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学校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教时。

1、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老师先作示范,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2、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老师和同学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争论沟通,老师总结归纳的方式绽开。

3、在同学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朗读要求语音精确     ,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精确     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这句诗常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老师范读,同学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同学回答。明确:五言律诗。连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同学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同学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同学的预习状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校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2

学问与力量: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尝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当背诵诗歌。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育同学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2.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当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同学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纳争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培育同学喜爱祖国及珍视伴侣间的友情的思想感情,提高同学的审美力量。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应当说每个人都经受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伴侣离别时,心情总是难受的,免不了要讲些祝愿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假如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好像有些平凡,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究竟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依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三、读:语速,语调,节奏

四、释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一位姓杜的伴侣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五、赏析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辅:辅卫

三秦:长安四周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点出送别时间: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其次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剧烈,构成了一幅特别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拘束其中了。

4.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详细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

意在告知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受,但由于我们同是宦游人,命运相同,这次分别是别中之别,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6.“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名句)

——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劝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转变描写方向。(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比:靠近,挨着。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际地角也犹如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劝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无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别得路口

沾巾:挥泪告辞(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

8.回顾全诗:

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伴侣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终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哀痛。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肯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肯定可以排解了。

9.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