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整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整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整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整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整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

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①独坐敬亭山

1.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

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

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

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

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

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

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

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2)在诗句里

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能陪伴李白的,

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

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

边的孤独!

9.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

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

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

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1.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教学后记:

要准确地理解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就一定要插入李白写这首诗当时的情

况。如果学生不知道李白是在被迫离开长安,孤身一人漂泊十年之后写的这首诗,

那很容易误解其中的情感一一有可能把这首诗当作一首游山玩水的休闲诗作来

读。正因为这个考虑,我插入了一段类似于李白小故事的叙述,详述了李白被迫

离开长安的前后情况。从现场效果来看,我觉得这样操作是很正确的!学生一下

子就能体会到,诗当中倾诉的其实是--种浪迹天涯、四处漂泊、无人相伴的“孤

独”的感受。

备课网摘:

。望洞庭

1.教师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说过,《忆江南》是一首词,《独坐敬亭山》和《望

洞庭》是两首诗。合在一块儿,我们就把他们称作“古诗词三首”,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首先跟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2.教师教读两遍,请两位学生读:(1)教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磨”;(2)叫学

生正确地书写“庭、潭、螺”。

3.学生齐读,教师训练学生说话,用三种方式介绍诗人“刘禹锡”:

诗人

Z\.

唐刘禹锡

4.教师过渡:刘禹锡在这首诗里边,写了很多美景。听老师读一读,你仔细听,

看你从诗中看到了几处美景?

5.教师朗读,学生表述,教师要求学生逐一标画后,连起来说:诗中写了如下

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6.学生齐读,要求读出画面的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用课件、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反复表述:

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遥

望洞庭湖山水美景,真像是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啊。

7.教师指出其中的两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的情感,并与《独坐敬亭山》

相比较表达上的异同: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

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

8.学生齐诵古诗,想象画面。

9.教师小结,学生笔记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写景抒情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孤独

望洞庭愉快

教学后记:

为自己的讲解,找个依托

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如何穿插进行生字教学,我一直都感到很为难。但

经过这两节课的尝试,我觉得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进行古诗词字词教学识,

学生的朗读是个可靠的依托——依托学生的朗读,来穿插进行古诗生字的教学。

说白了,学生的朗读,不过是教师为自己的讲解找来的一个“托儿”,看下面的

教学片断: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古诗。

生1:望洞庭……

师:读得好,特别是标题当中的“庭”这个生字,读得很正确。伸出手来,

跟老师写:广字边,廷字里,合起来就是洞庭湖的庭。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

首诗,看是否真的把这个字读好了!

生2:望洞庭……

师:不仅庭字的后鼻音读得好,而且“潭”字和“螺”字也念得相当好,我

们一起动手写一写这两个字:三点水,覃字边,合在一起念潭;虫字旁,累字边,

合在一起就是田螺的螺。

备课网摘:

(3)忆江南

1.教师导入: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都是诗,只有《忆江南

一首是——词。为什么不把《忆江南》称作诗呢?观察一下,词和诗之间究

竟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表述,教师讲述:正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

长句短句交错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律美。跟老师一起读一读,介绍白居易。

3.请一位学生读:(1)书写“谙”;(2)“谙”的意思(学法提示)及常用的词

“谙熟于心”;

4.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要读好、读懂“谙”:理解一字,领悟一句。

5.教师过渡: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啊!哪些风景是作者所熟

悉的?学生:(1)用诗句表述;(2)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6.教师小结:正因为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春天到时,江水绿如兰草,所以

作者说——能不忆江南!这句话什么意思?

7.教师引读,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反复表述诗的意思,加强对诗意的整体记忆:

江南好,

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

春天里,江水绿如蓝草。

怎能不让人常常想起江南呢?

8.学生笔记,背诵。

9.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背到了诗,加强对诗的记忆。

10.教师小结:(1)词牌和另两首《忆江南》;(2)笔记;

板书设计:

忆江南----风景旧曾谙

词又叫长短句,有词牌名。

教学后记:

先拉个雏形,然后再精雕细刻

——理解古诗文句子方法谈

把诗句的意思说明白,是古诗词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怎样让学生自己把古诗

的意思说明白呢?我今天尝试了一下,总的感觉就先需要从一个雏形开始,一步

一步地雕刻,最后才能成形。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忆江南》这首词。

生1:忆江南...

