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及栽培示范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984f5a464c120a8a1b9b4278e8ed3e/00984f5a464c120a8a1b9b4278e8ed3e1.gif)
![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及栽培示范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984f5a464c120a8a1b9b4278e8ed3e/00984f5a464c120a8a1b9b4278e8ed3e2.gif)
![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及栽培示范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984f5a464c120a8a1b9b4278e8ed3e/00984f5a464c120a8a1b9b4278e8ed3e3.gif)
![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及栽培示范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984f5a464c120a8a1b9b4278e8ed3e/00984f5a464c120a8a1b9b4278e8ed3e4.gif)
![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及栽培示范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984f5a464c120a8a1b9b4278e8ed3e/00984f5a464c120a8a1b9b4278e8ed3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与栽培示范可行性研究报告-PAGEI-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与栽培示范成果转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项目概述 1第一部分企业基本情况 3一、企业基本信息 3二、经营情况 4三、项目负责人 51、负责人 52、技术带头人 5四、企业能力 71、成果转化能力 72、市场推广能力 7五、近期发展计划 8第二部分国内外技术现状及技术比较优势 9一、国内外技术现状 9二、技术比较优势 101、技术特征 102、技术优势 103、技术先进性 10第三部分工作基础及创新性 12一、项目基本情况 121、项目技术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 122、技术依托单位情况 123、项目成熟度 13二、成果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性 161、成果研究技术路线 162、成果主要技术内容 163、成果创新性 204、创新效果 20第四部分项目主要目标及内容 23一、主要目标 231、产业化思路 232、产业化目标 23二、项目主要内容 24第五部分实施方案 25一、菌种扩繁体系技术方案 25二、生产建设方案 301、实施地点 302、建设方案 303、生产原料的供应 314、本项目已具备的条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 325、项目实施管理 33三、食用菌废料处理方案 34四、推广方案 341、产品情况 342、营销方案 35第六部分投资预算和执行计划 36一、投资预算 361、近期完成的投资额 362、计划新增投资情况 36二、新增资金的筹措 37三、资金使用计划 381、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 382、转化资金使用方向及明细 38四、执行计划 39五、财务分析 411、产品成本分析 412、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 43第七部分商业模式或推广方案 45一、产品定位 45二、产品获利模式 45三、产品生产策略 45四、市场营销计划 461、市场概括 462、营销计划 46第八部分经济社会效益 48一、经济效益 481、企业经济效益 482、菇农经济效益 48二、社会效益 481、科学利用食用菌资源,高效转化秸秆资源 482、高效利用食用菌资源,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83、劳动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494、丰富现有食用菌种类,促进人民健康生活 50四川省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PAGE1-项目概述本项目科技成果源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完成的“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创制与综合开发利用”,该成果综合研究开发水平居国际领先水平(川科鉴字[2007]第283号),于200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01-02-01)。为积极推进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加快食用菌优良新品种育繁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本公司通过技术转移取得该成果的转让授权(农院土函[2012]5号),进行“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繁育与栽培示范”的产业化,项目实施涉及如下创新技术:1、选育技术创新:独创了世界领先的食用菌“转核杂交技术”,突破了常规细胞融合育种融合子不稳定、核融合单核体难以形成子实体的世界性难题,为食用菌育种开辟了新途径;2、品种创新:选育获得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融平1号”,“金白1号”等转核杂交新品种,有效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产量低,品质差及易退化等问题,在生产中应用,缓解了生产中品种单一、品质不佳等现状;3、实现了食用菌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多个优良性状聚合的育种突破:通过转核杂交技术的实施,将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优良性状进行聚合,突破了传统杂交方法育种亲本亲缘关系选择范围狭窄,优良性状不易聚合的局限。项目产业化开发涉及的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在中试论证期间经过当地菇农栽培,结果显示新品种不仅农艺性状优良,且出菇产量较以前主栽品种均有提高,最高达11%以上,最大化的实现了菇农的经济利益,逐渐成为了广大菇农栽培的首选菌种。项目现拟新增投资2773.57万元,通过对“金白1号”(国品认菌2008042)、“川金2号”(国品认菌2008040)、“融平1号”(川审菌2003001)、“川耳3号”(川审菌200902)、“黄耳10号”(川审菌2010007)、“川芝2号”(川审菌2008004)等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的繁育与栽培示范,建立一个菌种扩繁基地,一个机械化菌袋生产基地,一个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实现食用菌新品种栽培种750万袋/年和食用菌鲜品3000吨/年的产业化规模。项目执行期内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1600万元,缴税3730.49万元,净利润1782.67万元,新增就业30人。2012年0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支持成渝经济区率先发展,明确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食用菌产业产值仅次于粮、棉、油、果、菜,位于种植业第六位,已成为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本项目的实施,可为广大菇农提供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食用菌新菌种,带动农村发展致富,实现传统食用菌产业更新换代的目标。
