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O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它所追求的是所有权与_第1页
MBO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它所追求的是所有权与_第2页
MBO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它所追求的是所有权与_第3页
MBO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它所追求的是所有权与_第4页
MBO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它所追求的是所有权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BO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它所追求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集中□陆满平博士后、教授MBO反叛现代企业制度MBO(ManagementBuy-outs)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通过收购,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新统一。公司实施MBO之后,其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等将发生很大变化,并在实质上成为管理者完全控股的企业。在中国MBO的“乂”大多不仅是高层管理者,也包括中层管理者和主要业务技术骨干,甚至员工,因此,根据我国的国情将MBO翻译为“管理层收购”更为恰当。对这一概念,学术界、政府部门、企业界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混淆。MBO强调的是管理层收购,特定情况下是管理者个人收购,一般我们强调的是管理层团队的科学构建,发挥MBO运作中的团队精神,也有利于MBO实施完成后企业的后续整合和发展。狭义来讲,MBO即ManagementBuy-out,在这里,Management含义是:经理、管理人员的意思,可以统称为“管理者”,Buy-out:是指通过购买一个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shares)来获得该公司的控制权情形。所以,MBO的含义是:管理者为了控制所在公司而购买该公司股份的行为。MBO译成中文是“管理者收购”,也有人翻译为“经理层融资收购”,在我国被强调为“管理层收购”。MBO必须是现实股权,与管理者股票期权(ESO)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方面在于主体的一致性,都是针对管理层或管理者来进行的,且当股票期权成为现期股权时,两者存在一致性;区别在于股票期权往往是针对远期的,且到行权时有可能是收益,也可能是负债。管理层收购(MBO)与管理层股票期权(ESO)、员工收购(EBO)、员工持股计划(ESOP)及股份合作制等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MBO必须是真实交易,无偿量化资产到个人、奖励股权、赠送股权、继承股权、股票期权行权、划拨股权、配给股权、打折优惠获得股权等都不是MBO的内容。MBO必须是买断股权,从而达到控股,不同于一般性的管理层持股,更不同于虚拟股份持有和虚拟股票期权。MBO必须是融资购并和承债购并,即必须利用内外部融资方案和多种金融手段,包括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创新工具等进行MBO购并,从性质上讲是杠杆购并的一种,从而与早就存在的一般性企业购并与重组相区别。这也是我们当前强调实施MBO的新颖性和价值所在。一般的企业买卖和资产重组,强调的是收益权,即买卖价差和资本运营的增值,而MBO的实施除了收益权外,主要还有控制权、共享权和剩余价值索取权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MBO与其他企业激励机制相比,具有利益直接性、动力内生性和时间长期性等特点。MBO既可以是对某个目标企业实施,也可以只对某一集团告诉或跨国公司某一子公司、某一分公司甚至某一具体部门实施。要注重MBO的多重理论解释性,其含义随着其理论基础的差异,会有所多元化。MBO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因为其追求的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集中。MBO行为产生的体制基础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所存在的代理成本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低效问题,通过管理层对公司的收购实现经理人对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减少对经理人权力的约束,MBO实际上是对过度分权导致代理成本过大的一种矫正。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对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促使企业片面追求规模化和多元多角化发展的一种矫正,但MBO的实施并不否定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要充分注重MBO实施中的发展与变异形态,考虑国情差异,从我国来讲目前还很难找到某一经典模式可以被各类企业普遍参照。