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医务工作者_第1页
献给医务工作者_第2页
献给医务工作者_第3页
献给医务工作者_第4页
献给医务工作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我国的贡献1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2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医务工作者恪守着以上誓言,不畏辛劳,救死扶伤。无论是非典肆虐之时还是地震、泥石流灾区的残垣断壁之间都可以看到他们为了挽救生命而奔忙与死神赛跑的身影

,他们不愧白衣天使的称号。

3“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救死扶伤,永不言弃。”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灾难之中白衣天使历尽艰辛,救死扶伤,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着当初的誓言。4

废墟里,紧紧握住幸存者的手;担架上,高高举起输液瓶;手术室,全力抢救垂危的生命;帐篷中,倾情抚慰受伤的心灵……地陷天不塌,大灾有大爱。“5·12”大地震中,6万多名白衣战士,牢记神圣责任和使命,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哪里有白大褂,哪里有红十字,哪里就有生的希望!

5灾难面前,两种人总是冲在最前头:一种是穿军警制服的战士,一种是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5月12日,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能量的地震无情地摧毁了四川人民的家园,上万名医疗工作者在第一起——奔赴前线、参与救灾!5月13日凌晨5时,什邡市第二医院74岁高龄的医生张泮林,在连续做了7台手术后倒在了地上,心脏停跳近1分钟。然而,被抢救过来的老人仅仅休息一个晚上,又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灾情发生后的40个小时内,成都市卫生局第一批15名医疗救援队员以最快速度直飞灾区6

“早一分钟到达,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出征那天,队员们来不及准备行装,来不及和家人道别,就搭上了飞机。一位队员只在成都机场给家人发了这样一条短信:“已到成都,将进灾区,不辱使命,关机勿念!”7背起几十斤重的药箱徒步前进

医疗队从成都连夜开赴平武。在这200公里的路途中,队员们目睹了灾难的残酷,感受了生命的脆弱,也亲历了生命的坚强!一路上山体滑坡、道路塌方,路上随处横亘着巨大的石块,车队只能在巨石之间盘旋绕行。突然,几块巨石从山上砸落下来,正好挡住了前行的小路。怎么办?没有商量,没有犹豫,大家作出了共同的选择,背起几十斤重的药箱徒步向前赶路!为了避免被山上的落石砸伤,大家被迫靠着悬崖行走,由于天黑路滑,好几个队员险些跌落百丈深处的激流中。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意外,这些医务人员员脱下橘红色的急救背心,毫不犹豫地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单位和血型。在生死攸关的第一线,这样的文字,何止是一种个人信息,这更是一种承诺,一种愿以自己的生命来履行“白衣战士”神圣使命的庄严承诺!8一定要让救出来的人活下去

在孤城平武,面对那些刚从废墟中被营救出来的生命,队员们早已忘了连续36小时奔波的劳顿,忘了几天没有吃饭的饥饿,一头扎进了救治工作中。胡庆丰、郑琦和周少波三位骨科大夫,面临的任务更是非常严峻。43例骨伤病人,19例开放性骨折,31例急需手术,而在这个利用宾馆大堂和走廊搭建起来的临时医院里,没有摄片机器、没有手术器械、没有无影灯,更没有专用的手术室!当时,一位69岁的老人,生命垂危。需要X线检查,没有设备,怎么办?他们冒着房屋倒塌的危险,迅速到一个工厂借来了床边X机;X光片终于出来了,但因为机器老旧,拍出的X光片太模糊,还是无法确定伤的位置。情况万分紧急,再不实施手术,老人将再次面临死亡。“一定要让救出来的人都能活下去!”在这个崇高职业愿望的激励下,三位医生沉着应对仔细会诊,凭着经验,借助仅有的一盏节能灯,加上唯一的一支手电筒,在余震不断的晃动中完成了手术。又一个走出废墟的生命得救了!

910我们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

在前线,与死神之间的战斗每天都在打响。5月19日,前线医疗队党支部分头带领医疗小组,冒着大雨和余震危险,深入平武县15个乡,把医务室、手术室建在了最缺医少药的偏僻山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医疗队共诊治病人1700余人次,其中抢救8名危重伤员,完成68例手术。但是,在他们的脸上,我们看不到成功的笑容,有的只是一脸的凝重与严肃。“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斗永远都没有尽头!我们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同样奔走各地、倾力救援的,还有心理专家——赵国秋。当他带领第一批10位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出现在平武县的时候,距离他从山东特大列车相撞事件现场进行心理干预回杭,还不到一周的时间。一天,他在平武县人民医院,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救治”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哭了,宣泄了内心积压的痛苦,赵院长自己也流泪了……整整半个月,老赵和他的专家组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向灾区群众源源不断地释放着自己的真情和能量。一个星期后回到杭州,身材健硕的老赵整整瘦了八斤。1112每年的8月,是舟曲人习以为常的多雨季节。今年的8月,成了舟曲人永远难忘的悲痛记忆。8日,秀美的舟曲及数万生命陷入一片泥泞。131415“白衣战士”驰援舟曲舟曲,数千名群众身陷泥海等待救治,数万名群众可能受到疾病的威胁。然而,舟曲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站等大部分医疗防疫机构却被泥沙淹没。泥石流冲垮了房屋,冲不垮人们抗击灾害的坚强斗志。灾情发生后,舟曲县紧急建立野外救护所,县医疗人员在雨水和泥泞中迅速投入伤员救治。灾后几小时,甘南州卫生局派遣的45人医疗队赶赴受灾现场。泥石流冲断了河流,冲不断中华民族的血脉情深。在得知灾情的第一时刻,来自各地的数百名医疗防疫人员火速向舟曲驰援,用行动列出一张紧锣密鼓的时间表:16