第一部分企业基本情况一、企业基本信息企业名称:四川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企业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碧峰村注册资金:2067万元经济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时间:二0一0年一月二十二日图1-1:成都试验基地图1-2: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试验基地我公司为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基地,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试验基地。二、经营情况单位:万元2010年2011年净增长增长率总资产2636.083076.87440.7916.72%净资产2190.472486.60296.1313.52%销售额2461.874533.87207284.16%净利润190.47296.13105.6655.47%表1-1:经营情况根据目前我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2011年我公司营业收入较2010年增长了16个百分点,销售额增长了84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长了55个百分点,且公司负债率为10%,数据表明我公司经营情况良好,且公司拥有货币资金超过1000万元,应收票据268万元,应收账款127万元,资金运作正常,资金周转率较好。三、项目负责人1、负责人胡英席,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西南交通大学金融及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经济师。1979年10月参加农业银行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3月辞去农行工作,现任四川省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工作期间先后21次被评为省、市、县农行、县委、县府、市委、市府、行署、省先农行进工作者、优秀信贷员、优秀共产党员。工作期间先后撰写经济金融论文16篇,在全国、省、市相关刊物发表,并有两篇获得过优秀论文奖。2010年于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组织公司技术人员全力开展食用菌菌种扩繁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和生产栽培,本人也从最初的不懂到现在熟知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2011实现了我公司食用菌鲜品产量超过1500吨,实现经济收益达到了4533万元。2、技术带头人食用菌育种栽培专家(土壤肥料研究所):谭伟,1985年毕业于绵阳农专(现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农学专业,同年分配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至今。1986~1987年四川大学进修微生物学课程;1988~1989年赴日本广岛菌类研究所研修食用菌育种栽培1年;1991~1992年作为广岛大学客座研究员再次赴日本合作研究食用菌分子生物学1年;2004年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研究生结业;1998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2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毛木耳与药用菌栽培岗位科学家所在团队成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新品种引育研究岗位专家,中国微生物学会、菌物学会和农学会会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客座教授,四川省咨询业协会教授级注册咨询师,四川科协司法鉴定所法鉴定人,四川省食用菌产业联盟秘书长。长期从事食用菌的育种栽培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工作。在学术上,首次提出“长根金钱菌为腐生菌,不与其他生物共生”的学术新观点;发现野蝓阔危害灵芝;率先提出“持续开发利用松茸”思想及技术;提出食用菌参与农业循环经济三种利用模式。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研取得科研成果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个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主持主研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和国家认定的食用菌新品种共计18个(国家认定9个),其中主持2个。荣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05)、“四川省优秀青年技术创新带头人”(2003)、“四川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2004)、“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2008)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优秀科技人才三等奖(2008)等。四、企业能力1、成果转化能力我公司系成都市青白江区重点争取的招商引资企业,注册资金2067万元,现占地面积150亩。公司立足于食用菌的产、学、研有机结合模式,为打造中国西部食用菌培育中心及产业化示范基地而奋斗。我公司现有员工总数65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人员45人;中高级职称8人,从事专业育种和栽培你的技术人员12人。具有遗传育种、栽培、良种繁育、农技推广等多学科技术人才队伍。拥有研发、生产食用菌菌种及鲜品的成套设备,可实现年产各类食用菌菌种160万袋,产食用菌鲜品超过1500吨。2、市场推广能力我公司主要以生产经营食用菌种以及食用菌产品为主,公司自成立两年以来通过“栽培示范+技术指导”的方式已向当地农民提供了优质的平菇、金针菇、毛木耳、灵芝、香菇、茶树菇、姬菇等菌种和高效的栽培技术,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展致富,实现超过了2500万元的经济收入。菌种的推广渠道主要以直接面向农户为主,同时也与其他菌种代理机构、供销社建立有合作关系。我公司栽培生产的食用菌鲜品主要面向各类农产品公司,目前我公司已与成都宜家食品有限公司、成都青白江区土产果品公司、成都和江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好农福菌业有限公司、成都康祖食品有限公司等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公司所栽培生产的灵芝、香菇、平菇、木耳等产品主要由以上客户进行收购。(购销合同详见附件资料)五、近期发展计划本项目是我公司发展的一重大决策,是我公司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合作的产物,是我公司带动我省农户提高食用菌栽培积极性的措施,也是我公司带动农户发展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公司近几年的发展计划将重点以本项目的实施为主。预计项目实施后的1~2年,我公司在完成项目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后投入生产运行,将首先完成生产各类食用菌栽培种共计180万袋,同时带动360户农户参与食用菌栽培,实现经济增收超过7200万元。预计项目实施后3~5年,我公司通过在扩繁技术体系和栽培技术体上进一步优化,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实施食用菌产量最大化。同时由于我公司对新品种的栽培示范效应,将带动我省数千余户的农户参与栽培。
