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浙江杭州市钱塘区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在职教师直接考核招考聘用63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03月浙江杭州市钱塘区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在职教师直接考核招考聘用63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03月浙江杭州市钱塘区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在职教师直接考核招考聘用63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03月浙江杭州市钱塘区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在职教师直接考核招考聘用63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03月浙江杭州市钱塘区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在职教师直接考核招考聘用63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023年03月浙江杭州市钱塘区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在职教师直接考核招考聘用63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一.参考题库(共1000题)1.5,6,4,7,3,8,0,(

)A.9B.11C.13D.15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项数较多,考虑多重数列。第二步,数列有八项,考虑两两分组,(5,6),(4,7),(3,8),观察发现,5+6=11,4+7=11,3+8=11,规律为每组组内和为11,故所求项为11-0=11。因此,选择B选项。2.规模收益递增是指当各种生产要素按同一比例增加时,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

)产量增加的比率。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确定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微观经济。规模收益递增,是指某一产品或行业的净收益的增长速度,超过其生产规模的扩大速度的现象或状态。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故正确答案为B。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似乎应于某种召唤,万物此刻赶集似的奔赴一场生命的盛宴。燕子与人之间就有这样一个约定,秋去春回,人们开始念叨它们时,耳边分明响起那________的声音,抬头一看,它们回来了,人们便有充分的信心进行农事活动。此时,乌黑光滑的燕子多像天空的眼睛啊,它们的飞翔________,利落地剪裁着春风。它们的飞翔又不失________,使得天空也有了神采。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熟悉矫健轻盈妩媚动人B.清脆简洁明快妩媚动人C.清亮体态轻盈优美可爱D.清亮轻快活泼优美可爱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含义。第二步,从第一空入手分析选项,对应“燕子与人之间就有这样一个约定,秋去春回,人们开始念叨它们时”,填入表示人们对燕子声音很了解的“熟悉”更恰当,排除只能形容燕子声音本身特点的“清脆”和“清亮”,锁定A。验证A项后两空,“矫健轻盈”和“妩媚动人”形容燕子飞翔姿态,也恰当,确定答案。第一空,“清脆”形容声音清楚悦耳,“清亮”形容清脆响亮,都只能形容燕子声音本身的特点。“熟悉”则强调人们对燕子声音的熟悉度,表明人们与燕子的关系密切。对应前文的“燕子与人之间就有这样一个约定,秋去春回,人们开始念叨它们时”可知,“熟悉”更加妥帖。后两空,用“矫健轻盈”“妩媚动人”来形容燕子的飞翔姿态也非常恰当,故本题选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这样一个约定”“人们开始念叨它们”“它们回来了”可知,人与燕子每年相见,人对于燕子的声音十分了解,故该空应体现“十分了解、清楚”这一含义。A项“熟悉”指知道得清楚,符合文意。B项“清脆”指(声音)清楚悦耳;C项和D项“清亮”指清脆响亮。三者仅能体现燕子声音的特点,不能体现人们对燕子声音的了解,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C项和D项。答案锁定A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二空和第三空。第一空,“矫健轻盈”指姿态强壮有力,轻柔优美,形容燕子“飞翔”的动作轻快优美,并与“利落”照应;第三空“妩媚动人”形容美丽的样子引人怜爱,用拟人化的方式表现燕子飞翔的身影,并与“神采”照应。二者均符合文意。因此,选择A选项。4.统筹城乡管理就是要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

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突破

调整

去除B.纠正

调整

削除C.打破

纠正

去除

D.突破

纠正

铲除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由后文的“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可知,第一空应是“打破”或“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与主体词“结构”搭配不当,故排除B。纠正:指改正错误、不公正或对标准的偏离;调整:指重新调配整顿,使适应新的情况和要求。修饰“偏向”,“纠正”比“调整”更恰当。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铲除”比“去除”更彻底,更符合要求,因此本题答案为D。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可知,这是一种对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的颠覆性变化。B项“纠正”指改正错误、不公正或对标准的偏离,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搭配不当,排除B项。C项“打破”侧重突破原有的限制和拘束等;A项和D项“突破”指超过、冲过,强调取得进展,均符合语境。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偏向”可知,这里出现了一些错误。C项和D项“纠正”搭配得当。A项“调整”通常搭配“物价”“时间”等,不与“偏向”搭配,排除A项。第三步,分析第三空。根据“残留”可知,这些不良影响的主要成份之前已经除去,剩下的都是残余部分。D项“铲除”侧重从根去除,彻底消灭,与“影响”搭配不当,排除D项。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第一空,A、D项的“突破”重在强调取得进展;B项的“纠正”的前提是方向发生了错误或偏差;C项的“打破”重在强调破除原有的限制、拘束等。文中所提到的城乡二元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并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故第一个空用“打破”较为合适。第二空,代入验证,搭配的是“偏向”,“纠正”搭配恰当,排除A、B、D三项。第三空,代入验证,文段表达的是把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去掉,“去除”影响,表意恰当。故正确答案为C。5.七天

