重视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形象与信誉,是给企业带来效益的重要保障;要树立极强的经济意识,让企业的资产活起来,流动起来。
(3)生产管理。包括产品开发、生产组织、质量管理和设备管理等。这些部门容易出现重技术,轻效益的现象,更应树立财务观念:产品开发要适销对路;工艺安排和原料配比上不能只讲质量不讲成本;工序配合不能只讲速度,不讲半成品资金占用;质量管理上要谋求质量收入大于质量成本。
(4)销售收入管理。销售是经营成果的实现,是生产消耗的补偿,是资金周转的结束。销售收入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步入市场经济后,产品的销售工作遇到了难题,于是,销售工作出现了只管产品发运,不考虑产品成本、售价和货款回收,结果是产品销售出去了,企业资金却难以周转,效益并没有真正实现。所以在销售工作中一定要把销货和收款结合起来,树立效益观念。
2.2财务管理在制度上制约各专业管理
所谓制度上制约就是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要求各项专业管理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树立效益观念、成本观念和资金观念。比如可以要求重大决策必须有财务分析,否则无效。要形成制度上的约束,一方面领导要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制定企业自己的财务制度体系,并监督执行。
2.3财务管理在利益上奖惩各专业管理
财务管理对各专业管理的业绩评价最终是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显示出来的,即最终通过各专业部门制订的责任指标在经济利益上奖惩各专业管理部门,来促进各专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基本形式就是建立和实施管理会计制度。
实现目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要受到企业本身管理决策各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与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经营管理措施、战略决策等方面联系起来考虑,企业也正是通过提高管理决策和改善外部环境这两大因素来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的。
(一)管理决策因素
1项目投资和资本结构。这是决定企业报酬和风险的首要因素。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而企业实施科学严密的投资计划将会大大减少项目的风险。多年来,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大多是由于投资失误所致。因此,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审议制度,规范和约束投资行为,对投资决策的主体、内容、程序、原则、责任、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尽可能地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操作时还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确定项目方面,实行“统一规划、民主集中和专家评审”的可行性论证方法;二是在使用资金方面,实行“投资预算,总量控制和封闭追踪”的专款专用办法。
资本结构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100%或权益乘数总资产/总资产-负债越高,意味着财务杠杆效应越大,即企业在相同的息税前盈余(EBIT)水平上,每股净收益(EPS)越大。反之,当企业经营陷入亏损时,所有者权益将遭到更大的损失。因此资本结构决策体现了企业经营者对预期收益与风险的权衡。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筹资成本、未来增长率和销售的稳定性、商业风险、管理当局控制能力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态度应一并考虑。_2投资报酬率与风险。企业的盈利总额不能全面反映股东财富,在风险相同的前提下,股东财富的大小要看投资报酬率。需要运用“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将项目投资和收益期间所有各项相关成本与收益贴现,采用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决策质量。收益和风险是直接相关的,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收益,收益面向未来,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风险。企业决策时,要在报酬和风险之间作出权衡,研究风险、计量风险,并设法控制风险。风险报酬率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回避态度和风险程度(可用变异系数计量),因此,企业可采用多角经营和多角筹资的方法来控制风险,多经营几个品种,多种渠道筹资,把投资的风险(当然也包含部分报酬)不同程度地分散给债权人,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财富。
3股利决策。股利决策的重要性是基于以下主要原因:一是影响融资计划和财务预算;二是股利分配减少了留存盈余,影响债务权益比率。一般来说,企业的股利决策一方面应使所有者的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内部融资。当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时,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的决策;当企业的收益超过投资者投资于别处所能获得的收益时,企业应保留盈余而不是分配,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二)外部环境因素
1法律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手段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将受到法律的具体规范,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都要与企业外部发生经济关系。目前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企业组织法规、财务会计法规、财政税务法规等等。财务工作人员应该了解、熟悉并掌握这些法律知识,做到有法可依,在守法的前提下完成企业理财的职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2经济环境。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体制改革的相关措施也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企业能够正确地预见政府经济政策的导向,对理财决策大有好处,国家对经济的优惠、鼓励和有利倾斜,企业如果认真加以研究,按照政策行事,就能趋利防弊。
商业竞争、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等外部因素,都将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存货库存、设备添置、证券投资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必须及时调整生产经营,适应经济环境变化,以迅速提高应变能力。
相关问题的考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目标定位都可归结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概括起来,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还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紧密配合企业战略总目标,做好财务计划。企业管理中,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所在,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财务管理首先要根据企业总目标的要求,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认真做好财务计划。计划并非一个资金问题,还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加以思考,以提高企业对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增加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财务计划确定后,要将计划具体化,进行财务预算,进一步细化各种现金收支、长期资金筹措、短期资金信贷等预算,使财务计划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控制标准和考核依据,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2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报酬率。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但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只局限于降低成本本身。企业在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证券管理、筹资管理等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利润,使企业总体边际收益最大,另一方面要以利润换效率,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以求达到投资报酬率最大。
