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李中学2014届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AGE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目标定位】课程标准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影响。【单元结构】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点梳理】考点一、西周时期政治制度1、西周的建立与灭亡(1)建立:年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定都。(2)灭亡: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建立东周。2、西周的分封制(1)定义:也叫封建制,就是的意思。柳宗元的《封建论》即分封制之意。(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3)人物:大规模的实行分封,是在和期间。(4)内容:周天子将、分封给、、建立诸侯国;诸侯有为周天子、、、的义务,也有在封疆内、、建立武装、的权利。(5)作用:层层分封,从而形成“”的森严等级制度;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的政治格局。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国家政权也逐渐。(6)瓦解:,分封制遭到破坏。①原因:根本原因是,井田制瓦解;分封制自身的弊端,诸侯等。②表现:、等。3、西周的宗法制(1)定义:是用的亲疏来维系、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的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统治。(3)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也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②大宗与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他们在政治上是关系,在血缘上是关系);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制度。(4)影响:①保证,有利于;②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的思想等。(5)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分封制是宗法制在的体现,两者是。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诸侯的独立性)。(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浓厚的部族色彩);(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体验高考】1.(2012·浙江文综历史)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11·上海单科)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3.(2010·广东文综)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4.(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5.(2010·上海单科)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6.(2009·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统一(1)条件:①春秋战国时期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②秦国经,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③雄才伟略(2)经过:秦王赢政从年开始先后灭掉六国,年,实现全国统一,都城。(3)意义:结束了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封建王朝—秦朝;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等。2、皇帝制度(1)称号由来: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自己的尊号。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用三皇五帝其实质是要。(2)基本内涵(特征):①: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御印称“玺”、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等。②(核心):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的特色。③:沿用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他自称始皇帝,子孙能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承。(3)重要影响:君主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3、中央官僚机构(制度)(1)职责: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九卿:如负责全国的司法。(2)特点:分工明确,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3)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形成一套以为中心的行政体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4、地方上推行制(1)建立:时期已经出现,秦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与统治,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2)特点: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令或县长是的行政长官,都由任命,不得世袭。(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也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重要标志。【思维拓展】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分封制郡县制1①与宗法制相联系②以血缘关系为基础①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②按地域划分的2①诸侯王位世袭,②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①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②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3①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②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①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条件:①前提: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②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根本);③理论:韩非子的集权理论影响;④政治: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与统治。(2)内容:中央--、;地方--。(3)影响:①积极:有利于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等。②消极: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引起暴政,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③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体验高考】1.(2012·海南卷历史)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2.(2012·重庆文综历史)《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11·海南单科)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4.(2010·安徽文综)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5.(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6.(2010·山东文综)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7.(2009·重庆文综)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1)原因:刘邦吸取教训,即“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根本原因是为维护西汉的统治。(2)结果:王国势力壮大,割据一方,严重影响。(3)解决:汉景帝平定了“”;汉武帝在此基础上颁布,基本解决了问题,加强。2、唐朝三省六部制(1)名称职责:中书省掌;门下省掌。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2)运作过程:(独裁)→(决策)→(审议)→(执行)。(3)特点作用: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元朝的行省制度(1)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2)内容:除等地由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分设;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西藏设有进行管辖。(3)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的开端,影响深远。4、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1)汉朝的制度①涵义:是一种的制度。②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③标准与方法:以、等到为标准;以,即先举后试。④影响:为统治者提供了庞大的官僚来源,有利于巩固统治;流弊是弄虚作假等。(民谣:“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才怯如鸡。”)(2)魏晋南北朝的①涵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②标准:创立之初,是三者并重,后来成为唯一的标准。③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3)科举制度①涵义:用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②发展演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③标准方法:。④影响:A.积极:打破特权垄断,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加强了;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提高官员的,提高行政效率;有利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有利于政局稳定;有利社会形成重学风气、促进了的发展。选官用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的公平竞争性。B.消极:仅注重知识内容的考查,忽视能力;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的培养。(4)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5)选官制度的认识①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人才;③不断完善考试制度和选拔人才机制;④选用德才兼备者。【体验高考】1.(2012•广东文综历史)“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2.(2012•山东文综历史)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3.(2012•北京文综历史)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4.(2012•安徽文综历史)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5.(2012•海南卷历史)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6.(2012•上海历史)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7.(2012•四川文综历史)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8.(2012•四川文综历史)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2011·江苏单科)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0.(2011·广东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11.(2011·江苏单科)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12.(2011·山东文综)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13.(2011·北京文综)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14.(2010·江苏单科)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15.(2010·福建文综)《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16.(2010·海南单科)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17.(2010·江苏单科)“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18.(2010·广东文综)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9.(2010·浙江文综)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20.(2010·全国Ⅱ卷文综)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21.(2010·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2.(2009·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23.(2012•江苏历史)(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1)宰相制度废除①原因:主要: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根本:加强、巩固统治的需要。直接:丞相结党营私、骄恣擅权,也是其借口。②废除:,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和,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负责。