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4c9e5aa626f118904512e9d60447ef/ea4c9e5aa626f118904512e9d60447ef1.gif)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4c9e5aa626f118904512e9d60447ef/ea4c9e5aa626f118904512e9d60447ef2.gif)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4c9e5aa626f118904512e9d60447ef/ea4c9e5aa626f118904512e9d60447ef3.gif)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4c9e5aa626f118904512e9d60447ef/ea4c9e5aa626f118904512e9d60447ef4.gif)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4c9e5aa626f118904512e9d60447ef/ea4c9e5aa626f118904512e9d60447e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情境任务】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无数有气节、有骨气、有崇高精神品质的仁人志士和革命英雄,他们为我们树立了典范。特别是近百年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在你们毕业前,我们来举行一次“少年励志”主题展览活动。围绕着这个主题任务,我们将要完成五个子任务:吟诵古诗,去了解古代诗人的伟大志向,共同合作,完成“励志”诗集。赏读故事,领悟现代革命英雄的精神品质,辨析论述,探寻英雄革命精神的源泉,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谈革命启迪。最后联接生活,书写自己的美好心愿。今天我们就开启第一个任务,吟古诗,聊聊诗中的英雄志向,并为我们的“励志”诗集搜集材料。【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写“络、锤、凿、焚”等生字。2.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重点)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三首古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志向,领悟“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难点)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走进古诗,了解诗意1.谈马的印象,揭示课题(1)出示马的图片,谈谈对马的印象(2)揭示课题唐朝诗人李贺曾写过23首马诗,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马在李贺的诗中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出示古诗)(板书课题“马诗”)2.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对节奏。(1)指名朗读古诗,强调字音燕山yān
似
sì(2)诵读古诗,注意读对节奏(3)书写“络”字,注意右上方的撇折的书写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古诗内容(1)小组结合注释,说说大致诗意(2)汇报交流诗意(第一次说得不太丰富,可以结合插图说得更丰富,更有画面感。)活动二:借助资料,展开想象,聊诗人之志1.根据诗意,猜猜志向诗人仅仅是在写马吗?他想要表达什么?根据诗意来猜一猜。2.结合资料,聊诗人志向课件出示:预设:李贺才华出众,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但得不到重用,一生抑郁不得志。从这首诗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3.回归诗句,再聊志向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预设:(1)大漠、沙、燕山、月;这两句诗展现了一个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的画面。描写悲凉肃杀的战场景色,表现了诗人作为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2)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这却是将士的用武之地,也是战马奔驰之地。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教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异常愤懑的心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预设:(1)一个“何”字写出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李贺才华出众,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但得不到重用,一生抑郁不得志。从这首诗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2)“金络脑”指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金”象征着马受重用。(3)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金络脑”“快走”形象地暗示出这是一匹轻捷矫健的骏马,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愤之情。4.再读诗句,晓“托物言志”预设: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感慨。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5.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活动三:学习组诗中的其他诗,聊诗人之志1.拓展学习《马诗》(其十五)《马诗》是李贺的组诗,一共23首,我们用学到的方法再来学习其中一首。2.小组学习讨论,汇报意思,思考与本课学习的《马诗》有什么异同在《其十五》写齐桓公的坐骑能够显示出降伏猛虎的赫赫威风,是由于得到了跟随齐桓公出猎这样的好机会;如果我一旦能从山沟田野脱颖而出,你将看到我掠云飞驰的雄姿,腾空追风的才能。这里有羡慕,但更多的是诉说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内心是愤懑不平的!
第二课时活动一:回顾方法,知晓学习任务1.回顾学习《马诗》方法读准读通诗句,借插图注释了解诗意。结合生平背景,品诗句含义托物言志。2.明确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聊一聊《石灰吟》和《竹石》中的英雄之志。活动二:初识作者,据古诗内容,感知英雄之志。1.简介古诗,读好诗句(1)简介两首古诗《石灰吟》《竹石》《石灰吟》是明朝诗人于谦在12岁的时候就写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题的一首诗,也叫题画诗。(2)朗读,正音①强调坚劲的劲读后鼻音jìng劲jìn力量;精神,情绪。劲jìng强而有力。②“粉骨碎身”不要读成“粉身碎骨”
2.结合注释,说说意思《石灰吟》和《竹石》与《马诗》一样,也是咏物诗,这两首诗又分别写了石灰和竹子的什么特点呢?我们还是借助注释来理解诗意。(1)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大致说说意思。(2)借助石灰石开采、焚烧等图片和课文《竹石》插图,把诗意说得更丰富、更完整。3.结合诗意,说石灰和竹子特点预设:石灰一生洁白,由石头变成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过程很艰难,但最后它还是浑身洁白。竹子很坚强,不管遇到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它长的都很挺拔,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长,都长得是郁郁葱葱。活动三:结合生平背景,聊英雄之志1.阅读背景资料,思托物言志思考:结合诗人资料,这两位诗人托物要言什么志?预设:借石灰开采、煅烧、粉碎过程的顽强不屈、清白正直表达自己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都要持身清白,坚贞不屈。借竹子坚韧不屈,傲然挺立,表达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人生志向。2.回读诗句,再悟志向(1)带着理解朗读两首古诗(2)说说从哪句诗更能体会到诗人的志向?预设:“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中“浑不怕”三个字让人感受到作者顽强不屈,即使牺牲也不怕,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中“还坚劲”三个字,让我感受到诗人和竹子一样,尽管遭受无数次的磨炼,依然一身正气,正直高尚。一个“任”字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豪迈。3.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4.总结诗中托物言志《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都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志向,都具有高尚的品格,爱国并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活动四:聊聊其它诗中英雄之志1.链接园地词句段运用“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司年会领导发言稿范文(17篇)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24-2025学年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勤径学升高中历史必修上同步练测(统编版2019)
- 2025年以车抵押还款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个人项目委托合同
- 2025年临时展览馆场地租赁合同范文
- 2025年涂料助剂:流平剂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企业会议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策划协议
- 2025年全场景住宅交易居间合同模板
- 2025年中考英语热点时文阅读-发明创造附解析
- 湖南株洲二中2022自主招生考试英语试卷试题(精校打印)
- 血透室护理质控
- 粤语课程设计
- 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 10S505 柔性接口给水管道支墩
- 移动宽带注销委托书模板需要a4纸
- 初一下册期末模拟物理质量检测试卷解析1
- 《教育向美而生-》读书分享课件
- 中海地产总部-员工考核手册
- 左卡尼汀在减轻高原反应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