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大全+答案_第1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大全+答案_第2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大全+答案_第3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大全+答案_第4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大全+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大全+答案

单选题(共50题)1、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适用于以下哪些生物?()A.①②B.③⑤C.②③D.①③【答案】B2、高中生物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属于()。A.观察实验B.验证性实验C.探究性实验D.设计和制作实验【答案】B3、下列是某同学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答案】B4、植物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A.顶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促进生长B.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C.顶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过高,促进生长D.侧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答案】B5、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包括()。多选A.内省日趋明显B.男性更加男性化,女性更加女性化C.为人处世日趋圆通D.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越来越少【答案】A6、将β-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相关基因导入水稻,可以使米粒中含有β-胡萝卜素,这种大米被称为“金色大米”。“金色大米”形成的全过程中不需要的酶是()A.限制性内切酶B.DNA连接酶C.RNA聚合酶D.逆转录酶【答案】D7、有关稀释涂布平板法,叙述错误的是()A.首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的稀释B.然后将不同浓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C.适宜条件下培养D.结果都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茵落【答案】D8、水稻根细胞中一般不存在的细胞器是()。A.高尔基体B.内质网C.线粒体D.叶绿体【答案】D9、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豌豆子叶的颜色和种皮的颜色B.马的长毛和短毛C.猫的蓝眼和果蝇的红眼D.棉花的细绒和长绒【答案】B10、下列各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乳酸B.H2O、Na+C.C6H12O6D.血红蛋白、胃蛋白酶【答案】D11、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造成这两种细胞上述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A.tRNA种类不同B.mRNA碱基序列不同C.核糖体成分不同D.同种氨基酸密码子不同【答案】B12、某校教师在讲解“细胞中的无机物”时,提问学生:“炎热夏天男生打篮球后球衣晾干后会有一道白色印记。你们知道这个印记是什么吗是怎么出现的下面我们就来找找答案。”属于哪种导入方式()A.俗语导入B.故事导入C.悬念导入D.情境导入【答案】C13、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K+的跨膜运输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D.人的成熟红细胞主动吸收葡萄糖的过程需消耗能量【答案】D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制订体现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B.教师在理解宏观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订具体教学目标C.教师在制订具体内容标准时,要使用行为动词D.知识性目标各水平要求包括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和领悟(内化)水平【答案】D15、在下列选项中,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答案】D16、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血红蛋白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B.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浓度升高使血糖浓度上升C.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艾滋病都是免疫过强引起的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D17、氮循环更接近封闭循环的生态系统是()。A.河流B.农田C.城市D.原始森林【答案】D18、在下列选项中,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答案】D19、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0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B.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答案】C20、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改变环境条件,K值一定不变B.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群落数量的最大值C.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答案】C21、某版本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诸多探究实践活动供师生选择,其符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这一基本理念。A.核心素养为宗旨B.内容聚集大概念C.教学过程重实践D.学业评价促发展【答案】C22、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要滴生理盐水的作用是()。A.消毒用B.染色用C.为细胞提供营养D.保持细胞形态【答案】D23、一年生枝条中,扦插时容易成活的是()。A.带叶带芽的枝条B.带叶去芽的枝条C.去叶去芽的枝条D.去叶带芽的枝条【答案】D24、在讲解完“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后,教师提问:“如何理解‘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这两句话?”教师的这种提问方式属于()。A.运用提问B.分析提问C.理解提问D.综合提问【答案】C25、下列因素中,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是()。A.随机交配B.基因突变C.自然选择D.染色体变异【答案】A26、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步骤,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A.C3和NADP+B.ATP和O2C.ADP和H20D.[H]和ATP【答案】D27、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A.知识与技能目标B.方法与过程目标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D.课堂教学目标【答案】C28、某动物减数分裂所产生的一个极体中,染色体数为M个,核DNA分子数为N个。已知M≠N,则该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分别是()。A.M和NB.2M和2NC.2M和4ND.4M和2N【答案】B29、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D.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线粒体需经过两层膜【答案】C30、教师就自己设计的一个教案在生物学教师论坛上征求同行的意见,其利用的资源属于()。A.社区资源B.网络资源C.学生资源D.教师资源【答案】B31、由于捕猎的原因,在19世纪末北方象海豹的种群已经下降到了20只。其后,由于人工圈养该种群又回升到超过了30000只。整个过程()。A.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C.有助于种群进化D.扩大了种群的基因库【答案】B32、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性【答案】D33、下列课程资源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A.科学知识科普书B.动植物标本C.网络教室D.学生的生活经验【答案】D34、PCR技术是一种特异扩增基因片段的技术,其技术的关键点在于使用了一种耐高温的酶。这种酶是()。A.DNA连接酶B.解链酶C.引物酶D.DNA聚合酶【答案】D35、关于生物大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大分子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核酸的特异性取决于特定的空间结构C.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取决于碳链的多样性D.构成DNA的单体在不同物种中通用【答案】D36、在学习了“群落的结构”一节后,教师应同学的要求,让学生分组调查学校草坪、植物园湖边、小区花园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并要求学生上网查阅当地物种分布情况。