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二、学情分析本年段学生无论在学习习惯、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时要兼顾不同层次能力发展的学生,充分进行个别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四、教学重点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五、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具准备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八、教学流程(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板书“潮”。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步骤: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方法:默读。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学习第二段。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手段:录像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通过讨论明确: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②启发质疑。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④导入学生自学。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⑤组织学生讨论。边讨论边自由读。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b.“横贯”是什么意思?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⑥理解后朗读。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⑦概括段意。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学习第三段。①指名学生读。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④小结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四)再读全文。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九、板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第3课《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该文记叙了巴金先生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这篇文章在表达上颇具特色,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因此,教学的重点是: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表达方法。难点是:从文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阅读历、生活体验的差异,平时观察景物的模糊性,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三、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八、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扣题质疑。1、同学们,在我国南方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榕树,树上住着许多鸟儿,鸟儿们飞呀,叫呀,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欢乐啊!这就是《鸟的天堂》。今天,我们就跟随我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这鸟的天堂。2、齐读课题。3、质疑课题。4、学生交流疑问。5、同学们的问题问的真好,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看了这些资料,这些问题就都能解决了。请同学们打开“延安小学学习专题网站——鸟的天堂”,浏览作者简介、参考资料及写作背景三个部分,解决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1、学生交流感受,解决提出的问题。2、同学们查阅资料的本领真不小,现在老师也有几个问题要请教大家,这一次请大家通过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导读提示)大家读课文的时候注意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顺。3、学生自由读课文。4、学生交流自己解决的问题。三、研习疑问,精读感悟。同学们读懂的真不少,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去了两次“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现在啊!我们就跟着他去看看傍晚时分的“鸟的天堂”。1、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中描写榕树的段落,看看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棵什么样的榕树?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棵榕树的?⑵学生自由交流感受。“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a听了你们的描述,我觉得你们确实读懂了这句话。这句话写的多好啊!把叶子写活了。我们一起来欣赏被日光照耀的绿叶(出示图片)。老师非常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一读(师配乐范读)。b老师读的怎样?(学生评价)谁也想来试一试,指名读。c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一读吧!(配乐)“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a是一株什么样的榕树?b“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c说的真不错,你们都感受到了榕树的气势,感受到了榕树的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读(出示图片)看了图,谁能和着音乐读一读这句话?d大家觉得他读的怎么样?那就让我们象他那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配乐齐读)⑶看着这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你说的真好!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榕树,这美丽的地方,这美丽的大自然,让我们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一读这句话。2、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此时作者看着这棵奇特的大榕树,朋友说这是“鸟的天堂”,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⑴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个段落具体写了鸟?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句子?⑵学生自由交流。鸟儿真多啊,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啦,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这一点?(应接不暇)你能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下吗?⑶我们也到“鸟的天堂”去看鸟儿,听鸟鸣。