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外国语学院发展战略规划_第1页
大连外国语学院发展战略规划_第2页
大连外国语学院发展战略规划_第3页
大连外国语学院发展战略规划_第4页
大连外国语学院发展战略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外国语学院发展战略规划

建国50多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50年代的“院系调整”、60年代的“大打出手”、70年代的“开门办学”、80年代的“全面复古”、90年代的“更名改姓”以及前两年的“合并浪潮”等。经过一番整合调整,随着1999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大学办学自主权逐步落实,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大学可以说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逐步市场化加速了大学间的激烈竞争,为了在国内外的竞争中胜出,一些大学纷纷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切入大学发展视角进而制定自身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于是近年来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发展战略纷纷出台,并引发了中国高校的战略发展热潮……企业的战略计划或者说战略规划用干高等学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1972年美国学者申达尔和哈顿最早将战略规划用干高等教育,1978年哈佛大学的霍斯默完整地提出了战略规划用干高等教育的理论,形成了高等院校战略的学术构想,进而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中得以广泛应用。中国高校在争取上述“战略机遇”的发展途径选择有两个:一是进入国家“211工程”,获得“国立”资格;二是面向市场,向“国有民营”转制进行自主发展。机遇是一笔战略资源,抓住机遇就可以快速发展、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在高校发展中,快人一步,抢得先机,步步主动;慢人一拍,亦步亦趋,则处处被动,结果拉大差距。作为辽宁省属第一所向“国有民营”整体转制的本科大学,大外赢得了面向市场的先发优势,但同国内北外、上外等同类学校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未来的5到10年,是大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这一机遇,直接决定了其未来发展走向。因此,唯有利用搬迁契机,积极面向市场,把握大机遇,开阔大视野,策划大思路,推动大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小组在大外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历时一个月的调查、访谈和研究工作,完成了这一《大连外国语学院发展战略规划(2020)》。

第一部分规划的指导思想大学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制订和实施规划的根本准则,其决定了规划的出发点和侧重点,规划指导思想的确定要本着遵循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原则。一、通过系统创新,依托“国有民营”进行整体转制创新是发展动力的源泉,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思想或观念的创新是打破高校“大围墙”,走向全社会,面向大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运用现代办学理念,推进体制创新,突破制约高校作用发挥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则是建立科学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的保障;运用价值规律,创造市场环境,大力推进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这是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重大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完善规范、高效、反应迅捷的管理体制则是营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习氛围的基础。系统创新是一种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办学思想。大外势必要通过“自主办学、系统创新”来推动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而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以“国有民营”为突破口进行整体转制,校园搬迁新建则是一次极佳的启动契机。因此,在大外的整体转制和创新发展中,应始终将“国有民营”当作“主线条和突破口”,于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国有民营实现的新途径将成为战略规划和校园新建中重要出发点点和落脚点。二、整合内外资源,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越来越明显的宏观背景下,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大大增强机遇意识。在有足够的体制创新保障的前提下,能否充分调动和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进而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则成为把握机遇的关键。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行为。超常规、跨越式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正常现象,大外实施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战略,就是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改革的办法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有目标、有目的地实现超越发展,即所谓“重点突破、定点赶超”。从国内外一些大学发展的实践看,短时间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纸上谈兵,关键是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比如,新学科的建立、学术大师的引进、超常规的资源整合等。英国的沃克大学短短35年办学历史,创出了世界一流的奇迹,香港科技大学建校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便跨入了世界一百强大学。三、进行准确定位,构筑核心竞争能力战略发展的不变准则是:面向市场和竞争,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构筑起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如此,高等院校也是如此。高校培育竞争优势或者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策略选择就是一系列“特色学科、精品专业”的塑造。“只有以特色立校,扬长避短,才能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取胜,才能凸显学校的品牌与地位”。在大外的发展战略规划中,依托于发展定位,势必要回答并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规划中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是培养核心竞争能力的前提,而要确保定位的实现必须要打破人力资源——师资的瓶颈,并努力实现三个转向:即“以学科本位转向市场本位、以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以政府为服务对象转向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等;同时还要处理好“做大与做强”、“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这些瓶颈得以消除、转向得以实现、关系得以协调处理的前提下,发展定位才具备实现的条件和可能,核心竞争能力才得以构筑。四、切入“管理视角”,树立“经营大学”理念切入“管理视角”,就是要把大学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管理,就像大连市提出“经营城市”的概念一样,大外也要树立“经营大学”的理念。实践表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原理同样适用于面向市场后高等院校。高校也需要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和文化,高校管理变革也急需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高校的发展也需要战略引导,高校的扩张也需要资本运营手段的应用,高校也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并进行相应的品牌营销。“自主办学、市场化运作”是大外国有民营的必经之路,相应,势必要考虑将这一路径变成发展的优势条件。因此,与传统的高校规划相区别,本战略的规划与制定更加侧重了其竞争性,并充分融入了“经营大学”的思想,以期望大外通过实施竞争性战略管理,抓住机遇,高能启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五、融入腹地与周边,实现与国际接轨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命是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大外肩负着为辽宁、东北乃至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外语人才的发展使命。因此,面向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能否办成高水平的外国语大学,也直接影响到能否向腹地与周边地区输送大量外语人才的能力。入世后,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竞争必将融入到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并且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应该先行于经济的国际接轨,作为以外语类教学为主导的大外更是如此。因此,大外运用教育国际化战略,谋求更大的教育资源和市场空间是在战略发展中势必要给予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因此,大外的发展战略规划要“内外并举”,锁定自己的服务区域并加大融合与接轨力度。六、利用契机,高能启动,塑造一流的战略平台大外的校园搬迁,绝对是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不但赢得了极为广阔的办学空间(地理空间),而且也为提升诸多办学要素(硬件与软件构成)提供了契机。大外与大医新校园的共同选址能够产生一定的共生效应,未来的几年,将沿着旅顺南路将形成“教育产业带(大学城)、旅游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带交错分布的格局,将成为大连的一个新兴产业带,应该说大外新校园的选位具备了良好的外部平台环境。因此,能否利用这一契机和良好的外部环境,高能启动,塑造一流的战略平台,是大外发展的关键一步。所以,做好新校园的规划设计并进行高标准建设,是战略发展第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大外发展现状分析大连外国语学院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外国语大学,自1964年始建后(大连日语专科学校)至今已走过了39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学院设有日语、英语、俄语、法语、德语、韩语、西班牙语、艺术设计、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化等12个本科专业,26个专业方向。其中,日语和英语两个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化、日语语言文化、俄语语言文化、法语语言文化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具备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还成为教育部出国预备人员培训基地和辽宁省面向21世纪国际合作工程外语培训基地,并通过外60余所大学保持着合作交流关系。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6363人,在读研究生392人,留学生800人(各类合计)。此外,还有大量的成人教育学生和自考学生以及培训学生。大外的本科毕业生因其“听说见长”的培养特色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学院现有教工735人,其中专职教师448人。教师中近60%的成员拥有硕士学位,其中7人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仅占2.5%。师资结构如下:教授28人,副教授121人,其他299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43名外国专家。学院目前的招生来源主要以本省为主,省内与省外生源结构比例大体为8:2,目前面向国内18各省招生,2003年计划招生2000人。作为辽宁省唯一、国内第一个国有民营试点的本科整体转制大学,大外近年正在探索一条国有民营、自主办学的发展新路子,通过面向市场提高学费,目前学员基本上具备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条件。由于学院办学空间所限,目前学院已经处于高负荷和高承载状态,学校的基础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扩招和发展的需要。就学院现存问题对战略发展影响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由于扩招的压力,一些专业的设置带有盲目性,虽然国内联合办学弥补了专业设置和师资的不足,但却将自身的优势向外作出了让渡。二、师资严重不足,并且结构失衡,一些带有专业倾向的办学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进一步加大了师资压力。三、国际化办学紧密力度还不够,国际化应当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输出,也包括引进,目前的2+2或3+1合作项目实际上是做学生市场,是为国外大学办预科班,输入与输出明显不平衡。四、目前发展的空壳院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却分散了师资精力,并且对本科教育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五、办学理念不够鲜明,下属二级院系缺少必要的发展规划,学科和专业建设缺乏明晰的导向。六、传统的“听说见长”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由于师资精力的分散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开始逐渐消弱。七、学校口碑及品牌形象缺少必要的传播导向,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有待于深度挖掘与沉淀。八、内向开放度不够,疏于同竞争院校的沟通与交流,缺少对竞争院校发展的跟踪与了解。