之于

一星期

相当于

之于

)A.一米;十分米B.十元;一百元C.直线;几何学D.一吨;十公斤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七天”就是“一星期”,“一星期”就是“七天”,二者属于全同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一米”就是“十分米”,“十分米”就是“一米”,二者属于全同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B项:“十元”和“一百元”不同,排除;C项:“直线”是“几何学”的基本概念,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排除;D项:“一吨”是一千公斤,而非“十公斤”,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6.在所有形式的广告中,83%都只专注于吸引我们的视觉,实际上,听觉的效果也同样强大。不过现今广告商利用的听觉优势只是九牛一毛,回顾以往,广告只借助其歌曲和口号来吸引我们的耳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像煎牛排的滋滋声、婴儿的笑声和那些我们不由自主就被吸引的响声,把这类东西融入到一个广告中,或许我们会无法抗拒广告的魅力。这段文字要传达的主要意思是:A.广告中注入日常生活的声音可能会更具有吸引力B.目前广告商只是利用视觉上的优势来做广告C.增加广告的魅力需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声音D.广告应该充分考虑人们的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提出广告只注重吸引视觉,转折词“实际上”之后强调听觉效果也同样强大,但是广告不擅长用听觉。接着指出广告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最后进一步强调如果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融入广告,会增加广告的魅力。文段为“分—总”结构,最后一句是文段的重点,主要强调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可能是提高广告魅力的一种手段”。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重点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A选项。B项:非重点。C项:“需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和原文“或许我们会无法抗拒广告的魅力”,语气与原文不对应。D项:论述的是“听觉”“视觉”两者的重要性,而文段重点强调的是“听觉”。7.某场羽毛球单打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假设甲选手在每局都有80%的概率赢乙选手,那么这场单打比赛甲有多大的概率战胜乙选手:A.0.768B.0.800C.0.896D.0.924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问题。甲获胜有三种情况:赢赢、赢负赢、负赢赢,将三种获胜的概率相加即为本题答案。第二步:计算过程。甲获胜有三种情况:赢赢、赢负赢、负赢赢。甲赢赢的概率为:0.8×0.8=0.64;甲赢负赢的概率为:0.8×0.2×0.8=0.128;甲负赢赢的概率为:0.2×0.8×0.8=0.128;则甲获胜的概率为:0.64+0.128+0.128=0.896。第三步:再次标注答案。故正确答案为C。第四步:考点拓展。【相关知识点】排列组合的分类和分步。解题思路:甲需要拿下两胜才算获得胜利,且当甲在前两局连续胜利时比赛结束,故甲赢得比赛分为两种情况,不同情况之间使用分类加法原则,每种情况内部使用分步乘法原则。甲赢得比赛有两种情况:一是前两局连胜,概率为0.82=0.64;二是前两局一胜一负、第三局获胜,概率为C12×0.8×0.2×0.8=0.256,故甲获胜概率为0.64+0.256=0.896。故本题选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概率问题,属于分类分步型。第二步,根据三局两胜,分析甲的获胜情况如下:(1)第一局比赛甲获胜,第二局比赛甲获胜,甲已胜出不用进行第三局比赛,概率为80%×80%=0.64;(2)第一局比赛甲获胜,第二局比赛乙获胜,第三局甲获胜,概率为80%×20%×80%=0.128;(3)第一局比赛乙获胜,第二局比赛甲获胜,第三局甲获胜,概率为80%×20%×80%=0.128。第三步,甲获胜的概率为0.64+0.128+0.128=0.896。因此,选择C选项。8.对于社会性动物人类来说,社交的重要性________,而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就是要认清别人的脸。不幸得脸盲症的话,真是会________。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言而喻窘态百出B.无庸赘述贻笑大方C.昭然若揭见笑于人D.显而易见羞愧难当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段,根据文段内容可初步判定所填词语的含义。第二步,从第一空入手分析选项,通过词义辨析排除与文意不相符的C。第三步,辨析第二空三项词语含义,选择与句意最契合的一项。第一空,由“社会性动物”可知,社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很明显。C项“昭然若揭”指真相大白,不符合语境,排除。第二空,文段形容的是“脸盲症”会遇到的情景,“窘态百出”填入恰当。“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不符合语境,排除B。“羞愧难当”指感到十分羞愧内疚。程度过重,排除D。故本题选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对于社会性动物人类来说……”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应体现“社交的重要性很明显”之意。C项“昭然若揭”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文中并未涉及“真相与假相”,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前文“认清别人的脸是必不可少的……”和“得脸盲症……”可知,文段强调社交活动中认清别人的脸很重要,得脸盲症认不出来就会比较尴尬。A项“窘态百出”指莫名其妙或不好的经历层出不穷,符合语境。B项“贻笑大方”指意见、看法比较拙劣,被行家、内行人所笑,语境中看不出被行家所笑的意思,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D项“羞愧难当”指感到十分羞愧内疚,侧重于羞愧,文中仅仅表达了尴尬而已,相较而言“羞愧难当”语义过重,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因此,选择A选项。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社会性动物”可知,社交的重要性是很明显的,B项“毋庸赘述”指用不着多说;C项“不言而喻”指不用说话就能明白;D项“显而易见”指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均符合文意。A项“昭然若揭”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含贬义,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且常搭配罪恶真相,与文段中“重要性”搭配不当,排除。第二空,根据“必不可少的技能就是要认清别人的脸”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表示“脸盲症”人群在社交活动中会遭遇各种尴尬、难堪,C项“窘态百出”指尴尬无语、郁闷的状态,与文意相符,当选。B项“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辨识人脸一事并无内行外行之分,排除;D项“羞愧难当”指感到十分羞愧内疚,置于文段处语义过重,与文意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人长大了,识别人脸的大脑区域也在变大》9.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AB.BC.CD.D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观察发现,题干图形的交点数、封闭区域数和笔画数均没有明显规律,优先考虑图形的线条数。第一组图形线条数之和为8。按此规律,第二组图形线条数也应为8。只有D项符合规律。故本题选D。10.第18届亚运会于2018年8月在印度尼西亚城市吉隆坡开幕,这是该城第二次举办亚运会。(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1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时事热点知识。第二步,第18届亚洲运动会于2018年08月18日至2018年09月02日在印尼雅加达举行,雅加达是亚洲第二次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首都城市。因此,本题错误。11.文学如泉,越品越见____;文学如茶,越品越觉____;文学如酒,越品越感____。在文学的陶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份雅致;少了一份世故,多了一份纯真。A.清冽芳香醇美B.清香醇厚醇美C.淳厚清冽甘美D.清冽幽香醇厚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词对象搭配的辨析与填空。由题干可知,空格处的词语分别需要和“泉”“茶”“酒”相对应。“清冽”意为“清澈寒冷、凉而爽快”,多和泉水搭配,所以第一空应当选择“清冽”,由此可排除B、C项。第二空形容茶叶的话,“幽香”比“芳香”多了一丝神秘感和厚重,第二个空格内填入“幽香”更符合语境。第三空“醇厚”指质地纯,浓度高,多用来形容酒口感纯正浓厚,所以第三空填“醇厚”。故正确答案为D。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第一空词语修饰的是“泉”,根据备选词语的适用对象排除。第三步,第二空词语修饰的是“茶”,也可根据备选词语的适用对象进行判断。第四步,辨析第三空备选词语的侧重点,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一空,填入词语修饰的是“泉”。“淳厚”指淳朴厚道,多用于人,排除C。第二空,填入词语修饰的是“茶”,“醇厚”多用于“酒”,排除B。第三空,“醇美”侧重美味。“醇厚”侧重厚重。用来形容“酒”的味道,用“醇厚”更恰。故本题选D。12.在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剪掉植物的部分枝叶,其主要目的是:A.方便人们栽种B.减少水分蒸腾C.降低呼吸作用D.降低光合作用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医学知识。第二步,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刚刚移栽的植物,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因此,选择B选项。A项:干扰项,A项不当选。C项: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生物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物提供了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降低呼吸作用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目的。不符合题意,C项不当选。D项: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不符合题意,D项不当选。13.众人拾柴∶火焰高A.多行不义∶必自毙B.打破砂锅∶问到底C.敬酒不吃∶吃罚酒D.四海之内∶皆兄弟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众多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所以“众人拾柴”必然造成“火焰高”的结果,二者属于因果对应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所以“多行不义”必然造成“必自毙”的结果。二者属于因果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B项:“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做事追根求源,不放过遗漏的地方,一定要把事情或问题搞清楚。“打破砂锅”与“问到底”不属于因果关系,排除。C项:“敬酒不吃”“吃罚酒”比喻好好地劝说不听,用强迫的手段却接受了。“敬酒不吃”与“吃罚酒”不属于因果关系,排除。D项:“四海之内”“皆兄弟”指全国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样,亲如一家。“四海之内”与“皆兄弟”不属于因果关系,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14.根据给出数字的规律,在括号中应填入的恰当选项是(