(视频录像)⑷师配合画面读课文段落。⑸看了录像,你想说什么?⑹鸟的天堂多热闹啊!让我们跟着这欢快的音乐自由读一读这些句子,你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也可以找小伙伴一起读一读。3、刚才我们读书读的多带劲啊!就好象真的看到了小鸟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在自己的家园里快乐飞翔,所以作者最后会发出感慨——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4、理解句子,为什么“鸟的天堂”会成为鸟的天堂?——和谐!四、拓展延伸,学科整合。1、同学们,“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的材料,用演示文稿给“鸟的天堂”这个风景区做一个广告。2、展示交流。3、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了鸟的天堂。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象今天这样,用自己的真情、真心感受,感受小鸟的快乐,珍爱自然的美丽,创造和谐的环境。九、板书设计榕树大茂盛3.鸟的天堂和谐鸟多欢乐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中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二、学情分析本年级学生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语段方面有所欠缺。其一学生只掌握部分文中的字词句段,对于字词的理解还不透彻。其二句段的理解归类不够。其三课外积累少之又少。三、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五、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检查预习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第二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请大家用心听,你听到了什么?(播放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游山西村》,请大家齐读课题,从诗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到什么地方游玩?二、初感知,读正确1、师:现在老师随便请个同学来读,大家认真听,是否每个字音都读正确了。抽生朗读2、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样?3、读生字:莫腊浑豚疑4、生字读正确了,再读古诗就更流利了,全班齐读(请先前读错字的同学再读),分小组读。5、师:古诗和我们普通的课文不一样,除了读正确和读流利外,还要读出节奏,师范读(配乐并出示节奏图),请大家先在书上把节奏画出来,自己练一练,6、谁自告奋勇来展示一下!(有勇气,掌声鼓励)7、抽生看着画的节奏朗读。抽生评价三、解诗意,悟诗情1、师:同学们,读古诗除了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怎样才能理解诗意呢?你有什么好办法?(1)、可以看注释(2)、联系上下文(3)、结合课文插图2、自学理解诗句3、全班交流,适时指导朗读四、拓展延伸1、赏析陆游其他古诗。2、欣赏歌曲《游山西村》八、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看景叙事盛情待客

悟理抒情景色迷人景美人更美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第6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纲》对四年级同学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同学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同学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同学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二、学情分析本年级学生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语段方面有所欠缺。其一学生只掌握部分文中的字词句段,对于字词的理解还不透彻。其二句段的理解归类不够。其三课外积累少之又少。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同学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同学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同学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四、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五、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具准备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2.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流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四、学习第五自然段。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分角色进行朗读。五、发散思维。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4、你们喜欢植物吗?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学生说)九、板书设计: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虎颜色:嫩红(灰色)的脚爬触→巴→拉、贴(牢固)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第7课《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全文用拟人的手法,浅显地介绍了蟋蟀那简朴、清洁、干燥的住宅和建造住宅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不仅使我们体会到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而且使我们感受到作者热爱科学、不畏艰辛的崇高品质。二、学情分析本年级学生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语段方面有所欠缺。其一学生只掌握部分文中的字词句段,对于字词的理解还不透彻。其二句段的理解归类不够。其三课外积累少之又少。三、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2、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四、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五、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具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2、放大的蟋蟀图片。3、每生准备一张白纸。八、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第二课时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1、师:各位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们,你们辛苦了。经过上一节课的工作,你们大致了解了小家伙的住宅。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王老师记性不太好,麻烦各位把每一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一句“工作辛苦”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住宅特点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找特点,画句子,并用一个词概括,从而突破文章重点。