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环境梁梅青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环境梁梅青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环境梁梅青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环境梁梅青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环境梁梅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纲点击考纲解读考情统计命题方向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知:1.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4.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能:1.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课标全国5年3考2016·课标全国Ⅱ·T37大熊猫栖息地与道路建设的协调关系2015·课标全国Ⅱ·T37(3)、(4)乌梁素海水污染的原因及措施2013·课标全国Ⅱ·T5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1)结合工业去产能、工业污染、“雾霾”等环境问题,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2)联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材料,考查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措施环境环境问题人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发生机制表现分布主要原因人口压力大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地域性全球性可持续发展内涵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短缺①②物质能量反作用作用废弃物恶性、对立矛盾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依据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必然性模式途径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新技术革命时期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资源短缺

矛盾激化

环境恶化谋求人地协调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第十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自净能力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压力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类社会物质能量废弃物环境环境问题人类社会物质能量废弃物

环境城市地区:乡村地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环境污染为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污染转移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等生态环境脆弱区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图册》P67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海域污染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ABCDECABED环境问题的区域性(2015·课标全国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第一步如何思:(1)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类排放污染物多,自净能力差——污染物的来源?自净能力如何?(2)解决环境污染的措施——减少排放、加大治理(工程、技术、管理等)第二步细推理:(1)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污水的来源多,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身净化能力不足。(2)针对问题提出措施,要点要全面,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第三步出结论:【答案】(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影响因素具体表现自然原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为原因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的春旱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耕地减少、草场退化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典型案例(1)资源短缺: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原因大熊猫、江豚、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2)生态破坏:表现主要原因典型案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噪声污染交通、工厂等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石油泄漏3.(3)环境污染:表现原因典例或成分全球变暖自然:气候变化;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世界:西欧、北美、日本;中国:南方地区3.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4.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问题具体措施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短缺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ABCDE我国各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华北平原土地次生盐碱化云贵高原土地石漠化东南丘陵土地红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沙漠化)东北平原湿地减少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减少青藏高原湿地减少我国生态破坏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侧重权利——侧重义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企业,违背

原则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

原则公平性共同性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9—11题。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表(单位:公顷/人)国家生态足迹有效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国家生态足迹有效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新加坡6.90.1-6.8冰岛7.421.714.3比利时5.01.2-3.8新西兰7.620.412.8美国10.36.7-3.6秘鲁1.67.76.1英国5.21.7-3.5澳大利亚9.014.05.0日本4.30.9-3.4巴西3.16.73.611.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在工业中推广清洁生产在农业中推行生态农业环境问题(1)圣婴现象对东南亚各国的气候影响最显著的是__________。(2)穿越北极地区的海运航线是东亚—北美—欧洲海运的快捷方式,目前商业通航价值逐渐上升,试分析其自然原因。(3)目前图中的A区面临的环境问题__________,试分析其产生的人文因素。(4)北美东部及欧洲是全球酸雨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其原因除与该地产业高度发展相关,还深受到大气环流__________带影响。.(2009·广州5月)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不限于地区性,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性问题。下图是几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图。回答下面各题。

(1)印度尼西亚(2)航程最短,全球变暖,北极冰川消融,通航能力提高。(3)荒漠化由于人口激增,使对该类地区产生“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过度的土地开发活动导致。(4)西风(二)酸雨问题酸雨是指PH<5.6的各种降水。1.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和湿润的气候。 例: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矿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是:北方降水少,酸雨频率小。

2.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有色冶金工业。3.酸雨带来危害:(1)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4)危及人体健康。4.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1)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2)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大量排放酸性气体。(3)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5.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1)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2)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3)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蓝藻水华:大量蓝藻繁殖而影响到生态平衡的现象。微囊藻毒素能够激活人体内的癌基因,是引发肝癌的祸首之一。赤潮: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防治措施:有水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污水限量排放、建污水处理厂。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露的石油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1.蓝藻的发生和水污染有关。引起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些原因造成湖水中_____、_____等物质含量大量增加,导致湖水的___________化。07年5月太湖蓝藻大暴发,造成无锡市饮用水危机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NP富营养

