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舰明第一章总说明Li设Hflde1.1.1甲方提供1:1000地形图及范围红线图;1.1.2甲方提供的本工程项目设计要求;1.1.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1.1.4《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99);1.1.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JGJ48—88);1.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1.1.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60067-971.1.8国家、部委、省、市、部相关法律法规。2设计规模及范围2.1设计规模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为267040itf。主要包括商业、高层住宅、地下车库.1.3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1.3.1在整体设计上,充分利用现有用地并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组织各种人流、物流,使内外交通简捷、畅通互不十扰;结合现有城市环境和主要道路,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整体,以提周环境质量。1.3.2在单体设计上,商业部分应满足商品流通要求,做到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1.3.3积极合理的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以达到先进合理、经济安全、洁净卫生的要求。1.3.4注意环境保护,对影响环境的废水、废气、噪声进行有效处理。1.3.5重视消防安全设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防火设计规范。1.3.6注意节能,采用节能材料和设备,采取必要的保温隔热措施。1.4设计目标1.4.1通过新建筑的营造,整合改善本地段城市交通,商业经营和城市环境。1.4.2提升该地段的城市形象。1.4.3展现城市土地的社会、经济价值。第二章总平面1场地概述张沟安置点位于规划沙北新区的东部,文学路以北,张沟路以南,同心路以东,板桥南路以西(文学路、张沟路、同心路、板桥南路均为规划建设道路)。片区内地势较平坦,海拔高程约在28.50-29.00m之间,地块内主要以农田、水塘和农民住宅为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76297M2。2总平面布置2.2.1设计原则整体原则:主题鲜明,从整体出发,充分利用地块,建筑有机地形成整体;合理布置建筑及功能分区,并注重周边环境的有机协调,充分保证项目的整体性。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合理的建筑布局,畅而不达的交通体系,以及集中而又均衡的景观体系,充分体现方便快捷的特点。2.2.2设计理念1、构建城市新标志性安置(宜居下同)小区以提高(升)建筑环境质量(品质),建设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和塑造商业景观空间为目标,满足项目的独特性、舒适性、优美性和安全性,提供高品质的安置区居住环境。把新概念、新手法、新材料与传统古典内涵联系起来,营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特色安置小区。2、打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繁华的都市生活失之于喧闹和嘈杂,宁静的树林缺少了激情和想象。本设计把充满现代感的激情浪漫和绿荫下的宁静闲适精心设计在一起,大手笔的空间处理和细腻的细部相得益彰,精彩的空间构架了激情、时尚、浪漫的场所内涵,为住户开辟高品质的交流、休闲、娱乐、生活空间。3、培育一种时尚尊贵的人文氛围建筑与空间是人与自然沟通的一座桥梁,他(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实现人,建筑和环境的融合,独特的区域空间,强烈的商业气氛,我们以创作一个继承传统居住习惯,又吻合现代人生活理想的美好愿望,并努力培育一个多角度的具有包容与开放净胜的时尚文化。4、提升地块价值周边地块是城市新开发的重要空间,打造好的环境形象,提升自身价值,形成组团效应,推动整体价值提升。2.2.3规划布局基地用地较规整,北临市政规划大道张沟路,西邻次十道同心路,东侧与南侧为城市支路文学路与板桥南路。本案努力营造具有城市标志性的精品安置社区的居住氛围作为规划设计的核心;在保留原始地形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地貌的合理改造,形成细胞式的居住组团。给人以舒适优雅的居住环境同时设计从以下三点出发整合了功能布置,统一为住宅,沿街商业,同时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社会效应以及为发展商创造预期的利润,这种“双赢”的结果对于该地块的新建意义深远。1、规划结构:地块从张沟路方向引入社区的重要步行系统,从而形成整个规划的一个主轴线。并且该轴线直而不通,顺着建筑的形态延伸交于小区的中心景观,并且在轴线的转折处设置了一个大型的广场供居民们聚会休闲。从广场南北侧分别设置曲线型步行小道,在能够便捷达到两个组团的同时,沿途布置丰富的小品景观,移步易景,极富有趣味性。