师:你读得很正确,尤其是“谙”这个字读得很对!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

字——言字旁,音字边,合在一起就念anl。知不知道这个字什么意思?

生2:“谙”是“熟悉”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看注解。

师:对了!要把古诗词读懂,看注解是一种方法。“谙”就是“熟悉”的意

思,有“谙熟于心”这个词,就是对事情非常熟悉。比如,期末的时候,我们把

200个生字反复听写了五六次,已经一一

生:谙熟于心了。

师:有的同学昨天在家里把三首古诗词背了十遍,到现在已经一一

生:谙熟于心了。

师:对了!“谙”就是熟悉的意思,你理解了“谭',你就能明白“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的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3:江南的风景很美,我很熟悉。

师:说得很好,把这个句子大致的意思说出来,只是没有把“曾”的意思说

出来,“曾”什么意思?

生:曾经。

师:把这个词放到刚才的这个句子中去,怎么说?

生4:江南的风景很美,我曾经很熟悉。

师:真好!说的更细致了!如果把“旧”的意思也加进去就更好!“旧”在

此句中怎么理解?

生5:从前。

师:加进去说一说。

生5:江南的风景很美,我从前曾经很熟悉。

师:对了,这就全面而且细致了!

但是,如果每句诗都这样去理解,那上课会上得很累,一首诗的教学中,有

一两句精细地雕刻一下,让学生知道怎么对应着把古诗文用现代的方式说清楚地

方法,就够了——不过是个代入、替换、扩展的问题。尽管说出来的句子有时候

会显得很生硬,但是理解古诗文就是从直译开始的。其他的一些句子,学生能说

个八九不离十,也就过了。最后老师利用句式引读,对译文整理一下、规范一下,

也就够了。

备课网摘: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扩散攀

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

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

教学难点:读文理文

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2.教师导入:讲故事,解释“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齐读课题。

1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2,要求学生仔细

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荡漾扩散”两词反馈倾听的情况。学生

自由朗读课文3-4,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14.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澜IGn瑕xiG攀p&n

峦luWn泰tai骆lub

驼tu6罗lu6障zhAng

JLwu绵mi&n

1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进步生根据拼音识字。

16.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

读。

玩赏无暇扩散

攀登泰山骆驼

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翡翠凉爽

17.要求学生标画重要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课文,看是否能把课文

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

18.教师过渡,学生默读全文。

19.学生教师指导和课件的帮助下,整体把握并反复表述课文的要内容,:

课文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写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分写漓江的水和

桂林的山,最后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总结桂林山水的美。整篇

文章表现出“总分总”的特点。

20.教师小结:(1)利用课件指导写字:澜攀(两个木,两个叉,大字下

面用手抓)泰驼;学生对照课后的格子注音、临写。(2)组词练习:

山()

心()

()

()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

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创新点:以读为线,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拓宽知识面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简单导入,学生整体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

总写桂林山水的美,然后分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最后用“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来总结桂林山水的美。整篇文章表现出“总一一分一一总”的

特点。

2.教师过渡:第1段总起,第2、3段分述,第4段总结,这是一种典型的文章

结构方式。总起和总结是概括地写,分述部分则是具体的写。哪一段具体写

了漓江的水?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3.学生1个人朗读,教师纠错;学生2个人朗读,其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画

出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

4.学生表述,教师拎出关键的句子,训练学生朗读(个人读、配乐齐读)。

5.教师引导学生缩小语义,概括水的特点;教师引读,学生伸展语义,感受具

体地写;小结方法:排比。

6.教师提问:桂林漓江的水配得上“甲天下”的美誉吗?学生联系文段首句说

理,教师相机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发现其所用的方法:比较。

7.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补读文段,感受文段在表达上的特点: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

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仿佛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