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突破常规,让学生板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师:我的住宅大门朝南,只要天上有太阳,家里就有阳光。生: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师:王老师的住宅不用隐蔽。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它有吗?谁的住宅好?生:老师的住宅好。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二、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1、师: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引导学生再读课文)2、读后再比。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师:王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三、再换角色,指导说话1、师:现在你不是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而是建筑专家蟋蟀工程师,现在在“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2、学生准备后,发言。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点再换角色,学生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1、看资料。(看课前发下去的有关蟋蟀的图片,资料)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将学习拓展到教材之外,扩大了学生视野。五、看文章,做作业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2、作业(以下两题选做一题)。(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等。(2)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九、板书设计:7、蟋蟀的住宅选址:排水优良、温和阳光(不随遇而安)特点:外部:向阳、隐蔽、干燥、弯曲、有门、有平台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时间:秋天动工建造方法:扒、搬、踏、推(不辞劳苦)整修:冬季不时整修要求:平整、光滑、干燥、舒适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第9课《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二、学情分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当然,教师在设计中必须不破坏童话的原汁原味,还要巧妙加料把味调得更浓,这就是得凭借教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畅想。这样,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读童话,而且也为成为一个小童话家而汲取养料。三、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3、明白快乐应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4、感悟童话故事的特点,为创编童话埋下伏笔。四、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五、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具准备搜集资料,童话书,图片八、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步入童话王国,欣赏了童话优美的语言,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九课《巨人的花园》,进行我们的心灵之旅。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巨人的花园曾经是一个——(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图片)巨人的花园也曾经是一个怎样的花园?(充满欢笑的花园)引读: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二)走近巨人,研读“冷酷”。师:多美美丽的花园,多么美好的春天。可是,巨人却不喜欢花园里的客人,总是训斥他们。1、巨人第一次训斥孩子。师:你能快速找到文中巨人训斥孩子们的三句话吗?浏览课文3-8自然段,用直线画下来。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1)师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巨人的心目中,只有——花园,没有——孩子们。只要他一出现,孩子们必须马上从眼皮底下——消失,用上句子中不文明的一个词语就是——滚出去。(2)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他说这些话时,心里会怎么想,说话时是什么样子?(从眼睛、手势、脸色各方面想象巨人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3)你来当一次巨人----2、巨人第二次训斥孩子。“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屏幕随机出示)(1)师:“好容易”,其实意思是——(好不容易)。他盼了多长时间?(好几个月)(2)请大家看屏幕,这两句话都是在写巨人——斥责孩子。都是写巨人巴不得孩子早点——消失。但是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预设:第一次是说,孩子们来这儿——玩,第二次却说,他们是在——胡闹。师:你认为孩子们在胡闹吗?(3)明明孩子们是在玩,为什么却说在胡闹呢?我请同学读读这一片段。其他同学猜一猜,巨人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屏幕出示:一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预设:没我允许你们来这儿玩的;你们真是屡教——不改;春天是很宝贵的,我不希望你们来捣乱;我的好心情都被你们破坏了。师:想到苦苦期盼的春天,极有可能就这样流逝掉了。巨人非常非常的生气,又一次斥责孩子,读——3、巨人第三次训斥孩子。“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1)理解叱责。(2)已经对你们发过脾气了,这个小男孩竟敢不听,巨人此时会—叱责道————4、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自私,冷酷、任性,不让孩子来他的花园)师:是的,巨人就是这样一个人。课文开头写巨人外出履行了,你们知道他去哪儿了吗?王尔德在原文中写道:巨人没有别的朋友,只好到妖怪朋友科尼西家去串门,这一住就是七年。在朋友家里,他的交谈是要受限制的,接着他决定回自己的城堡了。引读:正是这个自私冷酷的巨人,当孩子们在花园里玩得时候,他生气地说----当孩子们悄悄钻进花园,为花园增添春意时,他又发了脾气----当那个可爱的孩子未曾离开,他就呵斥道----(三)品味“荒凉”,研读变化。1、赶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1)如果你就是村里的孩子,有一天你很想到花园里去玩耍,可是你看到了高高的围墙,看到了这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你会怎么样想呢?师:曾经,我们与这里的鲜花朝夕——相处;曾经,我们在这花园里留下了许多欢声——笑语。可是今天,我们只能望“墙”兴叹,无奈地摇摇头,转身离去。(2)同学们,这高高的围墙,这无情的告示牌,除了禁止了儿童入内,还禁止了什么入内呢?请大家捧起课文纸,自由读第6自然段。(3)师:而此时此刻,围墙外是什么一幅模样?师:看来,一堵围墙隔开了两个世界。填空:围墙外面是鸟语花香,里面是,外面是笑脸,里面是,外面是温暖,里面是。指导朗读:师:你觉得这儿的两句话,该怎么读,才能读得有味道?