),

,,A.B.C.D.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非整数数列中的分数数列。第二步,分子分母分别成规律。分子数列:(3),1,3,3,9,27,(3)×1=3,1×3=3,3×3=9,3×9=27,是递推积数列;分母数列:(5),5,10,15,25,40,(5)+5=10,5+10=15,10+15=25,15+25=40,是递推和数列。所求项为

。因此,选择B选项。15.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有圆这个元素组成,考虑数圆。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题干中每个图中圆的数量分别为1、2、3、4、?,问号处应为含有5个圆的图形,仅有C项符合。因此,选择C选项。16.下列成语中,主要体现出爱岗敬业精神的有(

)。A.兢兢业业B.恪尽职守C.任劳任怨D.一言九鼎参考答案:AB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道德。A项正确,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恳,认真踏实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B项正确,恪尽职守是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严守自己的工作岗位。C项正确,任劳任怨意思是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在工作中不怕辛苦,不辞劳苦。D项错误,九鼎是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言九鼎指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与爱岗敬业精神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BC。17.高层楼房居民遇到火灾,逃生方式不正确的是(

)。A.沿墙壁逃生寻找安全出口B.穿过充满烟雾的楼道时,用湿毛巾捂着口鼻C.迅速乘坐电梯出逃D.将鼻尖靠着墙角换气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A、B项正确,发生火灾时,如果所处位置在着火层以上,不可轻易尝试突破火点,因为火场中心温度达1000度以上,应该尽快向避难层或者楼顶移动。移动过程中,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或墙壁,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免吸入烟雾,同时用湿棉被包裹身体,寻找安全出口。C项错误,逃生勿乘坐电梯,因为发生火灾后,通常会因断电而造成电梯“卡壳”,人在电梯里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D项正确,遇到火灾逃生过程需要换气,应将鼻尖靠近墙角或阶梯角落来换气。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18.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④,②⑤⑥C.①②⑥,③④⑤D.①④⑥,②③⑤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每个图形均由多个部分组成,考虑元素的部分数。第二步,根据规律进行分组。①②④三幅图中均有6个部分组成,③⑤⑥三幅图中均由5个部分组成,分为两组。因此,选择A选项。19.________国产纪录片近几年取得长足进步,________与电影、剧集、综艺节目等其他文艺形态相比,________有巨大的差距和发展空间。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既然

