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措施(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_第1页
砌体结构-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措施(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_第2页
砌体结构-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措施(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_第3页
砌体结构-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措施(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_第4页
砌体结构-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措施(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一、教学内容知识目标:掌握多层砖砌体房屋的构造柱布置要求,熟悉构造柱的构造;掌握多层砖砌体房屋的圈梁布置要求,熟悉圈梁的构造;熟了解墙体之间、墙体与楼盖之间的连接,熟悉楼梯间的构造;了解横墙较少房屋的加强措施。能力目标:具备识别构造柱及圈梁布置是否合理的能力;具备识读构造柱及圈梁详图的能力;具备识别楼梯间构造是否合理的能力;具备判定横墙较少房屋的构造措施是否满足要求。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多层砖砌体结构房屋的构造柱及圈梁的布置要求。难点:多层砖砌体结构房屋的构造柱及圈梁的布置要求。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结构的整体性、保证抗震设计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目标的实现、弥补抗震计算的不足,使之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延性)。多层砖房的抗震构造措施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1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2屋盖、楼盖的构造要求3横墙较少的多层砖房的加强措施4墙体之间的连接5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6

(1)构造柱设的主要功能

构造柱对提高砌体受剪承载力是有限的,但对墙体的约束和防止墙体开裂后砖材散落作用非常明显,构造柱与圈梁一起将墙体分片包围,能限制墙体开裂后裂缝延伸和砌体的错位,使砌体能继续承载,避免墙体倒塌。

(2)构造柱设置部位和要求1)构造柱的设置部位,一般情况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

第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七节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2)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5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3)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当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应按上述“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数对待。

4)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设置构造柱

5)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

粘土砖砌体的70%时,应根据增加一层的层数按上述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的层数对待。

(3)构造柱截面尺寸、配筋和连接

1)构造柱截面尺寸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180mm×240mm(墙厚190mm时为180mm×190mm),纵筋宜采用4ϕ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柱上下端应适当加密,但6、7度超过六层、8度超过五层和9度时,纵筋宜采用4ϕ14,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图1);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图1构造柱示意图一

2)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

3)并且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2φ6水平钢筋和φ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钢筋网片,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

图2构造柱示意图二

4)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纵筋内侧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5)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6)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与墙体之间的整体性,施工时必须先砌墙,后浇柱。图2构造柱示意图二转角处构造柱构造柱不设独立基础纵横墙交接处构造柱构造柱与砖墙拉结

(1)圈梁的主要功能钢筋混凝土圈梁是多层砖房有效的抗震措施之一。圈梁可以增加纵横墙体的连接,加强整个房屋的整体性;圈梁可箍住楼盖,增强整体刚度;减小墙体的自由长度,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可提高房屋的抗剪强度,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设置与基础顶面和檐口部位的圈梁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最有效;还可减小构造柱计算长度。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形成砌体房屋的内箍,使其抗震性能大大改善。

(2)圈梁的设置多层砖砌体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屋盖或木屋盖的砖房,应按照表2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2的要求适当加密。表2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墙类烈度6、789外墙和内纵墙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内横墙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4.5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2m;构造柱对应部位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4.5m;构造柱对应部位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2)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墙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3)圈梁宜与预制板在同一标高或紧靠板底,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

(3)圈梁的构造

1)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除或紧靠板底。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表3的要求。圈梁在表2要求的间距内无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2)当多层砌体房屋的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且基础圈梁作为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影响的措施时,基础圈梁的高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小于4φ12。表3多层砖砌体房屋圈梁配筋要求配筋烈度6、789最小纵筋4φ104φ124φ14最大箍筋间距(mm)2502001503)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图3)。(a)(b)图3圈梁在房屋转角及丁字交叉处的连接构造(a)房屋转角处(b)丁字交叉处

(1)6、7度时大于7.2m的大房间,及8度和9度时,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给500mm配置2φ6通长钢筋和Φ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网片(图3)。

图3墙体连接示意图一

(2)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6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并每边深入墙内不宜小于500mm(图4);(3)8度和9度时长度大于5m的后砌非承重砌体隔墙的墙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图4墙体连接示意图二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或采用硬架支模连接。

(3)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与墙或圈梁拉接。图5楼盖与墙体拉结示意图(4)预制阳台应与圈梁和楼板的现浇板带可靠连接。图6

预制阳台应与圈梁和楼板的拉结

(1)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和Φ4分布短钢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网片;7~9度时其它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配筋砖带不少于3皮,每皮的配筋不少于2Φ6,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且不低于同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

(2)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

(3)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4)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至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所有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和Φ4分部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网片。

(1)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6m。

(2)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宜超过横墙总数的1/3,且连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错位的墙体交接处应增设构造柱,且楼、屋面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3)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1.5m;外纵墙上的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2.1m或开间尺寸的一半;且内外墙上洞口位置不应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连接。