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

移。

8.教师运用课件帮助学生小结:第2段先用作比较的方法,突出漓江之水甲天

下;然后用排比句,具体描写水静、清、绿的特点。

9.教师过渡:文章第3自然段,具体写桂林的——山。在写法上,和第2段非

常相似,听老师读一读,读完之后,请同学来说一说自己体会的相同之处。

10.学生倾听,表述自己所体会到的相同点,教师点拨学生具体地举例子说

明,并提示其体会到连续比喻的特点。

11.教师提示学生照样子总结文段表达的特点:第3段先用作比较的方法,

突出桂林之山甲天下;然后用排比句,具体描写山奇、秀、险的特点。

12.教师过渡: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因为它很有特点。咱们来对一对山水的

特色。漓江的水,静——;漓江的水,清——;漓江的水,绿——;漓江的

水,静、清、绿——。引读: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13.教师讲述:这一段把山和水联系起来观赏,景色就更美了。学生在音乐

生中,再次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完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14.教师小结:(1)课文的写法很有特点,值得学习;(2)播放九寨之水的

画面,学生仿写。

板书设计:

甲天下比较

「水:静清绿、

排比

2桂林山水y>

[比喻

、山:奇秀险

教学后记:

备课网摘: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

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

森有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赢文,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

教学难点:读文理文

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i课时

教学过程:

21.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

2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3段,要求学生仔

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似乎调子”一词反馈倾听的情况。学

生自由朗读课文4-8,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2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浙zhe桐t6ng族:cu

浓n6ng臀tiln稍shao

额6擦ca蜿w&n

蜒y4n乳rii据jti

源yu&n

24.运用反复手法,训练进步生根据拼音识字。

25.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

读。

浙江油桐

孔隙仰卧

稍微额角

蜿蜒依据石钟乳

突兀森郁

26.要求学生标画重要词语之后,训练两位学生逐次朗读课文1-3::(1)看

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

组织学生查字典标注。(2)弄清1-3写了什么,品析写溪流的句子:修辞、

用词特点、音韵节奏、衬托心情。

27.教师过渡:作者先写沿途所见的景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愉快;接下来依

次写了什么?学生默读全文4-8,思考问题。

28.学生教师指导和课件的帮助下,整体把握并反复表述课文的要内容:作

者先写沿途所见的景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愉快。接下来,作者依次写了双龙

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文章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29.教师小结:(1)利用课件指导写字:簇臀额擦蜿蜒乳据;

学生对照课后的格子注音、临写。(2)组词练习:

浙()稍()蜒()

渐()梢()蜓()

教学后记:

组合信息,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读到文字的里边去

我一直都认为,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要使学生从描写溪流的

句子中体会出一点儿什么,是有难度的。今天在课堂上操作了一下,也不成功,

学生难以说出个所以然来。问题出在哪里呢?可能是时代背景补充得不够吧。但

是,文章的时代背景很难搜寻到,因为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二

怎么办呢?我想还是应该从解析文本本身的信息入手!整个过程大约可以这样设

计: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1-3自然段。

[生二人朗读文章1-3自然段]

师[评价朗读之后]:从第2自然段起,作者依次写了沿途所见的各种景物,

不知道同学们留意了没有,究竟有哪些景物呢?

生:映山红。

师:你给同学们读一读具体描写映山红的句子。

生: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师:还有别的景物吗?

生:还有油桐!

师:对了!它也正在开花!还有吗?

生:沙土!

师:这沙土的颜色很特别,是---

生:粉红色。

师:满山的映山红、一簇簇的油桐和粉红的沙土参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怎

样的景象?

生: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师:明艳抢眼,风光大好啊!咱们把这句读好,边读边想象一下这样的景象。

生:粉红色的山...

师:这种景象美不美啊?

生:美!

师:下面还有更美的景象,是什么?

生:溪流。

师:把写溪流的句子读一读。

师:溪流之美,美在它时而宽,时而——

生:窄!

师:溪流之美,美在它时而缓,时而——

生:急!

师:刚才咱们说两对反义词,写出的是溪流的形态变化之美,咱们读的时候

一定要有所对比,把这种变化给读出来!

生齐读!

师: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听起来好像是在一一

生:唱歌!

