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人与中国经济_第1页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人与中国经济_第2页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人与中国经济_第3页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人与中国经济_第4页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人与中国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人与中国经济(201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历史上最为瞩目的事件。中国的繁荣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西方已有无数的新闻、论文、评论、论著对此进行了阐述。5年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出版了《中国大趋势》,预言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新的中心。媒体分析公司——全球语言监测机构通过分析发现,“中国的崛起”是近10年来报纸、博客和社交媒体上的最热门词语[1]。来自该公司的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经济的繁荣吸引的关注率,甚至超过了“9·11”恐怖事件和海湾战争。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索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深层原因,其中最瞩目的就是从文化角度做出的研究。文化是支配经济发展的力量,当经济发展后,又可以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英国经济学家、“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分析经济问题时说过,“人们乐于给经济下指标,却忽视为文化画一张蓝图。事实上,从文化发展的经济,才是柔中带刚的硬实力”。的确,世界在经济领域中取得进步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文化领域内发生的一系列挑战和改变。通过编译费尔德与尼科尔森2013年出版的《中国悄悄话:为什么你所听到的有关中国的一切都不对》一书中(ChineseWhispers:WhyEverythingYou’veHeardaboutChinaisWrong)的部分观点,本文试图立足文化的视角,概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与中国经济。以此为视点,可以发现,该书作者所做的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评论可以总结为对两个问题的研究:何为中国人以及中国为何会创造经济奇迹。第一个问题可以表述为“中国人的中国性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可以表述为“中国经济奇迹的本质是什么”。本文试图以这两个问题为线索,从文化的视角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进行梳理。一中国人的中国性面对中国崛起和中国繁荣,西方许多人在致力于从文化的视角解释何为中国,即中国人是什么样子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中国奇迹。在众多的评论中,有些内容是反复出现的主题: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化、统一的民族、强烈的工作伦理、把经济增长看得比个人自由更重要的民族观、对教育的重视。对中国的这种概述,目前不断地受到媒体的强化。然而,本文将立足历史和现实语境,从文化的视角出发,集中于当代西方人较为关注的三个问题来概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性”。综合看来,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中国性的理解,主要集中于国民性格的竞争性、精神层面的不道德性、民族层面的同一性以及文化层面的精英性这四个问题。通过聚焦竞争性、不道德性、同一性以及精英性这四个问题,本文试图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具有的“中国性”进行梳理。第一,竞争性。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暗藏着一种善于竞争的国民特性。正是在这种特性的推动下,中国创造了奇迹,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这种竞争精神,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教育领域。2012年,BBC广播了一份文件,说默西塞德郡的一个企业家打算把他的地垫工厂搬回英国。核心的问题在于英国的工人成本能否和中国一样。“这是英国北部的一个小镇。”叙述者说道,“它试图跟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民族的步伐。”BBC《新闻夜》节目主持人杰里米·帕克斯曼(JeremyPaxman)2012年曾到过中国,中国的工人令他感到十分惊叹。“到处都是接受日付工资的工人,你可以看见他们在建筑工地上劳作,也可以看见他们在尚未完工的高速公路上挥汗,他们劳动时间很长,直到夜幕降临,才停止一天的劳动……然而,在西方福利国家,你是看不到这种景象的,因为西方的工人不会这么卖力地劳动。”[2]这种信息在政治层面得到了强化。西方媒体宣传说,西方人正在陷入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竞赛”中,中国是这场竞赛的领头羊。令西方人感到焦虑的是,他们在这场竞赛中似乎会遭受失败。