屏幕出示: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4)屏幕出示: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于是,巨人拥有的只能是----(孤独),只能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一个人忧郁地想——(播放风声)你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他就这样的冷----(5)师:春天不来没关系,花儿草儿不来没关系,有人来了,请看原文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只有雪和霜对此乐不可支。“春天已忘记了这座花园,”他们叫喊着,“这样我们可以一年四季住在这儿了。”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蓝得严严实实,霜也让所有的树木披上假装,随后他们还逸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北风应邀而至,穿—身毛皮大衣,他对着花园呼啸了整整一天,把烟囱管帽也给吹掉了。“这是个令人开心的地方,”他说,“我们还得把冰雹叫来。”于是,冰雹来了。每天三个钟头他不停地敲打着城堡的房顶,房上的石板瓦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他浑身上下灰蒙蒙的,呼出阵阵袭人的寒气。师:这里是谁的世界?这里是——冰的世界这里是——雪的世界这里是——北风的世界这里是——冰雹的世界有了这四位先生在园子里奔跑呼啸,巨人的这座花园肯定是——冰天雪地,白雪皑皑,天寒地冻,寒冬腊月,巨人当然会被冻得——瑟瑟发抖,缩手缩脚。他一次次赶走孩子,一次次享受——鲜花凋谢,枝叶飘落,冰雪覆盖的孤独与寒冷。(四)感悟神奇,研读孩子和春天的关系。1、孩子,春的使者,春天的代言人。站在树下的小男孩可创造了奇迹。默读8-11自然段,静静地读,静静地想:小男孩创造了哪些奇迹?(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出这样几点: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使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2、想象: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他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师:看着小男孩纯真的眼神,巨人仿佛读懂了这一句句无声的劝告,他心里感到——火辣辣的。他感到后悔——莫及。感到羞愧——不已。3、重点研读: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1)聚焦中心句,定位核心词。启动你们的慧眼,找出段落中能体现本段中心意思的一句话。汇报,贴出卡片: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师:能再快速找出句子中的两个关键词吗?(孩子春天)师:孩子,春天,春天,孩子。拥有孩子,他就能享受春天,赶走孩子,他就失去了春天。王尔德在给儿子讲《巨人的花园》时,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问什么哭了?王尔德说:明媚的春天,可爱的孩子,多么美呀!我是为真正美丽的事物感动而流泪。于是,王尔德感动地写下了------(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巨人枉然大悟--------(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那么,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鲜花盛开的春天、绿树成荫的夏天、鲜果飘香的秋天、快乐、分享、幸福、宽广的胸怀、无私);有的地方就有快乐。(宽容、友善、热情、温暖)(2)小结:孩子们,有人说,童话会帮助我们实现‘心灵天鹅’的高贵飞翔。浸润在《巨人的花园》这道温润的鸡汤里,我们又体验了一次飞翔的快乐。(五)回归故事,体验幸福。1、师:从此,巨人拆除围墙,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会怎样和巨人玩耍呢?2、(背景音乐《绿色花园》)师生感情读结尾。3、师:孩子们,童话故事就是这样,在优美的语言中,描绘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就像小河一样弯弯曲曲,长长的小河中,潜藏着一课闪光的试金石,那就是童话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4、今天这条小河的拐弯处,都漂浮着一片绿树叶,谁为小树叶找到正确的位置?出示卡片,学生贴“欢乐”、“孤独”、“激动”、“火辣辣”、“幸福”,回顾故事内容。(六)总结:课后,愿我们继续徜徉在童话世界,向着心灵天鹅的梦想,继续飞翔!九、板书设计9、巨人的花园乐园草翠花开漂亮隆冬冰雪覆盖(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第11课《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很感兴趣,因此学生学习本文兴趣较浓,并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朋友和诺言的珍重,同时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一种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针对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尤其是鸟儿的四次对话去品位文章思想内容,并对课文相关句子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想象写作手法。同时,对学生加强相关环保教育。三、教学目标1、学会1个生字,会写4个字。2、读好对话,体验小鸟和大树内心的不同情感。3、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体会诚信的可贵以及环保的重要性。四、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体会小鸟和大树内心的不同情感。五、教学难点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具准备:课件等相关资料八、教学流程(一)交代学习任务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令人感动的童话故事。(播放《去年的树》动画)2、这节课我们就练习读好这个童话故事,注意体验故事中小鸟和大树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最后请同学们为这个故事配音好吗?(二)自由练习读课文,做到字通句顺。(三)对话朗读,体验情感★研读第一次唱歌1、我想大家在练习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那课文中几次写到鸟儿唱歌给她的好朋友大树听呢?快速找到相关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指名回答)2、现在老师把你们刚刚读过的内容出示在大屏幕上,请大家来看:(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3、当你读到这两段话的时候,感受一样吗?4、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受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鸟儿的歌声一起回到去年(板书:去年)(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5、轻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快乐?(指名回答)6、一个天天给好朋友唱歌,一个天天听好朋友唱歌,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美好的情景啊!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再现这个美好的画面吧!我们师生合作,我示意你们的时候大家就一起读屏幕上的这句话,好吗?(屏幕出示: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师: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当春天来到树林里的时候,(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师:无论烈日炎炎,也无论冷风习习(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师:从春天唱到夏天,从夏天唱到秋天,(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师:谁的眼前浮现画面了?