师:在作者的耳朵里,溪流的声音竟然像是优美的歌声了,这说明作者游览

的时候心情----

生:愉快!

师:把这种愉快的心情读出来!

生:...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到文字的里边去,不能读皮一一前面这三个自然段,

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烘托作者自己的心情!

如果照此设计的话,我们就抓住了写景这条主线,把所有的写景的信息组合

到一起了!写明艳花色、山色的一组信息,已经给学生呈现出了一派让人心情舒

畅的大好风光,有了这个前提,后面的溪流之景所包含的深意,经过教师恰当的

引导,学生应该是不难体会到了。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学习课文的表达,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溶洞的奇观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序化的表达与具体的表达

教学创新点:以读为线,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拓宽知识面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简单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早年所写的这篇游记一

《记金华的双龙洞》。屏幕上有一些词和词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如果让你把这些词语连成一段话,你会怎么说?

3.学生表述,教师引导学生序化表达,反复训练。

4.学生在课件的提示下,流畅地表达:作者先写沿途所见的景象,表达自己内

心的愉快。接下来,作者依次写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文章是按游

览顺序写的。

5.教师演示课件讲述:很显然,金华的双龙洞,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外洞,

二是孔隙,三是内洞,外洞和内洞通过孔隙连通。这三个部分,各有特点。

我们依次来看一看。请一位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外洞,

有什么特点?

6.学生个人朗读第4自然段,教师:(1)纠读;(2)引导缩减语义,概括特点;

(3)引导联系文本,伸展语义,点出方法:打比方、列数字。(4)组织齐读。

7.教师过渡:外洞宽,孔隙却很——窄。仔细听老师读第5自然段,你感觉到

窄了吗?

8.学生表述,伸展语义,感受具体的表达,训练学生思维(以船小突出窄,以

绳子拉船进洞突出窄,以船速之慢突出窄,以贴字突出窄,以自我感受突出

窄),教师要择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思维:(1)为什么只能用绳子慢慢拉

船?(2)“贴”用得好不好?(3)指导学生朗读“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

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反馈是否明白了这一段无处不是在体

现窄小。

9.教师过渡:外洞宽,孔隙——窄,这两处的特点都很单一,内洞的特点就多

了,自由读一读6、7自然段,要仔细读,你感受到哪些特点?

10.学生联系文本进行表述,教师:(1)训练其有根有据地说话;(2)相机

训练学生想象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用连续比喻说一段话;(3)体会“即使

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的意思。

11.教师小结:(1)咱们刚才说得很多,有点儿杂乱,但叶圣陶先生写内洞

的特点写得很有序,听老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使叙述变得有序的关键词吗?

(2)解决泡泡,反馈学情。

12.教师总结:(1)学生观看录像;(2)根据板书,抓住特点复述“双龙洞

的景象。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孔隙——内洞

宽窄黑、宽广、景观多

首先……其次……

教学后记:

例谈阅读教学中语义的简缩、伸展和转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后记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新安小学汤俊

阅读教学,涉及到三个很重要的点:一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二是学习文

章的表达方法,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三个点呢?

我认为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简缩文本的语义,促理解。缩小文本语义的常用方法是设置这样的提问:

你认为这一段写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了一段文字之后用简洁的话把文段的主要

意思概括出来。如果学生在读过文段之后,他不能很好地概括,那就说明他没有

理解。

二、伸展文本的语义,学方法。伸展文本语义的常用方法是:你是从哪些句

子中体会到……的?让学生围绕某个点检索句子。学生检索到相关的信息并不

难,难的是教师是不是帮助学生将这些信息进行了筛选、组合和分类。只有教师

在这方面的引导到位了,学生才能从中明确的体会到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某一点写

具体的。

三、转换文本的语义,促内化。转换文本语义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将文本的

义采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这种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是对学生语言

能力的一种发展。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好示范,搭建好脚手架。

简单的论述,是无法将这三个方面说明白的,下面是对《记金华的双龙洞》

的教学实录的批注,希望这种“实录+批注”的方式能让笔者和读者达成更为广

泛的共识。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

双龙洞》。黑板上有一些词,请一位同学读

一读。

生:沿途所见——外洞——孔隙——内

洞。-----------------------------

师:朗读,就得像你这样声如洪钟,真此处既是说话条理性的训练,又是

好!这一连串的词,是这篇课文在内容上的一^针对与全文的一次语义简缩,是对

要点。我们能不能把它们串联起来说成一段课文的整体把握。

话?