还是B.尽管

仍旧C.即使

恐怕D.虽然

固然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横线之前强调的是“取得了长足进步”,横线之后强调的是“有巨大的差距和发展空间”,可知前后句意相反,需填入转折关联词。A项“既然……也”表因果关系,C项“即使……还”表让步关系,二者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和C项。第二步,分析第三空。根据文段“与其他文艺形态相比,________有发展空间”,表示前后句意的顺承,D项“固然”为转折关系的前半部分,经常与“但”搭配,排除D项。因此,选择B选项。20.某市启动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文惠券)项目一年来,消费者共申领文惠券9457万元,撬动文化消费约2.52亿元。与去年相比,该市文化消费总量有了明显增长。据此,专家指出,文惠券能够刺激文化消费,对文化消费的增长有重要拉动作用。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专家的观点?A.绝大多数文惠券都没有被申领B.文化消费者绝大多数都不使用文惠券C.文惠券的申领者几乎很少进行文化消费D.文惠券使用者的文化消费支出都比去年有所下降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文惠券能够刺激文化消费,对文化消费的增长有重要拉动作用。论据:消费者共申领文惠券9457万元,撬动文化消费约2.52亿元。与去年相比,该市文化消费总量有了明显增长。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题干讨论的是申领的文惠券对文化消费是否有拉动作用,而不是文惠券是否被申领,无关选项,不能削弱,排除;B项:文化消费者绝大多数都不使用文惠券,与文惠券能否刺激文化消费无关,不能削弱,排除;C项:文惠券的申领者很少进行文化消费,并不明确其文化消费的支出变化,不能削弱,排除;D项:文惠券使用者的文化消费支出比去年少了,说明申领文惠券反而不利于文化消费,直接削弱论点,可以削弱,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2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记过处分的,处分期为:A.6个月B.12个月C.18个月D.24个月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知识。第二步,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处分分为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24个月。因此,选择B选项。22.日常生活中的酱油、醋、味精、酒酿、酸奶、泡菜、腐乳都是发酵的产物。(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0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发酵工程又被称为微生物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日常生活中的酱油、醋、味精、酒酿、酸奶、泡菜、腐乳都是发酵的产物。故表述正确。23.一批工人到甲、乙两个工地进行清理工作。甲工地的工作量是乙工地的工作量的1倍。上午去甲工地的人数是去乙工地人数的3倍,下午这批工人中有的人去甲工地,其他工人到乙工地。到傍晚时,甲工地的工作做完,乙工地的工作还需4名工人再做1天,那么这批工人有多少人?A.46B.42C.36D.24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第二步,赋值每人半天可以完成工作量为1,设乙地工作量为2a,则甲地工作量为3a。设工人共有12x人,则甲工地上午人数9x(甲工地的人数是去乙工地人数的3倍,则去甲的人数为总人数的3/4),下午人数7x;乙工地上午人数3x,下午人数5x。由题意有9x+7x=3a①,3x+5x+4×2=2a②,两式相除解得x=3,那么工人总数36人。因此,选择C选项。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第二步,由这批工人中有的人去甲工地可知,总人数是12的倍数,排除A、B选项。代入C选项,甲工地的任务量需要27个人干半天+21个人干半天即48个人干半天,乙工地的任务量需要9个人干半天+15个人干半天+4个人干1天即32个人干半天,甲∶乙=48∶32=1.5,符合题意。因此,选择C选项。24.网络文学兴起之时,互联网是一片全新天地,在线写作带有拓荒性质。那些早期网文作者,有的心怀独创梦想,有的戏说名著同人,有的甚至声称灵感来自影视,但他们实际都充当着经典的媒介转化者——创作平台虽然从论坛、网页到手机,心中构想的样式,却脱不开对优秀作品的经验认知,也就是以经典为参照系,使以往媒介中的经典借他们之手向新媒体拓展。因此,在媒介交融之际,网络作者与程序员、网站编辑和灌水的网民一起参与了在新媒介上开展文学探索的历程,其表达方式和界面是全新的、开创性的。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网络文学的成功离不开新媒介的红利B.参照经典是网文兴起之初的必然选择C.网络文学实质上是对经典的再次创新D.网文的吸引力源于媒介表现形式的新颖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说到网络文学兴起之时,在线写作带有拓荒性质。然后说到早期写作者都充当着经典的媒介转化者,使以往媒介中的经典借他们之手向新媒体拓展。因此后得出结论,媒介交融之际文学在新媒介上的探索,其表达方式和界面是全新的。文段为“分—总”结构。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网文的吸引力源于媒介表现形式的新颖”为文段重点的近义替换项。因此,选择D选项。A项:文段并无提及新媒介的红利,且偏离“表达方式和界面”这一核心话题。B项:说法无中生有。C项:对应分说部分的内容,非重点。25.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AB.BC.CD.D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元素组成相同,优先考虑位置规律。每个图形均由3个长方形组成,在第一个图形中从左到右依次给长方形编号为1、2、3,比较前两个图形发现,只有1号长方形发生了位置变化,即依次向右平移一步,直至平移至最右端,接下来位置发生变化的应该是2号长方形,即?处图形应是在第四个图形的基础上2号长方形向右平移一步,只有C选项满足此规律。故正确答案为C。26.有了社会契约,人们失去的是其自然的自由,以及他们愿意拿什么就拿什么的绝对的权利;通过社会契约,他们得到的是文明的自由以及对自己所拥有的财物的法定权。在权衡利弊的时候,如果要避免出现错误,我们必须清楚地辨明什么是自然的自由以及什么是文明的自由——自然的自由只受到个人实际力量的控制,而文明的自由却受到公众意志的限制。步入文明社会,人类获得了道德自由,仅这一点就使人类成了自身的主宰。根据上述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契约规定了自然的自由和文明的自由各自的界限B.社会契约强调的是有约束而非完全的自由C.人们只有服从社会契约才能获得文明的自由D.社会契约赋予人们文明的自由,限制自然的自由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细节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抓住选项中的观点,根据文段中对应内容,对这些观点进行判断。A项,由“通过社会契约,他们得到的是文明的自由以及对自己所拥有的财物的法定权”可知,“规定了自然的自由”说法有误。B项,由文段第一句话可知,社会契约使人失去了自然的自由,并非获得完全的自由,说法正确。C项,“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无法从文段推出。D项,由“自然的自由只受到个人实际力量的控制”可知,说法有误。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规定……各自的界限”文段中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B项对应“通过社会契约,他们得到的是文明的自由……”“……文明的自由却受到公众意志的限制……”,符合文意。C项对应“通过社会契约,他们得到的是文明的自由以及对自己所拥有的财物的法定权”,“只有……才……”的逻辑关系文段未提及,属于强加条件关系,且“服从社会契约”文段也未提及,与文意不符。D项中“限制自然的自由”与原文“失去自然的自由”概念不一致,属于偷换概念,错误。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文段只阐述了何为自然的自由、何为文明的自由,A项,“各自的界限”未提及,且其定义也非社会契约所规定的,而是实际存在的,排除;B项,由“有了社会契约,人们失去的是其自然的自由”“他们得到的是文明的自由······”可知,“有约束而非完全的自由”表述正确,当选;C项,“只有······才······”的逻辑关系文段未提及,且“服从社会契约”文段也未提及,排除;D项,“限制自然的自由”与原文“失去自然的自由”概念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27.在大风公司的某次高层会议上,总经理李向前说:“就我近段时间的观察来看,现在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大不如前了。这种情况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我们公司现在主动加班的员工越来越少了。”总经理李向前的结论蕴含着下列哪项假设?(