老师告诉你啊,一边读书,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我们都要学会它。7、就这样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可是,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必须要飞到遥远的南方去,临别前,这对好朋友说了些什么?(屏幕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8、分角色读对话(男同学当树,女同学当鸟儿,一起练习读对话)师:我们来看这个对话,“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小鸟,你愿意回来唱歌给我听吗?(师生对话)(愿意)那你应该怎么回答我呢?面向全班:鸟儿们,你们愿意回来唱歌给我听吗?一起来回答我我听出来了,明年春天,你们一定回来唱歌给我听。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个对话,把他们之间那种真挚的、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还分男女生读)★研读第二次唱歌(过渡语:他们就是这样,依依惜别,并约定明年春天,鸟儿再回来唱歌给树听。小鸟带着这一份承诺,飞向了南方,她飞过了秋天,避过了冬季,满怀期待地迎来了春天,来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1、请大家读一读写今年的部分,看看这一部分又给你怎样的感受。(生自由练读,师板书:今年)2、谁能说说自己的感受?3、到底是什么地方让你们越读越悲伤越读越难过啊?看一下大屏幕,(屏幕出示对话:“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4、这里又写到了鸟儿的几个对话,请你再读一读,体会鸟儿的心情。同桌之间互相练一练,待会儿我请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表达一下你的感受。5、分别请三组学生汇报,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刚才六位同学都读完了,谁读得最好啊?你为什么觉得他读得好呢?(屏幕出示:鸟儿地问树根:“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鸟儿地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生填(奇怪、疑惑、着急、焦急、惊奇、怀着最后一线希望……)6、这些词,如果我要选择三个按照这样的顺序填上去,你觉得要怎么填比较好啊?(奇怪—焦急—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把这些词填上去,自己再大声读一读这几句话。7、奇怪也罢,着急也罢,绝望也罢,鸟儿的这声声呼唤,树根听到了,门先生听到了,小女孩听到了,只有谁永远都听不到了?(大树)(屏幕出示:“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生问,师答,师生合作朗读)8、鸟儿一次又一次地找自己的好朋友,心里是多么地焦急啊!当它得知树已经被“砍到”,被“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卖掉了”,而“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灯火还亮着时,(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这个“看”字,你想像出此时此刻鸟儿在想些什么呢?(生自由回答)9、透过这一个“看”字,你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再接着读下去:(屏幕出示: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看”字,这个时候,鸟儿又会想些什么呢?10、同学们,这段文字出现了两个看字,这两个看字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是透过这两个看字,我们却读出了鸟儿和大树之间深深的情意!我们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11、大树已经不在了,但是为什么鸟儿非要找到大树唱歌给他听呢?(学生自由回答)(四)延伸拓展1.学了课文,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出来。2.介绍作者新美南吉以及他的童话。九、板书设计去年的树去年————————今年友情守信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13课《白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白鹅》这篇课文选编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二、学情分析课文写的并非是鹅的外形特征而是写白鹅的性格特征,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说,学习这一课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三、教学目标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四、教学重点1.分析“白鹅”特点。

2.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课前准备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3、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八、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单元导读,梳理要点1、阅读单元导语。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学习生字,初读课文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两方面:姿态、步态)◆初识“高傲”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作业1、写生字。1、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引入新课1、听写生字词,订正。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1、出示两句话:⑴鹅的叫声很高傲。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3、小练笔(填空)⑴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⑵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如:⑴“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⑵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⑶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⑷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⑴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⑵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⑶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⑷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⑸狗“扬长而去”的句子。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体会情感,朗读背诵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作业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九、板书设计白鹅姿态:左顾右盼叫声:厉声叫嚣厉声呵斥引吭大叫高傲步态:局促不安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喜爱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15课《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学情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教学中,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谈对猫的认识,从而感知猫,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2.能用课文中的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3.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四、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五、教学难点