生:课文写了四个方面:一、沿途所见;

二、外洞;三、孔隙;四、内洞。

师:串得很好,我们还可以有另外的串

联方式,比如,课文先写沿途所见……你接

着串。

生:课文先写沿途所见,然后写外洞,

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师:你也串得很好,但连接词太多,给

你一个词组“然后依次写”你能串得更简洁。

生:课文先写沿途所见,然后依次写外

动、孔隙和内洞。

师:真好,咱们一起像他那样说一说。

生齐:课文先写……

师:很显然,金华的双龙洞由三个部分

构成,分别是

生:外洞,孔隙,内洞。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外洞。请一位同学

朗读写外洞的第4自然段。

彭鑫:在洞口抬头望……

师:声音很大,但是有点磕磕巴巴。咱

们帮彭鑫读得流畅一点,一起来。

生齐:在洞口抬头望......

师:写一样事物,往往要抓住特旭3一」这是针对“外洞”这个部分的语义简缩,

外洞有什么特点?用一个词来说。——-----目的是让学生读懂。

生:很宽。

师:哪些句子具体地说了它很宽?个二

生: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师:说得好,这句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具

体写外洞的宽呢?这是针对“外洞”这个部分的语义伸展,

生:比喻。目的是为了学习文章围绕特点写具体的表

师:在说明的时候,我不叫比喻,叫打达方法:打比方和列数据。

比方。还有句子具体写外洞的宽吗?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师:这一句除了使用打比方的方法之

外,还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外洞的宽。

生:列数据。

师:对了,看来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是有具体的方法可用的,作者就使用了两种

方法---

生:打比方,列数据。

师:咱们齐读这个自然段,把外洞很宽

的特点读出来。

生:在洞口抬头望……

师:外洞很宽,相对于外洞来说,孔隙

-----1这是针对于孔隙部分的语义简缩。

显得---

生:很窄。

师:这个反义词对得好,特点抓得也很

准。听老师读第5自然段,你认真体会,从

哪些句子当中体会到孔隙的窄?……这是针对于孔隙特点的语义伸展,为后

生:我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孔隙的窄:|一阶段的思维训练拎出了主线。

我,K着贝占,慢t曼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为什么要“贴”,为什么船要“慢

慢移动”?

生:因为孔隙很窄!

师:对了!还能从哪儿体会到孔隙的窄

呢?

生: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为什么要写船的小?

生:因为孔隙很小!

师:这也是在突出孔隙的一一窄!还有

相关的句子吗?

生:……挤压过来。……稍微……

师:为什么会有挤压感?为什么只要稍

微抬起头,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生:因为孔隙太窄了!

师:咱们把这几句写人的感觉的句子齐

读一遍,读好,在朗读中感受这孔隙的窄。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这就到了内

洞。

师:老师读一个句子给你们听一听,看

老师读的这个句子有没有表现孔隙的窄?

船的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生:这也是写孔隙很窄。

师:为什么?

生:如果孔隙很大,就不用绳子拉了,

就可以用船桨划水了。

师:你说得真好,这一处也是在写孔隙

的----

生:窄!

师:外动很宽,孔隙很窄,这两处的特-------------:--------------

点都很单一,内洞却不一样,内洞的特点很这是针对于内洞部分的语义简缩。

多,你至少可以发现一处,自己自由读二^

6-8自然段,看你能发现几处特点?1-----------------------------

生:内洞一团漆黑……

师:内洞有什么特点呢?

生.漆里।

师:很好!这只是特点之一。

生:大!

师:从哪儿体会到它的大?

生:在洞里走了一转……大概有十来进

房子那么大。

师:好,除了这两处特点之外,还有吗?