目前媒体上许多关于MBO的争议甚至质疑,大多是缘于对MBO概念的误解,如某自由撰稿人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MBO的评论文章说“上市公司那些高管们无非是高级打工仔,凭什么动辄以上千万上亿的资金一眨眼就成了大股东?”并指出,“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如果仅仅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即使一辈子不吃不喝也攒不出那么大的一笔收购资金。”北京市某著名律师发表文章认为,MBO不当操作可能会面临刑法中的“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罪”和“挪用公款罪”等。这都是对MBO概念和实施主体的误解。MBO作为杠杆收购(LBO)的一种,从来都不是“有多少钱办多大事”而是“以小博大”,管理层自己的资金出得很少。国外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其经验数据为10%至20%,其余80%至90%的资金都是靠多种融资方案来解决,从来没有这种靠管理层自己攒足了资金才能搞MBO的规则,更不会把多种融资方案借来的钱要交代成属于自己的钱一样,机械地乱套用刑法中的“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罪”和“挪用公款罪”等。经济学家华生在日前召开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珠海论坛上,就MBO即管理层收购发表评论时认为,“西方发生的管理层收购只发生在一小部分规模一般不大或遇到特殊困难的企业,所有者又是经营者主要适合于小企业,因此目前炒得很热的管理层收购并不是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改革的方向”。这也是对MBO概念的误解,因为正如前面MBO概念界定中所指出的MBO既可以对企业整体进行,也可以对企业的子公司、分公司甚至一个部门进行,如对航空公司整体实施MBO很难,但不等于对其机场、油料供应公司、配餐公司、宾馆、后勤服务公司等不可以实施MBO。(证券时报)—我们需要什么“物质”和“结构”?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所改革成效奥秘探析(上)本报记者郑千里一粒粒晶体在玲珑剔透的炉子里闪耀着迷人的光泽,“籽晶正在这炉子里生成。生成的晶体经过切割和抛光,米粒般大小的一颗,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到近一千美元。”福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日锋说。透过单晶炉前的显微镜,看到晶体那些排列有序的奇特美妙结构,看到它那珊瑚一般绚丽多姿的团蔟,记者感动得有点眩晕。福晶是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通过改革,从所里剥离现已成功改制的一家公司。但研究所近几年的改革成效并不仅于此,它所“生成”的五彩缤纷“晶体”同样引人入胜。一个国立研究所知识创新卓有成效,需要什么样的“物质”?需要什么样的“结构”?今春,记者对物质结构研究所的一些奥秘进行了采访探析。在沙漠里即便堆上成百上千吨金子,也未必能建造出宏伟的宫殿“我们现在的战略定位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主,大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化。”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洪茂椿说。196年0,我国科学家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的梦想,与国家物质高度匮乏的现实不期而遇。然而就在奔腾不息的闽江之滨,我国结构化学的奠基者之一卢嘉锡,却不乏先见之明地创建起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给创业者界定了一条白手起家、荜路蓝缕之途。”四十余年过去,当年参加创业的科技人员在言谈之间,“是一种穿越时间隧道的记忆为参照的自豪。”洪茂椿是改革开放后卢嘉锡先生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作为卢老的得意门生,又先后担任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洪茂椿回想研究所的风雨历程,感情难以自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基于卢嘉锡先生的科学思想风范,和他所带领的科研队伍的力量凝聚,研究所仍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诚如洪茂椿所言,后来虽然卢嘉锡由该所所长直接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但却已经奠定了研究所坚实的科研基础,包括199年1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三硼酸鲤”,199年3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钼铁硫等原子蔟化合物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等重大科研成果。毋须讳言,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作为国立科研机构,曾一度停滞了前进的步伐,在“国家队”中显得落伍。