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没有用到的课程资源是()。A.社区课程资源B.家庭课程资源C.学校课程资源D.媒体课程资源【答案】B37、细胞内含C、H、0、N、P五种元素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功能是()。A.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C.催化某一特定的化学反应D.参与光合作用【答案】A38、在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属于哪种教学评价?()A.配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答案】B39、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教学中,王老师想在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前先给学生做演示实验,以展示实验现象。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王老师在装有还原糖和蛋白质的试管里加的都是斐林试剂,导致装有蛋白质的试管实验现象不明显。有同学开始质疑:“怎么老师也不会做实验?”有个同学指出是老师试剂加错了,应该加双缩脲试剂。场面一度很尴尬,此时王老师适宜采取的处理方法是()。A.不理会学生的发言,重新做一次实验B.训斥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让他们自行实验C.表扬指出错误的学生,说自己是给大家一个错误的示范D.解释自己没错,刚才只是操作失误【答案】C40、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及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B.DNA和RNA除空间结构不同外,在物质组成上的主要区别是含氮碱基的种类不同C.神经细胞没有细胞周期,但其化学成分不断更新,细胞核中不会发生DNA复制和翻译D.造血干细胞可分化形成多种血细胞,一个造血干细胞中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可进行多次【答案】C41、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多选A.必须在同一感觉通道里进行信息加B.必须在不同感觉通道里进行信息加工C.其中必须有相当熟练的D.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答案】B42、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豌豆子叶的颜色和种皮的颜色B.马的长毛和短毛C.猫的蓝眼和果蝇的红眼D.棉花的细绒和长绒【答案】B43、将正常成年猫放在-8℃环境中40min,可能出现()。A.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升高,耗氧量升高B.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明显下降,耗氧量下降C.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升高D.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体温相对稳定,耗氧量不变【答案】C44、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病原体是HIV。关于HIV复制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A.HIV的遗传物质是DNAB.HIV可直接插入宿主DNA中完成复制C.HIV的复制主要在B淋巴细胞中完成D.HIV复制时需要逆转录酶【答案】D45、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多种植物激素协调控制植物生长发育B.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发挥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C.植物激素进入靶细胞并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D.植物激素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答案】C46、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答案】C47、某二倍体动物的某细胞内含有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且细胞膜开始缢缩,则该细胞()。A.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正在发生基因自由组合C.将形成配子D.正在发生DNA复制【答案】C48、教师在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原则出发,下列哪一条应该是优先考虑的原则?()A.设计与日常活动关系密切的真实任务B.激励并给予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自主权C.强调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针对性D.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验自己的观点【答案】B49、在讲解完“种群的特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性学习。下列不属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的是()。A.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B.学习内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C.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究性D.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答案】B50、下列生物中,均为原核生物的一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和支原体B.葡萄球菌、酵母菌和放线菌C.绿藻、衣藻和变形虫D.埃博拉病毒、乙肝病毒和蓝细菌【答案】A大题(共10题)一、材料:“DNA是遗传物质”的教学片段一、课件展示很早以前,大家一致认为,被视为生命中心分子的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理由是蛋白质一方面对于生命是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蛋白质不仅有二十种基本组成单位,并且形状和大小多样,简单地说,蛋白质是复杂的,这正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必要条件。直到1928年,英国的医学细菌学家格里菲思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为人类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奠定了基础。二、教师呈现问题1.分析教材,格里菲思的实验最重要的是哪一步?为什么?2.格里菲思是否已经找到遗传物质的证据?为什么?三、教师展示格里菲思实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四、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组1:我们认为第四组实验最重要,因为这组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菌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菌混合,可以转变成有毒的S型活菌,是本实验的最大发现。组2:我们也认为最重要的是第四组实验,因为这组实验说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菌体内的遗传物质还有活性。组3:我们同意前两组的意见。同时,我们认为,R型菌由于某种原因稳定地转化成了S型菌。五、教师归纳总结,进行追问师:大家说的都是有道理,格里菲思当初做这个实验时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他认为已经杀死的S型菌里的某种因子促使R型菌转变成了S型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转化因子。格里菲思认为只要找到了构成转化因子的化学物质,也就等于找到了生物的遗传物质。他找到了吗?【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阐明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2)本课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材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而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并明确了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进行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合作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大家共同学习后的结果,即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又能收获更多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根据上一个实验本身存在的缺陷而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实验。从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就是DNA。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自然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二、(材料)材料:某校教师组织学生在各自生活小区的花园中捕捉蚯蚓,然后带到学校开展“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不同教师设计的实验观察不同,下面是其中的两种:“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方案1:①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②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身体的变化。