第三部分大外发展环境分析一、高等教育市场的发展需求分析据分析,未来5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将进入高峰期。不过,由于目前高中阶段教育投入不足、资源紧缺,导致了半数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大批低素质人口积淀。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中指出,我国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到2005年,中国初中入学率将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0%,城镇初中毕业生基本进入高中,高中在校生将从去年的

2700万人增加到4600万人;到201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教成教大发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教、职教体系。规划还指出,200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全国高校都将建立校园网,全部学校将能连接国际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络将得到长足发展。中国将通过成人教育培训、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框架。新世纪我国确定了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是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入学率达到15%,2010年达到20%。今后5年,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初级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数将由2002年的1100万增加到1600万,在学研究生人数将增至60万,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以上。

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发展对照比较国别1970年1980年1990年1993年美国49.455.674.180.6英国14.119.129.148.3(94年)法国19.525.339.649.5德国13.425.633.935.6日本17.030.530.7(89年)40.3(94年)韩国7.914.738.648.2澳大利亚16.625.435.541.9中国0.11.75.7(96年)10.5(1999年)

辽宁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适应21世纪需要的、能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适度超前地提供必要智力和人才支持的、现代化、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到2005年,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城乡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必须达到12年以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使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城市达到100%,农村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形成合理的比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在学研究生与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之比达到8:100。

依照上面分析,到2005年,辽宁省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将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率先提前我年进入高等教育真正大众化阶段(依据中国国情,有人认为要达到20%的入学率)。依此估算,届时全省高考入学人数将达到10万人,这势必为省内高校发展提供广阔的生源。

二、大外发展的竞争环境分析(一)SWOT分析

优势S:A、东北唯一及办学地理位置优势(大连);B、具有“听说见长”的人才培养传统特色;C、邻近日韩,日韩语发展优势明显;D、率先实行国有民办试点的先发优势;E、年轻实干、有魄力的领导班子。

劣势W:A、师资力量匮乏,缺少学术带头人和名师;B、办学硬件设施不够,办学空间狭小;C、转制办学,缺少政策扶持资金;D、大量扩招后,生源素质及教学质量下降;E、管理需要改进,科研能力比较薄弱。

机会O:A、国家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机遇;B、校园新建带来的发展契机;C、整体转制带来的市场先机;D、酝酿新的重组或战略联盟机会;E、与日韩的国际化办学机会多。

威胁T:A、国内同类院校的发展威胁;B、综合大学外语学院的发展威胁;C、入世后国外办学力量的发展威胁;D、专业外语培训机构的发展威胁;E、外语教育水平提高后的“优势弱化”。

SWOT组合分析

优势S

劣势W机会OS+O:A、加大与日韩国际办学力度,突出日韩语教学;B、利用制度优势,进行内外合作联盟,提升办学质量;C、进一步巩固并突出“听说见长”语言人才培养特色。

W+O:A、利用发展机遇吸引、挖掘腹地优秀师资;B、利用新建,打造一流教学基础设施平台;C、以国际化办学弥补扩招负面影响;D、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本运营。

威胁TS+T:A、凸显日韩语办学差异化特色;B、对外合作办学,消化外来冲击;C、培育新的核心竞争能力;D、利用传统优势和后发优势,进行定点赶超。

W+T:A、通过合作办学,利用国外师资,弥补师资不足;B、进行品牌营销,提高学校声誉;C、加强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

(二)主要竞争对手识别就国内外国语院校来讲,从广义上讲与大外构成竞争的主要有: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天津市外国语学院、

西安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等。[1][1]各院校概况见附录。别的指标我们在附录中已经加以介绍,下面仅就师资情况加以对照。

师资力量对比序号学校教授副教授其他1北外901962302北二外851843303外交2234604天外31621245西外591551736广外571902437上外641283168东师外院16(2博导)32(5博士)9大外28121299

