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综述_第1页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综述_第2页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综述_第3页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综述_第4页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综述摘要:随着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教师的数字素养已成为教育信息化时代必备的关键能力。在大数据时代,数字素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各个方面,数字素养推进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小学教师肩负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这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法,剖析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路径。为了更好的推动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研究已有文献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字:数字素养;教师;数字素养现状;路径引言蓬勃发展的数据时代,推动人类进入了数字化社会,数字产品、数字信息、数字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等各个方面,学生作为伴随着数字产品成长起来的原住民,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受数字技术和数字信息的影响,具备数字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新时代要求教师必需具备数字素养,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胜任力。目前,国内学者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数字素养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成果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本文是对国内各学者理论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对相关的研究观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大数据时代下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方向。为了全面而准确的分析大数据时代我国教师数据素养的整体情况,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源,主题词为“数字素养”、“教师”、“数字素养现状”和“路径”进行检索,对论文内容筛选,选出100多篇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分析总结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和现状以及提升路径。一、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国内学者从多角度深入分析总结了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1]付明明学者认为教师数字素养可以从意识态度、基础知识、教学技能和探究反思方面进行分析和提升,主要侧重于教师个人获取、分析和处理数据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没有分析教师数字素养中的的再创造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沟能的能力。[2]王萍学者认为数字素养包含的内容有数据意识,数据能力和数据伦理。与其他学者相比,强调数据伦理的重要性,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数据中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教师在获取数据、运用数据、分享数据时重视数据安全性,保护他人的信息不被侵犯。[3]以色列开放大学阿尔科莱(YoramEshetAlkalai)教授于1994年提出数字素养,将数字素养概念分为五大框架分别是图片—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和社会-情感素养。依据国内外学者对数字素养的不同维度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将中小学教师的数字素养分为数据态度与意识、数字理论知识、数字媒介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及再创造能力、社交协作能力、数字伦理与道德、数字安全观念7个方面。(一)数据态度与意识。数据态度是教师个体对待数据呈现的积极与否的程度,[4]数据态度是良好的数据素养的前提,数据态度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数据获取、分析、处理、共享和创造的过程和最终结果。数据意识是教师对待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科研、教学组织、学生管理等各方面是否能产生数字思维,以数据的表述方法,呈现出自我的清晰准确的认知力和敏感度,包括数据价值意识,数据获取意识,数据更新意识,数据安全意识以及数据人才意识。数据态度和数据意识受到个人思维习惯、认知结构、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二者也相互影响,数据态度决定数据意识,有积极的数据态度才能够正确、准确的获取有效数据,利用并分享数据;数据意识反作用于数据态度,数据意识增强,成为个人的内在需求,数据态度更积极、端正。(二)数字理论知识数字理论知识是数字素养的理论基础,[5]数字理论知识是指教师对数据的类型,数据的属性,数据的生命周期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统计学的知识,数据获取方法和策略,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知识,管理数据库的知识和有效沟通等多方面知识。教师掌握数字理论知识越全面,在教学中使用数据进行教学决策、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更有效。数字媒介应用能力教师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熟练的应用数字媒介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实践的科学化,更有效的传播教学内容,更容易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教师能完全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通信软件、视频录制与剪辑软件、在线应用系统等各种类型的数字媒介应用软件,并提高媒介辨别能力、媒介观念和媒介道德,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挖掘有效的数字信息,应用到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等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信息素养及再创造能力信息素养是指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检索和筛选,辨别出有价值的数据,处理和组织管理信息,分享信息的能力,在大数据环境下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研究的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是个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具有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媒介技术能力综合素养。再创造能力是对各种媒体数字信息多维度的思考和批判性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成为具有新的生命力的有效的数字信息的能力。[6]当前,人们在网络上进行快餐式的浏览数字信息,获取碎片化的数字内容,缺乏数字信息的再创造能。教师具有辨别数字信息和应用数字的能力,对于数字信息的整合能力和再创造能力相对较弱,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数字再创造能力,有助于全面发展教师的综合能力。(五)社交协作能力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突破,要求数字社交协作能力必须增强,通过数字技术和手段,师生之间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之间科研学习和工作学习,领导与教师之间布置和分配任务,更加便捷,更有效率,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也建立和维护了良好的同事关系。需要注意的是[7]不同的教师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知识需求、关心领域等各方面不同,对待数字信息所表现出敏感度、辨别度不同,而建立良好的数字社交协作氛围,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管理能力会进一步增强。(六)数字伦理与道德大数据和工人智能时代的到来,[8]信息污染、黑客入侵恶意篡改信息,信息造假,隐私信息泄露等数字伦理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和教科研中数字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数字伦理道德是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问题。数字伦理道德是指教师能规范、理性的应用科学技术获取数据,在大数据环境下教师应该遵守数字技术的伦理、道德规范,能准确把握数字技术的伦理和道德在现代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9]张雅婷学者主张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数字伦理道德规范,数字技术是数字基础知识与数字伦理道德的衔接,教师应用数字技术获取、分析、处理、分享数字信息,必须遵守数字伦理道德,才能有效的利用数字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七)数字安全观念[10]传统数据安全风险主要数据自身层面的风险,通过网络数字环境中的漏洞破坏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数据自身安全是动态的,贯穿于数据流动的全过程。