8日上午8时许,甘肃省卫生厅组建的第一批由医护人员、防疫人员、卫生监督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携带救治药品和设备出发。9时,甘南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召开会议,派出餐饮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执法人员等首批工作人员赶赴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

11时,甘肃省定西市、陇南市卫生系统的急救车辆和医务人员奔赴灾区开展伤员转运和救治。同时,四川九寨沟县一批12人的医疗防疫队伍也坐上了开往灾区的急救车。

17

15时,四川若尔盖县两批共13人的医疗防疫队出发。

16时,兰州军区第一支医疗队抵达灾区并即刻展开救援行动。

19时,四川广元医疗防疫队伍带着救护车和急救消杀药械连夜驶往舟曲。20时,解放军第一医院医疗人员到达舟曲后,以最快的速度搭建起灾区第一所“帐篷医院”。

20时,卫生部抽调的13名医疗防疫专家连夜辗转10多个小时赶赴灾区。

……18食品、药械、急救车辆,还在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白衣天使”顾不上疲惫,日夜救死扶伤。1920救人!赶紧救人!泥淖中的医疗点上,医护人员日夜奋战,把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从死神身边拽回来,让一个个宝贵的生命在自己手中延续。当12岁的小男孩在她面前闭上眼睛时,舟曲县人民医院医生韩家凤忍不住痛哭。从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她一直守在医院,守在伤员身边不敢合眼,唯恐生命在这一瞬间消失。“快点救人!”当一名伤员被送到解放军第一医院的临时救护点时,医疗队员殷洁大声喊着。队员们抬来临时担架充当病床,一名医护人员把自己的手当作药瓶支架,提起液体瓶……解放军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抵达舟曲后顾不上喝口水,便在现场展开医疗救援。

“白衣天使”守护生命21“快!赶快抢救!”赵佳丽躺在担架上,全身被泥巴裹得只剩两只眼睛,双腿被压10多个小时几乎失去知觉。兰州军区临夏医疗队顾不上10多个小时艰难行军的疲惫,立刻对伤员进行手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赵佳丽的腿得以保全。救人!赶紧救人!连夜辗转12个小时的卫生部专家组一到达舟曲,就立刻为伤员进行会诊。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杜斌说:“有一些重症伤员必须转诊,哪怕有一线的希望,也要尽百倍的努力。”9日下午,4架直升机搭载着20多名重伤员飞赴兰州。兰州军区总医院早已腾出抢险救灾专用病区,并抽调70名专家及应急医护人员,等候灾区伤员的到来。22医护人员在原有道路不能通行的情况下,搬运伤员上坡下坡、再上坡再下坡,泥泞的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拯救生命的脚印。23在吞噬了无数生命的灾区,白色,是逃离死亡的颜色;白色,是生命延续的颜色;白色,更是新生和希望的颜色!正是这些穿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在随时袭来的死亡威胁中,毫无保留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灾区人民。在汶川、舟曲救灾的那些日日夜夜,卫生系统的工作者,用行动演绎了人道主义的大爱,用行动再一次向全国人民庄严宣誓——我们,是永远忠于人民的白衣战士!24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吴孟超院士25吴孟超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1922年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擅长疾病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6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症,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27

他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事业。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通过他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28治好一个病人就积累一分财富吴老常对学生说:“看病是人文医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定要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热情接待病人。病人没有高低贵贱,医生要定好位,对病人要有信心、耐心、爱心、细心。医生没有挑选和应付病人的权利,只有为他们解除病痛的义务。一人生病,全家痛苦,有的还很穷,我们不能欺骗,更不能欺诈他们。”29吴孟超喜欢在病房里走走,了解病人情况。在病床前,吴孟超按按病人肚子,叩击听一听;揿揿病人的指甲;撸起裤腿看看病人的腿肿不肿;试试病人的额头,感受病人的体温是否正常;示意虚弱的病人不要说话,顺手轻轻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弯腰把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冬天查房,吴孟超总是先把手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接触病人的身体。举手之劳,却能给病人带来温暖和慰藉。3031没有特殊情况,吴孟超每天都要上台手术。他不愿意放弃手术刀。他认为,技术和研究成果是病人给的,必须回报于人民,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他就要站在手术台边,一直工作到不能做为止。肝病听起来让人感到恐惧,避之不急。吴孟超却依然与病人那样亲近,拉手问诊。不是不怕传染,而是为了拉近与病人的距离。从医几十年来,吴孟超亲眼见过三位大夫接触病人而死于癌症。惟一预防的有效办法就是洗手,在输血、输液、打针过程中要多注意。即使这样,也有避之不及之时。几十年的从医生涯,已使吴孟超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