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参考】_第1页
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参考】_第2页
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参考】_第3页
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参考】_第4页
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吹麻滩初级中学“2-4-1”新课程生态课堂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张小霞任教学科:语文任教班级:上课时间:月鱼我所欲也课时数4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项目设计内容补充一、复习、预习检测5分钟)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二

课(约20分钟)设计理念:1.文本生活化(即情境设计)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通过音频激发活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2.内容(教学目标)问

题化(问题设计)1、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用问题层层深入,推进课堂进程,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提高课堂效率3.过程活

动化(活动设计)合作探究,交流,质疑解难4.知识系

统化(知识提炼)梳理知识脉络三、教学效

果检测(检测设计)(约10分钟)古今异义此,通假字四、课堂小

结(学到了什么)(约5分钟)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课后反思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二、作者作品简介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2、题解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三、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2、注音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3、学生自读、理解四、精读理解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wu4,厌恶,与“欲”相反。【患】祸患,灾难。【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其本心)2、齐读全段。3、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4、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5、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6、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7、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8、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9、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五、落实背诵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第二课时一、美读吟诵二、精读理解1、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何加】(有)什么益处。【奉】奉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2、齐读第二段。3、研读本段、分析以下问题:1)提问:传说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宁可饿死。课文第2段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2)提问:孟子曾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3)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4)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5)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6)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7)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讨论并归纳:(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4、研读第3段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四、细读分析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2)师生讨论,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五、品读赏析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学生讨论,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六、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七、课堂小结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课时一、文学常识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语音。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3、通假字。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4、一词多义。为:a、今为(为了)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5、重点词语解释。(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4)一箪食箪:竹筐(5)一豆羹豆:碗(6)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践踏(7)万钟于我所加焉何加:好处(8)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9)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10)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万钟的傣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2)二者不可得兼得兼:能够同时得到。(1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14)妻妾之奉奉:侍奉。(15)呼尔而与之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贫穷。(17)有是心也心:本性。二、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三、重点语句翻译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3、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四、课文内容理解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2、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一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二节: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三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3、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4、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6、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7、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何与今比较等。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五、开放性试题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选美的例子。☆如: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舍生取义。(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为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第四课时一、文章内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三、语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四、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为

(1)今为(为了)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4)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八、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

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3、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2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3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

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