未来高校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包括(招)生源市场竞争、(毕业)就业市场竞争、人才(师资)市场竞争、资金市场竞争、科技(科研)市场竞争和政府工程的招投标(规划设计等)竞争。而在高校发展的诸多竞争要素中,师资是最为关键的,有了师资,其他要素都好解决。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同等规模的有关院校当中,大外的师资是比较薄弱的(剔除一些院校的数字水分)。

在大外的战略发展中要关注竞争对手的作为,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应策略。在东北,应该关注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发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关系,以确保在东北自身的外语教学龙头地位。此外,还要紧密关注北外、北二外以及上外这几个国内一流外语院校的发展,积极跟踪,适当时机走出去考察学习;对于其他竞争院校,如川外等二流的竞争对手,则要采取积极的赶超策略,并制定相应的突破超越计划;对于国内的综合大学外语系,总体上要与它们形成差别优势。

三、大外面向市场的“压力模型”分析压力是动力的重要源泉,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高校,不同的主体面对着不同的发展压力,分析清楚其压力构成,对于动力及其传导机制的塑造意义相当重大。面向市场,大外及其构成主体(学生、教师、教辅)的“压力模型”分析如下:

模型一:高等院校的发展压力模型

国内竞争国内竞争高等院校主要面临五大发展压力:来自校内就读学生的内部压力;来自公众认知评价的外部压力,其直接影响招生市场;来自人才需求方各种组织的压力,其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市场;再者就是来自国内同类学校发展竞争压力和国外留学市场的竞争压力。

(同类学校)高等

院高等

院校学生需求公众

(招生市场)(毕业市场)国外

国外

(留学市场)

模型二:高校大学生就读压力模型

大学生校内就读压力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的压力,如考试、过级、考研等;二是就业的压力;三是各种心理压力,除学习和毕业造成的心理压力外,还有沟通等心理压力;四是来自于学校的过程性管理压力,如纪律处分等。大学生校内就读压力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的压力,如考试、过级、考研等;二是就业的压力;三是各种心理压力,除学习和毕业造成的心理压力外,还有沟通等心理压力;四是来自于学校的过程性管理压力,如纪律处分等。

大学生就业学习心理过程管理

大学生就业学习心理过程管理

模型三: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模型

教师学生评议岗位考评淘汰竞争职称评比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即岗位考评、学生评议、职称评比和淘汰竞争。目前有的高校这四重压力体系无论在自身制度体系完善上还是在其相互协调作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作用。

教师学生评议岗位考评淘汰竞争职称评比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即岗位考评、学生评议、职称评比和淘汰竞争。目前有的高校这四重压力体系无论在自身制度体系完善上还是在其相互协调作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作用。

模型四:高校教辅人员工作压力模型

教辅学生评价教师评议流程绩效考核教辅人员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教师、学生和岗位流程绩效考评三个方面,并在这一评价基础上完善其教学服务功能。教辅学生评价教师评议流程绩效考核教辅人员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教师、学生和岗位流程绩效考评三个方面,并在这一评价基础上完善其教学服务功能。

三、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发展方向大众化。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718万人,提前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的目标,2002年更达到14.8%。根据规划,2010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将超过20%。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比较吻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第二,办学方式多元化。一是办学体制多元化,过去那种单靠政府包办大学的单一模式已经被打破,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现在除国立大学外,还有民办大学,一些国立大学的内部可能会出现相应调整,出现“一校两制”甚至“一校多制”的现象。二是投资渠道多元化,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新增加的教育投资,只有20%来自政府,80%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力量投入。

第三,办学模式市场化。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价值的确认越来越偏重于社会的认可。高校的毕业生要接受社会的严格选择,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样要接受市场的严格选择,高校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并最终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分割正在被打破,这就使得高校开始面对市场重新考虑发展问题。第四,办学途径国际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等教育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空前活跃,国际化办学呈现相当明显的发展趋势,并成为一些高校的发展依托和竞争着力点。第五,办学手段信息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校园、网上大学已被人们熟悉,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全面的信息化。

应对这一发展趋势,我国高校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构筑起自身的发展支撑条件:1、要有足够的扩展空间,积累起一定办学规模,解决扩招和自主办学后的生存问题。2、从目前国内高校的扩张来看,招生规模扩大与师资紧缺成了最主要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发展产生影响。3、在高校扩招的同时,要处理好“大与强”的问题,在兼顾规模扩张的同时,要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如伦敦经济学院,规模不大,但却是世界前五名的经济学院。4、高校在今后战略转型发展期要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自身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还是在得到逐步的巩固加强?有没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包括办学的或者人才培养层面的?有没有一个明晰的发展定位与办学理念?5、要塑造其自身的发展战略平台,包括教学基础设施平台、教学信息网络平台、国际化发展平台、资(知)本运营平台等。6、要强化发展的战略引导性,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探索和实践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模式。

第四部分大外发展战略规划一、学校发展定位在营销学中,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定位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即产品定位、品牌定位和企业形象定位,并且前一层次的成功定位构成了下一层次定位的基础。也就是说,成功的品牌定位来自于产品定位的支持,成功的企业形象定位来自于产品定位和品牌定位的成功,没有产品和品牌定位支撑的企业形象定位是空泛的、空洞的,尽管三者解决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却构成了定位这一“金字塔”的三重体系。同样,在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层级中,也需要构筑起这一多重体系。具体来说,首先,高校的主流“产品定位”应该解决的是要向市场提供什么样的本科或研究生人才,这就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其次,高校的“品牌定位”应该解决的是该高校或者某一学科要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独特认知,其中主要包括学校的发展类型定位、学科发展定位以及前面提到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最后,高校的“企业形象定位”解决的是向公众展示一个什么样的基本形象,前面两重定位能否为之提供有效支撑。盈利组织营销中运用的定位体系对于非盈利组织的营销同样适用,其关键是构筑起一个完整的定位体系,然后再围绕每一个层级具体展开,否则,其定位是片面的或残缺的。目前在一些高等院校定位的思考和探讨中,有的高校仅仅重视了发展目标定位,其它层面的发展定位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明确。因此,大外的发展定位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定位要具体明确;其次,定位要上下协调一致;再次,推广要统一有序。