)A.公司员工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应当表现自己的工作积极性B.由于今年公司整体待遇的提高,员工不再需要通过赚取加班费来多挣钱了C.公司里越来越多的员工将业余时间用在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主动加班的人就少了D.主动加班是员工工作积极性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员工工作积极性大不如前。论据:因为主动加班的员工越来越少。本题论点讨论的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如以前,论据讨论的是主动加班的员工减少。论点论据讨论的话题不一致。提问是“假设”,优先考虑搭桥,即建立主动加班和工作积极性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该项只说了工作积极性,没有提及主动加班与积极性之间的关系,无法加强,排除;B项:该项解释了不主动加班的原因,没有提及主动加班与积极性之间的关系,无法加强,排除;C项:该项说了主动加班人少的原因,没有提及主动加班与积极性之间的关系,无法加强,排除;D项:该项找出了主动加班与工作积极性之间存在关联,即主动加班是员工工作积极性高的标志,属于搭桥项,可以加强,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28.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1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民法知识。根据《民法典》第四十九条规定:“自然人被宣告死亡但是并未死亡的,不影响该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因此,被宣告死亡的人未死亡,仅是不影响他的行为效力,而非当然具有效力。需要行为人所做的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有效要件,才能有效。故表述错误。2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过程C.原因和结果D.内因和外因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第二步,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前进性与道路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因此,选择A选项。B项:干扰项。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C项:原因和结果亦称“因果联系”。是揭示客观事物或现象前后相继、相互作用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D项:内因和外因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的一对基本范畴。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30.一块三角形地,三边之长分别为156米、234米、186米,要在三边上植树,株距6米,三角上各有一棵,共可植(

)棵树。A.93B.96C.99D.102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在三角形地边上植树,三角上各有一棵”,可知本题为环形植树问题。根据环形植树公式:,因此。故正确答案为B。31.与地震、爆炸不同,任何一场森林大火,最初都是比较

的,速度只有百米或几百米每小时,一旦发展成大火,速度会增加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森林大火或特大火灾,依靠人力是很难扑灭的,它的热辐射能力非常强,防火隔离带对它

。当火线强度超过1700千瓦/米时,就超出了人类目前的灭火技术水平,只能依靠降雨、可燃物燃尽、燃至湖海等方式熄灭。因此,对于森林大火而言,

是最有效的办法。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微弱形同虚设未雨绸缪B.缓慢望洋兴叹防患未然C.可控鞭长莫及斩草除根D.温和无能为力防微杜渐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空,横线处词语表示森林火灾最初的特点,根据后文“速度只有百米或几百米每小时”可知,森林火灾最初发展较慢,A项“微弱”、B项“缓慢”和D项“温和”均符合语境,保留。C项“可控”指事件的发展在我们能够预期和把握的范围内,符合森林火灾初期的特点,保留。第二空,由“依靠人力是难扑灭的,它的热辐射能力非常强”可知,横线处成语强调防火隔离带对森林大火或特大火灾不起作用,B项“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缺乏而感到无可奈何,D项“无能为力”指用不上力量或者力量薄弱,均符合语境,保留。A项“形同虚设”指形式上虽设有,但却起不了作用,如同没有一样,置于此处应表述为“防火隔离带形同虚设”,不能表述为“对······形同虚设”,用法不当,排除;C项“鞭长莫及”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文段没有提及空间距离上的远近,排除。第三空,“因此”引导因果关系,前文强调森林火灾一旦从小火发展为森林大火或特大火灾,就很难熄灭,所以横线处成语强调在火灾初期就采取措施,D项“防微杜渐”指在不良的事物刚刚露出苗头时,就加以制止和杜绝,不让它发展下去,符合语境,当选。B项“防患未然”指在事故、灾害发生之前做好防范准备,不符合防止森林火灾从小火变为大火或特大火灾的时态,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加强预警

把火苗扑灭在摇篮里》32.下列关于全国经济普查的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B.目的是全面调查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C.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不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D.2019年1月1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场登记工作正式启动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法律常识。A项正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七条规定:“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B项错误,《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二条规定:“经济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C项正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经济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经济普查的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经济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D项正确,2019年1月1日零时,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场登记工作正式启动。按照部署,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标准时点为2018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8年年度资料。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熟悉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相关知识。考生在备考阶段,需对经济普查的时间、目的意义、对象范围、内容、普查期限等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A项说法正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七条规定,“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B项说法正确。2019年1月1日零时,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场登记工作正式启动。C项说法正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经济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经济普查的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经济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D项说法错误。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二条的规定,经济普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故本题选D。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全国经济普查并选错误项。第二步,《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2条规定,经济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因此,选择D选项。33.我们要认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逐步完善起来。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横线的是:A.研究

实验

改进B.试验

改进

研究C.改进

试验

研究D.试验

研究

改进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文意,三个空格需要描述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的三个步骤,横线处所填词语应按照实际的先后顺序排列。第一空对应最初的步骤。A项“研究”指钻研(问题);探索。B项和D项“试验”指已知某种事物的时候,为了了解它的性能或者结果而进行的试用操作,还指为了查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应该先“探索”再“试验”,排除B项和D项。C项“改进”指改变原有状况,使得到提高。应先探索出形式和内容才能“改进”,应放在“研究”之后,排除C项。锁定答案A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二空和第三空。先研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再进行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改进,从而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符合文意。因此,选择A选项。34.下列选项中,季节与二十四节气对应错误的是(

