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中刑法知识:犯罪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aebeea965bbd0ea90d21730fbcc8b0/ceaebeea965bbd0ea90d21730fbcc8b01.gif)
![法律常识中刑法知识:犯罪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aebeea965bbd0ea90d21730fbcc8b0/ceaebeea965bbd0ea90d21730fbcc8b02.gif)
![法律常识中刑法知识:犯罪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aebeea965bbd0ea90d21730fbcc8b0/ceaebeea965bbd0ea90d21730fbcc8b03.gif)
![法律常识中刑法知识:犯罪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aebeea965bbd0ea90d21730fbcc8b0/ceaebeea965bbd0ea90d21730fbcc8b04.gif)
![法律常识中刑法知识:犯罪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eaebeea965bbd0ea90d21730fbcc8b0/ceaebeea965bbd0ea90d21730fbcc8b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常识中刑法知识:犯罪
犯罪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一般来说,犯罪是指统治阶级通过法律规定的,因危害其经济利益和统治秩序而用刑罚加以制止的行为。我国刑法对犯罪概念做出了科学的概括。《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害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全部的财产,侵害公民私人全部财产,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惩罚的都是犯罪。”这是我们认定犯罪、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法律依据。
犯罪具有以下特征:严峻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二)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打算某一详细行为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需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1.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爱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2.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犯罪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要件,危害结果是绝大多数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是某些犯罪构成的条件。
3.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行为依法应当担当刑事责任的人和单位。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需到达:
(1)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力量;
(3)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刑律。责任年龄和责任力量是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的必要条件。
刑事责任年龄,是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担当刑事责任必需到达的年龄。我国《刑法》规定:
(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有意杀人、有意损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惩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惩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事责任力量,是指行为人在刑法意义上识别和掌握自己行为的力量,行为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需具备这种力量。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识别和掌握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丢失识别和掌握自己力量的精神病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惩罚。
4.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是由罪过、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主观方面因素所构成。
罪过是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有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
(1)犯罪有意
在我国刑法中,犯罪有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盼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从而构成犯罪的心理态度。依据熟悉因素和意志因素的不同,犯罪有意可分为直接有意和间接有意两种形式。
(2)犯罪过失
依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开,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依据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是否有预见,犯罪过失又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3)意外大事
假如行为在客观上造成损害结果,但主观上并不是出于有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行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缘由所引起的,即所谓的意外大事,则不构成犯罪。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主体盼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到达某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三)正值防卫和紧急避险
1.正值防卫
正值防卫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展的不法侵害,而实行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因实行正值防卫而使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2.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急,不得已而实行的损害较小合法权益,以爱护较大合法权益的行为。
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构成避险过当。对于避险过当,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惩罚。
(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以及犯罪的既遂,是有意犯罪行为进展中可能消失的几个不同的形态。有意犯罪过程是行为人的主观到客观的进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因主客观各种缘由停顿下来的犯罪形态,包括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
1.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预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着手实施犯罪的情形。
刑法规定:对犯罪预备的罪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惩罚或者免除惩罚。
2.犯罪未遂
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惩罚。
3.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刑法规定:对于终止犯罪,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惩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惩罚。
(五)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有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共同犯罪的根本特征:(1)二人以上共同犯罪;(2)实施共同的犯罪行为;(3)有共同的犯罪有意。
(六)单位犯罪
1.单位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工业彩色标签打印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嵌入式格栅荧光灯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电脑镇痛泵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可编程玩具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二诊”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商场地产景区蛇年元宵节情人节发财(好巳花生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 物流协议合同
- 智能环保设备研发生产合同
- 2025委托代销合同样本新范文
- 三方消防工程合同
- 《聚焦客户创造价值》课件
- 公安校园安全工作培训课件
- PTW-UNIDOS-E-放射剂量仪中文说明书
- 保险学(第五版)课件全套 魏华林 第0-18章 绪论、风险与保险- 保险市场监管、附章:社会保险
- 许小年:浅析日本失去的30年-兼评“资产负债表衰退”
- 典范英语2b课文电子书
- 17~18世纪意大利歌剧探析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合理用药
-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 第一章: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 GB/T 4513.7-2017不定形耐火材料第7部分:预制件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