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点拨与专项练习_第1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点拨与专项练习_第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点拨与专项练习_第3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点拨与专项练习_第4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点拨与专项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记叙文阅读点拨与专项练习

考试对现代文的要求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种,也是一种智力技能。它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

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同时阅读能力又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所以现代文阅读测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也成为中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文的阅读i般分三个层级考查:

(1)理解,主要是理解文中词语与重要句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归纳全文主

旨,分析作者观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提取文中重要信息。

(3)鉴赏评价,主要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应试对策

1、加强整体阅读,提高对文章整体阅读的能力

整体阅读,就是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科

技文,要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价值、作用、社会意义等;社科文,

应从议论说理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

来证明论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文学作品,要弄清作品

的体裁特点,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

这些人(事)等。总之,树立整体阅读观念非常重要。

2、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的阐释;综合就是概括,

再现各部分内在、本质的联系。现代文阅读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

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对信息的整合,对文章中心意思、

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与分析。

恰当准确分析,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对象确定了,找出构成对象的具

体因素及其综合特点的过程就是分析,平时应注意综合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提高

自己的理论修养;综合方法多样,可摘录组合关键词语形成答案,可推敲领会句

段的含义,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

3、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

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各种能力的最高层次,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

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等。首先应该了解各类文学体裁

的特点,各自的特点不同,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

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

样的社会活动;散文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传达怎样的思想情

感等。不同的鉴赏内容,其评价标准也不同,如选材、组材主要看是否典型,文

章结构要看是否完整,过渡要看是否自然、恰当,前后照应是否合理;表现手法

应看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语言要看是否准确、连贯、得体,是否简练、生动、

丰富多彩等。

4、三步阅读法

第一步: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

的内容。

第二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

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步: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设置的每个干扰

项,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排除。

文学作品阅读

【考点透视工

文学作品以其语言的优美、涵义的丰富、思想的真切、主题的深刻而成为近

年来全国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头戏。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近几年主要是

考查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具体考点如下所述);从材料

的来源看,所选材料大都来自课外,以整篇全选者居多;从测试的题型看:以理

解分析、简述和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主观题、表述题为主;从测试的形式看,

又以整体阅读、鉴赏阅读为主。

从05年的全国各地文学作品的阅读来看,考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初步领悟作品

的内涵。对该部分内容的主要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

1、概括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包括概括全文的大意、事件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定的有关内容和中心等。考查

的要求一般为能从文中直接提取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

或者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句概括表达。

尤其要注意的是近两年出现的有关标题的品析分析和拟标题的题型。标题是

文章的眼睛和窗口,有的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好的标

题应该具体、贴切、简洁、新颖。品析标题和拟标题都要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理清行文思路

这部分内容包括找出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故事的情节。分析段落、

层次的依据可以是时间的转变,空间的转换,人物、情景的变化,选材内容或角

度的变化等。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线索(如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间线、

感情线)有助于准确地概括故事情节。

考点二:紧扣语境品味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理解和体味语言是阅

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

的意义及作用。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

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

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这部分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儿种:

1、根据文段内容,推敲词句。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

词语和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陈述你喜欢哪个词句的理由。

2、对词语或语句进行点评或赏析。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

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或者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

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或者

以写作为方式的拓展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文章、文段的思路,根据语

境所提供的结构特点和语义联系,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仿写、补写合适的内容。

考点三:把握形象赏析技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

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阅读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要

有自己的体验。要了解作品中儿种常见的描写方法,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描

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及作用。这部分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儿种:

1、分析人物形象,指出人物的个性,或者点评你所喜欢的人物。

2、品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优点。

3、体会结构特色如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指出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

考点四:延伸探究体验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

体验。”“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情感的体

验。”因此,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情感体验、观点评价、阅读感悟等等内容成了

文学作品考查的重头戏,而且此类题目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

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赏析体验感悟能力,鼓励学生发表

个性化的见解,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因此这类题目的量在逐年增多。

这部分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感悟(想)题,谈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