.2000年9月3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平方公里,超出中国面积两倍以上,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尤其在每年的9-10月(这时相当于南半球的春季)减少更为明显。臭氧层空洞:

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下列地区中臭氧含量最大的是()

A南极上空B青藏高原地球上空

C北极地球上空D赤道附近地球上空D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2~3题:2.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3.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技能要求环境问题

等值线图

分布图

统计图表因果联系框图

文字材料分布成因表现危害防治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酸雨污染光化学污染白色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核电站热水污染水土流失全球变暖地面沉降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赤潮★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浏览材料

看问题

找材料

定要点回答先用材料的再说自己的多用专业术语湿地破坏1、原因: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平流层)。2、危害:A、增加皮肤癌,主要是黑色素癌;B、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C、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和工农业生产3、防治措施:全球合作保护减少并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臭氧层空洞A、农产品减少及其品质下降,B、减少渔业产量,C、使塑料等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

大气环境问题原因防治措施全球变暖臭氧空洞酸雨二氧化碳增多氟氯烃化合物增多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酸性气体增多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①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②国际协作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国际协作①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综合利用②国际协作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同荒漠般的景观。2、形成过程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土地退化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植被破坏地表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3、主要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同荒漠般的景观。2、形成过程嘉裕关悬臂长城远眺湿润区流水侵蚀强,石质荒漠化较明显一位农民在石漠化的狭窄土缝中秋种贵州省平阳村的石漠化土《选修6》P52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的成因:①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层薄,极易造成水土流失;②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剧烈;③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面植被的破坏,使地面失去保护。红色荒漠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由于雨水冲刷和流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丘陵地区的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土层变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长植物,故称为红色荒漠。沙尘暴、沙漠化、荒漠化、荒漠的区别

沙漠化:自然原因(单纯风力作用)为主荒漠化:人为原因为主

荒漠:一种自然景观荒漠化:土地退化的现象

荒漠化:土地退化的现象沙尘暴: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形成条件:①要有大风(动力条件);②地面要有丰富的沙物质(物质基础);③要有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前路过的盐碱地土地次生盐渍化(盐碱化)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半湿润区次生盐渍化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盐分聚集气候干旱水分蒸发引水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石漠:分布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为岩石裸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在这里由于昼夜温差变化急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当水分渗入岩石裂隙形成胀裂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剥蚀作用,使地面十分破碎。在水分缺乏的条件下,不能生长植物,地面光秃,岩石裸露。荒漠:包括石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砾漠:又称砾石荒漠,蒙古语称“戈壁”指干旱地区粗大砾石覆盖的地面。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泥漠:主要由细粒粘土、粉沙等泥质沉积物组成的荒漠。分布于荒漠中的低洼处,多由湖泊干涸和湖积地面裸露而成,如湖沼洼地、冲积、洪积扇前缘等。其地面平坦,富含盐碱,龟裂纹发育,植物稀少,风蚀作用强。局部地表盐分大量聚积,可成盐漠。我国新疆罗布泊、青海柴达木盆地分布较广。盐漠:地表为大量盐分所覆盖的干燥泥漠地区。在地下水位较浅的泥漠地区,含盐分的地下水沿毛细管孔隙上升达到地表时,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积聚,即形成盐漠。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有大片盐漠分布。4、荒漠化形成的原因1)自然因素干旱河流欠发育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形成戈壁、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集中冬春干旱季节风沙活动多生态环境脆弱对荒漠化具有潜在的威胁生态环境失衡气候异常(1)世界上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大陆性气候,它们气候的共同特点是干旱。(2)图中各地降水少的自然原因A:B、C、D、E、G:F: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到达少。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且受来自大陆的干燥信风影响;西部沿海有寒流经过,起减湿作用。高大的安第斯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西风气流,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难以形成降水。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标准答案】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2)人为因素: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人口激增为了增加收入无节制采药材、发菜破坏草场加速荒漠化燃料需求量大樵采天然植被破坏固沙植物过度樵采60年代30万头80年代40万头现在>70万头逐渐荒漠化过度放牧牧草生长能力下降土壤结构破坏草场载畜量降低土地沙化过度放牧过度放牧(1)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a地区沙尘暴的是(