现任所长洪茂椿心情难免几分复杂和沉重:“‘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还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吧,相信进入知识创新的研究所会重新铸造辉煌。”2000年,物质结构研究所对自身发展重新定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要“以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形成新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特色。”特别是“新技术晶体材料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要“形成从理论模型、结构选型、设计合成、结构分析、晶体生长、性能表征和器件研制一条龙的研究与开发体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所的科研需要一定物质条件的支撑,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国立研究所,更要强有力的物质条件的支撑。作为我国开展“物质结构”研究举足轻重的研究所,它对“物质”的深刻了解和迫切需求,应该比全国哪个研究所都要透彻,都要强烈。2001年7月,中国科学院批准物质结构研究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说“雪中送炭”也好,称“久旱甘霖”也罢,不管怎样,研究所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大力度经费支持,仅“知识创新”名下获得的经费就比过去经费多了一倍,从总量上得到较为充分的科研“物质”保障。物质结构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的纪念画册里,收入几张颇为珍贵的历史照片。人们从那些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里,可以追寻到我国物质化学奠基者、创业者当年的足迹:与臭河沟毗邻的极其简陋的办公楼,只能用“寒酸”来形容的早期实验室,“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研究所也取得了某些堪称“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当那些尘封多年的历史重新展现在你面前时,你又有什么样的感悟呢?”画册的撰稿者这样说。“物质”的匮乏,并不意味“精神”的苍白,倒可能是“精神”的充实。“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这一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在那些专门研究“物质”的我国老一辈科技人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知识创新,我们就是要发扬卢嘉锡等老一辈科学家‘攻城不怕艰’、‘攀登不畏难’的优良传统。”洪茂椿说。如今,研究所有了一定“物质”条件,同样不等于拥有未来的持续发展,正如在沙漠里即便堆上成百上千吨金子,也未必能建造出金碧辉煌的宏伟宫殿。“真正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化学综合研究基地之一”,远见卓识的卢嘉锡先生认为,要做到“实验与理论、化学与物理和其他非化学学科、结构与性能、静态与动态、基础与应用”这“五重双结合”。物质结构研究所要实现科技创新,按自己的总体目标“在五年内建成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著名研究所”,还要同时进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搭建合适自身发展需要的“结构”。在改革“动人”中美丽,在“动人”的阵痛后“楚楚动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凝炼目标,学科方向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集中在了上游的团簇科学、中间的结构敏感功能材料,以及下游的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相应地,拆除了原来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机构和建制,逐步形成由课题小组为基本单元的组织建制。其中,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化学与物理研究室、晶体材料研究工程中心等30余个课题组,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的研究和研究所控股的福晶公司首尾衔接,形成了研究、开发、产业化的“一条龙”。洪茂椿用计算机演示,记者看到这“一条龙”和研究所总体运转模式结合,也像晶体那美丽无比的团蔟。“真正的改革就是要‘动人’。”中国科学院分管体制改革的副院长杨柏龄说。也只有通过体制改革过程的大胆“动人”,肩负着知识创新重任的研究所才能“楚楚动人”。在科研院所旧观念、旧习俗的惯性驱使下运转,科研及其后勤保障队伍的严重冗员和老化,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要“动人”谈何容易?就像一位青春不再的女子,节食减肥,瘦身美体,甚至要抽取堆积的皮下脂肪,除了有决心、有毅力,还要忍受种种苦不堪言的“手术”折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序列,固然为研究所提供了增长一倍的科研经费,但它显然不是为“吃大锅饭”提供方便。