新型的数据安全风险来源于数据聚合和分析带来的潜在安全风险,在大数据分析中的数据聚合分析得到的数据,不一定对社会有价值,其本身就具有安全风险,即使无关紧要的数据通过数据聚合分析技术也会变成高风险敏感数据。教师在具备数字伦理道的前提下,提高自身数字安全观念,才能合理的获取、使用和分享数字资源。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在传授学生知识时,也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中养成数字安全观念就是其中重点之一。二、我国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具备数字素养,还肩负着培养数字素养的学生。教师要主动适应数字教育发展的需求,胜任数字时代的岗位职责,开展数字教育教学和管理,承担数字科研任务,积极创新数字教学方法。[11]杜岩岩等学者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参与素养、数字教与学素养、数字评价素养、提升学习者数字素养均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数字资源素养和赋能学习素养处于中级整合者水平。我国教师数字素养还处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完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12]闫广芬等学者全面分析比较了欧盟6个成员国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提取出多个方面教师数字素内容,包括信息和数据素养,数字化内容创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安全、数字化交流协作、数字化评估、促进学习者数字学习、数字化问题解决、数字化专业发展、数字化管理。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呈现复杂多样性,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分析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第一,数字教学模式。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过于强调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课程中的亮点,并没有将数字技术融入到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潜能中。第二,数字化内容创造,是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和重构教学内容,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掌握水平还处于中等程度,[13]大多数教师查阅资料、下载软件首选百度和360搜索引擎类网站,但搜索引擎中的数字信息往往缺乏专业性和学理性深度,知识的创新与重构难以实现,也可能创造出产生歧义的信息。第三,[12]数字化交流协作,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目的是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科研发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平衡,年长的教师相对年青教师对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较差,教师应用数字技术能力水平有待提升,因此数字化交流协作不能顺利开展。第四,数字伦理道德与安全,教师在利用数字技术的过程中保持高度警觉性,防范数字环境中的风险与威胁,安全、守法地使用通信技术与数字资源,才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中小学教师应用通信技术获取数字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第五,数字化课程发展,大数据时代,每一门专业课程不能孤立的存在,如何把学科内容和数字素养深度融合,既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也要重视各门课程相互贯通,相互融合;既注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能按计划顺利完成,也注重教学实践活动参与度和师生之间的课堂高效互动,利用数字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构建一种新型的数字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我国数字化课程发展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一)政府推动,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保障教师数字素养发展从国家、地方政府到教育部门再到各个学校管理领导层,出台发展教师数字素养的方针政策,制定数字化教学实施方案,推进教师数字素养行动计划,提供教师发展保障经费,形成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1)学校完善经费投入制度,设置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专项经费。(2)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作用,参与教师数字素养培养计划,政府牵头调控,企业、事业单位与学校共同投入财力、人力,实现双方共赢的合作项目,既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也保障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具体的实践路径需要多方通力合作探索推进,以促进全社会数字素养的不断提升。(二)在入职前和职业中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教师素养是美国州际教师评估与支持联盟关注的热点议题,[14]教师入职前的培训中设置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其中包括教师如何分析和评估数据,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精准对比、分析学生学习的差距,从而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还包括教师能利用数字技术形成教师间的交流协作。教师职业生涯中,教育部门或学校教研部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为每位教师提供有特色的培训和数字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培训教师线上线下数字信息化应用技术,激发教师的数字素养潜能,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引领作用,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新一代人才。建立智慧校园为教师数字素养提供平台智慧校园建设为培养教师数字素养提供了有效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出优质的数字化学习情境,为教师打造出广阔的数字化教育空间,教师和学生的有序参与,共同促进师生养成良好的数字素养能力,让数字化技术融入到校园的方方面面。[13]智慧校园平台中,在教学资源更新和维护方面,教师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挖掘出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有效信息,在学生管理方面,教师能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测试、日常等情况,便于调整教学管理方式,使工作更加便捷、高效,以智慧校园为平台,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形成教师个人的数字素养。(四)发展数字素养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15]牛阿娜等学者在欧洲数字素养与外语教学融合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欧洲外语教学优秀的实践案例有爱莎尼亚ADOK项目,ADOK是在互联网上提供免费的职业德语课程,课程内容通过数字技术模拟职业情景,解决工作实践问题并与德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捷克BELL项目是一个将英语学习和经济学习相结合的项目,学时为两年,是融合了学习商务经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数字素养能力相融合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探索开发任教学科与数字素养相融合全新课程。[16]杜欣芸学者在探究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中从教育内容上、教学模式上、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上,详细分析总结了两者相互融合的具体措施和影响。随着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正在经历着迁移和更新,数字素养与学科深度融合是全新的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探索发展数字素养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五)教师提高数字素养的自觉性,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数字信息复杂多变,中小学教师保持安全、合法数字伦理道德和安全意识,有利于促进数字化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互助协作的工作氛围,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利用数字通信技术积极合作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教师个人具备良好的数字态度和数字意识,主动分析挖掘数字信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形成有理有据,有条不紊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教师不断提升个人数字素养,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