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辿、审美情趣。

2、想像创新题,补写文章相关内容,描绘动人画面,续写文章结尾。

3、探究说理题,阅读文学作品,能多角度的理解,在阅读中自主地探究发现,有自

己独特的体验感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作出评价。

【知识点梳理】:

小说知识点梳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方

面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种文体。

它的文体特征是:以叙述和描写笔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情节细腻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

其鉴赏方法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小说所描述的环境、情节和人物;

填补小说虚构世界的空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进行理性思考分析,作出审美

判断。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

环境。人物是这三要素中居于第一的重要地位。塑造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核心

任务。

①人物。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

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格的

人物形象。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

普夫妇等。

②环境。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如《孔已己》中的咸亨酒店;自然环境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如《芦花荡》

中的白洋淀。

③情节。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

节构成的。小说的情节贵在曲折、跌宕。

小说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组织材料;

有的以空间为线索,以地点转换为契机组织材料;有的以时间为经线、地点为纬

线,经纬交织组织材料;有的单线前进,层层深入交代人事沧桑;有的复线缠绕,

多头并进,显出错综复杂之美。

散文知识点梳理:

散文:广义的散文是指和诗词曲等韵文相对而言的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旨以

记叙和抒情为主的篇幅短小取物广阔,形式自由而又十分注意文情并茂的一种文

学样式。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

义和美的发现。

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人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

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

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经验、观点感受。所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作者看到的内

涵是不同的。这里,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二散文的

文体特点就是:形散神聚。

散文的鉴赏方法: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

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

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

受。散文通常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三大类

叙事散文的鉴赏:在此类散文中,作者的记人和叙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

彩。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因此要善于从叙事中去

感受作者的情感。

抒情散文的鉴赏: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生活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情节,

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大多通过片断的人、事、景、物来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反

映他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以作者的情感发展为结构线索,

来统摄不同时空中的各种材料。它表面上行文海阔天空,实际上却有着一个潜藏

着的情感内核,辐射着似乎零散杂乱的众多材料,并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在鉴赏时,我们要善于从似乎散乱的情景片段中,去勾勒那辐射于整个散文

的神韵凝聚点。

说理散文的鉴赏:说理散文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

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它往

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对于这类散文的鉴赏,要注重

于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典型考题工

(2005年浙江)

生死胡杨刑增尧①世上有好多地方,到过一次就不想再去;唯有一处,我去

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它就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

拉玛干沙漠腹地中的那一片胡杨林。②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

我们奔波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1)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

金黄的砂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③遥遥望

见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林,眼眸便倏的一亮:在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

沙尘风暴的折腾下,竟会有如此灿烂的胡杨——巨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

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身子将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

严严实实,好一派“泰山石敢当”模样。在目力所及的无边无际中,这里简直是

一个最为苍凉壮丽的生命场,铺天盖地的是生命和自然的交响。④陪同的友

人介绍说:“戈壁滩,独领风骚的乔木就是胡杨;它们只生长在这一带;胡杨,

生是戈壁的精灵,死是戈壁的魂魄;它以磐石般的信念独守千年岁月,你走近它、

体味它,方知什么是真汉子,什么是伟丈夫……”听罢,旅途的疲惫和困顿刹时

成了过眼烟尘。于是,(2)我一马当先,跃入胡杨林,让这卓尔不群的雄奇浸润

自己的眼睛和心房。⑤越往前行,越显幽静。蓦地,一泓波平如镜的海子

裸呈在我面前。阳光轻洒,映现高天流云的碧水便忽闪出锦缎般的光来。掬一口,

每一根神经都透着清冽怡爽。在这仿佛混沌初开的漠野中,除了胡杨,还有什么

能护住这晶莹透亮的海子呢?⑥怀着依依不舍心绪,我驱车赶往另一片已然

死去的胡杨林。⑦那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永难忘怀的景象啊!⑧放眼望

去,千姿百态的胡杨,在静默中挽•抹斜阳,被岁月消弭了生命颜色的身躯紫黑

发亮。①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

有的虽树冠被摧,肢断骨折,却依然挺起足以使世人膛目的脊梁。大气中闪跃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威光。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