(一)定位描述发展定位总体表述:利用10到20年时间,将大连外国语学院建设成为“东北一流、国内知名、享誉东北亚”的专门培养以“听说见长”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国有民营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学校总体形象定位:“东北一流、国内知名、享誉东北亚”的外国语大学▲东北领先没问题,但要向一流的发展水平靠拢,大外的招生目前主要以东北为主,首先要立足东北,然后再扩大服务区域。▲大外在国内的知名度还要提升,在国内的排名还要提升,并且,以学院新世纪、新形象建设为依托,树立崭新的形象,形成更加的美誉度。▲享誉东北亚即加大与日本和韩国的国际化合作办学力度,使大外的毕业生成为上述国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语言人才,并赢得良好口碑。▲据悉,中日韩包括大连在内的10个城市目前正在进行合作研究,拟在将来发展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大连的真正前途在东北亚,大外的前途也在东北亚,这一区位优势的利用,直接影响到大外定位的实现。学校办学类型定位:“国有民营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学校办学层次定位:“教学科研型大学”学校学科发展定位:“突出日语、韩语学科发展特色,形成双语组合专业发展优势,合理进行专业化倾向延伸”学校办学特色定位:“专门培养以听说见长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外语人才”

(二)国内有关大学发展定位表述:清华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同济大学——“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功能型现代大学”中山大学——“居于国内一流前列的、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化、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山东大学——“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三)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内涵界定即所谓的两个中心大学,既面向部分行业或一定的经济区域提供应用型本科人才,又在部分学科专业保持着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教学科研型大学应实施的战略主要有:塑造特色战略:这类大学无力全面保持最高水平,而只能在部分学科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因此,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行业或地区优势,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组织创新战略: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教学科研型大学有点类似于中等规模企业——没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垄断优势,但要有与其类似的组织结构,高不成低不就,容易陷入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困境。因此,这类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注重组织结构创新,特别是注重借鉴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些成就,积极探索诸如“矩阵式”等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市场诱导战略:积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以务实的态度帮助解决企业的难题,以此推动企业及自身的发展。

(四)关于大外发展定位的说明◆大外的发展定位目标已经明确,其本质是通过差异优势的塑造来形成鲜明的特色和形象认知,定位的最终实现标志是能够达到描述的状态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如要保障总体定位的实现,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分解,通过子定位(二级院系)的实现来推动总体定位的实现,并且要在制度、机制、流程、推广等层面加以保障。◆大外的定位层次可以分为“学校、学科和学生”三个层面,学校要解决树立或留给人们什么样的一个认知;学科就是要确立哪些精品学科、品牌专业或名师课程;学生就是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即与“形象、品牌、人才”相一一对应。◆大外发展的基本导向是建成以外语为主的多科大学,这就是说,还是要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主导和核心,进行适当组合和延伸,并以此培养和构筑核心竞争能力。脱离这一导向,则将与定位背道而驰,◆在大外的形象定位发展中,要注意良好口碑的赢造,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提升。目前高校的排名有两种:一种是评估排名,一种是心理排名。心理排名具有晕轮效应,因此,借助于传统口碑和定位识别是提升高校品牌的有效途径。二、学校办学和战略发展理念大学的办学和战略发展理念是学校内在个性特征的高度概括与浓缩,是全体师生人格的汇聚、凝练、归属和指向。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认同的理想和观念,是学校的精神财富和校园文化的核心。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它反映和形成了学校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底蕴,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许多大学都高度重视学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的总结和提炼,以确立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使命,提高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与内在品质。总结与提炼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创建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软环境建设,它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熏陶意义和凝聚功能。大外的理念体系见下图:大外的办学理念大外的发展思路大外的治学文化

服务面向

发展目标

发展战略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

大外精神

大外的办学理念大外的发展思路大外的治学文化

服务面向

发展目标

发展战略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

大外精神

学校的办学理念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关于学校的发展思路,主要包括学校的性质与定位、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等;另一方面是关于学校的治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学风等。而办学理念本身是处于顶层的统揽全局的根本思想。其中,学校的性质定位、发展目标、校训是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学校软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大外在过去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办学理念,前面的定位确定已经体现了一部分办学理念,今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完善学院的形象识别系统(CIS)。构建高校的CIS,可以借鉴企业CI方法的基本原理,但应该注意学校形象与企业形象的本质区别。高校CI主要包括三个方面:l、高校MI(办学理念),主要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包括校风、校训、校歌等。学校精神与理念决定了自己的校训与校风;编制自己的口号、标语与校歌,并将其凝结为适当的文字形式,竖立于学校显著位置,汇集于《学生手册》、《员工手册》.培训、背诵、记忆于每个师生员工的心中。2、高校BI(行为规范),从个体、群体角度分层次提出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主要反映学校的管理,包括学校组织构架、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等。3、高校VI(视觉识别)。主要反映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实力和育人环境,基本要素体系主要包括学校标识(校徽、校旗、校服),学校标志,校名标准字体即独特字体和专用印刷书体,校名和标志的标准颜色,学校象征造型或图案(建筑、雕塑),学校精神与校风的宣传标语、口号等等。

确立并完善大外办学理念,需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大外传统的高度总结和提炼时,既要有继承性,又要有前瞻性,总结历史的同时,还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二是始终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与提升,要求突出个性和特色,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易于传播。三是要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同学院自身的定位相协调,多一些宏观和战略性的思考。四是发散与集中相结合,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在个体思想发散的同时,强调集体讨论,形成统一意见。五是要与发展定位相协调,要有自己的追求,所确定的理念和精神要经久不衰,立足长远。

鉴于大外的CIS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且要依托于传统文化面向文来进行广泛思考和探讨,这里仅提供一个框架参考,不再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留给学院去进行完善。这里仅就学院形象发展特别是对外传播层面提出一些建议。▲完善学校的CI识别系统,并将学校的理念提炼成执行口号对外加以传达,借此形成口碑和形象识别。▲传统保留下来的特色和优势一定要发扬光大,“理念+文化”是竞争的制高点,战略+文化=卓越。▲大外的声誉来自何处?主要来自于办学观念和理念、制度完整与规范、师资雄厚与优良和学生素质与人才培养特色。▲大外在教学管理上要确认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相信“一流的管理+二流的师资”能够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学校规模不求大但求强,学科设置不求全但求独具特色,“特色、质量、创新”是发展的主题。▲要注重学院的品牌内涵,并依次培育学院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大外的品牌概念及记忆点:过去的概念是“日语有特色、听说见长”,未来的概念设定要充分体现前面的定位内涵。