生:景物多。

师:你说到了内洞最重要的特点,同学这是在为后面语义的转换作铺垫,为学生

们用笔勾画一下,看写到了哪些景物?N

规范地进行语言表达搭建水平上升的脚手

生:两条龙。架。

师:什么样的两条龙?

生:一条青龙,一条黄龙。

师:还有什么景物?

生:神仙、动物、宫室、器用。

师:景物的形状多而且不相同,用文章

中的一个词语来描述,怎么描述?

生:形态各异。

师:非常好!内洞的景物形态各异。那此处是在引导学生将描写内动景物形态的

些石钟乳像青龙,像黄龙……谁来接着说?.部分文字换个方式表达,也就是语义的转

生:内洞的景物形态各异。那些石钟乳换。

像青龙,像黄龙,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

像器用……

师:他说得很好,谁能像她那样说一

说?

生:内洞的景物形态各异。那些石钟乳

像青龙,像黄龙,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

像器用等等。

师:不仅句子说得好,而且“等等”这

个词用得好,这个词一用就说明景物还有很

多其他的形状,如果不用等等,这个句子的

末尾就应该打上什么标点符号?

生:省略号!

师:咱们一块儿来说说这内动的景物。

生:...

师:这些景物,即使不比作什么,都很

值得观赏。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石钟乳的各种形态都很美!

师:你准确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咱

们现在回头看一下,同学们能不能用一段简

要的话来介绍一下双龙洞?双龙洞分为三

个部分……谁来说?

生:双龙洞分为三个部分:外洞、孔隙

和内洞。

师:完了?特点还没有说呢!

生:外洞的特点是很宽,孔隙的特点是

很窄,内洞的特点是景物多而且很美。

师:这些景物形态各异,像青龙,像黄

龙……

生:像神仙,像人物……

师:加上这一段,就显得更丰富更有文

采了。把咱们刚才说的这一段简介动笔写下

来!

生小练笔。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三句话:把复杂的读简单(语义简缩促理解),把简单的

读复杂(语义伸展学方法),把文本语言换个方式表达(语义转换促内化)。

备课网摘: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好

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

教学难点:读文理文

教学创苏点:以读为线,积累好词好句,抓取主要内容知大意,搭建知识迁移的

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略读课文的一般教学步骤是:读提

示,明要求,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

两个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表达方法的,引导学生讨论、

交流)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30.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

3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2,要求学生仔细

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似的盛开饮马”三词反馈倾听的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4、5,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32.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缎duAn涧jiAn俯f匕

蹄ti溅jiAn延yGn

鞍&n

33.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

读。

锦缎山涧俯视

马蹄溅起绵延

马鞍高耸透射

寂静增添细碎

柔嫩绚烂白皑皑

重重叠叠斑斑点点

34.要求学生标画含生字的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课文,看是否能把

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组织学

生查字典标注:高悬峭壁断崖银链鳞光绚烂无边繁花

35.教师过渡: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仅仅满足于借助字典认识一些生字,是

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你们能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阅读提示里边提出

的任务。老师读一读阅读提示,你仔细听,看阅读提示里面提出了几个任务。

36.学生表述任务:(1)想一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2)它们有什么

特点?(3)抄写优美的语句。

37.教师过渡,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1),教师帮助学生缩减语义并训

练其有条理地、反复整体表达:《七月的天山》先写水,再写原始森林,最后

写花。

38.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仔细地读,解决问题(2),教师组织学生依次

交流: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的句子伸展语义,教师相机挑选出比喻句和排比句

指导朗读并分析写具体的方法。

39.学生借助课件帮助小结所学:《七月的天山》先写水,再写原始森林,最

后写花。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来具体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是按游览

顺序写的。

40.教师小结:(1)理解反问句,抄写好的句子;(2)积累词语练习:。

教学后记:

以分解对零散,以组合促概括

语文园地一

口语交际一:走,我们春游去

教学目标:扩大口语交际的面

提升口语交际的质

教学重点:听、说、写三结合,制定一个春游方案

教学难点:在评议互动中,提升说话的水平

教学创新点:尝试运用“创设情境、角色转换、案例示范、师生评议”等策略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这个单元咱们学习的四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写的都是

风景优美的地方,比如说:敬亭山,洞庭湖,江南……还有谁能列举啊?学

生列举。

2.教师过渡:刚才咱们列举的这些美景都离咱们很远,其实咱们身边就有美丽

的风景,咱们来看一看——播放新农村公园swf图片展播。

3.教师过渡:留意没有,这是哪里的风景啊?咱们这节课要说的话题,就和这

个地方有关系!老师想组织自己班里的学生明天(星期六)来学校集合之后

到新农村春游,如果你就是老师,你怎么跟学生发通知呢?说一句话就行!