与此同时,西方商业领域内的老板们也认为,较之我们过于规范的西方经济秩序,中国的投资环境更加友好。通过中国的宣传,西方人常常可以听到一些数值很高的GDP增长率,尽管数值不怎么稳定,但它似乎也支持了这种观点。正是如此,有人非常有信心地预言,说中国在未来10年将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超越美国。有关当代中国的评价不仅和经济有关,而且和教育有关。2011年,美籍华裔学者耶鲁大学的蔡美儿出版了《虎妈战歌》这本书,她在这本书里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了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并称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该书在美国激发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于成为一个“虎妈”是好事还是坏事。进一步说,这个问题可以演变为成为一个中国人是好事还是坏事。通过广泛的讨论与分析,美国人相信,中国式的这种育儿方法极为有效,可以养育出有成就的孩子。与此相比,美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借用美国教育部长邓肯(ArneDuncan)的话,他们发现,“残忍的事实是,我们的教育的确落人之后”[3]。第二,不道德性。有关中国人的“中国性”考察,除了聚焦于经济与教育等显性层面的文化之外,西方人还非常关注隐性层面的中国精神文化,即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通过考察,从西方基督教文化视角出发,多数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几乎没有精神生活,处于精神生活的真空状态,中国人在现实中常常表现出“不道德性”,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人非常善于欺骗和缺乏怜悯。对于没有精神生活的中国人而言,虽然可以平静地面对死亡,但这种“平静”是动物也会有的平静,几乎没有丝毫意义。由于没有精神生活,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在饮食上无所禁忌。总而言之,由于没有精神信仰,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是“神秘的”,而且他们认为,这种“神秘”并不值得深入考察并进入其内部。根据一些历史记述,由于精神上的不道德性,中国性常常会令西方人感到不快。来自中国文化之外的对中国人的攻击主要是认为中国人善于情不自禁地欺骗他人。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中国人“极大的不道德性”进行了描述。他写道,“朋友之间相互欺骗,倘若欺骗未能成功,或者说对方知道了被欺骗的事实,彼此从不会为相互欺骗的意图而感到尴尬或不快”[4]。由于中国人喜欢耍欺骗,因此,中国人无法被信任。这种观点在几个世纪以来已得到了强化。西班牙历史学家路易斯·特杰罗(LuisTejero)1857年描述说,“他们拥有隐藏情感和报复的艺术,谦逊的表象伪装得极好,以至于外人认为对各种各样的冒犯和伤害都无动于衷”[5]。旅居在国外的中国人的形象也不怎么好。1870年,美国诗人布勒特·哈特,出版了《老实人杰姆斯的大实话》,讲述了一个名叫“阿新”的中国人在牌桌上胜出了两位白人赌徒的故事。哈特的本意是想讽刺故土的反中国情结,但是该诗得以流行,恰恰是因为它描绘了时代流行的偏见,“黑暗的行事方式,虚妄的诡计,中国人是奇特的异教徒”。直到20世纪,西方的唐人街还经常被视为不道德的地方,是充满鸦片烟雾以及各种犯罪行为的罪恶之所。不仅如此,还有人认为中国人不仅善于欺骗,而且很邪恶。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墨(SaxRohmer)把他的爱德华时代的虚构人物傅满洲描绘为一个虐待并杀害婴儿的人,并把这个形象和所有的中国人联系起来。留着小胡须的傅满洲是一个“毫无人性的人,丝毫不懂得怜悯……种族传承下来的算计、残忍和冷酷激发了他的天赋,这个民族嫌弃自己亲生的女孩子,为了自己的目的,这个民族把千千万万的女孩子都丢弃了”[6]。中华民族的残忍性,不仅体现在杀害女婴上,而且体现在对动物的虐待上。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920年到中国旅行时注意到人们常常以虐待或折磨动物为乐,“如果一只狗遭遇了车祸,被汽车压了,十有八九的中国人会停下来嘲笑这个可怜的畜生发出的嚎叫声……这种场面不会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激起任何同情式的痛苦,相反,他们似乎可以从中找到一种轻微的快乐”[7]。尽管罗素说中国人似乎可以从动物的痛苦中体验到乐趣,但还是有不少人对此表示质疑,认为罗素的观点不足信。20世纪80年代,美国作家保罗·泰鲁(PaulTheroux)乘火车在中国旅行了一年,自认为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研究专家。他说他可以区分中国人不同类型的笑声。“中国人的笑声大概有20种”,泰鲁说,“但是,没有哪一种笑声含有一点点幽默的迹象。有些是紧张的笑声,有些是尊重的笑声,大多数都是警告式的笑声。高声狂笑代表了中国式的焦虑与攻击。另一种干脆利落的笑声则意味着幸灾乐祸”。形容中国人的时候,用得最多的词语是“神秘”。鲁得亚德·吉普林(RudyardKipling)在诗中所说,“永远不要试图进入东方人的心灵,因为它不值得进入”。然而,在20世纪初,有人却尝试着这样做了,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JackLondon),他试图通过一篇叫《中国佬》的短篇小说来进入东方人的心灵。一个塔希提岛的中国苦力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法国殖民者判了20年监禁,然而,这个人对这种不公正的判决没有丝毫异议,“20年就20年嘛!有什么了不起?顶多不过是失去了一块土地而已”。在西方人看来,这个人是在骨子里透露着亚洲式的耐心,他以一种典型的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性格中非常突出的特点。