)A.春季:立春、清明、芒种B.夏季:小满、夏至、小暑C.秋季:处暑、白露、霜降D.冬季:大雪、冬至、小寒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其中属于春季的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属于夏季的节气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属于秋季的节气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属于冬季的节气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35.流水:流水线A.风向:风向标B.车轮:车轮战C.墙头:墙头草D.里程:里程碑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流水线是依据流水的特征来命名的一种生产方式,二者是对应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风向标是用一种测定风向的设备,并不是依据风向的特征进行命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车轮战是依据车轮的特征来命名的一种战术,二者是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C项:墙头草形容一个人没有主见,并不是依据墙头的特征进行命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里程碑是用来指示公路里程的标志,并不是依据里程的特征进行命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36.(1)单车领域竞争激烈(2)单车数量日益增多(3)共享单车试水成功(4)“野蛮生长”到达尽头(5)政策收紧监管来临A.(2)-(1)-(4)-(3)-(5)B.(3)-(2)-(1)-(4)-(5)C.(3)-(1)-(2)-(5)-(4)D.(2)-(4)-(1)-(5)-(3)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先确定逻辑关系最为明显的事件顺序。观察题干,五个事件主要围绕“共享单车发展”的过程。事件(1)和事件(2)的先后顺序并不明确,但可以确定首先发生的应该是事件(3)“共享单车试水成功”,排除A、D项。第二步:逐一对照选项并判断正确答案。根据第一步得到的结果可以判断只有B项和C项符合,通过分析事件(4)和(5)得知,只有先“政策收紧监管来临”,才会导致“野蛮生长到达尽头”,因此(4)和(5)相邻,且事件(5)排在事件(4)前面,排除B项。故正确答案为C。37.有报道称,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过去150多年中全球气温一直在持续上升。但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因此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是?A.海洋和气候系统的调整过程使得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B.此现象在上世纪50~70年代曾出现过,随后又开始加速变暖C.联合国气候专家指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80万年来的最高点D.近几年发生多起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自然灾害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论点:全球变暖并不严重。论据: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解释了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为什么会减缓,补充论据,为加强项,无法削弱,排除;B项:此现象指的是全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放缓的现象,这个现象曾经出现过,但随后又加速变暖,即:气温上升速度的放缓并不能得出变暖不严重,有可能之后全球变暖会更加严重,可以削弱,当选;C项:首先专家的意见不一定符合实情,其次二氧化碳和全球变暖的关系题干中也没提到,需进一步说明才能明确,为无关项,无法削弱,排除;D项:题干主题是全球变暖这件事儿会不会变得更严重,而D项说的是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二者话题并不一致,为无关项,无法削弱,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论据: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增加论据。说明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缓解了表面温度,能够说明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具有加强作用。B项:增加反向论据。用曾经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来说明表面温度上升变缓只是暂时现象,具有削弱作用。C项:无关选项。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与气候变暖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说明才能明确,论题不一致,排除。D项:无关选项。近几年发生多起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自然灾害与题干论点全球气候变暖不那么严重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削弱题干论述的一项,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论据和论点。题干论据为“与1970年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题干论点为“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要削弱该论证,只需指出全球变暖并非不严重。题干通过全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放缓,得到全球变暖不严重的结论。A项,解释了地球表面气温上升速度放缓的内在原因,说明其可能是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的缘故,但深海也是地球的一部分,热量并不会凭空消失,只是发生了位置转移,则全球变暖并非不严重,削弱了题干论述。B项,说的是以前的情况,属于诉诸过去,但以前出现过这种现象不代表现在仍会出现类似情况,对题干的削弱力度不强。C项,尽管指出二氧化碳浓度处于80万年来的最高点,但二氧化碳只是温室效应的一个因素,无法仅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来说明全球变暖是否严重,对题干的削弱力度较弱。D项,描述了近期情况,但并未与之前的情况作对比,不知道全球变暖是否严重,无法削弱题干论述。故本题选A。38.身段表情:指与一定情绪状态相联系的躯干或四肢的动作变化。假设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则下列属于身段表情的是:A.眉开眼笑B.手舞足蹈C.垂头丧气D.反唇相讥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与一定情绪状态相联系;②躯干或四肢的动作变化。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未涉及躯干或四肢的动作变化,不符合定义;B项:“手舞足蹈”意为双手舞动,两脚跳跃,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体现了“与情绪状态相联系”且有“躯干或四肢的动作变化”,符合定义;C项:“垂头丧气”指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未涉及躯干或四肢的动作变化,不符合定义;D项:“反唇相讥”意为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未涉及躯干或四肢的动作变化,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B选项。39.(

)对于演讲相当于(

)对于汇报A.激情详尽B.举办常规C.即兴旁听D.专题请示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需要结合代入排除法进行解题,将选项中的词项依次代入题干括号中,构成两组词项,并分析这两组词项的关系,前后关系一致的即为正确答案。A项,激情地演讲是偏正结构,详尽地汇报也是偏正结构,前后关系相同。B项,举办演讲是动宾机构,常规汇报是偏正结构,前后关系不同。C项,即兴演讲是偏正结构,旁听汇报是动宾结构,前后关系不同。D项,专题演讲是偏正结构,请示和汇报是并列关系,前后关系不同。故本题选A。40.公文的主旨体现的是(

)。A.机关领导意图和发文目的B.领导个人意图和发文目的C.公文拟定人员的意图D.上级领导机关的意图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公文的基本知识。A项正确,任何一份公文都是根据机关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来撰写的,公文的主旨体现了机关领导意图和发文目的,它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B、C项错误,公文体现的是发文机关整体意志,不是领导个人或者公文拟定人员的个人意志。D项错误,公文的主旨体现的是发文机关而不是上级机关的意图。故正确答案为A。(注:本题为争议题,无正确答案)41.《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10月1日起开始施行,规定对部分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通过(