第二部分国内外技术现状及技术比较优势一、国内外技术现状食用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希腊人认为它可以提高武士的战斗力;罗马人誉其为“上帝的食物”而只在节日上食用;墨西哥人用之来治病;中国人视保健食品而成为“生命之灵丹妙药”,有“植物性食品的顶峰”、“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等美称。原因是它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和纤维素等,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多糖等营养成份。并含有一般蔬菜缺乏的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产值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于种植业第六位。而我国食用菌产业目前遇到了两大问题:一是一些大宗栽培种类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如香菇,主要品种来源于日本,而日本在制定《种苗修正案》后,对利用日本的品种进行栽培出口加以限制,使我国香菇栽培产品面临诸多困难;二是品种老化、退化严重,品质降低。长期以来,我国食用菌生产栽培品种又以相互引进居多,这些品种经过多年使用和不规范的扩繁,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和退化,其品种抗逆性、农艺性状、产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俗话说:“母壮儿肥”,好的菌种是保证丰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拥有良好的抗逆性能、良好的综合农艺性状和高产的新品种是当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二、技术比较优势1、技术特征项目成果利用分离的野生资源和引进的菌株,相继利用单核原生质体再生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单孢杂交技术和同核体分离技术等创造了系列遗传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特征和应用价值的菌株。以及以收集保藏的食用菌菌株为亲本,应用现代育种技术改良现有栽培品种,选育了多个新品种。2、技术优势遗传稳定性: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遗传稳定,不易退化,杂交优势明显。农艺性状优良:转核杂交亲本的选择范围广泛,有利于将亲本的优良性状聚合。研究结果显示,新品种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均优于常规品种。便于设施栽培及生产管理: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出菇整齐,潮次明显,产量集中,十分适宜进行设施栽培和管理。3、技术先进性该成果技术2007年获得了四川省科学进步“一等奖”(证书号:农-01-02-01)。(详见附件资料)图2-1: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成果鉴定(川科鉴字【2007】第283号),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了食用菌科技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发展,综合研究开发水平居国际领先水平。(详见附件资料)图2-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第三部分工作基础及创新性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技术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本项目科技成果源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完成的“食用菌种质资源收集、创制与综合开发利用”,该所拥有本项目技术成果的全部知识产权,目前已授权于我公司进行产业化开发。图3-1:科技成果转让授权函2、技术依托单位情况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是我省科技开发能力较强农业科研机构,全国农业科研“百强研究所”之一。在食用菌科研与开发方面设有一个微生物研究室(主要从事食、药用菌育种与栽培,也是农业部“长江上游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室—农业微生物研究室)。是目前西部地区最大的食用菌遗传育种、栽培及产业化研究开发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四川省等纵向食用菌领域科研项目6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登记成果20余项,其中获省级三等奖以上的成果12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999)1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余篇;从事食用研究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目前拥有中高级研究人员21名,其中研究员5名,副研究员8名,硕士以上人员12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微生物室主要从事食用菌育种、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和食用菌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共引进选育食用菌优良新品种30多个,为加速四川乃至西部地区食用菌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3、项目成熟度(1)新品种认定证书本项目产业化涉及食用菌新品种目前已获得了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和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证书。图3-2:川耳3号审定证书图3-3:黄耳10号审定证书图3-4:川芝2号审定证书图3-5:融平1号审定证书图3-6:川金2号认定证书图3-7:金白1号认定证书(2)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选育的新品种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项目成果已完整地掌握了新品种的遗传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和高效栽培技术,可以胜任项目所要求的各项条件。(3)农户栽培情况本项目实施涉及的食用菌新品种由当地菇农进行了栽培,栽培结果显示,新品种不仅农艺性状优良,且出菇产量较目前主栽品种均有提高,最高达11%以上,最大化的实现了菇农的经济利益,逐渐成为了广大菇农的首选菌种。(详见附件资料)图3-8:农户栽培情况(4)总述该成果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通过多年研究开发,成果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多个食用菌品种通过了国家认定或省级审定,拥有了完整的项目涉及菌种的栽培技术体系,该成果技术已完全成熟。且通过农户的栽培结果表明,项目涉及菌种的栽培技术体系成熟,且较其它主栽菌种产量有明显提升,农艺性状优良,适合大规模栽培。二、成果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性1、成果研究技术路线图3-9:技术研究路线2、成果主要技术内容(1)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保藏①纯化、分离野生菌株:采用了多孢子分离法、菌丝体分离法等方法,应用了PDA、滨田氏、牛肉浸膏、木屑、酵母(或某种物质)浸提物等培养基,对四川不同生态地区野生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纯菌丝。