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猫的资料。(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八、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喜欢)是啊,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笔下的宠物儿,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这不,我们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10、猫)。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1.课前你们读了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说说老舍爷爷写了几只猫?2.你读懂了什么?三、自读课文,品味内容。:这是一只怎样的猫呢?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文,找找重点句,划划重点词。完成下面填空,并说说你是怎么读懂的?这是一只()的猫。生自渎课文,边读边说。生可能填:古怪,老实,贪玩,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胆小,勇猛,淘气等词。师随机指导理解(1)“屏息凝视”(意思是抑制住呼吸,集中注意力地看)。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猫的尽职?猫怎样屏息凝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猫“屏息凝视”的情形。师小结:瞧,为了抓住老鼠,猫是多么尽职啊。(2)“尽职”在文中什么?(指猫等老鼠)。文中的第一幅图画的是大花猫捉老鼠很尽职(大花猫正在追赶一只拼命逃窜的小老鼠情景),而整篇课文中竟没有关于这幅图的描写。为什么?是不是作者忘了写?(原来在等待老鼠出洞时,大花猫就非常尽职;当老鼠出现时,大花猫一定更尽职,所以不必再介绍)。师小结:是啊,有了这么尽职的猫,再狡猾的老鼠也插翅难飞。师小结:同学们真棒,一下子就从文中找出这么多描写猫的性格特点的词语。(1)现在请你们把这些特点归类,哪些词语写小猫、哪些词语写大猫?(2)那么描写大猫的这些特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读,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写作顺序,重新排列这些特点。看谁排得最好。(老实)(贪玩)(尽职)(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胆小)(勇猛)师根据板书相机引导理解“古怪”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发现了什么?每组词语这间有什么联系?(前后自相矛盾)师:大花猫性格古怪,小花猫又很淘气,面对这样一只古怪而又淘气的猫,老舍爷爷一定感到很头疼吧?生:不会,他非常喜欢他家的这只猫。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情是啊,古怪也好,淘气也罢,在老舍爷爷眼里都非常可爱。把你喜欢(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爱猫之情)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大家,做得到吗?注意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喜爱之情。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1)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①“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从这个字读出什么味来?②这个句子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大作家老舍爷爷,谁来演猫?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把老舍爷爷的爱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我们也一起读一读吧。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或找到不同的句子)(2)比一比,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一个个脚印。(第一句把脚印比作小梅花,多美啊,尽管是猫踩脏了稿子,但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踩几个脚印”其厌烦之意一目了然。)师指导朗读:你能把这两组句子不同的感情读出来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读?(3)师引读:师:说它老实吧,......什么事也不过问。生:可是,......它也不肯回来。师:说它贪玩吧,......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生:可是......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读一读,这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1)说它老实吧(1)说它贪玩吧(2)它很老实(2)它很贪玩“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气给你什么感觉?(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娓娓讲述自己的宝贝)指导朗读:现在我们看,谁能把作者对猫的喜爱表达出来。(3)引导学生想一想猫的叫声“长短不同,丰富多腔,粗细各异。”使作者觉得自己是在欣赏什么?(乐曲,体会爱猫之情。)(4)生:我非常佩服猫的勇猛,它“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生:小猫很有趣,路还走不好,玩起来可是“没完没了”,“撞疼了也不哭”,活像个顽皮的小男孩。生:我特别喜欢小花猫的天真、淘气,你看它“抱着花枝打秋千”,玩得多开心!师:一只猫,老舍先生用如此富有深情的句子把它描述得栩栩如生。这一切都来自于老舍先生对于猫真挚的感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饱含深情的文章吧!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老舍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真是惹人喜爱,有个同学想在家里养只猫,可是他妈妈不同意,说猫叫起来太难听,又会把家里踩得到处都是脚印。大家能帮他一起来说服他的妈妈吗?为了使你的说服更有说服力,建议你用上课文中的语言。六、总结全文,升华感情。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愿同学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九、板书设计15猫老实——贪玩——尽职大猫性格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胆小——勇猛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7课《长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文中通过叙述,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二、学情分析课前应多加以交流,布置学生在课前进行认真的复习。