4.组织生生交际:引导学生把称呼、时间、地点说清楚。

5.教师引导学生横向评价第一轮交际的表现,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都按时来

到学校集合了,可是来的就是36个活蹦乱跳的小朋友,就这样去春游,行不

行?再提一点什么要求吧!

6.组织生生交际:引导学生把防暑寒、防渴饿的要求说清楚。

7.教师评价学生第二轮交际的表现,引用新闻资料启发学生思考,老师也想开

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他把全班分成了12个小组……让你们在出发之前商量

一下,自己的这个小组准备开展什么活动?

8.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汇报自己小组开展的活动。

9.教师总结:(1)春游计划各项要素:地点出发时间要求活动项目。

(2)学生小练笔(用书信格式写),并反馈。

板书设计:

四(3)班春游计划

地点出发时间要求活动项目

备课网摘:

口语交际的特点及其训练

1.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形式。

(I)自我介绍。(2)口述见闻。(3)工作汇报。(4)祝贺感谢。(5)接待客人。(6)

求助于人。(7)自由议论。(8)争辩问题。(9)主持会议。(10)交易商谈。

比如低年级的I」语交际题I」一般是门我介绍、信文具、带路问路、道歉、转述、看病等;

中年级的训练专遮搬是:介绍一本劝阻、找人、建议、约请、接电话等:高年级一般

是:用压岁钱、讲故事、说实验、请教别人、说成语、演讲、辩论等。

口语交际专题训练。通过教材中的专题训练,使学生比较系统、快捷地掌握口语交际的

有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这种专题训练具有以下特点:•是跟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具

有广泛的适用性;二是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2.口语交际训练的几个注意点。

(1)要激发兴趣。(2)要教给方法。(3)要用导评价。引导学生评价应着重从以下三

方面入手:评语;i;二评思路;•:评仪态。(4)要加强考核。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训

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课和作文课中。在一些好的语文课匕教师这方面的引导、

矫正等往往不着痕迹,与课堂主要教学目标水乳交融。

“请大家仔细听,这位同学读得怎样?”这是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请大家评一评

刚才某学生的回答。”这是指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习给别人提看法;“别着急,

吸一口气,再慢慢说”“你讲的很对,能不能说得再响亮些?”这是对学生口语交际信心的

激发和口语技能的强化训练。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我认为,教

活口语交际课,这个“活”的金钥匙就是要有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

(一)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于永正老师上言语交际课《学一点问的本领》

就是这样。他抓住本班数学老师做了一件大好事,被救者家属写来表扬信这一契机开始教学。

他在让学生看过表扬信后,说:“朱校长说,准备在明天全校老师会上表扬周老师,但对这

件事的具体情况还要了解一下。校长请我们班问问周老师,问清楚了,写下来,交给朱校长。”

巧妙地给学生学习如何提问采访创设了跟校长交际的情境。不但如此,于老师下面还请来了

周老师,让学生像记者一样提问,又是一个交际的情境。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

为第•个交际情境所激发;而第二个交际情境则切切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提供交际案例,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案例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办

法。案例就是一个交际的情境,既可以描述正确的做法让学生仿效,也可以放一些问题让学

生发现,并探索、讨论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途径。比如“学会向别人解释”专题训练,教

师可以提供案例。小红吃早点时服务员不小心把汤泼到了她的身上,小红无奈之下只好回家

换衣服。等她到校时课已经开始了,老师马上当众批评了小红。下面的做法怎样,请学生评

一评。①小红马上哭了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②小红马上大声争辩道:

“我不是故意的,你不该责备我,要不你去问我妈妈?”③小红马上轻声说:“老师,吃早

点时服务员弄脏了我的衣服,我回家换衣服才迟到了。”通过案例比较,学生能领悟在解释

原因时不但要说清理由,还要讲文明,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合适等。

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二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

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

口语交际教学交际性例析

一、话题选定体现交际性

因此,这类话题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交际因素,调动学生参与交际的积极

性。本案例在挖掘交际因素方面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1.无中生有——创造交际契机。

2.匠心独具——铺设交际“点

3.穿针引线——形成交际“场二

二、情境创设体现交际性

1.情境创设是否具有交际性。

2.情境是否引发学生内需。

三、路径选择体现交际性

构成口语交际活动的要素有四个:一是交际的主体;:是交际的对象;三是交际的媒介

(口头语言):四是交际的环境。四个要素中,交际主体和交际对象之间的互动过程就成为

交际的路径。

四、学习方式体现交际性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活动前有任务。

2.活动中有支持。

3.活动后有汇报。

谈口语交际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偏离预定目标”的对策

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开展的。可是,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常常

出现把握不住话题,偏离H标的现象。如教学《该怎么做》时,我先请同学表演了小松不小

心打碎花瓶的片断,然后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小松,打碎花瓶以后,你该怎么做呢?有的

认真地出主意说:“把打碎的花瓶藏起来。”有的说:“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再买一个一模一

样的花瓶。”这时,有个同学马上说:“没钱怎么办?”“先问叔叔借一点,以后再还给他。”

“可以和卖花瓶的阿姨商量一下,先把花瓶拿回家,等爸爸忘了这件事,再问爸爸要钱还给

阿姨。”眼看学生把讨论的目标转移到了帮小松借钱的问题上,这显然是偏离了交际的预定

目标。于是,我转换了角色说:“如果我是小松,我就老老实实地告诉爸爸,你们看我这样

做好吗?”“好!我们应该如实地告诉爸爸,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学生纷纷回答。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转变了角色,进入了交际情境,就可以自然地引导、调控

交际过程,使学生及时回到预定的目标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的目的。

二、“参与面不广”的对策

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中,往往是少数喜欢表现的学生乐于侃侃而谈,而多数学生特别是一

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这种学生参与面不广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交

际过程中通过及时、灵活的调控与指导来解决。我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

1.丰富互动形式。丰富互动形式,是扩大参与面,提高训练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互动形式主要有同桌互动、好友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小组

互动。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口语交际课上,有些小组互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很

低。所以在进行小组互动时,教师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样是小组互动,如果教师有意进

行优生和学困生搭配,取得的效果往往比前后四人小组或让学生自由组合要好得多。

2.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

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教学《未来的桥》时,我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小

组,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里介绍自己设计的桥,还要评一评谁设计的桥最好。这样,人人都

有交际的具体任务,人人都能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

三、“口语表达不清”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对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出

现的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楚等情况,可以在学生说完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加强示范,规范语言。

当学生口语表达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在感悟、模仿的过程

中,逐步规范他们的口语。如教学《该怎么做》时,我让学生就小松打碎花瓶后告诉爸爸,

却被爸爸打了一顿进行设身处地的讨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爸爸打我是不对的。如果他

打了我,对我的身体不好。”我说:“把后面改为‘对我的身体会造成伤害’就更清楚了

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爸爸不应该打我。如果打我,我就不说了。"我说:“改为'如果打

我,下次犯了错误就不再主动承认了更好’,请你这样再说一说,好吗?”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当场就把话说清楚了。所以后面学生劝说爸爸时,他们都注意到

怎样把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

为了加强示范性,教师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互动小组中去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口语交际

比较好的小组,可以推荐到全班,向全体同学展示,以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可以模仿、学习的

对象。这样就改变了那种抽象的指导。

2.以生助说,引导表达。

对口语交际能力特别差的学生,我常常采用以生助说的方式,引导他们把话清楚。教学

《该怎么做》时,学生讨论爸爸该不该打我,有个学生说:“我觉得爸爸打我是应该的。”老

师追问:“为什么呢?”学生想说但又不知该怎么说。这时,我叫•个表达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