②引进异地商品菌株:从国内、国际保藏机构或研究中心等渠道,如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中心、日本广岛菌种中心等机构,通过菌种互换、购买、接受赠送和子实体组织分离等方法获得。③种质资源的整理与鉴定评价:菌株的鉴定评价是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对野外采集的资源进行了分类鉴定、纯化、应用潜力评价,生物学特性分析,遗传分析和归类保存等工作。④种质资源的保藏:为保持食用菌菌种的优良种性,有效地延长优良品种使用年限,进行了试管琼脂斜面常规冰箱保藏、自然基质柱状冰箱保藏、液体石蜡常温保藏的保藏方法研究,以及对保藏质量的研究。(2)创制新的种质材料利用分离的野生资源和引进的菌株,相继利用单核原生质体再生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单孢杂交技术和同核体分离技术等创造了系列遗传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特征和应用价值的菌株。①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创制新材料a、口蘑科金针菇+侧耳科凤尾菇为亲本,创制金凤系列新材料;b、鸡腿蘑+义平为亲本,创制鸡平系列新材料;c、黄色金针菇12号+白色糙皮侧耳为亲本,创制金白系列新材料;d、密环菌+花脸香蘑为亲本,创制密花(mh)系列新材料;e、长根菇+鸡枞为亲本,创制zhcj系列新材料;f、韩芝+红芝为亲本,创制HH系列新材料;g、精选+武香为亲本,创制精武系列香菇新材料;h、茯苓+凤尾菇为亲本,创制WL系列新材料。②传统杂交a、川毛木耳系列:以大光木耳+紫木耳单孢杂交、黄耳+毛木耳781单孢杂交获得,筛选了川耳1号和川耳7号新品种。b、香菇杂交:利用双单杂交方法进行了杂交试验,4个野生香菇菌株分别与来自日本的6个香菇菌株和台湾的1个香菇菌株之间杂交,获得杂交菌株144个。c、平菇属杂交:分别收集侧耳属种类单孢,利用单单杂交方法,获得杂交菌株200个,初步评价了杂交菌株的特性。d、双孢蘑菇杂交:以浙农1号和A56为亲本,应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分离、鉴定获得同核体菌株36株,构建杂交菌株18株,为双孢蘑菇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3)种质资源开发利用①野生资源驯化:完成了花脸蘑野生驯化研究、野生菌紫丁香蘑菌丝体培养特性研究、粗柄侧耳——荷叶肥脚菇的野生驯化、蛹虫草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粗柄侧耳——川杯菇的驯化研究。②新品种选育以收集保藏的食用菌菌株为亲本,应用现代育种技术改良现有栽培品种,选育新品种,满足生产需求。a、灵芝新品种G26的选育:以韩芝和红芝为亲本进行新品种的选育,从形态、色泽以及产量等各方面综合比较,筛选出了G26新品种;b、毛木耳新品种川耳10号的选育:利用单核原生质体杂交与再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育。以三优+琥珀、781+简耳、广耳+川耳1号、恒达2号+成耳组合为亲本的采用单核原生质体杂交选育;以恒达2号与三优为亲本的采用原生质体再生方式选育。筛选出了川耳10号;c、融平1号,金地平菇2号新品种的选育:从利用原生质体技术创制的新材料中,筛选出了农艺性状较为优良的“融平1号”。并在此新品种基础上,将其单孢菌株进行融合核分裂,从单孢菌株的双核化后代中进行优良菌株的筛选,获得了“融平2号”(审定名称为金地平菇2号);d、姬菇新品种——金地姬菇的选育:从日本获得姬菇子实体,经组织分离纯化获得纯菌丝,经反复提纯复壮获得。菌株抗杂菌能力强,菌丝生长快,转潮时间短,出菇整齐、集中,产量高;e、川鸡腿菇1号新品种的选育:通过将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提供的Cc-1的子实体优良单株进行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选取菌丝生长整齐、旺盛的培养体经系统选育后获得;f、姬松茸新品种的选育:从日本引进的3个姬松茸菌株进行栽培试验,从中选择出菇早、菇体均匀、大小适中的优良菇体进行组织分离,选取菌丝生长快而旺盛的分离株38个,经粗筛、复筛、品比等一系列系统选育获得。3、成果创新性品种选育技术的创新性:项目成果独创了世界领先的食用菌“转核杂交技术”,突破了常规细胞融合育种融合子不稳定、核融合单核体难以形成子实体的世界性难题,为食用菌育种开辟了新途径。品种创新性:选育获得的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融平1号”,“金白1号”等转核杂交新品种,有效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产量低,品质差及易退化等问题,在生产中应用,缓解了生产中品种单一、品质不佳等现状。这些品种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十分符合现代市场对食用菌新产品的需求。实现了食用菌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多个优良性状聚合的育种突破:通过转核杂交技术的实施,将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优良性状进行聚合,突破了传统杂交方法育种亲本亲缘关系选择范围狭窄,优良性状不易聚合的局限。4、创新效果选育出的食用菌新品种,通过生产实验证明,其农艺性状良好,且产量较亲本或目前主栽品种都有大幅提高。(1)灵芝G26栽培实验栽培地点:四川成都、简阳、华阳栽培结果:表3-1:生产实验(简阳石盘镇)年度菌株菌丝长势产量g/Kg椴木原基分化时间菌盖分化时间产孢量较韩芝增产幅度%较红芝增产幅度%2002年灵芝G26+++24.01031多17.614.3韩芝++20.41131一般红芝++21.01232少2003年灵芝G26+++25.01131多11.613.1韩芝++22.41231一般红芝++22.11332少注:+菌落稀,菌丝纤细;++菌落较稀;+++菌落厚,菌丝较粗壮;表3-2:生产实验(成都)菌株产量g/Kg椴木菌盖分化时间d成熟周期d较韩芝增产%产孢量2002年灵芝G2625.0304013.1多韩芝22.13040一般2003年灵芝G2623.9304013.8多韩芝21.03242一般表3-3:生产实验(华阳)2002年2003年灵芝G26韩芝灵芝G26韩芝产量g/Kg椴木25.610.024.012.1原基分化时间d810910菌盖分化时间d30303031成熟周期d38403841较韩芝增产%15698.3产孢量多一般多一般(2)川耳10号栽培实验栽培地点:四川成都、简阳、华阳栽培结果:表3-4:生产试验(石盘)年度菌株总产量Kg转化率%增产幅度%1%差异显著性2002年川耳10号45.0141.1215.38A恒达2号39.0122.32B2003年川耳10号44.7140.2412.88A恒达2号39.6124.24B2004年川耳10号45.6143.0414.29A恒达2号39.9125.2B表3-5:生产实验(成都)2002年2003年2004年川耳10号781川耳10号781川耳10号781第1组产量Kg15.513.515.113.414.913.6第2组产量Kg15.013.715.313.515.213.1第3组产量Kg14.913.614.913.615.113.8总产量Kg45.440.845.340.545.140.5较781增产%11.2711.8511.361%差异显著性ABABAB表3-6:生产试验报告(华阳)年度菌株总产量Kg转化率%增产幅度%1%差异显著性2002年川耳10号47.2148.19.51A琥珀43.1135.2B2003年川耳10号46.1144.610.02A琥珀41.9131.5B2004年川耳10号44.9140.912.5A琥珀39.9125.2B(3)融平1号、融平2号栽培实验栽培结果:表3-6:1999年-2001年融平1号的生产实验1999年2000年2001年融平义平杂17融平义平杂17融平义平杂17产量(Kg)619.5483.2547.2624.7490.2550.1617.3486.5543.3生物效率%206.5161.0182.4208.2163.4183.3205.8162.2181.1较杂17增产%13.213.613.6较义平增产%28.227.426.91%差异显著性ACBACBACB注:生物效率=鲜菇重(Kg)/干料重(Kg)×100%表3-7:2000-2002年融平2号的生产实验2000年2001年2002年融平2号杂17融平2号杂17融平2号杂17第一组产量Kg/袋0.550.490.610.500.620.49第二组产量Kg/袋0.580.470.590.510.590.51第三组产量Kg/袋0.600.490.600.510.600.52生物效率%72.0860.4175.063.3375.4263.33较杂17增产%19.318.419.081%差异显著性ABABAB(4)金地姬菇栽培实验栽培结果:表3-8:姬菇新品种“金地姬菇”2000-2002年生产实验年代菌株满袋天数产量Kg/袋转潮天数2潮菇转化率%较闵31增产%2000年金地姬菇240.42352.520.0闵31300.35743.82001年金地姬菇250.38547.518.8闵31300.32640.02002年金地姬菇240.39448.818.2闵31320.33841.3