根据中国科学院的统一部署,研究所对创新基地人员定编、定岗:原来全所在编人员398名,其中三个研究室的科技人员共86名;进入“创新基地”的科技人员才52名,也就是说,保持一支精干高效、而且有足够经费保障的科研队伍,近2/3的人员要实行“项目聘任”,或进行改制及离退的分流。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及各级岗位设置后,研究所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全所的创新岗位或项目岗位予以公布,其职务、职级以及相应的岗位津贴透明,并在所内外进行公开招聘。“知识创新工程的顺利开展,首先必须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寻找突破口,并以此作为改革的基本保障。”研究所新一届的领导班子达成这样的共识。既要避免“物质结构”出现过度“震荡”,可能导致“晶体”内部不可修复的破坏性损伤,又要通过“物质”在“结构”上必要的“重组”,形成“晶体”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排列组合,就要在“物质结构”的“震荡”和“稳定”之间,以及“固化”和“生成”之间寻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研究所领导班子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可谓用心良苦。口口福建晶体技术开发公司是物质结构研究所于1990年全资设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其核心技术是研究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熔盐籽晶法生长低温相偏硼酸钡单晶"(BBO)发明专利和“用三硼酸锂单晶体制造的非线性光学器件”(LBO)发明专利。BBO晶体器件和LB0晶体曾于1990年前后分别被美国权威专业杂志《激光与光电子学》评为年度激光高科技“十佳”产品之一,可以说是福晶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两副杀手锏。然而由于研究所与公司之间的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公司技术转移和资产重组过程中,不但遭受了三次裁决均在千万元以上赔偿的重大知识产权侵害,还使研究所这一“事业法人”焦头烂额,几度陷入了打官司欲罢不能的困境。“改制”,成了福晶公司的必然选择。然而,要让公司由“事业”变更为“企业”,从研究所整体“剥离”出来,所有员工进行彻底的“身份”变更,同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其最初的难度不亚于同侵权单位打持久的官司,研究所无异于“剥”了一层皮,“离”了一次婚。口口2001年10月30日,根据有关部门的审计和评估,福晶公司调整股东结构,物质结构研究所以经财政部确认的无形资产(LBO和BBO两项专利)评估值,增资进入福晶公司;公司员工(高级管理和技术骨干)则对福晶公司增资2500万元,公司由此变更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中,研究所占公司股权的65%。2002年,公司引进3个战略伙伴,研究所的股权降至50%。宁可忍受人事“剥离”的痛苦,也要做到公司产权完全的清晰,研究所“动人”中再次斩钉截铁。正是在改革“动人”的阵阵疼痛之后,研究所才开始显露她“楚楚动人”的风姿。研究所的“新型无机聚合物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关联生物体系的VMoFe等金属蔟(配)和物与配体研究”,200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的推荐,申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效率新波长1.34微米Nd:YA10激光治疗机”200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推荐,申报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2002年SCI的论文收录篇数为177篇,影响因子超过2.0的占领40篇,均比2000年SCI收录篇数的80篇和影响因子超过2.0的13篇有了大幅度的攀升;主办的中英文版《结构化学》已被列为SCI刊物,影响因子达到0.184。口口除了用好现有的2000多台(套)仪器设备,其中包括面探测试仪、500兆超导核磁共振谱仪等,研究所今明两年将投资1600多万元,用于高分辨率电镜等光电子材料性能测试等先进仪器设备的添置。“为了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寅吃卯粮,而要未雨绸缪。有了实验室极其装备的基本条件保障,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研究所工作。”洪茂椿所长对此有切身体会。作为“科研国家队”,如果承担不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就要考虑它是否存在的必要性。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物质结构研究所通过制订各类激励措施争取国家科研项目,仅2002年,研究所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等各类研究课题208项,争取到的院外科研经费是2000年的5倍。