车行出入口分别从同心路和板桥南路引入,贯穿整个小区;交通便利,人车分流。住宅布置遵从南北朝向,通风采光良好。错落有致,运用山墙的错动和建筑的扭转形成各自围合的组团空间。组团和组团之间由中心绿化带渗透形成,无形中串联处一系列的景观空间。这里生活,享受“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处处充满着怡人的风光与景致。这是本案展开设计的追求所在。、住宅群体布置尽量避免了建筑物之间的相互遮挡,满足住宅对日照、间距、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要求:做到户户有景,大多数户型有良好的朝向。2、 规划设计理念“一心,两轴,三片”规划利用建筑的围合、道路的组织以及景观环境的设计形成了“一心,两轴,三片”的空间形态。一心——小区通过主入口步行景观大道的引导,中心广场的景观小品与出入口的景观广场形成了对景,丰富了小区的景观层次,也为小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两轴——南北延伸的景观主轴与东西蜿蜒而全贯通小区的车行主路交汇于小区的景观中心节点,将小区自然地划分为尺度适宜的居住组团。三片——整个区域被规划成三个片区,片区组团彼此之间又由中心景观联系,相辅相成,形散而神不散。规划方案中的开敞空间既有宽阔集中的中心广场景观,也有小块的空间组合,在紧凑的建筑群体之间,利用体块的组合,以及小品、铺地形成尺度亲切的邻里空间与各组团中心绿地形成既分又合的相互流通、渗透的融合的系统。开敞空间与入口相呼应,形成一条景观动态主轴,引入自然的气息,给进入小区的人们以方向引导和暗示。3、 道路交通流线该地块的交通按照不同功能进行组织分区,并使其相互有机联系,营造具有场所感和归属感的建筑环境。合理组织建筑内部流线交通,使各个功能的流线简洁明确,并符合防火安全要求。、车行系统车行道贯穿小区,西、东面各有一个出入口,整个车行系统便利简洁,效率高。道路设计动感十足,既丰富了小区的景观,又提高了交通安全性。步行系统小区的步行系统由广场引入。开阔的入口广场和中心广场小品使小区主出入口更具标识性。小区步行道以景观轴线为纽带,并由中心绿化向宅间延伸,与车行系统形成相对分离的格局。停车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正逐步普及,与此相适应,规划中主要采取地下停车,同时也采用地面停车的方式,沿机动车道外侧设置草坪式停车,方便的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噪音和灰尘对住户的影响。绿化景观a、 浪漫的入口景观与沿路的软质景观交错相生,在中心组团处以对景小品做为结点。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的完美融合,体现了现代园林的景观特色,自由舒适,典雅精细。b、 一条景观主轴和一个中心景观节点,形成了小区独有的绿色生态空间,为小区住户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c、 规划利用适量的硬质铺地和大量的生态绿化,组成了区别于城市中心的景观体系,使小区成为一个生态化、人性化社区。d、 宅间绿化丰富多样,每个住户均能享受到生态的绿化空间。第三章建筑1、 住宅形式:住宅绝大多数都是两梯三户和两梯四户的高层,南北通透。大部分户型为南北朝向,采光通风良好。2、 设计特点:户型平面方正实用,并且大部分户型设计有尺度宜人的阳台,布置经济合理。较大户型尽量沿中心景观布置,充分利用中心景观。这是一次具有标杆性的安置区住宅设计,意在提供亲切、怡人、生态的高质量住宅环境,进一步提高安置区的档次。套型种类多样,户型面积搭配合理,满足各类购买人群的要求。户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利用率高。秉持住户“均好性”的目标和人们“负阴而抱阳”的生活习性。规划中,户型基本按照南北向布置。本案立面设计中以节奏和韵律为主调的二元设计于法,节奏是通过凸窗、阳台以及侧面山墙等部位,每三层改变做法或者颜色等手法,形成建筑的主要构成与变化。韵律则是通过表皮的转折和体块的穿插,以建筑的体块以及颜色区分来表达从而形成建筑主题上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构成,这两种理念解惑主题建筑的虚实关系和色彩分区,以巧妙精致的设计手法,形成简洁大方,对比强烈,个性鲜明,颇具时代感的建筑风格。立面的设计注重整体风格的塑造和立面细节的刻画,突出整体的层次感和丰富的空间表情,使建筑既具有新古典建筑的神韵,又与整体环境相协调。不论是迭落的屋顶、质朴的木作构架、华丽的铸铁栏杆还是逐栋间微妙变化的建筑色彩,都传递着闲适、宁静、幽雅却不乏浪漫气氛。建筑的外墙面以蓝灰色和白色外墙漆为主调,主墙面的蓝灰色和白色山墙面及白色阳台板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部分外凸墙面为酩黄色涂料,玻璃为蓝灰色玻璃,配以蓝灰色断热铝窗,以简洁的设计手法,通过明暗、冷暖和虚实对比,避免了建筑单一的黑白色对比的冷峻的感觉,增加了住宅的亲和力,也使得整个建筑明快、活泼,对比丰富,层次鲜明。第四章结构4.1设计依据1.1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4.1.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4.1.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4.1.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4.