第四部分项目主要目标及内容一、主要目标1、产业化思路本项目成果技术已完全成熟,项目实施主要以转核杂交食用菌新品种扩繁为基础,建立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以“科技+公司+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向农户传播新品种信息,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种植食用菌,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项目产业化实施主要涉及的食用菌新品种包括:◆平菇(姬菇类):融平1号等品种,这些产品除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市场。◆毛木耳类:黄耳10号、川耳3号等品种。毛木耳是四川食用菌大宗种类,生产规模大,国内市场大,加工产品可出口,该品种的产业化,有利于使传统食用菌产业升级换代。◆金针菇类:采用转核育种技术选育的白色金针菇“金白1号”,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该品种的产业化有利于更新传统黄色金针菇品种,开拓东南沿海和国际市场。◆灵芝类:川芝2号等品种,采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的灵芝新品种,多糖、三萜等功能成分含量高,其产业化开发有利于促进保健食品或相关新药的开发,延长产业链。2、产业化目标(1)建立一个食用菌菌种扩繁基地利用转核杂交技术选育的食用菌优良新品种,建立完善的菌种扩繁技术体系,实现可年产栽培种400万袋的菌种扩繁基地。(2)建立一个机械化菌袋生产基地集成栽培袋料配方和机械化拌料、装袋和消毒灭菌技术,建立食用菌机械化、规模化菌袋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可年产食用菌菌袋750万袋。(3)建立一个食用菌新品种栽培示范基地建立标准化的食用菌设施栽培示范大棚,实现可年产珍稀食用菌鲜品3000吨;在食用菌主产区示范带动农户栽培1.2亿袋。同时为企业带来10800万元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户实现超过11500万元的经济效益。二、项目主要内容项目产业化实施主要以食用菌新品种扩繁和建立食用菌新品种栽培示范基地为基础,进行产业化开发示范,将食用菌优质高产新品种与配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农户对食用菌种植的积极性,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建设内容:成立1个菌种扩繁中心,进行优质高产食用菌新品种的菌种扩繁;建立1个机械化集中制袋基地,转变现行食用菌生产方式;建立1个栽培示范基地,进行食用菌新品种的标准化设施栽培,加快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升级换代。
第五部分实施方案一、菌种扩繁体系技术方案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三种。母种:将纯菌丝体或孢子在试管培养基中繁殖而成。可以繁殖原种,也适宜菌种保藏。母种菌丝弱、量少、不能直接栽培,必须经驯化和扩大才能用于生产。原种:母种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而成。这一过程增强菌丝对培养环境的适应性,又起到扩繁的作用。原种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出菇。栽培种:由原种扩繁而成。主要是为了扩繁,为生产提供足够的菌种。项目产业化所实施由四川省农业科学土壤肥料研究所提供技术指导,我公司完成母种、原种与栽培种的扩繁,因此需建立一套完整的菌种扩繁体系。整个扩繁体系大致可概括为:培养基制作—>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阶段。由于各别食用菌所采用的扩繁技术会有细微差别,因此以下介绍的是项目较为通用的技术方案。培养基制作方案:人工配制的,供食用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称为培养基。培养基不合适,容易导致菌种退化,失去优良特性。a、要求:培养基的营养种类、营养比例、水分及PH值适宜,并保持无菌状态。b、类型:(注:琼脂具有96℃以上融化、40天然培养基与半合成培养基具有营养丰富、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等优点,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采用。液体培养基的养料分布均匀,菌丝生长快,需特殊设备及较高的技术条件,且菌种极易老化和自溶。斜面及平板培养基常用于母种培养、分离、保藏等。鉴于各种培养基的特点与适用情况,我公司选用斜面及平板培养基用于母种的培养,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选用天然与合成固体培养基方案。c、培养基配制:母种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15~20g,水1000m1。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两种配制基本相同,只是在接种时的菌种级别不一样。因此其培养基的配方可以相同,也可有所区别,由于栽培种经过了母种及原种两次的驯化,培养基可比原种培养基更粗放些。本项目实施原种采用颗粒培养基方案,栽培种采用棉籽壳麦麸培养基方案。同时根据不同品种食用菌,相应的调整培养基配方。①颗粒培养基(麦粒、玉米粒等)配方:粮食粒98.5%,石膏粉1%,碳酸钙0.5%;配制:将粮食粒洗净,用1%石灰水泡胀,文火煮沸15~20min(熟而不烂,勿破皮),捞出晾至无明水后拌入余料。原种多使用颗粒培养基。(原种培养基方案)②棉籽壳麦麸培养基配方:棉籽壳87%,麦麸10%,蔗糖1%,石灰1%,过磷酸钙1%;配制:将棉籽壳、麦麸混合为主料,余料溶解于少量水后浇入主料中。边加清水边翻拌至含水量达60%~65%(紧握料的指缝中有水泌出而不下滴)。(栽培种培养基方案)培养基灭菌方案:配制好的培养基应随即灭菌,以防止杂菌滋生,使其腐败变质。培养基灭菌可以采用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两种方式。本项目实施采用高压灭菌法和常压灭菌法两种方式,根据项目实施的要求采用相应的灭菌方式。菌种制备拟采用高压灭菌方式,食用菌栽培拟采用常压灭菌方式。接种方案:将少量菌种移接于新培养基中的过程,称为接种。接种成功的关键是无菌操作。移接过程中必须十分谨慎,严防杂菌侵入。a、要求:接种空间、接种工具、操作者的双手都要彻底消毒灭菌。b、设施设备:接种箱(严密)、接种室(无菌操作房)。◆接种箱(严密)用法:清洁、放所需物品→药喷、熏→紫外灯30分钟。(使用前后用2%来苏擦净,箱温勿超30℃特点: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消毒彻底,移动方便。但箱内容量小、操作不便,但工效低。◆接种室(无菌操作房)要求:①为保持无菌状态接种室不宜建造过大,共分里外两间,里间为接种间,外间为缓冲间;②出入口要装上推拉门,两间门不宜对开(两门错开);③房间里的地板、墙壁、天花板要平整、光滑,以便擦洗消毒;④门窗要紧密,关闭后与外界空气隔绝;⑤房间设有工作台,以便放置酒精灯、常用接种工具;⑥工作台上方和缓冲间天花板上安装能任意升降的紫外线杀菌灯和日光灯;用法:物放缓冲间—>消毒、开紫外灯—>穿拖鞋、2%来苏水浸手2min—>移物于接种间,喷5%石碳酸,退至缓冲间5~10min—>完后喷5%石碳酸、开紫外灯。特点:工效高、造价高。根据接种箱与接种室的特点,结合项目自身情况,项目实施将采用接种室方案提供一个无菌的接种空间。c、母种接种:采用转管法,将母种移入斜面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使之产生大量再生母种。