国内部分知名大学的品牌概念知名大学优势学科记忆点“关键词”清华大学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水木清华、梁思成、C语言同济大学建筑学、数学、汽车工业、土木工程同济建筑设计院、高等数学浙江大学数学、天文、地理、建筑竺可桢山东大学历史、中文、哲学《文史哲》

此外,大外还要坚持以下战略发展理念:首先,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曾被大连市用来作为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并被实践证明是符合大连实际情况的。笔者认为,这一发展理念也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的发展。凡是国际知名的一流学府,往往并不是因为规模而著名或者一流。此外,单纯把各种形式的办学或各种成分的在校学生捆绑起来去比较规模也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既然如此,在定位中就要取精去杂,突出优势和特色,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求得“最佳”;或者说既然在总体上难以比拼,那么就在局部上寻求突破。其次,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形成“全过程”差异化的办学特色。在生产企业营销中,有这样的一条推演规律,即产品的落后缘于生产的落后,生产的落后缘于设计的落后,设计的落后缘于标准的落后,标准的落后缘于观念的落后,观念的落后源于没有坚持市场导向性。同样,作为高等院校来讲,能否坚持市场导向性决定了其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又决定了培养特色,培养特色决定了人才特色,人才特色决定了其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和学校的知名度。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坚持市场导向下的办学特色,是不是开设出了迎合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就算是有了办学特色或者是坚持了市场导向性?笔者认为不尽然。一是迎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只构成了办学特色的一个层面,但其不是坚持市场导向性的全部,就像一个同样能够生产出优质产品的企业,产品好但不一定就热销,还要取决于企业的市场推广等多方面的努力;二是虽然热门专业的设置坚持了市场导向性,但其面向的仅仅是“前端”和“终端”的市场(招生和人才需求市场),但教育是一个全过程的服务市场,就像能够提供市场上热销的主流产品的生产企业一样,其提供的是售前、售中和售后全过程的服务。因此,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差异化办学特色不仅仅体现在专业设置上,还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定位的市场导向性。再次,树立“品牌营销”观念,不要走大众化产品路线。这也就是说,高校不仅仅做“产品”,而是要做“精品”,做“品牌”,并且逐步由产品营销迈向品牌营销。问题是如何做出精品、做出品牌?对高等院校来讲,品牌不仅仅是“高校”,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企业品牌”,还要有子品牌或副品牌,如某一知名学科或专业,某一知名院系(日语),某一知名学者,等等。可见,非盈利组织的“品牌营销”还是有其独特性的,不过在定位中有两点与赢利性组织的一样,一是要有取舍,因为细分意味着放弃,定位意味着牺牲;二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内涵,并使之成为顾客“非买不可”的理由或原因。可以说,能否成功进行品牌营销是高等院校发展定位实现的关键。

三、学校发展阶段与目标面向2020年,大外以竞争性发展战略为主导,依据“坚持定位、凝聚特色、差异化集中、文化拓展、师资为本、经营大学、创新发展、开放办学”等发展理念,可将学院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平台建设期(2003——2006年底),以外延发展为特征,主要是完成新校园的发展建设,彻底完成搬迁工作,并在这一期间完成以下发展目标:▲

在国有民营办学实践上迈出关键一步,争取在办学体制和机制上有所创新。▲

建立全面而系统的为学生服务的制度机构,并以此为突破口完成学校管理制的深度改革。▲

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并实现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与先进的教学设备手段相结合。▲

全面建成学院教学及管理的信息网络平台,开放式教学主导模式得以确立。

第二阶段:战略重点突破期(2007——2010年底),以内涵发展为特点,突破一些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办学规模达到一定的边界以后,由外延式发展转为内涵式发展,注重师资质量的提升:▲

完全实现自主办学,体制和机制获得极大发展,实现学院管理的全面创新。▲

国际化办学获得突破性发展,学科、专业获得优化调整,确立一些品牌学科与专业及一系列精品课程。▲

师资建设获得极大发展,教学质量获得极大提升,总体建设发展向定位目标靠拢。▲

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进入国内同类学校的发展前列,并在东北亚占据一席之地。

第三阶段:战略优势形成期(2011——2020年底),以核心能力的培育为重点,全面向学校的总体定位目标靠近并最终得以全面实现。届时,大外要发展成为规模适度、制度完善、有知名学科和良好校誉的外国语大学。发展参照:▲清华大学早在1993年就提出“三步走”战略,具体的时间表是:1994年到2002年是打基础的9年;从2003年至2011年,重点建设跨越发展,争取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11年到2020年,希望使清大在总体上,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清华的“一流”是体现在“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九字上。▲复旦大学也分三步走,2005年建校一百周年前,完成奠定基础的第一步,实现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转型;2010年左右完成第二步,若干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第三步从2011年起,再经过10年、20年的快速发展,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四、人才培养目标及总体模式框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外语听说见长,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反应能力强”,即三强一长。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跨专业的知识架构、高素质的创新能力、稳定的心理素质”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复合人才≠复合专业≠复合语种≠语言+专业倾向,复合型人才善于与人打交道;有组织和领导能力,善于调动团队积极性;同时拥有本专业业务能力,知识能够不断更新。国际化人才培养内涵:“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熟悉国外社会发展环境”

发展参照:北外:复合型(语言+专业)、双语型(少数语种+英语)和方向型(英语+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上外:“外语专业型,复合专业型,专业方向型,双语种型和主辅修制”的“四型一辅”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路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师资)组合——素质教育”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双语组合专业倾向国际化办学院系合作,弹性学制联合办学,本硕连续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双语组合专业倾向国际化办学院系合作,弹性学制联合办学,本硕连续请进来,走出去共选课程第二校园战略联盟

▲双语组和:主打韩日双语和英日双语,英语+小语种,形成核心竞争力。▲专业倾向:旅游管理、艺术设计、校外辅修,形成培养特色。▲国际化办学:M+N组合、留学生教育、与国外大学进行战略联盟,将国外(日韩英美)预科变成国内预科,双向交流生源。