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地成长,

无声无息地壮大,无声无息地辉煌……⑨据说,世界上,似这般活着一千年

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的胡杨林已是屈指可数的了。所以,我

特别珍惜,将它当成城市中的绿化地,小心翼翼地逡巡,认认真真地思量。我忆

起了助劳(励:qil,劳苦)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当

然,更有让西路军绝处逢生的伟人徐向前、李先念……一股干云豪气洋溢胸腔。

是的,不深入胡杨林,也许永远不会清楚什么是生命的坚忍和昂扬,什么是生命

的风采和永恒,什么是震憾人心的本象……⑩这时,“打道回府”的唤声响了!

②从沉思中猛醒的我只得随车离去,然那颗心却是留在胡杨林中迟迟难归。(文

章有改动)(1)(2)示例①:这组排比句从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出胡杨千姿百态

的特点。示例②:“只得"二字表达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1、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苍凉”“壮丽”在此段中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4

分)

2、第⑨段中,作者看到胡杨林,为什么会忆其助劳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

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等人?(3分)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从品味语言、理解内容、分析作用等角

度入手,参考文章右边的示例①和示例②,自选一个合适的角度,为文中(1)

(2)两处加上批注。(4分)

4、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唯有处(指胡杨林),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

岁月愈久,迷恋愈深。”除胡杨奇特的外形及生长环境外,还有什么让作者如此

向往迷恋?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3分)

5、常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读完本文,你也许会有自己的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及答题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需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能联

系上下文作出正确解答。因为这句话是在前文描写景色基础上的抒情性语句,带

有总括意味,所以这两词的具体表现可以在前文中寻找。

答案是:苍凉: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沙尘风暴;壮丽:胡杨巨

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

身子将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严严实实。(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考查把握文意的能力。具体涉及到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

思考辨别能力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题时要从整篇文章的文体特点考

虑。散文往往通过描写景物来传达出作者的心声,作者所绘的景物和作者所要歌

颂的人物身上一定有某种契合点,才能产生如此的联想。所以答题时,可以从所

描写的景物——胡杨身上的特征着手。

答案是:因为胡杨和这些人都具有不畏劭劳艰辛、骁勇刚正的特点,作者睹

物思人,所以才会忆起这些人。(3分,能答出胡杨的特点与这些人身上的特点

有共同之处,即可得3分)

3、此题采用了一种很新颖的形式——批注题。批注题源于2004年国家级课

改试验区重庆市北倍区2004年初中学业考试卷的阅读文章《心灵上的百合花》。

批注题的考查,从形式上来说是对传统读书方法的继承和发扬,可以有意识的引

导学生“有效阅读”,提倡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不人云亦云,这与新

课标的精神是一致的。作为开放性阅读试题的一种选择,相信在以后的中考试卷

中可以越来越多看到它的身影,此种题型也应该引起初三师生的关注。而“品味

语言、理解内容、分析作用”的人性化提示,给学生写批注提供了思路,再加上

示例,从而降低了考查的难度。

答案示例:(1)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八月南疆热浪滚滚有气候特点。

或:突出了胡杨生长环境的恶劣。或:“硕大无朋”一词写出了戈壁滩一望无涯

的特点。(2)句中的“一马当先”、“跃”表明了作者急于走近胡杨、体味胡杨的

心情。(4分,每处2分,批注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理解。要联系全文思考归纳出胡杨在这

个恶劣环境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这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要讴歌的重点。如

果光从胡杨的形象着眼,概括其特性,未免流于表面。

答案是:胡杨磐石般的信念以及它所表现出的坚忍、昂扬、壮丽、永恒的特

点。(3分,只答“胡杨的精神(品质、信念)”,不作具体阐述的给2分;只答

“磐石般的信念”给2分;答出“坚忍、昂扬、壮丽、永恒”中的两点即可给3

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其他的,合理也可。)