(1支母种约传30支再生母种)d、原种和栽培种接种:经过常压灭菌后的原种、栽培种培养基需要及时运送至无菌环境中,待料温降至约30℃①接原种:用接种耙取蚕豆大母种(连同培养基)—>放于瓶中培养料的孔口处(1支母种约接5~8瓶原种)。②接栽培种:用大镊子、接种铲、接种匙取枣大原种—>放于瓶或袋中料面上(若两端扎活结的菌种袋,每端都要接入原种)。1瓶原种约接60瓶或25袋栽培种。培养方案:接种后需要精心培养,创造有利于菌丝生长的各种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空气)。a、设施设备:一般用于菌种培养的设施设备有培养箱和培养室。培养箱:培养少量菌种的恒温电器,一般在20~40℃任意调节。培养室:培养大量菌种的恒温房。培养室最重要的是要恒温、恒湿、无法且空气流通,温度应维持在25℃b、母种培养:采用培养箱进行培养,将斜面朝下斜置、叠放于瓷盘中,放于培养箱中。每隔2~3天进行一个菌丝生产情况检查,及时挑拣污染试管。c、原种、栽培种培养:采用恒温室进行培养,每隔4~5天转动或调换一次位置,以利于受温一致,并避免培养料水分的沉积。发现有出现杂色、粘液和死亡菌种的瓶或袋时及时挑拣。③当菌丝生长至料深的1/2时,降温2~3℃,防止温升二、生产建设方案1、实施地点项目产业化实施地址为成都市青白江城厢镇食用菌产业化园区,园区内水、电、路、堆料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完全满足本项目产业化实施用地要求。2、建设方案根据项目实施建设内容,为了提高菌种培养的成功率,降低污染率,我公司将科学的进行其场地和建筑物的规划和布局。基本原则:地形开阔,交通运输、水电方便;环境清洁,空气清新,周围50米以内无养殖场和“三废”排放工厂,青白江城厢镇食用菌产业化园区能够满足项目实施要求。建筑布局:按照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布局,即按配制培养基—>培养基灭菌—>冷却降温—>菌种接种—>菌丝培养程序布局。相应安排配料间—>灭菌间—>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形成一条流水作业的生产线,以提高制种工效和保证菌种的质量。按照有菌区和无菌区布局,即原料仓库必须远离冷却室、接种室和培养室,栽培实验室与制种场所应当分开。房室要求:采用水泥地面,且于同一水平面上,便于机械运输。部分要求较高房间要求满足密闭性、保温性、通风性和光照性,内墙壁四角砌成半圆形(弧形),以防止细菌堆积,室内外用水泥和砖石铺设以便于清洗和清毒。图5-1:厂房建设规划简易示意图3、生产原料的供应项目实施所使用的生产原料主要有麦粒、玉米粒、玉米芯、棉籽壳、木屑、麦麸、秸秆等,以及灵芝栽培用青杠树棒。基本都是农作物及副产物。这些原料通过直接向当地农户购买的方式获得,然后再由我公司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用于生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我公司的生产成本,还可帮助当地农民实施经济转化,提高农作物及副产物的利用率,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生产辅料主要有过磷酸钙、蔗糖、石灰、石膏等,这些产品市面上都非常常见,且市场供应也非常的充足,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实施用量需求。目前我公司已向成都青白江区供销社总公司定购青杠树棒,以及向当地农民定购了干玉米杆、木屑、小麦秸秆等原材料。(购销合同详见附件资料)4、本项目已具备的条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1)已具备的设施设备本项目实施已完成了部分生产设备的购置,以及种植大棚的建设,详见下表:表5-1:已有设施设备(2)需新增的设施设备表5-2:需新增设施设备生产车间建设:包括配料室、灭菌室、接种室以及培养室等建设;原料粉碎设备:主要是低温粉碎机、原料过筛机、粉碎机等;拌料设备:主要是原料预混机、传输机、自动装袋机等;灭菌设备:主要是高压灭菌锅、灭菌紫光灯等;接种设备:主要是恒温箱、菌种试管、器皿、超净工作台等;菌种保藏设备:主要是冰箱、菌种架等。5、项目实施管理为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保证成果转化质量,我公司专门组织人员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全力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图5-2:管理小组架构图序号姓名项目职务职务在项目中承担的工作1胡英席小组负责人董事长全面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工作2谭伟技术指导研究所科技人员负责项目技术研究与指导3胡英化财务管理财务部部长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控制资金运作,专项专用。4黄瑛设备管理采购兼管理负责设备采购事宜、安装调试及设备维护5唐桂琼生产管理生产部长原料采购以及菌种生产、食用菌栽培生产管理6陈芝秀综合事务管理行政管理负责临时工人招聘,技术培训安排以及其它事务的协调管理小组人员的安排情况:表5-3:管理小组安排三、食用菌废料处理方案采用袋料栽培的食用菌,每年均会有大量的废料产生,这些废料如果不及时进行妥善的处理,将会给食用菌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轻则造成污染,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重则导致病虫害大量蔓延,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根据目前食用废料处理技术,大致有以下三种方案:
▲加工成菌糠饲料:食用菌废料中有大量的菌丝存在,而菌丝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将那些菌丝生长洁白、培养料未被污染的废料及时晒干后粉碎,添加10%左右到饲料中喂猪、鸡等畜禽动物,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作种植物的肥料:废料也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菌肥,在果园内进行环状挖沟,把食用菌废料深施后掩埋,可改良果园土壤、提高水果品质,而且肥效持久。也可用作棉花花蕾肥,红薯、洋芋的基肥。肥上混合后堆积自然发酵,可用作为苗圃、花盆的养花基肥。
▲作灭菌燃料:将废菌筒晒干收藏,再用作为生产菌种和熟料栽培时的灭菌燃料,既节省了生产投资,又解决了废料的处理问题。
为使食用菌废袋被充分循环利用,我公司将采用将废袋作为灭菌燃料的方案为主,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废袋处理问题。四、推广方案1、产品情况食用菌营养价值高,品味鲜美,随着人们对菌类食品认识的提高,市场消费量将逐年增加,这无疑给食用菌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山区农村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新机遇。面对国内食用菌产业如火如荼的现状,针对食用菌老化、产量低下等问题,以及食用菌种植农户数量的日益增多的趋势,我公司立足于我省实际,为我省广大的菇农群众服务,提供高产量、农艺性状优良且适宜我省栽培的菌种,直接服务于广大食用菌种植户。2、营销方案以提供菌种、技术培训、指导与栽培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农户参观栽培示范基地、培训栽培技术,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带动农户搞好栽培,形成生产、示范、推广以及产、供、销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食用菌的栽培,促进我省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第六部分投资预算和执行计划一、投资预算1、近期完成的投资额我公司现已完成投资544万元,主要包括食用菌栽培大棚建设、部分的生产设备购置以及前期技术研究的费用。详见下表:表6-1:已完成投资明细2、计划新增投资情况项目实施预计将新增2773.57万元,主要用于食用菌扩繁基地、机械化菌袋生产基地的建设以及新购置的生产、检测设备,其中流动资金1765.56万元,将主要用于项目实施所需原材料的采购。