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故都的秋》课时1(一)(1分钟)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3.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及严谨呼应的结构。(3分钟)(播放有关秋的视频或图片)师: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数不胜数。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郁达夫笔下的秋究竟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24分钟)一、题目解说1.题目明确深沉,“故都”指北平。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寄寓了一种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层次结构第一部分:思秋、赴秋(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第二部分:绘秋、议秋、暂秋(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①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②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第三部分:恋秋(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三、文本研读(一)熟读课文,文章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作概括。①庭院秋景图(第3段)②秋槐落蕊图(第4段)③秋蝉残声图(第5段)④秋雨话凉图(第6~10段)⑤清秋佳果图(第11段)(二)深入学习五幅图1.第一幅图“庭院秋景图”是如何体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的?明确:(1)冷暖色调的判断(视觉)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属于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属于冷色系)(2)声音的体现(听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凸显出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静”)(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感受这种悲凉的氛围。2.赏析第二幅“秋槐落蕊图”,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三)语言鉴赏1.“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明确: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明确: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四)表现手法1.读1、2段,结合自己的勾画思考:这段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2.第2段和第13段,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明确:作者分别抓住南方秋天“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段,后者在第13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12分钟)探究一、文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示例: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写“红完”(这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用平凡的词语表现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探究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能不能改成“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为什么?明确:不能。原句节奏舒缓从容,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淡泊、悠闲的生活情趣及对故都的深深的眷恋和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是相谐调的。改后节奏紧促,与全文的情蕴相冲突。探究三、本文题为《故都的秋》,通过阅读,大家知道故都指的就是北平,那么将题目改为《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国,又太宽泛。两者都让读者缺乏想象空间。还是《故都的秋》更好。“故”,能使读者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让读者觉得亲切,有一种浓浓的眷恋之情、深深的向往之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故都的秋》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令读者期待,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1分钟)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作者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都是为了真实地表达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2分钟)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缈茫宛然陪衬风致寂寞B.斑驳稀疏细腻弥望嬉游C.羞涩清闲媛女掂念丛生D.丰姿树稍灌木颓废颤动【答案】B【解析】A项,缈—渺;C项,掂—惦;D项,稍—梢。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的秋天与北国的秋天迥然不同,无论是秋的色、秋的味,还是秋的意境与姿态。B.炎热盛夏,荷花竞相绽放,一簇簇地点缀湖面,静静地伫立,含情脉脉,既典雅别致又富有韵味。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应做到履职尽责,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容不得半点敷衍。然而,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工作中混混沌沌。D.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隐隐约约的月光里舒展着迷人的微笑。【答案】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