5、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感悟。解答问题时关键

在于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谈体会和感受,否则可能就会海阔天空、离题万里了。

答案示例:胡杨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生存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只要有坚定

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也能成功。(4分,言之成理即可)

(2005年黄岗)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

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

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

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

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鲤,个头不小。”

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

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酷鱼到达深水区就可

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

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

去,鞋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

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

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能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

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

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

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鲜鱼突

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

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鞋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

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酷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

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鞋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

大约14公斤重的王鞋。他走儿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

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

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

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酷鱼到底有多重。

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

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2分)

2、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鞋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

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两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4分)

我来赏析()处:

我来赏析()处:

3、问题探究:(4分)

⑴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2分)

我的理解:

⑵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2分)

我的分析:

4、生活体验: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

和感受。(4分)

我的经历:

我的感受:

参考答案及答题解析:

1、本题通过补全故事情节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小说内容要点整体感知的概

括能力。除了要了解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外,还需要学生能用简明的语言来

概括表述。

答案是:沉入深水区拖入灌木丛(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小说中人物描写作用的把握能力。答题时应该联系全

文的“大”环境,对于人物描写所展示的人物内心心理和个性特点进行正确的理

解。

答案示例:A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

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B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

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C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

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D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

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垢那种特殊的关爱,

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4分,任选两句,每句2分,意近即可)

3、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有的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揭示了文章的

中心;好的标题应该具体、贴切、简洁、新颖。品析标题和拟标题都要紧扣文章

的内容和主旨。而对于人物个性的分析,应该是针对文中具体描述展开的。

答案是:⑴①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②强调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

定、欣赏。(2分,每点1分,意近即可)⑵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

孩。(2分,意近即可)

4、这是一道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小说的感悟

能力。完成本题,是让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结合

起来,将阅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答案示例:⑴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

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骑车。(2分,事例

要扣住“独立”的含义,表意清楚即可.)⑵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

服困难,战胜自己。(2分,答题扣住“独立”和“战胜困难”即可)

【新难题型工创新之处和难点所在。

2005年上海卷

我的老师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

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

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

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娟造人的时候,笑着对

我们说:“女婿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

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蜗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

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

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儿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

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

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

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

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

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

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

味•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

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

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

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

清晰,那么亲切。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

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笋。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

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

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笑着,叫着,

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

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

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

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⑩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

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

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阅读题目的最后一题出题如下:

请将第⑩段与下面-一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为什

么?(70字左右)(5分)

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他这时候仍在

放风筝……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地被断腿钉在床上,失

去了活动的自由。我希望刘老师不至于如此,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

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

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

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

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分析点评:

这一题要求将原文结尾与另一段文字的结尾作比较阅读,说说哪段作为结尾

更好,这样的引导改变了过去写读后感和鉴赏写作特点的题型,更能紧密联系文

本,在比较中鉴别收尾的好处,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随意说理。学生能只要在

比较中用流畅的文字说出两种结尾的表达效果,分析出赞同哪一种结尾的理由即

可。这样的题型在今年中考中第一次出现,值得大家注意。

2006中考说明文阅读点拨与专项练习

【考点透视】

说明文的阅读,从2005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

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

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

考查的热点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辨识文章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理解

说明的顺序;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概括说明的内容;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分

析文段结构;进行与文段内容有关联的个性化表达。

一、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始终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

1.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科学术语、

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理解;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

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

2.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对其

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阐述;对复杂句子、特殊句子、重要句子的意义

能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能够发现文中的语病,找出并加以修改。

3.正确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根

据文章提供的内容,对文中出现的新概念下定义;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

文要点进行概括;对事物的特点进行阐述;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文

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二、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技法,仍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1.说明顺序。准确理解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能够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排