详见下表:表6-2:新增投资明细二、新增资金的筹措项目实施计划将新增投资共计2773.57万元,其中包括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00万元,我公司自筹资金2673.57万元。截止2011年12月我公司自有货币资金1037.79万元,应收票据268.19万元,应用帐款127.80万元。根据项目实施安排(下表6-3所示):项目建设阶段计划投入1551.92万元,其中包括已完成的544万元投资,我公司需自筹资金1007.92万元,我公司现有货币资金完全可以满足项目投资;项目试产阶段计划投入1405.21万元,其中包括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70万元,由于项目开始试产,计划产品将获部分利润额,同时我公司根据安排加强应收帐款的资金回拢,以及公司其它产品的上市,可以保证项目的实施。随着项目的不断实施,产品获得的利润不断增大,加之我公司良好的资金运作情况,我公司完全有能力保证项目资金的投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三、资金使用计划1、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表6-3: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明细2、转化资金使用方向及明细表6-4: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明细四、执行计划2012年2月~8月2012年9月~2013年3月2013年4月~2014年5月2014年6月~2015年7月阶段一建设期(6个月)阶段二试产期(6个月)阶段三投产期(1年)阶段四达产期(1年)图6-1:项目实施进度图本项目实施计划用时3年,分为项目建设期、试产期、投产期和达产期四个阶段。◆阶段一:建设期时间安排:2012年2月至8月,共用时6个月实施内容:完成本项目实施扩繁技术体系的研究,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扩繁技术体系;完成相应的繁育设施建设(如灭菌室、接种室等)和繁育设备(如灭菌锅、接种设备等)的购置与调试。资金安排:计划投入资金1551.92万元,现已完成自筹资金投入544万元,后期将完成自筹资金1007.92万元的投入。◆阶段二:试产期时间安排: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共用时6个月实施内容:前期基础设施设备准备就绪,开始进入试产阶段,实现小批量的食用菌菌种扩繁生产与栽培示范。并着手完善各生产环节中的各种设施设备,以保证后面的正常生产任务。资金安排:计划投入资金593.55万元,主要用于原材料的购置。其中自筹资金523.55万元,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70万元。经济效益:完成食用菌鲜品及菌种销售收入3600万元,缴税602.26万元,获得净利润499.98万元。同时带动当地农户60户参与新品种食用菌的栽培,实现菇农经济效益超过500万元。◆阶段三:投产期时间安排: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共用时1年实施内容:项目进入投产阶段,实现规模食用菌栽培示范生产及菌种扩繁生产。资金安排:计划投入资金587.06万元,为我公司自筹资金,主要用于原材料的购置。经济效益:完成食用菌鲜品及菌种销售收入7200万元,缴税1240.54万元,获得净利润1108.03万元。预计带动省内超过300户农户参与新品种食用菌的栽培,实现菇农经济效益将超过4000万元。◆阶段四:投产期时间安排: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共用时1年实施内容:项目进入达产期,实现食用菌栽培示范生产及菌种扩繁生产的批量化。资金安排:计划投入资金585.04万元,其中我公司自筹资金555.04万元,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0万元。经济效益:完成食用菌鲜品及菌种销售收入10800万元,缴税1887.69万元,获得净利润1742.66万元。预计带动我省超过900户农户参与新品种食用菌的栽培,实现菇农经济效益将超过11500万元。五、财务分析1、产品成本分析(1)单位生产成本项目实施所使用的原材主要为棉籽壳、麦麸、玉米芯、木屑、秸秆等农副作物,用于袋料栽培;椴木用于灵芝栽培。详见下表:表6-5:单位生产成本估算表(2)固定资产折旧表6-6:折旧估算表项目实施的设备折旧率按设备投资原值的9.50%折算,基建按基建投资原值的4.75%折算,折算情况详见上表6-6。无形资产摊销项目主要有土地费用原值等无形资产摊销,详见下表:表6-7:折旧估算表总成本费用表6-8:总成本估算明细表2、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1)产品定价目前我国食用菌市场发展已趋于成熟,且更是我省的优势特色农产业项目,拥有众多的食用菌种植户,市场也较稳定。本项目以立足于我省实际,提供菌种以优质、低价的食用菌菌种,带动农村发展致富;而栽培出产的食用菌鲜品则由各食品加工厂或其它采购单位以市场价进行收购。(2)财务可行性分析表6-9:损益表根据以上数据测算后可得:投资利润率为:41.21%(税后)投资利税率为:86.46%(税后)资本金利润率为:42.49%(税后)销售利润率为:21.10%(税后)以上结果说明本项目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效果。表6-10:现金流量表从以上数据测算后可得:本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为:2.20年(税后)动态投资回收期为:2.25年(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71.04%(税后)在I=10%情况下,测得的财务净现值NPV为:4341万元(税后)在I=15%情况下,测得的财务净现值NPV为:3431万元(税后)以上财务数据指标揭示:从全部投资的角度分析,本项目具备投资的可行性。
第七部分商业模式或推广方案一、产品定位本项目采用的是“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项目产品是我公司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合作的产物。我公司以生产优质、高产、合格的食用菌种优良新品种为基础,通过新品种的栽培示范,定期向农户进行栽培技术的培训,并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达到帮助农户搞好食用菌栽培,实现菇农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带动农村发展致富。二、产品获利模式项目实施主要以食用菌新品种扩繁为基础,建立食用菌栽培示范生产基地。因此本项目产品主要用两类:一类为食用菌菌种,直接面向广大的食用菌种植农户;另一类为食用菌,主要面向食用菌收购商。这两类产品均为直接销售获得利润。三、产品生产策略原则:及时制种,不违农时;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忙闲有序,均衡生产。为保证菌种的各种优良性状,我公司生产菌种除按季节性适宜安排生产外,基础上都采取按订单生产(以销定产)。同时为保证菌种性状不衰退,根据不同菌种类型即时进行菌种保藏,即利用人工创造条件使菌种处于休眠状态。食用菌栽培示范生产主中,灵芝的栽培采用椴木栽培方式,毛木耳、平菇、金针菇等菌类采用袋料栽培方式。四、市场营销计划1、市场概括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食用菌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6位。食用菌产业也已成为我国很多地方的“再就业工程”、“奔小康工程”、“富民强县工程”首选项目,被誉为21世纪新型的“白色农业”、“生物农业”。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不足10万吨,产值不足1亿元;1990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达108.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8.8%;1994年我国食用菌产量264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2.8%;2002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了86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6%;到了2007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已经达到了1400多万吨,总产值超过了600亿元,出口创汇11.2亿美元。