③影响:君主专制;但也造成明中后期太监乱政;也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2)内阁的出现①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需要;根本上还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②演变:明太祖:设置作为侍从顾问,但大学士不参与军政机密大事的决策。明成祖: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标志正式确立。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明神宗:内阁的首辅张居正权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③性质:只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④作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目的:最初是为了而设的;后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2)时间:清朝七年,即1729年。(3)特点:机构简单;都由皇帝钦定;军机大臣,皇帝旨意,等。(4)影响:提高了,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中央集权进一步,我国统一多民族也得到巩固和发展。考点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2)成因:①经济:封建的分散性决定。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②政治:是巩固和统治的需要。③思想:战国时法家关于和法制思想;(3)演变:萌芽于;形成于;完善于;加强于;明清达到。(4)内容:朝代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朝西汉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此外,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5)核心:和。(6)特征:和。(7)矛盾:;。(8)趋势: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专制)日益加强。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注意评价的阶段性和两面性)(1)积极:①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最突出作用);有利于防止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②经济:有利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③民族: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的融合,及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2)消极:①政治: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②经济: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③思想:导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文化专制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阻碍中国文化发。【体验高考】1.(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2.(2012·天津文综历史)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3.(2012·江苏历史)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4.(2011·海南单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5.(2009·浙江文综)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6.(2009·辽宁、宁夏文综)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7.(2009·广东单科)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8.(2009·广东文基)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D.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能力提升一】1.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皇帝称号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皇帝姓名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相互关系明太祖之子成祖之子仁宗之子宣宗之子英宗之子名中的偏旁木火土金水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 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 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②③④2.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A.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B.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君主专制D.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3.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C.春秋时期已实行察举制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4.西周封国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礼记·明堂位》也记载说:“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对山东的影响分别是A.宗法制礼仪之地B.分封制儒学发源地C.分封制经济大省D.宗法制儒学发源地5.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①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系②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③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④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6.下列是《史记》中西周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7.“(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8.周武王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伤)二叔(指管叔、蔡叔,均为武王兄弟)之不咸(不仁义,叛乱),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表明周公“封建亲戚”的目的是A.维护嫡长子继承制B.削弱地方叛乱势力C.巩固西周礼乐秩序D.维护中央朝廷权威9.有人将“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D.康熙封四子胤禛为雍亲王10.《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11.《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12.《春秋左传》记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段材料说明A.宗法制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等级制度B.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C.传统政治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成分D.儒家伦理道德成为立君王的主要依据之一13.2002年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铸有以下铭文:“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厘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无悔!”其铭文内容有助于遂公盨及铭文拓片①证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 ②了解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③丰富甲骨文的研究资料 ④研究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4.奥利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A.西周B.秦朝C.唐朝D.清朝15.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①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②秦印封泥中的文字是小篆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秦朝廷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秦左丞相秦廷尉封泥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6.《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17.《水经注•湘水》云:“秦灭楚,立长沙郡。”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从此,长沙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政治体制,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行政区域载入史册。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郡守是长沙郡最高的行政长官B.长沙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C.郡守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命D.县令、县长也由皇帝直接任命1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9.《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20.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21.(11分)历史上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礼记·大传》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四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清·颜元《习斋四存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2分)(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4分)(3)据材料四,分析清人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2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3分)【能力提升二】1.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记叙:“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度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3.《隋书》记载,隋场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日“……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承,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④相权的不断加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4.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此处的机构应是A.中书省和门下省B.尚书省和中书省C.尚书省和门下省D.礼部和吏部5.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皇权受到政府制约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6.《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7.史学家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书中说过:“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宋朝开始营造“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B.宋朝设置参知政事,削弱相权C.宋朝农民生活水平高促进了诗词发展D.宋朝奠定以后城市经商的模式8.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9.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10.《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11.“一个青年跑进大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对以上说法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下的选官制度B.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科举制度C.材料体现的是宋代以后普遍出现的平民政治D.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察举制度选拨人才的程序1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皇权的“万世一系”和宗法等级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下列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嫡长子继承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3.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下列诗句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的是A.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B.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4.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A.层层推荐B.注重门第C.唯才是举D.打击贵族15.户部(掌握税收财政)直接向皇帝负责始于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16.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17.“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18.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