几点注意问题:▲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扩大研究生、留学生办学规模。▲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体系,教师是师长、伙伴、顾问,学生自主学习。▲扩大国际化办学,国际化办学区域锁定(对口性、交互性、互补性)日韩,形成学校一个经营特色和主导优势。▲提高硬件设施,新旧校址互通,提高汉培院的战略等级,保持在东北的领先优势。六、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基本原则:坚持“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突出重点、个性发展、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的发展原则。

(一)建成一到二个一流的学科一流学科主要体现在一流的学术成就,就是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和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科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这是学校长治久安的战略性工作。在完善和落实学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一流学科建设的力度,努力建设一到两个具有一流水平的学科与名牌专业。

“将日语、韩语建成国内一流的学科,并争取早日申请下日语学科博士点,同时加大英语学科的建设力度,其它小语种加大复合导向与前者形成复合专业”

(二)学科建设有序推进,大力发展重点学科根据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特色定位,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重点建设。今后一段时间,语言教学仍是大外的重点,应按重点学科、主干学科和带动学科的层次,加强学科群建设,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一个有着不同层次目标和内容的学科体系。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大外不可能使很多的学科领域在短时间内同时达到一流水准,一定要有先后,只能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我们一定要在现有优势学科群的基础上,确立“重中之重”学科,突出学校特色,不求大求全。

“将语言类学科列为重点学科,复合专业列为主干学科,专业倾向列为带动学科”(三)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定位协调发展系统推进学科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单独推进和建设,它依赖于学校整体工作的协调发展,并确立合理的发展模式。要同时考虑到学科群如何构建,院系体制如何调整,人才培养如何改革,师资队伍如何建设、资源资金如何配置等。学科建设要有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目标应是个体系,有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有近期目标,也要有中期和远景目标,学科目标的确定要力求具体,可操作,要切合实际,既不保守,又不冒进。

“扩大研究生办学规模,近期加强现有硕士点学科的师资建设,中期争取新设2-3个硕士点,远期达到10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七、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师资是大外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师资的发展没有终点,在战略发展中始终都要全力以赴。我们目前为起点,分三个阶段,总体上与战略发展阶段相一致,对大外的招生与师资发展进行了规划,见下表:

大外未来教师和学生人数发展规划人数年份学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教师教授副教授其他教师2003706163421895302801690174200684737341326806373371481882010110098924675141054655222269201513000100001000200066767267333注:本研比为10:1,师生比为1:15,职称结构为1:4:5(教授:副教授:其他)

每一阶段的师生增长推算速度增长比例阶段学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教师2003—20067%5%20%15%10%2006—20107%5%20%15%10%2010—20154%3%9%7%4%注:第一阶段师生比达到1:19;第二阶段师生比达到1:16;第三阶段师生比达到1:15。今后,大外的师资规划分依据发展阶段设定了三个阶段目标,第一个阶段从现在—2006,第二个阶段从2006—2010,第三个阶段从2010—2015。大外的学生人数(全日制本科生)应以每年7%的比例增长,其中,本科生人数由于近几年的扩招,今后可保持5%的比例增长,但为了和今后的发展目标相对应,研究生和留学生的人数应分别以20%和15%的比例增长。与此相对应,大外的教师人数也应有所增加,由于大外目前的师资力量不足,在今后的前两个发展阶段应保持10%的增长比例,第三个发展阶段可适当放慢速度,以接近4%的比例增长。此外,在师资发展中还要注重教师队伍中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学缘结构的均衡,在师资类型上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层次定位目标即教学科研型大学,20%是研究型的师资,80%是教学型的师资。八、教学管理主导模式及流程设计(见专题附案)

第五部分大外发展战略实施保障与对策建议一、战略实施的关键点;(一)创新体系化在战略实施中,要注重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大外的创新开展要系统考虑、分层推动。具体来说首先要以思维和观念创新为前提,然后逐步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机制创新为关键,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体现,以教学手段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教学管理创新为基础,以学科和专业品牌创新为主题,以学院形象创新为契机,以学院营销创新为实现,以校园文化创新为依托。上述构成了大外的创新体系,能否在战略平台建成之后的2年内甚至更早进行系统化创新,进而和国外大学的先进管理相接轨,直接影响到大外未来发展的后劲。创新突破口:思维和观念创新——学习型组织、高层领导推动、战略规划大讨论制度与机制创新——国有民营转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品牌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及国际化办学教学管理及技术手段创新——现代开放式本科教学模式建设形象、文化以及营销创新——CIS完善、理念推广、社会口碑营造

(二)观念现代化解放观念即观念创新是最关键的前提,要对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用前沿的理论来指导办学实践,并结合自身实际形成较为系统的发展理念,并处理好“大与强”、“合作与竞争”、“多与专”之间的关系。要采取团队学习的方式,推进学院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提高全体教职工凝聚力,并赢得外界支持(主管部门、校友、国际交流)。要树立竞争发展的观念,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来经营学校,通过资本运营手段解决发展瓶颈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三)内部市场化相对于盈利性企业而言,学校是一个具有特殊属性的组织,其既有经济学中公共品的属性特征,又服从着竞争的发展规律。这一非盈利组织面对的市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供求市场,其面对的市场有着“二重”属性特征。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其内部市场性明显,并且是上游外部市场的延伸。首先学校面对是上游市场即招生市场的竞争,生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一旦学生进入学校,外部市场便延伸为内部市场,并且这一内部市场不同于跨国公司或企业集团的内部交易市场,更多的是体现在工序顾客和职能顾客关系上,即学校主要部门要围绕内部主顾客——学生开展工作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面对下游市场,即各种组织对人才需求。这时候,学生(毕业生)就成了高校的“产品”,学校是要拿这一“产品”去和别的学校竞争的,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供求市场。大外办学强化市场的导向性,首先要解决的是面向市场的问题;其次就是通过内部市场化塑造内部动力机制。内部市场化的主思路除了教学与后勤分离形成市场关系以外,再者就是将学生当作顾客来看待。