研究所打响争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翻身战,高高地飘扬起了“中国”的旗帜。研究所整合社会资源,成立不久的“福建光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提高院、地科技合作的层次上也有了良好开端。“我们冠名‘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她是中国科学院的,也是福建省的。过去我们对福建地方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贡献没有太大显示度,当然也谈不上更多影响力,现在这种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的被动局面正在得到改观。”研究所科研人员说。在中国科学院的100多个研究所里,物质结构研究所是为数不多的天涯“游子”。她远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在地域上没有太多的优势,甚至还不如分布在新疆等边远地区的研究所具有基地的集群效应。中国科学院开展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福建“科教兴省”正在构筑的人才高地计划,给了物质结构研究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因为自己是身处福建的唯一科研“国家队”,就更要肩负“国家队”的光荣使命,体现“国家队”的大家风范。实现科研的跨越式发展,物质结构研究所正以自己科研能力和水平直线上升的趋势,为她分布在全国的众多嫡系“兄弟姐妹”刮目,也为她意欲在福建省广泛交结的亲朋好友器重。感动,为那永恒的精神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本报记者何世文通讯员秦后彬廖定国陈玉玺1999年8月21日,第三军医大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的奠基人,学术界著名的“黎氏三兄弟”中的大哥黎鳌院士,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愿,三天后,他的骨灰被撒在了环抱重庆的长江和嘉陵江的碧水中……从烧伤所的建立到如今,悠悠四十多年,黎鳌身后留下了一个国内最大、成果最多的烧伤研究所。四十年熔铸“黎鳌精神”来到重庆高滩岩正街,一座11层银灰色烧伤大楼矗立其中,里面的4个病区、12张0床位、9个实验室和1万多平方米的工作场地,奠定了其作为国际最大的烧伤研究所的地位,这就是第三军医大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而45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仅有20平方米、6张床位的小小病区,以黎鳌为主的军医们为帮助大批烧伤病人成立了这个烧伤研究所。当时的烧伤专科病房,没有一件象样的仪器设备,没有起码的启动资金,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据烧伤所的“老人”们回忆,他们为了摸清烧伤病变特点、追踪治疗效果,索性搬到病房来住,夏日一张凉席、冬天一床棉被,日以继夜地守候在病人身旁。为了尽快提高烧伤救治技能,他们四处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编写教材讲义,开办各种讲座、培训班,以弥补“半路出家”的医护人员先天素质的不足。为防止交叉感染和洁净病房,烧伤研究所的领导们果断的决定取消陪伴和护工,改由医护人员负责包干卫生区,承担一切守护病人的任务。如今73岁的肖光夏给记者回忆了当年抢救一等功臣唐通毅的经历:在雪域高原西藏重镇昌都,有个油库的油桶突然着火,如果油桶引爆油库,这意味着西藏重镇昌都可能被毁,唐通毅奋不顾身将大火扑灭,导致自己深度烧伤创面达到70%,伤势十分严重。正在成都抢救烧伤伤员的肖光夏当即乘车穿越时称“生死线”的川藏公路。两个司机日夜兼程,几乎遇上雪崩路踏,两天两夜后,终于到达昌都。在高原,肖光夏呆了40天,为英雄进行了8次手术,最终让唐通毅平安归队。“后来,唐通毅还过来看过我,他也结了婚,而且在部队还当了政治部主任。”肖光夏回忆中目光流露出幸福,“看到我的病人顺利康复,这是我们医生的快乐。”40多年,如弹指一挥间。当年烧伤所初创时的专家、大夫都已两鬓泛白,留下的是“爱国、创业、攻关和人梯”所概括的“黎鳌精神”和充满活力的第三代科研人员。科技创新,蕴含着不懈执著在肖光夏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的几张照片,一个类似圆柱形的不规则物体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被荧光粉标记的肠内细菌。肖光夏告诉记者,发现这个东西的过程很是不易,其中竟包含着20年、两代人的苦心。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肖光夏就发现烧伤重病病人在全身都得到有效消毒的情况下,血液中仍然有细菌感染。他怀疑,这些细菌是不是来自肠内的呢,由于正常人在肠壁都有一层严密的“壁垒”,肠内细菌根本出不去,但重度烧伤病人是不是也这样则很难说。肖光夏把自己的设想运用到实验中,但当时的实验设备太简陋了,他最终没有成功。后来“文革”开始了,这个设想藏在他心中近20年。80年代初,他把这个课题交给了他的博士生马利,这时他们已经可以用荧光标记细菌,终于在一天傍晚,马利博士用电子显微镜锁住了那颗带荧光素标记的细菌。肖光夏对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他接到学生的电话,放下饭碗赶到实验室,终于看到了被标记的细菌正是肠内的细菌,20年的心血终于得偿,在场人员无不泪下。