)A.加强天气预报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C.发展耐旱农作物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2)b地区生态环境易遭到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②毁林开荒,粗放耕作③人口增长速度过快④处于西南季风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A.①② B.②③④C.③④ D.①④5、荒漠化的实例河西走廊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发、破坏植被下游绿洲被迫放弃民勤5、荒漠化的实例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不当沙漠向南推进现代公路远离古城5、荒漠化的实例北方农牧过渡地带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农牧界线北移加剧荒漠化农业畜牧业6、荒漠化的防治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地关系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水资源利用不当沙漠向南推进现代公路远离古城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农牧界线北移加剧荒漠化生物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等工程措施:草方格沙障等《备指1》P132-161、森林的作用森林具有生态效益,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它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环保功效。森林具有经济效益森林面积减少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森林面积减少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难以通行,开发时间较晚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森林因此受到了破坏2、森林的分布图册P67森林面积减少大气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3、原因:

过度砍伐、环境污染(酸雨)、沙漠的侵袭、持续的干旱、战争、森林火灾4、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减少5、热带雨林的破坏雨林的分布: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延伸到南北纬15°到25°雨林三大集中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信风森林面积减少(成因:暖流、迎风坡、地形)——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地球之肺)①调节全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促进全球水循环和调节全球水平衡地表淡水23%5、热带雨林的破坏森林面积减少——是“生物基因库”雨林的作用:百家P14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①雨林生态优势——群落生产力高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森林面积减少②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高温多雨气候下,土壤养分遭强烈淋洗而贫瘠雨林植物一旦被毁,养分丧失,植被难以恢复,生态系统陷于崩溃5、热带雨林的破坏生物循环迅速高温多雨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旺盛养分几乎全部被根系吸收用来维持植物生长土壤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土地贫瘠强烈淋洗储存在植物体内人类的焚烧和砍伐脆弱性森林面积减少最根本的原因人类的活动最直接的原因①保护放在第一位②国际社会共同保护解决措施5、热带雨林的破坏破坏的原因:湿地资料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如: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森林等。洞庭湖阿拉斯加沼泽英国泰晤士河(沙滩上的阁楼)亚马孙三角洲沿海滩涂沿海滩涂红树林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如: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森林等。湿地的作用经济效益:提供动植物产品和水资源生态效益: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湿地材料一若尔盖大草原面积35600多平方千米.是以牧业为主的藏族聚居地。草原海拔3500米~4000米左右,属典型的丘状高原。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7℃,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约10℃~12.7℃。材料二若尔盖湿地涵养了大量水分,为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黄河30%的水来自若尔盖湿地。第四纪末期的地质变动,把若尔盖草原变成了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同时也使之成为世界最大的、我国特有的高原高寒沼泽地,四川盆地湿润的气候就直接受益于这片湿地。材料三目前,景色迷人的草原正在遭受无情地吞噬。目前若尔盖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6.19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6%,扩展速度十分惊人。另外,受沙化威胁的草原面积逾13.5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0.8%。沙漠化侵吞了若尔盖草原上大量的草场,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1)简述若尔盖大草原的相对地理位置。(2)若尔盖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体现在哪些方面?(3)试分析若尔盖草原荒漠化的形成原因。(1)位于中国的西部;位于四川、甘肃、青海3省的结合部(交界处;地处黄河、长江的上游。(2)稳定区域气候、减轻旱涝灾害、降解毒害物质、保障地下水供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3)自然然因:①气候不断变暖,必使地表水蒸发加速;②若尔盖草原鼠虫的危害严重;③高寒草原,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3分);②在草地上采挖药材和开采矿产(3分)。湿地的利用现状、危害和保护保护措施:加强对湿地的管理、建立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恢复等。利用现状:数量不断减少、质量逐渐下降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长江中游湿地50年变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等地区,都有水土流失发生。而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概念

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2、水土流失的分布水土流失水:土气候(降水集中、丰富)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情况)植被(覆盖、破坏)一般原理流水侵蚀应用黄土高原西南石漠化江南红色沙漠东北黑土冲刷国外……水土流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从农耕区向牧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自然要素相互交替自然环境不够稳定自然灾害频繁严重不合理的开发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加重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水旱灾害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滑坡灾害主要原因黄土高原3、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气候变率大,集中在夏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