(四)后勤社会化将大外的后勤社会化作为解决教育资本社会化的先锋,通过后勤改革带动学校的发展建设,进而启动资本运营的杠杆。首先,推进服务过程社会化。变封闭式自我服务为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在绿化、保洁、公寓等服务外筹出去的同时,继续鼓励社会上的各种所有制服务行业(如餐饮、洗衣、娱乐)进入学校,进行内部市场化的服务竞争,进而将学校的后勤工作融入到社会第三产业中去。其次,产权关系社会化。大外的后勤社会化除了少数公益性服务外,如水电管理、校产管理、校园治安管理外,其他的服务资本在产权上都应走上社会化道路。继而成立后勤集团,再通过与社会力量的股份制改造,推动后勤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化,最终将后勤真正分离出去,实现劳动用工和职工保障体制社会化和干部来源的社会化,走向企业化自主经营。第三,推进进程设定。先是进行“事企分开、两权分立”,在新校园建设阶段大力兴办高校社区后勤,在分流部分后勤服务项目实行“民营化”的基础上,建立起能够满足办学需要的市场化、社会化后勤保障系统和服务体系。然后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资产托管和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实现校际、校企联办后勤,在具备一定“民营化”的基础上,本着“以资产为纽带、股份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横向联合组建专业化后勤服务集团。

(五)教育产业化教育是基础性战略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范畴。产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必然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是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教育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教育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促进教育产业形成的过程。因此,教育产业化是大外在战略发展中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并围绕教育产业化发展来增加学院的办学经济实力。如推动知识资本的产业化,开发语言教学或培训软件等,以师资人力资本为投入,发展与有关组织的产业化合作,扩大培训、留学咨询等教育服务产业化等等。大外与大医总占地面积达2.5平方公里,建成后大学城概念将形成,教育产业化极具发展空间。二、战略保障、对策及建议(一)实施五大工程1、校园信息化及网络化教学工程教育信息化是促进大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一场革命性变革。●以校园“一卡通”应用为起点,进行信息化校园管理。●进行外语教学多媒体应用(堂件(PowerPoint)、网上考试、网上测试、网络课件、IP课件等)及网络教学研讨和实践,总结经验并推广。加快网络教学推进步伐,将教师从部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为扩大国际交流搭好平台。●加快教务及教学管理改革步伐,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见专题附案)。●架通新旧校址的网络连接,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教务管理电子化和教学活动远程化。2、校园环境建设与后勤社会化工程●与大医共组大学城,协同考虑建设配套项目,成为一个旅顺南路两边的旅游过路景观——教育旅游。●推进酒店管理、艺术设计等带有专业倾向的院系发展与产业的接轨,为学生提供实习载体,并与旅顺旅游发展大背景相融合(如发展面向社会服务的酒店及旅游品设计、开发等实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进国有民营(校两制、校企联合、国控民参),拓展资本运营和战略联盟空间,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借扩建之际,引资和引人结合,既上规模又上实力。●建设大规模、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中心和自习室、电子图书馆等设施,以适应未来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推进总务后勤社会化,小机关、多实体,进而组建后勤集团,自主运营、打破垄断。

3、新世界学校品牌与形象创新工程●依托发展定位,丰富学校的办学理念。●完善学校的CIS,加强校园文件建设。●面向招生市场和毕业市场进行进行品牌营销,提高学校声誉。

4、人力资源及学科建设工程●加大日韩语办学力度,突出日韩语教学特色;●利用发展机遇吸引、挖掘腹地优秀师资(东北师大)。●依托师资发展规划,进行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院系中去。●制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和名牌课程建设计划。●利用制度优势,进行内外合作联盟,提升办学质量。

5、国际接轨工程●加强校、企、银联盟,建立为学生留学的担保体系,打通海外留学大通道。●完善学生扶贫体系——扶贫基金、国家贷款、高额奖学金、勤工俭学等。●对外进行合作办学,特别是与日韩的办学,强化日韩语在全国的地位,消化外来冲击,并通过合作办学,利用国外师资,弥补师资不足。●互换市场,与有关国家或大学达成协议并进行合作,在国内办国外大学的预科班,互换优质师资,通过降低留学成本吸引学员。●加大国外留学生比重(特别是日韩留学生),发展双基教学(市内和新校区),形成合力吸引。●借鉴国外先进大学的管理模式和办学模式,积极国际化管理体系靠拢。

(二)对策和建议1、建立起师资引进、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首先,在下一步发展中,要不断提升人才生存和发展环境,如建立教师的轮休制度、进修制度、求学激励机制等。重视青年教师的作用,建立起成长激励机制,实行周朝性进修制度,使得他们在每个职称段都要进修,可以考虑每隔三、五年进修一次,包括到国内其他院校进修和到国外大学进修。其次,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香港科技大学曾经面向面向全球招聘校长,并引进诺贝尔奖学者,结果用了10多年时间办成世界一流大学;李嘉诚在大陆投资的长江商学院,面向全世界招聘每个领域前10名的教师,年薪达20万美元;上海中欧管理学院,采取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办学的思路,取得了MBA学员教育的成功,目前国内学费最高。要想引进高水平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均衡,建立全新的用人机制,进而带动学科建设。第三,要选择合理的师资发展路径。增加本硕连读,选择优秀本科毕业生保送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到国外进修;派送搞专业倾向教学的师资到国内有关高校进修,以“国内进修+以语言为专长的国际接轨”的路径实现短期师资的优化;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使师资培养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2、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流程再造首先,调整内部流程,实施内部市场化服务体系。依据前面几种市场关系的界定和主体压力模型分析,大外为强化市场导向性,通过内部流程调整,完全可以在内部建立起以“学校教辅教师学生企业”这一链条作“引导”的顾客链和服务链体系。即针对内部顾客层及开展内部市场化的服务体系,从而提高内部效率,增加内部服务价值。其次,强化终极市场导向,进行价值链增值点开发。内部市场化要与外部市场化结合起来,这就必须要强化终极市场的导向性。也就是说,我们向市场提供的“最终产品”——毕业生,是由学校各个层面的努力造就的,为了提供最好的“产品”,就必须在终极市场需求的导向下,在形成“产品”的全过程进行可量度价值链增值点开发,从而最大化提高被市场所接受或认同的“产品附加值”。因此,学校、各层面的教辅、教师、学生自身都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想想如何开发各自环节的价值链增值点,使得我们的流程不但坚持了内部市场导向,还向外部市场创造和提供价值。再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重筑动力机制。即分层面辅以相应的激励机制,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动力机制,并保证各个链条的动力传导的有效性。最后,构筑供应链条,全面推动大外向营销型高等学府转型。在赢利性组织中,有营销型企业的提法,意思是说无论是在坚持的导向上和组织机构的架构上,还是在从业人员的观念上和企业的对外推广上,企业都是坚持以营销(顾客需求)为核心导向的。作为非盈利组织,高等院校也可以加以借鉴。即积极努力,利用电子商务等手段,面向上游和下游市场加大推广力度,搭筑推广平台,积极发展事业平台和供应链条,建立起能动性的联系渠道和通路。