列句序。

2.说明层次。熟练划分不同类型段落的说明层次;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将

抽出的句子能够还原到文章中去,并说明理由。

3.说明结构。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过渡

句段、照应句段、总括句段的作用;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

并说明是否删掉的理由。

4.说明方法。能够快速判断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阐述其作用。

5.说明语言。对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归纳概括;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阐述具体句段的语言特点。

三、注重培养考生的科学素养,始终是说明文考查的一个亮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目前主要是对科技说明文的考查,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

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

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

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这些题目将会更多地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出现。

四、开放性试题的增加,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发展方向。

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惟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说明文阅读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5.根据文章内容延伸到文外相似的内容;

6.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

7.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8.有创见地补写文章结尾;

9.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警示性的标语、建议或公益广告等;

10.针对文章的某个方面或某段内容,自己设计题目并做出回答。

【知识点梳理】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

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

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

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

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

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

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

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

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10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

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

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

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

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

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

一个深刻的印象。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

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

法。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

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一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人表中,

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

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

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

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

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

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10.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

说得更具体、生动。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

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

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

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

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

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

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

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六、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

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

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

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在准确的前提下,

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

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典型考题】

浙江省课改区20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

聆听植物的心声秦岭

①古老的印第安人有这样一个传统:他们在砍树或锯树枝之前,会做上一段

祷告,以此来请求树木原谅。现在一些科学家认为,美洲土著居民的这种传统习

俗,可能会成为科学家们研究植物也有语言的一种依据。

②德国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地对植物进行最新声学研究后发现:人采花

时,花朵会“哭泣”;人摘黄瓜时,黄瓜会尖叫“;甚至连正常生长的水果也会

发出咯咯的声音。看来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似乎还真为民间的传统提供了佐证。

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法国物理学家施特恩海默说:

“20年前也没有人相信鲸鱼会唱歌,而现在鲸鱼的歌唱已经被破译了”。

③为了探索植物语言是否真实存在,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

究,后来他们发现: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的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

物抑制疼痛和创伤的反应几乎一样。例如在虫咬叶子时,叶子便释放出一种激素,

类似于动物受到伤害时释放的内啡吠。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在植

物表面喷洒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后,就会像在动物身上喷洒此类物质一样,都能消

除伤痛反应。对此,纽约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家伊恩・鲍德温说:“这就是植物

喊‘哎哟'的方式。”

④德国德雷斯顿的生物物理学家魏泽教授认为,树木是通过声音来相互沟通

和了解的,但由于这种声音频率很高,人耳反而听不到。而波恩大学的科学家弗

兰克•朱利曼不仅证实植物语言的存在,而且还研制出了能够探听植物语言的激

光驱动麦克风。当植物口卜子或根茎被切开时,植物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信号——

在整个切面释放出乙烯气体。弗兰克珠利曼一直用钟形玻璃容器收集这种气体。

这种气体的分子开始轰击标准激光束,然后产生振动,形成麦克风能够探听到的

声波。朱利曼说:“植物受到的压力越大,麦克风收到的声音信号就越强。”

⑤还有的科学家认为,植物是通过一种能量进行相互交流的。这种能量是微

弱的光,它可以被测量出来,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剩余能量放大器”使这种光变

成可以看得见的光。不管是通过高频声音还是通过光,随着科学科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最终一定会破译植物的语言之谜。

1.文章开头叙述印第安人的传统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②段中引用施特恩海默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3.细读第③段,根据文中有关语句完成下表。(4分)

现象反应结论

叶子被虫咬(1)(3)

动物受到伤害(2)

4.从目前研究进程来看,科学家认为植物之间是通过哪两种方式来沟通和交

流的?