正如罗素曾说,“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是以十年为单位,而是以百年为单位”[8]。尽管中国人常常可以给外国旅行者留下深刻印象,但他们的品质却常常备受谴责。19世纪法国驻华大使阿贝·胡克(AbbeHuc)注意到,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时候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平静”。这种平静和精神的安宁毫无关系,胡克认为它只表明了中国人的异教式的无人性存在。“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以及离别的痛苦,对于这些一生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从来没有思考过上帝或自身灵魂问题的人而言,是压根儿都不存在的东西。中国人面对死亡的确很平静,但无理性的动物同样也可以做到,这种态度,从本质而言,不仅无法想象,而且的确应该受到谴责。”[9]中国人精神的空洞这一主题,是多个世纪以来外国作家们经常面对的一个常见主题。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写作的美国冷战战略家、作家乔治·凯南(GeorgeKennan)注意到,中国人“似乎缺少两种特质:怜悯的能力以及对罪恶的感知”[10]。有的人的评价更为刻薄。启蒙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的大脑受到了气候的损害,不利于中国人生存的气候几乎消解了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在中国的气候中,大自然节律的改变拥有巨大的力量,使得中国人的道德几乎为零。”他强调说,能拒绝性诱惑的中国男人被认为是道德上的异类。18世纪自由市场经济之父——亚当·斯密曾说广东人的饮食标准远低于欧洲人:“他们常常急不可待地从水中捞起欧洲商船丢下的最肮脏的垃圾,任何动物的尸体,例如死狗或死猫,尽管已经腐败不堪并散发着恶臭,在他们眼中却是极为平常的食物。”第三,同一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口虽然数量众多,然而,却并不像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拥有文化的多样性,相反,中国庞大的人口背后隐藏了巨大的同一性。就此而言,中华民族极大地不同于西方其他国家的任何民族。中国人真的很多,世界上到处都是中国人。世界其他民族的人总是觉得中国的庞大人口令人感到压抑,走到世界各处,你总可以非常容易就碰到中国人。不仅如此,当代中国人自己的媒体宣传似乎也表达了相同的态度,中国人似乎经常为自己的人口数量而感到焦虑不安。16世纪西班牙冒险家佩雷拉(GaleotePereira)因走私罪被明朝法庭关押起来了。他的著作在欧洲是较早的有关中国的游记作品,当时佩雷拉就记述了自己“在这个国家因见到大量的人群而产生强烈的压抑感”。“放眼望去”,他写道,“你常常会看到大群大群的人,然而却别指望你会认识其中的某个人”[11]。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对中国也作了类似的描述。基督教期刊《千千万万中国人》说道,“在由本卷(1883)所代表的这一年内,超800万的灵魂在中华帝国内进入了永恒的世界,然而,在他们中间,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见证上帝的恩典与福音”[12]。20世纪,西方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从向中国人传播宗教,改为诱使他们追逐财富。1937年,驻上海的美国记者卡尔·克劳(KarlCrow)写了一本名叫《四万万顾客》的书,从标题到内容,该书都在劝说美国商人到中国开发这片未曾开发过的市场。到目前为止,除了人口不断暴增之外,中国的“未开发性”依然保存得很好。2005年,美国广告商唐瑞·涛的著作《亿万市场:通向中国新兴消费群》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直到现在,我们也无法知晓,中国巨大的人口到底是威胁还是机会。在共产主义时代,匈牙利作家在《毛泽东:蓝蚁帝王》中通过把身穿蓝制服的中国人比喻为一群蚂蚁,对中国人表达了强烈的质疑。2010年,英国环境作家乔纳森·华兹(JonathanWatts)出版了《当十亿中国人同时跳起来》这本书,他回忆了儿时的故事,故事说如果所有的中国人同时跳起来,就会把地球的轴心撞坏,从而导致人类的毁灭。小时候的华兹曾一度非常焦虑,“害怕可能被人杀死,尤其可怕的是,杀死自己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存在,也不需要使用任何武器就可以达到目的”。今天,随着中国工业化浪潮的到来,儿时的噩梦正在变成现实,因为中国的工业化不仅加速了全球变暖的步伐,而且破坏了现有的世界格局与世界秩序。“现在,中国人跳起来了”,华兹说,“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重新调适我们的生活”[13]。巨大的数量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危险。“占世界人口1/5的人是决定黑你还是雇你,二者之间的区别很大。”这是历史学家、牛津暨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Ferguson)在电视节目里评论中国的互联网犯罪时说过的话[14]。《福布斯》专栏作家乔·科特金(JoelKotkin)把海外中国人描述为“汉字文化圈”,一个海外中国人是否是圈内人,完全取决于这个混血文化圈是否接纳他。其他作家有时候也讨论“大中国”,当他们说“大中国”的时候,他们把我国台湾、我国香港、新加坡以及无数南亚华人社区都包括进来了。所有有关中国人的这些描述有一点是一样的——他们都把中国人视为庞大的同质群体,可以想象这个民族的所有民众会一致转变为基督徒、一致购买西方轿车、一致变为共产主义者并一致跳起来。“这样说是有道理的”,美国传教士阿瑟·亨德森·斯密(ArthurHendersonSmith)1894年说,“因为每个中国人都可以被视为整个种族的缩影”[15]。第四,精英性。