3、建立全面而系统的为学生服务的制度机构①实行本科教育“双重导师制”,强化“顾客导向”教学培养所谓“双重导师制”就是“放开中间,抓紧两端”,充分发挥和强化导师的作用。对本科生“一进一出”的管理至关重要,即大学一年级的入学教育管理和大学四年级的毕业指导管理。并且,双重导师是不同的主体,其使命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入学导师的使命是帮助学生解决专业认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方向等问题;毕业导师的使命主要是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和毕业实习指导,为学生提供大四课程选修和毕业择业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咨询和建议。总之,实行“双重导师制”就是要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和发展建议”,由过去的我们只提供课堂教学这一“单一产品”转变为提供增值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成长方案”。②调整课程结构,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个性化“课程菜单”提供可供选择的个性化“课程菜单”不应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多开几门选修课这一层面上,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专业课程设置要有特色,既能够和市场需求接轨,又要符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而是要提供多层次的选修课程菜单,包括专业选修课、模块选修课、专题讲座课和学术报告等;三是应该打破年级界限、专业限制和师资限制,可以向企业界聘请教师弥补师资的不足。同时,在课程的选择上,还要充分体现导师的作用,也就是说,个性化不仅仅体现在课程可选择的范围上,还有体现在课程选择的针对性上。同时,可鼓励学生在大一进行一些课程的选修,进行兴趣培养。此外,教务教学要考虑人性化安排,树立为学生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 ③针对“大四现象”,推出系列解决问题方案所谓“大四现象”是指一些学生在大学四年级后由于毕业选择、考研等因素放弃了课堂学习,教学管理比较松散的现象。这一时期正是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积累,需要进一步充实专业知识的时候,如果疏于管理或不能对症调整,使得教学资源浪费,从某种角度讲,这是最不经济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是调整教学计划,压缩大学前两年的公共课程课时,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及早开设专业基础课,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全部在大三开设完毕;二是在大学四年级强化毕业导向设计,开设系列毕业辅助专题课或报告(如面试技巧、毕业教育等);三是强化并严格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提前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第七学期开学),可以先写毕业论文后实习,通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过程管理来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4、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实施“全程电子档案”管理所谓过程管理,也可以叫做“在校教育形成性过程管理”,指的是通过流程整合,由有关教学部门对学生由入学到毕业进行全过程的管理。要实现真正的过程管理,不是简简单单地理解为有一个过程或走完一个过程就完事了,要求过程要“有考核、有记录和有差别”。与之相对应,笔者提出“全程电子档案”这一管理建议,具体实施方式是:在学生入学后,基于学生的入学档案建设基础电子档案,然后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工作思想表现、纪律考核、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成绩等进行记录和评估,直至学生毕业。电子档案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又涉及到的多个部门参与形成记录。可设计一个考评体系和软件,毕业前夕自动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过程记录的打分,并形成过程评估结论(如A、B、C、D四个级别),代表对学生在校就读时间的综合表现评定。电子档案是大外产品的“产品说明书”,可在学生面聘时向用人单位开放(网上查询),供用人单位进行形成性考察识别;电子档案是大外产品的“防伪标签”,可以为“过程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点,使得对学生的在校管理落到实处;电子档案是一份学生用四年时间撰写的“求职简历”,可使之成为大外向企业做“品质承诺”的“金字招牌”。

专题附案:传统教学向现代开放教学模式转变的研究与探索大连外国语学院本科开展网上课程教学的方案设计前言进入世纪之初,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本科教学质量对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作用。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在本科的教学中,其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基础,它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进程,是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集中体现。世纪更替,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等都将对传统的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带来变革,而教学模式的改变将要引起教学过程的深刻变化,也必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根本变革,它要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的意义要大得多,也困难得多。因此,有必要进行对高等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以随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第一部分概述一、教学模式的设计理论、分类与现代开放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要一定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简言之,教学模式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

◆教学模式的设计理论:学习发生和维持的三个假设从教育学上说,教学模式的设计理论的一个最基本前提假设是:学习的发生和维持存在着充分条件。如果学习发生和维持不存在充分条件,那么教学模式设计理论将失去存在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因此说,这个最基本的理论假设是教学设计理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整个理论体系和内容建构的最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具备了相应的行为能力、具备了完成行为的外界资源工具条件和具有完成行为所需要的坚持力的条件下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也是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1)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2)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3)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4)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5)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的四个方面是可设计的。其设计自然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它是建立各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指导下提出来的。主题:是教学活动进行的线索,主导着教学模式的形成。教学程序: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使得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还有几个隐含的因素,如目标、策略、内容和评价等。教学过程中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至于模式中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则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教学模式设计理论的第三条假设是:教学模式设计的对象有三: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媒体传递,并且这三个设计对象构成了层次关系。

◆分类与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开放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界定和分类的种类很多,按照知识表现方式和知识传授(获取)的方式来划分,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型教学模式。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2.以教室课堂为教学场所,以班级面授为教学形式。3.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4.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5、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为主。

理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在教学理论方面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众所周知,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与教”理论包括“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动机”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有意义的学习。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无意义音节或配对形容词;一首诗或几何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则要在分析与操纵三种认知结构变量基础上实施“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作用的影响,这个影响是通过学习者的动机表现出来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型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过程是互动的,是由师、生交互共同来完成的。除了在教室师生面对面直接进行的交互和反馈外,更多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做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实时交互或非实时交互。学生面对计算机进行的人机交互、与学习内容的交互更是经常性的学习活动。2.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具体体现在教学对象、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开放,以及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开放。教学对象的社会化、传播的立体化、媒体的多样化、方式的多元化、管理的系统化是其显著特点。3.教学的手段现代化。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并体现出教学媒体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4.在教学方法上,在提倡对传统教法进行改革的同时,提倡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等教学方式,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重视多种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组合,注重提倡自学、贯彻启发、重视反馈、讲求效率。5.教材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