③比较蚯蚓在两种情况下运动的方式和运动速度的异同点。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其体表保持湿润。“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方案2①将滤纸浸润(水越少越好),紧贴在一个装有2毫升水的大试管内壁一侧。②将一条6-10厘米的蚯蚓,放入大试管底部的水中。③将大试管向没有贴滤纸的一侧倾斜料45°,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④将大试管向贴有滤纸的一侧倾斜45°,观察蚯蚓的运动情况。⑤比较蚯蚓在两种情况下运动方式和运动速度的异同点问题:(1)结合材料分类列出教师在实验中所使用的课程资源,并说明分类的依据。(6分)(2)如果要达到实验目的,至少还需要补充哪些实验器材。(4分)【答案】三、材料:某教师为了讲解清楚细胞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质的变化,首先借助Flash动画演示分裂间期的动态画面,之后教师演示放大的一条染色质长丝在问期开始时和结束时的比较画面。之后提问:现在我们再看一看,细胞核内的一条染色质长丝经过间期发生了什么变化谁能用两根细铁丝演示一下这个时期的主要变化学生演示并回答。提示:将两根铁丝交叉后.用拳头握于中间。其拳头代表一个着丝点,这就是染色体的DNA复制。问题:(1)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处运用了演示,请说明该教师用到的演示类型并列举出其他类型的演示技能。(8分)(2)简述演示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12分)【答案】(1)该教师播放动画用的是声像法,利用铁丝做成模型用的是展示法。除了这些类型外,演示技能还包括:①分析法:从分析实验现象人手,启发学生对感知到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得出新概念,获得新结论。②归纳法:通过提出问题,观察若干个实验或几组实验,归纳总结出概念或规律。③质疑法:结合实验操作和变化,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根据实验数据来发现规律.认识实验和微观本质。(2)应用原则和要点:①针对性和目的性。选择的演示要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讲清难点,选择的实验能为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教学服务。②适用性和鲜明性。选用的仪器要大小恰当,实验装置和操作简便易行,装置要高低适宜和美观。演示所用时间短。演示的实验现象鲜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观察现象。③示范性和可靠性。教师能给学生做规范的、正确的实验操作。④演示与讲授的统一性。演示与讲授密切结合,善于引导学生把各种感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活动。四、材料:某教师设计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为的是我们下节课带着问题来更好地学习“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节内容。课前我已经布置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研究,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并讨论一下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师生共同交流,复习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教师捎带将原生质的概念和质壁分离所发生的现象进行描述。)(一)分析学生的实验方案师:现在让我们将各小组针对不同问题的实验设计进行交流。生(小组1):我们的问题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是水分子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还是溶液从细胞内排出细胞外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生(小组2):我们想知道不同浓度的溶液对质壁分离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生(小组3):我们研究的问题也是不同物质溶液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8分钟)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说明大家在课前的预习是有效的,但有些小组的实验设计还是有点小问题,刚才别的小组都帮你们纠正了,一会儿做实验时还要注意。师:(简要说明实验关键步骤)好!现在开始按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2分钟)(二)学生独立实验【答案】(1)属于探究性实验。(2)准备阶段:①准备好实验材料。尽可能选择与教材要求一致的材料,并确保新鲜。②准备好实验设备、用具和药剂。实验前教师要仔细检查一遍实验设备、用具,试剂配制要严格掌握一定的浓度、纯度和数量,并注意保存;每种配好的试剂都要贴好标签,标明试剂名称、浓度和配制日期。③准备好实验教学辅助教具。使用辅助教具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和实验步骤的要点,辅助教具或电化教具,如PPT、录像等。④进行预试。⑤培养小助手。在实验前培养实验小助手,上课时注意发挥小助手的积极性。⑥教师要对本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难点认真考虑,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实施阶段:①精心布置实验室环境,创设实验研究的良好氛围。②若是第一次学生实验,则要特别认真对待第一次实验课的教育准备工作。③精心编排实验小组,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与管理。④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实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每组的实验情况,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的姿态给学生以指导,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帮助,使每个小组的实验都能顺利进行下去。⑤教师和学生要认真做好实验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忙而不乱。五、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的内容如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思考与讨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都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都是疏水的。请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为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要求:(1)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2)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20分)。【答案】(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通过对细胞膜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理解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体验科学探索的严谨性。(2)教学过程:复习导人.引入兴趣:师:大家上节课做实验都非常认真,实验结果也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做的质壁分离实验现象。想一下,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生:因为生物膜具有半透性、弹性……师: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生物膜为什么具有以上的特性,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生物膜中有一些分子物质能控制物质进出。(进入探索生物膜结构历史博物馆,讲授新课)师:大家讨论非常热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参观生物膜的结构历史博物馆来验证刚刚所回答的问题结果是否符合现实。(随着历史的步伐走,教师带学生走进了博物馆1号。)【博物馆展区1号欧文顿实验】展板1内容:1895年,欧文顿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问题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六、《传染病及其预防》是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介绍的是传染病的定义、流行基本环节以及预防措施。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1)说出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2)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能够解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3)列举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4)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绦虫病等;列举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如淋病、白喉、伤寒等;列举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如艾滋病、肝炎、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等。