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1.6《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4.1.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4.1.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1.9《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4.1.10《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分册4.2自然条件4.2.1基本风压:Wo=0.30KN/m24.2.2基本雪压:So=0.30KN/m24.2.3地震设防:地震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4.3屋、楼面活荷载取值序号荷载类别活载标准值(KN/m2)组合值系数准永久值系数1商铺、活动中心、医疗中心及服务用房3.50.70.52商场卫生间8.0(含填料、隔墙)0.70.43楼梯间3.50.70.34住宅2.00.70.45住宅卫生间2.00.70.46住宅阳台2.50.70.57上人屋面2.00.70.48不上人屋面0.50.70.49电梯机房7.00.90.810配电房8.00.70.84.4地质概况及地基基础设计:根据上部结构荷载情况,本工程拟采用桩基础,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基础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基础形式在取得地质详勘后,根据场区地质情况,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再作调整,尽可能达到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先进。4.5地下车库结构地下设置一层地下室,拟采用300〜350mm厚现浇钢筋混凝土底板,侧墙250-300厚,均采用掺UEA防水剂的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P6,地下室拟设置后浇带,在侧墙及底板留水平施工缝。4.6上部结构住宅楼为18-31层剪力墙结构;沿同心路,张沟路,文学路部分沿街为地上商铺,商铺以上为住宅,商铺部分为框架结构,住宅部分为剪力墙结构;垃圾站及配电房为一层框架结构。4.6.1本工程应进行抗震验算,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4.6.2所有楼板均采用现浇板:4.6.3温度伸缩缝及后浇加强带的设置:当单体总长度超过55米时,在适宜部位设置伸缩缝及后浇带,防止或减轻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混凝土开裂。4.6.4结构计算:结构计算采用经国家鉴定的,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系列软件进行。4.7主要结构材料4.7.1混凝土等级C25-C404.7.2钢筋:0:HPB300热轧钢筋0:HRB335热轧钢筋4.7.3填充墙±0.00以下采用蒸压灰砂砖±0.00以上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干■容重5KN/m3)第六章 给水排水6.1设计依据甲方提供的有关文件、资料及相关专业提供的图纸、资料;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其他有关规范、规程;6.2设计范围本专业设计范围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本工程为一类住宅楼(为31层)。住宅底部设置商业服务网点且含有地下室。6.3给水设计水源:由市政自来水管网两路供水接来,管径拟采用DN150。用水量估算主要用水单位为住宅以及商业用水等。住宅2251户,每户按3.5人考虑。住宅用水指标为:300L/d•人,时变化系数Kh=2.5,最高时用水量为246.18m3/h;商业服务用房面积按0.67万m2考虑,商业用水指标为:8L/m2,时变化系数Kh=1.5,最高时用水量为20.66m3/h;故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2800m3/do给水系统生活给水共分三区:低区:地下室、1〜2层由市政自来水管网直接供给;中区:3〜15层由市政自来水管网(两路供水)一不锈钢生活水箱一变频泵组1-各用水点;高区:16〜31层由市政自来水管网(两路供水)一不锈钢生活水箱一变频泵组2—各用水点;生活给水主管拟采用DN200二路引入,在建筑物周围形成环状管网。生活水泵房设置于地下室,内设不锈钢生活水箱(V=120m3)一座,采用变频装置二套。分别负责满足该建筑的供水要求。6.4排水设计排水体制室内地面标高±0.000以上污废水直接按重力自流排入室外污水管,地下室污废水采用潜水排污泵提升全室外污水管。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设计污水量按平均日用水量的90%计,为2520m3/d。污水由室外污水检查井收集,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室外污水管拟采用UPVC排水管。6.5雨水设计屋面雨水由雨水斗(87型)收集,路面及场地雨水由雨水口收集,收集后由雨水管道有组织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宜昌暴雨强度公式:q=1180(l+0.731gp)10.626雨量计算:Q=ip•F•q暴雨重现期P=2年ip径流系数取0.606.6消防设计根据消防高规按一类高层建筑进行消防给水设计。