)、推送等牟取不正当利益的“非法网络公关”进行打击。A.无偿删帖B.有偿删帖C.人肉搜索D.媒体曝光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行政法知识。《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下面简称《规定》)第九条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通过发布、转载、删除信息或者干预呈现结果等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规定》的实施对部分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通过有偿删帖、推送等牟取不正当利益的“非法网络公关”进行打击。因此,ACD选项不符合。故正确答案为B。42.社会比较同化效应指的是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会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好的人一样好,进而提高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而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差的个体进行比较时,会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差的人一样差,进而降低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社会比较同化效应的是:A.癌症病人看到病情比自己更严重的病人时,庆幸自己的处境并非最差B.小杰和小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因此小杰把小伟当作自己的竞争目标C.小宁从普通初中考入重点高中,看到周围同学都那么优秀而自惭形秽D.小威听了师兄师姐的优秀事迹后,觉得自己也可以变得那么优秀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属于社会比较同化效应的一项。分析社会比较同化效应的定义,发现其关键点为“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会提高对自己的评价”“与比自己境况差的个体进行比较时会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这些关键点分析选项。社会比较同化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会提高对自己的评价,与比自己境况差的个体进行比较时会降低对自己的评价。A项,癌症病人看到病情比自己更严重的病人时,庆幸自己的处境并非最差,即与比自己境况差的个体进行比较,庆幸自己的处境不是最差的,提高了对自己的评价,不符合定义。B项,小杰把小伟当作自己的竞争目标,并未体现出二人的境况差异以及对自己的评价的变化,不符合定义。C项,小宁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而自惭形秽,即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不符合定义。D项,小威听了师兄师姐的优秀事迹后,觉得自己也可以变得那么优秀,即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提高了对自己的评价,符合定义。故本题选D。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提问方式,确定为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好的人一样好,进而提高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评价;②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差的个体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差的人一样差,进而降低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癌症病人看到病情比自己更严重的病人时,属于“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差的个体进行比较时”,但庆幸自己的处境并非最差,不属于“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差的人一样差”,不符合定义;B项:小杰和小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可见两人的学习成绩差不多,两人境况不存在好差之分,不符合定义;C项:小宁看到重点高中的同学非常优秀,属于“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但小宁自惭形秽,不属于“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好的人一样好”,也没有“提高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符合定义;D项:小威听了师兄师姐的优秀事迹报告后,属于“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觉得自己也可以变得那么优秀,属于“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好的人一样好,进而提高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符合定义。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好的人一样好”、“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差的个体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差的人一样差”。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癌症病人看到病情比自己更严重的病人,觉得自己并不是最差的,不符合“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差的个体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差的人一样差”,不符合定义,排除;B项:小杰只是把小伟当作自己的竞争目标,并不存在境况差异的比较,不符合定义,排除;C项:小宁看到周围同学很优秀而自惭形秽,属于和境况好的人对比,觉得没有别人好,不符合“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好的人一样好”,不符合定义,排除;D项:小威拿师兄师姐进行比较,觉得自己也可以变得和他们一样优秀,符合“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一种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好的人一样好”,符合定义,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43.请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组成元素相同,每个图形都是由表盘、时针、分针组成,但每一幅图中时针、分针指向发生明显变化,考虑旋转或翻转。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观察题干图形,从左至右,时针依次指向表盘中1点、2点、4点、7点、11点钟方位,呈现出时针依次顺时针旋转30°、60°、90°、120°,等差递增,问号处图形时针应移动150°到表盘4点钟方位;图形中分针从左至右,依次指向表盘中12点、6点钟方位,呈周期性循环,依此规律,问号处图形分针应指向表盘中6点钟方位;综上,只有B项符合。因此,选择B选项。44.数列5645,4738,(

),2520,1512A.3839B.3931C.3831D.3724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特殊数列。第二步,数字变化无明显规律,考虑组合拆分。观察发现56-45=11,47-38=9,25-20=5,15-12=3,规律为千位和百位组成的两位数减十位和个位组成的两位数,所得差为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11,9,(

),5,3,则(

)为9-2=7。观察选项只有C选项38-31=7,满足规律。因此,选择C选项。45.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集体,拒绝正式承认个人的主体性。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本质上是主张取消个性、主体性,否认个人独立利益的,个人只能按照一定的“名分”来履行责任义务。这一秩序塑造的是处于服从地位的“臣民”,而非法律意义上享有权利的“公民”。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要实现人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目标。这一“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意味着个人自由的增加和社会结构的优化。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强调集体、拒绝个人的主体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C.“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人自由增加和社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D.由“臣民”到“公民”的转变是我国劳动人事改革的重要标志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即存在个人主体性、独立利益不被承认,未塑造出法律意义上享有权利的“公民”这些问题。然后说到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即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并对这项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地位予以肯定。最后强调了这一“人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意义。文段为“分—总”结构,文段重点为后两句。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文段重点的精简压缩。因此,选择C选项。46.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警告处分的期间为(