(4)所有纵横墙均应在楼、屋盖标高处设置加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50mm,上下纵筋各不应少于3φ10,箍筋不小于Φ6,间距不大于300mm。

(5)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的中部,均应增设满足下列要求的构造柱:在纵、横墙内柱距不宜大于3m,最小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墙厚190mm时为240mm×190mm),配筋宜符合表4的要求。

(6)同一结构单元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高处。

位置纵向钢筋箍筋最大配筋率(%)最小配筋率(%)最小直径(mm)加密区范围(mm)加密区间距(mm)最小直径(mm)角柱1.80.814全高1006边柱14上端700下端500中柱1.40.612表4增设构造柱的纵筋和箍筋设置要求

该图为一砖混结构房屋的楼梯间三维示意图,装配式楼盖;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区。根据该图,试问其楼梯间构造柱、圈梁布置位置及数量恰当吗?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一、教学内容知识目标:熟悉砌体房屋的高度及高宽比限制要求;熟悉砌体房屋横墙间距的限制要求;熟悉砌体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要求;掌握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要求。能力目标:具备砌体房屋抗震设计限制条件的基本知识;具备判别砌体结构布置是否合理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难点: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多层砌体房屋的破坏主要在墙身和构件间的连接处,具体部位主要是:345261墙体破坏:原因是墙体的受剪承载力不足。

墙体转角处破坏:原因是因为墙角位于房屋尽端,房屋对它的约束作用减弱,使该处的抗震能力减弱,在地震时,当房屋发生扭转时,墙角处的位移反应较其他地方大,同时,墙体转角处还是应力集中的部位。内外墙连接处破坏:是房屋的薄弱部位,特别是有些建筑内外墙分别砌筑,以直槎或马牙槎连接,这些部位在地震中极易被拉开,造成外墙、山墙外闪、倒塌等现象。楼盖预制板的破坏:主要是支承失效,楼盖、屋盖自身的破坏较少。楼梯间的破坏::原因是由于其墙体计算高度(除顶层外)一般较房屋其他部位墙体小,其刚度较大,因此该处分配的地震剪力大,易造成震害。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等附属结构的破坏:主要是地震“鞭梢效应”的影响。墙体破坏墙体转角处破坏楼梯间的破坏外纵墙倒塌突出屋面附属结构的破损

雁门中心小学教学楼预制板拉结不足导致破坏

地震灾难表明,在一般场地条件下,砌体房屋层数越多,高度愈高,其破坏率越大。之所以震害随房屋的层数增加而加重,是因为当房屋总高一定时,房屋层数越多,其质量亦越大,地震时受到的地震作用也越大,故《抗震规范》对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做出了限制要求。表1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制值(m)房屋类别最小墙厚度(mm)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67890.05g0.10g0.15g0.20g0.30g0.40g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多层砌体普通砖多孔砖多孔砖小砌块240240190190212121217777212118217767211815187656181815186656151512155545129-943-3底部框架-抗震墙普通砖多孔砖240227227196165——--多孔砖190227196165134——--小砌块190227227196165——--(1)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

(2)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1的规定低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注:横墙较少是指同一楼层内开间于大于4.2m的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的40%以上;其中,开间不于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不到20%且开间大于4.8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50%以上为横墙很少。)(3)6、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表按表1的规定采用。

(4)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的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粘土砖砌体的70%时,房屋的层数应比普通砖房减少一层,总高度应少减少3m;当砌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普通粘土砖砌体的取值时,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要求同普通砖房屋。(5)多层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层高不应超过4.5m;当底层采用约束砌体抗震墙时,底层的层高不应超过4.2m。(注:当使用功能确有需要时,采用约束砌体等加强措施的普通砖房屋,层高不应超过3.9m。)

表2房屋最大高宽比烈度6789最大高宽比2.52.52.01.5注:1.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

2.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时,其高宽比宜适当减小。抗震规范对多层砌体房屋不要求作整体弯曲的承载力验算。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房屋的高宽比应满足下表:表3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

房屋类别烈度6789多层砌体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屋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屋盖木屋盖15119151191194174—底部框架-抗震墙上部各层同多层砌体房屋-底层或底部两层181511-4.抗震横墙间距的限制多层砌体房屋的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主要由横墙承受,故横墙除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外,还需横墙间距满足保证楼盖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所需刚度,故《抗规》规定房屋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表3的限制。表4房屋局部尺寸限值部位6度7度8度9度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1.01.01.21.5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1.21.5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1.01.0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1.52.0无锚固女儿墙(非出入口)的最大高度0.50.50.50.05.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

在强震作用下,房屋首先从薄弱部位破坏,这些薄弱部位一般是:窗间墙、尽端墙、突出屋面的女儿墙等;故《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