3合理提高资产的利润效率。企业的资产不是无限的,企业获得的利润不仅仅表现在降低成本和降低资产消耗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产利用率。改变资产用途,利用有限的资产多生产盈利水平更高的产品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对于存在有资产闲置的企业,提高资产利用率即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关键之一。盘活存量资产、增加产品产量、调整产品结构、销售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商品来增加收益,不仅是一种市场策略,也是一种成本利润策略。从企业战略意义上讲,提高资产利用率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4正确进行财务分析。为改善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往往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筹资结构、利润分配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改善决策。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作出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并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金活动贯穿始终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消费和所得等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反映出来的,这些内容都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来体现,综观历史与国内外经验,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得好,企业就能健康发展,否则就经营萎缩与倒闭。目前,国企面临着各种机制的企业与其竞争,在我国已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管好用好资金,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尤其重要。本文从以下九个方面就企业如何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行论述。
1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加强资金平衡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调度作用
首先,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运行,企业必须把有限资金合理分配、使用。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财务统一管理,资金统一安排,严格用款计划,每周召开一次资金平衡调度会,根据生产进度情况,着重安排重点项目、紧急项目的资金落实工作。其次,各业务部门每月必须向调度会呈报月用款计划,由调度会根据轻重缓急安排资金,企业的资金由调度会统一管理,由资金调度员根据会议商榷结果统一安排,确保资金的有效运用。同时,为了解决企业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可实行内部银行结算办法,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把部分原辅助生产车间从“母公司”中剥离出来,组成一批经营性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归口管理;建立内部银行,模拟国家银行的控制、监督、结算等职能,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加强资金的核算和管理,也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条好的途径。2积极处理沉淀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金流动性
工业企业存货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企业一方面背着沉重的贷款,一方面又存在着许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资金运用存在不良的问题,如何能够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各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份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
3加强货款回笼,减少费用支出
当前,部分工业企业存在着应收帐款及其他应收款逐年逐月增加的问题,使流动资产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应收帐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帐目清单,集中清欠,如清欠工作遇到困难应立即上报上级领导,经讨论研究采取相应整治措施,严禁资金流失。其次,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动脑去积极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帐方式找到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集资共建绿色能源住宅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合作项目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及违约金执行3篇
- 二零二五年房产土地中介项目合作协议书3篇
-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2024年新编)《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精美课件
- 专业酒店客房服务合作协议模板版A版
- 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绪反应与教育对策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桥梁加固与维修施工合同3篇
- 培养综合素质小学科学与艺术双科融合实践
- 艺术课程解读模板
- 艺术教学 颜色探索模板
- MOOC 理论力学-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植物生产与环境》专业知识考试题库大全-中(多选题)
- JTG F90-2015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 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2004年)
- 制造业成本精细化管理
- 平面直角坐标系(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 初中生物老师经验交流课件
-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新公司成立商业计划书
- (精)公司向个人借款合同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脱式计算200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