在对中国文化进行负面评价的同时,西方也有很多人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敬仰与崇拜,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是一种贵族文化,代表了“宇宙的精华”。19世纪,第一个在中国四处旅行的欧洲人马可·波罗(MarcoPolo)用文字记下了他的经历,对中国皇帝充满了溢美之词,认为“超越了世界上古往今来的一切君主”[16]。中世纪欧洲人对马可·波罗的游记十分喜爱,在游记出版后的1300年间,该书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广泛流传。欧洲人对中国的着迷,后来演化成17世纪传教士福莱尔·多明戈·拉瓦莱特(FriarDomingoNavarrete)描绘的景象:“这个国家是宇宙的精华,到处充满着太阳的光辉。”[17]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认为,难以公正客观地描述中国的各项法律,它远优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法律,它的目标是要使个人和社会变得宁静,并通过伦理规则来确立秩序,从而使人尽可能少地受到各种关系的影响。对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而言,中华帝国是“前无古人的最好国家”。18世纪,很多思想家都认为中华大地的统治者充满仁慈与正义,他根据学术造诣而非贵族头衔来选拔官员,他统治的目标是要把这个国家变成一个精神上的大国。法国重农学派的经济学家们相信,这个国家的富庶来自土地的肥沃,富强赋予了这个国家最高的尊严。持有类似观点的中国文化爱好者不仅存在于民间,而且存在于官方。西方君主也曾一度对中国着迷。1756年,重农主义思想盛行的时候,曾有人建议法国君主路易十五在凡尔赛推行中国皇帝的春耕仪式。10多年之后,澳大利亚君主也采纳了东方的春耕仪式。18世纪,欧洲整个上层社会曾一度对中国式文化非常着迷。位于英国南部沿海的皇家度假建筑,从外部看来,和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极为相似,走进房间,可以看见大量的中国装饰品,连墙壁的装饰也具有中国风格,墙角矗立着金光灿灿的中国龙。近年来,中国文化尽管遭到很多偏见,但仍不缺乏外国崇拜者。1939年卡尔·克洛(CarlCrow)称中国人保留了对美好和笑声的热爱,充满着毫不气馁的乐观主义精神。乔治·凯南(GeorgeKennan)相信中国人或许的确缺乏怜悯心,但他确信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是人中豪杰”。英国六人喜剧团巨蟒剧团(MontyPython)成员艾瑞克·爱多(EricIdle)1980年曾唱过“我爱中国”。今天的西方商人,同古代哲学家一样,对中国抱有极大的热情。美国人唐·多克诺夫(TomDoctoroff)认为中国人“很了不起,催人奋进……相当聪明,极具分析性和狡猾性。”在政界,人们对中国一致都有很大好感。在美国国会,每个中国文化爱好者既可以见到“屠龙者”,也可以见到可爱的“熊猫抱抱”。二中国文化已重塑资本主义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自西方近代以来,西方人就开始认识并解读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人的中国性,西方人之所以不断认识中国,其目的不是为了钻进历史的故纸堆,而是为了更好地解读现实并为自己的行动确定最佳的方案。西方的政治经济秩序极大地受惠于启蒙时代,18世纪的西方启蒙时代为今天的西方社会奠定了诸多最基本的秩序和规则,不仅如此,甚至也奠定了今天的世界秩序。然而,中国的崛起却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式启蒙的道路。中国没有遵从西方人给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而是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且从中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持续不断的经济高增长率令西方人感到惶恐,不仅担心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担心西方人自启蒙以来所确立的世界秩序将被重新整合。因此,西方人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崛起。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用自己的文化已经重塑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和运行规则,西方人如果要在将来保持自己的优势,需要向中国学习很多东西。100年前,中国人被认为几乎无法经营资本主义。社会学之父马克斯·韦伯(MaxWeber)1915年用“中华民族精神”一词指明,中国文化对学者和官员的尊崇极为不适合“理性的企业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笼统地说,中国人更愿意成为官员,而不怎么愿意投资商业。他们缺乏为未来投资、以新技术革新做事方式的精神气质。韦伯这个话是有道理的,还有别的什么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农民大国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却已发展成熟这一现象?在西方人看来,文化的因素在其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把文化确认为中国发展落后的原因,韦伯只是在步人后尘。早在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虽不像和他同时代的伏尔泰那样热爱中国,但却也认为,中国的同一性——“一个国土辽阔的帝国,说着同一种语言,由一种法律所统治,并以相同的方式展示同情”——是它未能获取可同欧洲国家媲美的科技进步的原因所致。休谟说,“在中国,没有哪个人敢于背离流俗。没有哪个后代敢于质疑祖先们普遍确立下来的祖训”。然而,韦伯的观点——中国文化不利于资本主义及其进步——虽然曾一度是真理,如今却不再是真理了。