)。

A.3个月B.6个月C.9个月D.12个月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事业单位相关制度。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2012年9月1日)第六条规定:“受处分的期间为:(一)警告,6个月;(二)记过,12个月;(三)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24个月。”故正确答案为B。47.生活中,俗称“暖宝宝”的一次性取暖片主要由铁粉、活性炭、蛭石、水、盐等材料构成。下列关于其发热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活性炭的作用是减少铁粉和空气的接触面积B.盐和水的作用是加快铁粉氧化C.发热原理是铁的氧化吸热过程D.蛭石的作用是散热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常识。A项错误,平常的活性炭可以用来吸附杂质,暖宝宝里的活性炭是用来吸收发热过程中产生的水分的,起到分散铁粉、透气、防结块,从而能够达到均衡发热的作用。B项正确,食盐和水能帮助铁粉形成微电池,起到加速铁粉氧化腐蚀的作用。C项错误,“暖宝宝”是利用铁的氧化反应放热来发热,而不是吸热。D项错误,蛭石的作用是使温度能够持续更长,即其起到的作用是保温,而不是散热。故正确答案为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生活常识。第二步,暖宝宝又叫暖贴,是一种可供取暖的工具。反应原理为利用原电池提升氧化反应速度,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暖宝宝中的发热原料是由铁粉、活性炭、蛭石、无机盐和水等组成的聚合物,撕开暖宝宝明胶层,可立即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发生放热反应。其中,水和盐起帮助铁粉形成微电池加速铁氧化腐蚀的作用,所以,盐和水的作用是加快铁粉氧化。B项表述正确。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活常识,可采用排除法作答。我们知道“暖宝宝”是用来取暖的,那么它的发热原理肯定是放热反应,A项排除。“暖宝宝”能持续发热较长时间,这就需要良好的保温效果,如果蛭石的作用是散热,那么“暖宝宝”很快就会散失热量,达不到取暖的效果,D项排除。准确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B、C两项的说法有一定的了解,这里我们也提醒考生多关注生活物品中蕴含的物理、化学知识。A项说法错误。“暖宝宝”是利用铁的氧化放热过程来帮助人们取暖的。在盐的催化作用下,铁粉可以较为迅速地与水和空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并放出热量。B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正常情况下铁粉氧化是比较缓慢的,热量无法积累。但是“暖宝宝”中的活性炭粉具有强吸附性,其疏松多孔的结构中储有水蒸气。水蒸气液化成水滴流出后,与铁粉和空气直接接触,会加快铁粉的氧化反应。盐在这一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活性炭的作用并非减少铁粉和空气的接触面积。D项说法错误。蛭石是一种无毒、在高温作用下会膨胀的天然矿物,因其具有很强的保温隔热性能,所以被用作“暖宝宝”中的保温剂。故本题选B。48.雾霾天气有时会使建筑物呈现“蜃景”。以下关于“蜃景”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古人将“蜃景”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形成,因而得名B.“蜃景”是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C.“蜃景”只会出现在平静的海面、江面,雪原、沙漠和戈壁等地方不会出现“蜃景”D.我国广东澳角、山东蓬莱、浙江普陀海面上经常出现这种幻景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熟悉物理学相关的知识。只要有不同密度的空气出现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现海市蜃楼,那么C项雪原、沙漠和戈壁等地方可能也会出现。A项说法正确。蜃景即海市蜃楼。古人误认是蜃吐气所形成的景象。蜃景,是指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示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景。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时传说这种幻景是海里的蜃吐气而成的。B项说法正确。我国几大著名的海市蜃楼的观景点为广东澳角、山东蓬莱、浙江普陀等地。C项说法错误。“蜃景”不仅会出现在平静的海面、江面,也会出现在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D项说法正确。“蜃景”是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本题为选非题,故本题选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海市蜃楼现象并选错误项。第二步,题干中的“蜃景”指的是海市蜃楼,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示在半空中或地面上。只要有不同密度的空气出现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现,不只会出现在平静的海面、江面、雪原、沙漠和戈壁等地方。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A项:说法正确,蜃景即海市蜃楼,古人误认是蜃吐气所形成的景象。蜃景,是指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示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景。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时传说这种幻景是海里的蜃吐气而成的;B项:说法正确,我国几大著名的海市蜃楼的观景点为广东澳角、山东蓬莱、浙江普陀等地;C项:说法错误,海市蜃楼不只会出现在平静的海面、江面,雪原,沙漠和戈壁等其他的地方,只要有不同密度的空气出现,都有可能出现海市蜃楼;D项:说法正确,“蜃景”是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49.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凸显文化特色至关重要。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只有文化的_________,城市才能_________其特色与气质。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切实推进有文化记忆的城镇化,即将文化元素、文化脉络融入城镇建设与规划之中,让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共同凝结为城市的文脉魂魄,融入城市形态当中。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递凸显B.融入定格C.继续形成D.浸润彰显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第二步,先看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与“文化”搭配,据此排除A、C。第三步,再看第二空,对应前文“凸显文化特色至关重要”,此处表达的是只有文化渗透浸染,城市才能显示出其特色与气质。所填词语应表显示之意,排除与此不符的B。第一空,“传递”指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常与“消息”“信件”等搭配,与“文化”搭配不当,排除A。“继续”指延长下去,不间断,多用来形容“行为”“活动”,用在此处不恰当,排除C。第二空,由前文“凸显文化特色至关重要”可知,此处是说只有文化渗透浸染,城市才能显示出其特色与气质,所填词语应表显示之意。“定格”指确定在某种状态、格式、标准上,不含显示之意,排除B。“彰显”指鲜明地显示,填入此处符合句意。故本题选D。50.前些年翻看先生的这本书时,尽管自己对民国话题有着欲说还休的浓厚兴味,对这本话语剪辑独出心裁的编排方式下潜藏的________常常默契会心,但读完仍是感到________。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至理名言戛然而止B.妙言要道耳目一新C.不经之谈百读不厌D.微言大义意犹未尽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第一空备选词语在感情色彩存在差异,可由此入手判断。第三步,由“但”可知,第二空填入词语与前文构成转折,由此确定答案。第一空,由“默契会心”可知应填入一个褒义词,“不经之谈”形容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排除C。第二空,“但”表明第二空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前文说“默契会心”,说明作者对书的观点是认同的,“戛然而止”“耳目一新”不能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排除A、B。故本题选D。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对这本话语剪辑独出心裁的编排方式”可知,文段整体感情色彩偏积极。C项“不经之谈”意思是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偏消极色彩,感情倾向不符,排除C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自己对民国话题有着欲说还休的浓厚兴趣”可知,该空应体现“有兴趣、还想读”这一含义。A项“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B项“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二者均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和B项。D项“意犹未尽”指还没有尽兴,符合语境。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文段的叙述,并没有负面消极的感情色彩,“不经之谈”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属于贬义词,排除C项。第二空,横线和“感到”搭配,因此主语为人,而戛然而止不能以人为主语,排除A项;前面提到“自己对民国话题有着欲说还休的浓厚兴味”,又“常常默契会心”,即说明作者对书中的内容是了解、熟悉的,“耳目一新”指看见的和听见的都和以前不一样,使人感到新鲜,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意犹未尽”指没有尽兴,满足转折关系,代入合适。故正确答案为D。51.梳妆蟹有较高的伪装技术,常会在附近环境中获取植物与海石,然后装饰在自己身上,以躲避捕食者。梳妆蟹的这种行为属于(

)。A.觅食B.攻击C.迁徙D.防御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按行为的不同表现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领域行为、繁殖行为等。A项错误,觅食行为是通过自身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觅食是动物生存行为中的一种基本方式。B项错误,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C项错误,迁徙是指动物为了觅食或繁殖周期性地从一地区或气候区迁移到另一地区或气候区。D项正确,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它动物伤害的行为。梳妆蟹的伪装技术非常高超,通常会从附近的环境中获取植物和海石,然后装饰在自己身上,是为了躲避捕食者的捕杀,属于防御行为。故正确答案为D。52.已知边长为a的正方形内切4个面积相等且相切的小圆,则以该正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对角线为直径的大圆的面积是每个小圆面积的多少倍?(

)A.2B.4C.8D.16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可画图,如图可知正方形每个内切小圆的半径为,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则大圆的半径为,根据圆面积之比等于半径之比的平方可知:

。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平面几何类。第二步,根据题意可知,内切小圆的直径为a/2,大圆的直径为对角线长,大圆的直径是小圆的,故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倍。因此,选择C选项。53.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出了飞机。(

0.正确

1.错误参考答案:0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科技知识。

第二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研制的第一架有动力装置的飞机试飞成功。

因此,本题正确。

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哥哥是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12日),弟弟是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他们是美国的发明家、飞机的制造者。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首次试飞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动力、机身比空气重、持续滞空不落地的飞机,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有人将它与电视和电脑并列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发明。

54.定义一种新的运算⊙:对于任意实数c和d,c⊙d=c(d+1)+1,则方程x⊙x-2⊙x+2=0的解是:A.0和1B.0和-1C.1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