室外消防系统:设室外消火栓系统,用水量:15L/S;消防给水系统采用与市政供水系统同网的低压制供水系统,连接消火栓的给水管管径不得小于100mmo室内消防系统:本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1) 室内消火栓系统:用水量20L/S,火灾延续时间按2h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按lh计2) 消防给水系统市政给水管网(两路供水)一消防贮水池…消火栓水泵…各消火栓消防用水f喷淋水泵f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水泵房设置地下室,内设消防水池(V=252m3)一座,消火栓泵二台(一用一备),N=45Kw;喷淋泵二台(一用一备),N=45Kw;另设18m3屋顶水箱供室内消火栓系统火灾前lOmin用水,该水箱进水由生活给水管供给。自动喷水系统不分区:在地下室以及一、二层商业用房部位设置喷头。平时管网压力由屋顶消防水箱维持;火灾时,喷头动作,水流指示器动作向消防中心显示着火区域位置,此时湿式报警阀处的压力开关动作自动启动喷淋泵,并向消防中心报警。室内配置建筑灭火器。地下室按中危险级;商业用房按严重危险级;住宅按轻危险级考虑。第七章电气7.1设计依据和范围7.1.1设计依据:7.1.1.1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文件和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7.1.1.2国家现行的有关规程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住宅建筑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JGJ16-2008GB50045-95(2005年版)GB50368-2005GB50096-1999(2003年版)GB50057-2010GB50116-98GB50200-94GB50311—200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11-2007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7.1.1.3建筑、空调通风、给排水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7.1.2设计范围:变、配电系统;动力、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电话和宽带网络系统、电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车辆出入与停车场管理系统。7.2工程概况本工程由高层住宅、商业、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用房、医疗中心、物业管理用房和地下车库等组成,总建筑面积约为267040m2o7.3变、配电系统7.3.1本工程一类高层建筑其消防用电负荷(包括消防控制室电源、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排烟风机、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等)及客梯、消防电梯排污泵、生活水泵、地下室照明及通风等为一级负荷,其余动力、照明负荷为三级负荷。7.3.2本工程采用公变与专变相结合的供电方式,住宅采用公变供电,其余动力、照明采用专变供电。在地面设四个中心变配电室,内设若十台高压开关柜、1台800kVA十式变压器和若十台低压配电柜,作为专变为商业、电梯、水泵、风机、公共照明等公共用电设备供电;另设2台630kVA和1台800kVA室外箱变,作为公变为住宅供电。7.3.3本工程由市政提供一路10KV电源作为主供电源,另设一路400kW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备用电源,满足一级负荷供电要求。7.3.4负荷计算:住宅:共2251户,每户使用负荷6KW/8KW设备安装容量:Pe=1621x6+630x8=14766kW需用系数Kx=O.33有功功率:Pjs=Pe・Kx=4873Kw视在功率:Sjs=Pjs/Cos0=4873/0.9=5414kVA选用8台630kVA和4台800kVA室外箱变,变压器平均负荷率约为74%;商业及其他:建筑面积20600m2用电指标70W/m2设备安装容量:Pe=20600x70/1000=1442kW需用系数Kx=0.8有功功率:Pjs=Pe・Kx=1153.6kW住宅公共用电:共25个单元,每单元考虑负荷50KW设备安装容量:Pe=25x50=1250kW需用系数Kx=0.3有功功率:Pjs=Pe・Kx=375kW地下车库动力(风机、水泵):约100kW(消防类负荷除外)设备总容量:Pe=659kW同时使用系数Kd=0.9有功总功率:Pjs=593kW视在功率:Sjs=Pjs/Cos0=593/0.9=659kVA选用1台800KVA变压器(专变),变压器平均负荷率约为82%。7.4电话和宽带网络系统本工程采用光缆到楼的结构化布线方式,实现用户宽带上网,在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小区局域网,实现小区内数据通信及通过小区服务器与公用数据网连接。7.5有线电视系统CATV本系统信号接自市有线电视网,采用邻频传输方式、分支分配网,在小区弱电机房设置前端箱,接有线网同轴电缆或光缆,再通过分支分配器作二次分配。