本节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按照是否有传染性,可将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个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对一生的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根据材料:(1)设计本节课的导入。(15分)(2)简述导入的结构。(15分)【答案】(1)“传染病”是一个让人讨厌的字眼,说到传染病人们就会想到生病,想到甲型流感、艾滋病等,这种心里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不利的。因此,我专门设计了一个由忧到爱的情境:播放歌曲《爱在天地间》。歌中唱到:“情未了,像春风走来;爱无言,像雪花悄悄离去。彼此间我们也许不曾相识,爱的呼唤让我们在一起。在一起穿过了风和雨,在一起走来了新天地。这份情希望了人间,这份爱温暖在你我心里。”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感人肺腑的情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其中时,顺势导人:“你知道这首歌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吗歌曲创作于2003年,这一年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抗击SARS病毒带来的非典型肺炎,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人类在和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中战胜病魔,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传染病是可防可治的,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它,掌控它!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天这节为捍卫自己的健康、民族的健康而展开的学习中来,好吗”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教师启发下又产生了不解与疑虑,探索答案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2)导入的结构:引起注意一激起动机一组织指引一建立联系。①引起注意。导入的构思与实施,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使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当学生“专心”于导入活动时,才能从教学之始就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②激起动机。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些了解,但知之不多,因此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能滋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可提出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说明学习这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的社会意义,才能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听课学习的坚毅精神③组织指引。导入要给学生指明任务,安排学习进度。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定向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开展学习。要提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法,例如,说明本节课是先要使问题具体化,接着做实验,再共同归纳、订正.最后结合新问题进行练习、运用。使学生对学习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设法保持教学重点,沿着重点环环相扣地完成教学目标。④建立联系。导人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要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佳的结合,就能以较少的精力和时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设计提问问题,学生逐步解答.随着答题的深入,旧知识和新知识建立了联系,从而引出新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概括描述和启发之后,讲新课。七、“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包括:①氨基酸结构和种类;②氨基酸的脱水缩合:③蛋白质分子多样性;④蛋白质功能。(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设计一个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②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过程与方法:①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②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肽链形成具有空问结构的蛋白质的过程(独立操作水平);③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②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③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活动目标: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氨基酸的结构,故设计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结构的合作探究活动。特别是要形成对氨基酸空间结构的认识,为下一步理解肽链的空间结构做铺垫。活动用具:桔红色球——氢原子,黑色球——碳原子,绿色球——氧原子,蓝色球——氮原子,小铁棍——化学键.弹簧棍——碳氧双键。八、材料:在进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内容的教学时,某位教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特点。B.使学生知道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C.让学生尝试设计校园绿化方案。D.通过了解我国植被严重破坏的状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E.通过了解我国植被严重破坏的现状及危害,让同学们认识到保护植被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F.通过展示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树立全体学生的爱绿、护绿意识,并从身边做起.自觉参加绿化祖国的各种活动。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进行评价和修改。(10分)(2)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10分)【答案】(1)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将题目中给出的教学目标分类,并注意行为动词的使用参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案符合此要求即可)(2)初中生物学课程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中都有一定的发展,具体的体现如下:①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②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⑧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④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九、材料:某教师在进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之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情感、学习风格等,认真研究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形成了如下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了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形成但尚待发展;该班学生课堂参与高度、气氛活跃,有利于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本节课拟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探究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从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发现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1)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8分)(2)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可用哪些方法了解学生(12分)【答案】(1)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如材料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了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即为对学生知识基础的分析,把握学生大致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采取适当的策促使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