随着人们对菌类食品认识的提高,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量正呈逐年递增趋势。2、营销计划以我省食用菌主产区为中心建立菌种营销网点,主要以企业运行方式由菌种生产基地进行批发和零售,以提供菌种、技术培训、指导与栽培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菌种销售网络,带动农户搞好栽培,形成生产、示范、推广以及产、供、销于一体的服务体系。目前我国食用菌产品需求量巨大,项目实施所栽培生产的食用菌均由成都青白江区土产果品公司、成都和江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好农福菌业有限公司、成都康祖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收购为主。同时以广告宣传和培训的方式进行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宣传,让大众认识到食用食用菌的好处,将“一荤、一素、一菇”的理念烙入人们心中,以重新认识食用菌。以刺激市场的需求,增大对食用菌的需求。
第八部分经济社会效益一、经济效益1、企业经济效益预计项目实施执行期内将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1600万元,缴税3730.49万元,获得净利润1782.67万元。2、菇农经济效益食用菌栽培是一项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是其它种植业所无法比拟的富民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预计本项目实施将带动我省超过900户农户参与新品种食用菌的栽培生产,实现菇农的经济效益将超过11500万元。二、社会效益1、科学利用食用菌资源,高效转化秸秆资源据测算,农作物积累的光合作用产物有75%-80%都是人们不能直接食用的秸秆和果壳。我国年产秸秆5亿多吨,我省仅稻麦秸秆产量就有2400万吨以上,如果以其中的1/5用于食用菌栽培,按各种食用的平均生物效率为干重的40%计算,每年可生产近200万吨食用菌产品,增加产值30亿元,同时避免了焚烧等造成的污染。2、高效利用食用菌资源,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农作物秸秆经过食用菌的转化,一方面产出高蛋白、低脂肪的菌类食用品,另一方面,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以后,其中50%的粗纤维和30%的木质素得以降解,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提高一倍以上,植物的整体细胞结构和机械强度降低,变得质软易碎,气味芳香,适口性和利用率大大提高,既可用作畜禽饲料,又可用作优质有机肥为农作物提供“养分”,促进另一种群的生长发育。秸秆通过种植食用菌后还田,与利用自然微生物腐熟直接还田相比更易被作物吸收且能更好地改善土壤肥力,形成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图8-1:资源循环利用示意图3、劳动力资源的高效利用项目的实施,对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当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食用菌种植规模大小均可,可充分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多品种搭配的周年栽培,能补充传统生产中栽培方式单一的不足,十分适宜利用农村老人、妇女等弱势劳动力进行种植,对于实现劳动力的高效利用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4、丰富现有食用菌种类,促进人民健康生活(1)氨基酸“全”:食用菌属于高消化率的蛋白食品,是国际上公认的“十分好的蛋白质来源”。食用菌中含有的氨基酸一般有十几种之多,几乎所有的食用菌都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其含量之高是其它植物蛋白食品不可相比的。(2)维生素“全”:食用菌含有多种维生素,如B1、B2、B12、C、D等。其中含量较高的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D原,这恰恰是人体最容易缺少的而又必需每天补充的微量元素。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从而促进骨骼的形成和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3)矿物元素“全”:食用菌是很的矿物质源,几乎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其中磷的含量一般是黄瓜、白菜等蔬菜的5~10倍,香菇、黑木耳中铁含量约为一般蔬菜含量的100倍,这些矿物元素对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含有各种人体必需的多糖,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真菌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间接或直接地抑制肿瘤生长,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且无毒副作用。食用菌含有的多糖和大量食物纤维可以安全、有效地吸收有毒化学物质或重金属,使其毒物不被人体器官吸收,大大减少恶性疾病的发生。因此本项目的产业化实施不仅可以丰富现有食用菌种类,还将为我国人民提供优质的食用菌产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民健康生活。目录项目概述 1第一部分企业基本情况 3一、企业基本信息 3二、经营情况 4三、项目负责人 51、负责人 52、技术带头人 5四、企业能力 71、成果转化能力 72、市场推广能力 7五、近期发展计划 8第二部分国内外技术现状及技术比较优势 9一、国内外技术现状 9二、技术比较优势 101、技术特征 102、技术优势 103、技术先进性 10第三部分工作基础及创新性 12一、项目基本情况 121、项目技术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 122、技术依托单位情况 123、项目成熟度 13二、成果主要技术内容及创新性 161、成果研究技术路线 162、成果主要技术内容 163、成果创新性 204、创新效果 20第四部分项目主要目标及内容 23一、主要目标 PA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营养餐供应合同
- 技术转移合同
- 棉被购销合同正规范本年
- 桥梁模板运输合同
- 第三章遗传算法
- 控制系统剩余寿命预测与自主维护研究综述
- 并联式液压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研究
- 2025年南京货运资格证答题窍门
- W波段光电融合毫米波宽带跳频通信技术研究
- 2025年新科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人教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Section A (1a-2d)》教学课件
- 2023年版《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解读课件
- 中国血管通路专家共识解读
- 开学前幼儿园安全培训
- 《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保温系统构造》中
-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建设工程监理》课件
- 2019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选择性必修共7册词汇表汇总(带音标)
- 中层领导的高绩效管理
- 小小银行家-儿童银行知识、理财知识培训
- 阅读理解特训卷-英语四年级上册译林版三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