5.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平时的积累,你认为-一项科学研究的成功,应该具备哪

些条件?请写出其中的三种。

参考答案及答题解析:

这篇科普说明文,最早见于2002年《大科技》的第8期,这篇文章改动较多,

原文题目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破译植物的语言之谜》,删改后的文章去除了大

量科技性的专业说明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篇富有人情味的说明文《聆听

植物的心声》,让笔者不禁联想到教材中的文章《你一定会听到的》。

第1题,说明文基本知识点的考查,明确叙述印第安人的传统是为了引出说

明的对象。可回答引出“植物也有语言”这个话题,或者:证明植物有可能有语

言。(意思符合即可)

第2题,考查学生对语段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答案就是前面一•句话。即:

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或:植物也是可能有语言的。

或:植物的语言最终有可能会被破译。(意思符合即可)

第3题,以表格题的形式考查语段阅读的综合理解能力,动植物上下文的对

比也有利于得出结论。(1)释放出一种激素。(2)释放出内啡吠。(3)当植物

的口I•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作的反应几乎

一样。或: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意思符合即可)

第4题,答案基本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找关键词来概括。声音(或者:高频声

音)和能量(或者:光)。

第5题,开放性试题,不过文章却成了一个引子,不看文章或者完全脱离文

章,也能够解答,如:(1)大胆的科学设想(2)广泛的科学研究(3)深入的

科学研究(4)勇于实践的精神(5)科学技术的发展(6)雄厚的科研力量(7)

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等。(答出上述7种条件中的任何3种即可;答其他的,合

理也可)

2005年宁波市中考语文试题

爱恨交加说臭氧

①大气中臭氧层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作用现已广为人知——它吸收太阳释放出

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这种射线的危害。为了弥补日渐稀薄的臭氧

层乃至臭氧层空洞,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比如推广使用无氟制冷剂,以减少氟利

昂等物质对臭氧的破坏。世界上还为此专门设立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由此给人的

印象似乎是受到保护的臭氧应该越多越好,其实不是这样,如果大气中的臭氧,

尤其是地面附近的大气中的臭氧聚集过多,对人类来说反而是个祸害。

②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它是由于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

成氧原子后,氧原子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含有3个氧原子。大气中

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离地面有10〜50千米,这才是

需要人类保护的大气臭氧层。还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仍能对阻挡

紫外线有一定作用。但是,近年发现地面附近大气中的臭氧浓度有快速增高的趋

势,就令人感到不妙了。

③这些臭氧是从哪里来冒出来的呢?同铅污染、硫化物等一样,它也是源于

人类活动,汽车、燃料、石化等是臭氧的重要污染源。在车水马龙的街上行走,

常常看到空气略带浅棕色,又有一股辛辣刺激的气味,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光化学

烟雾。臭氧就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它不是直接被排放的,而是转化而成的,

比如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只要在阳光辐射及适合的气象条件下就可以生成臭

氧。随着汽车和工业排放的增加,地面臭氧污染在欧洲、北美、日本以及我国的

许多城市中成为普遍现象。根据专家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估计,到2005年,近地

面大气臭氧层将成为影响我国华北地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④研究表明,空气中臭氧浓度在0.012ppm①水平时——这也是许多城市中典

型的水平,能导致人皮肤刺痒,眼睛、鼻咽、呼吸道受刺激,肺功能受影响,引

起咳嗽、气短和胸痛等症状;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

均上升7%〜10%。原因就在于,作为强氧化剂,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

应。当臭氧被吸入呼吸道时,就会与呼吸道中的细胞、流体和组织很快反应,导

致肺功能减弱和组织损伤。对那些患有气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

臭氧的危害更为明显。

⑤从臭氧的性质来看,它既可助人又会害人,它既是上天赐与人类的一把保

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目前,对于臭氧的正面作用以及人类应该采

取哪些措施保护臭氧层,人们已达成共识并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对于臭氧层的

负面作用,人们虽然已有认识,但目前除了进行大气监测和空气污染预报外,还

没有真正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解决。

(注)①ppm:百万分之一

1.根据上下文,写出第①段中加点的“这样”所指代的内容(不超过8个字)。

(2分)

2.把第②段中划线的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作为“臭氧”的定义。(3分)

臭氧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量气

体。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臭氧能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紫外线,能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