现在,常常听到学者们和政治家们强调说,儒家价值——忠诚于家族、尊重教育、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对中国资本主义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推进,它帮助中国资本家确立了为未来而投资的观念,也帮助他们采用新技术,并以谦逊的态度学习新的处世方法。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来自儒家文化的这些价值可以解释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一带南亚华人社区的巨大成功,也可以解释香港的商业活力。当然,它还可以用来解释中国自身的巨大经济成就,这是它对本土文化做出的贡献。的确,中国目前常常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代表,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走在它前面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商业权威们经常写文章说,西方商人可以学习中国企业家们具有的活力。政治家们也有可以从中学习的地方。根据耶鲁大学出身的华尔街银行巨头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Roach)的观点,中国的成功来自政策制定者们所拥有的长远眼光,“中国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它长期着眼于稳定,它不太愿意接受那种以牺牲长远发展规划为代价而换来的短期发展方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Becker)说,中国的专制政治体制给经济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充满智慧的领导人领导下的专制政府可以完成的事业要多于民主政府,因为他们在推行自己的计划时,无须受到立法、司法或媒体的限制”,他还说,“安东尼·波顿,英国最著名的基金经理与投资人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也认为,在其他国家受政治干扰的许多经济活动在中国都可以一路无阻”。中国人懂得商业之道。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总裁、比尔·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哈姆雷(JohnHamre)引用了一个在机场偶然听来的故事证明中国官方对企业家采取了极力帮助的态度,而不是像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总是极力阻碍企业家:有个美国商人离开中国,准备回家。他刚在中国度过了一周,帮助拟定旨在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工业园方案。……市长说,他们将为工人提供两年市区到工厂的免费交通。当地大学承诺为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建立实习基地。本地商人感受到了来自美国工厂的挑战,他希望可以扩大厂地规模,但却被告知,在达到官方条件之前,首先要学习新的环保知识。这个商人想尽办法接触掌握着“启动”基金的官员,希望可以以此来促进厂地规模的扩张,但却被告知,他连该官员的副秘书都不可能见到,因为这可能会引起“利益的冲突”。自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资本主义运行得比西方资本主义要好得多的这种观点开始广泛流行。美国国会议员查尔斯·库普干(CharlesKupchan)认为,“中国尤其善于利用全球化的好处,也善于避开不利之处”。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丹尼·罗瑞克(DaniRodrik)说,中国的繁荣来自领导人“敢于挑战外部世界格局的信心”。立足经济,对中国的热情与崇拜正在与日俱增。虽然中国禁止自由贸易,但西方有些劳动组织却很崇拜中国模式。安迪·斯特恩(AndyStern)这位国际工会前会长极为赞赏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认为美国需要向东方学习,“当时势变化之后,美国需要向曾经占有优势而现在却失去了优势的运动员学习:吸取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中国被认为有杰出的处理危机的能力。由于这个国家拥有强有力的领导人,他们总能在恰当的时机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因此,这个国家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脱颖而出了。自从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以来,西方国家陷入了历史的低谷,然而,中国的年增长率却从来没有低于9%。“中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绝对是一流的,这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国家”,英国人马丁·雅克(MartinJacque)这样说道。事实上,这是一种流行的观点。大卫·皮宁(DavidPilling),英国《金融时报》的亚洲版编辑,称赞中国拥有“高度具有竞争力的领导人,尽管有缺点,但却可以使经济保持30年高速增长”。然而,不久以前,他们还在嘲笑共产主义国家制定的“五年规划”,把它视为不良投资和伪造数据的代名词。不过,北京给出的多年发展蓝图现在却被赋予了最高程度的重视。“跟随中国政府的做法总不会出错,通过阅读五年规划来找到中国政府的关注热点”是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JimRogers)[18]给出的最佳投资建议。为什么?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