7.6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在地下车库设感温探测器、其余部位设感烟探测器,在地下车库、电梯前室、公共走道、公共出入口等部位设手动报警按钮、消防广播和消防警铃,在首层电梯前室或主要出入口设置区域报警控制器,控制器与小区消防控制室联网,同时联动通风、排烟风机和警铃设备,并将各消火栓信号、喷淋水流指示器信号接入该系统。消防泵、喷淋泵均由消防控制室集中控制,并接收喷淋泵的主十监控阀及湿式报警阀信号。7.7车辆出入和停车场管理器地下停车采用遥感式停车管理系统。在地下停车场的出入口设置闸门机和感应器,长期用户通过遥感卡或遥感盘实现不停车无操作自动进出。7.8电气消防7.8.1负荷等级及供电电源:7.8.1.1本工程一类高层建筑其消防用电负荷(包括消防控制室电源、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排烟风机、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等)及客梯、消防电梯排污泵、生活水泵、地下室照明及通风等为一级负荷,其余动力、照明负荷为三级负荷。1.2为保证消防用电设备的供电可靠性,市政提供一路10kV高压电源作为常用电源,另设一台400kW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备用电源。2消防用电采用专用两路电源供电,并在最末端配电箱处互投。7.8.3应急照明:地下车库、设备用房、公共走道、楼梯间、电梯前室等场所设置应急照明,采用交流220V电源供电应急时能迅速点亮的光源,火灾时由消防控制室自动控制强制点亮全部应急照明灯。7.8.4疏散指小:在公共走道、安全出口、电梯间及其前室、主要出入口等场所设置疏散指示(灯具采用带蓄电池灯具,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分钟)。7.8.5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7.8.5.1防护等级:本工程27层住宅为一类高层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防护等级按一级设置,采用集中报警系统。7.8.5.2消防控制室设在物业管理用房首层,内设集中报警器、消防联动控制台、消防对讲电话主机等。7.8.5.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本工程为集中火灾报警系统,对地下车库、设备用房等的火灾信号和消防设备进行监视及控制。在地下车库设置感温探测器,其余部位设置感烟探测器。在主要出入口设置手动报警按钮及消防对讲电话插口。在消火栓箱内设置消火栓按钮。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可接收感烟、感温探测器的火灾报警信号及水流指示器、检修阀、湿式报警阀、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的动作信号;还可接收排烟阀、防火阀的动作信号。7.8.5.4消防联动控制消防控制室内设置联动控制台,其控制方式分为自动/手动控制、手动硬线直接控制。通过联动控制台,可实现对防排烟系统、正压送风系统、防火卷帘门、电梯运行、火灾应急广播、火灾应急照明等的监视及控制。火灾发生时可手动/自动切断非消防电源。7.8.5.5火灾应急广播系统在消防控制室设置火灾应急广播机柜,机组采用定压式输出。火灾应急广播按建筑层或防火分区分路,每层或每一防火分区为一路。7.8.5.6消防专用电话系统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消防专用直通对讲电话总机;除在手动报警按钮上设置消防专用电话塞孔外,在消防水泵房、变配电室、发电机房、主要通风和空调机房、消防电梯机房、管理值班室等场所还设有消防专用电话分机;消防控制室设置可直接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下半年工作方案2025年参考演讲稿
- 2025年宣扬部的个人工作方案
- 小学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2025年班会方案
- 2025年中学老师物理教学方案
- 2025年事业单位财务一月工作方案
- 酒店纺织知识培训课件
- 配电室电力知识培训课件
- XXXX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与信息化方案
- 文明礼仪规范培训教材
- 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2025年初三复习质量监测(五)英语试题文试卷含答案
- 得力DL-D82ES计算器使用说明书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朱方舟PPT模板
- 中考历史复习策略98课件
- GB/T 819.1-2000十字槽沉头螺钉第1部分:钢4.8级
- GB/T 31465.1-2015道路车辆熔断器第1部分:定义和通用试验要求
- GB/T 27740-2011流延聚丙烯(CPP)薄膜
- GB/T 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 GB/T 12706.2-2020额定电压1 kV(Um=1.2 kV)到35 kV(Um=40.5 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第2部分:额定电压6 kV(Um=7.2 kV)到30 kV(Um=36 kV)电缆
- FZ/T 73052-2015水洗整理针织服装
- 绕棺救苦书教材
- 《新闻摄影教程(第五版)》第五章 新闻摄影的主题、题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