B、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近地面的臭氧浓度快速增高会造成地面

臭氧污染。

C、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如果在近地面空气中浓度超标,就会

危害人类健康。

D、臭氧既可助人又会害人,但只要进行大气监测和空气预报,就能克服负

面影响。

4.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5.根据文意,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比喻意义。(4分)

它既是上天赐与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

①“保护伞”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毒药”比喻:

参考答案及答题解析:

第1题考查的是联系上下文把握重点词语的指代意义,要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为臭氧越多越好。

第2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内容的整合,可以根据定义的要求在文段提取关键词

语得出:臭氧是地球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又与周围的氧分子

结合而成的一种含有3个氧原子的微量气体。

第3题考查的是说明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准确,采用选择题

的形式进行考查降低了难度。解答这道题,可以逐题与原文比较,应选择答案D

第4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极其作用的把握。从句子内容来看,运用了数字

——“列数字”,

具体说明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第5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文中形象说明的理解,从分析比喻修辞中的本体和喻

体的相似点入手,围绕说明的内容即可以得出结论:“保护伞”比喻能吸收(阻

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臭氧;“毒药”比喻对人体有害的近地面浓度超标

的臭氧。

【常见失分点】

1.分析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易犯的毛病是:不从整个语段或全文着眼,忽

视中心句和过渡句,答案以偏概全。

2.辨析说明顺序,主要的失误往往是将说明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混为一谈。

3.辨析说明方法,主要的失误有:①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混淆,如把“打比

方"说成'‘比喻句";②下定义与作诠释区分不清;③打比方与作比较混淆;④

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的,会漏写等。

4.分析说明的语言,易犯的毛病是:①不思考词语的本义,不分析句子的整

体意思;②答案笼统,不具体,缺乏针对性,犹如蜻蜓点水,不得要领。

2006中考议论文阅读点拨与专项练习

【考点透视】

从2005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大部分省市都有议论文的阅读。所选文章

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

面的教育。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并有扩大的趋势。

考查热点有: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按要求

补写论据;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分析文段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理解议论

文的语言特色。

一、把握论点。

把握文章的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那么怎

样准确寻找或归纳中心论点呢?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

的,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然后,看文中有没有适合做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

句子。它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时题目也可能是中心论点。阅读过

程中,我们凭着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不难确定某个概括性强的句子是中心论点,

但是否准确无误,还需进一步验证。

如果文中没有适合作论点的句子,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概

括时可适当借用文中的词句,但一定要关照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写出来的句子

要求准确完整。

二、分析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中

考常见题型为: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

据论点,补写论据。

1、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

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

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2、概括事实论据

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也是常见的题型。在概括事实

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

言进行表述。

3、分析论据的作用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

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

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4、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

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

三、论证

常见题型有:辨别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怎样论证论点。

如果题目要求分析如何论证论点,一般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入手,针对论

述的内容做简要分析即可;

四、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常见题型为写出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各层的内容。

五、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词语往往比较抽象。阅读时,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是

解题的关键。常见题型为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同时,议论文的语言往

往又各具特色。据此,鉴赏语言风格也是常见题型。

六、开放性试题

近儿年议论文阅读中,开放性试题呈上升趋势。此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

紧密,题型多样:

♦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

♦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

♦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诗文,要求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自主评论。

♦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联想想象型。

【知识点梳理】

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三.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事实论据:

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采用事实论据论证的就属于

事实论证,分析作用时应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什么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其

突出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

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道理论证指运用道理论据证明论点。因为引用的

内容具有权威性,所以这种论证方法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其特殊作用是,具有权

威性,论证有力。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这种论证方

法,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

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阅读时要分析什么和什么对比,再分

析这样对比是为了证明什么,其作用是是非曲直明确,给人以深刻印象。

A.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举例论证:也叫做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可

以增强文章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

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此外还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

它是经验的总结,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它可以使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

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以

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这种方式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

深刻。

五.结构、层次: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

论)三部分。

其中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是指几个论据(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