在此后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马利代表全所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提出了“在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中,肠源性感染起重要作用”的新鲜论断。会场上,各国专家无不惊叹,美国著名烧伤专家戴切说:“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你们却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了不起!”事实证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烧伤学顶尖科研机构才达到这一水平。在国际烧伤领域筑起一座丰碑在烧伤所里,记者感受到这里的很多人拥有自己的梦想:走向世界、赶超世界,驰骋在国际烧伤医学前沿„„这个梦想正在变成现实。长期以来,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救治深深困扰烧伤医学界,当时国内外无成功救治的先例。国外的医学教科书甚至断言“烧伤面积超过50%的病人不能治愈”。但烧伤研究所的军医们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论证,实测了国人体表面积,制定了我国体表计算面积新九分法;通过大量病例,总结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输液公式,使大多数烧伤病人能平稳渡过休克期。如此这般,救治70%、80%、90%大面积烧伤病人的纪录不断被他们一代又一代人刷新,先后救治了15000多例病人,其救治水平明显高于号称世界一流的美国烧伤中心。他们在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一一呼吸道烧伤的救治方面,首先采用了模拟致伤装置,在动物身上造成呼吸道烧伤的模型,弄清了呼吸道烧伤的发病机理,率先在国际上研制了一套呼吸道烧伤的早期治疗方案。目前通过上千例呼吸道烧伤病人的临床实践检验,这套方案的治愈率由64.2%提高到87.6%,居世界领先水平。针对早期脏器损害是严重烧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防治战时烧伤的早期损害是预防脏器功能衰竭的关键,完成了一整套防治脏器损害的方案。使严重烧伤内脏并发症发生率由48.7%降至11.4%,存活率由60.0%提高到85.7%,目前这一套救治方案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自1980年以来,国际性烧伤学术论坛上,署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的学术论文数以占会议20%、30%、40%的速度递增。对此,国际烧伤学会主席波什维克教授诚恳地向黎鳌教授请求,由中美发起主办一次国际性烧伤会议。1985年金秋时节,来自美国等国家的250多位专家学者从世界各地汇聚到了山城重庆,参加由他们主办的首届中美国际烧伤会议,这是重庆第一次举办国际性的交流会。各国专家拿起他们用简易的打字机打出的论文汇编,听到烧伤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们用流畅的英语系统地介绍中国的烧伤治疗成果后,无不动容。国际烧伤界权威、美国烧伤学会主席亚历山大教授赞不绝口:“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你们这样把临床和实验结合得如此地好。”大会结束时,各国专家们商定每隔4年在中国召开一次中美国际烧伤会议。自1985年以来,每届会议都由烧伤研究所牵头,每次都有他们高水平的论文在大会上宣读和交流。1994年,美国烧伤学会把国际烧伤的最高奖“伊文斯奖”郑重地交到他们的领头人一一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黎鳌手中。生命,不能轻言放弃在烧伤研究所的危重病房,记者看到的一幕幕场面用触目惊心来表述一点不过分,每一个被烧伤的病人的身体甚至脸上都被大面积的呈灰黑色的痂所覆盖。甚至有一位烧伤程度为99.9%的病人,因为已经没有皮肤,如焦炭一般横在病床上,只有胸脯的一起一伏让人知道他曾是个鲜活的生命。而这里的医生和护士每天所面对的,都是类似这样的病人。“我们的研究都是来自临床,”研究所黄跃生所长告诉记者,“只要有一线可能,我们都要尽全力挽救。”1995年3月21日,一个名叫梁强的战士为拯救30多名旅客,毅然抱着盛满汽油的、熊熊燃烧的内胎跳出车外,送到西南医院时,诊断其全身烧伤面积达85%,一股强烈的糊焦味从黑黑的躯体发出,并伴有重度吸入性损伤和低温败血症及急性肾功能不全,生命危在旦夕。医院的专家教授对他每天都进行三次会诊,每次手术总要准备三四个方案,选出最佳的执行。由于梁强的右手几乎被烧焦,且又深度感染,按惯例只能截肢保命。当时黎鳌院士检查了他的伤手后,发现还有一丝保全的希望,他立即提出不截肢的意见。当时有媒体报道称这是一次烧伤医学成果的大检阅,是数十年烧伤经验的大汇总。奇迹终于出现了,18岁的战士挣脱了死神的魔掌,痊愈后,梁强满怀深情地用保全的右手给黎老敬了个军礼„„精神的闪烁源自平淡的付出在肖光夏的案头放着一本2000年2月的《中华烧伤杂志》,这是该杂志出的第一期。1997年,在黎鳌等一批老专家的倡议下,中华医学会决定成立一家代表国家级理论水平的烧伤医学刊物,中华医学会召集的有关专家评委几乎全票通过,把这一“理论大旗”交给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短短三个月,担任主编的肖光夏带着所里的一帮年轻人从学编辑、制版开始,办起了这份代表全国最高学术水平的刊物,他们向分布全军、全国的专家组稿,很快,这本《中华烧伤杂志》呱呱坠地,当年就被评为中华医学会优秀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