三、教学目标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五、课前准备1、搜集长城资料2、相关的教学课件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资料,导入课题1、导入: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见解感受,自由交流。)2、引题: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齐读课题)3、提出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2)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3)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1)结合文中的背景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2)引入识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是字词、朗读、心得等)二、展示学习成果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2)我会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课内练习:1.看拼音,写词语:pánxuánbǎolěizhìhuì2.比一比,再组词:婉()凝杖魄峭;蜿()疑仗魂俏第二课时一、提出学习目标1、谈话导入板题:长城以它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中外游客赞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它的伟大吧。2、创设情境,放开品读(1)由学生交流怎样进一步读书。教师围绕解说引导激发。第一段:读文看图,看图读文。读中一观山势——崇山峻岭;二看长城——蜿蜒盘旋;三想画面——气势飞扬雄伟壮观。问:读了这段,你们有话想说吗?第二段:读文解图,认识长城。从这段中你们读出了什么?第三段:走上长城,体验伟大相机抓住学生的第一句朗读:在品味“站”“踏”“扶”中。问:你是怎样走上长城的?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读第二句:问:你面对的是什么?让学生走入情景,体会脚下陡峭的山岭,肩上沉重的条石。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读第三句,想象:你们从多少这个词想到了什么?从才上体会到什么?第四段:读出无比自豪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四、知识拓展延伸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五、练习:读句子填空:1.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钱不到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写出了长城的长;“多少”和“长”说明。2.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不过几十公里”表示路程;“不过两三小时”表示时间。你能用“不过”说一句话吗?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8课《颐和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颐和园》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词义句意的理解上还欠缺,教学时候应加以重点引导。他们在三年记忆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问题并不陌生。三、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六、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及图片。七、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以测代检预习引路1.精彩一分钟:小组同学相互展示浏览搜集的相关资料及图片。2.教师谈话导入,并检测预习情况:老师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分发测试卷)。《颐和园》课前检测一、看拼音,写汉字diànlángzhùdiāozhùdīshīgé大()长()()子()刻建()()岸()子佛香()二、读解释,填词语(可以查阅课文)1、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2、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3、样子各不相同。()4、青翠茂密。()5、往远处看。()3.小组自我对照、检查,请正确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生字和理解词语的。4.教师表扬预习好的同学。二、画图通络初识名园1.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弄清作者游园的景点与路线。(1)课文主要记叙了哪几个景点?(2)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2.边读边想,尝试画出《“颐和园”旅游示意图》。3.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画出的旅游图。4.师生共同阅读课文中有关旅游地点变换的语句,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旅游图。5.多媒体播放颐和园画面,学生按图看景。6.作业:选出你最喜欢的景点,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课时一、画境解文欣赏名园1.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点,美美地读一读,体会语言美。2.指名朗读有关段落,学生谈感受。3.学生总结三部分的景物特点,板书:长长的画卷立体的画卷铺开的画卷4.开火车朗读相关段落。5.尝试背诵喜欢的段落。二、画面回放介绍名园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文中自己喜欢的景点,结合资料,确定导游词。2.每组选一名导游,带领全班同学游玩相关景点(指图或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画面解说)。3.根据导游情况,评出导游的等级(特级导游、一级导游。二级导游等)。三、画笔再展畅写景观1.阅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他们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讨论总结这一课的叙述顺序。3.画一幅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游览图,并利用学到的叙述方法写一篇游记(作业)。八、板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二、学情分析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三、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六、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七、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阳关三叠》名曲,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2、通过回忆《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内容。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2)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3)师生交流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